欢迎您,[登陆][注册] (您的IP:18.188.109.205)

  • ID:2-20608107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重难点梳理 课件(共19张PPT)

    小学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 ID:2-20607696 1《白鹭》课件(共25张PPT)

    小学语文/统编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白鹭

    白 鹭 1 白 鹭 霜衣雪花青玉嘴, 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 一树梨花落晚风。 ——杜牧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 1921年发表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本《屈原》《王昭君》等。 作者简介 会认字 精巧 白鹭 适宜 嫌弃 蓑毛 结构 长喙 黛之 嵌在 画面 设计 镜匣 孤独 悠然 嗜好 清澄 优美 韵味 散文 lù xián huì dài xiá shì qiàn 宜 鹤 嫌 朱 嵌 框 匣 哨 恩 韵 不要少写一横 澄 妈妈正在把汤澄出来。 dèng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多音字 chéng 近义词 反义词 寻常—— 孤独—— 忘却—— 嗜好—— 清澄—— 优美—— 普通 寂寞 爱好 清澈 忘记 优雅 生硬—— 忘却—— 寻常—— 清澄—— 精巧—— 美中不足—— 柔和 铭记 浑浊 粗糙 特殊 十全十美 (1)课文主要描写的是谁?它有什么特点? (2)作者描绘了几幅图?分别给这几幅图取一个名字。 整体感知 (3)作者对白鹭是怎样的情感?你能找出相应的句子吗? (4)你能给课文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从总体上赞美白鹭。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 :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手法,通过白鹭和它们的比较,显示出白鹭的一切都很_______。 对比 适宜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 作者如何评价? 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 作者如何评价? 全身的流线型结构,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静 态 美 色素美 雪白的蓑毛 铁色的长喙 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 身段美 身段的大小 流线型结构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 好像 。 小练笔 请你仿照课文用“好像”写两个句子。 好像 。 早晨的太阳 垂柳的枝条 少女披散的秀发 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找食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黄昏时分…… 反问句 白鹭自身就像一首优美的歌,同样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实在”和“韵”这两个词写出作者对白鹭的真切喜爱和热烈赞美。 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本文生动地描绘了白鹭精巧的外形和充满韵味的生活,赞美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板书设计 白鹭 总写: 分写: 总写: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 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赞美白鹭 首尾呼应 写出下列标红词语的近义词。 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 2.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 3.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它却很悠然。( ) 平常 适合 悠闲 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A运用比喻描写了白鹭的精致,体现作者对白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B运用拟人的修辞描写了白鹭的精致,体现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2.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这句话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 A比喻 B对比 C拟人 B A 作业 1.背诵全文。 2. 观察生活中一种事物,写出它的美。

  • ID:2-20607627 13《精卫填海》课件(共23张PPT)

    小学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 13 看图猜故事 愚 公 移 山 女 娲 补 天 夸 父 追 日 羿 射 九 日 2 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书籍。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小知识 炎帝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 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精卫填海》PPT课件 《精卫填海》PPT课件(完美版)PPT课件ppt优秀课件ppt课件下载ppt免费课件ppt精品课件 dì shào yuē nì fǎn xián yīn 我会读 帝 少 曰 溺 返 衔 堙 笔顺: xián 返回 衔 部首: 结构: 组词: 形近字: 字义: 彳 左中右 衔接 结草衔环 衍 用嘴含,用嘴叼。 中间的“钅”尽量写得纤长些 互动课堂 1.精卫是谁? 老师提问题,同学们用原文回答。 炎帝之少女 2.精卫原名是什么? 名曰女娃 3.用自己的话再说说“炎帝之少 女,名曰女娃。”的意思。 想一想:本课的名字叫“精卫填海”,“精卫”和“女娃”有什么关系呢? 同一个人 精卫 女娃 理解意思 炎 帝 之 少 女,名 曰 女 娃。 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 小女儿 叫做 的 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 字叫做女娃。 女 娃 游 于 东 海, 溺 而 不返,故 为 精 卫, 溺水,淹没 化 成 译文: 女娃去东海 游玩,溺水身亡, 再也没有回来, 因此化为精卫鸟。 因 此 回 来 游玩 于 炎帝之少女 女娃游于东海 以堙于东海 之 以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从这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翻译: 精卫坚持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块,决心用来填 平东海。 可以体会到精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有坚强的意志。 你夺走我的生命,太可恶了! 我要把 你填平。 展开想象 这是一只:坚持不懈的精卫鸟。 这是一只:不怕困难的精卫鸟。 这是一只:勇往直前的精卫鸟。 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女娃。女娃到东海去游玩,溺水淹死而没有返回,所以就成为精卫鸟。精卫坚持衔西山的树枝和石块,决心用来填平东海。 精卫为什么要填海呢? 它不甘于被海水淹死的命运,精魂化鸟,誓将东海填平报仇,同时也是替人类除害造福,不让东海继续为患。 合作探究 人们通常用“精卫填海”来形容那些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人。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锲而不舍的毅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从《精卫填海》中,你获得了什么启发?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 思考 让我们按提示背诵课文吧。 炎帝 ,名曰 。女娃 ,溺 ,故为 ,常衔 ,以 。 背诵指导 这是一只:坚持不懈的精卫鸟。 这是一只:不怕困难的精卫鸟。 这是一只:勇往直前的精卫鸟。 1.把精卫填海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2.收集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记下来,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作业 精卫填海: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本课指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 造句:在重重的困难下,科技人员凭着精卫填海的精神,终于把“嫦娥四号”送上月球。 拓展延伸

  • ID:2-20607552 山东省泰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中语文/月考专区/高一下学期

  • ID:2-20607467 安徽省A10联盟2022级高二下学期6月调研考试试题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月考专区/高二下学期

    11

  • ID:2-20607450 6飞向蓝天的恐龙 课件(共24张PPT)

    小学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 飞向蓝天的恐龙

    预 习 方 法 和 步 骤 预 习 方 法 和 步 骤 预 习 方 法 和 步 骤 预 习 方 法 和 步 骤 四年级语文学习要求 1、读: 熟读课文(直到能背诵为止,尤其是精彩文段、古诗,以便积累语言。) 2、说: 主动向家长汇报课堂学习情况:学习语文的心情、老师课堂讲述的内容、举手发言的情况、同学介绍的小资料、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等。 3、写: 巩固字词,让爸爸妈妈听写字词或者自己背写之后检查改正并牢记。勤练作文,就你今天一天的学习说几句话,要求语句通顺,也可以写写。 四年级是一个转折点,关键期,会学的孩子和不会学的孩子在成绩方面会拉开很大的距离,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好基础,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第一课时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 恐龙为什么要飞向蓝天? …… 课题质疑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钝、仅”等12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14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左右 结构 上下 结构 笨 鸽 末 态 描 谈 钝 毫 吨 独体字 隧 颅 翼 肢 膨 辟 凌空翱翔 词语解释 五彩斑斓 联系生活 欣喜若狂 茹毛饮血 查字典 在高高的空中回旋低飞。 指颜色灿烂多彩。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指人类在学会用火以前,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 在词语理解方面,你有不懂的问题吗?你是怎么解决的呢? 学词语 恐龙 笨重 迟钝 鸽子 根据 末期 描绘 隧道 形态 膨大 前肢 具备 开辟 脱离 gē zi 中生代 查资料 显生宙(看得见生物的年代,包括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第二个代。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主要动物有恐龙类、鱼龙类、翼龙类等。 学词语 五彩斑斓 凌空翱翔 身体轻盈 天之骄子形态各异 庞大家族 凶猛异常 茹毛饮血 lán áo rú 学词语 五彩斑斓 凌空翱翔 身体轻盈 天之骄子 形态各异 庞大家族凶猛异常 茹毛饮血 学课文 小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课文 凶猛笨重 轻灵可爱 什么关系? ? 找出关键句子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和“漫长的”可以删去吗? 课文第一自然段 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 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什么是中生代呢? 即演变,多指自然界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 似乎:仿佛,好像。 比一比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哪一个句子表达更准确呢? 一支 漫长的 某一个分支,不是全部。 时间长得看不见尽头。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恐龙变成鸟儿 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化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准确、严谨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学习了课文第一段,这是一篇科普文章,文章开篇即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接着介绍了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    笨 重 迟 钝 谈 话 信 鸽 末 尾 毛 血 隧 道 形 态 吨 位 千 斤 膨 胀 开 辟 衔 街 衍 街 苗 描 瞄 苗 酒 栖 洒 酒 肢 枝 枝 技

  • ID:2-20607317 3《 天窗》 课件(共43张PPT)

    小学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3 天窗

    天 窗 3 1.培养自主识字能力,学会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慰藉、神奇”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学习用段意合并法(或抓中心句法)来整体感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天 窗 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许阳光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矛盾写下它?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吧!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的笔名。他是中国现代最著名文学家之一。临终前,茅盾捐献出自己一生的积蓄设立文学奖,专门奖励优秀的小说创作者,这就是著名的“茅盾文学奖”。作品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及“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冬》。 介绍作者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注意: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在你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初读课文: piē jiè 我会认 慰 藉 瞥 wèi 形近字识记法 识字方法 巾 + 长 = 帐 组词:蚊帐 火 + 乐 = 烁 组词:闪烁 藉(慰藉) —— 籍(书籍) 加一加识记法 藉 jí(狼藉) jiè(慰藉)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 读一读:涉嫌抄袭使这位作家声名狼藉(jí),他每天只能在酒桌上寻找慰藉(jiè)。 . . 多音字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锐 藉 滩 帐 慰 蝠 霸 鹰 蝙 烁 卜 鹰(老鹰) 莺(黄莺) 偏(偏旁) 蝙(蝙蝠) 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了一块玻璃,叫做( )。每当( ) 时,或( )时,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 )。这小小的一方空白是神奇的。 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 晚上被逼上床 唯一的慰藉 根据提示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 ) 写天窗的来历。 第二部分: ( ) 写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第三部分: ( ) 写小小的天窗是神奇的。 1-3 4-7 8-9 乡下的房子 木板窗 人们为什么要在屋顶上面开天窗呢?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里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为什么要介绍乡下房子的窗户? 介绍乡下房子只有一排木板窗,为下文开天窗作铺垫。 "前面一排木板窗" 意味着这些窗户排列在房子的正面,且使用了木板作为窗户材料。 "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 指在天气温暖、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人们会打开这些木板窗,让光线和空气进入室内。 "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表示窗户的功能是让光线和新鲜空气进入室内,提高室内的明亮度和舒适度。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里似的。 把屋子比作地洞,写出了屋子的静与黑。 天窗 农村的人们在屋顶上开一个小方洞,然后在洞里装一块玻璃,这样可以让阳光和空气进入室内,同时也能够观察到室外的天空和景象。这个小方洞和玻璃组成的结构被称为“天窗”。 “慰藉”在字典里就是安慰的意思 理解“慰藉”,体会快乐。 小小的天窗不仅给屋里的人送来了光明,还是孩子们雨天和月夜“唯一的慰藉”,为什么呢?孩子们之前希望的是什么?之后在那扇小小的天窗里“看”到了什么?轻声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④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啊!”跟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这段话描述了夏天阵雨时孩子们和大人们的不同反应。孩子们喜欢在雨中跑跳,欣赏闪电,但大人们却要求孩子们回到屋子里。作者用“地洞似的”来形容屋子,暗示了孩子们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里,无法享受大自然的快乐。而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意味着孩子们只能通过天窗来观察外面的雨景,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这段话通过对比孩子们和大人们的反应,表达了对自由和大自然的向往。 点击此处添加具体内容,字体为楷体,文字大小为32号字,若篇幅过长,可适当调整字号。 交流分享,理解课文第五自然段。 在雨天,在月夜,孩子们希望的是什么?之后,在那扇小小的天窗“看”到了什么?结合句子说一说。 分号前面是真实存在的景象, 分号后面是作者奇妙的想象。 理解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读分号前后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这段文字描述了透过小小的天窗,人们可以观察到雨、风、雷和电的景象,这些景象会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作者认为,透过天窗所看到的景象,会比在露天真实感受到的更加猛烈和有威力,这是因为天窗所看到的景象是被放大和加强了的。同时,这段文字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天窗的赞美和欣赏,认为它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想象力。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休息加上引号,表示是不情愿,被逼迫。 “小小的天窗”比喻为一种微小的安慰,可能是因为这个天窗能让他看到一些美丽的星空或者月亮,让他感到一些心灵上的寄托和安慰。同时,这也暗示了这个人可能是在一个比较小的房间里,天窗是他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比喻、拟人 一颗星, 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一朵云 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 发挥想象: 透过天窗,我看见了( ),想象到( )。 这段话描绘了一个人透过小玻璃观察星空时所产生的一系列想象。作者通过小玻璃上的星星、云彩、黑影等元素,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让他们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的星,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云彩,以及可能是蝙蝠、夜莺或猫头鹰等生物。这段话的目的是让读者感受到夜晚的美丽和神奇,以及想象力的重要性。 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所以想象到的内容要比看到的更真切、更复杂、更确切。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天窗里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看到心里所希望看到的东西,会幻想着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会联想到自己存在于那些联想的美好事物当中,置身与当中.去满足自己心灵上渴望,而这些联想要比用眼睛所看到的更让人感觉真切、广阔、复杂、实在! 这是一扇______之窗。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1、这段话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神奇的? 排比 倒装 因为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所以想象的比看到的更真切、更复杂、更确切,而天窗使孩子们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而且比实际看到的还要更多、更好。 神奇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这段文字表达了对天窗发明者的感谢之情,因为天窗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途径,使他们能够从无中看到有,从虚中看到实。通过天窗,孩子们能够更加真切、阔达、复杂和确实地观察和理解世界。因此,天窗的发明者应该得到感谢。 “天窗”是想象的翅膀 “天窗”是心灵的慰藉 “天窗”是快乐的源泉 “天窗”是孤独时的朋友 “天窗”是启迪智慧的老师 “天窗” 是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 …… “天窗”是什么? 结构梳理 天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看见 雨脚 闪电 星云 黑影 无穷无尽                 想象 概括主旨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孩子透过屋顶上小小的天窗看到和听到的点点滴滴,无尽的遐想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成了孩子们心灵飞翔的窗户,表达了孩童时代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 1.用“√”选出下列加粗字的正确拼音。 玻璃(bō pō) 慰藉(jì jiè) 锐利(ruì suì ) 河滩(tān dān) 闪烁(shuò lè) 课后习题 √ √ √ √ √ 看窗外,仔细观察,想象一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再说一段话。 课后习题 秋天来了,当你透过小小的天窗,看见飞过的一只大雁,你会想到…… 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多读一读。 2、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又是你的慰藉呢?

  • ID:2-20607254 15 自相矛盾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统编版(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认识“吾、弗”等 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并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学生能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并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学生能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教学设计】 图片导入。 出示矛和盾的图片。生说用途。 检查预习。 介绍作者出处。 (二)正音了解了作者和出处,我们来看看生字词。1读字词。2重点指导“夫”。意思不一样,读音也不一样。在平日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意思来辨别它的读音,这就叫——句意辨音。 (三)指导长句子朗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现在老师把“夫”放入了句子中,我们一起看。这是全文中最长的一句话,读起来很拗口,但要是理清了这句话中的两种事物,那就简单了。这两种事物分别是?生:矛和盾。 师:什么样的矛?生:无不陷之矛。师:什么样的盾?生:不可陷之盾。 师:是啊!是无不陷之矛和不可陷之盾。明白了这两种事物,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这句话。谁来试试?停顿准确。来,一起读。 指导朗读 读连贯。师:长句子读好了,相信,读好全篇也不在话下了。 读出节奏。 师:其实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 读出韵味。 师:陈洪说:“古人读书讲究典雅之风。”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韵味。读到入情处甚至还会摇头晃脑。下面,我们就一起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我们先合作着读,老师读红色部分,同学们读黑色部分。 品读感悟文中的楚人是干什么的?他是如何卖矛和盾的?谁能用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理解重点字句的意思。 “鬻”和“陷”的意思。生结合文中的注释理解。我们再来看这句话中的另一个“誉”字。“誉”在字典中有三层意思:名誉、称赞、姓。 本文中的“誉”,你觉得是什么意思?有依据的猜测,也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方法。你能联系上下文,大胆猜测这两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其人弗能应也。 不可同世而立。理解“弗”、和“立”。 指导句子朗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体会人物心情。2、创设情境读。 让时间的年轮载着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楚国集市上。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个卖盾的人,为了招揽生意,大声吆喝-——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楚人很是得意,他又拿起矛,更加大声的吆喝道——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师:他的吆喝一声赛过一声,你来读你再来读,大家一起读。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听了大家的吆喝,我都心动想买了。照这样下去,楚人的矛和盾很快就会被一抢而空的!是这样吗?怎么都摇头了呢?路人甲,说说你的想法?路人乙,你再来谈谈? 指导: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体会人物窘境,引出弗能应也。)就在楚人满心欢喜,以为今天能大赚一笔的时候:一个长者,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个孩童,疑惑不解地问:叔叔——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个小伙子略带嘲讽地问:兄弟——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何如?何如?到底会何如呢?预设三种情况:4、引出弗能应也。所以,面对这接二连三的质疑声,楚人的反应是?(齐读):其人弗能应也。师:请同学们看插图:观察楚人的表情,你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生:师:借助插图,我们就体会到了楚人的尴尬境地。 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思维过程。结合手里的共学单思考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关注了思维过程,我们就发现: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是?生:不可同世而立的/不能同时存在的。 体会寓意,解决矛盾。 师:这矛和盾的关系就像谁与谁的关系?例如:水和——生:水和火,真与假,是与非。师:他们都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所以课文最后说: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师:此时的楚人,满腹疑虑呀!他想把他的矛和盾都卖出去,但是又不能同时夸。他可以怎么做呢?聪明的你,帮帮他吧!生: 师:可是仅仅这样就行了吗?你还有什么要告诫他的?生: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 说话做事不要前后抵触,要前后一致,不要互相抵触。(板书: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五)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说说你有碰到过自相矛盾的事吗? 小小故事会。这么有趣的寓言故事,谁来为大家讲一讲。演一演?七、拓展《郑人买履》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认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什么人?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2)郑人为什么买不到鞋子?(3)这则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课外延伸 师:孩子们,寓言:读出来,是一个故事;读懂了,是一个道理;写下来,是一个成语;而传下去,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希望今后同学们能把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来这些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读一读、悟一悟。

  • ID:2-20606013 2023-2024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练习--句子衔接与排序(有解析)

    小学语文/期末专区/三年级下册

    句子衔接与排序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①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②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③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④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给这几句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 2.“到了饮茶成风的厦门人嘴里,便顺口叫做‘沙茶’。”将这句话插入文段中( )最恰当。 ①沙茶面是厦门的著名小吃,属于闽南小菜。②所谓的“沙茶面”,沙茶本应读作“沙嗲”。③沙嗲是盛产于东南亚的一种食用香料,闽南语的“茶”与普通话“嗲”谐音。④它辣中带甜、带香,是厦门人特别喜欢的小吃。 A.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3.对照剪纸的流程图,给下面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折——画——剪——展开 ①然后在折痕中间画了半边蝴蝶。 ②我们又拿出剪刀,沿着画线剪出了半边蝴蝶样。 ③最后我们一展开,就能欣赏到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 ④我们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①③② 4.“最美丽动人的,要数四季海棠的花朵了。”这句话应该插入文中( )位置。 ①四季海棠真是美丽极了!②瞧,它的茎微微发红,一片片叶于油亮亮,就像是打上了一层蜡。③茎的顶端,顶着几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就像几个粉红色的小饺子。④它的花,就像五角星,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布匹点缀着一颗颗的红星星。 A.第①句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5.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仅有利于垃圾分类,还可以简化垃圾的后续处理流程。 ②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我们了解到垃圾桶内的臭气主要由氨气、硫化氢构成。 ③如果能解决掉这个问题。 ④这种臭气会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也极其严重。 A.②④③①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是( )。 ①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②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③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④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 ⑤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A.③②①④⑤ B.④③⑤②① C.④③②⑤① D.④②⑤③① 二、排序题。 1.你知道怎样包粽子吗?根据生活经验将下列句子按顺序排一排吧!(在括号中填数字) (1)选2-3片清洗好的粽叶,错开叠放。 ( )用棉线缠紧粽子4-5圈,打个结。 ( )舀(yǎo)适量糯(nuò)米,填进漏斗中。 ( )将粽叶顺势往中间压,盖住糯米,沿边折叠捏紧。 ( )把粽叶折叠成漏斗状,底部尖处不留洞。 2.请把“鸡蛋漂浮”这个实验过程的正确顺序填在左边的括号里。 ( )经过多次加盐和搅拌,鸡蛋终于漂浮起来啦! (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一杯水、盐、鸡蛋、筷子。 ( )接着,我们往水杯中加盐,并用筷子搅拌使盐溶解。 ( )把鸡蛋放入盐水中,如果鸡蛋还不能漂浮,那就继续往水杯中加入盐并搅拌均匀。 3.给下面的句子排序,组成一段通顺的话。 ( )飞蛾受不了了,就提议说:“我们快找个地方避避雨吧。” ( )“哗啦啦……”天空中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冰冷的雨水把它们身上打湿了。 ( )“去那里!”蝇子说着,飞向不远处那间灯火通明的屋…… ( )黄昏时分,一只飞蛾和一只蝇子在天空中快乐地飞来飞去。 4.我会把下列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 )我小心地拾起风筝,心里很是失落。 ( )我拉着线又跑起来,啊,风筝终于又飞上蓝天啦! ( )可是一阵风吹过,风筝像喝醉了酒似的歪歪斜斜地一头栽了下来。 ( )哥哥鼓励我不要泄气,我们可以再来一次。 ( )星期天,我和哥哥去郊外放风筝。 ( )哥哥举着风筝,我拉着线跑啊跑啊,风筝慢慢地飞起来啦! 5.下面是《漏》这篇课文的故事概要,请按故事情节的先后排序。 ( )虎甩掉贼,贼蹿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 )老公公老婆婆再说“漏”。 ( )虎驮着贼,贼骑着虎。 ( )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 )老公公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6..把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 ( )四季海棠真是美丽极了。 ( )它的花,就像五角星,远远望去,就像在绿色的布匹上点 缀着一颗颗的红星。 ( )最美丽动人的,要数四季海棠的花朵了。 ( )茎的顶端,顶着几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就像几个粉红色的小饺子。 ( )瞧,它的茎微微发红,一片片叶子油亮亮的。 7.排列错乱的句子。 ( )它的花,就像五角星,远远望去,就像在绿色的布匹上点缀着一颗颗的红星星。 ( )茎的顶端,顶着几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就像几个粉红色的小饺子。 ( )瞧,它的茎微微发红,一片片叶子油亮亮的,就像是打上了一层蜡似的。 ( )最美丽动人的,要数四季海棠的花朵了。 ( )四季海棠真是美丽极了! 8.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 )我先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摊开摆放在手掌上。 ( )最后封口,用绳子绑住,粽子就包好了。 ( )再用勺子把米压紧一点儿。 ( )然后把叶子的大头叠成一个漏斗形。 ( )接着用勺子把红豆和泡好的糯(nuo)米放进去。 9.把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列,变成一个小故事。 ( )我常常趴在池沿上,睁大眼睛看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 ( )有一次,一条银白色的小金鱼游到我们身边。 (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回家都到邻居湘湘家去玩。 ( )我探着身子,伸手想捉住它。 ( )他家有个小水池,养着许多金鱼,有红的、金黄的、银白的、黑的。 ( )它尾巴一摆就游跑了,我可差一点儿掉进水池里去。 10.把错乱的句子重新排列顺序。 ( )姐姐看见了,大声喊:“快把它放了,它是益虫。” ( )大蜻蜓亮晶晶的两只眼睛,像小玻璃球,一对红翅膀不住地扇动,非常漂亮。 ( )我和姐姐发现一只大蜻蜓,落在一棵小树上。 ( )我悄悄地一捏,把它捉住了。 ( )我听了姐姐的话,想到益虫的好处,马上把它放了。 11.按一定的顺序,把下面的句子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填数字) ( )无论做骨架,还是糊纸,我们都认真对待。 ( )来到田野,放飞我们做的风筝,内心无比激动。 ( )童年的时候,我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 )等风筝做好了,我们就跑向田野。 ( )接着,又找来几张彩色纸,就分工做起来。 ( )做风筝时,我们先在苇塘里拔几根细苇做骨架。 12.把下列句子排成一段通顺的话。 ( )种子说:“老妈妈,别担心,我会长得很好的。” ( )经过阵阵春雨的滋润,种子从岩缝里冒出了嫩芽。 ( )一棵草的种子落到岩缝里来。 ( )岩石说:“孩子,你怎么到这里来了?我们太贫瘠了,养不活你呀!” ( )阳光爱抚地照耀着它,春风柔和地轻拂着它,雨露更不断地给予这不平凡的幼芽以最慈爱的关注和抚育。 13.把下列错乱的句子,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重新排列,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序号。 ( )行人突然觉得有点儿冷,就把敞开的衣服扣上了。 ( )北风对太阳说:“我们来比赛吧,谁先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谁就赢了。” ( )有一天,北风和太阳相遇了。 ( )这时,北风已经悄悄溜走了。 ( )说罢,北风迫不及待地向行人吹了一口气。 ( )太阳见了,不慌不忙地把头从云里探出来,放射出金色的光芒,行人觉得很热,忍不住脱了衣服。 14.乱句重组。 ( )悄悄地,从裂缝里会冒出一个个塔尖儿似的小脑袋。 ( )而且,脑袋上都戴着一顶黄色穗子的小帽子,它们就是笋。 ( )清明过后,地面上出现了一道道裂缝。 ( )这些裂缝不知什么时候在慢慢扩大。 ( )笋在春天的怀抱里生长着,一个下雨的晚上,笋可以长一尺多高呢。 15.给句子排序。 ( )当把小纸马放到斜放的木板上,它还会“嗒嗒”地走呢。 ( )然后用笔杆卷出小尾巴,折出小马头,最后组装起来。 ( )首先我们画出一个长方形,每隔1.5厘米画一道线,再剪下来。 ( )今天晚上,我和爸爸一起制作小纸马。 ( )接着剪出小马的四条腿,在腿的下方剪出斜口。 16.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 ( )我问爸爸为什么倒着贴。 ( )春节到了,爸爸拿着一张“福”字倒贴在门上。 ( )我边看边想,突然,一拍脑门说:“是不是‘福到了’?” ( )爸爸说:“你自己想想是什么意思?” ( )爸爸听了,竖起大拇指说:“你真聪明!” 17.按顺序排列句子,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 )也有他求学、工作时的照片、书信和笔记。 ( )周末,老师带我们去参观楚图南故居。 ( )这次参观,让我们了解了楚图南爷爷奋斗的一生。 ( )故居里有楚图南爷爷生前读过的书和用过的一些生活用具。 ( )还有他独具艺术风格的书法作品…… 18.读一读,将做豆腐的制作过程排序。 ( )点:煮好后,就要把石膏倒入豆浆中,进行非常关键的一步:点豆腐。 ( )泡:首先我们要把大豆装在盆里,用水浸泡6——12个小时。 ( )煮:过滤好了以后,我们就可以用锅煮豆浆。 ( )压:最后,将其倒入纱布中,包紧后进行加压,待凝固后切成小块取出。 ( )磨:接着用石磨或豆浆机把泡得饱胀的大豆打磨成生浆。 ( )滤:然后把打磨好的豆浆进行过滤。 制作豆腐的过程是:泡—( )—( )— 煮—( )—( ) 参考答案和解析 1.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阅读句子,结合课内阅读《守株待兔》,根据逻辑顺序进行排序。通过②“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先确定了故事的时间和人物,宋国的农民,田中有树桩;结合④“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确定了故事的起因,“兔子触株折颈死了”,农民“不劳而获”;然后①“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为经过,于是农民每天守着树桩等待下一只兔子撞死;最后③“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结果,农民最终一无所获,因此受到宋国人的嘲笑。故选B。 2.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首先阅读给出的各个句子,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梳理清楚语段所要表达的主旨。然后确定语段的首句和末句,最后根据对语段的理解,确定出中间句即可。按照句子之间的思维逻辑规律: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概括可知,语段中的①是首句,先概括说出厦门的著名小吃是“沙茶面”;接着详细说“沙茶面”的由来,故①衔接②;再接着说为什么“沙茶”被厦门人叫做“沙嗲”的原因;所以②后接题目中给出的句子“‘到了饮茶成风的厦门人嘴里,便顺口叫做‘沙茶’。’”,接着继续具体介绍“沙嗲”,所以这句话后面衔接句子③;最后概括总结“沙茶”这种小吃的主要特点,所以结尾句是④;故选C。 3.A 【解析】本题考查了句子排序。语句排序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从“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是折的过程;“然后在折痕中间画了半边蝴蝶”是画的过程;“我们又拿出剪刀,沿着画线剪出了半边蝴蝶样”这是“剪”的过程;“最后我们一展开,就能欣赏到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这是最后展开的过程。故选A。 4.D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读文段可知,本段是按照总分结构排列,先总写“四季海棠真是美丽极了!”再具体写茎和叶“瞧,它的茎微微发红,一片片叶子油亮亮的,就像是打上了一层蜡似的。”再写海棠的花骨朵“茎的顶端,顶着几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就像几个粉红色的小饺子。”然后写海棠花“最美丽动人的,要数四季海棠的花朵了。”“它的花,就像五角星,远远望去,就像在绿色的布匹上点缀着一颗颗的红星星。”故应放在③④之间。故选D。 5.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阅读句子,可知这是根据逻辑顺序来写的。先提出问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我们了解到垃圾桶内的臭气主要由氨气、硫化氢构成。”,再写其带来的危害“这种臭气会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也极其严重。”,假设这种情况可以解决“如果能解决掉这个问题。”,最后写影响“不仅有利于垃圾分类,还可以简化垃圾的后续处理流程”。故选A。 6.D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题。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前,哪几个句子必须相连。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读语段,检查确定。阅读文章可知,本段主要写海底的声音,“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引出话题,放在句首。“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是对“不是的”的进一步解释,放在第二句。“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是在验证“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句话,放在第三句。“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是在说明“听见各种声音”,放在第四句。“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在最后。所以本文的顺序是④②⑤③①,D选项正确。 二、1.5 3 4 2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将句子按顺序排列。“粽子”是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由此可知,包粽子时要先处理好粽叶,再放糯米,最后包裹粽子。包粽子的具体步骤:①清洗好的粽叶;②把粽叶折叠成漏斗状,底部尖处不留洞;③舀适量糯米,填进漏斗中;④将粽叶顺势往中间压,盖住糯米,沿边折叠捏紧;⑤用棉线缠紧粽子4-5圈,打个结。故排序为15342。 2.4 1 2 3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这是一道句子排序题。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后。结合“鸡蛋漂浮”的实验步骤和关键词语,应为“首先”“接着”可排除第一句和第二句。然后鸡蛋浮起来是结果,可确定第三句和第四句。综合可知正确顺序为4123。 3.3 2 4 1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先读一读句子,找出存在的逻辑关系。基本思路:通读语句,明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将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句子读–读,若有不连贯的地方进行调整。通过句子可知,主要讲述的是飞蛾和蝇子在空中飞遇到大雨然后找地方躲雨的故事。结合以上内容可知,第4句飞蛾和蝇子在空中飞,为第1;接着第2句突然表示转折,表示天气变化,为第2,引出下文躲雨,飞蛾提议避雨,故第1句为第3;最后蝇子指出地点,故第3句为第4。 4.4 6 3 5 1 2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列。语句排列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列,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通读几个句子可知:本段话是写的放风筝的过程。所以第一句是“星期天,我和哥哥去郊外放风筝。”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接着开始写怎么放风筝了“哥哥举着风筝,我拉着线跑啊跑啊,风筝慢慢地飞起来啦!”接着风筝掉了下来“可是一阵风吹过,风筝像喝醉了酒似的歪歪斜斜地一头栽了下来。”我去捡起风筝但是心里很失落。“我小心地拾起风筝,心里很是失落。”接着是哥哥来鼓励我让我重拾信心。“哥哥鼓励我不要泄气,我们可以再来一次。”最后风筝又飞上了天。“我拉着线又跑起来,啊,风筝终于又飞上蓝天啦!”故句子的排序是:463512。 5.3 5 2 4 1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漏》是一则民间故事,文章讲述了一个下雨的夜晚,老公公和老婆婆在屋里说“漏”,吓跑了虎和贼。虎驮着贼,贼也骑着虎,一路上,虎甩掉贼,贼蹿上树。虎和贼不甘心,于是返回,虎和贼树下相遇,撞在一起,滚下山坡。虎和贼以为对方都是“漏”,都吓得昏过去。最后,老公公老婆婆又在屋里说着“漏”,其实是漏雨。故排序为35241。 6.1 5 4 3 2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首先明确首句是第一句,点明描写的主体是四季海棠,接着是五句,具体写出海棠的茎,然后是四句,写出茎的顶端,下一句接三句,点出他的花朵美丽。最后一句是二句,接着写花朵的形状。故依次排序为:15432。 7.5 3 2 4 1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给句子排序。根据这段话的特点,找出这段话中心句是“ 四季海棠真是美丽极了”,然后从茎、叶、花来分写四季海棠的美丽,我们可按先总后分的顺序来排列句子。把错乱的句子排列好,这是小学阶段语文练习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故依次排序为:53241。 8.① ⑤ ④ ② ③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这些句子描述的是包粽子的步骤。首先,“我先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摊开摆放在手掌上。”这是开始包粽子的第一步,明确粽叶的初始状态。接下来,“把叶子的大头叠成一个漏斗形”,这是为了下一步装入糯米和红豆做准备,形成一个可以容纳它们的形状。然后,“用勺子把米压紧一点儿”,这是为了让糯米和红豆在漏斗中紧密地固定住。之后,“接着用勺子把红豆和泡好的糯米放进去”,这一步是对之前工作的延续,把准备好的材料放入漏斗中。最后,“最后封口,用绳子绑住,粽子就包好了”,这一步标志着粽子的完成,通过封口和绑绳子来确保粽子不会散开。故答案序号依次为:①⑤④②③。 9.③ ④ ① ⑤ ② ⑥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这是一道句子排序题。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前,哪几个句子必须相连。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读语段,检查确定。能分清“时间”、“空间”、“逻辑”三大类即可,具体顺序应该在解题时根据句段内容再进行确认。第一句:交代时间、人物、事件;第二句:交代萍萍家的小水池和池中小鱼;第三句:说我经常观察小鱼。第四句:交代小鱼游过来。第五六句:我没抓住它。短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来展开。故答案为:③④①⑤②⑥。 10.4 2 1 3 5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通读材料可知,句子应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排列:发现蜻蜓→观察蜻蜓→抓住蜻蜓→姐姐让“我”放蜻蜓→放走蜻蜓。语段应为:我和姐姐发现一只大蜻蜓,落在一棵小树上。大蜻蜓亮晶晶的两只眼睛,像小玻璃球,一对红翅膀不住地扇动,非常漂亮。我悄悄地一捏,把它捉住了。姐姐看见了,大声喊:“快把它放了,它是益虫。”我听了姐姐的话,想到益虫的好处,马上把它放了。故依次排序为:42135。 11.4 6 1 5 3 2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排序的能力。本题描写的是童年时“我”们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由此可知,③是首句,总领全段。接着,描写的是做风筝的过程,先做骨架、再糊彩纸,由此可知,③后应为⑥,⑥后应为⑤,⑤后应为①。风筝做好后,紧接着描写了“我”们到田野放风筝的心情,由此可知,①后应为④,④后应为②。故答案为:461532。 12.3 4 1 2 5 【解析】本题考查了句子排序。要求学生根据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的试题。这个语段讲的是种子成长的经历。我们可以按照种子的成长历程进行排序。首先是种子落到石缝里,岩石对种子说自己养不活它;接着写种子让岩石不要担心自己,然后在春雨的滋润中,种子冒出了嫩芽;最后在阳光的照耀下和春风的吹拂下,种子的嫩芽得到了慈爱的关注和抚育。故依次排序为:34125。 13.4 2 1 6 3 5 【解析】本题考查了句子的排序。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先写“有一天,北风和太阳相遇了。”接着写“北风对太阳说:‘我们来比赛吧,谁先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谁就赢了。’”紧接着写“说罢,北风迫不及待地向行人吹了一口气。”再写“行人突然觉得有点儿冷,就把敞开的衣服扣上了。”然后写“太阳见了,不慌不忙地把头从云里探出来,放射出金色的光芒,行人觉得很热,忍不住脱了衣服。”最后写“这时,北风已经悄悄溜走了。”故依次排序为:421635。 14.3 4 1 2 5 【解析】本题考查了句子的排序。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按照植物的生长顺序来写,先写最初看到的现象“清明节过后,地面上出现了一道道裂缝。”“这些裂缝不知在什么时候渐渐地扩大了。”再写笋的出现“于是,冒出了一个个像尖塔似的脑袋。”“而且都戴着一顶有黄色穗子的小帽子,它们就是笋。”最后写笋的成长“笋在春天的怀抱里,迅速往上长。”故依次排序为:34125。 15.5 4 2 1 3 【解析】本题是一道句子排序题。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前,哪几个句子必须相连。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读语段,检查确定。本段的中心主旨是我和爸爸一起制作小纸马。“今天晚上,我和爸爸一起制作小纸马。”第一句。本段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找到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首先、接着、然后”对本段文字进行排序。故依次排序为:54213。 16.2 1 4 3 5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排序。排列句子时,应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常见的错乱句子,往往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活动的具体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排列。阅读这五句话可知,主要讲“我”和爸爸贴“福”字的事情,“春节到了”表时间,应放在段首;后面过程首先是爸爸拿着一张“福”字倒贴在门上,然后我看到后产生了疑问,问爸爸为什么倒着贴。再是爸爸引导我,让我自己想倒着贴的意思。于是我边看边想,想到了倒着贴是因为“福到了”,最后父亲听到我的回答,夸我“聪明”。故顺序应该是21435。 17.3 1 5 2 4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按照参观顺序进行排列:先写“老师带我们去参观楚图南故居”,然后“楚图南爷爷生前读过的书和用过的一些生活用具”再写“求学、工作时的照片、书信和笔记,独具艺术风格的书法作品……”,最后“了解了楚图南爷爷奋斗的一生”。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周末,老师带我们去参观楚图南故居。”是排第一句。接着是“故居里有楚图南爷爷生前读过的书和用过的一些生活用具。”是排第二句。紧接着是“也有他求学、工作时的照片、书信和笔记。”是排第三句。然后是“还有他独具艺术风格的书法作品……”是排第四句。最后是“这次参观,让我们了解了楚图南爷爷奋斗的一生。”排最后。所以答案是:31524。 18.5 1 4 6 2 3 磨 滤 点 压 【解析】本题考查衔接排序。这几句话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流程。“首先”表明是第一道工序,所以“泡”排在第1位;“接着”表明是第二道工序,所以“磨”排在第2位;“然后”表明是第三道工序,所以“滤”排在第3位;“煮”中“过滤好了以后”是紧接着“滤”中“然后把打磨好的豆浆进行过滤”写的,所以排在第4位;“点”中“煮好后”是承接“煮”这道工序写的,所以排在第5位;“最后”表明是最后一道工序,所以“压”排在末尾。

  • ID:2-20606013 2023-2024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练习--句子衔接与排序(有解析)

    小学语文/期末专区/三年级下册

    句子衔接与排序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①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②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③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④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给这几句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③①④ D.②①④③ 2.“到了饮茶成风的厦门人嘴里,便顺口叫做‘沙茶’。”将这句话插入文段中( )最恰当。 ①沙茶面是厦门的著名小吃,属于闽南小菜。②所谓的“沙茶面”,沙茶本应读作“沙嗲”。③沙嗲是盛产于东南亚的一种食用香料,闽南语的“茶”与普通话“嗲”谐音。④它辣中带甜、带香,是厦门人特别喜欢的小吃。 A.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3.对照剪纸的流程图,给下面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折——画——剪——展开 ①然后在折痕中间画了半边蝴蝶。 ②我们又拿出剪刀,沿着画线剪出了半边蝴蝶样。 ③最后我们一展开,就能欣赏到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 ④我们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①③② 4.“最美丽动人的,要数四季海棠的花朵了。”这句话应该插入文中( )位置。 ①四季海棠真是美丽极了!②瞧,它的茎微微发红,一片片叶于油亮亮,就像是打上了一层蜡。③茎的顶端,顶着几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就像几个粉红色的小饺子。④它的花,就像五角星,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布匹点缀着一颗颗的红星星。 A.第①句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5.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仅有利于垃圾分类,还可以简化垃圾的后续处理流程。 ②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我们了解到垃圾桶内的臭气主要由氨气、硫化氢构成。 ③如果能解决掉这个问题。 ④这种臭气会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也极其严重。 A.②④③①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6.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是( )。 ①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②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③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④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 ⑤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A.③②①④⑤ B.④③⑤②① C.④③②⑤① D.④②⑤③① 二、排序题。 1.你知道怎样包粽子吗?根据生活经验将下列句子按顺序排一排吧!(在括号中填数字) (1)选2-3片清洗好的粽叶,错开叠放。 ( )用棉线缠紧粽子4-5圈,打个结。 ( )舀(yǎo)适量糯(nuò)米,填进漏斗中。 ( )将粽叶顺势往中间压,盖住糯米,沿边折叠捏紧。 ( )把粽叶折叠成漏斗状,底部尖处不留洞。 2.请把“鸡蛋漂浮”这个实验过程的正确顺序填在左边的括号里。 ( )经过多次加盐和搅拌,鸡蛋终于漂浮起来啦! (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一杯水、盐、鸡蛋、筷子。 ( )接着,我们往水杯中加盐,并用筷子搅拌使盐溶解。 ( )把鸡蛋放入盐水中,如果鸡蛋还不能漂浮,那就继续往水杯中加入盐并搅拌均匀。 3.给下面的句子排序,组成一段通顺的话。 ( )飞蛾受不了了,就提议说:“我们快找个地方避避雨吧。” ( )“哗啦啦……”天空中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冰冷的雨水把它们身上打湿了。 ( )“去那里!”蝇子说着,飞向不远处那间灯火通明的屋…… ( )黄昏时分,一只飞蛾和一只蝇子在天空中快乐地飞来飞去。 4.我会把下列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 )我小心地拾起风筝,心里很是失落。 ( )我拉着线又跑起来,啊,风筝终于又飞上蓝天啦! ( )可是一阵风吹过,风筝像喝醉了酒似的歪歪斜斜地一头栽了下来。 ( )哥哥鼓励我不要泄气,我们可以再来一次。 ( )星期天,我和哥哥去郊外放风筝。 ( )哥哥举着风筝,我拉着线跑啊跑啊,风筝慢慢地飞起来啦! 5.下面是《漏》这篇课文的故事概要,请按故事情节的先后排序。 ( )虎甩掉贼,贼蹿上树。虎和贼树下相遇,滚下山坡。 ( )老公公老婆婆再说“漏”。 ( )虎驮着贼,贼骑着虎。 ( )贼和虎以为对方就是“漏”,都吓昏了过去。 ( )老公公老婆婆说“漏”,吓跑了虎和贼。 6..把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 ( )四季海棠真是美丽极了。 ( )它的花,就像五角星,远远望去,就像在绿色的布匹上点 缀着一颗颗的红星。 ( )最美丽动人的,要数四季海棠的花朵了。 ( )茎的顶端,顶着几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就像几个粉红色的小饺子。 ( )瞧,它的茎微微发红,一片片叶子油亮亮的。 7.排列错乱的句子。 ( )它的花,就像五角星,远远望去,就像在绿色的布匹上点缀着一颗颗的红星星。 ( )茎的顶端,顶着几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就像几个粉红色的小饺子。 ( )瞧,它的茎微微发红,一片片叶子油亮亮的,就像是打上了一层蜡似的。 ( )最美丽动人的,要数四季海棠的花朵了。 ( )四季海棠真是美丽极了! 8.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 )我先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摊开摆放在手掌上。 ( )最后封口,用绳子绑住,粽子就包好了。 ( )再用勺子把米压紧一点儿。 ( )然后把叶子的大头叠成一个漏斗形。 ( )接着用勺子把红豆和泡好的糯(nuo)米放进去。 9.把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列,变成一个小故事。 ( )我常常趴在池沿上,睁大眼睛看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 ( )有一次,一条银白色的小金鱼游到我们身边。 (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回家都到邻居湘湘家去玩。 ( )我探着身子,伸手想捉住它。 ( )他家有个小水池,养着许多金鱼,有红的、金黄的、银白的、黑的。 ( )它尾巴一摆就游跑了,我可差一点儿掉进水池里去。 10.把错乱的句子重新排列顺序。 ( )姐姐看见了,大声喊:“快把它放了,它是益虫。” ( )大蜻蜓亮晶晶的两只眼睛,像小玻璃球,一对红翅膀不住地扇动,非常漂亮。 ( )我和姐姐发现一只大蜻蜓,落在一棵小树上。 ( )我悄悄地一捏,把它捉住了。 ( )我听了姐姐的话,想到益虫的好处,马上把它放了。 11.按一定的顺序,把下面的句子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填数字) ( )无论做骨架,还是糊纸,我们都认真对待。 ( )来到田野,放飞我们做的风筝,内心无比激动。 ( )童年的时候,我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 )等风筝做好了,我们就跑向田野。 ( )接着,又找来几张彩色纸,就分工做起来。 ( )做风筝时,我们先在苇塘里拔几根细苇做骨架。 12.把下列句子排成一段通顺的话。 ( )种子说:“老妈妈,别担心,我会长得很好的。” ( )经过阵阵春雨的滋润,种子从岩缝里冒出了嫩芽。 ( )一棵草的种子落到岩缝里来。 ( )岩石说:“孩子,你怎么到这里来了?我们太贫瘠了,养不活你呀!” ( )阳光爱抚地照耀着它,春风柔和地轻拂着它,雨露更不断地给予这不平凡的幼芽以最慈爱的关注和抚育。 13.把下列错乱的句子,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重新排列,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序号。 ( )行人突然觉得有点儿冷,就把敞开的衣服扣上了。 ( )北风对太阳说:“我们来比赛吧,谁先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谁就赢了。” ( )有一天,北风和太阳相遇了。 ( )这时,北风已经悄悄溜走了。 ( )说罢,北风迫不及待地向行人吹了一口气。 ( )太阳见了,不慌不忙地把头从云里探出来,放射出金色的光芒,行人觉得很热,忍不住脱了衣服。 14.乱句重组。 ( )悄悄地,从裂缝里会冒出一个个塔尖儿似的小脑袋。 ( )而且,脑袋上都戴着一顶黄色穗子的小帽子,它们就是笋。 ( )清明过后,地面上出现了一道道裂缝。 ( )这些裂缝不知什么时候在慢慢扩大。 ( )笋在春天的怀抱里生长着,一个下雨的晚上,笋可以长一尺多高呢。 15.给句子排序。 ( )当把小纸马放到斜放的木板上,它还会“嗒嗒”地走呢。 ( )然后用笔杆卷出小尾巴,折出小马头,最后组装起来。 ( )首先我们画出一个长方形,每隔1.5厘米画一道线,再剪下来。 ( )今天晚上,我和爸爸一起制作小纸马。 ( )接着剪出小马的四条腿,在腿的下方剪出斜口。 16.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 ( )我问爸爸为什么倒着贴。 ( )春节到了,爸爸拿着一张“福”字倒贴在门上。 ( )我边看边想,突然,一拍脑门说:“是不是‘福到了’?” ( )爸爸说:“你自己想想是什么意思?” ( )爸爸听了,竖起大拇指说:“你真聪明!” 17.按顺序排列句子,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 )也有他求学、工作时的照片、书信和笔记。 ( )周末,老师带我们去参观楚图南故居。 ( )这次参观,让我们了解了楚图南爷爷奋斗的一生。 ( )故居里有楚图南爷爷生前读过的书和用过的一些生活用具。 ( )还有他独具艺术风格的书法作品…… 18.读一读,将做豆腐的制作过程排序。 ( )点:煮好后,就要把石膏倒入豆浆中,进行非常关键的一步:点豆腐。 ( )泡:首先我们要把大豆装在盆里,用水浸泡6——12个小时。 ( )煮:过滤好了以后,我们就可以用锅煮豆浆。 ( )压:最后,将其倒入纱布中,包紧后进行加压,待凝固后切成小块取出。 ( )磨:接着用石磨或豆浆机把泡得饱胀的大豆打磨成生浆。 ( )滤:然后把打磨好的豆浆进行过滤。 制作豆腐的过程是:泡—( )—( )— 煮—( )—( ) 参考答案和解析 1.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阅读句子,结合课内阅读《守株待兔》,根据逻辑顺序进行排序。通过②“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先确定了故事的时间和人物,宋国的农民,田中有树桩;结合④“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确定了故事的起因,“兔子触株折颈死了”,农民“不劳而获”;然后①“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为经过,于是农民每天守着树桩等待下一只兔子撞死;最后③“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结果,农民最终一无所获,因此受到宋国人的嘲笑。故选B。 2.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首先阅读给出的各个句子,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梳理清楚语段所要表达的主旨。然后确定语段的首句和末句,最后根据对语段的理解,确定出中间句即可。按照句子之间的思维逻辑规律: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概括可知,语段中的①是首句,先概括说出厦门的著名小吃是“沙茶面”;接着详细说“沙茶面”的由来,故①衔接②;再接着说为什么“沙茶”被厦门人叫做“沙嗲”的原因;所以②后接题目中给出的句子“‘到了饮茶成风的厦门人嘴里,便顺口叫做‘沙茶’。’”,接着继续具体介绍“沙嗲”,所以这句话后面衔接句子③;最后概括总结“沙茶”这种小吃的主要特点,所以结尾句是④;故选C。 3.A 【解析】本题考查了句子排序。语句排序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从“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是折的过程;“然后在折痕中间画了半边蝴蝶”是画的过程;“我们又拿出剪刀,沿着画线剪出了半边蝴蝶样”这是“剪”的过程;“最后我们一展开,就能欣赏到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这是最后展开的过程。故选A。 4.D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读文段可知,本段是按照总分结构排列,先总写“四季海棠真是美丽极了!”再具体写茎和叶“瞧,它的茎微微发红,一片片叶子油亮亮的,就像是打上了一层蜡似的。”再写海棠的花骨朵“茎的顶端,顶着几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就像几个粉红色的小饺子。”然后写海棠花“最美丽动人的,要数四季海棠的花朵了。”“它的花,就像五角星,远远望去,就像在绿色的布匹上点缀着一颗颗的红星星。”故应放在③④之间。故选D。 5.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阅读句子,可知这是根据逻辑顺序来写的。先提出问题“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我们了解到垃圾桶内的臭气主要由氨气、硫化氢构成。”,再写其带来的危害“这种臭气会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也极其严重。”,假设这种情况可以解决“如果能解决掉这个问题。”,最后写影响“不仅有利于垃圾分类,还可以简化垃圾的后续处理流程”。故选A。 6.D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题。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前,哪几个句子必须相连。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读语段,检查确定。阅读文章可知,本段主要写海底的声音,“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引出话题,放在句首。“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是对“不是的”的进一步解释,放在第二句。“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是在验证“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句话,放在第三句。“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是在说明“听见各种声音”,放在第四句。“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在最后。所以本文的顺序是④②⑤③①,D选项正确。 二、1.5 3 4 2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将句子按顺序排列。“粽子”是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由此可知,包粽子时要先处理好粽叶,再放糯米,最后包裹粽子。包粽子的具体步骤:①清洗好的粽叶;②把粽叶折叠成漏斗状,底部尖处不留洞;③舀适量糯米,填进漏斗中;④将粽叶顺势往中间压,盖住糯米,沿边折叠捏紧;⑤用棉线缠紧粽子4-5圈,打个结。故排序为15342。 2.4 1 2 3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这是一道句子排序题。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后。结合“鸡蛋漂浮”的实验步骤和关键词语,应为“首先”“接着”可排除第一句和第二句。然后鸡蛋浮起来是结果,可确定第三句和第四句。综合可知正确顺序为4123。 3.3 2 4 1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先读一读句子,找出存在的逻辑关系。基本思路:通读语句,明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将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句子读–读,若有不连贯的地方进行调整。通过句子可知,主要讲述的是飞蛾和蝇子在空中飞遇到大雨然后找地方躲雨的故事。结合以上内容可知,第4句飞蛾和蝇子在空中飞,为第1;接着第2句突然表示转折,表示天气变化,为第2,引出下文躲雨,飞蛾提议避雨,故第1句为第3;最后蝇子指出地点,故第3句为第4。 4.4 6 3 5 1 2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列。语句排列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列,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通读几个句子可知:本段话是写的放风筝的过程。所以第一句是“星期天,我和哥哥去郊外放风筝。”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接着开始写怎么放风筝了“哥哥举着风筝,我拉着线跑啊跑啊,风筝慢慢地飞起来啦!”接着风筝掉了下来“可是一阵风吹过,风筝像喝醉了酒似的歪歪斜斜地一头栽了下来。”我去捡起风筝但是心里很失落。“我小心地拾起风筝,心里很是失落。”接着是哥哥来鼓励我让我重拾信心。“哥哥鼓励我不要泄气,我们可以再来一次。”最后风筝又飞上了天。“我拉着线又跑起来,啊,风筝终于又飞上蓝天啦!”故句子的排序是:463512。 5.3 5 2 4 1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漏》是一则民间故事,文章讲述了一个下雨的夜晚,老公公和老婆婆在屋里说“漏”,吓跑了虎和贼。虎驮着贼,贼也骑着虎,一路上,虎甩掉贼,贼蹿上树。虎和贼不甘心,于是返回,虎和贼树下相遇,撞在一起,滚下山坡。虎和贼以为对方都是“漏”,都吓得昏过去。最后,老公公老婆婆又在屋里说着“漏”,其实是漏雨。故排序为35241。 6.1 5 4 3 2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首先明确首句是第一句,点明描写的主体是四季海棠,接着是五句,具体写出海棠的茎,然后是四句,写出茎的顶端,下一句接三句,点出他的花朵美丽。最后一句是二句,接着写花朵的形状。故依次排序为:15432。 7.5 3 2 4 1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给句子排序。根据这段话的特点,找出这段话中心句是“ 四季海棠真是美丽极了”,然后从茎、叶、花来分写四季海棠的美丽,我们可按先总后分的顺序来排列句子。把错乱的句子排列好,这是小学阶段语文练习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学会排列句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故依次排序为:53241。 8.① ⑤ ④ ② ③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这些句子描述的是包粽子的步骤。首先,“我先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摊开摆放在手掌上。”这是开始包粽子的第一步,明确粽叶的初始状态。接下来,“把叶子的大头叠成一个漏斗形”,这是为了下一步装入糯米和红豆做准备,形成一个可以容纳它们的形状。然后,“用勺子把米压紧一点儿”,这是为了让糯米和红豆在漏斗中紧密地固定住。之后,“接着用勺子把红豆和泡好的糯米放进去”,这一步是对之前工作的延续,把准备好的材料放入漏斗中。最后,“最后封口,用绳子绑住,粽子就包好了”,这一步标志着粽子的完成,通过封口和绑绳子来确保粽子不会散开。故答案序号依次为:①⑤④②③。 9.③ ④ ① ⑤ ② ⑥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这是一道句子排序题。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前,哪几个句子必须相连。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读语段,检查确定。能分清“时间”、“空间”、“逻辑”三大类即可,具体顺序应该在解题时根据句段内容再进行确认。第一句:交代时间、人物、事件;第二句:交代萍萍家的小水池和池中小鱼;第三句:说我经常观察小鱼。第四句:交代小鱼游过来。第五六句:我没抓住它。短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来展开。故答案为:③④①⑤②⑥。 10.4 2 1 3 5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通读材料可知,句子应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排列:发现蜻蜓→观察蜻蜓→抓住蜻蜓→姐姐让“我”放蜻蜓→放走蜻蜓。语段应为:我和姐姐发现一只大蜻蜓,落在一棵小树上。大蜻蜓亮晶晶的两只眼睛,像小玻璃球,一对红翅膀不住地扇动,非常漂亮。我悄悄地一捏,把它捉住了。姐姐看见了,大声喊:“快把它放了,它是益虫。”我听了姐姐的话,想到益虫的好处,马上把它放了。故依次排序为:42135。 11.4 6 1 5 3 2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排序的能力。本题描写的是童年时“我”们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由此可知,③是首句,总领全段。接着,描写的是做风筝的过程,先做骨架、再糊彩纸,由此可知,③后应为⑥,⑥后应为⑤,⑤后应为①。风筝做好后,紧接着描写了“我”们到田野放风筝的心情,由此可知,①后应为④,④后应为②。故答案为:461532。 12.3 4 1 2 5 【解析】本题考查了句子排序。要求学生根据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的试题。这个语段讲的是种子成长的经历。我们可以按照种子的成长历程进行排序。首先是种子落到石缝里,岩石对种子说自己养不活它;接着写种子让岩石不要担心自己,然后在春雨的滋润中,种子冒出了嫩芽;最后在阳光的照耀下和春风的吹拂下,种子的嫩芽得到了慈爱的关注和抚育。故依次排序为:34125。 13.4 2 1 6 3 5 【解析】本题考查了句子的排序。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先写“有一天,北风和太阳相遇了。”接着写“北风对太阳说:‘我们来比赛吧,谁先把行人的衣服脱下来,谁就赢了。’”紧接着写“说罢,北风迫不及待地向行人吹了一口气。”再写“行人突然觉得有点儿冷,就把敞开的衣服扣上了。”然后写“太阳见了,不慌不忙地把头从云里探出来,放射出金色的光芒,行人觉得很热,忍不住脱了衣服。”最后写“这时,北风已经悄悄溜走了。”故依次排序为:421635。 14.3 4 1 2 5 【解析】本题考查了句子的排序。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按照植物的生长顺序来写,先写最初看到的现象“清明节过后,地面上出现了一道道裂缝。”“这些裂缝不知在什么时候渐渐地扩大了。”再写笋的出现“于是,冒出了一个个像尖塔似的脑袋。”“而且都戴着一顶有黄色穗子的小帽子,它们就是笋。”最后写笋的成长“笋在春天的怀抱里,迅速往上长。”故依次排序为:34125。 15.5 4 2 1 3 【解析】本题是一道句子排序题。排列句子时,应首先整体感知一下语段的内容,并从中找到关键性的词语,根据这些有标志性的语句,确定哪个句子可以在最前,哪个句子不能在最前,哪几个句子必须相连。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读语段,检查确定。本段的中心主旨是我和爸爸一起制作小纸马。“今天晚上,我和爸爸一起制作小纸马。”第一句。本段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找到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首先、接着、然后”对本段文字进行排序。故依次排序为:54213。 16.2 1 4 3 5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排序。排列句子时,应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常见的错乱句子,往往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活动的具体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排列。阅读这五句话可知,主要讲“我”和爸爸贴“福”字的事情,“春节到了”表时间,应放在段首;后面过程首先是爸爸拿着一张“福”字倒贴在门上,然后我看到后产生了疑问,问爸爸为什么倒着贴。再是爸爸引导我,让我自己想倒着贴的意思。于是我边看边想,想到了倒着贴是因为“福到了”,最后父亲听到我的回答,夸我“聪明”。故顺序应该是21435。 17.3 1 5 2 4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按照参观顺序进行排列:先写“老师带我们去参观楚图南故居”,然后“楚图南爷爷生前读过的书和用过的一些生活用具”再写“求学、工作时的照片、书信和笔记,独具艺术风格的书法作品……”,最后“了解了楚图南爷爷奋斗的一生”。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周末,老师带我们去参观楚图南故居。”是排第一句。接着是“故居里有楚图南爷爷生前读过的书和用过的一些生活用具。”是排第二句。紧接着是“也有他求学、工作时的照片、书信和笔记。”是排第三句。然后是“还有他独具艺术风格的书法作品……”是排第四句。最后是“这次参观,让我们了解了楚图南爷爷奋斗的一生。”排最后。所以答案是:31524。 18.5 1 4 6 2 3 磨 滤 点 压 【解析】本题考查衔接排序。这几句话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流程。“首先”表明是第一道工序,所以“泡”排在第1位;“接着”表明是第二道工序,所以“磨”排在第2位;“然后”表明是第三道工序,所以“滤”排在第3位;“煮”中“过滤好了以后”是紧接着“滤”中“然后把打磨好的豆浆进行过滤”写的,所以排在第4位;“点”中“煮好后”是承接“煮”这道工序写的,所以排在第5位;“最后”表明是最后一道工序,所以“压”排在末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