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第三单元/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1.能利用工具书识记字词,规范书写。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 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 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 的语言。 6.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 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7.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为写作奠定基础。写作 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教材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9课,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 忆性散文,文章聚焦两个特定的场景,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讲述了一个儿童的成 长过程。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习生活”。本单元重点学习默读,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标题、 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了解文章大意。还需引导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和精神上的启发,激 发其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热爱。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引导学生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 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理解“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 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 【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已 养成预习习惯。但首次学习默读,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学生已在小学时接触过鲁迅的文章, 教师可在课堂中将新旧知识相串联,温故知新。本课所反映的学习生活内容与今天的学生有 一定距离,可以从比较入手,让同学们看看与自己的生活、学习有哪些共同和不同之处,从 而激发兴趣,深化理解。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积累掌握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中字词的音、形、义。 2.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基本内容。(教学重点) 3.精读“百草园”段落,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精读“三味 书屋”部分,理解“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教 学难点)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课时安排】 3课时(第1课时为预习课) 【教学设计】 第2课时 一 、构建动场 同学们,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 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看看他的童年和我们有什么 相同的地方? 二、自主学习 检查预习,字词通关 1.作者、作品介绍 填空回答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 小说《故事新编》、《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热风集》、 《华盖集》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 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 名《旧事重提》,共收集了10 篇文章, 大部分作品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 (“朝花夕拾”,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 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2.字词通关(抽查、学生互评)小组赛的形式 (1)字音字形 窜(cuàn) 觅(mì) 跪 (guì) 拗 ( ǎo) 确凿(záo) 轻 捷 (jié) 云霄(xiāo) 敛(liǎn) 倘若(tǎng) 鉴赏(jiàn) 啄 食(zhuó) 和蔼(ǎi) 恭 敬(gōng ) 质朴(pǔ) 博学(bó) 渊博(yuān) 倜傥(tìtǎng) 淋漓(lín lí) 盔甲(kuī) 绅 士(shēn) (2)多音字 拗:拗断(ǎo) 拗 口 ( ào) 执拗 (niù) 宿:住宿 (sù) 一 宿 (xiǔ) 星宿 (xiù) 折:折断 (zhé) 折本 (shé) 折腾 (zhē) 攒:攒动 (cuán) 积 攒 (zǎn) 系:关系(xì) 系鞋带 (jì) (3)词语解释 人迹罕至(hǎn): 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人声鼎沸(dǐng): 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1.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积累掌握注释及课后读读写写中字词 的音、形、义。 3.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请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计时5分钟) 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提示:学生初次接触默读,部分同学5分钟内读不完课文。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 生结合课文的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过渡句)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总结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2.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基 本内容。 三、交流探究 活动一:寻乐园之乐 1.齐读第一段,抓住核心词,第一段提到哪个地方?作者如何评价这个地方?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 草 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 子孙了,连那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 乐 园。 2.“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以小鲁迅的口吻向大家介绍你的乐园。小组 合作,任选一处“乐”,派代表展示。 示例:欢迎来到我的乐园,这里有 ,你可以跟我一起 预设: 自然之乐、故事之乐、捕鸟之乐 自然之乐: 明确:植物有菜、皂荚树、桑葚、何首乌、木莲、覆盆子;动物有蝉、黄蜂、云雀、油 蛉、蟋蟀、蜈蚣、斑蝥; 引导学生从色彩、形态、动作等方面体悟童年鲁迅的儿童眼光、无限乐趣。 故事之乐: 同桌演读,一人长妈妈,一 人小鲁迅,全班展示。 明确:讲得越生动,听得就越有趣,听得越有趣,就越能走入鲁迅当时的心里。既对美女蛇 感到害怕,又期盼得到飞蜈蚣,孩童乐在其中。 重点指导以下字词朗读: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 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 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 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 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 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 ——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 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 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 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 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捕鸟之乐: (1)文章中是如何描写在雪地上捕鸟的?阅读7-8段,填上空缺动词。 ( 扫 ) 开 一 块 雪 , ( 露 ) 出 地 面 , 用 一 枝 短 棒 ( 支 ) 起 一 面 大 的 竹 筛 来 , 下 面 ( 撒 ) 些秕谷,棒上(系) 一 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 底 下 的 时 候 , 将 绳 子 一 ( 拉 ) , 便 ( 罩 ) 住 了 。 (2)运用这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扫开”“支起”“撒”“系”“牵”“拉”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全 过程,表现冬天的百草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3.精读“百草园”段落,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 活动二:探书屋之学 百草园的生活是快乐的,但是有人认为三味书屋是“全城最严厉”的,生活是枯燥乏味 的,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快速默读“三味书屋”的内容,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你的理由。小组合作。 这是一个 的三味书屋,你看 预设: A 有趣 这是一个欢乐的三味书屋。偷偷去园子里折腊梅、寻蝉蜕、喂蚂蚁、课上偷偷用纸糊的 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绘绣像。虽然那里的先生很严厉,但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回忆,这使得 三味书屋同样充满了欢乐。 B枯燥严厉 这是一个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因为在作者描写三味书屋的时候,描写的环境总是很压 抑,里面寿镜吾老先生的形象,给人的感觉也是不苟言笑的,所以我觉得三味书屋是一个枯 燥味的地方。 我觉得这是一个刻板的三味书屋,因为文中的第十六段说,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 上对课,在这里学习完全没有给学生安排体育活动,美术音乐这样的课程,对于这个年龄段 的孩子来说感觉一定是非常无趣的。而且这里还有戒尺和罚跪的规矩。 提示:在提到寿镜吾老先生不苟言笑时追问: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请同学们找 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某句话)运用了 (描写方法),可以看出老先生是一 个 的人。” 预设: (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外貌描写,威严、 资历深、质朴博学的人。 (2)“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语言、动作描写,守旧。 (3)“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 眼,大声道: ‘读书!’”。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先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 不太束缚学生。 (4)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可爱、爱读书。 明确: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难免有守旧的一面。但老先生在当时 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鲁迅是带着深切的敬重去回忆老先生的。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3.精读“三味书屋”部分,理解“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学习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 活动三:悟作者之情 文章大多以“小鲁迅”的视角,用儿童的口吻去写“乐”,那么文章哪些句子是以成人 “大鲁迅”的视角写的呢?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预设: 开头第1段“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 隔了七八年”。 最后一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引入背景资料: 文章写于1926年,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他被迫 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心情“空洞、芜杂” 的一年,所以“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写了一些回忆旧事的文章来排除苦闷, 寻求慰藉。这些回忆性散文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结集出 版时改题为《朝花夕拾》。 首尾都混合了回忆的甜蜜和现实的苦涩,表达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眷恋,对童趣不再的叹 惋,甚至是对眼前生活的感慨。 四、综合建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空间与空间的转换,也是童年快乐时光的定格。所以,多年之 后,作者站在现实的大地上,用一双温情的手,记录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希望同学们做一个 生活的有心人,也能记录自己有苦有乐的独一无二的小时光…… 五、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乐 : 自然故事捕鸟 先生: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六、当堂检测: 猜猜他是谁? 描写一位班级内的同学,不得出现真实姓名,要求运用至少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来突出 特点,一会一起来猜猜他是谁。(3分钟) 七、作业设计: A: 背诵文章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承载快乐童年的景物, 不少于200字。 B: 背诵文章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承载快乐童年的景物, 不少于300字。 综合性作业:认真阅读本单元后“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阅读《狗猫鼠》《阿长 与<山海经>》《五猖会》,走进鲁迅的童年。并任选其中一个人物,梳理各篇中描述他的语 句,分析其性格特点,学习、借鉴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制作手抄报。 第 3 课 时 妙 笔 绘 美 景 一 、构建动场 同学们,荒芜的百草园却是作者儿时的乐园。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 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还有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斑蝥蜈蚣……今天,让我们聚焦 乐园学写法。 二 、自主学习 活动一:首段铺路奠基 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此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预设:交代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表达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也奠定了文章感情基调。 写法归纳:首段总领定基调,扣住乐园引回忆。 小试牛刀:请你仿照第一段为之前习作添加首段。 三 、交流探究 活动二:聚焦一景细致描 小组合作,自由朗读第二段,欣赏百草园的美景,说说你所看到的美点。 9) “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真美,美在 , 你 看 提示:可以从感官、用词、句式、修辞、动静、顺序……等方面回答 预设:①感官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②用词美: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直窜响云霄 ③句式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引导学生明确“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 调的重点。 ④动静美:植物,形态(高大、肥胖)颜色(碧绿、紫红)的静态;动物,声音(长吟、 低唱)行动(窜)的动态。 ⑤修辞美:拟人(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比喻(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 … ⑥顺序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是整体到局部。第 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第二个不必说,写动物由高到低。) 写法归纳: 抓特征,形声色味趣意闹。 按顺序,整体概括再聚焦。 用修辞,动静结合句式妙。 小试牛刀:运用以上写法,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修改之前 习作。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3.精读“百草园”段落,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 住特点描写景物。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四 、综合建模: 活动三:练笔考评凝练作品 小组长组织组员根据评分表进行相互打分,推选出小组优秀作品并集体修改,参加 班级分享展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仿写量化表 评分项 目 扣分标准 得分 基础评 分项(7 0分) 卷面书 写。满 分20分。 1.错别字误字别字情况每3个扣1分(重 复的错字不计),最多扣3分。 2.不能正确使用标点,扣1~3分。 3.文面涂画脏乱,字迹潦草,难以辨认, 扣1~3分。 优秀评 分项(3 0 分 ) 书写内 容。满 分50分。 1.描写的景物不符合自然规律,有胡乱编 造情况一处扣3分,最多扣10分。 2.没有句式仿写,最多扣10分。 3.描写顺序安排不合理,不符合人们认知 规律,扣5分。 4.内容详略安排不恰当,最多扣5分。 5.没有开头结尾,各扣5分。 6.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语言不通顺, 最多扣10分。 语言表 达。满 分30分 1.语言平淡,没有表现力,最多扣10分。 2.任何一种语言修辞手法都没有运用,最 多扣10分。 最后得分 生评 亮点 不足 自评 多方面 2.班级优秀仿写作品展示。 五 、板书设计: 妙笔绘美景 首段定基调 抓特征 按顺序 用修辞 六、当堂检测: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如何才能写好美景,投屏展示。 七、作业设计: A: 继续修改片段,誉抄在周记本上。 B: 继续修改片段,并完善成一篇作文,誉抄在周记本上。
11
小学语文/统编版(部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2024)/第八单元 阅读 /8 比尾巴
2025届中考语文辨析修改病句每日小练(15)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是否善良取决于他能用自己的爱心去包裹这个世界。 B.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真正走进作品,去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C.读汪曾祺的散文的时候,就像是欣赏一幅幅清新淡雅的素描。 D.学校开展的消防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自我安全保护。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就能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中国力量。 B.加强劳动教育要深刻理解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避免坐在教室里讲劳动的现象不再出现。 C.2023年女篮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女篮力克老对手日本队,时隔12年再次夺冠! D.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六号,我国航天事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不断刷新纪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部小说的优劣或是高下,不在于它是否塑造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而在于它构筑了独特的心灵世界。 B.淄博烧烤火爆出圈,并非偶然。其爆火的原因,是淄博多年耕耘与积淀的结果,是久久为功的厚积薄发。 C.畅想未来需要有开阔的视野,需要把自己的爱好和需求与国家的发展、世界的繁荣、人类的梦想紧密结合。 D.随着歼-20、歼-10C等新型战机在电影《长空之王》中震撼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国家主力武器的姿态。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有重要作用。 B.《再塑生命的人》中很多的事例都表现出莎莉文老师的耐心、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C.这次诗歌朗诵比赛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大家认真学习和积极发扬。 D.充沛的兴趣,真实的体验,积极的思考,是成功完成这一次实践活动的保障。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契诃夫用诙谐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沙皇统治下混沌虚伪的俄国社会。 B.每天读一点好书,不仅可以塑造良好的精神气质,还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C.将绿色经济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决策,体现了中国对解决环境问题上的担当。 D.北京冬奥会上,中国队以15枚奖牌完美收官,所获奖牌数创历史新高。 6.下面一段话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我们的老祖宗是不缺微量元素的,他们靠打猎和采集为生,食物的来源非常丰富。②农业的出现,大大减少了食物的种类,但最新的研究表明,起码在农业的早期,农民们仍然会采集野生植物来吃,微量元素肯定也是不缺乏的。③直到农业发展后期导致人口过剩,很多穷人都吃不饱,人类社会才第一次出现了微量元素缺乏这种毛病。④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出现加剧了这一现象,因为那些以牟利为终极目标的食品制造商不断地通过精细加工来提升食品的口感,微量元素在加工过程中大量流失掉了。 A.第一句 B.第二句 C.第三句 D.第四句 7.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汉字从古代发展到现代,出现的字成千上万,这样的符号能够为人所使用,肯定不是杂乱无章的。 B.我生在农村,从小就学会了干各种农活,改变农村面貌植根心底。 C.土家族的“西兰卡普”用料之精湛、做工之精细,不亚于南方其它刺绣。 D.古人说,煮茶的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煮出来的茶,汤清亮,茶味浓。水质虽然不好,味道就差多了。 8.为响应校团委关于开展校园读书节的号召,校广播站向全体同学征求“每日好书推荐”稿件。请你帮忙审订其中一封稿件的开头,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②这一道道亮光,将给我们这一叶叶暗空下的扁舟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③我们应有这样的古风:沐浴双手,然后捧卷。④在一番庄严肃穆的感觉之中,使你必将得到书的神谕。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省博物馆举办非遗体验活动,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B.钢城区“网络安全进校园”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网络安全意识。 C.经过专家评议,使明代永乐年间的这件青花瓷获得“民间国宝”的称号。 D.我市正在加快建设分类处理、分类投放、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市民文明素质的高低,都是仪征经济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B.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C.通过学校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奠定和谐社会基础,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D.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A.两面对一面,删去“是否”或在“用自己”前添加“否”;C.成分残缺,删去“的时候”;D.成分残缺,在“自我安全保护”后添加“的意识”;故选B。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就”改为“才”。B项,否定失当,可把“不再”改为“再次”。D项,语序不当,应把“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改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选项 病句类型 修改建议 A 两面对一面 在“构筑”前加“是否”。 B 句式杂糅 删去“的原因”。 D 缺少主语 删去“随着”或“让”。 由此可知,答案选C。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两面对一面,应将“能否”删去;C.搭配不当,“教训”不能和“发扬”搭配,可将“和教训”删去;D.搭配不当,“充沛”不能和“兴趣”搭配,可将“充沛”改为“浓厚”;故选B。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可将“刻画”改为“描绘”。B项,语序不当,可将“塑造良好的精神气质”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调换位置。C项,句式杂糅,可将“对”改为“在”。故选D。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C.“直到农业发展后期导致人口过剩”中的“导致”误用,使句子没有主语,可改为:直到农业发展后期,人口过剩。故选C。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选项 原句 辨析 B 我生在农村,从小就学会了干各种农活,改变农村面貌植根于心底。 成分残缺。应在“改变农村面貌”后加“的愿望”。 C 土家族的“西兰卡普”用料之精湛、做工之精细,不亚于南方其他刺绣。 搭配不当。“用料”与“精湛”搭配不当。 D 古人说,煮茶的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煮出来的茶,汤清亮,茶味浓。水质虽然不好,味道就差多了。 关联词搭配不当。“虽然”与“就”搭配不当,可将“虽然”改为“如果”“要是”等。 8.答案:D 解析:第④句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删去“使”。故选D。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因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句式杂糅、前后矛盾、成分赘余等。如果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答案,就要静下心来,多读几遍,对照着病因一一分析。A项句式杂糅,应删掉“目的”或“为了”;C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去掉“使”;D项语序不当,应是“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故选B。 10.答案:C 解析:A.前后表述不一致,“能够”改为“能否”;B.“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有歧义,可以理解为“说服了老师,让老师和你一起去”,也可以理解为“说服了老师,让老师同意我和你一起去”。当然还可以有别的理解,但是后半句的语境决定了只能有这两种理解;C.正确;D.递进关系的复句,后一句应是程度加深的,改为“这不仅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更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故选C。
2025届中考语文辨析修改病句每日小练(14) 1.下列句子来自学生作文,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用事实论据时,不需要详细记叙事件本身,而要通过概括叙述以及对论据的分析,建立起材料与观点的联系。 B.今天的研学活动,全班同学各司其职,没有一个不是表现不精彩的。 C.作为张家界是举世闻名的旅游城市,提高城市品味势在必行。 D.运动员们在比赛中顽强拼搏,我们的班级积分大约保持在年级前三名左右。 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自《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使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被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B.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也需要向他们传授科技文化知识。 C.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D.九年总课时占比大概10%—11%左右,体现了我国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高度重视。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马铃薯播种面积达7000万亩,产量近9000万吨,均约占世界1/4左右。 B.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全面提升的跃动曲线,感受到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C.没有高质量的教材,即便是有好的专业、学科、教师,但很难把学生培养成高水平人才。 D.通过升级的网络诈骗手段,如AI换脸、AI修音等,使诈骗者能够更容易地获得人们的信任。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那些父母性格温和、情绪平和的孩子们,往往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强。 B.学校开展的思政课活动,营造了互帮、互助、互爱,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C.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在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D.十年来,中国航天技术由“跟跑”向“并跑”“领跑”发展,从航天大国加快向航天强国迈进。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举办“中国成语大会”,让人们从参赛学生身上看到了传承中华文化的希望。 B.老张猜测,眼前这个年轻人大概有二十三岁左右。 C.为了规范市民驾车习惯,杜绝酒驾行为不再发生,我市交警部门加大了检查巡查力度。 D.阅读文学经典,就是与文学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和心灵的沟通,这对我们的终身学习、发展将产生极为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6.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凭借平台优势,成都在全球角逐中获得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举办权。 B.成都大运会比赛项目包括田径、跳水等18个大项、269个小项组成。 C.学校应该引导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地上网,不断提高他们的网络习惯。 D.语文课堂不仅要重视观念塑造和文化传承,更要注重形式丰富多样。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来自大约151个左右国家的代表在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探讨未来合作的无限可能。 B.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能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关键要通过生动鲜活的方式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 C.如今,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模式转变。 D.通过杭州亚运会,使世人了解到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贡献世界。 8.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B.古老的东方大国不仅以卓越的智慧启迪世界文明,更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拥抱世界文明。 C.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两个成语是中华民族热爱读书、敬重知识与学问。 D.我市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融入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市民对绿色出行的认同感持续加强。 9.下面语段四个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处是( )。 ①语文学习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②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提供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③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④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B.他离开学校后,仍然无时无刻都记着老师们对他的叮嘱。 C.读汪曾祺散文的时候,就像是欣赏一幅幅清新淡雅的素描。 D.毫无疑问,能否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B.否定不当,去掉“不是”;C.句式杂糅,去掉“作为”;D.语义重复,去掉“大约”或者“左右”;故选A。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有误,成分残缺,应删去“使”;B.有误,语序不当,应将“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与“向他们传授科技文化知识”调换位置;D.有误,语义重复,删去“大概”或“左右”;故选C。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A.语义重复,“约”与“左右”删去其一;C.搭配不当,将“但”改为“也”;D.成分残缺,删去“使”;故选B。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B.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互爱”后加“的氛围”;故选B。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通过”“让”删去其中一个;B.重复啰唆,“大概”“左右”删去其中一个;C.否定不当,可删去“不再”;故选D。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修改。B.“包括……组成”句式杂糅,删去“组成”或把“包括”改为“由”;C.“提高……习惯”搭配不当,把“提高”改为“培养”;D.“不仅要重视观念塑造和文化传承,更要注重形式丰富多样”语序不当,前后调换位置;故选A。 7.答案:C 解析:A.有误,重复赘余,可删掉“大约”或“左右”;B.有误,两面对一面,可删掉“能否”;C.正确;D.有误,缺主语,可删掉“通过”或“使”。故选C。 8.答案:B 解析:A.有误,“收成”与“最好的一年”搭配不当,可将“一年”删去;B.正确;C.有误,缺少宾语,可在“学问”加“的代表”;D.有误,搭配不当,“认同感”不能“加强”,用“增强”。故选B。 9.答案:C 解析:C.第③句病因:语序颠倒。将“运用语文”和“学习语文”互换位置;故选C。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B.否定不当,可将“无时无刻”改为“每时每刻”;C.成分累赘,可删去“的时候”;D.两面对一面,删掉“否”字;故选A。
2025届中考语文辨析修改病句每日小练(14) 1.下列句子来自学生作文,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用事实论据时,不需要详细记叙事件本身,而要通过概括叙述以及对论据的分析,建立起材料与观点的联系。 B.今天的研学活动,全班同学各司其职,没有一个不是表现不精彩的。 C.作为张家界是举世闻名的旅游城市,提高城市品味势在必行。 D.运动员们在比赛中顽强拼搏,我们的班级积分大约保持在年级前三名左右。 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自《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使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合法权益被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B.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也需要向他们传授科技文化知识。 C.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D.九年总课时占比大概10%—11%左右,体现了我国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高度重视。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马铃薯播种面积达7000万亩,产量近9000万吨,均约占世界1/4左右。 B.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全面提升的跃动曲线,感受到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C.没有高质量的教材,即便是有好的专业、学科、教师,但很难把学生培养成高水平人才。 D.通过升级的网络诈骗手段,如AI换脸、AI修音等,使诈骗者能够更容易地获得人们的信任。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那些父母性格温和、情绪平和的孩子们,往往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强。 B.学校开展的思政课活动,营造了互帮、互助、互爱,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C.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在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D.十年来,中国航天技术由“跟跑”向“并跑”“领跑”发展,从航天大国加快向航天强国迈进。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举办“中国成语大会”,让人们从参赛学生身上看到了传承中华文化的希望。 B.老张猜测,眼前这个年轻人大概有二十三岁左右。 C.为了规范市民驾车习惯,杜绝酒驾行为不再发生,我市交警部门加大了检查巡查力度。 D.阅读文学经典,就是与文学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和心灵的沟通,这对我们的终身学习、发展将产生极为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6.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凭借平台优势,成都在全球角逐中获得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举办权。 B.成都大运会比赛项目包括田径、跳水等18个大项、269个小项组成。 C.学校应该引导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地上网,不断提高他们的网络习惯。 D.语文课堂不仅要重视观念塑造和文化传承,更要注重形式丰富多样。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来自大约151个左右国家的代表在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探讨未来合作的无限可能。 B.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能否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关键要通过生动鲜活的方式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 C.如今,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模式转变。 D.通过杭州亚运会,使世人了解到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贡献世界。 8.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B.古老的东方大国不仅以卓越的智慧启迪世界文明,更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拥抱世界文明。 C.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两个成语是中华民族热爱读书、敬重知识与学问。 D.我市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融入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市民对绿色出行的认同感持续加强。 9.下面语段四个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处是( )。 ①语文学习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②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提供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③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④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B.他离开学校后,仍然无时无刻都记着老师们对他的叮嘱。 C.读汪曾祺散文的时候,就像是欣赏一幅幅清新淡雅的素描。 D.毫无疑问,能否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B.否定不当,去掉“不是”;C.句式杂糅,去掉“作为”;D.语义重复,去掉“大约”或者“左右”;故选A。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有误,成分残缺,应删去“使”;B.有误,语序不当,应将“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与“向他们传授科技文化知识”调换位置;D.有误,语义重复,删去“大概”或“左右”;故选C。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A.语义重复,“约”与“左右”删去其一;C.搭配不当,将“但”改为“也”;D.成分残缺,删去“使”;故选B。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B.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互爱”后加“的氛围”;故选B。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通过”“让”删去其中一个;B.重复啰唆,“大概”“左右”删去其中一个;C.否定不当,可删去“不再”;故选D。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修改。B.“包括……组成”句式杂糅,删去“组成”或把“包括”改为“由”;C.“提高……习惯”搭配不当,把“提高”改为“培养”;D.“不仅要重视观念塑造和文化传承,更要注重形式丰富多样”语序不当,前后调换位置;故选A。 7.答案:C 解析:A.有误,重复赘余,可删掉“大约”或“左右”;B.有误,两面对一面,可删掉“能否”;C.正确;D.有误,缺主语,可删掉“通过”或“使”。故选C。 8.答案:B 解析:A.有误,“收成”与“最好的一年”搭配不当,可将“一年”删去;B.正确;C.有误,缺少宾语,可在“学问”加“的代表”;D.有误,搭配不当,“认同感”不能“加强”,用“增强”。故选B。 9.答案:C 解析:C.第③句病因:语序颠倒。将“运用语文”和“学习语文”互换位置;故选C。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B.否定不当,可将“无时无刻”改为“每时每刻”;C.成分累赘,可删去“的时候”;D.两面对一面,删掉“否”字;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