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陆][注册] (您的IP:3.138.119.142)

  • ID:2-20934879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活动型课件(共26张PPT)

    初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3* 马说

    马说 韩愈 一、导入新课 徐悲鸿奔马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与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 “一马当先” “马到成功” ……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创作背景 “说”的文体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说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跟杂文大体相似。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问说》等就属这一文体。 世/有伯乐(lè)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 )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ɡ)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 /或/尽粟(sù)一石(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 二、初读课文 生字词 伯乐(lè) 祗(zhǐ)辱 骈(Pián )死 槽(cáo)枥不以千里称(chēnɡ)也 一食(shí) 粟(sù) 一石(shí )食(Sì)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食(shí)不饱 才美不外见(xiàn)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yé)? 重点字词 祗,同“只”,只是。一作“只”。于,表被动。 马之千里者: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尽:用作动词,吃尽。 石(古书中读shí,今读dàn):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同“饲”,喂养。以下除“食不饱”的“食”念shí,其余的“食”都念sì。 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鞭打,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 材,同“才”,指日行千里的才能。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邪:同“耶”,表反问,可译为“吗”。 其:表推测,可译为“恐怕”。 句子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句子翻译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够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的食量而喂养它。这匹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句子翻译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一段:提出论点,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第三段: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愤慨。 文章结构 三、深入研读 作者通过《马说》想表达什么思想? 主题思想: 人才的重要性:韩愈在《马说》中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比喻,强调了人才的珍贵和重要性。千里马象征着有才能的人,而伯乐则代表能够发现并重用这些人才的贤者或明君。 识才与用才:文章指出,只有真正的伯乐才能识别出千里马,即只有真正具备洞察力的人才能够发现并利用人才。这强调了识才的重要性,以及用才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怀才不遇的悲哀:韩愈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那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者的同情和不平。文章中的千里马因为未遇伯乐而遭受屈辱和忽视,反映了社会上许多有才华的人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使用。 “千里马”和“伯乐”在现代社会中分别代表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 伯乐比喻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淹没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四、延伸拓展 活动一、开展微辩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先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 观点一:伯乐更重要 观点二:千里马更重要 观点三:相信自己就是“千里马”,做自己的伯乐 辨论观点分析 既是伯乐又是千里马的“自己” 相信自己就是“千里马”千里马不是无所不能的,人才也不代表全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当一个人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时,他就是这个领域的人才。不要因“食马者”一时的不识而盲目否定自身的价值,遇到打击和挫折时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有了必能成为“千里马”的坚定信念,才能迎来一鸣惊人的机会。做自己的伯乐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没有伯乐的赏识,既然“食马者不识马”,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转换思路,做自己的伯乐呢? 我们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相马人,拓宽视野,多进行尝试,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不断发展自己的长处,尽力弥补自己的短板,为自己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这样既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又可以避免因他人的“不识”而怨天尤人。 活动二、结合课文,从千里马、食马者、(策马者)、伯乐角度出发,如何规避风险成为一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智慧千里马? 做最好的自己千里马是被动的,它会因食马者的不识而“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而我们则是主动的,当我们不被赏识时,首先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断积累与沉淀,提升自身的能力。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时,想要“才美外见”的最好方法就是主动改变自己,主动展现自己的才能,寻找与伯乐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其看到我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一味被动地等待伯乐来发现。愿新时代的我们,都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成为一匹“千里马”,于盛世之中鸣风踏月,奋蹄向前。 做自己的“千里马”” 活动三、写作练笔:作为千里马潜力股的你,你想说些什么? 写作提示:第一人称 1.《千里马的自白书》:如果我是一匹“内涵千言万语而无处倾诉”的千里马,我会如何写心里话; 2.《千里马的自救函》:如果我是一匹“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千里马,我会如何写求助帖; 3.《千里马的自荐书》:如何我是一匹欲于盛世之中鸣风踏月,奋蹄向前的千里马,我会如何写拜谒帖。 一、背诵《马说》 二、完成课堂的活动三 同学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但在遇到“伯乐”前,我们首先要努力把自己变成一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千里马”,机遇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奋斗中的你,才是最美的!奔跑吧,少年!愿你“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ID:2-20934672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2021-2022学年四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

    小学语文/期末专区/四年级下册

  • ID:2-20933799 初中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素材专区/文字资料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01-《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02-《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四、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成语归类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志7.富贵浮云8.箪食瓢饮七、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译文: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03-《诫子书》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读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 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以”“成”2、古今异义“险”“穷”“去”3、词类活用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四、朗读停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六、背诵课文七、文意理解: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八、积累成语、名句: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04-《狼》 一、文学常识: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1.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 2、古今异义:①股: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只增笑耳。今为耳朵。3、词语活用: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②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③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投以骨: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①之:(1)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久之。(2)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代狼)(3)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狼(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3)屠乃奔倚其下:代指积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屠自后断其股:代狼 ③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2)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④于:介词,在。例: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一词多义:(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意暇甚:神情。(2)敌:恐前后受其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盖以诱敌:敌方。(3)前:狼不敢前:向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三、全文翻译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四、用原文回答。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1)缀行甚远。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3、狼“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5、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五、内容理解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答: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05-《寓言四则》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4、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杞人忧天》翻译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01- 《三峡》 1.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 【字音】 阙处( quē )襄陵(xiāng)绝巘(yǎn)? ? 属引(zhǔ)沿溯(sù)飞漱(shù)? ? 御风(yù) 猿鸣(yuán)曦月(xī)? 素湍(tuān)长啸(xiào)郦道元(lì)?? 林寒涧(jiàn)肃? 重岩叠嶂(zhàng) 【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 (1)自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假如,如果 (2)绝 沿溯阻绝 动词,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的 衷转久绝 动词,消失 【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2)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4.重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02- 《短文两篇》 1.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 《答谢中书书》: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 【字音】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 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 )相与(yǔ)?? 遂(suì) 藻(zǎo)荇(xìng)? ? 竹柏(bǎi) 猿(yuán) 【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4)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6)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7)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1)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3)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2)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4.重点问题 (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03- 《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重点字词 【字音】 缥碧(piǎo)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泠泠(líng)? 嘤嘤(yīng)鸢飞(yuān)? 戾天(lì)经纶(lún)窥谷(kuī) 【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2)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 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词多义】 (1)绝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2)上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3)直 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 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4)百 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5)无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词类活用】 (1)负势竞上 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2)互相轩邈 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3)任意东西 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4)风烟俱净 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5)横柯上蔽 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6)猛浪若奔 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7)望峰息心 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 (2)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 4.重点问题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04- 《孟子》两章 《富贵不能淫》 1.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 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 ? ?? 【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真正,确实 今义:诚实 (2)父命之 古义:教导,训诲 今义:命令 (3)丈夫之冠也 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女子的配偶 【一词多义】 (1)戒 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2)之 往之女家(动词,到) 妾妇之道(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词类活用】 (1)威武不能屈 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4.重点内容 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 舜(shùn)畎(quǎn)亩? 胶鬲(gé)?? 曾益(zēng)拂士(bì) 【通假字】 (1)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 (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 【古今异义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2)富贵不能淫 古义;使……惑乱、迷惑; 今义:淫乱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建 (4)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军人 (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 (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 古义:了解,明白; 今义:比方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忍:使……坚韧) 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 (2)动作状: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3)名作动:? 人恒过(过:犯错误) 【一词多义】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 (2)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 (3)拂 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 (4)士 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逆,不顺 3.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征于色? 征:征验 5.而后喻? 喻:明白,了解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7.国恒亡? 恒:常 3.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翻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显露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4.重点内容 一、整体把握: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 二、具体问题: 1.文章讲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05- 《愚公移山》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 且:将近? ? ? ? (2)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 (4)聚室而谋曰? 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 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 以:凭? ? ? ?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 损:削减? ? 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 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 叩:敲,凿? ? ? ? ?? ? ? (15)始龀 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思想? ? 固:顽固? ? 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 3.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 ? ? ??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 ? ? ?? “陇”通“垄”,高地 4.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 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 古义:直 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义:扛 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 古义:止 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 古义:山冈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古义:愁,担心 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5.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 ? ? ? ?? 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毕:形作动,用尽? ?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 ?? 6.一词多义? (1)方: (1)方七百里(面积) (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3)方欲行(将要) (2)固: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 (4)固若金汤(坚固)? (3)穷: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2)穷凶极恶(极端)??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4)许: (1)杂然相许(赞同) (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 (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 (5)通: (1)指通豫南(通向) (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3)政通人和(顺利)?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 (5)通计一舟(全,整个)? 7.理解性填空? (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8.重点语句翻译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 ??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呢???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用箕畚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译文: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9.课文内容理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①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②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③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 ④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4)鲜明的人物形象: 愚公(他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06- 《周亚夫军细柳》 1.文学常识 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鲁迅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汉武帝亲自巡视、慰劳细柳军场面的描写,刻画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形象。 3.重点字词 棘门(jí)彀弓弩(gòu)弩(nǔ )? 按辔(pèi)胄(zhòu)嗟(jiē)? ? ?? 曩者(nǎng)被甲( pī)车骑(jì)? 作揖(yī) 【通假字】 军士吏被甲? “被”通“披”,穿着。 改容式车? ? “式”通“轼”,扶轼。 可得而犯邪?? “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 【词类活用】 军霸上? ??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名词作动词;穿戴盔甲 【一词多义】 (1)使? ?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使者、使臣) 使人称谢(动词,派遣) (2)军? ? 军细柳(动词,驻军、驻扎) 上自劳军(名词,军队、守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名词,军营) (3)诏? ? 不闻天子之诏(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 使使持节诏将军(动词,宣告、告诉) (4)为?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动词,作为、封为) 天子为动(介词,被) (5)之? ? 已而之细柳军(动词,往,到……去) 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 称善者久之(音节助词,舒缓语气。) (6)以? ?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介词,把) 以备胡(介词,用来、来) 将以下骑送迎(用在数量、方位前表界限) 请以军礼见(动词,用、行) 【古今异义】 (1)将军亚夫持兵揖? ? ? ? ? ? ? ? ? (古)兵器 ; (今)士兵 (2)将军约? ? ? ? ? ? ? ? ? ? ? ? ? (古)规定; (今)大约,表估计;或条约、邀请等 (3)军中闻将军令? ? ? ? ? ? ? ? ? ? (古)听从; (今)用鼻子嗅 (4)使人称谢? ? ? ? ? ? ? ? ? ? ? ? (古)告知; (今)感谢 (5)其将固可袭而虏? ? ? ? ? ? ? ? ? (古)必定; (今)坚固,顽固 4.重点句子 (1)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译文:不久,(皇帝的车队)前往细柳军营,军营的将士都身披铠甲,(手持)磨得锋利的兵刃,挽弓搭箭,(戒备森严)。 (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译文: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手持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要进军营慰劳三军。”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让皇帝的车队进来)。 (3)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译文:先前(看到的)霸上、棘门的军队,像儿戏罢了,其将士必定会遭到袭击而被俘获。至于亚夫,岂能被侵犯?”(说罢)连连称赞不已。 5.重点内容 (1)周亚夫将军是一位怎样的将军? 答: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 (2)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 答:正面描写:“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侧面描写:“将军令曰”“将军约” (3)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 ——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 ——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 ——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直驰入” ——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 “持兵揖”、“以军礼见” ——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将以下骑送迎” ——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 理解性默写 《三峡》(郦道元)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使我们想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朱元思书(吴均) 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文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九年级上册课内古诗及文言文知识梳理 -01-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2)守巴陵郡。越明年(3),政通人和(4),百废具(5)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7)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8),在洞庭一湖。衔(9)远山,吞(10)长江,浩浩汤汤(11),横无际涯(12);朝晖夕阴(13),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14)也。前人之述备(15)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16),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17)霏霏(18),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19),日星隐曜(20),山岳潜形(2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22);薄暮冥冥(23),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4),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25)明,波澜不惊(26),上下天光,一碧万顷(27);沙鸥翔集(28),锦鳞(29)游泳;岸芷汀兰(30),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31),静影沉璧(32),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33),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34)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6);居庙堂(37)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38)? 【注释】 (1) 范仲淹(989—1052)。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文选自《范文正公文集》。 (2)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3)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及、到。 (4)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5) 具:通“俱”,全,皆。 (6) 制:规模。 (7) 属:通“嘱”,嘱咐,嘱托。 (8) 胜状:胜景,好景色。 (9) 衔:连接。 (10)吞:吞吐。 (11)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汤汤:水流大而急。 (12)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 (“际”“ 涯” 的区别: 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3)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晖:日光。 (14)大观:雄伟景象。 (15)备:详尽。 (16)迁客:降职远调的官吏。 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17)淫雨:连绵的雨。 (18)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9)排空:冲向天空。 (20)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辉 (21)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潜:隐没。 (22)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23)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2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25)景:日光。 (26)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  惊:起伏。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27)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万顷:极言其广。 (28)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鸟停息在树上。 (29)锦鳞:美丽的鱼。鳞,代指鱼。(借代) (30)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芷,香草的一种。 (31)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里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2)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璧:圆形的玉。 (33)宠辱偕忘: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宠:荣耀。偕:一起。 (34)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 (35)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3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 (37)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在朝廷。 (38)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岳阳楼记》相关知识点 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若夫/淫雨霏霏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谪守巴陵郡   谪:贬官 (2)增其旧制? ? ? ?制:规模 (3)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美好 (4)横无际涯? 际涯:边际 (5)朝晖夕阴? 晖:日光 (6)南极潇湘? 极:至、到达 (7)迁客骚人? 迁:贬谪、降职 (8)连月不开? 开:指天气放晴 (9)日星隐曜? 曜:光芒 (10)樯倾楫摧? 倾:倒下 摧:折断 (11)薄暮冥冥? 冥冥:昏暗 (12)去国怀乡? 去:离开 国:指国都 (13)至若春和景明? 景:日光 (14)沙鸥翔集? 集:停息 (15)锦鳞游泳? 鳞:代指鱼 (16)岸芷汀兰? 汀:小洲 (17)长烟一空? 一:全 (18)宠辱偕忘? 宠:荣耀 偕:一起 (19)把酒临风? 把:持、执 (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21)或异二者之为? 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百废具兴 “具”同“倶”,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咐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细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古义:景象?? 今义:观看 (3)越明年 古义:到?? 今义:跨过(阻碍),跳过 (4)增其旧制 古义:规模?? 今义:制度 (5)是进亦忧,退亦忧 古义:指“处江湖之远”(或: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指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今义:后退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主担忧。 (5)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02-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2)尤美,望之蔚然(3)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4),有亭翼然(5)临(6)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7)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8)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9)之心而寓(10)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11)开,云归(12)而岩穴暝(13),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14)发而幽香,佳木秀(13)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16)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17),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18),山肴野蔌(19),杂然而前陈(20)者,太守宴也。宴酣(21)之乐,非丝非竹(22),射者中,弈(23)者胜,觥筹交错(24),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25)白发,颓然(26)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27),鸣声上下,游人去(28)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29)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30)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31)谁?庐陵欧阳修也 。 【注释】 (1) 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 (2) 壑:山谷。 (3) 蔚然:茂盛的样子。 (4)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5)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 临:靠近。 (7) 太守自谓: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8) 意:情趣。 (9) 得:领会。 (10)寓:寄托。 (11)霏:雾气。 (12)归:聚拢。 (13)暝:昏暗。 (14)芳:香花。 (15)秀:开花,这里指滋长。 (16)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7)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 (18)洌:清。 (19)山肴野蔌:野味野菜。山肴,野味。蔌,菜蔬。 (20)陈:摆开。(21)酣:尽兴地喝酒。 (22)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23)弈:下棋。 (24)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25)苍颜:脸色苍老。 (26)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27)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28)去:离开。 (29)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30)述:记述。 (31)谓:为,是。 《醉翁亭记》相关知识点 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3)日出而林霏开? 霏:弥漫的云气 (4)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5)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 (6)伛偻提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7)泉香而酒洌? 洌:清 (8)山肴野蔌? 蔌:菜蔬 (9)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10)宴酣之乐? 酣:尽兴地喝酒 (11)弈者胜? 弈:下棋 (12)觥筹交错? 觥:酒杯 (13)峰回路转? 回:曲折、回环 (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居高面下 3.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1)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2)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返回) 微斯人,吾谁与归(投靠,依附) (3)乐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乐) (4)谓太守自谓也(命名) 太守谓谁(为,是) (5)之山之僧曰智仙也(结构助词,的) 名之者谁(代词,代指醉翁亭)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4)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名,称呼)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自暗而明、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03-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 崇祯五年(2)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3)矣,余(4)挐(5)一小舟,拥(6)毳衣炉火(7),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10)、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1),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2)拉余同饮。余强饮(13)三大白(14)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5)。及下船,舟子(16)喃喃(17)曰:“莫说相公(18)痴,更有痴似(19)相公者!”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挐(ná)】撑(船)。。 (6)【拥】穿着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9)【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10)【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11)【一芥】一棵小草。【芥】原指小草,文中指像小草一样渺小。 (12)【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3)【强(qiǎng)饮】勉强地喝。强:尽力。 (14)【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指酒杯 (15)【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6)【舟子】船夫。 (17)【喃喃】小声不断地念叨,也可翻译为自言自语。  (18)【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士人的敬称。  (19)【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湖心亭看雪》相关知识点 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断一处)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拥毳衣炉火 拥:裹、围 (2)余拏一小舟? 拏:撑(船) (3)雾凇沆砀? ? ?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还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余住西湖 古义:人称代词,我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今义:白色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语,下大雪) (2)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

  • ID:2-20933798 初中语文名著 朝花夕拾 常见考点与练习

    初中语文/素材专区/文字资料

    ?初中语文名著 朝花夕拾 常见考点与练习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 2、《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3、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4、《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鉴略》,让我感到痛苦。 5、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 6、《二十四孝图》中,子路负米、敦巨埋儿、老菜娱亲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 7、鲁迅在仙台学医时发生了三件重大的事。 8、“赛神会”中“我”和许多人喜欢看活无常。 9、迅在《琐记》中记叙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又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10、“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琐记》篇。 11、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乌烟瘴气”一词来讥讽洋务派的办学。 12、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表现出鲁迅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13、《范爱农》一文中,作者追述了在日本留学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14、《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弃医从文的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15、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16、《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7、鲁迅在《藤野先生》深切表达了对日本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18、作者回忆少年读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之类。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则有些可疑,还有“卧冰求鲤”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19、作者在文中用“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妨害白话者”的愤怒之情。 20、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竞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琐记》中提及。 21、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无常》,《五猖会》。 22、在《琐记》一文中鲁迅先生曾描述了新学堂与旧学堂的区别。 23、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无常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24、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 25、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范爱农。 26、在《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背诵《鉴略》一书后,才可去玩。 考点练习 (一)常见考题 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青年不同经历和体验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很多故事令我们回味无穷,难以忘记。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天捕鸟的故事,《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的故事,《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给“我”修改讲义的故事。 2.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如《藤野先生》中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中善良淳朴、不拘小节的长妈妈(或:虽然有些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的长妈妈)。 3.《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作品《藤野先生》中的人物藤野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4.《朝花夕拾》最初发表时总题目为“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的十篇回忆性散文。集子记述了先生少年时代以至到日本的若干生活片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冬天里的捕鸟活动;《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在新年到来之时教作者说吉祥祝福的话;《父亲的病》中作者为给父亲治病四处索求药引的情景;《琐记》中作者在矿路学堂求学开始接触新书…这一篇篇文章,展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地方民俗,流露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性散文。 5.在《朝花夕拾》10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理由是什么?(2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理由:记述了作者童年上学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语言优美流畅,生动幽默,妙趣横生。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都是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在这两篇散文里,鲁迅回忆了他的两位老师。其中,藤野先生以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等高尚品质赢得了鲁迅的尊敬与怀念。 7.读《朝花夕拾》,我认识了严谨治学的老师藤野先生;读《朝花夕拾》,我走进了鲁迅先生童年生活过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读《朝花夕拾》,我从阿长身上感受到了善良的好品质。 8.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写出了儿童天然的兴趣和爱好,体现出作者关心儿童的真挚情怀。作者儿时,读长妈妈(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看闰土父亲雪地捕鸟,坐船看目连戏……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留恋;对百草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与三味书屋折梅花(寻蝉蜕)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儿童天性的肯定;而在《二十四孝图》中,对郭巨埋儿故事极度为反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健康成长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 16.上文选自哪一部古典文学名著?作者是谁?(2分) 《朝花夕拾》鲁迅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所写的内容。(2分) 儿时热切盼望去看五猖会的我,被父亲强令背一字也不懂的书。 18.文中“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这篇文章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4分) 表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揭露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19.分析本文段的写作特色,并找出一处来说说它的作用。(4分) (1)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2)“我”开始“跳来跳去”很兴奋与后来背完书的落寂之情作对比(“我”被父亲强令背书前后心情的强烈反差)表现以父亲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借以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写出一点即可) (3)在文章最后,家人们兴奋的心情与我心情的对比,分析同第1点。 (二)范爱农之死、报馆案风波 20.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这两句分别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对刻画范爱农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4分) 外貌描写(或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革命后的范爱农心情愉快的一面,刻画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的特点。 (三)文段内容: A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B出发前对赛会的介绍 21、这两段文字选自哪部文学名著?A段和B段又分别选自哪篇文章?(3分)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 22、请分析A段“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表达效果。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叫声的悦耳动听,表达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无限的乐趣。 23、B段中的“我”为什么希望得一场重病?父亲让我去看庙会给我提了个什么条件? ①因为我那时希望在赛会上“扮犯人”,这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件很光荣、很幸运、很出风头的事,我生一场重病,好使母亲到庙里给我许个“扮犯人”的心愿。 ②父亲以让我背完《鉴略》为条件。 24、结尾最后一句“我至今已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有何作用? 画龙点睛,含蓄地批判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四)出发前父亲强迫我背《鉴略》 25、请概括《五猖会》的主要思想内容。 《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的伤害,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26、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作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27、从选文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28、阅读选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强制学习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 (五)记叙了作者认识范爱农的事 1、请归纳选文①-⑨段的主要情节,并分析其作用。 记叙了作者曾经在茶馆认识范爱农的事。作用:先抑后扬。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他的亲切友善作铺垫。 2、第⑿段中划线句子“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这句话有何含义,对刻画范爱农有何作用? 这里写光复后的绍兴现实,换汤不换药,没有什么变化,对写范爱农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3、对人物的刻画,鲁迅一向是主张“画眼睛、勾灵魂”的。评析语句: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 这是鲁迅对范爱农的客观描述,范爱农的“白眼”,是愤世嫉俗的心灵的真实写照。在他的冷漠外表下是对时势现实的焦虑、担忧、沉思,甚至不满。 4、上文选自哪本名著?作者是谁? 《朝花夕拾》鲁迅 (六)文段内容: A去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鉴略》 B把人类和动物作对比,人类虚伪、残忍,远不如动物真诚 21、A、B两段文字选自哪一部文学名著?两段文字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朝花夕拾》(1分)A段揭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作者对此进行了批判。(2分)B段作者对说空话、虚伪、自作聪明的所谓“正人君子们”进行辛辣的嘲讽,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2分) 22、A段“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环境描写(1分)。说明背书的时间很长,衬托“我”当时心情的急躁、无奈。(2分) 23、B段中写“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2分) 目的是将“正人君子们”与“虫蛆、鸷禽猛兽”作对比,将他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 ID:2-20933797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清单

    初中语文/素材专区/文字资料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清单 9.岳阳楼记(1) 范仲淹(北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2)守巴陵郡。越明年(3),政通人和(4),百废具(5)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7)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8),在洞庭一湖。衔(9)远山,吞(10)长江,浩浩汤汤(11),横无际涯(12);朝晖夕阴(13),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14)也。前人之述备(15)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16),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17)霏霏(18),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19),日星隐曜(20),山岳潜形(21);商旅不行,樯倾楫摧(22);薄暮冥冥(23),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4),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25)明,波澜不惊(26),上下天光,一碧万顷(27);沙鸥翔集(28),锦鳞(29)游泳;岸芷汀兰(30),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31),静影沉璧(32),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33),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34)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5),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6);居庙堂(37)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38)? 【注释】 (1) 范仲淹(989—1052)。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 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文选自《范文正公文集》。 (2)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3)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及、到。 (4)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5) 具:通“俱”,全,皆。 (6) 制:规模。 (7) 属:通“嘱”,嘱咐,嘱托。 (8) 胜状:胜景,好景色。 (9) 衔:连接。 (10)吞:吞吐。 (11)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汤汤:水流大而急。 (12)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横,广远。际涯,边。 (“际”“?涯”?的区别:?际专指陆地边界;涯专指水的边界) (13)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晖:日光。 (14)大观:雄伟景象。 (15)备:详尽。 (16)迁客:降职远调的官吏。 骚人: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17)淫雨:连绵的雨。 (18)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9)排空:冲向天空。 (20)日星隐曜: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曜:光辉 (21)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潜:隐没。 (22)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23)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2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25)景:日光。 (26)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  惊:起伏。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27)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万顷:极言其广。 (28)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鸟停息在树上。 (29)锦鳞:美丽的鱼。鳞,代指鱼。(借代) (30)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芷,香草的一种。 (31)浮光跃金:波动的光闪着金色。这里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2)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璧:圆形的玉。 (33)宠辱偕忘: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宠:荣耀。偕:一起。 (34)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 (35)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3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此句为互文。 (37)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在朝廷。 (38)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岳阳楼记》相关知识点 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3分)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若夫/淫雨霏霏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4分) (1)谪守巴陵郡   谪:贬官 (2)增其旧制 ??????制:规模 (3)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美好 (4)横无际涯? 际涯:边际 (5)朝晖夕阴? 晖:日光 (6)南极潇湘? 极:至、到达 (7)迁客骚人? 迁:贬谪、降职 (8)连月不开? 开:指天气放晴 (9)日星隐曜? 曜:光芒 (10)樯倾楫摧? 倾:倒下 摧:折断 (11)薄暮冥冥? 冥冥:昏暗 (12)去国怀乡? 去:离开 国:指国都 (13)至若春和景明? 景:日光 (14)沙鸥翔集? 集:停息 (15)锦鳞游泳? 鳞:代指鱼 (16)岸芷汀兰? 汀:小洲 (17)长烟一空? 一:全 (18)宠辱偕忘? 宠:荣耀 偕:一起 (19)把酒临风? 把:持、执 (2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21)或异二者之为? 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4分) (1)百废具兴 ????? “具”同“倶”,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咐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5分) (1)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细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古义:景象? 今义:观看 (3)越明年 古义:到? 今义:跨过(阻碍),跳过 (4)增其旧制 古义:规模? 今义:制度 (5)是进亦忧,退亦忧 古义:指“处江湖之远”(或: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指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今义:后退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替君主担忧。 (5)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0.醉翁亭记(1) 欧阳修(北宋) ?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2)尤美,望之蔚然(3)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4),有亭翼然(5)临(6)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7)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8)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9)之心而寓(10)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11)开,云归(12)而岩穴暝(13),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14)发而幽香,佳木秀(13)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16)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17),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18),山肴野蔌(19),杂然而前陈(20)者,太守宴也。宴酣(21)之乐,非丝非竹(22),射者中,弈(23)者胜,觥筹交错(24),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25)白发,颓然(26)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27),鸣声上下,游人去(28)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29)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30)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31)谁?庐陵欧阳修也 。 ? 【注释】 (1) 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 (2)?壑:山谷。 (3)?蔚然:茂盛的样子。 (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5)?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 临:靠近。 (7) 太守自谓: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8) 意:情趣。 (9) 得:领会。 (10)寓:寄托。 (11)霏:雾气。 (12)归:聚拢。 (13)暝:昏暗。 (14)芳:香花。 (15)秀:开花,这里指滋长。 (16)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7)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 (18)洌:清。 (19)山肴野蔌:野味野菜。山肴,野味。蔌,菜蔬。 (20)陈:摆开。(21)酣:尽兴地喝酒。 (22)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23)弈:下棋。 (24)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25)苍颜:脸色苍老。 (26)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27)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28)去:离开。 (29)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30)述:记述。 (31)谓:为,是。 《醉翁亭记》相关知识点 ? 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4分)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4)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4分) (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3)日出而林霏开? 霏:弥漫的云气 (4)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5)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 (6)伛偻提携? 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7)泉香而酒洌? 洌:清 (8)山肴野蔌? 蔌:菜蔬 (9)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10)宴酣之乐? 酣:尽兴地喝酒 (11)弈者胜? 弈:下棋 (12)觥筹交错? 觥:酒杯 (13)峰回路转? 回:曲折、回环 (1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居高面下 3.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13分) (1)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2)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返回) 微斯人,吾谁与归(投靠,依附) (3)乐山水之乐(乐趣)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乐) (4)谓太守自谓也(命名) 太守谓谁(为,是) (5)之山之僧曰智仙也(结构助词,的) 名之者谁(代词,代指醉翁亭)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4分) (1)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2)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4)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取名,称呼)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自暗而明、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 11.湖心亭看雪(1) 张岱(明) ? 崇祯五年(2)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3)矣,余(4)挐(5)一小舟,拥(6)毳衣炉火(7),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8),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9)。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10)、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11),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12)拉余同饮。余强饮(13)三大白(14)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15)。及下船,舟子(16)喃喃(17)曰:“莫说相公(18)痴,更有痴似(19)相公者!” ?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挐(ná)】撑(船)。。 (6).【拥】穿着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9).【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10).【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11).【一芥】一棵小草。【芥】原指小草,文中指像小草一样渺小。 (12).【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3).【强(qiǎng)饮】勉强地喝。强:尽力。 (14).【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指酒杯 (15).【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6).【舟子】船夫。 (17).【喃喃】小声不断地念叨,也可翻译为自言自语。  (18).【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士人的敬称。  (19).【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湖心亭看雪》相关知识点 ? 1.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断一处)(4分)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1)拥毳衣炉火 拥:裹、围 (2)余拏一小舟? 拏:撑(船) (3)雾凇沆砀?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更:还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2分) (1)余住西湖 古义:人称代词,我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今义:白色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2分)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语,下大雪) (2)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 12.诗词三首

  • ID:2-20933796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六册汇编(素材)

    初中语文/素材专区/文字资料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六册汇编 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主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寄出去的家信不知该怎样寄回家乡,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主题】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写法】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的“春意”闯入旧年,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主题】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写法】1.对比映衬。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2.情景交融。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题】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 【写法】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岐王府邸里时常相见,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 【主题】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写法】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主题】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写法】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主题】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写法】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主题】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写法】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秋涨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思念你! 【主题】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写法】三、四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主题】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写法】三四句虚实结合,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 潼关(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主题】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写法】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七年级下册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主题】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写法】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写法】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奇斗艳。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主题】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写法】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凄凉地眼泪横流! 【主题】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写法】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主题】这首诗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峻雄奇,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写法】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1)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2)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3)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上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在鸡鸣时分可见旭日东升。不怕浮云遮住视线,只因为身在塔的最高层上。 【主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登上高山之塔,极目远望,诗人不禁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似觉天地万物尽收眼底。诗歌借登峰所见景象之阔大,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写法】?“浮云”这一意象象征困难、挫折、障碍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含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腊酒的浑浊,丰收年份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好像没有了去路,忽然出现了柳色深绿、花光红艳的山村。箫鼓的声音接连不断,春社日已临近了,村民们衣冠简朴,村子中古风尚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也可能随时会手拄拐杖半夜前来叩门。 【主题】这首七言律诗围绕一个“游”字铺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艳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写法】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落,化作春泥愿培育更多的新花。 【主题】这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想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写法】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一句展开联想,以新奇的比喻,移情于物,借“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主题】这首诗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写法】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咨询被放逐的大臣,贾谊的政治才能更是无人能比。可惜汉文帝深夜在虚席上向前移动靠近他,不是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主题】这是一首托古讽今诗,借贾谊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托古讽今,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写法】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三、四句一转,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之情便显得特别有力。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当你进入万重山的围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拦。 【主题】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寄寓着一个具有简单意义的深刻哲理:我们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写法】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江南的梅雨季节雨水非常多,长满了青草的池塘里,处处蛙声不断。已过了半夜,约的客人还没有到,闲着无事,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花。 【主题】全诗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表现约客未至时孤寂、惆怅、无奈。 【写法】(1)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2)对比手法的运用: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直如两部鼓吹,喧聒盈耳。后两句写户内的一灯如豆,枯坐敲棋,寂静无聊,恰与前文构成鲜明对照,通过这种对照,更深地表现了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 八年级上册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主题】全诗通过对萧瑟恬静的秋景描写,表现了作者的百无聊赖的彷徨和孤独无依的抑郁心情。 【写法】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了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主题】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抒写了游子的乡愁。 【写法】前两联,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主题】这首五言律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写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主题】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情感。 【写法】“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尾联中“送”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主题】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写法】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主题】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写法】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①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主题】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写法】全诗诗情与哲理交融,构思新巧,语言清峻刚健,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赠从弟(其二)(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主题】本诗以松柏为喻(使用象征手法),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自己坚守的品格及对从弟的劝勉之意。 【写法】全诗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梁甫行(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译文】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在地行走毫无顾忌。 【主题】此诗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比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 【写法】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边海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题】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写法】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主题】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写法】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感情的写照,形象动人。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主题】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写法】“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主题】这首诗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写法】即小见大,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主题】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写法】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 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主题】上片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写法】“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主题】写出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写法】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下阙比喻,把风平浪静的水面,比作琉璃,写出水面的晶莹澄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 相见欢(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这万里长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主题】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写法】上阙写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出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下阙运用了反问、比拟手法,表达了他渴望收复故土的爱国心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绪。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主题】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写法】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八年级下册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主题】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写法】(1)运用比兴手法。(2)重章叠句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主题】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主题】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主题】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感情,又体现了不为儿女情长而牵挂的宽阔、豁达胸怀。 【简析】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主题】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简析】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颔联描写湖水声势,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颈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先说诗人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简析】首联,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颔联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送友人(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主题】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简析】首联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颔联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颈联是说,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主题】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简析】上阕写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出场作铺垫。“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卜算子·咏梅(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主题】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 【简析】词的上阕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下阕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托物言志,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九年级上册 行路难(其一)(唐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受聘在商汤身边。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主题】抒写了世路艰难、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交错地反映在这首诗中。 【写法】(1)叙事开篇,夸张的手法。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2)联想,用典。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3)直接抒情。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主题】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写法】(1)颔联用典故。“闻笛赋”表达深沉的怀旧之情。“烂柯人”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2)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比喻),生动地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客观揭示了新陈代谢万象更新的自然规律。表现出豁达的胸怀。后人常引用这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3)此诗感情沉郁,但前后感情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悲愤),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主题】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表现了词人乐观的情怀和美好的祝愿。整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简析】词的上阕开头四句发出了“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表现了词人乐观的情怀和美好的祝愿。 月夜忆舍弟(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主题】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常见题型】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月是故乡明”——思乡;“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思亲;“况乃未休兵”——对战争停止的期盼。 长沙过贾谊宅(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主题】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常见题型】 1. 本诗颌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答案: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本诗借古讽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为由里吝惜残余的生命呢!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常见题型】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联中,“朝”和“夕”、“九重天”、“路八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比之意,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对比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之情。 2.颔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试作简要分析。 想要为皇帝革除弊端,哪能因衰老就吝啬残余的生命。这一联表明了诗人对国家的忠心,同时表明自己因忠心却被贬的抑郁不平的心情。 3.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家何在”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马不前”写出作者心事过重、前路的艰辛。通过对前路渺茫、严峻寒冷的环境描写,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前路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愁思、内心无尽的难舍悲凉、忧家伤国之情。 商山早行(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墙。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主题】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常见题型】 1.“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思念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路辛苦,羁愁旅思”。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5.“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咸阳城东楼(唐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常见题型】 1.根据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和作用。 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3.《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 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也是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所以作者才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所以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无题(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主题】《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常见题型】 1.首联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体会“东风无力”的表达效果。 分别指困难,难受。“东风无力”指春天将尽,春风已没有先前那种催生万物的力量。既点明时令,又造就一种伤感的气氛。 2.分析颔联内容手法上的特色。 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丝”与“思”谐音,以蚕丝、蜡泪象征爱情,而其中的“死”、“泪”则暗示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方”、“始”都是“才”的意思。语言巧妙,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 3.颈联是写实吗?一个“改”字道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颈联用虚拟的手法,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一个“改”字,见出离别之久,相思之苦。 4.分析尾联的妙处。 尾联以神话虚拟现实,把自己的满腔相思寄托给了传递信息的神鸟,借蓬山的虚无飘渺来表达自己可望而不可即的复杂心态,同时尾联照应开头。 行香子(宋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译文】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常见题型】 1.填空:这首词随作者的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色彩明丽、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的特点。 2.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切合题意,举出实例,分析具体即可) 3.词人在词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层层绿树,环绕村庄,盈盈碧波,涨满池塘。这里鲜花盛开,色彩缤纷,让人沉醉。逶迤缭绕的围墙内,茅堂隐隐,小桥流水近旁,酒旗飘扬。这里莺鸣蝶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4.请对这首词写景的手法及其语言特点进行赏析。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摹静态景物,静景动景又相互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这首词格调轻快,语言清新、浅近。质朴自然的村野风光随着词人轻松的脚步、欢快的情绪次第展开,达到词的节奏与词人的感情之间的和谐统一。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常见题型】 1.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不识愁”和“识尽愁”、“少年”和“而今”构成对比。 2.上下两阕紧扣一个“愁”字来写,这两个“愁”有何不同? 前者是“闲愁”,涉世未深的少年的做作之愁;后者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无法言说的“哀愁”。 3.这首词下片“欲说还休”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4.“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尽”有什么表达效果? 概括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使整个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个大转折。 九年级下册 渔家傲·秋思(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主题】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写法】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主题】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写法】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主题】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写法】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满江红(清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主题】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写法】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主题】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写法】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主题】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写法】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主题】此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写法】全词想象丰富,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体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浣溪沙(清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译文】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主题】该词上片“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北风”句谓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之声。然后作一小结。下片“一抹”二句写眼前景色,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 【写法】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主题】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十五岁从军,到八十岁才退伍归来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灾难,以及乱世中人,被迫裹挟于时代潮流中,心中充满了对战争的厌恶。? 【写法】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主题】作者在这首诗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写法】这首诗将咏雪与送别巧妙结合,以送别为主旨,以咏雪贯串全篇,“雪”分别出现在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送别后,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惜别之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主题】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写法】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过零丁洋(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主题】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写法】诗人运用地名表达事件和心境, 诗人运用地名表达事件和心境,虚实结合,浑然天成。末句直抒胸臆。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主题】这首元曲中的怀古小令,从壮丽的山河中,联想到历代的兴亡,又从朝代的更替,想到百姓的痛苦,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写法】?(1)借古讽今。(2)写景、抒情和议论三者紧密结合。开头三句写景,中间四句以抒情为主,最后四句议论。 南安军(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主题】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作者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写法】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别云间(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译文】三年来戎马倥偬颠沛四方,今日反清事泄身陷罗网。风光无限的山河都在流泪,谁还说天地之间无比宽广?我已经知道即将面对死亡,却依依难舍生我培养我的故乡。我死后不屈的魂魄仍将归来,看到后继者高举战旗让它在空中飘扬。 【主题】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慨叹,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写法】这首诀别诗写得满纸血泪,一片丹心,风格慷慨悲凉而又高亢激越,是一篇大义凛然的正气歌。 山坡羊·骊山怀古(元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译文】在骊山上四处看看,阿房宫已经被一把火烧没了,当时的繁华富貌,现在在哪里? 只看见了荒凉的草,水流回旋弯曲,到现在遗留的仇恨像烟雾一样。列国的周齐秦汉楚,这些国家,赢了的,都变成了灰烬;输了的,都变成了灰烬。 【主题】《山坡羊·骊山怀古》为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受而创作的一首散曲,六七句讽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两句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此曲揭示封建统治者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 【写法】触目伤怀,引史为证,感情痛切,风格沉郁,抒发了世事无常、徒增悲叹的感叹。 朝天子·咏喇叭(明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喇叭锁呐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主题】《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写法】全曲借物抒怀,虽然没有正面提到宦官的字样,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对他们的痛恨情绪。

  • ID:2-20933795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默写填空大汇总(素材)

    初中语文/素材专区/文字资料

    部编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默写填空大汇总 (一)沁园春·雪 毛泽东 1.《沁园春·雪》中概写北国雪景的(动静结合)句子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毛泽东《沁园春·雪》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化静为动)描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3.《沁园春·雪》中描写作者想象景色(虚写)的句子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4.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由写景到论史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沁园春·雪》中由“惜”字所统领的句子是: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6.《沁园春·雪》中点明全文主题,抒发诗人豪情壮志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我爱这土地? 艾青 1.《我爱这土地》中最能表现诗人献身精神的句子是: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2.《我爱这土地》中直接抒情,表达主题(感情基调)的句子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三)乡愁 余光中 1.《乡愁》一诗中将思乡之情升华为家国之思的诗句是: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1.开篇总领全诗,点明“你”轻灵、多变特点的句子: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2.以四月几种美好意象作比,突出“你”无比美好的句子: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3.从视觉角度,以各种美好颜色为喻展示色彩斑斓灵动活泼的“你”的句子: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4.抒发作者内心满满的爱意、温暖和对新生事物的希望的主旨句: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五)我看 穆旦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风的力度和温柔的句子是:我看? 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2.表达作者要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同悲同乐的愿望的句子是: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 (六)《岳阳楼记》 范仲淹 1.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从空间、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4.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5.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6.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岳阳楼记》(范仲淹)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情操高尚、思想境界、心态)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0.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本文原句回答)。 ? (七)《醉翁亭记》 欧阳修 1.描绘山间朝暮(早晚)之景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中心句)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文章中微露主旨(为后人传诵名句)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6.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7.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 (八)行路难? 李白 1.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刻画,形象揭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抑郁的句子: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李白《行路难》中形象生动地正面描写“行路难”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行路难》中表明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运用对比诗人面对美酒佳肴无食欲,运用动词形象表现诗人心情茫然、苦闷、抑郁的诗句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6.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7.运用典故表现诗人信心和信念,希望自己重新得到重用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8.最能表现诗人李白抱负远大、执著自信、勇往直前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九)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1.《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中描写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诗中饱含无限的辛酸和愤怒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3.运用典故表达诗人内心无比心酸、流露出老友四散、恍如隔世之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诗中一改抑郁悲痛,尽显慷慨昂扬气概,表现新事物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哲理:历史潮流不可逆转,新生力量必将茁长成长)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表达诗人对生活、对未来积极乐观向上的句子: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怀的感谢,与友人共勉的诗句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 (十)水调歌头? 苏轼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写诗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地发问的句子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词人以理遣情,希望重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在兄弟友爱中得到补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4.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表达豁达胸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集中表达词人对亲人的怀念、祝愿和慰藉的词句(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词中蕴含人生哲理、表现作者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8.反映作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9.有一句诗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这句诗意境相似的一句话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一)月夜忆舍弟 杜甫 1.《月夜忆舍弟》中,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2.《月夜忆舍弟》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月夜忆舍弟》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月夜忆舍弟》诗中表达感物伤怀、思念家乡的句子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5.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两句诗概括出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的普遍遭遇。 6.《月夜忆舍弟》诗中描绘边塞秋天的图景的句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7.诗中写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的诗句: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十二)《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1.《长沙过贾谊宅》诗中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出寂寞、怅惘的痛苦、无奈之情的诗句是: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2.《长沙过贾谊宅》诗中借贾谊遭贬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的诗句是: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3.《长沙过贾谊宅》描写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的诗句是: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4.《长沙过贾谊宅》诗人用曲折的笔触暗讽当今皇上唐代宗昏聩无能的诗句是: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5.《长沙过贾谊宅》描绘出一幅荒村日暮图,象征了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表现诗人对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拆的诗句是: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 (十三)《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示获罪之快,人生变化无常(直言获罪被贬的原因)的诗句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2.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直言诗人忠君报国的信念)的诗句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3.《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即景抒情(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诗句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4.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的句子: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十四)商山早行 温庭筠 1.《商山早行》中点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旅行者感情共鸣的句子是: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2.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意象叠加),写出早行之景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诗中把早行情景写得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诗中描绘诗人刚上路所见的景物的诗句是: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4.《商山早行》中点明行旅中思念着长安,也表现出诗人怀念长安用以表现政治上的进取心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5.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又与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6.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7.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表达的是漂泊他乡的游子残月未落时赶路的辛劳。 ? (十五)咸阳城东楼 许浑 1.写诗人登楼发现眼前之景居然略类江南,思乡之情涌上心头的句子是: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2.《咸阳城东楼》中暗写唐朝政治腐败,已处于风雨飘摇中的诗句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3.写晚眺远景暗示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诗句是: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4.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感慨历史沧桑的句子是: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5.写时移世迁,历史痕迹难以分辨,别去追寻前朝往事的诗句是: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 (十六)无题? 李商隐 1.寓情于景,以春光易逝,人力对此无可奈何,渲染离情,极写伤别沉痛心情和缠绵的相思之苦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运用双关谐音、比喻的修辞写对爱情忠贞,(现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执著奉献)(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运用想象,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感叹时光易逝,相会无期的诗句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诗人通过书信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十七)行香子? 秦观 1.《行香子》展现了春日至,树郁郁青青,水满池塘,风儿催人行的烂漫春光的句子是: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2.秦观《行香子》中从色彩的角度描绘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的句子是: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3.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动静相生描写风光的诗句是: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4.秦观《行香子》中通过特写田野一隅,营造—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的句子是: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 (十八)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少年时代风华正茂而又无忧无虑(也有时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的句子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用来表示那种多愁善感,每爱把自己想成很寂寞,很爱强说愁的无端愁闷情绪的句子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3.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下阕与少年时无忧无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的句子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4.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用吞咽式的表情,表示有许多忧愁不能明说,只能通过对天气的感知,来表达心中的悲凉与无奈之情的句子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ID:2-20933794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4篇古诗文及译文(素材)

    初中语文/素材专区/文字资料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4篇古诗文及译文 001? 岳阳楼记 宋·范仲淹 【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002?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原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003? 湖心亭看雪 明·张岱 【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004?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受聘在商汤身边。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00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006? 水调歌头 宋·苏轼 【译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007?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008?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009?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为由里吝惜残余的生命呢!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010?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店墙。令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011?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012?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013? 行香子·树绕村庄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译文】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014?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 ID:2-20933793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言文精编(素材)

    初中语文/素材专区/文字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言文精编 七上语文古诗词 ? 观沧海 三国魏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进行的友人的无限关心、思念和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答:“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风儿高悬。“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 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 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和无限的思乡之情。? 2、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的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站在“断肠人”的角度描绘这幅图画 答: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带着满身的疲惫,我骑着羸弱的瘦马,独自在古道上缓行。绕过缠着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鸦雀在树梢盘旋,时时悲啼。走过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桥畔稀疏的村社里,几户人家已升起了袅袅炊烟。? 3、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一例简要分析。?答:(1)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悲苦之情。?(2)运用了静景和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戚。?(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1、《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2.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的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九日_、登高”饮酒、菊_等词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 ?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1.⑴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同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⑵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所表现的景象。 ?低头看回乐峰前,那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一般,白茫茫一片;抬头看,受降城外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令人顿觉冷嗖?嗖 ?⑶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 ? 秋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 ?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有何表达作用?? 答:点明季节,渲染寂寥、凄冷的氛围。 【赏析】?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寂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切心情。? (2)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中,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答:未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雨时彼此互相思念的情景。?? (3)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是怎样理解它们不同的内涵的?? ??答:第一个是实写,第二个是虚写,是想象和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写信时巴山夜雨的情景。? 4)请用简介的语言写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答:?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时的落寞,归期(5)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字的妙处。? 答:第一个期是妻子问其归来的日期,催期早归。第二个期是自己的回答,感叹自己归期无准,两个期一问一答,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虚写、反衬、想象(任答一点即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设想未来之情是虚写,是想象。同时两句诗作者用来日相聚的欢乐反衬了公日思念的愁苦。 (7)“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诗人悲凉、寂寞的心情。?? (8)请简要分析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答:?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具有音乐和谐之美,同时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念妻子(或友人)的深情。??? (9)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简析诗中“涨”字的极妙。 答:“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苦。“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1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离别愁苦?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相聚的快乐?的憧憬。 (12)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名句赏析】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 潼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的画面。 从古至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西风吹散、吹远。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答:对偶,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 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写河、山雄伟的气势,寄托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 ? 部编版七上文言文诵读 ? ? 8.《世说新语》二则 一、译文: 《咏雪》译文: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落下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大体可以比作把盐撒在空中。”而太傅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起。”谢太傅大笑起来很高兴。这就是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 《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来。太丘便丢下(他)离开了。等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当年7岁,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不来,已经走了。”友人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自己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来,就是没有诚信;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节。”友人惭愧极了,下车拉元方,元方跑进门去,看都不往回看一下(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 ”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去、离开? 今义:前往。 ? 4.下车引之:? 古义:拉。? 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课文分析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点拨: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点拨:“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3.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5.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 点拨:聪明有才学。 6.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7.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8.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9.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 知错能改 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10.拓展延伸: (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句: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 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2)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答: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王冕四岁画画;曹植七岁做诗;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岳柱八岁指瑕; 11.《论语》十二章 一、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却不越过法度。”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7.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 二、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万世师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三、给下列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 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 曲肱而枕(?????)(??????)(???????)? 好之者(????????)?笃志(????????) 四、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恼怒) 4.不亦君子乎(指有才得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7.传不习乎(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指能有所成就)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法度)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 ) 13.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 )(作为) 15.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的人)(喜爱、爱好) 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表修饰)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边) 25.逝者如斯夫(往,离去)(代词,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止息) 27.三军可夺帅也(指军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29.博学而笃志(坚定)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年的事情) ? 五、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 “悦”,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意思是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六、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时;今义:时间。习,古义:温习;今义:习惯 )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三,古义:多次,今义:数次) 3.温故而知新 (古义:学过的知识 ;今义:旧的,过去的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好的。从,古义:引申为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允许 ) ? 七、一词多义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作为) 2.而: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 温故而知新(表承接) 3.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 温故而知新(理解和体会) ? 4.乐: 不亦乐乎(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快乐) 八、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作动词,喜爱,爱好)(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方面,优点) 7.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 15.《诫子书》 一、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依靠内心恬淡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中心句)(“志当存高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 静 志的关系)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 , 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后就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着贫穷的小屋,悲伤叹息,知道要悔过,又怎么也来不及了。 ? 【启示】? 本文的主要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他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 二、《诫子书》知识点 (一)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广:使动,使……广 2.非志无以成学?成:使动,使……成 3.多不接世?多:形作名,多数人 4.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 ? (二)文学常识: 1.三国蜀汉诸葛亮(181~234),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出生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 2.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3.本文论述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4.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5.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 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 ? (三)按要求背默: 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四)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答: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2.主题思想: 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五)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六)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或对联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对联: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 18.《狼》 一、原文及译文: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屠户非常困窘为难,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议论句)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 启示: (狼)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 (屠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 二、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 《狼》这篇课文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聊斋”指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指记录(述),“异”指奇异怪异的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 (二)通假字:止?同“只”,只,只是,仅仅 (三)古今异义词: 屠自后断其股?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 (四)词类活用: 1. 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名词作动词)? 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胁迫。(名词作动词)? 狼不敢前? 前:向前(名词作动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从柴草堆中打洞(名词作动词) ? 2.止增笑耳。? 笑:笑料。(动词作名词。) ? 3.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似的(名词作状语) ? (五)内容理解?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答: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 (六)与“狼”有关的成语: 狼吞虎咽、声名狼藉、鬼哭狼嚎、豺狼当道、杯盘狼藉、狼烟四起、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奔豕突、狼心狗肺、引狼入室 ? 22.《寓言四则》 ?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翻译: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这件事很快被宋国国君听见了。? ?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 ID:2-20933793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言文精编(素材)

    初中语文/素材专区/文字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言文精编 七上语文古诗词 ? 观沧海 三国魏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歌为何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他总是悲哀凄惨的啼叫着,暗写诗人的悲痛之情。诗人选取“杨花”、“子规”,渲染了伤感的氛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寄情于景,以月作使者,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进行的友人的无限关心、思念和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 ?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1、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景象。? 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静静的水面上和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的江天上。 2、说说“阔”和“悬”的妙处。?答:“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写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风儿高悬。“阔”和“悬”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3、分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感情。? 答: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 4、?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5、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大意。? 答: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和无限的思乡之情。? 2、前三句描绘了九种景物,生动的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请站在“断肠人”的角度描绘这幅图画 答:深秋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纷。带着满身的疲惫,我骑着羸弱的瘦马,独自在古道上缓行。绕过缠着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鸦雀在树梢盘旋,时时悲啼。走过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桥畔稀疏的村社里,几户人家已升起了袅袅炊烟。? 3、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试举一例简要分析。?答:(1)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悲苦之情。?(2)运用了静景和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戚。?(3)运用了大量的名词。即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愁苦之情。? ?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1、《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的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2.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的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九日_、登高”饮酒、菊_等词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 ?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1.⑴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同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⑵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所表现的景象。 ?低头看回乐峰前,那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一般,白茫茫一片;抬头看,受降城外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令人顿觉冷嗖?嗖 ?⑶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 ? 秋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答:??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 ?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有何表达作用?? 答:点明季节,渲染寂寥、凄冷的氛围。 【赏析】?抒发了身在异乡的孤寂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相逢的急切心情。? (2)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中,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答:未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雨时彼此互相思念的情景。?? (3)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是怎样理解它们不同的内涵的?? ??答:第一个是实写,第二个是虚写,是想象和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写信时巴山夜雨的情景。? 4)请用简介的语言写出诗人此时的心境。? 答:?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时的落寞,归期(5)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两个“期”字的妙处。? 答:第一个期是妻子问其归来的日期,催期早归。第二个期是自己的回答,感叹自己归期无准,两个期一问一答,构成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虚写、反衬、想象(任答一点即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设想未来之情是虚写,是想象。同时两句诗作者用来日相聚的欢乐反衬了公日思念的愁苦。 (7)“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诗人悲凉、寂寞的心情。?? (8)请简要分析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有什么好处?? 答:?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具有音乐和谐之美,同时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念妻子(或友人)的深情。??? (9)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简析诗中“涨”字的极妙。 答:“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苦。“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1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离别愁苦?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相聚的快乐?的憧憬。 (12)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名句赏析】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 潼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的画面。 从古至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西风吹散、吹远。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答:对偶,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 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写河、山雄伟的气势,寄托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 ? 部编版七上文言文诵读 ? ? 8.《世说新语》二则 一、译文: 《咏雪》译文: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落下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大体可以比作把盐撒在空中。”而太傅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起。”谢太傅大笑起来很高兴。这就是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 《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来。太丘便丢下(他)离开了。等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当年7岁,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不来,已经走了。”友人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自己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来,就是没有诚信;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节。”友人惭愧极了,下车拉元方,元方跑进门去,看都不往回看一下(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 ”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去、离开? 今义:前往。 ? 4.下车引之:? 古义:拉。? 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课文分析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点拨: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点拨:“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3.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5.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 点拨:聪明有才学。 6.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7.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8.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9.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 知错能改 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10.拓展延伸: (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句: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 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2)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答: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王冕四岁画画;曹植七岁做诗;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岳柱八岁指瑕; 11.《论语》十二章 一、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却不越过法度。”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7.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 二、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万世师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三、给下列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 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 曲肱而枕(?????)(??????)(???????)? 好之者(????????)?笃志(????????) 四、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温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恼怒) 4.不亦君子乎(指有才得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7.传不习乎(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指能有所成就)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法度)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 ) 13.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 )(作为) 15.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的人)(喜爱、爱好) 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表修饰)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边) 25.逝者如斯夫(往,离去)(代词,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止息) 27.三军可夺帅也(指军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29.博学而笃志(坚定)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年的事情) ? 五、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 “悦”,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意思是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六、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时;今义:时间。习,古义:温习;今义:习惯 )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三,古义:多次,今义:数次) 3.温故而知新 (古义:学过的知识 ;今义:旧的,过去的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好的。从,古义:引申为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允许 ) ? 七、一词多义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作为) 2.而: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 温故而知新(表承接) 3.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 温故而知新(理解和体会) ? 4.乐: 不亦乐乎(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快乐) 八、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作动词,喜爱,爱好)(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方面,优点) 7.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 15.《诫子书》 一、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依靠内心恬淡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中心句)(“志当存高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 静 志的关系)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 , 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后就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着贫穷的小屋,悲伤叹息,知道要悔过,又怎么也来不及了。 ? 【启示】? 本文的主要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他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 二、《诫子书》知识点 (一)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广:使动,使……广 2.非志无以成学?成:使动,使……成 3.多不接世?多:形作名,多数人 4.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 ? (二)文学常识: 1.三国蜀汉诸葛亮(181~234),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出生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 2.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3.本文论述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4.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5.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 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 ? (三)按要求背默: 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四)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答: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2.主题思想: 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五)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 (六)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或对联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对联: “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 18.《狼》 一、原文及译文: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屠户非常困窘为难,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议论句)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 启示: (狼)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 (屠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 二、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 《狼》这篇课文选自《聊斋志异》,原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聊斋”指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指记录(述),“异”指奇异怪异的事。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 (二)通假字:止?同“只”,只,只是,仅仅 (三)古今异义词: 屠自后断其股?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 (四)词类活用: 1. 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名词作动词)? 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胁迫。(名词作动词)? 狼不敢前? 前:向前(名词作动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从柴草堆中打洞(名词作动词) ? 2.止增笑耳。? 笑:笑料。(动词作名词。) ? 3.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似的(名词作状语) ? (五)内容理解?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答: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 (六)与“狼”有关的成语: 狼吞虎咽、声名狼藉、鬼哭狼嚎、豺狼当道、杯盘狼藉、狼烟四起、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狼狈不堪狼奔豕突、狼心狗肺、引狼入室 ? 22.《寓言四则》 ? 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 4.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翻译: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这件事很快被宋国国君听见了。? ? 《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翻译: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