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陆][注册] (您的IP:18.97.14.82)

  • ID:1019-22830963 [精]第10课 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 课件+素材【人民版】《中华民族大家庭》

    小学地方课程/中华民族大家庭/人民版/第四单元 团结友爱共进步/第10课 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

    第10课 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 课件+素材【人民版】《中华民族大家庭》

  • ID:1019-22830949 [精]第10课 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 教案【人民版】《中华民族大家庭》

    小学地方课程/中华民族大家庭/人民版/第四单元 团结友爱共进步/第10课 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民版《中华民族大家庭》 第10课 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 教学设计 课题 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中华民族大家庭 年级 小学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正是这种不同造就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因此本单元来认识“面对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我们如何相处”——第四单元:团结友爱共进步。本课主题为“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是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只有在相互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材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安排了情景模拟、讨论交流、探究分享等环节,通过这些贴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活动和事例,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内化尊重,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和交往;“实践园地”让学生去体验不同民族文化和习俗,“开放空间”拓宽视野、开阔眼界、提升认知和情感——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 学习 目标 1.树立青少年在与各民族交往中应有的认识和态度——各民族虽然风俗习惯有差异,但相处时要相互尊重、真诚沟通、增进理解,养成平等、尊重地对待其他民族与文化的态度。 2.通过故事、事例等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培养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3. 知道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相互了解是和睦相处、增进友谊的前提,相互尊重是文明交往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和友情的基础与条件。 重点 如何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难点 各民族相处时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坦诚交流 (加深学生对尊重的理解、感悟和内化,引导对个人言行的细节关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近日,一段北京地铁5号线乘客频繁辱骂邻座乘客的视频引发热议, 一起观看视频。 地铁上农民工因穿着问题遭邻座男子辱骂,女乘客挺身而出,“你要是不愿跟他挨着,就别坐这儿了,我愿意跟他挨着”。目前辱骂他人的男子已被行拘。 说说你观看视频后有什么感受以及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地铁是公共场合,应遵守规则,文明乘车,不应辱骂他人; 邻座男子不应该因穿着瞧不起农民工,没有做到尊重他人; 女乘客尊重他人) 教师:讲文明、有礼貌,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原则。 观看视频 说一说 热点导入。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从生活中的小事悟出道理。 讲授新课 阅读教材P70“情景模拟”: 在夏令营活动中,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间应该如何友好相处?”同学们纷纷讨论起来 …… 教师:看看大家是怎么说的,说说你的看法。 讨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间应该如何友好相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 过渡:现在,越来越多的各族同胞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工作,应该相互了解、相互尊重。 各族同胞虽然风俗习惯可能有差异,但相处时要相互尊重、真诚沟通、增进理解。 一、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没有能逾越法律的特殊公民,也没有能逾越法律的特殊民族。 观看视频:民族政策之民族篇(时间有限,可以只观看民族平等这一部分),了解民族平等的含义。 民族平等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教师:总结起来就是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 “一律平等”的含义: 1、反对任何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2、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又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3、国家尊重少数的风俗习惯。 4、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文字、语言的权利和自由。 5、对于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实行民族自治政策。 6、民族自治的行政单位有,民族自治乡、自治县(旗)、自治州(盟)、自治区。 7、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8、国家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 9、要求各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建立社会主义的民族大家庭。 二、相互了解 相互了解是和睦相处、增进友谊的前提。没有相互了解,人与人之间便无法深入交流,甚至产生误会、伤害感情。 阅读材料:处处都漂亮 一位外国朋友不知道中国人的”哪里!哪里!"是自谦词。一次,他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这位朋友却吓了一大跳!想不到笼统地赞美,中国人不过瘾,还需举例说明,于是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无论我们来自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应平等相待、敞开心扉、积极交流、加深了解、增进友谊。 三、相互尊重 相互尊重是文明交往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和友情的基础与条件。 1.听故事: 一个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不假思量地将10元钱塞到卖铅笔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走了没几步,他猛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迅速返回来,并歉疚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不要介意。他郑重其事地说:“你和我一样,都是商人”。 一年之后,在一个商贸云集、强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无不感恩地自我介绍道:您可能早已忘却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却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我一向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您亲口对我说,我和您一样都是商人为止。 说说故事给你的启示。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你和我一样,都是商人”) 教师:在这个喧嚣繁华的世界里,我们在探索一种沟通彼此的方式,不需要相识,无所谓贫富,只要拥有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学会尊重他人,就能创造一个完全对等的空间。 教师:大家在一起生活、学习和工作,首先要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还要尊重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拓展:人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人的基本权利包括以下内容: (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与人格权,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5)监督权,包括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并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6)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利,劳动者休息权利,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因年老、疾病、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社会保障与物质帮助的权利; (7)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包括受教育权利,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8)妇女保护权,包括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权利; (9)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 (10)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受国家保护。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 民居、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方面。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许多传统风俗习惯正在发生变化。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P72材料: 我叫乐乐,最近交了一个来自四川西昌的新朋友— — 阿格。 刚开学时, 阿格总是一个人在课桌前安静地坐着,不和我们聊天,也不同我们一起打篮球。他为什么不理我们呢?老师悄悄告诉我,阿格刚转学到我们学校,与其他同学还不熟悉,让我主动和他聊天、约他打篮球。渐渐 地,阿格愿意跟我一起玩了。后来,我知道他打陀螺特别棒,就跟他学习打陀螺。现在,我俩已经成了好朋友,经常一 起写作业、打篮球或打陀螺。 回答问题:为什么乐乐和阿格能成为好朋友? (因为乐乐主动和阿格交朋友。 因为他们都喜欢体育运动。 他们通过交流,更加了解对方了。) 探究分享: 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很多孩子也跟随父母来到新的地方,进入新的学校读书。由于不熟悉新城市、新学校,他们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 回答问题:如果我们是他们的同学,应该怎样帮助他们融入新环境呢? (应该主动了解他们,看看他们需要什么帮助; 带他们了解学校的食堂、图书馆、操场等设施,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新环境; 还可以陪他们去文化馆、风景名胜区看看,帮助他们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应该告诉同学们,要相互尊重,不能相互排斥,更不能歧(qí)视别人。) 我的建议:可以通过自我介绍认识、了解同学的兴趣、爱好,一起做喜欢的事情,在交往中增进友谊,帮助同学尽快适应新班级。 实践园地: 阅读材料: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重礼、习礼、守礼的传统。例如,行拱手 礼、献哈达等礼仪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表达了对他人的敬意。 查阅行拱手礼、献哈达的相关资料,在班级里分成两个小组,表演一下这两种礼仪。 拓展: 拱手礼,又称作揖,是古时汉民族的相见礼。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当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一说古人以左为敬,又有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献哈达是蒙古和藏族人民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特别有趣的是,藏民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开放空间: 阅读材料: 宁夏银川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居住着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满族等各族居民近2万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型社区。近年来,社区创新开展了文艺演出、节日联欢、剪纸创作、书画展览、读书分享、“最美家庭”评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将社区居民像家人一样紧紧凝聚在一起,先后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模范社区”等荣誉称号。2024年6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便民服务厅、社区卫生站、爱心超市、社区活动室和居民家中,深入了解邻里活动、便民惠民服务、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等情况。他亲切地对大家说: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想一想:为什么长城花园社区的各族居民能像家人一样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我的看法: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让大家在一起学习、交流,加强了了解,增进了感情,促进了融合。相处过程中,大家相互尊重,不因少数民族而歧视。 讨论问题。 阅读材料 听故事 说一说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思考并回答问题 查阅资料、 表演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通过材料知道人与人相处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贴合学生生活的事例,学习与他人相处。 通过贴合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活动和事例,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内化尊重,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和交往。 通过查阅资料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增强对中国礼仪的了解,并去亲身感受礼仪。 通过生活中各民族和睦相处的事例,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课堂练习 学习拱手礼 学生练习 实践操作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其他民族同胞相处? (讲文明、有礼貌,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原则。 各族同胞虽然风俗习惯可能有差异,但相处时要相互尊重、真诚沟通、增进理解。) 学生总结 板书 第10课 相互了解 相互尊重 一、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二、相互了解 三、相互尊重 课后作业:回顾你与同学、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是否有过不尊重的行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 _21?????????è?????(www.21cnjy.com)_

  • ID:1019-22830840 二年级课程24节气--春 课件(共24张PPT)

    小学地方课程/其他

  • ID:1019-22809892 [精]黑教版《人文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异域风情》教学设计+课件

    小学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黑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沿江话风物/3.异域风情

    11

  • ID:1019-22778370 无人机社团期中摸底卷(3-6年级)(无答案)

    小学地方课程/其他

  • ID:1019-22754499 [精]第9课 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 课件+素材【人民版】《中华民族大家庭》

    小学地方课程/中华民族大家庭/人民版/第三单元 共有共享中华文化/第9课 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

    第9课 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 课件+素材【人民版】《中华民族大家庭》

  • ID:1019-22754492 [精]第9课 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 教案【人民版】《中华民族大家庭》

    小学地方课程/中华民族大家庭/人民版/第三单元 共有共享中华文化/第9课 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民版《中华民族大家庭》 第9课 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 教学设计 课题 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中华民族大家庭 年级 小学 教材分析 本课主题为“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在已知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上,进而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这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因为不同的地域和历史,造就了各民族多姿多彩的风土民情。虽然社会在不断发展,但是各民族在服饰、饮食、交通、民居等方面还都保持和延续着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教材首先通过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活动——情景模拟“通过参观博物馆有所发现、引发思考”,进而引出本课知识点——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传统服饰、饮食、民居等各有特色,呈现出绚丽多姿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然后分别从服饰、饮食、民居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再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分享、实践园地、开放空间几个活动进行互动交流和探究实践,让学生多了一分思考和体验,同时开阔了眼界。 学习 目标 1.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2.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上充分交流展示,课后延伸学习。 3.逐步树立热爱不同民族的情感,学会欣赏不同的民族文化,尊重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加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重点 了解我国各地的传统服饰和民居、特色饮食。 难点 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教学准备 课前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分别为:民族饮食组、民族服饰组、民族建筑组。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些实物,如小吃、工艺品、民族服饰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P63“情景模拟”: 夏令营组织同学们到民俗博物馆参观。一进博物馆,大家就被各具特色的传统服饰、手工艺品、生活用品、民居模型等展品深深吸引了…… 提问:你知道图中所提到的奶茶及盛奶茶的茶壶是哪个民族通常使用的? 教师:中国境内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藏族和蒙古族等均有制作奶茶的习惯。 蒙古族所喝的茶主要是指奶茶,又名蒙古茶,奶茶有著悠久的历史。蒙古各地制作奶茶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是熬好砖茶,熬好鮮奶,将米炒熟,允在一起。有的是熬好砖茶,滤去茶叶,加入牛奶(或马、羊、骆驼奶),再仔细搅拌煮开。长期饮奶茶,可以减除疲劳,促人兴奋,帮助消化,增强食欲,还具有降血压,防动脉硬化之功效。 教师总结:不同的地域和历史,造就了各民族多姿多彩的风土民情。虽然社会在不断发展,但是各民族在服饰、饮食、交通、民居等方面还都保持和延续着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 过渡:那么,你们是否了解我国各地的传统服饰和民居?是否知道各地的特色饮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我国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吧。 阅读教材, 思考问题。 通过贴合学生的活动导入。 讲授新课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传统服饰、饮食、民居等各有特色,呈现出绚丽多姿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一、传统服饰 教师:不同的民族因为生活环境、文化、传统习俗不同,所以服饰也各不相同。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最能区别不同民族的标志就是服装。 1.活动:服饰组进行交流展示 (播放图片——不同民族的服饰照片,或者自己画的民族服饰;有条件也可以穿着某个民族的衣服展示其穿法,边讲边穿,还可以穿上民族的服饰跳跳民族舞蹈,或者举行一个短小的民族服装秀) 2.播放视频“盘点民族服饰系列,你被哪个民族服饰惊艳到了” 3.小结: 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冬季寒冷漫长,居住在这里的汉族、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传统上习惯穿各式各样的袍服。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潮湿、夏季较长,居住在这里的汉族、壮族、土家族、傣族等,传统服装多为棉麻质地的裙服或衣裤。 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不仅款式、材质多样,色彩、装饰和图案也丰富多彩,有的鲜艳华丽,有的淡雅质朴。 二、饮食 1.说一说:你知道我国南北饮食的差异吗?你们平常是吃米饭还是面条多呢? 学生回答。 我国从以前开始就一直有“南米北面”的差异,面食是北方人的主食,而米则是南方人的主食。到了现在,这样的差异已经变得非常微小的,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比较愿意接受两种主食。 2.活动:饮食组进行交流展示 (播放图片或者展示课前准备的实物如小吃等) 本组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少数民族的特色食品,其他同学可以问问这种特色食品的做法与吃法。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带自己做的民族特色食品给其他人尝尝,还可以给其他的同学讲讲关于民族饮食方面的故事。 3.小结: 我国农耕地区以米、面等为主食,辅以蔬菜、肉类和豆制品等。北方多种植小麦,以面食为主;南方多种植水稻,以米食为主。 生活在牧区、主要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形成了以吃肉、喝奶为主的饮食习惯。 三、民居 1.活动:建筑组交流展示 2.图文展示(PPT播放图片) 华北平原的传统民居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它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用耕地。 蒙古族、哈萨克 族等主要生活在草原上,为适应游牧生活,他们创造了便于拆装搬运的蒙古包和毡(zhān) 房 。 拓展延伸: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 蒙古包其实就是“穹庐”的传承,蒙古语为“格日”。 蒙古包是蒙古人民在总结、发扬光大前人发明的基础上的一项伟大的艺术结晶,它的产生也是源于蒙古民族随水源、牧草不断迁移的要求,其居所必须要制作简便,易拆装,便于携带,并且要防风隔潮。 蒙古人将自己这种圆形尖顶的天穹式房屋称之为“格尔斯”。蒙古包并不是蒙古语而是满语,这是因为满族称蒙古人住的房子为“蒙古博”,“博”是“家”的意思,由于“博”和“包”音相近,蒙古包就作为一个语音的音译流传了下来,至今已有了300多年的历史。 南方的传统民居布局灵活,丘陵山地的房屋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 在湿热多雨的地区,吊脚楼、竹楼等干栏式民居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3.提问:通过这些各式各样的建筑,你有什么感受? 一方水土,一方建筑。民居与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人民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四、民族融合 各族人民在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互相学习,彼此交融。如今,在服饰方面,旗袍成为中华民族女性最具代表性的礼服之一,裤装、裙装等普遍流行;在饮食方面,烤羊肉串风靡 (mǐ) 全国,牛肉面也深受各地人民喜爱;在民居方面,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现代楼房,传统建筑元素也被现代建筑吸收。 思考:民族差异在缩小,民族特色是否会被弱化? 我们能为保护民族传统特色做些什么?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P65-66材料: 米粉是以稻米为主要材料制作的食品,在我国南方地区非常流行。受自然资源、饮食习惯影响,不同地区诞生了品种丰富、口味多样的特色米粉。 其中,广西米粉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 过程中的文化共享、和合共生。从制作技艺上看,来自中原地区的汉族带来了制作米粉的工具和技术,其他民族则创造性地加入了香料、酸笋等食材,为广西米粉增添了多种风味。 一碗广西米粉,既包含了 中华民族传统的稻作文化,也包含着苗族和 侗族饮食中的“酸”、瑶族饮食中的“辣”、 汉族饮食中的“卤(lǔ)” 等饮食文化。 问题1:你知道广西米粉都有哪些? (一: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算是我国最出名的一款米粉了,基本上全国所有城市都有桂林米粉的分店。当然,在这么多米粉店中,肯定还是要数广西当地的最正宗了,不管是用量也好、用料也好,甚至汤汁卤水都是非常讲究的。鲜香味美,再加上米粉的劲道爽口,简直就是米粉中的极品。 二:广西螺蛳粉 广西螺蛳粉在这么多米粉中可是饱受争议的,喜欢吃的人就特别喜欢,而不喜欢吃的人则是十分讨厌。因为螺蛳粉中有一种配料非常臭,它就是酸笋,要是不喜欢这股味道,那它简直就相当于生化武器,但要是可以忍受这股味道,那这碗米粉简直就是极品美食了。 三:南宁老友粉 南宁老友粉也是广西当地的一个特产,它的名气不比不上螺蛳粉和桂林米粉,但它的味道却不输给它们,酸辣可口,营养还比较丰富,简直让人上瘾。) 问题2:查阅资料,说一说:除了广西,我国还有哪些地方的人喜欢吃米粉?当地有哪些特色米粉? 湖南: 湖南常德:常德米粉是湖南的一款经典米粉,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而它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比较有名的。常德米粉也算是一道湘味美食,所以味道主要以香辣鲜为主,加上高质量的米粉,吃起来特别过瘾。 湖南长沙:长沙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著称,通常分为圆粉和扁粉两大类。长沙米粉的汤底丰富,配料多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添加。一碗典型的长沙肉丝粉,在上桌前是不带丝毫辣味的。每个粉店老板都宽容地把决定权交给食客。一盆一盆的剁辣椒、榨菜、酸豆角,静静地等在柜台上,任人自取。 贵州 贵州贵阳:贵阳的羊肉粉是当地著名的特色米粉,以其浓郁的羊肉汤和鲜美的羊肉片受到食客的喜爱。 四川 四川绵阳:绵阳米粉在当地非常受欢迎,特点是汤底醇厚,米粉质地细腻。绵阳米粉的臊子种类繁多,增加了其风味的多样性。 云南 云南昆明:过桥米线是云南的代表性美食之一,以其独特的食用方式和丰富的配料而闻名。过桥米线的汤底清澈鲜美,搭配各种新鲜食材,口感层次丰富。 新疆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米粉与传统米粉有所不同,它更加粗壮,能够更好地吸收汤汁。新疆米粉通常搭配浓郁的酱料和丰富的配菜,味道独特。 广东 广东广州:广东地区的米粉种类丰富,包括云吞面、沙河粉等。这些米粉通常与海鲜、肉类等食材搭配,味道鲜美。 以上地区的米粉各有特色,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探究分享: 材料:现代旗袍是由满族袍服融合汉族的刺绣工艺及袄式服 装特点,吸收现代服饰的元素逐渐演变而来的,是满族传 统服饰与汉族传统服饰相互交融的结果,反映了民族之间 文化和习俗上的相互学习借鉴(jiàn)。 查阅资料,说一说:还有哪些事物反映了民族之间文化和习俗上的相互学习借鉴? 我的分享:北京官话(普通话)是汉语和满语的混合.板凳、床在五胡入华以前,中国人都是跪地而坐,床均是铺在地面上的(和现代日本相似),五胡入华以后,才出现了板凳和床 .民族乐器琵琶、二胡、扬琴等基本都是其他民族传来的。 实践园地: 阅读材料: 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由于各地饮食习惯不同,粽子种类繁多,有北京枣粽、广东咸肉粽、浙江蛋黄粽和鲜肉粽等。 参照教材P67红枣糯米粽的做法,学着包粽子吧! 你成功了吗?在自己动手制作传统美食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开放空间: 阅读材料: (一)毡房是生活在西北地区的哈萨克族的传统民居。人们在建造毡房时往往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草原上特有的红柳、芨(jī) 芨草以及羊毛或牛毛制成的绳子和毡片等天然材料。 想一想:毡房为什么会成为哈萨克族的传统民居? (哈萨克族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多年的迁徙生活让他们创造出了造型别致,又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毡房。便于携带和拆卸。 哈萨克族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骏马和音乐是他们的两只翅膀。因而在他们的口中,毡房的称谓特别具有诗情画意:一是草原的“白色宫殿”,二是“马背上的房子”。这毡房的材料——毛毡(毛毡产自马牛羊驼之毛皮),既遮风挡雨,又防潮隔寒。另外,既然有“白色宫殿”之说,那么,毛毡的颜色肯定是以白色为主的了,浅棕色的是少数。) (二)在多雨潮湿的南方地区,有一种以竹子或木材为建筑材料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它是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水族、景颇族等民族的传统民居。 想一想:在多雨潮湿的环境中,吊脚楼与普通建筑相比有哪些优点? (三)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是窑洞。窑洞一般建在朝南的山坡上,利用高原 地形开凿而成,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窑洞建造成本低廉,冬暖夏凉,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建筑。 想一想:将窑洞建在其他地方可以吗?为什么? 交流展示 观看视频 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回答。 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 观看PPT 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问题 阅读、查阅资料、说一说 查阅资料,说一说 课后完成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不同的视觉体验,认识更深刻,让课堂更有趣味性。 了解所着服饰是哪个民族、有什么特点。 了解南北饮食差异。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了解不同民族的饮食各有特色。 升华学生的认知。 了解一种饮食文化可能多个地方都有,体现饮食的融合与差异。 学习包粽子,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制作传统美食的过程。 理解不同地方的民居,其特点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 课堂练习 交流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服饰、饮食、民居有什么不同。 回答问题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服饰、饮食、民居等各有特色,这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民族人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历史环境、生活习惯相关。我们应学会欣赏不同的民族文化,尊重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 板书 第9课 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 _21?????????è?????(www.21cnjy.com)_

  • ID:1019-22754216 第五课 地震与地震避险 课件(共31张PPT)

    初中地方课程/生命·生态·安全/人教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防灾减灾/第五课 地震与地震避险

  • ID:1019-22733332 四年级下册书法指导课《彳部》教学设计

    小学地方课程/其他

  • ID:1019-22733332 四年级下册书法指导课《彳部》教学设计

    小学地方课程/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