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陆][注册] (您的IP:3.144.104.29)

  • ID:8-20152558 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第七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高中历史/期中专区/高一下学期

    1

  • ID:8-20152548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高中历史/期中专区/高二下学期

  • ID:8-20152493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单选题 1.耶鲁大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历史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下列情况,与沃勒斯坦的话相近的是 A.警告各国不要挑战美国的地位 B.民族主义膨胀加剧了世界动荡 C.和平崛起是实现强国的最佳途径 D.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必然失败 2.它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建立一体化的多边贸易体制等为宗旨;中国的加入有助于其成为“真正的全球组织”。材料中的“它”是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亚太经合组织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世界贸易组织 3.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的混乱现象和全球治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国倡导(???) A.召开全球安全大会 B.成立全球治理委员会 C.建立世界新秩序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维护霸权的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等一系列做法,给现行国际秩序增加了更多不确定与不稳定因素。面对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中国倡导(???) A.坚持对内深化改革 B.加强同盟军事互助 C.扩大社会主义阵营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中国外交宗旨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转换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新时代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中国外交宗旨的转变主要是为了(???) A.参与全球治理 B.维护国家利益 C.构建良好环境 D.增强友好往来 6.21世纪以来,美国对外粮食援助的国家不断增多,到2004年达到80个,占全球粮食被接助国总数的87%。美国没有提供粮食援助的国家主要有古巴、伊朗、叙利亚等,它们被美国定义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可知(????) A.世界农业现代化水平下降 B.粮食援助成为美国国家政策工具 C.世界的粮食供求总体平稳 D.世界各国对美国粮食的依赖加深 7.如图是1500年至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据此可知(???) A.经济全球化消解了各国矛盾 B.21世纪世界各国稳定发展 C.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D.政治民主化有助于世界和平 8.俄乌冲突发生后全球粮食问题突出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北溪1号和2号天然气输送管道被炸后世界能源危机进一步加剧,再加上全球早已存在的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等世界性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可说明(???) A.全球化背离了时代潮流 B.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迫性 C.发达国家需要加强合作 D.民族主义行径加剧了世界动荡 9.1992年2月,英国的杂志《经济学家》中写道:“美国援助欧洲并赞同主张欧洲统一的根据和理由很简单:获得利益和使欧洲分担负担……一个强大、自信的欧洲同时会使它比一个虚弱、分裂的欧洲成为(美国)更好的伙伴……更能够向东传播稳定,促进自由贸易。”该文意在强调 A.西欧一体化亟需美国援助 B.马歇尔计划利于西欧联合 C.英国对西欧联合表示担忧 D.冷战政策易激化英美矛盾 10.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声称对华开始实行“全面接触”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宣布了“新的人权战略”,强调“人权高于主权”,进一步关注中国的“人权犯”“政治犯”,鼓励人权对话,并宣布建立以中国为主要目标的“亚洲民主电台”。据此可知,美国这一政策(???) A.旨在宣扬西方价值体系 B.反映了经济民族主义的倾向 C.体现了明显的妥协色彩 D.是冷战思维在新时期的表现 11.世纪出现了环境污染、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枯竭等一些全球性问题,它们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抵御和消除这些威胁的根本途径是 A.和平与发展 B.坚持科学发展观 C.加强国际合作 D.推进世界一体化 12.如图是一幅关于全球化的漫画,名为“远处的断头台已经准备就绪”。对此漫画的寓意解读正确的是 A.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确立 B.全球性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C.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潮流 D.全球化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13.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巴勒斯坦方面已有超过8600人死亡,以色列方面约1400人死亡。双方死亡人数过万,这已成为20年来死伤最严重的一轮巴以冲突。这反映出(???) A.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B.国际政治力量严重失衡 C.民族主义加剧世界动荡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4.自乌克兰危机2022年2月升级以来,俄罗斯和乌克兰经黑海港口的农产品出口受到干扰,全球粮食安全危机加剧。2022年7月22日,在土耳其和联合国的斡旋下,俄乌双方签署了黑海港口农产品外运协议,以确保双方的粮食和化肥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粮食安全问题是全球发展的最大障碍 B.地区冲突是引起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源 C.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D.联合国积极推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15.1985年邓小平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其中,影响“东西问题”的主要因素是 A.冷战对峙 B.苏联模式僵化 C.经济全球化 D.改革开放 16.20世纪50年代美国大力推行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复兴欧洲;21世纪20年代美国推动北约加速东扩,俄乌局势紧张,爆发冲突。对二者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冷战加剧的表现 B.都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反映 C.都推动欧洲加速崛起 D.都是美俄意识形态斗争的产物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国主义之猖獗,商场竞争之酷剧,外交上同盟协商之对抗……皆使大战有可能性,所谓“因”也。奥储被刺,破坏比利时中立,潜艇无制限战略……能使此可能性爆发或扩大,所谓“缘”也。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 1933—1940年德国难民移民美国人数统计表 时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人数(人) 1919 4392 5201 6346 10895 17199 33515 21520 ——据雷海花《美国接收德国难民的战略考量及其效果(1933—1945)》整理 材料三 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北约指挥机构向一线部队下达命令只需3分钟,配合由GPS制导的巡航导弹、激光制导炸弹和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实现了信息与火力一体化结合,基本做到了“发现即摧毁”。 ——摘编自《科索沃战争启示录》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一有关的战争。并指出梁启超对该战争原因分析的最大缺陷。 (2)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指出德国难民移民美国人数最多的年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年德国难民移民美国人数最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科索沃战争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索沃战争出现新特点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比较上述材料中三次战争的不同性质。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6年9月,清政府颁谕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并宣布了九年预备立宪期,1910年10月又在国人的压力下,被迫缩短预备立宪年限。在此期间,在野的立宪派掀起了数次大规模的请开国会的请愿运动。其中,东北由于日、俄环视,民族危机加剧,立宪呼声最高,而以奉天学生为先锋的盛京请愿规模最为浩大,影响波及最广。为了使这次请愿运动获得民众的支持,唤醒人民大众的救亡图强意识,盛京学生们努力发动民众参加斗争。他们深入民间,广泛宣讲请开国会之意义,动员群众,鼓动群众加入请愿行动,从而形成了声势浩大、震动全国的立宪民主运动。 ——摘编自张旭《盛京请愿——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材料二??1968年是二战后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也是世界诸多地区充满动荡的一年。在美国地区,引发动乱的多数事件是美国国内的具体事件,如对越南战争的争论越来越激烈等等。暴乱的最常见形式是学生运动。在西方工业国家,新近崛起的人口成为了强大的新生社会力量。这些新式青年所接受的文化与前辈们的主流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他们崇尚个性、个人自由甚至反叛。与此同时,录像技术及轻型便携式电视摄影机的发明使实况资讯能够瞬间传遍全球。在世界多数地方,1968年的诸多暴动并没有实现参与者们期望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改革,但也带来了诸多改变:全世界的大学都进行了重大改革。1968年以后西方基督教会和犹太教会的宗教仪式大为减少。个人自由的新观念获得认可,鼓舞了后来的社会运动。在一定时期内带来了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巨大改变,并影响了许多国家的人民。 ——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卷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京请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68年世界诸多地区充满动荡的原因及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并不断深化,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国际大势的最基本认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承认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局部动荡频繁发生。局部战争就是局部动荡的最极端形态,其动因复杂,危害深重,需引起高度重 第一次海湾战争(1991年)历时只有42天,但是其所付出的战争成本却尤为巨大从军费消耗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共耗费670多亿美元,其中美军耗费611亿美元,平均日耗高达近15亿美元。这一数字创下此前历次战争史上平均日耗的最高纪录。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共出动飞机2万架次,投下了2.1万吨炸弹,发射了1300枚巡航导弹,造成南联盟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军事、民用、工业设施和居民区的严重破坏,使南经济倒退10-15年。战争中使用的贫铀弹和《日内瓦公约》禁用的集束炸弹导致新生儿白血病和各种形病。持续的轰炸还严重恶化了南联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 美国所发动的阿富汗战争(2001年)与伊拉克战争(在2003年),尽管从军事目的上来看,美国成功实现了两国的政权更迭,并且也在接照美国的方式对两国进行“国家重建”。但是,源于多种因素,今为止,阿富汗、伊拉克仍处于动荡之中,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稳定条件都不具备,并且还为极端势力、恐怖势力提供了温床与庇护所,使得两国成为了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潜在威胁。 ——刘建飞、陈积敏《局部战争何以层出不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局部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史实,围绕“中国与世界”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在国家崛起的过程中,不要为了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而挑战现存的世界秩序,也不要一味逞雄,而应该努力发展,和平崛起,故选C;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不是说强权主义必然失败,D说法绝对化,排除。 2.D 【详解】根据材料“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建立一体化的多边贸易体制等为宗旨;中国的加入有助于其成为‘真正的全球组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组织是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其职能是调解贸易纷争,以建立一体化的多边贸易体制为宗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项正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是推动国际货币合作、汇率稳定和有序汇率安排,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率,向各国提供临时经济援助以维护贸易支付差额的调整,排除A项;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构,排除B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和组织,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冷战后的世界。结合所学可知,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的混乱现象和全球治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项正确;ABC项不是由中国提出的方案,排除AB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根据“美国维护霸权的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民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等一系列做法,给现行国际秩序增加了更多不确定与不稳定因素。面对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面对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项正确;扩大改革与国际秩序关系不大,排除A项;军事互助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扩大社会主义阵营,无法提现,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中国外交宗旨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转换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及新时代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宗旨的变化都是为了捍卫和保护我国的国际利益,B项正确;参与全球治理同样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排除A项;构建良好环境不是促使中国外交宗旨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增强友好往来是中国外交宗旨转变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词“由此可知”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21世纪的美国。根据材料可知,21世纪美国对外粮食援助国不断增多,但被美国定义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被排除在外,可见粮食援助成为美国国家政策的工具,B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世界农业现代化水平下降和世界粮食供求总体平稳的结论,排除A、C两项;美国对外援助粮食增多,并不代表世界各国对美国粮食的依赖加深,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1500年至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表中的信息,可知,从1500年至2015年,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年数呈不断下降趋势,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年数更是微乎其微。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以来,大国间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人类在反思战争教训的过程中,认识到世界和平才是促进各国发展的前提,各国的共同发展才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据此可知,材料中“大国间发生战争”年数比的变化,体现了和平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C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和国家矛盾,不会“消解了各国矛盾”,“经济全球化消解了各国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进入21世纪以来,大国间少有战争发生,但不能说“21世纪世界各国稳定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治民主化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进程中,俄乌冲突、粮食问题、能源危机、生态问题等仅靠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联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需要世界上所有国家团结合作,共同进行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B项正确;全球化符合时代潮流,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全球国家的通力合作,并非仅是发达国家之间需要加强合作,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主义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援助欧洲并赞同主张欧洲统一”“获得利益和使欧洲分担负担”“能够向东传播稳定,促进自由贸易”可知,该文章认为美国给予欧洲的援助既可以从欧洲获利,同时促使欧洲自身的稳定发展,即说明当初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客观上利于西欧联合,B项正确;材料分析了美国赞成欧洲统一的目的和影响,而非强调西欧一体化的原因,排除A项;该文章未涉及英国担忧西欧联合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英美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推出“北约新战略”,确立了以“人权高于主权”为理论基础的“新干涉主义”,对华进行所谓的“人权外交”,其实质是为了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和企图和平演变中国,这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冷战思维在政治领域的表现,D项正确;宣扬西方价值体系是美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A项;材料是新时期冷战思维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排除B项;美国对华强硬,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抵御和消除20世纪出现的环境污染、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枯竭等一些全球性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和平与发展,故A项正确;“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不能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故B项错误;“加强国际合作”是解决材料反映问题的途径之一,但不是根本途径,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世界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故D项错误。 12.B 【详解】考查经济全球化。漫画描绘了“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较量,反映出全球化过程中的利益纠葛和理念分歧,这对全球性治理体系的完善提出迫切要求,故B项正确。全球化过程中,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尚未确立,故A项错误;漫画描绘了“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较量,不能说明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潮流和全球化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故C、D两项错误。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巴以冲突更多是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与以色列民族的矛盾,双方冲突加剧世界动荡,C项正确;霸权主义是指大国、强国、富国欺侮、压迫、支配、干涉和颠覆小国、弱国、穷国,巴以冲突不是大(强)国欺凌小(弱)国,排除A项;材料只说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没有其他国际力量,不能体现严重失衡,排除B项;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材料未体现多极化,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不能称之为“极”,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2年7月22日(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由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导致的全球粮食安全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联合国积极斡旋推动了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D项正确;“最大障碍”的说法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A项;材料强调联合国在协调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危机中的作用,而不是强调地区冲突是引起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际合作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这里的东西问题主要是意识形态的对立,即美苏冷战,排除A;苏联模式僵化并未涉及到和平问题,而是体制问题,排除B;C、D与东西问题无关,排除。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20年代(美国)。据材料“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复兴欧洲……北约加速东扩,俄乌局势紧张,爆发冲突”结合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和俄乌冲突都是美国推行霸权表现,B项正确;冷战于1991苏联解体结束,排除A项;欧洲虽有一定发展,但整体看欧洲纷争不断,军事、外交上欧洲越来越依附于美国,排除C项;俄罗斯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与美并不是意识形态斗,排除D项。故选B项。 17.(1)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揭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人为躲避战乱移民美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犹太人避难美国;进步人士不满纳粹暴政,迁居美国等。 (3)信息化战争(或信息与火力一体化结合);空袭成为最主要的作战方式。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科索沃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维护霸权的侵略战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时期(世界)。 战争: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奥储被刺”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914年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杀,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所以与材料一有关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缺陷:材料中梁启超论述的一战的原因有“军国主义之猖獗,商场竞争之酷剧,外交上同盟协商之对抗”,但是没有论述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3—1940年德国。 年份及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上台后,法西斯政权迫害犹太人,在纳粹统治下,几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成千上万的包括犹太科学家在内的优秀人士被迫流亡国外;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有更多的德国人为了躲避战乱移民美国。 (3)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99年(欧洲)。 新特点: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实现了信息与火力一体化结合”可以概括出科索沃战争的新特点是信息化战争(或信息与火力一体化结合);空袭成为最主要的作战方式;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渗透到政治、军事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4)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世界)。 性质: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非正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科索沃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维护霸权的侵略战争。 18.(1)特点:①受内外因素共同影响;②规模大,影响广;③深入民间,认识到人民的作用。(任意两点即可) (2)原因:①各国国内矛盾不断激化;②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③不同年龄的剧烈的文化认同冲突;④全球媒体力量的发展;⑤冷战时期两大阵营之间的剧烈斗争(任意三点即可)影响:导致各地区政治动荡,不利于稳定发展(弊端即可);推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改革,对后世的社会运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1910年10月又在国人的压力下,被迫缩短预备立宪年限。在此期间,在野的立宪派掀起了数次大规模的请开国会的请愿运动。其中,东北由于日、俄环视,民族危机加剧,立宪呼声最高”可知,受内外因素共同影响;根据材料“而以奉天学生为先锋的盛京请愿规模最为浩大,影响波及最广”可知,规模大,影响广;根据材料“为了使这次请愿运动获得民众的支持,唤醒人民大众的救亡图强意识,盛京学生们努力发动民众参加斗争。他们深入民间,广泛宣讲请开国会之意义,动员群众,鼓动群众加入请愿行动,从而形成了声势浩大、震动全国的立宪民主运动”可知,深入民间,认识到人民的作用。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68年世界。原因:根据材料“在美国地区,引发动乱的多数事件是美国国内的具体事件,如对越南战争的争论越来越激烈等等。暴乱的最常见形式是学生运动”可知,各国国内矛盾不断激化;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根据材料“在西方工业国家,新近崛起的人口成为了强大的新生社会力量。这些新式青年所接受的文化与前辈们的主流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他们崇尚个性、个人自由甚至反叛”可知,不同年龄的剧烈的文化认同冲突;根据材料“与此同时,录像技术及轻型便携式电视摄影机的发明使实况资讯能够瞬间传遍全球”可知,全球媒体力量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时期两大阵营之间的剧烈斗争。影响:根据材料“1968年是二战后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也是世界诸多地区充满动荡的一年”可知,导致各地区政治动荡,不利于稳定发展;根据材料“在一定时期内带来了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巨大改变,并影响了许多国家的人民”可知,推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改革,对后世的社会运动造成一定的影响。 19.(1)特点:持续时间短;战争成本高;对经济的破坏性强;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危害巨大;对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大;战争频度高。 (2)原因: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高,是造成战争成本高、破坏性强的主要原因;从所举事例看,美国是局部战争的主要交战方,对手则多是小国弱国,实力相差悬殊,因此战争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冷战结束后,地区矛盾、民族矛盾凸显,美国为称霸世界利用、插手地区事物,是局部战争频发的主要原因;个别国家不遵守国际相关协定,使用违禁武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对战后问题处理失当,给极端势力、恐怖势力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环境,从而对和平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详解】(1) 特点:根据材料“第一次海湾战争(1991年)历时只有42天”可知,持续时间短;根据材料“但是其所付出的战争成本却尤为巨大从军费消耗来看……平均日耗高达近15亿美元。这一数字创下此前历次战争史上平均日耗的最高纪录”可知,战争成本高;根据材料“造成南联盟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军事、民用、工业设施和居民区的严重破坏,使南经济倒退10-15年”可知,对经济的破坏性强;根据材料“战争中使用的贫铀弹和《日内瓦公约》禁用的集束炸弹导致新生儿白血病和各种形病。持续的轰炸还严重恶化了南联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可知,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危害巨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局部战争对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大,而且从间隔时间来看,局部战争战争频度高。 (2)原因:根据题干中“贫铀弹”“集束炸弹”“巡航导弹”“飞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高,是造成战争成本高、破坏性强的主要原因;根据题干提到的战争,如美国轰炸南联盟、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可以看出,美国是局部战争的主要交战方,对手则多是小国弱国,实力相差悬殊,因此战争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根据材料“国成功实现了两国的政权更迭,并且也在接照美国的方式对两国进行‘国家重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地区矛盾、民族矛盾凸显,美国为称霸世界利用、插手地区事物,是局部战争频发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战争中使用的贫铀弹和《日内瓦公约》禁用的集束炸弹导致新生儿白血病和各种形病”可知,个别国家不遵守国际相关协定,使用违禁武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根据材料“阿富汗、伊拉克仍处于动荡之中,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稳定条件都不具备,并且还为极端势力、恐怖势力提供了温床与庇护所,使得两国成为了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潜在威胁”可知,对战后问题处理失当,给极端势力、恐怖势力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环境,从而对和平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20.【示例】 论题: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论证: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2001年,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对于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超越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国与国关系,展现了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体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得出论题: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论证:依据材料“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得出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依据材料“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得出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依据材料“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得出2001年,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对于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超越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国与国关系,展现了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结论:综上所述,得出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体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 ID:8-20152492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单选题 1.据统计,1972—1995年世界生产增长了7倍,而同期国际金融市场膨胀了43倍。1998年全球外汇市场日成交量达到1.5万亿美元,年成交量达400万—500万亿美元。股票市场更是一路飙升,仅在1998年下半年就上涨了近7万亿美元,超过同期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5万亿美元)这体现出 A.全球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 B.国际金融新秩序已建立 C.各国调整经济体制势在必行 D.世界经济的风险性增加 2.统计显示,欧美发达国家在1960~1970年间的资本输出增长率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高70%,1971~1980年间则高出一倍。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每年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000亿美元,到90年代初期已达2000亿美元。数据表明(???) A.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大 C.国际化资本流动不断深入 D.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3.美国商务部在2019年5月份将中国某科技公司列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向该公司提供核心零部件和技术。但同时,美国企业失去这一大客户,损失也不小。为了让这些美国企业有一个缓冲期,美国商务部对该公司给出了90天的暂缓。到期后,美国在8月19日宣布,将延长该公司禁令实施至11月19日。这说明(???) ①跨国公司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②该公司正在引领世界先进科技的发展潮流 ③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④我国企业要自力更生,减少对美依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1984年中国政府正式推行贸易改革,减少中央对贸易的控制。各省市和部委逐步被批准建立外贸公司,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收益。目前构成全球贸易总额84%的164个WTO缔约成员国中,超过半数是在1995年1月1日确定的创始成员国之后加入的。这表明 A.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B.世界格局变化冲击了旧的经济秩序 C.全球化扩大了多边治理体系范围 D.世界经济格局与权重发生显著变化 5.“传统的中国是被会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出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这段话主要是在说明全球化 A.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D.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 6.1990年,欧共体和加拿大分别提出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的议案。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上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以取代关贸总协定。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这说明(????) A.发达国家操控经济全球化步伐 B.发展中国家享受更多全球化红利 C.国际金融发展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基础 D.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加具有优势 7.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下列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苏联解体 ②中国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③《欧洲联盟条约》正式生效 ④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 8.欧盟首脑会议确认首批欧元区成员国后,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随即表示“欧洲政治和经济统一的总趋势是一个积极的趋势”,同时希望“欧盟开放他们的经济而不把他人关在门外”。这反映出当时(???) A.世界经济多极化最终形成 B.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加快 C.国际经济新秩序初步建立 D.美元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9.有学者一针见血地说:“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的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尽管经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无疑有正面效应,但东欧剧变后资本主义全球化最轰轰烈烈的近10年间实质上是对第三世界重新殖民化的过程。该学者意在说明(???) A.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亟待建立 B.第三世界应该抵制经济全球化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D.西方重新确立了世界殖民体系 10.“新兴经济体……开始在传统资本主义大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对传统资本体系注入活力还是起到颠覆作用,其最终还并未表明态度,但从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规律来看,政治必将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式。”材料意在强调(???) A.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力日益凸显 B.历史发展趋向须用唯物史观阐释 C.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仍然不明朗 D.世界多极化趋势必将进一步发展 11.1979年3月,在法德的协调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8个成员国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EMS),此后西班牙、英国和葡萄牙先后加入。EMS成员一致同意固定任何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汇率政策。这一体系的建立 A.是为了应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动 B.表明欧共体国家经济发展差异缩小 C.瓦解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D.实现了欧洲货币关系的长期稳定 1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太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等。这说明当今中国(???) A.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改革 B.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C.外交政策在曲折中走向成熟 D.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3.欧盟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实现这一转变最为重要的里程碑是 A.欧元正式启用 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C.《罗马条约》 D.《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4.他的英文名字为APEC,各成员在国家实力、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风俗习惯及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均有不同,但适应了这一地区发展的要求。该组织是 A.欧洲联盟 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东南亚国家联盟 15.苏伊士运河是全球最重要的商贸通道之一,其货运量占全球贸易的12%。2021年3月,巨型货轮“长赐号”的搁浅,造成苏伊士运河的堵塞,引发了国际航运危机。虽堵塞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但各国围绕埃及与“长赐号"的索赔之争则长期发酵。这一事件反映了当代 A.海上丝绸之路的复兴 B.社会信息化水平较高 C.全球联系的日益紧密 D.埃及仍面临主权危机 16.如图漫画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某一历史事件,丘吉尔背后是希特勒的影子。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改变了对德国绥靖政策 B.该事件标志冷战的正式开始 C.漫画对该事件持否定的态度 D.创作目的是反对法西斯主义 二、材料分析题 17.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世纪70年代起,西方列强掀起瓜分殖民地的狂潮。到19世纪末,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毕。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由资本主义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这个世界体系中,世界经济分成了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部分。面对欧美带来的工业文明和侵略扩张的双重冲击,处于农业文明的国家一方面需要维护自身的独立,另一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向工业文明转变。 ——摘自徐蓝:《世界近代史1500—2007》 材料二??从1999年西雅图反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大规模骚乱以来,凡遇到一些重要国际会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均举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如:2001年的魁北克美洲国家组织会议、哥德堡欧盟峰会和热那亚八国集团峰会都遭到了反对全球化的抗议和示威;在第三十一届世界经济论坛开幕的同时,由反全球化斗士参加的世界社会论坛也在开会。 ——蒙雨:《探析“反全球化”的趋势及发展中国家的选择》 材料三??这些反全球化力量主要包括:旨在维持本文明、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体系、抵抗全球化大潮中主导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之侵蚀和支配的宗教、文化运动;以跨国公司和美国的经济文化势力为主要靶子的一些反全球化思潮或意识形态;由有全球化威胁或剥夺就业而反对全球化的发达国家部分劳工,他们构成那里劳工界的反全球化运动及社会基础;环境保护主义者和人权运动分子等成分构成的部分反全球化运动,它们带有后现代和世界主义色彩。 ——时殷弘:《当今世界的反全球化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反全球化力量的主要来源及反对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反全球化群体的特点,并指出世界各国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18.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广义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在各个方面所发生的一种深刻变化,它既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又是不同国家和地区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 ——何传启:《21世纪末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 (1)材料中的“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转变”分别是指什么? (2)简要叙述18世纪以来的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9.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 材料一??民户与土地是古代中国的根本所在。如何有效地控制民户是基层行政组织担负的根本任务,而控制民户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建立一套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由于中国形成了差异性极大的自然经济区域,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古代乡里基层组织必须适应乡里社会特定的自然、经济、政治条件,成为相对独立的基层管理系统。 ——摘编自韩秀桃《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特征》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的特征。 材料二??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在二战后美欧等发达国家主导下形成,是一种以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货币金融体制为核心,通过经济、贸易、金融协定等国际条约体系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经济治理模式。 历史时期 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历程 1949-1978年 中国基本被排除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外 1978-2001年 中国放弃“旁观老”的身份,开始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机钊中,加入各种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学习和适应各种机钊及规则。1980年,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企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合法席位. 2001-2008年 中国以“开放”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战略,进一步独入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主要表现为国际规则的国内化,以对接国际规则。 2008年至今 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格局的变化,传统大国力量和对下降,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群体崛起,从国际体系的边缘走向舞台中心. (2)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历程。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脱欧”以及美国退出或威胁退出一系列国际制度的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国家退出行为的关注。国际制度是规定行为的职责、限制行动及影响行为者期望的持久且互为联系的一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是国际制度的基本组成要素,也是国际制度的承载平台和表现形式。1945年至2014年间,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发生的成员国退出现象达200余次,其中既有弱势国,也有崛起国、主导国。国际制度既有加入条件的规制,又有退出的自由权利。面对国际制度中收益受损的情况,国家有三种可能的行为选择:呼吁改革、退出和沉默。 ——摘编自李明月《国际制度中的国家退出行为:国内一国际互动的解释》 依据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国际制度中的国家退出行为”提出你的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释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世界金融市场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世界生产的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过度膨胀的金融市场会加大世界经济的风险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世界经济的风险性增加,没有体现“全球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世界经济的风险性增加,与“国际金融新秩序”无关,而非国际金融新秩序还没有建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世界经济的风险性增加,与经济体制调整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世界。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资本输出率和全球每年对外直接投资额不断增长,这说明国际化资本流动不断深入,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格局的信息,材料主要反映了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国际资本流动加快,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发展中国家信息,无法得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大的认识,排除B项;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诞生,材料没有突出发达国家在哪些组织中地位重要的信息,无法得出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禁止美国企业向该公司提供核心零部件和技术,同时,美国企业失去这一大客户,损失也不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跨国公司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①正确,材料无法得知公司正在引领世界先进科技的发展潮流,②错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③正确,经济全球化,各国无法独善其身,减少对美依赖的说法错误,④错误,①③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4.C 【详解】据题意可知,中国通过贸易改革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获益,而WTO成员国中超过半数都是在1995年1月1日确定的创始成员国之后加入的,说明各国纷纷参与到国际贸易体系中来,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获益,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结果,说明全球化扩大了多边治理体系的范围,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说明各国经济发挥在那水平差距缩小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排除AB项;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贸易体系中来不代表世界经济格局与权重发生显著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融入全球化,国力日益增强,英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崛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丧失“世界工厂”地位,美国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下是唯一超级大国,这说明全球化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A项正确;全球化对中国有利有弊,B选项也过于片面,排除B项;材料内容也不限于英国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不仅仅反映全球化对美国的影响,还涉及中国与英国,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所学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发达国家提出议案并一步步推动建立的,由此可见,发达国家操控经济全球化步伐,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发展中国家享受更多全球化红利,排除B项;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关,与国际金融的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具优势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1991年12月25日;②是1989年;③是1992年;④是1994年。所以答案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欧元的诞生,美国对这一现实于以了“肯定”,即“欧洲政治和经济统一的总趋势是一个积极的趋势”,同时对欧盟开放提出“警告”,再结合时代特征,这反映出当时美元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D项正确。世界经济多极化尚未最终形成,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的扮演着输家的角色”、“实质上是对第三世界重新殖民化的过程”可知,由于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存在,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西方国家是最大赢家,学者强调的是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亟待建立,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不应被抵制,排除B项;材料与政治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C项;西方国家没有重新确立世界殖民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新兴经济体……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政治必将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式”可知,材料观点认为经济格局影响政治格局,经济上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必将推动政治上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材料本意是新兴经济体的兴起推动多极化,也即讲经济格局对政治格局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影响力日益凸显”只强调经济,不能完整准确概括题干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作者对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看法,而非阐述史观,排除B项;材料认为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而非“不明朗”,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欧共体建立更加密切的货币合作,统一货币政策,建立统一货币,以便在欧洲建立一个货币稳定区,从而摆脱美元的控制和影响,加强与美国抗衡的力量,应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这一体系建立后仍然存在各主要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能得出其经济发展差异缩小;C选项错误,这一体系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美元的霸主地位,但并未使其瓦解;D选项错误,欧洲货币体系各主要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导致货币汇率不稳定,其汇率机制也存在局限性,该体系并未实现欧洲货币关系的长期稳定。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B 【详解】根据“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等信息可知,当今的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的治,为全球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的智慧,B项正确;材料没有针对 传统组织改革,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曲折的过程,排除C项;中国并不是主导,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使欧共体朝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故选B;欧元正式启用是在欧盟成立以后,排除A;《罗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共体的成立,排除C;《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排除D。故选B。 14.B 【详解】APEC即亚太经合组织的英文大写缩写,而“国家实力、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风俗习惯及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均有不同”也符合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欧洲联盟主要是欧洲发达国家组成,而无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还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其英文缩写均非APEC,故ACD不符合题意。 15.C 【详解】根据材料“巨型货轮‘长赐号’的搁浅,造成苏伊士运河的堵塞,引发了国际航运危机”可知,苏伊士运河的“严重堵车”,引起了国际航运危机,体现了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即全球联系的日益紧密,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海上丝绸之路,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巨型货轮“长赐号”的搁浅而造成苏伊士运河的堵塞,从而引发了国际航运危机,体现了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没有体现社会信息化水平,B项错误;根据材料“各国围绕埃及与‘长赐号’的索赔之争则长期发酵”可知,材料体现了各国与埃及之间的“长赐号”索赔之争,没有体现埃及主权危机,D项错误。 16.C 【详解】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出,丘吉尔背后是希特勒的影子,实际上反映出作者认为丘吉尔思想的背后是法西斯主义思想,这反映了作者对丘吉尔铁幕演说的否定,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英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故A不符合题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故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可知,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所以漫画创作的目的不是反对法西斯主义,故D项不符合题意。 17.(1)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后,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20世纪后半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跨国公司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着全球化加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2)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来自发达国家;斗争方式有骚乱、示威、抗议、召开论坛等。 (3)特点:来源广泛,内部成分复杂、诉求多样、发达国家突出等;应对:各国既要注意保卫经济安全,又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详解】(1)依据材料“从19世纪70年代起,西方列强掀起瓜分殖民地的狂潮”并结合全球化的过程可知,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后,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20世纪后半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跨国公司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动着全球化加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2)来源:依据材料“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均举行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来看,反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来自发达国家。方式:依据材料“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反对全球化的抗议和示威”“ 反全球化斗士参加的世界社会论坛”来看,斗争方式有骚乱、示威、抗议、召开论坛等。 (3)特点:依据材料“旨在维持本文明、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体系……环境保护主义者和人权运动分子等成分构成的部分反全球化运动,它们带有后现代和世界主义色彩”来看,反全球化群体来源广泛,内部成分复杂、诉求多样、发达国家突出等。应对:依据当今全球化所面临的问题、反全球化群体并结合所学可知,各国既要注意保卫经济安全,又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自己,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8.(1)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君主专制向民主法治。 (2)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也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亦是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现代化在西欧率先启动。18世纪以来,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率先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 第二阶段,现代化在欧美扩展。从18世纪后期开始,工业革命推动着现代化进程在欧美(法国、美国)逐次扩展。 第三阶段,现代化在全球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主要国家,如法国、德国、俄国等,北美和东亚的美国与日本先后实现了现代化。 第四阶段,现代化的自我更新和多样化模式出现。20世纪以来,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过程展开了多次重大经济政策的调整,进行自我更新,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同时,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为人类选择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获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得、多样化的现代化模式。 【详解】(1)根据“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可得出是经济上农耕经济转向工业经济;政治上君主专制向民主法治。 (2)本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笔记进行整理概括。可按照工业革命的进程这一线索进行分阶段概括,从而得出答案。 19.(1)特征:严密性,例如秦朝实行“什五制”;汉朝将百姓编入户籍,成为“编户齐民”。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中国被孤立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之外。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参与多边全球经济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学习和探索各种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及规则。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对接国际规则,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了旧有的国际格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2015年,在中国倡议下,设立亚投行。2016年,在中国在杭州召开G20峰会。2022年,在中国海南召开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从参与者到引领者,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同时中国也在不断促进全球经济体制变革,推动了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详解】(1)根据材料一“而控制民户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建立一套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和所学知识可知,严密性,例如秦朝实行“什五制”;汉朝将百姓编入户籍,成为“编户齐民”。 (2)关于评析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历程,主要是分阶段评析即可。根据材料“1949-1978年,中国基本被排除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外”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中国被孤立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之外。根据材料二“1978-2001年……加入各种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学习和适应各种机制及规则。1980年,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合法席位。”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开始参与多边全球经济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学习和探索各种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及规则。根据材料二“中国以‘开放’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战略”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对接国际规则,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根据材料二“2008年至今……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群体崛起,从国际体系的边缘走向舞台中心。”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了旧有的国际格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2015年,在中国倡议下,设立亚投行。2016年,在中国在杭州召开G20峰会。2022年,在中国海南召开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综上可知,从参与者到引领者,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同时中国也在不断促进全球经济体制变革,推动了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0.示例观点:国家利益促成国际制度中的国家退出行为。 阐释:国际制度是国际合作的重要表现,也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20世纪六十年代,欧洲一体化开始,英国为了维护在欧洲的地位和国家利益,试图阻止欧共体成立,但随着欧洲共同体的发展和为成员国带来的巨大利益,英国转而申请并加入了欧共体,促进了英国的发展。随着欧洲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英国认为欧洲一体化深入发展会对其国家利益带来不利影响,于是退出欧盟。二战后初期,美国实力空前膨胀,在自身利益的需求下倡导建立了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凭借其优势与特权,实现了巨大的国家利益。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美国认为现存的一些国际制度已经不利于其国家利益,就多次退出或威胁退出,如先后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国际法庭、《巴黎协定》、威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等。 可见,国家利益是造成一些国家退出国际制度的主要因素,在全球化趋势下,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平等对话,才能合作共赢,保障国家利益。 (示例答案仅供参考,不作为阅卷唯一标准) 【详解】论述:首先,依据题意,阅读材料,围绕“国际制度中的国家退出行为”提出个人观点,如通过思考英国脱欧和美国退出、威胁退出一系列国际组织等问题,得出观点——国家利益促成国际制度中的国家退出行为;确定具体论点后,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运用相关史实,从时代背景、国际形势、国家利益等方面,对个人观点进行阐释,如用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从阻挠、申请加入到退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具体做法,以及二战后美国从倡导建立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到多次提出退出或威胁退出某些国际组织等,说明某些国家基于国家利益需要,选择退出相关国际制度和国际组织;最后在史实论证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升华认识,指出在全球化趋势下,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平等对话,才能合作共赢,保障国家利益;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阐释充分,表述清晰。

  • ID:8-20152491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单选题 1.1956年,纳赛尔决定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法国、以色列军队联合起来试图夺回运河的控制权,但是遭到了美国和苏联的强烈谴责,被迫撤军,埃及最终成功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以下有关苏伊士运河表述,与材料最符合的是(???) A.运河在十九世纪中后期通航运营 B.直接缩短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距离 C.战略地位重要从而引发大国角逐 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 2.下图是1960—1965年间拉丁美洲18个国家耕地分布情况百分比,据此可知,经土地改革后的拉美国家(???) 农场规模(公顷) 占农场总数的百分比 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0—20 75.6 6.6 20—100 16.8 9.5 100—1000 6.6 24.1 1000以上 1.0 59.8 A.农业生产经济效率较低 B.农业的生产结构单一 C.保留了殖民体制的残余 D.对外经济依赖性较强 3.英国驻印度总督助手伊斯梅描述:“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之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据此推论,二战后初期(???) A.印度开始爆发武装反英斗争 B.印度独立发展遭遇严重阻碍 C.印度掀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英国殖民体系面临崩溃趋势 4.据如表可知,这些主张(???) 时间 人物 身份 主张 20世纪50年代 列翁·达玛 法属圭亚那议员 提出暴力反抗法国的文化同化 1955年 塞泽尔 法属马提尼克出身的黑人诗人 强调恢复非洲传统文明,并用“诡计多端”“垂死”等词语形容西方文明 20世纪60年代 桑戈尔 塞内加尔开国总统 在保留非洲特性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多元文化的、多种族的社会,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区域文明 A.构建了多元的移民文化 B.反思了殖民主义 C.复原了非洲的传统文明 D.体现了民主原则 5.从1958年到1968年间,有27个英属殖民地、保护国和托管地宣布独立,遍布亚洲、非洲、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这表明 (???) A.英国国力相对衰退 B.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C.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D.世界格局根本改变 6.下图是20世纪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单位:国家数)变化情况,此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方国家普遍衰落 B.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 C.新兴独立国家崛起 D.联合国影响力的加强 7.南南合作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等阵地,但是由于国际发展合作话语权一直受西方主导,南南合作在其后的30多年中进展缓慢,直到以中国为首的南方国家崛起,南南合作有了新的发展契机,开始进入新南南合作阶段。材料反映 A.南南合作极大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B.中国是南南合作的绝对主导力量 C.国际经济新秩序阻碍了全球治理 D.国际经济格局变化推动南南合作 8.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各领风骚,尼赫鲁、毛泽东、纳赛尔、卡斯特罗等人共同掀起的历史大潮是(???) A.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B.构建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C.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 D.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9.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10.1956年,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99年,巴拿马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权。这两次行动的共同之处是(???) A.摧毁了殖民体系 B.获得了英美支持 C.捍卫了国家主权 D.赢得了国家独立 11.1947年印巴分治后,成千上万的穆斯林和印度教难民分别移向巴基斯坦、印度。到1948年中期,约有50万到100万人死于人口大规模迁移而引起的暴力冲突。这说明(???) A.印巴分治受到普遍抵制 B.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C.冷战对峙引发难民问题 D.殖民统治后患严重 1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马来西亚的经济快速增长,大量新建筑拔地而起,许多外国公司在此落户。图为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街道一角。马来西亚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是(  ) A.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B.发展外向型经济 C.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D.得到英国的援助 13.1958~1979年,世界机器设备和化工产品的出口占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由19.9%和5.5%增加到27%和7.9%。同期,在初级产品出口中原料的比重降幅最大,其次是食品,它们分别由14.8%和19.9%下降到7.2%和10.4%。这表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A.欧盟日本等发展速度加快 B.第三世界国家纷纷走向独立 C.世界各国粮食基本自给 D.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 14.从1962年开始在不到40年之中,韩国政府提出“出口第一主义”“先工业化后农业现代化”的策略,取得了被誉为“汉江奇迹”的经济成就。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韩国(???) A.政府抓住机遇发展经济 B.重视工业忽视农业发展 C.国家经济结构趋于完备 D.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5.如图反映了不同年份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的变化。据此可知(???) A.世贸组织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在贸易中占比猛增 C.20世纪后期新兴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度上升 D.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16.亚非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赢得了完全独立,占世界土地面积2/3、世界人口3/4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是20世纪发生的翻天覆地的一大变化,也为21世纪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进一步变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 A.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彻底瓦解 B.完全独立指的是政治经济不再依附于西方列强 C.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D.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将以第三世界为中心 二、材料分析题 17.独立自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中重要的外交政策和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8年,苏联因南斯拉夫坚持独立自主和以不同于苏联的方式发展本国社会主义的立场,将其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并号召南斯拉夫人民推翻南共领导人的领导。 ——摘自王勇《苏南关系的演变及其意义》 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 ——《不结盟国家和首脑会议宣言》 材料二:“我们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它们的手里。和平、中立与发展才是我们的目标 ——南斯拉夫总统铁托 材料三: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5年,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显示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 ——摘编自普通高中实验课程标准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所面临的共同处境。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在反对美、苏霸权主义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综上所述,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影响。结合所学,写出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正式观察员国的时间、地点和会议名称。 18.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门罗主义”的演变 1823 年,门罗总统发表宣言,宣扬“美洲事务是美洲人的事务”,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欧洲同样不得干预美洲事务,即“门罗主义”。 1890年,哈里森总统组织召开泛美会议,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泛美联盟,打着美洲联合的旗号,频频干预拉美地区事务。 1898 年,借口“缅因号”爆炸事件发动了与西班牙的战争,获得了西班牙在拉美地区的殖民地,美国从此走向了对外扩张之路。 1902 年,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大棒政策”,就是以实力为核心、以武力干预为手段、以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体系为目标。 1903年, 策动哥伦比亚巴拿马省独立, 占领巴拿马运河区; 1906-1920 年间, 四次武装干涉古巴。 1903 年,塔夫脱总统鼓吹“金元外交”,“以美元代替枪弹”对拉美进行资本渗透,进一步排挤欧洲国家在拉美的经济势力。以尼加拉瓜为例,美国政府与民间资本大量涌入,控制了当地许多自然资源与铁路。1911 年,美国政府干涉尼加拉瓜财政部改组,彻底控制了该国铁路。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在世界政治的领域里,我将使本国遵循睦邻政策”“决心尊重自己,因而也尊重邻国的权利”。 1934 年,美国策动谋杀尼加拉瓜民族英雄桑地诺将军;1935 年,参与镇压巴西民族解放运动;1937 年,在巴西制造法西斯政变;1954 年,策动武装叛乱,推翻了危地马拉阿本斯民主政权,从而使“睦邻政策”彻底破产。 ——据李永龙《“门罗主义”发展演变探析》等 “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睦邻政策”,体现了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演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这一演变中的“变”与“不变”。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极具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自其出现就一直是殖民者争夺的对象……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建成后为英国控制,埃及人民对英国殖民者深恶痛绝。 1952年7月,以纳赛尔为首的一批军人推翻埃及封建王朝,并于第二年建立了共和国,此时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都在英国和法国手中,埃及新政府要求驻守在苏伊士运河区的英国军队撤走,并于1956年宣布把由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埃及这些维护民族利益的正当要求遭到了英法的拒绝。此外,以色列也一直把埃及视为直接威胁。于是,英法联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 1956年10月底,以色列军队侵入埃及领土,随后,英法派出大批舰艇和飞机参战,并出动军队在埃及的塞得港登陆。纳赛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阿拉伯国家站在埃及一边,切断了英法的石油供应,英法国内的反战呼声日渐高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致电英国首相艾登,要求英国立即停火,1956年联合国大会上美国要求英法立即停火和撤军的提案以压倒优势得以通过……苏联也对英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苏联公开支持埃及政府,并主张与美共同出兵制止英法……印度总统尼赫鲁……强调埃及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是不容置疑的。在埃及军民的坚决抗击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1956年12月英法军队撤出埃及,以色列也于次年3月撤军。 ——摘编自《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简评苏伊士运河危机解决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文化广场是墨西哥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地。广场上有三组不同时代的建筑物:阿兹特克文化遗址、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化的建筑,分别代表了1492年以前的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 任选一组或几组建筑,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英国、法国、以色列、美国、苏联等国)。根据材料“1956年,纳赛尔决定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法国、以色列军队联合起来试图夺回运河的控制权,但是遭到了美国和苏联的强烈谴责,被迫撤军,埃及最终成功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可知众多国家处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争夺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苏伊士运河是一条沟通欧、亚、非三洲的交通十分重要的咽喉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而引发大国角逐,C项正确;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11月17日通航,此表述无误,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从而缩短了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距离,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独立后的拉美国家,大地产制的农场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很大,这是欧洲列强在拉美推行种植园经济的残余,C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大地产制的情况未涉及农业生产效率,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产业情况,不涉及生产结构的单一,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对外经济的依赖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1947年3月的印度”“当时的问题是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英国不得不调整殖民政策允许印度独立,英国殖民体系面临崩溃趋势,D项正确;A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A项;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排除B项;材料反映英国对印度殖民政策的调整,没有涉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非洲)。根据材料表中内容可知,20世纪50年代,法属圭亚那议员列翁·达玛提出暴力反抗法国文化同化;1955年,法属马提尼克出身的黑人诗人塞泽尔强调恢复非洲传统文明,并用“诡计多端”、“垂死的”等词语来形容西方文明;20世纪60年代,塞内加尔的开国总统桑戈尔主张在保留非洲特性的基础上,创造一个多文化的、多种族的社区,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区域文明。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材料中的主张表现了对殖民主义的反思,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思了殖民主义,未体现构建了多元的移民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只是一些主张的提出,无法得出“恢复了非洲的传统文明”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三个人物的主张都没有涉及民主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年到1968年(英国)。根据材料“从1958年到1968年间,有27个英属殖民地、保护国和托管地宣布独立,遍布亚洲、非洲、南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可知,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逐渐瓦解,英国原有的殖民地、保护国等纷纷宣布独立,说明英国与以往相比,逐渐国力衰退,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英国的控制力减弱,没有体现第三世界信息,排除B项;27个英属殖民地、保护国和托管地宣布独立,无法判定殖民体系崩溃,排除C项;世界格局根本改变,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联合国内亚非拉国家的数量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与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新兴独立国家崛起有关,故选C;二战后西方国家并没有普遍衰落,排除A;两极格局瓦解是在90年代,排除B;图示内容仅反映了联合国会员国数量的变化,无法说明联合国影响力的增强,排除D。 7.D 【详解】材料反映了南南合作从“进展缓慢”到“进入新南南合作阶段”的变化,原因是“以中国为首的南方国家崛起”,从而改变了原来的国际经济格局,故选D;材料关注南南合作,没有直接体现全球化,也没有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故不选A;B项和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8.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尼赫鲁领导印度人民实现了印度独立、毛泽东领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属于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实现了埃及独立属于非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属于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因此他们共同掀起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D项正确;A项不符合尼赫鲁和纳赛尔,排除;材料信息强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不是构建世界格局,排除B项;他们共同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这属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的历史大潮流,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是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并非第一个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故A错误;第一次提出建立联合国的构想是《大西洋宪章》,B错误;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故C错误;D项表述反映了联合国的活动状况,故选D。 10.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埃及人民捍卫了国家主权,巴拿马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巴拿马人民捍卫了国家主权,C项正确;两个国家收回运河主权与摧毁了殖民体系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埃及从英国人手中拿回主权,巴拿马从美国人手中拿回主权,排除B项;拿回主权和赢得了国家独立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西亚。根据“1947年印巴分治后,成千上万的穆斯林和印度教难民分别移向巴基斯坦、印度。”可得出印巴分治就是西方殖民主义所造成的后果,导致这一地区民族矛盾冲突不断,D项正确;材料的信息中没有“普遍抵制”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文化冲突,而是殖民主义的后果,排除B项;印巴分治与殖民主义有关,与冷战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年,马来西亚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后,马来西亚政府致力于摆脱殖民地型经济,改变经济结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由此可见,马来西亚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是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故选A;发展外向型经济、科技创新均是经济发展的措施,而不是前提,故排除BC;得到英国的援助,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13.D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有所发展,促使工业产品出口增加,初级产品出口下降。D正确;此时欧盟尚未成立,A排除;材料信息不能表明第三世界国家纷纷走向独立,B排除;粮食出口下降不能说明所有国家粮食实现自给,C排除。故选D。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2年开始(韩国)。据材料“韩国政府提出‘出口第一主义’‘先工业化后农业现代化’的策略,取得了被誉为‘汉江奇迹’的经济成就。”和所学可知,韩国在60、70年代抓住欧美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韩国在短短四十年内从一个资源匮乏的落后农业国,成功转型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发达国家,这一段时期也被称为“汉江奇迹”,A项正确。韩国经济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后,政府有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间的差距,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结构,排除C项;80年代开始韩国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1995年年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与1965年相比,非洲、亚洲发展中国家、中东、拉美等新兴国家总体所占份额比例上升,体现出20世纪后期新兴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度上升,C项正确;题干数据为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是比例,不能体现世界贸易的增长或减少,排除A项;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西方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排除B项;题干并不能体现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21世纪(亚非拉国家)。据材料和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亚非拉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其中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排除A项;B项中“不再依附”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并非以第三世界为中心,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处境: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关系紧张;美苏在全球争夺自己的势力范围;美苏不惜通过威胁、孤立、煽动等手段争夺亚非拉地区。 (2)人物:铁托、周恩来、尼赫鲁、纳赛尔。思想:和平、中立与发展(或“不结盟”思想,或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或“万隆精神”) (3)影响:在东西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时间、地点和会议名称:1992年,雅加达,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详解】(1)依据材料一“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的信息和所学可知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关系紧张、美苏在全球争夺自己的势力范围以及美苏不惜通过威胁、孤立、煽动等手段争夺亚非拉地区。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以及材料三“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和所学可知铁托、周恩来、尼赫鲁、纳赛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和平、中立与发展”以及材料三“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精神”可知答案。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二和三可知在东西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成为不结盟运动正式观察员国的时间是1992年,地点是雅加达,会议名称是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18.“变”的是称霸的具体方式和具体政策。美国对拉美政策经历了“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睦邻政策”。“门罗主义”推行“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宣称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欧洲同样不得干预美洲事务,明确表示出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意向,如19世纪末美国打着美洲联合的旗号,多次派兵干涉拉美国家内政。1898年挑起美西战争,获得了西班牙在拉美地区的殖民地,美国从此走向了对外扩张之路。西奥多·罗斯福提出的“大棒政策”,以实力为核心、以武力干预为手段、以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体系为目标。如,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占领巴拿马运河区,四次武装干涉古巴,加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霸权地位。1903年,塔夫脱总统鼓吹“金元外交”,美国资本大量渗入拉美,奴役和剥削当地人民,这就是大棒和金元并用的帝国主义政策。睦邻政策,是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3年提出的。当时,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亟需向外扩展市场,而由于前一时期执行"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的结果,美国同拉丁美洲国家间的关系紧张,拉丁美洲人民的反美情绪异常强烈,美国对这些国家的贸易额也大幅度下降,这个政策的实质是在“平等”、“不干涉”等虚伪的幌子下对拉丁美洲进行侵略和控制。 不变:“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睦邻政策”,它们的出发点都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基准,建立和捍卫美国在西半球的霸权地位,为其全球战略而服务。这些外交政策具有内在的传承性,并没有改变美国称霸拉美的目标,只是改变了称霸的方式。 美国的外交从野蛮独断到温和委婉,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拉美对美国决策的影响也不断加强,美拉之间政治、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美国虽然一直处于领导地位,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美国也不得不多加考虑拉美国家的意见,以更好的应对时代的变化发展,随着美拉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美拉关系也要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 【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的美国。首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答出“变”的具体表现,“变”的是称霸的具体方式和具体政策,就是“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睦邻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美国实施这些政策的实际行动。其次,总结出“不变”的实质,从其出发点和国家利益方面思考可得出,“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睦邻政策”,它们的出发点都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基准,建立和捍卫美国在西半球的霸权地位,为其全球战略而服务。这些外交政策具有内在的传承性,并没有改变美国称霸拉美的目标,只是改变了称霸的方式。最后,结合美国对拉美政策的演变进行评价,点明其变化的原因与时代有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如美国的外交从野蛮独断到温和委婉,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拉美对美国决策的影响也不断加强,美拉之间政治、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美国虽然一直处于领导地位,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美国也不得不多加考虑拉美国家的意见,以更好的应对时代的变化发展,随着美拉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美拉关系也要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 19.(1)美国: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反对英法武力解决。 原因:乘机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称霸全球; 苏联: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反对英法武力解决。 原因:扩大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确保国家安全。 联合国: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反对英法武力解决; 原因: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阿拉伯国家: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 原因:驱逐殖民主义者,实现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地区的独立自主。 发展中国家: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 原因:支持民族解放运动,驱逐殖民主义者,实现或维护民族独立。 (2)示例: 20世纪50年代苏伊士运河危机的解决出现在冷战大背景下,充分体现复杂国际环境下国家间的博弈。埃及人民的英勇斗争维护了民族利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严重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使它们在中东的影响一落千丈。而美苏两国借机排挤英法在中东地区的势力,并开始趁机“填补真空”,走上了中东角逐场的前台,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势力,力图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这使中东问题又增加了新的复杂因素,让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遥遥无期。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支持下的埃及人民的胜利不仅推动了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使得世界民族独立与自决运动呈现高潮,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可以从国际格局、国家力量、地缘关系等维度分析其历史影响) 【详解】(1)本题为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50年代(世界)。根据题目要求,分别从美国、苏联、阿拉伯国家、发展中国家等政治力量说明其态度和原因,美国:根据材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致电英国首相艾登,要求英国立即停火”可知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反对英法武力解决。结合美国的动机可知原因:乘机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称霸全球; 苏联:根据材料“苏联也对英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苏联公开支持埃及政府,并主张与美共同出兵制止英法”可知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反对英法武力解决。结合苏联的动机可知原因:扩大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确保国家安全。 联合国:根据材料“1956年联合国大会上美国要求英法立即停火和撤军的提案以压倒优势得以通”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反对英法武力解决;结合联合国的宗旨可知原因: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阿拉伯国家:根据材料“阿拉伯国家站在埃及一边,切断了英法的石油供应,英法国内的反战呼声日渐高涨”可知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结合阿拉伯国家的立场和地位可知原因:驱逐殖民主义者,实现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地区的独立自主。 发展中国家:根据材料“印度总统尼赫鲁……强调埃及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是不容置疑的”可知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结合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二战后的民族独立可知原因:支持民族解放运动,驱逐殖民主义者,实现或维护民族独立。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50年代(世界)。结合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发展中国国家的崛起等相关内容从国际背景、美苏动机、多极化趋势等方面加以说明,可知20世纪50年代苏伊士运河危机的解决出现在冷战大背景下,充分体现复杂国际环境下国家间的博弈。埃及人民的英勇斗争维护了民族利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严重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使它们在中东的影响一落千丈。而美苏两国借机排挤英法在中东地区的势力,并开始趁机“填补真空”,走上了中东角逐场的前台,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势力,力图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这使中东问题又增加了新的复杂因素,让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遥遥无期。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支持下的埃及人民的胜利不仅推动了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使得世界民族独立与自决运动呈现高潮,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20.论题:美洲文明在传承中创新。 论述:墨西哥三文化广场体现了古代美洲文明、近代基督教文明和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等不同元素,折射出美洲文明的发展历程。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玛雅、阿兹特克、印加文明。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屠杀无数印第安人,制造巨大的灾难,中断了美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使印第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同时,西班牙殖民者给美洲带来了欧洲基督教文化,特别是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拉丁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了美洲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融合。随着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高涨,拉美人民实现独立,走上现代化之路,赋予美洲文明以现代元素。 综上所述,在反抗殖民扩张中,美洲在传承古老文明的基础上,融入了其他文明因素,发展了独特的美洲文明。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观点阐述类,时空是从古至今的美洲。题目要求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知识进行论述,根据材料“阿兹特克文化遗址、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化的建筑,分别代表了1492年以前的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可知,三文化广场内容并不单一,是三个比较有典型代表的文化,文化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考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连接,可以将论题定为“美洲文明在传承中创新”。 考生在论述本题时,论述思路为按照时间线论述,要分别论述三个文明各自的特点,要体现出创新,同时也要找出一脉相承的地方,体现出传承。考生第一步先陈述中古时期美洲文明的典型代表,考生可以列举玛雅、阿兹特克、印加文明,同事列举出各个文明取得的成就;考生第二步陈述近代的美洲文明及其变化,考生在论述时要结合近代的时代背景——新航路开辟来进行论述,考生在进行论述时要陈述新航路开辟时西葡等西方殖民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给美洲古典文明带来了灭顶之灾;但同时西方殖民者也给美洲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文明,促进美洲文明逐渐融入世界大家庭,深刻影响着美洲人民,出现了不同于美洲古典文明的特点。考生第三步论述美洲的现代文明,考生先论述现代文明产生的背景是出现了追求自由的思想,美洲人民正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例如桑迪诺带领尼加拉瓜人民反抗美国的侵略,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推翻傀儡政权,通过抗争走上现代化之路,赋予美洲文明以现代元素。 最后考生得出结论:美洲文明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变化,内外因综合因素影响之下,融入着其他文明,不断地进行着创新。

  • ID:8-20152489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单选题 1.“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有些国家虽然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危机严重,最终导致东欧剧变。”上述材料说明(????) A.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B.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失败 C.照搬苏联模式是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 D.改革对于东欧没有任何作用 2.控制论是研究生命体、机器和组织内部或彼此之间的控制、通信的科学,由美国数学家维纳于1948年提出,同时期苏联很快出现了大量批判控制论的文章。但1961年,苏共中央党代会正式为控制论正名,称其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工具”,进而将控制论写入党纲。这一变化反映了(???) A.美苏关系影响科学理论地位 B.苏联改革影响科学理论地位 C.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科学理论 D.苏联重视理论对经济的作用 3.下表为1980年部分国家人口、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览表。乙国应代表 国家 人口/百万人 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 甲 228 25900 11360 乙 265 12050 4550 丙 117 11570 9890 丁 56 4430 7920 A.美国 B.苏联 C.日本 D.英国 4.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 A.苏联解体 B.北约成立 C.中国崛起 D.欧洲的联合 5.据此可知,苏联60年代平后期的改革(???) 苏联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的工业产值(%) 年份 全部工业 联盟所属工业 联盟共和国所属工业 1950 100 67 33 1955 100 53 47 1957 100 6 94 1960 100 6 94 1965 100 49 51 1970 100 50 50 1975 100 51 49 A.扼杀了共和国和地方的积极性 B.导致了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混乱 C.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D.扩大了苏联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 6.赫鲁晓夫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曾明确提出和平共处是苏联在核时代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但他同时又认为和平共处能够实现,首先归功于苏联核威慑、归功于苏联军事力量的强大。这一认识(???) A.无助于改善国民经济结构 B.促成全面冷战对峙的形成 C.有利于战后苏联经济重建 D.为改革提供必要舆论支持 7.20世纪70年代,苏联出现政治笑话“井喷”的现象,此时苏联民间各种辛辣讽刺时政,抨击权贵的政治笑话纷纷出台,流传甚广,以发泄民众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据美国学者统计,流传下来的794则政治笑话中仅70年代就有211则,占四分之一。此现象表明(???) A.社会制度制约苏联改革效果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潜藏失败危机 C.西方“和平演变”成效显著 D.戈尔巴乔夫政治经济改革的失败 8.1943年,苏联某州的统计报告指出,在国家统一供给无法充分保障居民生活的情况下,对于工业城市和地区的居民来说,集体农庄市场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食物来源。这表明,集体农庄市场 A.促成新经济政策恢复 B.解决了战争的保障问题 C.强化了集体农庄经济 D.加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 9.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10.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这些措施 A.维持了苏联超级大国地位 B.打开了苏联改革闸门 C.改变了经济衰退趋势 D.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 11.1955年3月,苏联《关于修改农业计划工作方法》的决议指出: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该决议表明,当时苏联。 A.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 B.放弃了传统的农业体制 C.摆脱了农业发展的困境 D.政府谋求增强经济活力 12.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 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两极格局的形成 13.1947年,尼赫鲁在庆祝印度独立时说:“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尼赫鲁所说的“厄运时代”是指 A.受英国的殖民统治 B.地震给印度人民带来灾难 C.持续的国内战争 D.东南亚金融危机 14.1956—1964年,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持改革的最早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15.1970-1980年,苏联炼钢产业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比美国分别多出0.6倍和1.1倍;谷物联合收割机数量比美国多15倍,而收获的谷物却少得多。这体现了当时苏联 A.工业建设进程缓慢 B.农业技术水平落后 C.经济发展效益低下 D.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优势 16.196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家乡担任第一书记时期,在职权范围内使生产队有明确的自主权以决定如何进行生产,并以此取代官僚主义的行政命令。结果,农民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益大增,使得该区粮食产量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30—50%。这一举措(???)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C.适应了苏联改革需要 D.协调了国民经济比例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2009年3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深情地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 材料三??柏林墙倒建于1961年,它是二战以来德国分裂、东西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89年是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的一年,形势的迅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11月9日,柏林墙在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中倒塌。11个月后,德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以后,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目前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2)你是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温总理一席话的?台湾居民可以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最早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被当局允许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柏林墙建立及倒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促成一个国家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18.【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的社会发展】 材料一??列宁认为应与西方社会和平相处,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削弱对手、壮大自己,并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长期的政策。而后斯大林废除新经济政策,采用高速度工业化、全盘农业集体化,以便使苏联在最短时间内建成社会主义。但由于计划经济下的多种政策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给苏联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变动和激荡,这种政治体制在斯大林逝世后几十年中都未得到根本改变。此外斯大林与美英两国大搞“实力外交”,并试图通过经互会等组织控制东欧国家,严重违背了列宁的国际主义原则。到了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领域的建设,扩大了集体农庄和自营农场的的自主权,试图以经济杠杆带动生产发展。但由于大规模垦荒、与美军搞军备竞赛,使苏联进一步陷入危机。直至戈尔巴乔夫,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后,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摘编自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 材料二??由于俄罗斯旧版历史教科书出现了“去苏联化”“去苏共化”等对历史事件的诋毁性解读,成为各种势力煽动反俄情绪、鼓动地方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工具。因此包括广大民众在内的阶层提出"重新审视苏联历史"这个命题,在2004年4月的民意调查中发现,对列宁的正面评价在民众中仍然超过55%以上,对工业化也产生了新的评价。为了治理历史教科书乱象,普京继前两次任内干预历史教科书,在第三次任职时提出编写统一历史教科书问题,其中包括2003年取消“抹黑”历史的教科书、2009 年成立直属总统的"反击篡改历史行为的委员会"。有俄罗斯学者指出,俄罗斯应进一步在欧亚经济联盟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历史教育空间,强化这些国家间历史与文化联系。 ——摘编自吴恩远《还历史公正——俄罗斯对全盘否定苏联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社会发展道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罗斯由"去苏联化"到理性看待苏联历史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3-1960年中国和苏联粮食总产量比较表 年份 中国粮食总产量(百万吨) 苏联粮食总产量(百万吨) 1953年 166.83 82.5 1954年 169.52 85.6 1955年 183.94 106.8 1956年 192.75 127.6 1957年 195.05 105.0 1958年 197.65 141.2 1959年 169.68 124.7 1960年 143.85 133.2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和樊充、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根据上表及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比较中国和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情况并分析其原因。(要求:提取信息准确,分析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C 【详解】依据材料的内容可知,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发展本国经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逐渐僵化,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最终导致东欧剧变,C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排除A项;东欧剧变只能说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而非失败,排除B项;“改革对于解决东欧国家的社会危机没有任何作用”这种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影响类选择题。时空是:1961年苏联改革。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控制论在刚提出时,正处于冷战爆发时期,因此苏联提出大量批判文章,但1961年苏联改变对控制论的看法并写入党章,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上台后批判斯大林的需要,B项正确;1961年时美苏关系依旧紧张,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力水平与科学理论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治对科学理论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受体制僵化影响,苏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断下滑,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故表中乙的情况与苏联一致,B正确;1980年美国经济复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一位,A不符题意;表格中的丙反映的日本,C排除;1980年英国撒切尔夫人的改革,使英国 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明显增加,故丁是英国,D排除。 4.A 【详解】1991年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苏联完全解体。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故A符合题意;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冷战格局进一步加深,故B不符合题意;中国崛起和欧洲的联合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的表现,故CD不符合题意。 5.C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代中后期,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推动下,(中央)联盟所属企业的产值在苏联全部工业中比重增加,地方上加盟共和国所属工业的产值比重下降,反映出苏联加强了中央对经济的集中领导,C项正确;扼杀了共和国和地方积极性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1964年赫鲁晓夫时期已结束,排除B项;扩大了苏联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与材料内容、史实均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苏联。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既提出和平共处的外交思想,又认为和平共处的实现建立在苏联核威慑的基础上,说明当时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苏联高层还是倾向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样的认识当然不利于苏联经济结构的改变,A项正确;冷战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建立,题干涉及时间是1956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苏联领导人依然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苏联战后重建需要发展各行各业,尤其是农业和轻工业,不符题意,排除C项;材料赫鲁晓夫关于外交与重工业关系的人认识,而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二者没有关联性,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据材料“民间各种辛辣讽刺时政,抨击权贵的政治笑话纷纷出台,流传甚广,以发泄民众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据美国学者统计,流传下来的794则政治笑话中仅70年代就有211则,占四分之一”可知,70年代的苏联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已发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潜藏失败危机,B项正确;是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制约苏联改革效果,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西方“和平演变”,排除C项;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集体农庄市场属于农村,为属于城市的工业城市和地区提供食物来源,这一过程即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因此集体农庄市场极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故D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没有提到战争的问题,故排除B;材料主旨是说的集体农庄市场与工业城市的联系,而不是单方面强调集体农庄,故排除C。 9.A 【详解】中国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随后又进行了十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78年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故选择A项;对外开放在1978年开始,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1992年才明确提出,排除C项;城乡差别缩小是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成就的表现,排除D项。 10.D 【详解】戈尔巴乔夫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具有的探索性和启发性,故D正确;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没有打开局面,后来转向了政治改革,结果导致苏联解体,故AC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打开了苏联改革闸门,故B错误。 11.D 【详解】从材料“1955年3月”“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可知,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农庄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经济的活力,故D项正确,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是在原有体制上的修补,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错在“摆脱”。 点睛:从材料“1955年3月”“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中判断出是赫鲁晓夫改革;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正确答案。 12.C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见山是山,界线分明”指的是战后美苏对抗形成两极格局。“世界变平”反映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是经济全球化。而两极格局的终结其标志是苏联解体。故C正确。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两极格局的结束 【详解】 1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初期,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印度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在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尼赫鲁所说的“厄运时代”是指受英国的殖民统治,A符合题意,所以A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所以BCD错误。 14.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其中1956—1964年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的领导人是赫鲁晓夫,故选B,排除A;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都在赫鲁晓夫之后,排除CD。 15.C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钢材原料和谷物收割机的数量远超于美国,但是粮食产量却少于美国,这说明的是苏联的经济发展效益低下,属于粗放型农业,C项正确;苏联的工业化进程较为迅速,排除A项;从机械化程度来看,其农业技术水平并不落后,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美国处于劣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戈尔巴乔夫允许“在职权范围内使生产队有明确的自主权以决定如何进行生产,并以此取代官僚主义的行政命令”,提高了农民劳动积极性,生产效益大增,说明这一举措适应了苏联改革需要,促进了农业发展,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允许“在职权范围内使生产队有明确的自主权以决定如何进行生产”,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与推动政治民主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农业措施,无法体现“协调了国民经济比例”,排除D项。故选C项。 17.(1)历史原因:1949年,败局已定的国民党退往台湾。 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两岸民族认同感的亲情。 (2)理解:一方面表达他热爱祖国、热爱台湾的情感;另一方面更表达了他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与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 台湾居民赴大陆:1987年开始。 (3)建立的原因:美苏冷战的两极化世界格局形成与德国国家的分裂。 倒塌的原因:世界局势的动荡或东欧剧变;人民渴望统一或民心所向。 (4)促成国家统一的因素:政治政策利好;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认同感增强;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国际形势变化;等等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在1949年兵败退往台湾是两岸隔绝的历史原因。材料“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强调的是两岸民族认同感的亲情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2)材料“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体现的是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和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1987年起,台湾居民可以赴大陆探亲。 (3)根据材料“它是二战以来德国分裂、东西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是导致德国国家分裂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1989年是二战以来世界局势最动荡的一年,形势的迅速发展令人目不暇接……11月9日,柏林墙在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中倒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林墙倒塌的原因需要从东欧剧变、民心所向等方面分析。 (4)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有政治政策利好、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心所向和国际形势变化等。 18.(1)特点:政治体制过于集中的弊端始终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割裂;存在政策内容不符合实际和执行不力的弊端;高层决策机制不稳定,政策缺乏连续性;片面追求国内建设,忽视发展外交关系。 (2)原因: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影响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坚守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的需要;对十月革命和苏维埃制度历史意义的重新认识;普京等领导人的推动;重视爱国教育,传承民族精神的需要;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政治体制在斯大林逝世后几十年中都未得到根本改变”可分析出政治体制过于集中的弊端始终未得到根本改变;根据材料“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后,转而进行政治改革”可分析出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割裂;根据材料“到了赫鲁晓夫时期,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领域的建设,扩大了集体农庄和自营农场的的自主权,试图以经济杠杆带动生产发展。但由于大规模垦荒、与美军搞军备竞赛,使苏联进一步陷入危机”可分析出存在政策内容不符合实际和执行不力的弊端;结合所学可分析出高层决策机制不稳定,政策缺乏连续性;根据材料“并试图通过经互会等组织控制东欧国家,严重违背了列宁的国际主义原则”可分析出片面追求国内建设,忽视发展外交关系。 (2)原因:根据材料“俄罗斯旧版历史教科书出现了去苏联化、去苏共化等对历史事件的诋毁性解读,成为各种势力煽动反俄情绪、鼓动地方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工具”可分析出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影响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坚守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的需要;根据材料“包括广大民众在内的阶层提出重新审视苏联历史这个命题,在2004年4月的民意调查中发现,对列宁的正面评价在民众中仍然超过55%以上,对工业化也产生了新的评价”可分析出对十月革命和苏维埃制度历史意义的重新认识;根据材料“治理历史教科书乱象,普京继前两次任内干预历史教科”可分析出普京等领导人的推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重视爱国教育,传承民族精神的需要;根据材料“俄罗斯应进一步在欧亚经济联盟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历史教育空间,强化这些国家间历史与文化联系”可分析出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19.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详解】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引进外资等角度概括。同时根据材料“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等信息也可概括出相关的答案。 20.示例1:情况:1953--1956年,中国和苏联粮食总产量增长迅速。原因:中国是因为 “一五计划”实施,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开始,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稳步上升;苏联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使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示例2:情况:1959-- 1960年,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57--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原因:中国是因为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大集体所有制,军事化管理,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下降。苏联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集体农庄制,粮食产量时有起伏。 【详解】情况:根据材料数据可以选择1953--1956年,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和苏联粮食总产量增长迅速。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是因为 “一五计划”实施,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开始,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稳步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苏联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使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 ID:8-20152488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单选题 1.下面漫画《进步与退步》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书写工具的进步导致了书写质量的下降 B.计算机的应用给传统文化带来严重冲击 C.传播手段的进步导致了传统媒体的衰退 D.计算机的使用减弱了文字的作用 2.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陷入危机且面临挑战的表现有( ) ①物理学一系列新的发现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②物理学家们试验的结果证明以太不存在 ③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④量子假说的提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3.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成立国际货币基金以稳定各国货币,各会员国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缴纳相应份额,认缴份额的多少与基金管理的投票权直接相关。怀特计划的这一建议 A.为马歇尔计划奠定基础 B.确立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C.符合美国经济扩张需要 D.加速了经济区域化的进程 4.如果说二战以前西方国家还普遍实行“小政府。大市场”的制度.那么二战以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则是“大政府,大市场”的制度。这一变化表明二战后西方国家 A.政府机构日益臃肿 B.弱化市场调节作用 C.市场规模发展停滞 D.重视加强政府干预 5.据统计:1947年美国的贫困率为33%,1952年为29%,1958年贫困率从1953年的23%下降到21%.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的不断发展 B.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 C.“自由放任”政策的巩固 D.美国主导世界货币体系 6.下表为1983—1990年美国各行业周薪(男/女。单位:美元),据表数据,可推知美国(???) 职业 1983年 1987年 1990年 行政管理者 530/339 647/416 740/484 服务工人 506/367 625/458 719/534 手工艺/维修 387/256 431/302 486/316 农、林、渔业 200/169 219/191 261/216 A.国家干预政策的弊端 B.社会公平有待提升 C.福利国家模式的不足 D.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7.在一次天文观测后,英国皇家学会会刊发表了题为《1919年5月日全食观测证实太阳引力场对光线的偏折作用》的报告,《纽约时报》也以“光线在宇宙中弯曲”为标题进行了报道,这次天文观测结果支持的科学理论是 A.太阳中心说 B.自由落体定律 C.电磁感应定律 D.广义相对论 8.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种可怕的通胀形式——滞胀,成为人们经济生活中新的噩梦:物价上涨,失业率升高,经济陷入长期衰退,原有的经济调控手段似乎失灵,人民的财富按照不可阻挡、不可预知的方式缩水。为应对这一危机,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是 A.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D.加强福利国家制度 9.下表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据此判断 国别 1948年 1955年 1960年 1965年 1969年 1970年 美国 22.02 16.70 16.23 14.71 13.85 13.75 日本 0.45 2.18 3.22 4.50 5.90 6.20 西欧共同市场 11.72 20.48 23.64 25.93 27.99 28.57 英国 11.05 8.72 8.12 7.16 6.25 6.25 (注:西欧共同市场为法、德、意、比、卢、荷等六国) 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B.日本逐渐处于出超地位 C.西欧共同市场出口增长速度最快 D.世贸组织推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10.20世纪50年代初,以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 了一个经济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1973年底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长达20年, 西方国家称这一时期为“黄金年代”。“黄金年代”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重要推力是(???) A.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居领导地位 B.奉行国家全面干预的经济政策 C.各国垄断组织争夺海外市场 D.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11.二战后,西欧各国通过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建立起包括医疗、养老、住房、失业、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这表明当时西欧国家致力于 A.发展社会主义 B.建立“福利国家” C.增加全民收入 D.进行制度根本变革 12.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备。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对此话的准确理解应是 A.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破产 B.福利政策加重了财政负担 C.福利政策阻碍社会进步 D.高福利危及资本主义制度 13.二战后,西欧各国政府重视以钢铁为代表的重工业发展,其钢铁产能、产量迅速恢复并快速扩张。至1974年,西欧范围内的国家粗钢产量从2000万吨增加到峰值1.8亿吨。这主要得益于(???) A.国家实施对经济的干预 B.“自由放任”政策推行 C.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出现 D.欧洲各国经济水平相近 14.20世纪70年代后,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标志着新自由主义进入兴盛阶段。撒切尔政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一个公开宣布实践新自由主义纲领的政府,下列各项对撒切尔政府以来英国经济状况认识不正确的是 A.放弃国家干预政策,转向经济自由主义 B.改行货币主义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 C.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市场成为主动力 D.“多市场,少政府”成为经济发展趋势 15.下表是1960~1980年美国雇佣劳动力的职业分布情况 职业 百分比(%) 数量(千人)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白领职员 43.4 48.3 52.2 28522 38024 51882 专家与技术人员 11.4 14.2 16.1 7469 11149 15968 经理与行政人员 8.7 8.5 9.2 7067 8295 11138 销售人员 6.4 6.2 6.3 4224 4857 6303 办公室职员 10.8 13.4 14.6 9762 13723 18473 蓝领工人 31.6 30.3 26.7 24067 27807 31452 服务业从业者 12.2 12.4 13.3 8023 9719 13228 农民 7.9 4.0 2.8 5176 3127 2741 上表反映了(????) A.科技进步对职业结构的影响 B.美国农业的持续快速衰退 C.美国各行业就业率总体良好 D.美国的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16.下表反映了美国 A.长期对外战争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B.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C.国际市场扩大利于对外贸易增长 D.两极格局对峙促使产业结构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 1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20世纪70年代被认为是美国环境保护的黄金十年。环境保护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1969年,美国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1970年成立了国家环保局。此外,还成立了由总统领导的环境质量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另外关于环境问题的专门法也逐渐制定,修改完善,重要的法律还包括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职业安全与健康法》《美国工业污染控制法》,1972年的《水污染控制法》《联邦杀虫剂控制法》,1973年的《濒危物种法》和1974年的《饮用水安全法》等。环境保护已经成为跨部门的、以保护生态系统为导向的综合性的整体行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逐渐取得了世界性的共识,环境真正具有了世界意义,1972年,“全世界只有10个国家有某种形式的环境管理”,而到1987年,“这样做的国家大概已接近120个其中包括80个发展中国家”。 ——摘编自羽仪《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环保运动史述评》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境保护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18.票证是人类近代历史的见证,从中可以认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角度一??认识“新政”这是一张1933年价值1美元的“折扣券” “折扣券”是今天美国“福利券”(foodstamps)的前身,主要用来购买食品(不得购买奢侈品),它可以在参加政府项目的所有商店里使用。福利券至今仍在美国广泛使用。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为这张“折扣券”撰写历史背景说明。 角度二??认识“经济体制改革” 这是一张北京市粮票 (2)依据范例,在图片上标出与“计划经济”相关的信息,并写出其特点。结合所学,说明粮票消失的原因。 角度三??认识“福利国家” 这是当今法国人的社保卡 法语Vitale的译义是生命、生机 (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以二战后法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为视角,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9.科技创新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断扩大的生产需求成为瓦特等人进行蒸汽机改进的动力。1800-1850年间,性能不断提升的蒸汽机被应用到英国的各种动力机械中。 --摘编自霍伊斯、弗伯斯《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1900年,电力工业开始成为美国现代体系中的重要部门。1910年,美国电话增加到700万台,出现了无线电广播,无线电发展到电子管时代。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最早的电影院。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 材料三:今天,网络计算机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和便利的交流空间,人们能够在瞬间弄清楚自己需要的东西在哪里,自己生产的东西哪里有需求。一个地球村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交流空前密切。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找出推动瓦特等人进行技术创新的原因。持续的技术创新使英国的社会生产进入了什么时代?这一时代,英国的史蒂芬孙在交通工具方面有什么重要发明。 (2)据材料二,1900年前后美国的工业生产中出现了什么新动力?人类社会又进入了什么新时代?汽车和飞机的出现与哪项新动力机械的发明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一个发明与创造成就突出的美国科学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网络计算机是那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反映了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 (4)综合本题信息及所学知识,请谈谈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 1947年 《蒙巴顿方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 1956年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960年 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 1951年至1964年 英国保守党执政,推进社会福利,并基本保持了企业国有化 1963年 马丁·路德·金发表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20世纪70年代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1985年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经济改革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诞生 1999年 巴拿马人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 ——据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整理 结合上述表格材料任意提取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阐释思路清晰,语言准确)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漫画的标题《进步与退步》来理解漫画信息,进步指的是书写工具在进步,有毛笔变为钢笔在变为计算机,而退步应该指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应用,现在能写一手毛笔字和钢笔字的人数急剧减少,这说明计算机的应用给传统文化,特别是书法带来了冲击,故B项正确;书写工具的进步提高了书写质量,故A项错误;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文字的作用并未减弱,故D项错误。 2.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③④是20世纪发生的,而且相对论和量子假说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不是经典物理学的危机表现。所以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陷入危机且面临挑战的表现为①②,故选A。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物理学·经典物理学的危机 3.C 【详解】根据怀特计划,国际货币基金各会员国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缴纳相应份额,认缴份额的多少与基金管理的投票权直接相关,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拥有全球2/3的黄金储备和强大经济实力,怀特计划的建议有利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活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控制权,有利于美国的经济扩张,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马歇尔计划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并非怀特计划,排除B;怀特计划建议成立国际货币基金,这是一个世界性金融机构,并非“经济区域化”组织,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各会员国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缴纳相应份额,认缴份额的多少与基金管理的投票权直接相关”,联系所学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的背景分析解答。 4.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从“小政府”到“大政府”的变化,是指政府加大了干预经济的力度,故D项正确;政府经济职能的强化并不意味着政府机构臃肿,A项错误;“大市场”说明政府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B项错误;“大政府,大市场”的政策推动了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C项错误。 5.B 【详解】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贫富分化,实行福利制度,使得贫困率下降,B正确;A是20世纪90年代,排除A;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已经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83—1990年美国。据题干数据可知,1983—1990年的美国,行政管理者、服务工人薪资水平较高,手工艺、维修和农、林、渔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则较低,且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不同阶层在收入方面的巨大差异表明社会公平有待提升,B项正确;从材料信息中无法断定收入不公是国家干预导致的,排除A项;福利国家政策主要是影响居民的福利待遇,而非工资收入,排除C项;从材料仅能看出四个阶层的薪资情况,不能看出新阶层的产生、旧阶层的消亡和阶层流动等,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我们生活的时空是弯曲的。材料中“太阳引力场对光线的偏折作用”、“光线在宇宙中弯曲”体现了时空弯曲,D项正确;太阳中心说是关于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学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是指物体下落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它下落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也与物体的质量无关。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电磁感应指因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自由主义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70年代以后的资本主义经济面临“滞胀”,它宣告凯恩斯主义失灵了,所以必须改变政策,减少国家干预,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选C;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只会是“滞胀”问题更严重,排除B;加强福利国家制度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名师点睛】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包括:①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建立“福利国家” ③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蓬勃发展;④“新经济”的出现。 9.A 【详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表格可以看出,1948-1970年间,美国的出口比重日益下降,而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逐渐增加,英国逐渐下降,所以A符合题意;这只是出口比重的变化,没有与进口进行比较,所以不能得出B的结论,排除B;日本的出口增长率高于西欧共同市场,故C的说法错误;题干的时间还没有建立世贸组织,故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点睛:这一题属于数据表格类材料选择题。数据表格类题目,首先要看清表格是关于什么的数值,里面各栏的数值分别是哪一方面,然后要对表格中的数值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最后可以得出有关信息。这是关于数据表格类题目做题的基本步骤,这一题也不例外。既要比较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数据变化,还要比较不同国家间数据变化,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 10.B 【详解】据材料归纳,本题是要指出20世纪50年代初至1973年底之前,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黄金时代”的共同原因,另据所学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推行凯恩斯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项正确;这一时期美国只是曾经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它也不是本题需要的共同原因,排除A项;垄断组织争夺海外市场开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也只是手段,不是共同的体制上原因,排除C项;D项的两结合是指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新自由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建立起包括医疗、养老、住房、失业、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可得出这些都是福利制度的内容,反映出西方国家致力于建立“福利国家”,B项正确;西方国家并不会发展社会主义,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收入,而是福利,排除C项;推行相关的福利,主要是更好的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而不是制度的根本变革,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分析】 【详解】福利国家制度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故答案为B项。西方国家的福利政策仍然坚持,排除A项;福利国家制度的主要弊端不是阻碍社会进步,而是国家财政负担太大,排除C项;高福利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并非已危及资本主义制度,D项说法夸张,排除。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西欧各国)。根据材料“钢铁为代表的重工业”并结合战后欧洲经济衰落的现实,不难得出只有发挥国家力量才能推动重工业的快速发展,A项正确;结合所学,“自由放任”在二战后被国家宏观调控取代,排除B项;欧洲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过渡的标志是1993年欧盟成立,排除C项;材料的主体是西欧,而非“欧洲各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并非放弃国家干预政策,A表述符合题意,故选A;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改行货币主义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多市场,少政府”成为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市场成为主动力,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1980年(美国)。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白领工人、专家与技术人员等“中间阶层”的比例和数量上升,这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性的人才,A项正确;美国农业是持续发展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就业率,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进入滞胀阶段,也不可能各行业就业率总体良好,排除C项;材料不能直接体现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结构或者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结构等,无法反映美国的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故A项错误;由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下降,而第三产业是在提高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第三产业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这表明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这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的,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外贸易的发展,故C项排除。 点睛:注意表格中时间“20世纪50-70年代”。 17.【小题1】特点:政府重视;注重立法;设置专门的环保机构;治理全面。 【小题2】作用:推动了环境保护的法制化、规范化;推动美国经济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了世界环保事业的发展。 【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 特点:根据“环境保护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得出政府重视;根据“《国家环境政策法》”“《清洁空气法》”等得出注重立法;根据“成立了由总统领导的环境质量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得出设置专门的环保机构;根据《清洁空气法》《美国工业污染控制法》等得出治理全面。 【小题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 作用:根据材料“1969年,美国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1970年成立了国家环保局。此外,还成立了由总统领导的环境质量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另外关于环境问题的专门法也逐渐制定,修改完善,重要的法律还包括1970年的《清洁空气法》《职业安全与健康法》《美国工业污染控制法》,1972年的《水污染控制法》《联邦杀虫剂控制法》,1973年的《濒危物种法》和1974年的《饮用水安全法》等。环境保护已经成为跨部门的、以保护生态系统为导向的综合性的整体行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逐渐取得了世界性的共识,环境真正具有了世界意义”可从推动了环境保护的法制化、规范化,推动美国经济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了世界环保事业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18.(1)背景说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1933年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或加强国家干预),为此加强了救济工作,发行“折扣券”以提供社会保障。 (2) 原因: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工农业产品增加,物资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改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秩序逐渐形成,政府取消了票证供应。 (3)示例1: 二战后,法国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调整,逐步推广并日益完善了包括医疗、养老、住房、最低工资保障、失业保险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而且社会保障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所有公民。这些措施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使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使生命得以延长和保障,社会充满生机。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带来了高税收、高失业率、社会惰性的增长等负面效应,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 示例2: 二战后,法国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福利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经过不断的政策调整,法国实施社会保障的福利对象从工薪阶层发展到全体国民;福利范围从实行最低工资保障、最低养老保障扩展到提供失业保险、廉租房,拥有带薪假期、全民医疗保险等;福利额度从最低工资保障到提供工资收入90%的失业补助金;政府推行福利的力度也从确立制度到实施立法保障。这些变化体现了法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推广和完善,它使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使生命得以延长和保障,社会充满生机。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带来了高税收、高失业率、社会惰性的增长等负面效应,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 示例3: 二战后,法国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调整,社会保障制度向全国逐步推广并日渐完善。 40年代中至50年代,法国实施的是基本社会保障体制,如最低工资保障、最低养老保障等,受益人群有限。70至80年代,法国福利制度进一步发展:福利额度增加,如发放1年的工资90%的失业补助金;社会保障普及到全民,如通过立法要求法国人至少参加一项社会保障项目。进入90年代以后,福利制度进一步完善,如提高了普通市镇农村的廉租房比例,并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但出现了社会保障开支过高,失业率持续上升的现象。综上,二战后的法国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养老、住房、最低工资保障、失业保险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使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使生命得以延长和保障,社会充满了生机。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和高失业率、社会惰性的增长等负面效应。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特别是时间信息可知,“折扣券”出现的背景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新政为加强救济提供社会保障。 (2)根据“北京市粮食局”可知限定地域,根据“1市斤”可知限定数量,根据“面票”可知限定种类。粮票消失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发展物资供应得到改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两方面来回答。 (3)联系所学可知,法国实行“福利国家”制度的目的是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材料中的“最低工资保障”“最低养老保障”“失业保险”“廉租房”“医疗保险”等信息可知,社会保障的范围广泛。然后可以联系所学对这一做法进行评价,如使公民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使生命得以延长和保障,社会充满生机,但同时也带来财政负担沉重等负面影响。据此通过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来回答本题。 19.(1)不断扩大的生产需求;蒸汽时代;火车(蒸汽机车)。 (2)电力;电气时代;内燃机;爱迪生。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全球化。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不断扩大的生产需求成为瓦特等人进行蒸汽机改进的动力”可归纳出不断扩大的生产需求;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 (2)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动力是电力;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电力时代”;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汽车和飞机的动力机械是内燃机;科学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美国的发明大王是爱迪生。 (3)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网络计算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地球村出现了”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 (4)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关系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20.示例一: 主题:二战后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 阐释:二战后,英国政府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实现社会稳定,进行大规模的国家经济干预,推进福利制度和企业国有化,这些举措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但也带来了经济“滞胀”问题和财政负担过重以及人们劳动积极性下降等等问题。总之,英国政府调整政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问题。 示例二 主题: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革与局限。 阐释: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众多的社会变革。国家对经济大规模干预,带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导致经济出现“滞胀”。随后,西方国家放松国家干预,在自由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之间寻找平衡:二战后迎来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推动社会进步,改变了世界面貌;阶级结构方面,“中间阶层”力量壮大,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及人们劳动积极性下降等问题。同时,西方社会运动不断发展,包括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解放、反战运动等。总之,上述变革触及的主要是统治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说明:本题考查二战后三种类型国家的状况,即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选择其中一种类型的国家或一个具体历史事件,自拟主题进行阐释即可。“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示例一:主题:根据“英国保守党执政,推进社会福利,并基本保持了企业国有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可得出主题为二战后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阐释: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策调整的内容,主要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知识点进行概括。可从原因、内容、特点、影响等方面概括,要分阶段理解。最后可总结得出,英国政府调整政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问题。

  • ID:8-20152487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单选题 1.以下是1947年分别在苏联和美国出版的,以“马歇尔计划”为对象创作的两幅漫画。图1名为《美国最新式战车》,图中袋子上的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图2人物身上的文字是“Europe”意为“欧洲”,绳子上写着“Marshall-Plan”意为“马歇尔计划”。这两幅漫画折射出(????) ?? A.两极格局下的大国对抗 B.美苏两国的分歧和对立 C.世界经济中心已经转移 D.美苏争夺对西欧控制权 2.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掌握政权后,美国不顾该国已是关贸总协定缔约方的事实,单方面中止了捷克斯洛伐克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权利,对它实施歧视性贸易政策,并极力鼓动其追随国撤回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减税义务。这一史实说明 A.国际贸易受美苏“冷战”局势影响 B.经济对抗是美苏“冷战”唯一形式 C.“关贸总协定”原则从此完全废弃 D.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形成 3.如图所示为某高校世界史教材中某一章节的子目构成。该章节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A.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 B.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C.旧国际格局的动摇和美苏争霸的演变 D.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及冷战局面的形成 4.“冷战”时代,美苏两国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避免美苏战争。即法国学者阿隆所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这表明“冷战” A.使美苏具备共同的国家利益 B.避免了爆发局部战争 C.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 D.有效消除了美苏矛盾 5.图3是某调查机构对若干大型科技公司行业从业者的岗位分布所做的调查;图4是1990年后美国就业人口分布结构图。两图显示出(???) A.社会阶层流动趋势不断增强 B.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 C.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变动 D.国家干预导致社会阶层多元化 6.下表是二战后美国人对苏联的支持率调查表,民众支持率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 A.美苏“冷战”已经开始 B.双方战争期间出现矛盾 C.两国根深蒂固互不信任 D.意识形态鸿沟难以跨越 7.1949年美国牵头北约国家成立专门管制高科技和战略物资贸易的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亦称多边出口控制统筹委员会),后来日本也加入,主要针对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1994年该组织解散。这一组织 A.是二战后美苏冷战产物 B.导致了苏联改革的失败 C.标志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D.造成了发展中国家落后 8.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后,英、法等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与美国的经济合作署对口,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其成员国保证要在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方面相互合作。由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A.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B.消除了欧洲国家间的贸易争端 C.推动了欧洲走向联合之路 D.加剧了美国和苏联的冷战对峙 9.20世纪60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双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这反映出(???) A.美苏关系缓和,平等互利 B.苏联科技上的优势 C.美国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 D.美苏冷战的新特点 10.1948-1953年,好莱坞制作了大约70部明确反共的电影,其中光1952年这一年就制作了12部露骨的反共电影。这些电影集中地表现共产主义对美国乃至自由世界的渗透与侵蚀,“邪恶”的共产主义敌人几乎无处不在。此时,好莱坞电影“丑化”共产主义旨在(????) A.引导民众认可与支持政府的冷战政策 B.使好莱坞电影成为政府的统治工具 C.强调美苏之间国家利益的分歧与矛盾 D.宣传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11.以下是不同国家关于马歇尔计划的漫画。据此可知 A.漫画客观反映历史事实 B.历史真相不可能探求 C.艺术创作受到立场影响 D.作品主题因时代而异 12.20世纪60年代,《人民日报》有多篇文章涉及对印度国际活动的评论。例如发表于1962年的《不结盟的外衣脱落下来了》,指出印度“明目张胆地向美国乞援”。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逐渐淡化意识形态色彩 B.积极践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认同不结盟运动的宗旨 D.外交工作深受“左倾”思想影响 13.下面是1990年美国对世界主要大国或地区的实力对比进行分析的情况表。 硬实力 软实力 基本资源 军事 经济 科技 国家凝聚力 整体文化 国际机构 美国 强 强 强 强 强 强 强 苏联 强 强 中 中 弱 中 中 欧洲 强 中 强 强 弱 强 强 日本 中 弱 强 强 强 中 中 中国 强 中 中 弱 强 中 中 这反映出 A.美国较为关注对其霸权存在威胁的国家和地区 B.苏联已处于解体的边缘不足于对美国构成威胁 C.美国因冷战需要特别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D.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4.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A.是小国反对殖民主义的产物 B.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C.彻底打破旧的国际政治格局 D.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政策 15.下图为1950年所创作的一幅漫画《肥了大炮,瘦了人民》,漫画中右边人物身材瘦削,衣衫单薄,盘中食物也被左边西装革履人物抢走向戴着“USA”字样的大炮“投食”。该漫画表明(  ) A.“滞胀”问题使美国经济陷入萧条 B.美国干涉朝鲜战争损害人民利益 C.越南战争使美国学生发起反战运动 D.美国放弃了冷战思维和冷战政策 16.1947年,苏联和保加利亚货物交换和支付协定以及苏联政府向保加利亚政府提供500万美元商品贷款的协定;到1948年底,苏联还分别同匈牙利、波兰南斯的夫、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类似协定。这些协定的签订 A.直接导致了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全面对抗 B.抵制了马歇尔计划对东欧国家的经济渗透 C.导致了两种对立的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D.强化了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经济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62年,中印边界发生冲突,印度尼赫鲁政府在军事较量失败后,计划制定出以中国为主要军事防范对象的第一个五年国防计划,希望通过美国的援助加快国防现代化进程。对此,美国约翰逊政府延续了肯尼迪时期援助印度的一贯做法,但政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约翰逊奉行印巴平衡原则,不愿过于偏袒印度,并且美国对印度的军事援助附加了更多前提条件,索要政治回报。 在制定国防计划的过程中,美印双方对“中国威胁”的判断、应对方式、国防建设的目标和手段等核心问题上存在明显歧见。例如,印度想要组建超音速战斗机中队,但美国政府认为超音速战斗机不是对抗中国所必须的装备,且印度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设施。向美国索要而不得后,印度便积极地与苏联接触。此后,约翰逊政府在亚洲的战略重心逐渐转移至东南亚。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对南亚次大陆实行武器禁运,中断所有军事援助,并且撤销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驻印军事供应代表团。至此,美印军事关系史上的一段“蜜月期”宣告结束。 ——摘编自刘恒《美国对印度第一个五年国防计划的援助和限制(1962-196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六十年代美印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2)结合两国关系的变化,谈谈对现代国际关系的认识。 18.和平,理应是全世界的主旋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美]哈伯特·温博格著,何江等译《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上编 材料二 这只不过是坦率地承认,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是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西斯主义的基本特征。为取得“霸权”,希特勒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中“极权主义政权”是指哪个国家?为了“国际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欧洲采取了哪些措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为争取和平所做的努力,并列举当今中国为应对国际形势贡献的“中国智慧”。 19.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有不同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避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 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材料三: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生活。 材料四: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图,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如何?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原作者对于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图)??20世纪部分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1919年 巴黎和会召开,缔结《凡尔赛条约》 1920年 国际联盟成立 1921~1922年 华盛顿会议召开,缔结《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 1943年 开罗会议召开,会后发表《开罗宣言》 1945年 雅尔塔会议召开,通过《雅尔塔协定》 1945年 波茨坦会议召开,发表《波茨坦公告》 1945年 联合国成立 1989~1992年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国际秩序”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47年的美苏。据材料可知,1947年的苏联漫画认为美国利用马歇尔计划为诱饵,让欧洲各国拉动美国经济的发展;1947年美国漫画认为欧洲各国通过努力可以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这反映出美苏两国对于马歇尔计划的分歧和对立,B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美国,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美苏两国对马歇尔计划的分歧,没有涉及对西欧控制权的争夺,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材料反映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掌握政权后被美国单方面中止了捷克斯洛伐克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的国际贸易受美苏冷战局势影响,故A项正确;经济对抗并不是美苏冷战唯一形式,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对抗,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关贸总协定原则从此完全废弃,故C项错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形成,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掌握政权后……被单方面中止了捷克斯洛伐克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权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冷战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局势缓和与紧张并存,社会主义力量遭到空前打击,资本主义暂时占据优势,出现东西方力量失衡的现象、各国经济联系加强,更加注重经济安全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提出经济“冷战”,“东西方力量失衡”说明政治军事上的冷战已经结束,苏联已经解体,排除BC项;此时冷战已结束,并不是刚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冷战”时期,避免战争符合美苏两国的利益,成为两国的默契,是“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表明美苏两国选择“冷战”,避免直接战争,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C项正确;“冷战”并未使美苏具备“共同的国家利益”,A项错误;“冷战”时期,先后爆发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局部战争,B项错误;“冷战”时期,美苏矛盾未能“消除”,D项错误。 5.C 【详解】随着科技革命的开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C项正确;两幅图片是1990年后若干大型科技公司行业从业者的岗位分布、美国就业人口分布,无法得出社会阶层流动趋势不断增强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完善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干预导致社会阶层多元化,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表格数据表明,二战后美国人对苏联的支持率不断下降,美苏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材料说明美苏意识形态的鸿沟难以跨越,故选D;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排除A;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二战后美国民众对苏联的支持率不断下降,无法体现二战中双方的矛盾,排除B;C项无法解释二战中美苏的合作,排除。 7.A 【详解】依据材料“主要针对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可知其是冷战的产物,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其对苏联改革的影响,排除B项;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两极对峙格局形成,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根据“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后,英、法等国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可得出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之下,西欧国家逐步走向了联合,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控制,排除A;B项太绝对,并不能削除争端,排除B;材料与苏联无关,排除D。 9.D 【详解】美苏冷战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材料中“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相符,故D项正确;材料中“20世纪六十年代”是美苏争霸时期,而非平等,故A项错误;苏联人大为惊讶,说明苏联科技滞后,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冷战不同形式,故C项错误。 10.A 【详解】好莱坞在1948-1953年制作的电影中带有明显的反共色彩,而电影的受众较广,因此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民众认可与支持政府的冷战政策,A项正确;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倾向无法看出政府的指导,排除B项;好莱坞电影丑化共产主义的特点较为突出,因此不是强调两国分歧,而且共产主义并不仅仅指向苏联,排除C项;电影丑化共产主义,并未强调其宣传自由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由两幅漫画的文件标题可知,第一幅漫画的创作是站在苏联立场,以画来讽刺美国的不安好心,而第二幅漫画的创作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以画来肯定美国对欧洲的积极援助,两幅漫画的立场不同,因此对同一历史事件却做出了不同的解读,这充分说明艺术创作受到立场影响,故选C;漫画创作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其并不能客观反映历史事实,排除A;如果B项说法成立,那么学习历史的意义在哪,以史为鉴根本就无法做到了,排除;两幅漫画创作的背景都是冷战时期,时代并不存在太大差异,排除D。 12.C 【详解】当时中国认为印度向美国靠拢就是把不结盟的外衣脱下来了,这说明当时中国认同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即不和美苏结盟,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当时依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排除A项;当时中国已经放弃了“一边倒”,排除B项;当时“左倾”尚未影响到外交,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1990年还是美苏冷战时期,此时美国关注的重点除了硬实力外,还比较关注各国或地区的软实力,甚至对软实力的关注超过硬实力,说明美国因为冷战的需要还特别强调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故选C;虽然苏联、欧洲、日本和中国都对美国的霸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但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较的信息,无法说明美国较为关注对其霸权存在威胁的国家和地区,排除A;根据表格信息并不足以说明苏联此时处于解体的边缘,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各国的实力对比,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内容,排除D。 14.D 【详解】根据“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可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要反对大国的霸权主义,发展中国家不做大国的附庸,说明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政策,故选D;不结盟运动是反对霸权主义,不是反对殖民主义,排除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冲击了两极格局,大没有使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没有彻底打破旧的国际政治格局,排除BC。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美国、朝鲜)。据本题材料“漫画中右边人物身材瘦削,衣衫单薄,盘中食物也被左边西装革履人物抢走向戴着‘U.S.A’字样的大炮‘投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即派军队入侵朝鲜,并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通过决议,组织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漫画中西装革履人物抢走食物投喂给代表美国的“大炮”,意在表明美国干涉朝鲜战争损害人民利益,B项正确;“滞胀”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61至1975年,美国对越南发动的侵略战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50年处于冷战的开始阶段,美国并未放弃冷战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苏冷战时期,苏联为应对马歇尔计划,与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南斯的夫、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签订了货物交换和支付协定及商品贷款协定,这些协定的签订,抵制了马歇尔计划对东欧国家的经济渗透,B项正确;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全面对抗开始于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49年经互会的成立标志着两种对立的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斯大林模式对东欧国家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变化:从密切合作到关系冷淡。 原因:六十年代初,双方在中国问题上立场一致;冷战的影响;美国出于争夺世界霸权的目的援助印度;印度想要借助美国力量迅速实现国防现代化。1965年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美国调整南亚次大陆军事政策;第二次印巴冲突的影响。 (2)认识: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冷战时期国家对抗与合作并存;只有建立在和平发展基础上的国际合作才能持久等。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六十年代的美国和印度。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美国约翰逊政府延续了肯尼迪时期援助印度的一贯做法”“美印军事关系史上的一段‘蜜月期’宣告结束。”可得出美印关系从密切合作到关系冷淡。第二小问原因,六十年代初,据材料“中印边界发生冲突,印度尼赫鲁政府在军事较量失败后,计划制定出以中国为主要军事防范对象的第一个五年国防计划,希望通过美国的援助加快国防现代化进程。对此,美国约翰逊政府延续了肯尼迪时期援助印度的一贯做法”可得出双方在中国问题上立场一致;据材料“向美国索要而不得后,印度便积极地与苏联接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冷战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出于争夺世界霸权的目的援助印度;据材料“希望通过美国的援助加快国防现代化进程”可得出印度想要借助美国力量迅速实现国防现代化;据材料“在制定国防计划的过程中,美印双方对‘中国威胁’的判断、应对方式、国防建设的目标和手段等核心问题上存在明显歧见”可得出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据材料“约翰逊政府在亚洲的战略重心逐渐转移至东南亚。”可得出美国调整南亚次大陆军事政策;据材料“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对南亚次大陆实行武器禁运,中断所有军事援助,并且撤销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美国驻印军事供应代表团”可得出第二次印巴冲突的影响。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冷战时期国家对抗与合作并存、只有建立在和平发展基础上的国际合作才能持久等角度来思考作答即可。 18.(1)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主张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热衷于发动战争,争霸世界。措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疯狂扩军备战,冲破凡尔赛体系束缚;发动和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 (2)国家:苏联。措施: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努力:抗美援朝,打击美国的战争和侵略政策;日内瓦会议上,提出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方案;提出“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进地区合作和世界和平。中国智慧: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详解】(1)特征:根据材料一中“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主张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热衷于发动战争,争霸世界。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取得“霸权”,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疯狂扩军备战,冲破凡尔赛体系束缚,发动和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 (2)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提到的极权主义政权指的是苏联。措施: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分析可知,二战后,美国打着维护国际和平的旗号,在欧洲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组织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努力:根据材料三中“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争取和平所做的努力主要有,抗美援朝,打击美国的战争和侵略政策,日内瓦会议上,提出解决印度支那问题方案,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推进地区合作和世界和平等。中国智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中国为应对国际形势贡献的“中国智慧”主要有,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19.(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4分) 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4分) (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4分)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 (3)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4分)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4分)国际格局:两极对峙。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详解】试题分析:(1)特征:小农经济的特点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可从生产组织形式、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和产品去向角度分析即可。不同:由材料一中的“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等信息可以推断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状况是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由材料二中的“(20世纪初)”、“河北《元氏县志》”、“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等信息可以推知其反映的经济状况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 (2)注意审题,题目要求写“局限性”,而且要求“分别”写。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近代的经济结构的,都没有全面看待。局限表现在材料一有夸大之处,其实小农经济还不可能完全解体;材料二只反映局部,材料只能代表河北农村地区。特点:可以结合材料一二得出,特点:由材料一反映的是沿海通商口岸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而材料二则说到内陆的河北农村的自然经济仍然大量存在,所以特点是地区发展不平衡。 (3)根据电影和漫画的原作者分别是美国和苏联的国籍角度思考,而且还要分析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得出结论,表述时要做到史论结合。即从材料所提供的图片信息出发,然后落到对马歇尔计划的评价上即可。国际格局:根据题干提供的时间(1947和1950年)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结论,可以写成两极对峙,也可以写成东西方对峙或者冷战格局。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前期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和马歇尔计划 20.提取信息:雅尔塔会议召开,通过《雅尔塔协定》;波茨坦会议召开,发表《波茨坦公告》。论题: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国际秩序。论述: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形成了尖锐的对峙,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没有了共同的敌人,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存在着冲突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两国先后成立了一系列对抗性的政治、经济、军事组织进行对抗,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美苏两极对峙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由于苏联在二战结束迟迟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在其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滞后,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结论:美苏的对峙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同时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的世界。首先,围绕“国际秩序”的主体进行信息提取,如选择雅尔塔会议召开,通过《雅尔塔协定》;波茨坦会议召开,发表《波茨坦公告》。其次,拟定论题,结合20世纪国际形势的相关知识拟定论题,如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国际秩序。再者,展开论述,结合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展开论述,如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形成了尖锐的对峙,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没有了共同的敌人,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方面存在着冲突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两国先后成立了一系列对抗性的政治、经济、军事组织进行对抗,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美苏两极对峙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由于苏联在二战结束迟迟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在其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滞后,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最后总结,美苏的对峙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同时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

  • ID:8-20152485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单选题 1.有学者叙述说:“到1941年,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卷入了这场吞噬了大部分欧洲国家,几乎所有的亚洲和太平洋国家和地区、非洲部分地区的暴力和痛苦的大漩涡之中。”下列在1941年发生的相关事件,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②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③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④美英两国首脑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 2.二战爆发后,美国逐步打破贸易壁垒,以贷款、租借的方式援助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中苏美英等国以原料和其他物资互通有无,或以劳务输出互助合作,并建立了许多经济协调组织,如联合生产与资源委员会和联合粮食委员会。这些做法的深远影响是(????) A.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 B.加强了全球生产计划性 C.开创了全球金融一体局面 D.形成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3.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两年来的经验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我们确信,一个国家要和纳粹讲和,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能够证明罗斯福的这一论断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苏联 4.英国学者伊恩·肖克在《地狱之行1914—1949》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欧洲,欧洲在“二战”中险些毁掉自己,它最终存活了下来,但变得迥异于前。导致欧洲“迥异于前”的根本原因是(???) A.大战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大战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 C.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空前壮大 D.多极化趋势已成为世界的潮流 5.英国在1931年放弃金本位以后纠集各自治领以及欧、亚、拉美的一些财政上与英国关系密切的国家,组成了“英镑集团”。美国也联合拉美的一些国家组成了“美元集团”,设立了20亿美元的外汇基金,以防英镑集团进一步降低英镑对美元的汇价。两个货币集团的出现 A.导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严峻 B.表明凯恩斯主义得到广泛认同 C.促使英美加紧对拉美的掠夺 D.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6.《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艇。海军只允许保留战斗舰、轻型巡洋舰、驱逐舰和鱼雷舰共36艘;不得拥有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以及任何类型的飞船……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为非军事区。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协约国没有从根本上铲除德国军事基础的打算 ②实行普遍义兵务制是德国突破以上规定的开始 ③英国欧洲大陆政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④使法国的国家安全有了切实有效的保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在一定条件下,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的斗争。”其代表性事件是(???) A.三国轴心军事同盟形成 B.美国扶持蒋介石打内战 C.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发表 D.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8.雅尔塔会议后不久,英国人发表了名为《今天感觉好些了吗?》的漫画: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正在探视躺在病床上缠着绷带的地球。三巨头对“生病”的地球嘘寒问暖,画面和谐而友爱。以下解读准确的是 ①“缠着绷带的地球”反映了战争对人类社会的严重破坏 ②建立联合国是三巨头对地球“嘘寒问暖”的表现之一 ③画面“和谐而友爱”反映出苏、美、英战时同盟关系 ④三巨头共同“探视地球”寓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12月8日,美国和英国对日本宣战:接着,澳大利亚、荷兰等二十多个国家对日本宜战:中国政府于12月9日对日本宣战:12月11日,德、意对美宣战。材料说明,太平洋战争 A.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B.推动了二战的范围扩大 C.促使中国卷入反法西斯的战争 D.促使多国矛盾开始爆发 10.下列条文均摘录自近现代重要文件,其中美国签订或参与签订的有 ①“倘中国日后欲将税率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 ②“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 ③“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④“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他们境内安然自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巴尔干地区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但是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和其后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均未引发世界大战,直到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才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此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纯属偶然 B.大战注定爆发于1914年 C.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奥匈宣战的借口 D.普林西普刺杀的是奥匈的皇储 12.1936年,英国认为希特勒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扩军备战和出兵莱茵区是在追求“平等权利”,只要部分地满足德国的抱怨,猜疑就会束之高阁,信任就可以恢复。英国意在 A.纵容德国入侵法国 B.扶植德国为同盟国 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宣扬反战和平思想 13.有史学家写道:“现代欧洲民众第一次意识到,在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不是理性和民智的力量,而是盲目、非理性和邪恶的力量。”这段材料描述的时期最有可能是(???) A.1848-1871年 B.1919-1939年 C.1945-1973年 D.1973-1990年 14.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了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的协议。该事件 A.标志德国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B.促使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C.导致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灭亡 D.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15.斯大林号召人民抗击法西斯,他说:“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来保卫城镇和村庄。”下列战役中能够体现这一号召精神的是 ①莫斯科战役②斯大林格勒战役③诺曼底登陆战役④攻克柏林的战役 A.①②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16.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多次要求日军自远东夹击苏联,但日本参谋总长杉山元认为: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北上实际上办不到。苏联得到日本暂缓“北进”的情报后,先后从远东地区西调近70万人,在保卫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充分说明(???) A.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 B.中国是抗击日寇的唯一战场 C.苏联避免两线作战才取得了胜利 D.日本国小力弱不敢进攻苏联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6年5月,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出席开庭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日本投降书上受降各国签字的先后为序(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想让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联合国宪章规定按照国名英文字母排序,应为中、法、苏、英、美),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5月3日,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墩《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法官愤然离开会场的主要原因。 18.材料??1940年6月,法国崩溃后,占领欧洲大片领土的希特勒认为英国会趋向媾和,但遭到首相丘吉尔断然拒绝。7月,希特勒要求制订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对此,德国最高统帅部毫无准备,陆军将领们也深感忧惧。为了掌握制空权,为实施“海狮计划”提供条件,德国发动不列颠空战,给英国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消灭英国空军和摧毁英国人心士气的目标均未实现。10月,“海狮计划”正式延期到次年春季,到了1942年1月,希特勒又命令无限期延迟。希特勒认为苏联是英国最想依靠的国家,应先攻下苏联,再解决英国。1941年6月22日,德军大举进攻苏联。 ——据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海狮计划”事实上破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海狮计划”事实上破产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年,为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美军决定向日本“内防御圈”发起进攻,对其本土进行战略轰炸,而处于东京和美国属地塞班岛中央的硫磺岛,就成了美日两军的必争之地。1945年1月9日吕宋岛战役结束,于是尼米兹决定在1945年2月中旬发起硫磺岛登陆作战。日军将领栗林忠道下令在硫磺岛进行地道作业,整个硫磺岛的地下几乎被掏空。1915年2月16日,美军对硫磺岛进行了轰炸,但是日军躲在地下,根本毫发无损。这座只有2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双方竟然争夺了一个月的时间。3月26日,硫磺岛战役结束, 但是清剿残余日军的战斗一直持续到4月底。美军攻占硫磺岛共伤亡28686人,美日双方伤亡比为1.23:1, 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伤亡人数超过日军的唯一战例,此战役被世人称为太平洋战场上的“绞肉机”,对于美国来说,这样的伤亡比例是他们不能接受的,因此,也使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的研究成果—原子弹,被投放到了日本的本土上。 ——摘编自赵海军 、应飞虎《一场惨胜:美军硫磺岛登陆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硫磺岛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军取得硫磺岛战役胜利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利奥波德·冯·兰克,19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近代客观主义历史学派之父。他首次揭示了现代国际体系的常在机理和运动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利奥波德·冯·兰克用丰富的历史和道德感强调权势斗争底下生动丰富的文明发展内涵。他认为历史并非是乍看来的那样混乱、战争和国家的无规则兴亡,它包含着精神的、道德的、赋予生命的和创造性的力量;在这些力量的互相作用和交替中,在它们的勃勃生机以及衰落和包含更丰富内容、更高价值和更广范围的更生中,蕴藏着世界历史的秘密。 结合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兰克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德战争爆发后(1941年8月),美英两国首脑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因此正确排序是①④②③,B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错误,排除。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中苏美英等国以原料和其他物资互通有无,或以劳务输出互助合作,并建立了许多经济协调组织,如联合生产与资源委员会和联合粮食委员会。”可得出,在反法西斯过程中各国加强经济合作与往来,有利于全球贸易的发展,A磺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计划性,排除B项;“开创”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与两极格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前后,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德国侵略,最终付出彻底投降代价的是法国,B项正确;英国在二战期间并未投降,A项错误;早在1922年秋,意大利就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与德国同属法西斯国家,C项错误;1940年苏德战争还未爆发,并且苏联在二战期间未向纳粹德国投降,D项错误。 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中期,导致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削弱了欧洲实力,B项正确;大战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具体表现,并非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空前壮大是客观环境,并非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出现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英镑集团”和“美元集团”的竞争,加剧了世界金融领域的紧张、动荡,导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严峻,A项正确;两大金融集团的竞争,不能说明强调国家干预市场和就业的凯恩斯主义得到广泛认同,B项错误;对拉美的掠夺不是两大金融集团斗争的焦点,也无益于地区性经济分工与合作(区域集团化)的发展,CD两项错误。 6.A 【详解】根据材料“……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艇。海军只允许保留战斗舰、轻型巡洋舰、驱逐舰和鱼雷舰共36艘……”,并结合所学可知,协约国通过《凡尔赛和约》大大削弱了德国的军事力量,但允许其保留10万陆军和一定的海军,目的是让德国对内可以镇压革命,对外可以进攻苏联,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并未从根本上铲除德国军事力量,所以①、③符合题意;1935年,德国实行普遍义兵务制,这是德国突破《凡尔赛和约》中对德国军事限制规定的开始,所以②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③均符合题意,A项正确;法国的安全主要来自德国,《凡尔赛和约》并没有使法国的国家安全有了切实有效的保障,所以④与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7.C 【详解】在二战中,苏美英等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起来,发表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共同抗击法西斯的侵略斗争,C正确;三国轴心军事同盟形成、美国扶持蒋介石打内战、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均是在同一意识形态下发生,并未超越本民族利益,排除A、B、D。 8.A 【详解】材料“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正在探视躺在病床上缠着绷带的地球”反映的是二战对人类社会的破坏,①符合题意;其建立联合国是三巨头对地球“嘘寒问暖”的表现之一,②符合题意;画面“和谐而友爱”反映出苏、美、英战时同盟关系,③符合题意;多极化趋势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9.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爆发后,参战的国家增多,表明二战的范围扩大,B项正确; 1941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促使中国卷入反法西斯的战争不能体现整个材料,排除C项;促使多国矛盾开始爆发中“开始”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倘中国日后欲将税率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是中美《望厦条约》的内容;“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是华盛顿会议上《九国公约》的内容;“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他们境内安然自存”是1941年美英《大西洋宪章》的内容;由此可知,①③④均有美国参与,故选C;“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是《国际联盟盟约》的内容,美国并没有加入国联,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 11.C 【详解】无论是“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还是萨拉热窝事件,都是大国侵略巴尔干半岛的行为,故当时机成熟时,这些行为就是大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故C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战争爆发是历史必然,故A项错误;大战注定爆发于1914年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普林西普刺杀的是奥匈的皇储,只是对一战爆发的表象的分析,不能体现出一战爆发的根源,故D项错误。 12.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在二战前惯有的外交策略是大陆均势政策,即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从而维护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故其对德国实力的些许恢复是乐见其成的,故选C;纵容德国入侵法国并不是英国的战略意图,因为这会破坏欧洲的政治生态平衡,排除A;二战前英国并未打算将德国扶植为同盟国,它的理想是让德国恢复一部分实力,以恢复之前的那种均衡状态,排除B;反战和平是民众的心理诉求,不是国家战略决策层面主要考量的内容,排除D。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19-1939年间发生了经济大危机、日德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成为二战的策源地,这是盲目、非理性和邪恶的力量,B项正确;其他时间均不符合设问,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英法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取得与德意侵略者的妥协,进一步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故D项正确;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纳粹党掌握了德国的国家政权,这标志着德国法西斯统治的建立和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的形成,故排除A、B两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5.D 【详解】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①正确;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故②正确;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故③错误;苏军攻克柏林的战役不是“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故④错误;故①②组合正确,故选择D,排除ABC。 16.A 【详解】根据材料“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北上实际上办不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作用巨大,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A项正确;当时中国不是抗击日寇的唯一战场,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说明中国战场的作用,不是苏联避免两线作战的问题,且C项太过绝对,排除C项;材料也不能说明日本国小力弱不敢进攻苏联,排除D项。故选A项。 17.(1)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2)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中“ 1946年5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根据“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2)原因:根据材料中“出席开庭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日本投降书上受降各国签字的先后为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根据“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想让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根据“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18.(1)英国的顽强抵抗;德国准备不足;德国海空军实力缺乏足够优势;不列颠空战德国受挫;希特勒的主观判断。 (2)避免了英国遭受更大损失,保存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提升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信心;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德国入侵苏联的进程,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丘吉尔断然拒绝”,“德国最高统帅部毫无准备,陆军将领们也深感忧惧”,“消灭英国空军和摧毁英国人心士气的目标均未实现”,“希特勒认为苏联是英国最想依靠的国家,应先攻下苏联,再解决英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抵抗、德国准备、德国实力、德国受挫、希特勒的主观判断等方面,分析德国“海狮计划”事实上破产的原因。 (2)影响:根据材料中“消灭英国空军和摧毁英国人心士气的目标均未实现”,“希特勒又命令无限期延迟……1941年6月22日,德军大举进攻苏联”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和信心、苏联、德国等方面,分析德国“海狮计划”事实上破产的影响。 19.(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壮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美军已取得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硫磺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美日军备和兵力有着巨大的差距。 (2)影响:日军遭到重创,加速了太平洋战区战争的结束;为盟军进攻日本本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客观上配合了中国战区的抗日战争;美军在夺岛战役中损失惨重,加速了美国核武器的研制进程。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中“1945年,为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美军决定向日本‘内防御圈’发起进攻,对其本土进行战略轰炸”,“处于东京和美国属地塞班岛中央的硫磺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壮大、二战的进程、太平洋战区的态势、硫磺岛的战略地位、美日军备和兵力差距等方面,分析硫磺岛战役爆发的背景。 (2)影响:根据材料中“美军攻占硫磺岛共伤亡28686人”,“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伤亡人数超过日军的唯一战例”,“使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的研究成果——原子弹,被投放到了日本的本土上”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日军失败、加速太平洋战区战争结束、进攻日本本土、配合中国战区、美军损失惨重、加速了美国核武器的研制进程等方面,分析美军取得硫磺岛战役胜利的影响。 20.示例 理解:兰克认为国际政治冲突过程孕育着新的世界政治文明,这是正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战争,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但在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并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由美、苏、英、中等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联合国的宗旨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联合国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战后新的国际政治文明得到广泛认可和普及,证明了以二战为代表的政治冲突创造了新型的、具有时代价值和生命力.符合人类公共价值的世界文明。 【详解】理解:根据材料“他认为……在这些力量的互相作用和交替中,在它们的勃勃生机以及衰落和包含更丰富内容、更高价值和更广范围的更生中,蕴藏着世界历史的秘密”可知,兰克认为国际政治冲突过程孕育着新的世界政治文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根据所学知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论证战争过程中的破坏性和战后的国际力量演变。具体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战争,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但在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并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由美、苏、英、中等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联合国的宗旨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联合国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战后新的国际政治文明得到广泛认可和普及,证明了以二战为代表的政治冲突创造了新型的、具有时代价值和生命力.符合人类公共价值的世界文明。

  • ID:8-20152485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同步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单选题 1.有学者叙述说:“到1941年,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卷入了这场吞噬了大部分欧洲国家,几乎所有的亚洲和太平洋国家和地区、非洲部分地区的暴力和痛苦的大漩涡之中。”下列在1941年发生的相关事件,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②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③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④美英两国首脑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①④ D.④①②③ 2.二战爆发后,美国逐步打破贸易壁垒,以贷款、租借的方式援助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中苏美英等国以原料和其他物资互通有无,或以劳务输出互助合作,并建立了许多经济协调组织,如联合生产与资源委员会和联合粮食委员会。这些做法的深远影响是(????) A.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 B.加强了全球生产计划性 C.开创了全球金融一体局面 D.形成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3.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两年来的经验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我们确信,一个国家要和纳粹讲和,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能够证明罗斯福的这一论断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苏联 4.英国学者伊恩·肖克在《地狱之行1914—1949》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欧洲,欧洲在“二战”中险些毁掉自己,它最终存活了下来,但变得迥异于前。导致欧洲“迥异于前”的根本原因是(???) A.大战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大战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 C.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空前壮大 D.多极化趋势已成为世界的潮流 5.英国在1931年放弃金本位以后纠集各自治领以及欧、亚、拉美的一些财政上与英国关系密切的国家,组成了“英镑集团”。美国也联合拉美的一些国家组成了“美元集团”,设立了20亿美元的外汇基金,以防英镑集团进一步降低英镑对美元的汇价。两个货币集团的出现 A.导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严峻 B.表明凯恩斯主义得到广泛认同 C.促使英美加紧对拉美的掠夺 D.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6.《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艇。海军只允许保留战斗舰、轻型巡洋舰、驱逐舰和鱼雷舰共36艘;不得拥有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以及任何类型的飞船……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为非军事区。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协约国没有从根本上铲除德国军事基础的打算 ②实行普遍义兵务制是德国突破以上规定的开始 ③英国欧洲大陆政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④使法国的国家安全有了切实有效的保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在一定条件下,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的斗争。”其代表性事件是(???) A.三国轴心军事同盟形成 B.美国扶持蒋介石打内战 C.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发表 D.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8.雅尔塔会议后不久,英国人发表了名为《今天感觉好些了吗?》的漫画: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正在探视躺在病床上缠着绷带的地球。三巨头对“生病”的地球嘘寒问暖,画面和谐而友爱。以下解读准确的是 ①“缠着绷带的地球”反映了战争对人类社会的严重破坏 ②建立联合国是三巨头对地球“嘘寒问暖”的表现之一 ③画面“和谐而友爱”反映出苏、美、英战时同盟关系 ④三巨头共同“探视地球”寓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12月8日,美国和英国对日本宣战:接着,澳大利亚、荷兰等二十多个国家对日本宜战:中国政府于12月9日对日本宣战:12月11日,德、意对美宣战。材料说明,太平洋战争 A.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B.推动了二战的范围扩大 C.促使中国卷入反法西斯的战争 D.促使多国矛盾开始爆发 10.下列条文均摘录自近现代重要文件,其中美国签订或参与签订的有 ①“倘中国日后欲将税率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 ②“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 ③“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④“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他们境内安然自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巴尔干地区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但是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和其后的两次巴尔干战争均未引发世界大战,直到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才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此分析较为合理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纯属偶然 B.大战注定爆发于1914年 C.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奥匈宣战的借口 D.普林西普刺杀的是奥匈的皇储 12.1936年,英国认为希特勒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扩军备战和出兵莱茵区是在追求“平等权利”,只要部分地满足德国的抱怨,猜疑就会束之高阁,信任就可以恢复。英国意在 A.纵容德国入侵法国 B.扶植德国为同盟国 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宣扬反战和平思想 13.有史学家写道:“现代欧洲民众第一次意识到,在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不是理性和民智的力量,而是盲目、非理性和邪恶的力量。”这段材料描述的时期最有可能是(???) A.1848-1871年 B.1919-1939年 C.1945-1973年 D.1973-1990年 14.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了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的协议。该事件 A.标志德国法西斯统治的建立 B.促使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C.导致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灭亡 D.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15.斯大林号召人民抗击法西斯,他说:“红军、海军和苏联全体公民必须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来保卫城镇和村庄。”下列战役中能够体现这一号召精神的是 ①莫斯科战役②斯大林格勒战役③诺曼底登陆战役④攻克柏林的战役 A.①②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16.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多次要求日军自远东夹击苏联,但日本参谋总长杉山元认为: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北上实际上办不到。苏联得到日本暂缓“北进”的情报后,先后从远东地区西调近70万人,在保卫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充分说明(???) A.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 B.中国是抗击日寇的唯一战场 C.苏联避免两线作战才取得了胜利 D.日本国小力弱不敢进攻苏联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6年5月,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出席开庭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日本投降书上受降各国签字的先后为序(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想让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联合国宪章规定按照国名英文字母排序,应为中、法、苏、英、美),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5月3日,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 ——摘编自梅汝墩《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法官愤然离开会场的主要原因。 18.材料??1940年6月,法国崩溃后,占领欧洲大片领土的希特勒认为英国会趋向媾和,但遭到首相丘吉尔断然拒绝。7月,希特勒要求制订入侵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对此,德国最高统帅部毫无准备,陆军将领们也深感忧惧。为了掌握制空权,为实施“海狮计划”提供条件,德国发动不列颠空战,给英国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消灭英国空军和摧毁英国人心士气的目标均未实现。10月,“海狮计划”正式延期到次年春季,到了1942年1月,希特勒又命令无限期延迟。希特勒认为苏联是英国最想依靠的国家,应先攻下苏联,再解决英国。1941年6月22日,德军大举进攻苏联。 ——据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海狮计划”事实上破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海狮计划”事实上破产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年,为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美军决定向日本“内防御圈”发起进攻,对其本土进行战略轰炸,而处于东京和美国属地塞班岛中央的硫磺岛,就成了美日两军的必争之地。1945年1月9日吕宋岛战役结束,于是尼米兹决定在1945年2月中旬发起硫磺岛登陆作战。日军将领栗林忠道下令在硫磺岛进行地道作业,整个硫磺岛的地下几乎被掏空。1915年2月16日,美军对硫磺岛进行了轰炸,但是日军躲在地下,根本毫发无损。这座只有2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双方竟然争夺了一个月的时间。3月26日,硫磺岛战役结束, 但是清剿残余日军的战斗一直持续到4月底。美军攻占硫磺岛共伤亡28686人,美日双方伤亡比为1.23:1, 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伤亡人数超过日军的唯一战例,此战役被世人称为太平洋战场上的“绞肉机”,对于美国来说,这样的伤亡比例是他们不能接受的,因此,也使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的研究成果—原子弹,被投放到了日本的本土上。 ——摘编自赵海军 、应飞虎《一场惨胜:美军硫磺岛登陆战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硫磺岛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军取得硫磺岛战役胜利的影响。 三、论述题 20.利奥波德·冯·兰克,19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近代客观主义历史学派之父。他首次揭示了现代国际体系的常在机理和运动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利奥波德·冯·兰克用丰富的历史和道德感强调权势斗争底下生动丰富的文明发展内涵。他认为历史并非是乍看来的那样混乱、战争和国家的无规则兴亡,它包含着精神的、道德的、赋予生命的和创造性的力量;在这些力量的互相作用和交替中,在它们的勃勃生机以及衰落和包含更丰富内容、更高价值和更广范围的更生中,蕴藏着世界历史的秘密。 结合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兰克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苏德战争爆发后(1941年8月),美英两国首脑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因此正确排序是①④②③,B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错误,排除。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中苏美英等国以原料和其他物资互通有无,或以劳务输出互助合作,并建立了许多经济协调组织,如联合生产与资源委员会和联合粮食委员会。”可得出,在反法西斯过程中各国加强经济合作与往来,有利于全球贸易的发展,A磺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计划性,排除B项;“开创”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与两极格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前后,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德国侵略,最终付出彻底投降代价的是法国,B项正确;英国在二战期间并未投降,A项错误;早在1922年秋,意大利就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与德国同属法西斯国家,C项错误;1940年苏德战争还未爆发,并且苏联在二战期间未向纳粹德国投降,D项错误。 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中期,导致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削弱了欧洲实力,B项正确;大战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具体表现,并非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空前壮大是客观环境,并非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出现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英镑集团”和“美元集团”的竞争,加剧了世界金融领域的紧张、动荡,导致世界经济形势更加严峻,A项正确;两大金融集团的竞争,不能说明强调国家干预市场和就业的凯恩斯主义得到广泛认同,B项错误;对拉美的掠夺不是两大金融集团斗争的焦点,也无益于地区性经济分工与合作(区域集团化)的发展,CD两项错误。 6.A 【详解】根据材料“……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艇。海军只允许保留战斗舰、轻型巡洋舰、驱逐舰和鱼雷舰共36艘……”,并结合所学可知,协约国通过《凡尔赛和约》大大削弱了德国的军事力量,但允许其保留10万陆军和一定的海军,目的是让德国对内可以镇压革命,对外可以进攻苏联,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并未从根本上铲除德国军事力量,所以①、③符合题意;1935年,德国实行普遍义兵务制,这是德国突破《凡尔赛和约》中对德国军事限制规定的开始,所以②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③均符合题意,A项正确;法国的安全主要来自德国,《凡尔赛和约》并没有使法国的国家安全有了切实有效的保障,所以④与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7.C 【详解】在二战中,苏美英等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起来,发表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共同抗击法西斯的侵略斗争,C正确;三国轴心军事同盟形成、美国扶持蒋介石打内战、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均是在同一意识形态下发生,并未超越本民族利益,排除A、B、D。 8.A 【详解】材料“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正在探视躺在病床上缠着绷带的地球”反映的是二战对人类社会的破坏,①符合题意;其建立联合国是三巨头对地球“嘘寒问暖”的表现之一,②符合题意;画面“和谐而友爱”反映出苏、美、英战时同盟关系,③符合题意;多极化趋势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9.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太平洋战争爆发爆发后,参战的国家增多,表明二战的范围扩大,B项正确; 1941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促使中国卷入反法西斯的战争不能体现整个材料,排除C项;促使多国矛盾开始爆发中“开始”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倘中国日后欲将税率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是中美《望厦条约》的内容;“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是华盛顿会议上《九国公约》的内容;“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他们境内安然自存”是1941年美英《大西洋宪章》的内容;由此可知,①③④均有美国参与,故选C;“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或间接涉及联盟任何会员国,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是《国际联盟盟约》的内容,美国并没有加入国联,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 11.C 【详解】无论是“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还是萨拉热窝事件,都是大国侵略巴尔干半岛的行为,故当时机成熟时,这些行为就是大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故C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战争爆发是历史必然,故A项错误;大战注定爆发于1914年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普林西普刺杀的是奥匈的皇储,只是对一战爆发的表象的分析,不能体现出一战爆发的根源,故D项错误。 12.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在二战前惯有的外交策略是大陆均势政策,即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从而维护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故其对德国实力的些许恢复是乐见其成的,故选C;纵容德国入侵法国并不是英国的战略意图,因为这会破坏欧洲的政治生态平衡,排除A;二战前英国并未打算将德国扶植为同盟国,它的理想是让德国恢复一部分实力,以恢复之前的那种均衡状态,排除B;反战和平是民众的心理诉求,不是国家战略决策层面主要考量的内容,排除D。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19-1939年间发生了经济大危机、日德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成为二战的策源地,这是盲目、非理性和邪恶的力量,B项正确;其他时间均不符合设问,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英法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取得与德意侵略者的妥协,进一步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故D项正确;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纳粹党掌握了德国的国家政权,这标志着德国法西斯统治的建立和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的形成,故排除A、B两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5.D 【详解】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①正确;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故②正确;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故③错误;苏军攻克柏林的战役不是“保卫每一寸苏维埃土地”,故④错误;故①②组合正确,故选择D,排除ABC。 16.A 【详解】根据材料“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正用于中国,北上实际上办不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部分的日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作用巨大,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A项正确;当时中国不是抗击日寇的唯一战场,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说明中国战场的作用,不是苏联避免两线作战的问题,且C项太过绝对,排除C项;材料也不能说明日本国小力弱不敢进攻苏联,排除D项。故选A项。 17.(1)背景: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2)原因: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中“ 1946年5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失败;根据“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等盟国对日本实行占领与管制,开始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 (2)原因:根据材料中“出席开庭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日本投降书上受降各国签字的先后为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为战胜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巨大;根据“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想让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未受到应有的尊重;根据“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法官代表民族利益抗争,关系到中国的地位、荣誉和尊严。 18.(1)英国的顽强抵抗;德国准备不足;德国海空军实力缺乏足够优势;不列颠空战德国受挫;希特勒的主观判断。 (2)避免了英国遭受更大损失,保存了反法西斯的力量;提升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信心;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德国入侵苏联的进程,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丘吉尔断然拒绝”,“德国最高统帅部毫无准备,陆军将领们也深感忧惧”,“消灭英国空军和摧毁英国人心士气的目标均未实现”,“希特勒认为苏联是英国最想依靠的国家,应先攻下苏联,再解决英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抵抗、德国准备、德国实力、德国受挫、希特勒的主观判断等方面,分析德国“海狮计划”事实上破产的原因。 (2)影响:根据材料中“消灭英国空军和摧毁英国人心士气的目标均未实现”,“希特勒又命令无限期延迟……1941年6月22日,德军大举进攻苏联”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和信心、苏联、德国等方面,分析德国“海狮计划”事实上破产的影响。 19.(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壮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美军已取得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硫磺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美日军备和兵力有着巨大的差距。 (2)影响:日军遭到重创,加速了太平洋战区战争的结束;为盟军进攻日本本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客观上配合了中国战区的抗日战争;美军在夺岛战役中损失惨重,加速了美国核武器的研制进程。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中“1945年,为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美军决定向日本‘内防御圈’发起进攻,对其本土进行战略轰炸”,“处于东京和美国属地塞班岛中央的硫磺岛”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壮大、二战的进程、太平洋战区的态势、硫磺岛的战略地位、美日军备和兵力差距等方面,分析硫磺岛战役爆发的背景。 (2)影响:根据材料中“美军攻占硫磺岛共伤亡28686人”,“这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伤亡人数超过日军的唯一战例”,“使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的研究成果——原子弹,被投放到了日本的本土上”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日军失败、加速太平洋战区战争结束、进攻日本本土、配合中国战区、美军损失惨重、加速了美国核武器的研制进程等方面,分析美军取得硫磺岛战役胜利的影响。 20.示例 理解:兰克认为国际政治冲突过程孕育着新的世界政治文明,这是正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战争,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但在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并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由美、苏、英、中等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联合国的宗旨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联合国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战后新的国际政治文明得到广泛认可和普及,证明了以二战为代表的政治冲突创造了新型的、具有时代价值和生命力.符合人类公共价值的世界文明。 【详解】理解:根据材料“他认为……在这些力量的互相作用和交替中,在它们的勃勃生机以及衰落和包含更丰富内容、更高价值和更广范围的更生中,蕴藏着世界历史的秘密”可知,兰克认为国际政治冲突过程孕育着新的世界政治文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根据所学知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论证战争过程中的破坏性和战后的国际力量演变。具体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战争,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但在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并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由美、苏、英、中等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联合国的宗旨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联合国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战后新的国际政治文明得到广泛认可和普及,证明了以二战为代表的政治冲突创造了新型的、具有时代价值和生命力.符合人类公共价值的世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