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陆][注册] (您的IP:18.222.52.250)

  • ID:10-20546301 4.2洋流 课件(共43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四章 陆地水与洋流 /第二节 洋流

    洋流 陆地水与洋流 第四章 第2节 新课导入 【思考题】 1992年,我国一艘装载有2.9万只塑料小黄鸭的货轮驶往美国,途中在太平洋遭遇强烈风暴,集装箱坠海破裂,小黄鸭散落在海上,形成了漂流的“鸭子舰队”。其中1万多只小黄鸭漂流多年之后,于2007年抵达英国海岸。 1. 散落的塑料小黄鸭为什么会漂流? 2. 结合图示,说明“鸭子舰队”抵达英国海岸的路径及原因。 图4-13 “鸭子舰队” 漂流路线示意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1. 结合模拟演示,分析洋流的形成过程及成因。(综合思维) 2. 结合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区域认知) 3. 结合案例,分析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学习目标 / 01 洋流的形成及洋流模式 洋流 1 概念: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 洋流成因 2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 海水密度 海水运动的补偿性 地转偏向力 陆地的形状 洋流分类—按性质 3 按水温状况(性质),分为寒流和暖流。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23℃ 24℃ 25℃ 26℃ 暖流 寒流 1000 0 2000 3000 4000 5000 非洲东海岸 (米) 寒流 海平面 洋流分类—按成因 3 风海流 密度流 补偿流 风海流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 盛行风 风海流 信风作用 西风作用 密度流 由于各个海区的水温、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 大西洋 地中海 盐度大 密度大 盐度小 密度小 密度流 直布罗陀海峡 海底山脉 密度流 直布罗陀海峡东西两侧因海水盐度差异导致密度的差异,从而引发海水流动,形成密度流。 补偿流 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而由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形成的洋流 盛行风 上升流 下降流 方法技巧 从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看风海流成因 30°S 60°S 0° 30°N 60°N 90°N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副极地环流 中低纬环流 中低纬环流 图示法解读世界三大密度流分布区的洋流流向及成因 海面较高 密度较小 盐度较低 海面较低 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注入河流少,相对封闭 盐度较高 密度较大 表层海水 底层海水 大西洋 地中海 表层海水 底层海水 印度洋 表层海水 底层海水 波罗的海 红 海 大西洋 图解上升补偿流的成因 水平 补偿流 垂直 补偿流 秘 鲁 基岩 东南信风 补偿流 离岸风 离岸风将沿岸海水吹走,水位降低,周围海水和底层海水就过来补充;周围海水为水平补偿流,底层海水为上升补偿流 全球洋流模式 4 洋流分布示意图 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 中低纬度海区(北印度洋除外) 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大洋环流东部为寒流,西部为暖流,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大洋环流东部为暖流,西部为寒流;大陆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 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南半球:(无) 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冬季 0° 印度洋 I 冬季 东北季风 索马里暖流 季节 冬季 盛行风 东北季风 季风洋流流向 向西流 环流方向 逆时针 洋流系统组成 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 0° 印度洋 I 夏季 西南 季风 索马里寒流 {073A0DAA-6AF3-43AB-8588-CEC1D06C72B9}季节 夏季 盛行风 西南季风 季风洋流流向 向东流 环流方向 顺时针 洋流系统组成 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 方法技巧 联想法记忆洋流分布规律 30°S 60°S 0° 30°N 60°N 90°N 方法技巧 利用等温线判断洋流的流向和性质 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 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 20℃ 18℃ 16℃ 16℃ 18℃ 20℃ 北半球 南半球 暖流 寒流 寒流 暖流 判断题 (1)北大西洋暖流主要是由盛行西风吹拂形成。( ) (2)暖流水温一定高于寒流水温。( ) (3)南北半球的洋流系统相同。( ) (4)西风漂流北半球为暖流,南半球为寒流。( ) × × √ √ / 02 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1 1 2 寒流: 大气中水汽含量少,降水稀少 洋流在高低纬度之间进行着热量输送,洋流使地球上高纬度和低纬度间温差大幅度减小。 暖流: 空气暖湿,降水较为丰沛 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2 日本 暖流 千岛 寒流 墨西哥湾暖流 拉布拉多寒流 秘鲁寒流 北大西洋暖流 东格陵兰寒流 北海渔场 北海道渔场 纽芬兰渔场 秘鲁渔场 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3 洋流从极地海区挟带冰山向低纬海区移动,给航运造成威胁 顺流航行,速度快,节省燃料;逆流航行,速度慢,费燃料 冬季暖流上空及寒暖流交汇处多大雾,对航行不利 37天 20天 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4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环境类型 影响 实例 气 候 水热 平衡 在高低纬度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对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有重要意义 低纬度海区海水温度不会持续 上升 大陆沿岸气候 暖流对大陆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给流经地区带来温暖、湿润的天气。 寒流对大陆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给流经地区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 日本暖流给日本南部带来温和多雨的天气。 秘鲁及澳大利亚西海岸等荒漠环境的形成与沿岸寒流有很大的关系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有利于渔场的形成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等 上升流有利于渔场的形成 秘鲁渔场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心归纳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环境类型 影响 实例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加速,逆流减速 冬季暖流上空及寒暖流交汇处多大雾,对航行不利 冬季北大西洋暖流上空的大雾 洋流从极地海区挟带冰山向低纬海区移动,给航运造成威胁 “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海上石油泄漏,污染范围扩大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心归纳 拓展延伸 渔场形成的条件 大陆架形成渔场 ①大陆架海水较浅,太阳辐射可照到海底,有利于鱼类饵料(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②大陆架底部沉积着来自大陆的泥沙,有利于鱼类产卵发育; ③大陆架与大陆相连,由大陆的江河带来的各种有机物为鱼类和浮游生物提供养料。 渔场 渔场形成的条件 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①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容易发生扰动,下层的营养盐类被带到上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从而吸引大批鱼群; ②寒暖流交汇的海域,常有随寒暖流而来的冷水性和暖水性鱼类聚集(鱼类对另一性质不同的洋流不适应,不会继续前进),因而鱼群众多,形成大渔场,如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我国的舟山渔场等。 渔场 上升流海区形成渔场 在副热带大陆西侧海域,受离岸风的影响形成上升流,冷海水上泛,将海洋深处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给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从而形成渔场。 渔场形成的条件 渔场 海雾的分布 寒暖流交汇处 夏季,寒流流经的中低纬度海域 冬季,暖流流经的中高纬度海域 判断题 (1)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典型与北大西洋暖流密切相关。( ) (2)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对荒漠形成有重大影响。( ) (3)秘鲁渔场主要是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 (4)夏季我国去往欧洲的货轮经北印度洋海域航行快。( ) × √ √ √ 素养培优 洋流随风而动,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的分布决定了洋流的模式。另外,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洋流的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下图为全球盛行风带与洋流模式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问题:1.[区域认知]结合左图所示风带,在右图中画上相应箭头,完成世界洋流模式图。 答案: 作图略(A、C环流按逆时针方向画;D环流按顺时针方向画)。 问题:2.[综合思维]总结图中A、B、C三环流的世界分布规律。 答案: B、C环流反映了世界大洋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规律,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A环流反映了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规律,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问题:3.[综合思维]图中D环流在南半球大洋中实际不明显,为什么? 答案: 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是陆地(南极洲),南半球40°S~60°S范围内大部分是 海洋,在西风吹动下形成西风漂 流,环绕南极大陆一周,所以D环 流在南半球大洋中实际不明显。 课堂小结

  • ID:10-20546300 1.1.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产生时差第二课时 课件 (共33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产生时差 地球的运动 第一章 第1节 课时2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 说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及规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 说出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异,熟练计算地方时和区时。(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学习目标 / 01 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1. 原因: 2. 地转偏向力: 受地球自转的影响。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特别是气体、液体水平运动方向容易发生偏转。)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无偏转 纬度越高,偏转幅度越大 地转偏向力与物体运动方向始终垂直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图例 原运动方向 偏转的方向 (1)偏转规律: 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3. 偏转规律 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3. 偏转规律 (南半球) (北半球) 初始运动方向 偏转后的运动方向 (2)偏转方向的判定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流对右岸冲刷(侵蚀)强烈,右岸相对陡峻,左岸相对平缓,河中小岛最终与左岸相连。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等宜选在左岸,如图1所示。图2中乙岸河流冲刷(侵蚀)强烈,为侵蚀岸。图3中小岛最终与丁岸相连。 / 02 产生时差 产生时差 1. 地方时 (1)概念: 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产生时差 1. 地方时 (2)特点 地球自转角速度为______,每自转一度需要____分钟 每____个经度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度,时间相隔____分钟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时间_____ 15?/h 4 4 15 早 地理上地方时“早”与“晚”的判别标准: 先到为“早”,后到为“晚”。一般同纬度地区东边比西边早且东时区比西时区早;今天比昨天早;同一天内,时间数值越大越早。 产生时差 1. 地方时 (3)地方时的计算 ①画轴: 产生时差 1. 地方时 ②定点:即将已知点和所求点标在轴的相应位置 例如:当120°E为6月9日20时,求35°W的地方时。定点如下: (3)地方时的计算 产生时差 1. 地方时 ③定差 a. 确定两地的经度差(经度差“同减异加”: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 A、B两地的经度差为35°+120°=155° (3)地方时的计算 产生时差 1. 地方时 ③定差 b. 确定时间差,即155°×4分钟/1°=620分钟,转化成为 10小时20分钟。 (3)地方时的计算 产生时差 ④定值 a. 定向:东加西减(所求地靠东,取“+”;靠西,取“-”)。 所求地B位于已知点A的西边,取“-”。 b. 如上图中所求的35°W的地方时=6月9日20时-10小时20分钟=6月9日9时40分钟。 (3)地方时的计算 1. 地方时 产生时差 2. 时区和区时 (2)区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统一时间,又称标准时。 (1)时区: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个经度。 N 0? 180? 90?E 90?W 中时区 6 7 8 9 10 11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7. 5?W 7. 5?E 15? 15? 中央经线 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每个时区占经度15度 一个时区共用中央经线的时间 中时区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 以东为东1区,依次类推 中央经线都是15的整数倍 东12区与西12区均为半时区 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180?的东边是西12区 产生时差 N 0? 180? 90?E 90?W 中时区 6 7 8 9 10 11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1 2 3 4 5 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每个时区占经度15度 整个时区共用中央经线的时间 中时区以0?经线为中央经线 以东为东1区,依次类推 中央经线刚好都是15的整数倍 东12区与西12区均为半时区 相邻时区刚好相差1小时 180?的东边是西12区 求所在时区 经度值÷15 ①若余数<7. 5,商即为该时区 ②若余数>7. 5,商+1为该时区 求中央经线 该时区×15° 乘积即该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 产生时差 产生时差 2. 时区和区时 (3)区时的换算计算 ①同一时区,采用相同的区时;不同时区,采用各自的区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同一日期内,东早西迟。 ②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a“±”的选用类似于地方时计算中的“东加西减” b 时区差的计算,以0时区为界,同侧减异侧加。 易错提醒 北京时间≠北京的地方时 北京时间是“区时”的表述,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是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而北京的地方时是北京所在的经线116°E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16分钟。 产生时差 3. 日期和国际日界线 (1)国际日界线 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 (2)作用 旨在消除因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的不同结果;为了确保180°经线上同一地区和岛屿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有的地方改用折线。 产生时差 3. 日期和国际日界线 (3)日界线 0° 90°W 90°E 180° 0:00 自然日界线 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人为日界线 180°经线(国际日界线) 新1天 旧1天 自然日界线 0? 国际日界线 180? +1 -1 0:00 产生时差 3. 日期和国际日界线 (4)明确日期的变更特点  新1天 旧1天 自然日界线 0? 国际日界线 180? -1 +1 0:00 产生时差 3. 日期和国际日界线 (4)明确日期的变更特点  产生时差 3. 日期和国际日界线 (4)明确日期的变更特点  a. 经线展开图示 产生时差 3. 日期和国际日界线 (4)明确日期的变更特点  b. 极地投影图示 产生时差 3. 日期和国际日界线 (5)计算日期比值或范围  a. 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新的一天所跨经度数/360°=180°的地方时/24。 O 180° 0时 120? 今天 昨天 产生时差 3. 日期和国际日界线 (5)计算日期比值或范围  b. 人为日界线上的时刻即今天的范围,如人为日界线上为10点,则今天就占10个小时。 当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时,全球会平分为两个日期 180° 0° 0:00经线 昨天 今天 同一天 180° 0° 0:00经线 当18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时,全球会处于同一日期 易错提醒 东十二区是从东经172.5°向东到180°,跨7.5°;而西十二区是从西经172.5°向西到180°,跨7.5°。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都以180°经线上的地方时为标准时间,时间相同。 思考题 一轮船在太平洋海域自西向东航行,一孕妇产下一名女婴“姐姐”,时间是2023年1月5日11:30。20分钟后,又产下一女婴“妹妹”。奇怪的是,“妹妹”的年龄却比“姐姐”的大。 1.[区域认知]分析国际日界线东西两侧区时方面的相同点。 答案 国际日界线东西两侧使用相同的区时。 思考题 2.[区域认知]自东向西越过国际日界线和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该怎么变化? 答案 自东向西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 一轮船在太平洋海域自西向东航行,一孕妇产下一名女婴“姐姐”,时间是2023年1月5日11:30。20分钟后,又产下一女婴“妹妹”。奇怪的是,“妹妹”的年龄却比“姐姐”的大。 思考题 3.[综合思维]根据材料,计算出“姐姐” “妹妹”的生日,并解释“妹妹”年龄比 “姐姐”大的理由。 答案 “姐姐”出生的日期是2023年1月5日,是在国际日界线以西出生的;“妹妹”的出生日期是2023年1月4日,是轮船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之后变更的日期。单纯按照日期,“妹妹”比“姐姐”大。 一轮船在太平洋海域自西向东航行,一孕妇产下一名女婴“姐姐”,时间是2023年1月5日11:30。20分钟后,又产下一女婴“妹妹”。奇怪的是,“妹妹”的年龄却比“姐姐”的大。 课堂小结

  • ID:10-20546299 1.2.1地球的公转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第一课时 课件(共33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公转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地球的运动 第一章 第2节 课时1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 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2. 结合相关示意图,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其影响。(综合思维) 学习目标 / 01 地球公转 地球的公转 1.定义: 地球绕太阳运行。 2.轨道: 地球绕太阳 的运动 近似正圆的椭圆 3.方向: 自西向东 北天极上空看,呈逆时针 南天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4.周期: 1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地球的公转 5.速度 冬至 春分 夏至 远日点 7月初 近日点 1月初 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等面积定律)指的是太阳系中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秋分 地球的公转 远日点 近日点 7月初 公转速度慢 1月初 公转速度快 太阳 5.速度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1月初 (近日点) 7月初 (远日点) 地球的公转 二分日和二至日 判断 (1)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正圆。( ) (2)夏至日到秋分日,地球的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 (3)我国国庆假期期间,地球公转的速度在变快。( ) × √ √ / 0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阿布辛拜勒神庙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1)定义 (2)大小 目前约为23.5°。 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3)角度关系 23.5? 北极星 黄赤交角 地轴 地球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①地轴总是与赤道面垂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约为66.5°,与黄赤交角互余。 ②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66.5° 黄赤交角的特点 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其含义如下: {BDBED569-4797-4DF1-A0F4-6AAB3CD982D8}? 含义 一轴 两面 三角度 一轴 地轴(自转轴,与赤道面垂直) 黄道面 地球公转的轨道面 黄赤交角 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约为23.5° 地轴与黄道面夹角 与黄赤交角互余,约为66.5° 地轴与赤道面夹角 90° {BDBED569-4797-4DF1-A0F4-6AAB3CD982D8}? 含义 三个基本不变 地轴指向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黄赤交角大小 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目前保持23.5° 运动方向 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黄赤交角的特点 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其含义如下: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 太阳光 地心 太阳直射点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A C D 冬至 12月22日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发生移动。 秋分 9月23日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2)周期: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第一步:先确定出地球公转方向,如图1。(可根据地球自转、南北极指向等来确定地球公转方向) 在公转轨道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的方法 第二步:在图中过球心作地轴的垂线,即赤道,如图2。 在公转轨道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的方法 第三步:作条直线连接左右两个球心,如图3。 在公转轨道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的方法 第四步:如果直线指向北半球(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即图3中的A;如果直线指向南半球(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即图3中的C。 第五步:再根据二至日的位置和公转方向,确定D为春分日,B为秋分日。 在公转轨道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的方法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90°-极圈度数 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北寒带 有阳光 直射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北温带 思考:五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变大(变小),五带如何变化?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无极昼极夜 北寒带 无阳光 直射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无阳光 直射 北温带 思考:五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变大(变小),五带如何变化?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无极昼极夜 北寒带 无阳光 直射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无阳光 直射 有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 北温带 思考:五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若黄赤交角变大(变小),五带如何变化?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 23°26′ 23°26′ 66°34′ 66°34′ 60° 60° 30° 30° 热带范围变大 寒带范围变大 寒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温带范围变小 变大:直射范围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变小:则相反。 变为0:太阳永远直射赤道,五带消失、季节变化消失。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 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 {7DF18680-E054-41AD-8BC1-D1AEF772440D}影响的方面 黄赤交角变大(小)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 扩大(缩小)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 变快(变慢) 五带的范围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 温带的范围缩小(扩大) 判断 1.黄赤交角指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 ) 2.如果没有黄赤交角,也就没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 3.黄赤交角目前约为66.5°。( ) 4.黄赤交角是固定不变的。( ) 5.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 √ √ × × × 思考题 某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在地球形成初期,一颗偏离正轨的年轻恒星接近太阳,这颗恒星牵引正在形成之中的地球,最终使地球轨道与太阳轨道之间形成一个倾斜角。这个倾斜角就是黄赤交角,它影响太阳直射的范围,对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思考题 1. [地理实践力]在下图中,标出黄道面、赤道面和黄赤交角(∠α)的数值,用“ ”标注有太阳直射现象的范围。 答案 思考题 2. [综合思维]太阳直射的范围与黄赤交角有什么关系?若黄赤交角变为24°,太阳直射范围将会如何变化? 答案 太阳直射的范围为23.5°N~23.5°S,其跨的纬度大小相当于黄赤交角的二倍。若黄赤交角变为24°,太阳直射点将在24°N~24°S之间移动,太阳直射范围将变大。 思考题 3. [地理实践力]在左下图中标注地球公转方向、自转方向和二分二至日、近日点、远日点。 答案 思考题 4. [地理实践力]请在左下图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与移动方向,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答案 课堂小结

  • ID:10-20546297 1.1.1地球的自转 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第一课时课件(共29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自转 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的运动 第一章 第1节 课时1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 据图判定地球自转的方向,说出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和昼夜交替的周 期,区分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2. 说出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判断晨线和昏线。(综合思维) 学习目标 / 01 地球自转 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 与酒泉、太原、西昌等较高纬度的发射基地相比,从文昌基地发射运载火箭,同型号火箭的推力会增加10%左右。 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海南 文昌 甘肃 酒泉 四川 西昌 山西 太原 新课导入 地球自转 1. 地球自转的概念 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 地轴 地球自转轴,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转 3. 地球自转的特点 侧视 自西向东 (1)方向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方向 地球自转 3. 地球自转的特点 北极上空俯视图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方向 地球自转 3. 地球自转的特点 南极上空俯视图 (1)方向 东经度增大的方向或西经度减小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即地球自转方向)。 地球自转 3. 地球自转的特点 (2)周期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日。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地球自转 1太阳日 24小时 自转360°59′ 1恒星日 23小时56分4秒 自转360° 地球自转方向 P 地心 地球公转轨道 太阳 同一颗恒星 恒星日 太阳日 恒星 地球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昼夜交替的周期 地球自转特征 角速度 每小时15度 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极点为零 3. 地球自转的特点 (3)速度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应用 ①判断南、北半球 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②判断纬度带: 自转线速度:0~837 km/h→高纬度; 837~1 447 km/h→中纬度; 1 447~1 670 km/h→低纬度。 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 与酒泉、太原、西昌等较高纬度的发射基地相比,从文昌基地发射运载火箭,同型号火箭的推力会增加10%左右。 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海南 文昌 甘肃 酒泉 四川 西昌 山西 太原 提示:文昌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利于火箭发射。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应用 ③判断地势高低:某地线速度等值线凸向低值处,说明该地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即地势较高;线速度等值线凸向高值处,说明该地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小,即地势较低。如下图中,A可能为山地、高原,B可能为谷地、盆地。 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 判断 (1)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天就是一个恒星日。( ) (2)极点上没有角速度,线速度为0。( ) (3)地球上各点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 (4)全球都能看到北极星。( ) × √ × × / 02 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在一天中,我们经历白天和夜晚,那白天和夜晚的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 思考: 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1. 昼夜现象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原因: 夜半球 昼半球 晨 昏 线 昼 半球 夜 半球 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1. 昼夜现象 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2. 昼夜交替 地球不停地自转。 晨昏线 昼与夜的分界 (2)周期 24小时,即一个太阳日。 (1)成因 (3)意义: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生物钟”) 易错提醒 若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有昼夜现象,但无昼夜交替现象; 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既有昼夜现象,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 晨昏线的判读方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为晨线;由昼入夜为昏线。 自转法: 晨昏线的判读方法 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昼半球西侧)的昼夜分界线为晨线; 夜半球西侧(昼半球东侧)的昼夜分界线为昏线。 晨线 昏线 昏线 晨线 晨昏线的判读方法 时间法: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点。 A B C D E F F A B C D A B C D E F G H 判断 (1)如果地球不自转,就不存在昼夜现象。( ) (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晨线上的地方时不一定为6时,昏线上的地方时不一定为18时。( ) (3)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相同。( ) × √ × 思考题 现如今的智能手机,几乎都有晨昏线功能,使整个地球白天和黑夜的分界一目了然,各个地区的昼夜交替变得无比直观。更有趣的是,若盯着屏幕看,你会发现晨昏线随着时间的流逝缓缓移动,看着世界上的某些角落暗了,某些角落又即将迎来曙光,时间流逝的感觉变得无比真实。如图为昼半球和夜半球示意图。 1.[综合思维]地球上存在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其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出现白昼现象,背向太阳的一面出现黑夜现象。 思考题 2.[综合思维]观察图示,说出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并判断图示晨昏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答案 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图示晨昏线是晨线。 3.[地理实践力]观察手机地图上显示的晨昏线,你会发现晨昏线在地球表面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答案 自东向西,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 ID:10-20546295 1.2.3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第三课时课件 (共41张PPT)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地球的运动 第一章 第2节 课时3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说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地理实践力) 2.正确计算昼夜长短。(地理实践力) 3.说出四季的划分标准和意义。(综合思维) 学习目标 / 01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昼弧和夜弧 晨昏线 昼弧 夜弧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两部分 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 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1)形成 昼夜长短的变化 (2)意义 昼弧长于夜弧:昼长夜短 昼弧等于夜弧:昼夜等长 昼弧短于夜弧:昼短夜长 1. 昼弧和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反映了该纬度地区昼夜的长短。 一、 昼夜长短及其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2. 昼夜长短的分布与变化 90° 66°34′ 66°34′ 23°26′ 23°26′ 0° 0° 太阳光线 图1-15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分布 读图思考: (1)该日太阳直射哪条纬线? (2)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 (3)有无极昼极夜现象? 昼夜长短的变化 直射赤道,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无极昼极夜现象。 (2)描述全年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 2. 昼夜长短的分布与变化 90° 46°52′ 66°34′ 43°08′ 23°26′ 0° 0° 太阳光线 图1-16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分布 读图思考: (4)该日太阳直射哪条纬线? (5)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 (6)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等长。 (2)描述全年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 2. 昼夜长短的分布与变化 0° 43°08′ 66°34′ 46°52′ 23°26′ 0° 图1-17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分布 读图思考: (7)该日太阳直射哪条纬线? (8)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 (9)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昼夜长短的变化 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赤道上昼夜等长。 (2)描述全年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 2. 昼夜长短的分布与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相反) 昼夜长短的变化 (3)昼夜长短变化图示 昼 短 夜 长 昼 长 夜 短 春分 3·21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秋分 9·23 夏至 6·22 昼最长 昼最短 冬至 12·22 昼渐长 昼渐短 昼渐长 昼渐短 昼夜长短的判读技巧 (1)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如下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右图所示: 昼夜长短的判读技巧 昼夜长短的变化 3.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1)对称规律 同一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 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二分日前后间隔时间相同的两日期,昼夜长短相反。 二至日前后间隔时间相同的两日期,昼夜长短相同。 昼弧 夜弧 夜弧 昼弧 昼夜长短的变化 3.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1)对称规律: 昼弧 夜弧 夜弧 昼弧 2月21日的昼夜分布情况 昼弧 夜弧 夜弧 昼弧 4月21日的昼夜分布情况 二分日前后间隔时间相同的两日期,昼夜长短相反。 昼夜长短的变化 3.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1)对称规律:二至日前后间隔时间相同的两日期,昼夜长短相同。 昼弧 夜弧 夜弧 昼弧 4月21日的昼夜分布情况 昼弧 夜弧 夜弧 昼弧 8月21日的昼夜分布情况 昼夜长短的变化 3.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2)变幅规律: 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昼弧 昼弧 昼弧 昼弧为0 变化幅度 昼夜长短的变化 3.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3)极昼、极夜规律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纬度越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越多。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 太阳直射点纬度 昼夜长短的变化 3. 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4)纬度高低规律 赤道昼长全年12小时,(除二分日)昼长越接近12小时的地方就越接近赤道,纬度也就越低,反之,纬度越高。 昼弧 昼弧为0 变化幅度 12h昼长 12h夜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 4. 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120° 8小时 昼长 240° 16小时 夜长 L 昼长=昼弧/15° 夜长=夜弧/15° 昼夜长短的变化 4. 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8小时 夜长 16小时 昼长 蓝色昏线,黄色晨线 0° 180° 180° 0° 昼夜长短的变化 4. 昼夜长短的计算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 =(12-日出时间)×2 =(日落时间-12)×2 夜长 =(24-日落时间)×2 =(日出时间-0)×2 (注意:以上两个计算公式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均为地方时。另外,昼长时数=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此公式中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统一标准即可。) 昼夜长短的变化 4. 昼夜长短的计算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16小时 昼长 8小时 夜长 16小时 夜长 8小时 昼长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同一日期,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长(昼长)相等。 判断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大于夜长。( ) 2.某地太阳直射时,昼最长、夜最短。( )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 4.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 √ × √ √ 思考题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但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生活在极地地区,要面对极昼或极夜的困扰。极昼期,人的生物钟紊乱;极夜期,长时间的黑暗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1.[地理实践力]在下列图中画出太阳光线及晨昏线,用阴影标注夜半球。(提示:太阳光线画在右侧,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思考题 答案 思考题 2.[综合思维]如图为“夏至日(北半球)全球的昼长分布图”,总结夏至日(北半球)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答案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思考题 3.[综合思维]如图为“冬至日(北半球)全球的昼长分布图”,总结冬至日(北半球)全球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答案 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思考题 4.[综合思维]指出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答案 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90°-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 / 02 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全球哪些纬度地区会有明显的“四季”特征,哪些地区没有? 中纬度地区有,低纬度和高纬度没有 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成因 地轴是倾斜的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移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规律变化 引起地球四季变化的真正原因 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进入夏季 南北半球的季节刚好相反 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成因 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2.四季的划分 1 2 3 4 5 6 12 11 10 9 8 7 ②气候四季 ①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春季:过渡季节 秋季:过渡季节 (1)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 (2)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在历史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3.五带的划分 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寒带,有极昼极夜 温带,无极昼极夜,也无直射 热带,有太阳直射 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3.五带的划分 四季更替最明显的是温带。热带地区有阳光直射现象,长夏无冬;寒带地区有极夜现象,长冬无夏,四季更替不明显。 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规律 (1)推断日期→每个节气15天→结合已知日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近推断。 (2)昼夜长短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推断:结合昼夜长短变化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来增去减”“近大远小”。 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规律 (3)寻找对称点 ①关于夏至或冬至对称的节气→同一地点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日落方位均相同,如小暑与芒种,立夏与立秋,小雪与大寒,寒露与惊蛰等。 ②关于春分或秋分对称的节气→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反,日出日落方位不同,如惊蛰与清明,立春与立夏等。 判断 (1)冬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 ) (2)夏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 )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 (4)北温带国家把3、4、5月确定为春季。( ) × × √ √ 课堂小结

  • ID:10-20546294 1.2.4太阳视运动 第四课时课件(共19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

    太阳视运动 地球的运动 湘教版 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 第2节 课时4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 说出太阳视运动的方向。(地理实践力) 2. 结合实例,说明太阳视运动的过程。(综合思维) 学习目标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是以观测点为中心,目视太阳在天球上运行所形成的轨迹示意图。它能直观地反映出某地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能反映某地全年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1.赤道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2.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地点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3.极圈及其以内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1)极圈及其以内刚好出现极昼地区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3.极圈及其以内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2)北极点(图甲)和南极点(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日出日落方位的判断 一天之内肉眼可见的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动状况,一般用日出、日落以及地方时十二点时的太阳方位来表示。 日出日落方位的判断 1. 全球各地日出日落的方位(极昼极夜地区除外) 春分 3月21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次年春分 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日出日落方位的判断 2. 极昼地区日出日落方位(极点除外) 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正北升,正北落。 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正南升,正南落。 日出日落方位的判断 3. 影子变化的判读 (1)影长的变化 根据太阳高度的大小判断影长。日出、日落时影长最长,日出之后缩短,正午时最短,之后变长,直射点上无影子。 日出日落方位的判断 3. 影子变化的判读 (2)影长方位的变化 影子位于太阳相反方位,根据太阳方位即可推知影子方位。以北半球中纬度为例,分析如下: ①赤道日晷的晷盘与赤道平面平行,晷针与晷盘面垂直,北端指向北极星,晷针与水平面的夹角即为当地纬度,日晷(晷面)与地面的倾角θ=90°-当地纬度。晷盘分为正面和反面,皆可观测时间。 4. 赤道式日晷 日出日落方位的判断 ②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平面与晷盘面平行,因此一日中,晷针日影长度几乎相等; 阳光或晷针投影在我国日晷北侧面(上盘)上应是北半球夏半年,晷针日影在盘面呈顺时针方向移动,夏至日晷针日影最短。 日出日落方位的判断 4. 赤道式日晷 阳光或晷针投影在我国日晷南侧面(下盘)上应为北半球冬半年,晷针日影在盘面呈逆时针方向移动,冬至日晷针日影最短; “二分日”因无晷针日影,因此不能观测地方时。 日出日落方位的判断 4. 赤道式日晷 判断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 (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各地(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 (3)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除极点外),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 ) (4)出现极昼的地方(极点除外),北半球太阳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太阳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 × × √ √ 思考题 暑假期间,家住中国M地的小丹跟随旅游团乘大巴到N地观光旅游,旅游大巴日出时出发,日落时回到出发地。小丹的座位分别位于客车前进方向的右侧、左侧。下图为旅游大巴的出行路线示意图。 1.[综合思维]去N地途中,小丹全程拉上窗帘。你认为有道理吗? 答案 有道理。从M地出发到N地,太阳方位为东北—正东—东南,小丹坐在前进方向的右侧,全程会被太阳照射到,因此全程要拉上窗帘。 思考题 2.[地理实践力]返回途中,在东西向的路段时,小丹需要拉上窗帘吗?为什么? 答案 返回途中,在东西向的路段时,小丹位于南侧座位,而太阳在西南方向,因此这一路段小丹会被太阳直接照射到,需要拉上窗帘。 暑假期间,家住中国M地的小丹跟随旅游团乘大巴到N地观光旅游,旅游大巴日出时出发,日落时回到出发地。小丹的座位分别位于客车前进方向的右侧、左侧。下图为旅游大巴的出行路线示意图。 课堂小结

  • ID:10-20546292 1.2.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第二课时 课件(共39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球的运动 湘教版 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 第2节 课时2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 描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规律。(综合思维) 2. 正确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地理实践力) 3. 结合图文资料,解释太阳能热水器、楼间距等应用案例。(地理实践力) 学习目标 / 01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某地的夹角,下图用字母α表示。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北 南 西 东 太阳高度角α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O α 地平面 0° 90° 取值范围:0°≤α≤90° 太阳高度(角):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某地的夹角,下图用字母α表示。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过程 白天: α>0° 日出日落: α=0 ° 晚上: α<0 ° O α 地平面 B A C D 正午 日 出 日 落 最大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所示)用H表示。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北 南 西 东 正午太阳高度角H 太阳高度角α 易错提醒 (1)太阳高度是线面角,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也可以是从地平面上看太阳的仰角。 (2)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区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但不一定是90°。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赤道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90° 66°34′ 66°34′ 23°26′ 23°26′ 0° 0° 太阳光线 二分日:春分(3月21日) 秋分(9月23日) 太阳直射赤道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图1-15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分布 读图思考: 1. 该日太阳直射哪条纬线? 2. 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90° 46°52′ 66°34′ 43°08′ 23°26′ 0° 0° 太阳光线 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图1-16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分布 读图思考: 3. 该日太阳直射哪条纬线? 4. 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0° 43°08′ 66°34′ 46°52′ 23°26′ 0°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图1-17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分布 读图思考: 5. 该日太阳直射哪条纬线? 6. 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结论: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南极点 南极圈 南回归线 赤道 北回归线 北极圈 北极点 90°S 66.5°S 23°26′S 23°26′N 66.5°N 90°N 0°N 春秋分日 3月21日|9月23日 夏至日 6月22日 冬至日 12月22日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结论: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① 纬度相同的地点, 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② 离直射点纬度越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近大远小) 【规律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春分/秋分】 太阳直射赤道 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达一年中最大值 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 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 赤道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冬至】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 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赤道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H=90?- 两点纬度差 纬度相差1度,正午太阳高度对应相差1度 要计算观测点(B)的正午太阳高度(H)。 两点:观测点(B)与直射点(A) 求纬度差(同减异加) 若两点在同一半球,用较高纬度减去较低纬度;若两点分属于南、北半球,则将两点的纬度求和。 直射点A 观测点B H=90?- (23.5°+23.5°)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H=90?- 两点纬度差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 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 C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 H=90°-AB纬度差 =90°-(40°-10°) =60°。 H=90°-BC纬度差=90°-(10°+23.5°)=56.5°。 归纳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比较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远小近大”:即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距离越近,则越大。 ①同线相等规律: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②对称规律: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归纳总结 (2)看直射点的移动,确定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来增去减”:即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如图所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归纳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看区域的大体位置,归纳不同区域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 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 赤道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 赤道到北回归线间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 归纳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4)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特征 归纳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5)看纬度位置,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①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越大(由23.5°增大到47°),赤道上为23.5°,回归线上为47°。 ②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7°)。 ③极圈以内地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越小(由47°减小到23.5°),极圈上为47°,极点上为23.5°。 / 02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地 面 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 地方时12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2.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H=90?— 两点(直射点所在地与观测点)纬度差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3.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1)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2)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4.判断照进屋内阳光的多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照进屋内的阳光面积越少。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5.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北极点日影只朝南 南极点日影只朝北 全年朝北,正午日影冬至日最长,夏至日最短 时南时北 时南时北 全年朝南,正午日影夏至日最长,冬至日最短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6.计算楼间距、楼高 北楼 冬至日 夏至日 正南 正北 h 南楼 L H冬 H夏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6.计算楼间距、楼高 北楼 冬至日 夏至日 正南 正北 h 南楼 L H冬 H夏 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房为例,为保证一楼全年均有阳光照到,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L与楼高h的关系如图所示(H为冬至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L应大于h·cot H。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7.计算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1)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和当天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如上图,α+H=90°时效果最佳,则α=纬度差。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7.计算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2)一年内调整的幅度:即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年变化幅度ΔH=23.5°+Φ(Φ为当地纬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年变化幅度恒为47°;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年变化幅度从47°逐渐降低至23.5°。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判断 (1)太阳光线与北极星之间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 ) (2)同一纬线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 (3)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 (4)从改善住宅采光条件考虑,我国北方楼间距一般应大于南方。( ) × √ × √ 思考题 材料一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加快,住宅建设用地供应紧张,有些开发商违规施工,超规划建设,导致新建住宅楼层数过多,密度过大,影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使基于“阳光权”引发的纠纷日益增多。 材料二 济南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 1.[综合思维]材料一中影响建筑物采光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 正午太阳高度。 思考题 2.[地理实践力]材料二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哪一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其中,决定济南楼间距大小的是哪一个?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答案 ①表示夏至日,②表示春、秋分日,③表示冬至日。 其中,③决定济南楼间距的大小。 冬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课堂小结

  • ID:10-20546291 5.2.2垂直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第二课时课件(共37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垂直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湘教版 选择性必修1 第五章 第2节 课时2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结合图表,说明垂直分异的含义和基本规律。(地理实践力) 2.结合图表资料,分析影响垂直分异的因素。(综合思维) 3.结合图文资料,比较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差异,理解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形成和特点,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学习目标 / 01 垂直分异规律 垂直分异规律 1 形成原因:海拔的变化 分异基础:水热的垂直变化 垂直自然带 2 垂直自然带:由下而上出现随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环境。 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或土壤为主导标志。 同一山体的垂直自然带,又有阴坡和阳坡的明显差异。 基带与山地所处水平地带的水热条件相适应。 拓展延伸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 (1)判断阳坡和阴坡、南北半球 一般情况下,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地带的分布高度阳坡高于阴坡。若知阴坡、阳坡的南北方位,还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 (2)判断山体所在热量带 通过基带的名称确定所在热量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地带,因位于垂直带谱的最底层而得名。 问题:图中山体位于哪个半球?哪个热量带? 答案:北半球,温带地区 拓展延伸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 (3)比较不同山体纬度的高低 同类自然地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4)判断自然地带的多少 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③山顶、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影响雪线的因素 2 雪线是山地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北半球山体阳坡与阴坡雪线示意图 雪线高 储雪少 N 冰川 阳坡 阴坡 N 气温(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 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影响雪线的因素 2 山体迎风坡与背风坡雪线示意图 N 冰川 N 背风坡 迎风坡 雪线低 降雪多 降水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 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影响雪线的因素 2 地貌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因而雪线高 影响雪线的因素 2 季节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 冬季气温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 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 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影响雪线的因素 2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影响雪线的因素 2 影响林线的因素 林线 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温度、降水、强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一般指的是高山森林上限,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 3 影响林线的因素 3 森林上限的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强风也有影响。 一般规律为:纬度较低,最热月气温越高的山体,林线越高;水热条件充足的山体,林线越高。 影响林线的因素 3 气温 纬度低,气温高,林线高 阳坡,气温高,林线高 同纬地区,海拔高,林线低 降水 迎风坡,降水多,林线高 风力 风力弱,林线高 土壤 土壤厚,湿度大,无冻土,林线高 (1)所有山地都存在垂直地域分异。( ) (2)赤道地区的山地垂直带谱最复杂。( ) (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 ) (4)雪线高度是山地水热组合的综合反映。( ) 判断题 × × √ √ / 02 地方性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形成: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 表现:有序性和重复性;小尺度 1 核心归纳 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成因 地方地形 如华北平原地形分异,从滨海到山麓依次是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并由此产生水文、土壤、植被、地表物质的分异 地方气候 如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灌溉区气候、城市气候等,也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的地方性分异 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 如华北的石灰岩山坡,土壤呈碱性,多生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山坡,土壤呈酸性,多生长油松 表现 有序性 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沿着一定梯度有规律地更迭 重复性 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思考题 答案:从内部向边缘依次有农作物(人工植被)、灌木丛、防风固沙林等。 问题:受地方性分异的影响,新疆绿洲地区植被分布有何特点? 非地带性分异的成因 2 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洋 流 水 分 非地带性分异的表现 3 海陆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缺失 地形、洋流→改变原自然带发育热带雨林带 地形→约束自然带分布 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因素→绿洲呈块状 易错提醒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合称陆地(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除陆地(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外,一般统称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主要表现形式。 因素 分布地区 理想状态 实际情况 成因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是北冰洋 非地带性分异的分布地区及其成因 4 因素 分布地区 理想状态 实际情况 成因 地形 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地区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条状 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积小,自然地带呈狭长的带状仅沿海岸线向南北延伸 非地带性分异的分布地区及其成因 4 因素 分布地区 理想状态 实际情况 成因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地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地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西岸是暖流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地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地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非地带性分异的分布地区及其成因 4 因素 分布地区 理想状态 实际情况 成因 洋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较高纬地区 针阔混交 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 林带 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非地带性分异的分布地区及其成因 4 因素 分布地区 理想状态 实际情况 成因 水分 天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非地带性分异的分布地区及其成因 4 因素 分布地区 理想状态 实际情况 成因 多种因素 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中美洲东侧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信风来自海洋,性质暖湿;暖流增温增湿 非地带性分异的分布地区及其成因 4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地方分异状况,因地制宜部署农业生产,明确土地利用方式,确定农作物种植种类,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避免土地退化和环境恶化。 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5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 地带性指自然带沿某一方向延伸和按某个方向更替的现象;非地带性指海陆分布、洋流、地形起伏等干扰破坏了地带性分异规律,使自然带未按或未完全按某一方向延伸或更替的现象。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区域的两种属性,也是区域性的具体表现。 (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变得不完整或不明显。 (2)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普遍、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制约下,自然界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各地的自然环境都具有其所处自然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素养培优 巧克力山是菲律宾保和岛的一处自然奇景,由1 200多个圆锥形小山丘组成,高度介于40~120米之间,小丘由石灰岩和不透水黏土构成,山麓森林茂密,山上长草不长树,每年旱季山上野草枯萎,呈褐色,犹如一排排的巧克力排放在大地上。 问题:1.[区域认知]说出巧克力山山麓地带的自然带类型。 答案: 热带季雨林带。 问题:2.[综合思维]巧克力山高度介于40~120米之间,水热垂直差异不显著,影响山上发育草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 土壤。 问题:3.[综合思维]说出巧克力山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类型。 答案: 地方性分异规律。 课堂小结

  • ID:10-20546289 4.1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课件(共34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四章 陆地水与洋流 /第一节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陆地水与洋流 第四章 第1节 新课导入 新加坡地处热带,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年平均气温24~27 °C,年降水量2 400多毫米,但淡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为减少对外来水源的依赖,新加坡通过大型蓄水计划,以及海水淡化和循环再利用技术,逐步实现淡水资源自给自足。 【材 料】 图4-1 新加坡地理位置 新课导入 【思考题】 1. 说出新加坡的主要水体类型。 2. 简要分析新加坡各水体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 据图估算新加坡主岛的面积,讨论该国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但淡水资源供给不足的原因。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绘制示意图,说明陆地上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实践力) 2.结合示意图,分析河流的补给特点和变化规律。(综合思维) 3.结合示意图,分析特定区域河流水量的运动变化规律。(区域认知) 学习目标 / 01 相互联系的陆地水体 陆地水体的含义 1 陆地水是指分布在陆地的各类水体的总称 陆地水体的类型 2 河流 湖泊水 沼泽水 冰川水 生物水 地 表 水 地下水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下渗到地下的土层和岩石空隙中 空气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土层和岩石空隙中) 拓展延伸 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地下水 拓展延伸 地下水 类型 潜水(重力水) 承压水(自流水) 位置 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 上下两个隔水 层之间 流向 从高处流向低处 从压力大处流 向压力小处 补给 雨水和地表水 潜水 分布 分布区与补给 区一致 分布区与补给 区不一致 深度 埋藏浅,易开采 埋藏深 水质 易污染 水质好,流量 稳定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3 陆地水体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大气水 地下水 地表水 海洋水 水量最大,目前人类利用较少 冰川水 陆地水 淡水储量最大,分布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利用少 河流水 湖沼水 更新快,用途广 储量大,埋藏深、利用较少 融 化 互补 蒸 发 降水 渗出 下渗 (1)自然界的水处在永不停息的循环运动之中。(  ) (2)各类陆地水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3)井水不犯河水是有科学道理的。(  ) (4)湖泊水、地下水都是淡水。(  ) 判 断 √ × √ × / 02 河流的补给 河流主要的补给形式 1 大气降水 (雨水)补给 永久性冰川 融水补给 季节性积雪 融水补给 湖泊水和沼泽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 中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示意图 雨水补给 主要特征:河流最重要的补给类型和水量来源;具有不连续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影响因素:降雨量及其变化 补给季节:雨季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主要特征:具有连续性和日变化的特征 影响因素:积雪厚度、气温、地形 补给季节:春季 中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示意图 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特征:受气温的影响,对河流径流具有调节作用 影响因素:气温高低 补给季节:夏季 中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示意图 湖泊和沼泽水补给 主要特征:湖泊对河流径流具有“削峰补枯”作用;沼泽水补给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不明显 影响因素:与河流的相对水位 补给季节:全年 地下水补给 主要特征:河流较为稳定和均匀的补给来源 影响因素:地下水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 补给季节:全年 河流主要的补给形式 1 大气降水 (雨水)补给 永久性冰川 融水补给 季节性积雪 融水补给 “地上河”河流水单向补给地下水,如黄河下游和长江荆江段。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并不都出现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多,其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冬季。 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形成春汛。 以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形成夏汛,且冬季断流。 地下水补给 思 考 读图说出下列气候区的河流的补给方式、时间和径流特点。 (注: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 思 考 [思考] 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冰雪冰川融水有什么区别? 答案 季节性积雪融水主要是指在高纬度地区的积雪,春初时节,气温升高,融化成水。冰雪冰川融水主要是指高海拔地区的冰川雪原,在夏季,气温升高,冰川雪原等地储备的冰雪融化成水。 地上河 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2 湖泊与河流水 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湖泊对下游河段具有调节作用。 地下水与河流水 丰水期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思 考 [思考] 地下水补给与湖泊水补给有什么区别? 答案 地下水补给比较平稳,河流季节流量变化小;而湖泊水补给受降水影响大,雨季时补给得多,河流流量大,而旱季补给得少,河流流量小,即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方法技巧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判断河流的补给类型—“三看法” 一看图例、坐标轴 图例中和坐标轴上往往标注有气温、降水量等字样,尤其要注意降水绝对数量的大小,不能只看高低趋势。 判断河流的补给类型—“三看法” 二看是否有断流 冬季有断流、汛期在夏季的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判断河流的补给类型—“三看法” 三看流量高峰期 ①汛期在春季,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②汛期在夏季且冬季未断流,以雨水补给为主。③全年流量稳定但流量较小,以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为主。 素养培优 下图为温带地区两个区域的河流示意图,图中河流AB段为地上河。 问题: 1.[综合思维]图示三个湖泊中,对河流补给作用最大的湖泊是____,对河流径流调节作用最大的湖泊是____,主要由河流提供补给水源的湖泊是____。 ① ② ③ 问题:2.[地理实践力]指出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的一般特点。 答案: 丰水期,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问题:3.[综合思维]判断图中的河流AB段的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 河流水补给地下水。图中河流AB段为地上河,地上河的水位始终比两岸的地下水水位要高,始终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问题: 4.[区域认知]说明图中乙区域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以及该补给形式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地区。 答案: 冰雪融水。西北地区。 课堂小结

  • ID:10-20546289 4.1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课件(共34张PPT) 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四章 陆地水与洋流 /第一节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陆地水与洋流 第四章 第1节 新课导入 新加坡地处热带,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年平均气温24~27 °C,年降水量2 400多毫米,但淡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为减少对外来水源的依赖,新加坡通过大型蓄水计划,以及海水淡化和循环再利用技术,逐步实现淡水资源自给自足。 【材 料】 图4-1 新加坡地理位置 新课导入 【思考题】 1. 说出新加坡的主要水体类型。 2. 简要分析新加坡各水体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 据图估算新加坡主岛的面积,讨论该国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但淡水资源供给不足的原因。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1.绘制示意图,说明陆地上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实践力) 2.结合示意图,分析河流的补给特点和变化规律。(综合思维) 3.结合示意图,分析特定区域河流水量的运动变化规律。(区域认知) 学习目标 / 01 相互联系的陆地水体 陆地水体的含义 1 陆地水是指分布在陆地的各类水体的总称 陆地水体的类型 2 河流 湖泊水 沼泽水 冰川水 生物水 地 表 水 地下水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下渗到地下的土层和岩石空隙中 空气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土层和岩石空隙中) 拓展延伸 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地下水 拓展延伸 地下水 类型 潜水(重力水) 承压水(自流水) 位置 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 上下两个隔水 层之间 流向 从高处流向低处 从压力大处流 向压力小处 补给 雨水和地表水 潜水 分布 分布区与补给 区一致 分布区与补给 区不一致 深度 埋藏浅,易开采 埋藏深 水质 易污染 水质好,流量 稳定 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3 陆地水体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大气水 地下水 地表水 海洋水 水量最大,目前人类利用较少 冰川水 陆地水 淡水储量最大,分布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利用少 河流水 湖沼水 更新快,用途广 储量大,埋藏深、利用较少 融 化 互补 蒸 发 降水 渗出 下渗 (1)自然界的水处在永不停息的循环运动之中。(  ) (2)各类陆地水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3)井水不犯河水是有科学道理的。(  ) (4)湖泊水、地下水都是淡水。(  ) 判 断 √ × √ × / 02 河流的补给 河流主要的补给形式 1 大气降水 (雨水)补给 永久性冰川 融水补给 季节性积雪 融水补给 湖泊水和沼泽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 中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示意图 雨水补给 主要特征:河流最重要的补给类型和水量来源;具有不连续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影响因素:降雨量及其变化 补给季节:雨季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主要特征:具有连续性和日变化的特征 影响因素:积雪厚度、气温、地形 补给季节:春季 中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示意图 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特征:受气温的影响,对河流径流具有调节作用 影响因素:气温高低 补给季节:夏季 中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示意图 湖泊和沼泽水补给 主要特征:湖泊对河流径流具有“削峰补枯”作用;沼泽水补给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不明显 影响因素:与河流的相对水位 补给季节:全年 地下水补给 主要特征:河流较为稳定和均匀的补给来源 影响因素:地下水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 补给季节:全年 河流主要的补给形式 1 大气降水 (雨水)补给 永久性冰川 融水补给 季节性积雪 融水补给 “地上河”河流水单向补给地下水,如黄河下游和长江荆江段。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并不都出现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多,其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冬季。 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形成春汛。 以永久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形成夏汛,且冬季断流。 地下水补给 思 考 读图说出下列气候区的河流的补给方式、时间和径流特点。 (注: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 思 考 [思考] 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冰雪冰川融水有什么区别? 答案 季节性积雪融水主要是指在高纬度地区的积雪,春初时节,气温升高,融化成水。冰雪冰川融水主要是指高海拔地区的冰川雪原,在夏季,气温升高,冰川雪原等地储备的冰雪融化成水。 地上河 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的互补关系 2 湖泊与河流水 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湖泊对下游河段具有调节作用。 地下水与河流水 丰水期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思 考 [思考] 地下水补给与湖泊水补给有什么区别? 答案 地下水补给比较平稳,河流季节流量变化小;而湖泊水补给受降水影响大,雨季时补给得多,河流流量大,而旱季补给得少,河流流量小,即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方法技巧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判断河流的补给类型—“三看法” 一看图例、坐标轴 图例中和坐标轴上往往标注有气温、降水量等字样,尤其要注意降水绝对数量的大小,不能只看高低趋势。 判断河流的补给类型—“三看法” 二看是否有断流 冬季有断流、汛期在夏季的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判断河流的补给类型—“三看法” 三看流量高峰期 ①汛期在春季,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②汛期在夏季且冬季未断流,以雨水补给为主。③全年流量稳定但流量较小,以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为主。 素养培优 下图为温带地区两个区域的河流示意图,图中河流AB段为地上河。 问题: 1.[综合思维]图示三个湖泊中,对河流补给作用最大的湖泊是____,对河流径流调节作用最大的湖泊是____,主要由河流提供补给水源的湖泊是____。 ① ② ③ 问题:2.[地理实践力]指出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的一般特点。 答案: 丰水期,河流水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问题:3.[综合思维]判断图中的河流AB段的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 河流水补给地下水。图中河流AB段为地上河,地上河的水位始终比两岸的地下水水位要高,始终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问题: 4.[区域认知]说明图中乙区域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以及该补给形式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地区。 答案: 冰雪融水。西北地区。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