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陆][注册] (您的IP:3.141.35.60)

  • ID:8-20067234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无答案)

    高中历史/期中专区/高一下学期

  • ID:8-20067210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图片版 无答案)

    初中历史/期中专区/七年级下册

  • ID:8-20067209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10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标要求】 1.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962年10月 古巴导弹危机 【时空定位】 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110页) 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 指的是冷战时期,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 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冷战 两极格局 历史概念 冷战与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是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的基础。。 ②学习聚焦: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③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④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苏联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 ⑤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拉开冷战序幕)。 1、冷战 (1)背景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10页 (2)表现 (3)影响 铁幕演说是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苏联、反共产主义的演说,运用“铁幕”一词之意攻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用铁幕笼罩起来”,因此此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拓展 (2)冷战表现 1947年3至1955年 {2D5ABB26-0587-4C30-8999-92F81FD0307C} 领域 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1947年3月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9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标志着两大政治集团的形成 经济 1948年实施②“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计划经济模式;标志着两大经济集团的形成 军事 1949年成立③“北约”,联邦德国 1955年“华约”,民主德国和东欧 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地缘 ④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6导致德国分裂,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1990年统一 地缘政治学: 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战略军备等)是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 概念解读1:杜鲁门主义:1947年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希、土危机),宣布世界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营垒,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 标志着:美国外交上从孤立主义走向全球扩张主义。美苏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 实质:反苏反共、称霸世界 概念解读2:马歇尔计划(1948实施) 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 “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直接目的: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 根本目的:控制西欧经济,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最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作用: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图10,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实质?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地位 冷战开始的标志,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 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运用 特点 公开性 隐蔽性 内容 援助希腊土耳其(希土危机) 援助西欧、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实质 反苏反共,称霸世界。 难点点拨: 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理解两者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战后欧洲的分裂不从杜鲁门主义开始,亦不从北约组织的建立开始,而应从马歇尔计划的酝酿和实施开始。这一观点的解释最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 A.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运用 B.直接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 C.具有控制西欧拉拢东欧的双重企图 D.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分裂 113页 122页 D 概念解读4: 第一次柏林危机-110页引言 二战后,德国和首都柏林被分区占领,法美英占区合并与苏占对峙。 1948年6月 ,柏林西占区单独实行币制改革引发苏联不满。24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美国通过“空中走廊”向西柏林的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这是美苏在冷战中的第一次严重对峙,即第一次柏林危机。 导致德国分裂,于1949年相继成立(西德)(东德)--1990年统一 1.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D 2、两极格局113页 (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特点: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2022·全国)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 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 C 拓展 特点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中国?) 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61-1973) 特种战争 ③全面冷战(欧洲),局部热战(亚洲) ⑥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④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明显的地缘政治特点 ⑤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具有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 朝鲜战争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美国舰队进犯台湾海峡,侵犯中国主权。为保家卫国,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3年,签署停战协定 越南战争 二战后,法国撤出越南,美军乘虚而入,提出“多米诺骨理论”,认为东南亚一个国家落入共产党手中,会产生连锁反应,在南越扶植傀儡政权。1961年发动”特种战争”,1965年,发动局部战争,后大规模参战。在中国、苏联的帮助下,美军1973年,撤出越南,1975南,越南统一。越南战争消耗美国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美国70s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消极影响 ①具有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②美苏争霸,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导致世界局部地区动荡与不安。 ④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导致朝鲜、德国的分裂。 (3)美苏“冷战”的影响 客观积极性 ①美苏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②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时期 特征 表现 20世纪40年代中至60年代 既缓和又紧张,美攻苏守 缓和: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 对抗:①1958第二次柏林危机,1961“柏林墙”,1990拆。 ②1962古巴导弹危机-世界笼罩在核阴影下,对抗与妥协。 1958—1961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1961-1990 1958年1月,苏联要求美、英、法三国在6个月内从西柏林撒军,遭到坚决反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1961 年8月12-13日,东德在西柏林周国拉起一道全长约154千米的路障和铁丝网,后来改建成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美国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派装甲部队来到柏林墙下,与苏联坦克对峙,但双方避免发生直接军事冲突。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14页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出动航空母舰和携带核武器的轰炸机将古巴“隔离”。美苏军队都进入战备状态。这是冷战期间苏美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美芬军队都迸入战备状志,并摆出一副不惜动用核式器的姿志。但是,美苏対危机的处理十分谨慎,双方领导人(赫鲁晓夫、肯尼迪)多次通信,通过私密谈判,苏联撤走导弹,美国解除封锁,结束了危机。 古巴与美国本土相距仅217公里 短程导弹2分钟可毁灭佛罗里达 中程导弹5分钟可毁灭1/3 国土 50s60s--美攻苏守 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恶化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13页 1.冷战的发展 2.如图是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一幅漫画。该漫画 A.受到了印象画派的影响 B.体现了现实主义的风格C.展现了古巴导弹危机的全貌 D.凸显了“魔幻现实主义”特色 1.漫画是最鲜活的历史,观察下列一组时政漫画,分析导致漫画现象出现的原因 A.法德矛盾尖锐 B.美苏冷战加剧 C.北约成立 D.雅尔塔体系瓦解 B B 20世纪70年代 苏攻美守 勃列日涅夫 尼克松 ①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勃改革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1979 苏联入侵阿富汗,标志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②美国受①经济危机、②侵越战争受影响,③经济滞胀,④西欧、日本崛起⑤实力削弱。战略防御-尼克松主义: (中美关系缓和、中苏关系恶化)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美攻苏守,关系缓和 里根和 戈尔巴乔夫 ①美国里根实施“战略防御计划”-星球大战计划 ②首脑会晤、签署限制武器-《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 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条约; ③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同意两德统一--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④中苏关系正常化--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 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是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提出并开始实施的以空间定向能和动能武器技术为主的长远研究计划,是一种使核武器失效的反弹道导弹多层综合战略防御系统。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①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经济上成为美国竞争对手;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的“起飞”,追求成为政治大国的20c70s,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表明以美国为首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冲击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出现。 2.多极力量的成长--114页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①原因:苏联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破裂。②结果: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最后一句)。 中国崛起 拥有“两弹一星”、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的兴起 ①1955年,万隆会议。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万隆精神 ②1961年,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③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挥了先导作用。 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标志: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 第三世界:1974年,毛泽东根据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把世界划分为三个 部分。第一世界:美苏。第二世界 :美苏外的发达国家。第三世界:亚非拉-日本除外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114页:不结盟运动 ①含义:不结盟运动并非不与任何国家结盟合作,而只是不和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 ②提出:1956年南斯拉夫-铁托、埃及、印度提出 ③形成:1961年贝尔格莱德会议 ④重要任务是: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⑤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021.山东.15)如图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 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 D.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B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知识小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①欧洲: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并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③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苏东、苏中关系恶化。 ④中国崛起: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正式访华;成为不可忽视的国际政治力量 ⑤第三世界的兴起:万隆会议与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 多极化趋势影响:(1)冲击了两极格局;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制约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 原因:①外部:“和平演变”策略。②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③根本: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2) 标志:1989东欧剧变,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南斯拉夫解体,德国统一。 1991苏联解体。(3) 影响: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和平演变: 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次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演变,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 东欧剧变: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 三、极格局的瓦解115页 四、当今世界格局: 1、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1991年,苏联解体后----时代的主流:和平与发展。 2、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1)1993年欧盟 (2)俄罗斯推行多极化外交(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4)中国负责任大国 (5)发展中国家力量增强 五、归纳总结: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重要: 1、20c50s(1955年),两极格局形成 2、20c60、70s,多极化趋势出现(5个表现) 3、20c90s初(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本课小结 世界格局的演变:①一战前:维也纳体系 ②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③ 二战后: 雅尔塔体系: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④1991后,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 ID:8-20067175 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图片版 无答案)

    初中历史/期中专区/七年级下册

  • ID:8-20067170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PDF版无答案)

    高中历史/月考专区/高三

  • ID:8-20067168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教学检测(四)暨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无答案)

    高中历史/期中专区/高二下学期

  • ID:8-20067164 2024年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中考二模历史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初中历史/中考专区/二模真题

  • ID:8-20067151 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无答案)

    高中历史/期中专区/高一下学期

  • ID:8-20067110 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PDF版无答案)

    高中历史/期中专区/高一下学期

  • ID:8-20067110 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PDF版无答案)

    高中历史/期中专区/高一下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