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陆][注册] (您的IP:13.59.18.83)

21在线题库最新试题

学校教师招聘信息

  • ID:1021-20151866 探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1203960011950700探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研究背景 农民工数量庞大,是我国重要的就业主体,也是稳就业政策的重点关注对象。 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工作为国家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农民工群体的现状也越来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问题提出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频繁,城镇出现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其中,大批农民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支生力军。   这些数量巨大的农民务工人员(以下简称“农民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呢?这些居住在城镇里的农民工又面临哪些急需解决的难题呢?   对于这一课题的探究,建议采用以下思路。 收集、阅读资料,了解农民工现状。 分析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面临的难题。 探讨解决农民工难题的对策与途径。   知 识 拓 展   资料 1 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介绍,农民工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9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2 亿人(2021年)。目 前,我国建筑业、煤矿采掘业、纺织服装业和城市传统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多数来自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说,农民工为城镇创造了财富,为改革开放增添了活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春节期间,大量的农民工回家过年了,一些工厂招不到工人,只得减产甚至停 业。大城市居民的生活也面临很多困难:家政服务人员、环卫人员、保安人员少了,一些餐馆都歇业了。现在,我国的许多工业和城镇已经离不开农民工了。 资料分析   1. 在城镇里的农民工主要从事哪些行业?结合你的所见所闻,印证这种说法。   2. 分析促使这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资料 2 数百万农民工返乡创业   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快速发展,吸引广大农民工返乡创业。2015 年,国务院为进一步做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工作,印发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农民工返乡创业将创造一批新的就业载体,以创业促就业,带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返乡农民工回到农村,他们把打工时掌握的各种信息与家乡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展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空间,带动农村各项生产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资料分析   1. 与农民工外出打工相比,返乡创业给农民工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好处有哪些?   2.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你能举出一些实例吗? 资料 3 怎么解决农民工所面临的难题   城市中的农民工普遍面临收入低、住房医疗无保障、子女入学难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当前的社会是一项严峻的挑战。为此,许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举家进城落户。   实施居住证制度,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享有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   健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机制,让进到城市的农村人口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市民权利。   大力发展大中城市,吸纳更多的农民工。   重点发展中小城镇,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建设新农村。   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   控制农民工进城的数量。 资料分析   1. 上面这些想法和做法,你同意哪些?为什么?   2. 你还有什么建议?请举出两条,并说明理由。 新闻链接 详解农民工就业:特征、趋势与政策建议 华夏时报 钟正生/文 农民工数量庞大,是我国重要的就业主体,也是稳就业政策的重点关注对象。2023年上半年中国就业形势整体向好,其中农民工就业形势的改善最为显著。从数量看,2023年上半年外出务工农民工人数同比增3.2%,是2013年以来的次高点(仅低于2021年一季度)。从失业率看,2023年7月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4.8%的低位,较2月高点下降1.2个百分点,较城镇总体的调查失业率低0.5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学历失业率从2月的5.7%降至6月的4.4%,而农民工人群中低学历的占比更高。 回顾2020—2022年间农民工就业形势及其对消费的影响,探讨当前农民工就业复苏的可持续性,并提出助力农民工消费需求释放的相关政策建议。 1)作为重要就业群体的农民工有何特征?尽管农民工没有城镇户籍、受教育程度偏低,但普遍吃苦耐劳,这些特殊之处使农民工就业的行业结构与城镇整体存在差异:农民工更多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更多从事接触性,而非高技术服务业。 2)过去三年农民工就业与消费同步走弱。2020—2022年,多数稳就业政策对农民工群体覆盖不足,农民工显性就业压力偏大,外出农民工流动情况所反映的隐性就业压力更甚。外出务工工资是农村居民重要收入来源,但2020—2022年就业景气度低迷,拖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边际消费倾向,延缓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 3)今年以来农民工就业的恢复能否持续?中国经济走向复苏,就业回暖的大方向相对确定,且较多吸纳农民工就业的第三产业恢复势头较好,建筑业施工需求回升,制造业劳动力需求已有企稳苗头,农民工就业的恢复具备持续性。 4)政策如何助力农民工群体消费需求释放?农民工群体可成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支点,宏观政策可以为农民工群体消费需求的释放提供“加速度”。短期内,需促进经济环比增长动能修复,稳定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民工收入,提振其消费意愿。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农民工兼具“二元”身份,天然抑制其自身的消费水平,宏观政策在中长期需解决农民工消费“两头不沾”的问题,可着眼于增强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提升农民工社保覆盖质量,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摊机制。 一、作为重要群体的农民工有何特征? 农民工是重要的就业主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据《202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共2.96亿人,在 7.3亿全国就业人员中的占比为40.3%,在从事非农行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中的占比约为53.1%。 从刘易斯的二元模型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之初,剩余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他们所接受的工资水平远低于其边际产出,这是农民工为中国经济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中高速增长的贡献所在,也助力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缩窄。 农民更多从事非农工作,使其收入增速更快提升。2013 年起,国家统计局整合城乡住户调查制度,开展了城乡一体化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此后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的统计数据更具可比性。2022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比值为2.6:1,较2013年的2.93:1有明显的下行。 农民工的就业结构与城镇整体有所差异。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我国农民工主要从事六大行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住宿和餐饮业等,从事其他行业的农民工合计占比仅有17.6%。相比于城镇总体,农民工就业的行业结构有两个特征: 一方面,农民工更多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我们可用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观察城镇整体的就业结构。全部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人数占比为27.4%,较城镇总体制造业就业占比高出7.8个百分点;从事建筑业的人数占比为17.7%,较城镇总体的建筑业就业占比高8.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农民工所从事的服务业行业较为集中,且多属于接触性服务业。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51.7%,而城镇总体就业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比高达66.6%。农民工在第三产业中的就业集中于批发零售、交通物流、住宿餐饮、居民服务这四大行业。 农民工群体有其特殊之处,影响了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 首先,农民工并不具备城镇户籍,部分岗位对此有“准入”限制。城镇非私营单位涵盖了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集体单位、政府及事业单位等类型,其就业质量和工资水平相对于私营单位(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更高。根据《2022年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中,从事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行业、教育行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的占比分别为11.7%、11.6%、6.4%。这三个行业中,大量存在国企、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对应聘者的户籍范围有更多限制,对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形成“歧视”。 其次,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偏低。农民工群体学历低于社会平均水平,2022年近七成农民工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而在全部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群占比不到六成。从《2022年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看各行业城镇就业人员的学历分布,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往往从事建筑业(62.6%为初中及以下学历)、住宿和餐饮业(60%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居民服务业(56.4%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制造业(52.3%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等行业,这与农民工就业较为集中的行业相重叠。 最后,农民工普遍吃苦耐劳。即便年龄已经偏大,农民工也愿意承担更辛苦、更危险的工作,建筑业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过去三年农民工就业与消费同步走弱 1. 过去三年农民工就业难度有所加大 过去三年间,农民工就业难度有所加大。一方面,国内经济低位运行,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减少,农民工找工作难度提升,也影响其就业意愿。2020年,我国农民工人数减少517万人,出现有统计以来的首次环比减少。2020年至2022年,农民工占乡村人口的比例环比分别提升0.7个百分点、2.7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而2012-2019年间年均提升2.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疫情一度对线下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农民工的活动半径减小。2022年,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在全部农民工中的占比较2019年下滑1.8个百分点。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更倾向于省内务工,2022年跨省就业农民工在外出就业农民工中的占比较2019年下滑了2个百分点。 此外,稳就业政策对农民工群体覆盖偏弱,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难以“兜底”农民工就业,使农民工就业相较于城镇户籍人口“难上加难”。 2. 外出农民工流动数据折射隐性就业压力 相比于本地就业,外出就业在收入方面吸引力更高。根据《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020年-2022年间,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分别减少466万人、增长213万人、增长18万人,这远低于2016—2019年121万人的年均增量;外出农民工占乡村人口的比例在2020年—2022年环比分别提升0.1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而2012-2019年间年均提升1.09个百分点。 外出农民工人口流动,往往会对城镇失业率数据形成“干扰”。农村是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经济景气度偏弱时,大量农民工返乡,城镇的劳动力供给下行,使就业调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失真”。 3. 农民工就业景气度影响农村消费 2020—2022年间,经济疲弱叠加疫情影响,农民工就业景气度低迷,拖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边际消费倾向,延缓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 首先,外出务工工资是农村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据统计局住户调查,农民收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营性收入,其中六成多是农业经营收入,多源于粮食、蔬菜、水果等作物种植,增长相对稳定。2022年,经营性收入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占比为34.6%,较2013年降低7.1个百分点。二是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贡献的大头,与农民工就业息息相关。2022年,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为42%,较2013年提升了3.3个百分点。农民工进城务工,将一部分收入寄回农村老家,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020至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速较2017—2019年低1.1个百分点;其中,经营性收入年均复合增速仅较2017—2019年低0.1个百分点,而外出农民工工资收入年均复合增速较2017—2019年复合增速低1.6个百分点。过去三年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速走低,是其总收入增速放缓的主要拖累。 其次,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其工资性收入正相关。2014年—2019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在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提升2.4个百分点,同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也提升了3.8个百分点。2020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收入的比例较2019年下滑1.4个百分点,同期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较2019年下滑3.2个百分点。过去三年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一定程度上抑制其消费倾向。 最后,农民收入增速放缓、消费场景受限,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产生一定阻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3%,较2019年上行了3个百分点。分品类看,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两类支出的占比分别下行1个百分点和0.85个百分点,对总体消费的拖累较大。 三、今年以来农民工就业显著好转 2023年以来,中国经济复苏以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恢复增长为主,从事这些行业的多为农民工人群。在经济恢复过程中,更多农民工进城务工,弥补了城镇劳动力的供需缺口。2023年二季度,外出农民工转移的同比增量为581万人,较我们测算的潜在趋势值大概高出55万人;2023年二季度,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较去年同期下行1个百分点至5.0%,如果将超额转移的55万外出农民工也考虑在内,经调整的失业率将进一步降低0.3个百分点。 我们认为,年内我国经济复苏的势头还将持续,服务业依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带动力量,因而农民工就业的恢复具备一定持续性。农民工就业形势由弱转强,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 首先,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带动突出,还将成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力。 2020年—2022年间,服务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对农民工新增就业贡献明显减弱。2020年,第三产业农民工就业减少121万人,系2008年有统计以来的首次净流出。即便后续有所恢复,2021年及2022年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就业增量也仅有180万人、395万人,弱于2015-2019年间615万人的均值。 2023年上半年,农民工就业占比较高的接触性服务业复苏势头较好。防疫政策放开后,居民外出就餐、旅游出行明显增多,人流物流恢复,接触性、聚集型服务业补偿性增长。从上半年数据看:1)批发和零售业(从事该行业的农民工占比约12.5%)实际GDP同比增长6.6%,比去年快5.7个百分点;2)住宿和餐饮业(从事该行业的农民工占比约6.1%)实际GDP同比增长15.5%,而去年下降了2.3%;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事该行业的农民工占比约6.8%)实际GDP同比增长6.9%,较去年的-0.9%也有明显恢复。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对中国实际GDP累计同比的贡献率达到64.3%,已基本回到了疫情前水平。 其次,建筑施工需求回升,对农民工新增就业由拖累转为支撑。 2020年至2022年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大幅减少。2020年-2022年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合计减少了205万人。建筑业农民工“退潮”,受短期与长期因素叠加的影响:首先,疫情对线下经济活动产生抑制,2020年与2022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分别减少211万人、减少325万人。其次,2022年,部分地方出台“超龄农民工”清退政策,加快了大龄农民工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节奏。最后,2022年房地产行业调整压力犹存,房屋建筑施工活动放缓,对从业人员需求的影响尤为突出。 2023年上半年,房地产“保交楼”推进,基建投资保持较强的支持力度,使得建筑业施工需求回暖。今年上半年建筑业实际GDP累计同比增速达7.7%,为2017年以来的次高点(仅低于2021年一季度)。 最后,十四五规划提出“保持制造业占比稳定”的要求,制造业劳动力需求已有企稳苗头。 2016至2020年,农民工连续六年净流出制造业。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且制造业正走向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机器换人”屡见不鲜,一定程度上“挤出”农民工就业。 疫情后农民工再向制造业“回流”。疫情期间我国出口竞争优势显现,出口的持续较快增长对制造业需求产生支撑。2022年工业在GDP中的占比回升至47.7%,较2019年全年高15.1个百分点。2021年至2022年,农民工流向制造业的人数分别为130万人、173万人,连创2013年以来新高。不过,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方向相对明确,中长期看,制造业对技能水平较低的农民工就业吸纳情况仍将趋弱。 四、如何助力农民工消费需求释放 我们认为,当前农民工就业的恢复具备一定持续性,农民工群体可成为2023年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支点”。然而,从就业恢复到收入增长,从收入增长到消费增加之间,仍然可能存在“转换”的困难与时滞。 2023年上半年,农民工就业景气度回温,已对消费产生一定推动。今年上半年,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较去年末提升了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提升了0.4个百分点。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基于此,宏观政策有必要在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增加农民工收入、增强农民工消费意愿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为农民工群体消费需求的释放提供“加速度”。短期内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则,巩固农民工就业恢复势头,促进农民工增收。1)增强经济增长动能,才能为农民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劳动力市场供需格局边际改善后,在就业稳固的同时,农民工工资收入也能够更快增长。2)更多推行“以工代赈”,鼓励农民工参与政府投资的项目建设,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增收。3)即便在当下,农民工也依然面临一定的就业机会上的歧视(比如部分招聘中,为当地户籍人口保留一定比例的名额,限制外来劳动力进入部分工种、岗位等),有必要对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的招聘作进一步规范,集中清理其中的歧视性规定,确保农民工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的权利与义务。 二则,出台针对性的消费刺激政策,为农民工消费提供补贴。近几年多地政府发放消费券,但投放方式往往以线上为主、派券过程相对复杂,“政策红包”往往难以覆盖农民工群体。事实上,农民工是城镇中收入相对较低、消费潜力更足的群体,理应是消费补贴政策的重要目标人群。有鉴于此,可以为农民工群体设计定向的消费补贴政策,投放一定比例的纸质消费券,更多考虑农民工的消费场景和消费习惯。 三则,中央政府可以考虑牵头设立住房专项保障基金,让农民工“有恒产者有恒心”。地方政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加大对问题楼盘项目的购买,再卖或租给农民工及新市民。这有利于提升农民工的消费倾向,有助于推动“保交楼”工作,还能够迅速提供房地产市场的增量需求,可谓“一箭三雕”。 1. 增强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 就业稳定性的主要表现为签订劳动合同,尤其是长期合同工、固定工等类型。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就业多是短期、非正规的,劳动合同的签订率较低。 农民正式劳动合同签订率偏低的后果是,在面临经济下行等外生冲击时,农民工被迫离职的概率较高;在产生工伤、工资等纠纷时,因农民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界定模糊,其权益更易受到损害。 因此,破解农民工低消费的途径之一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政策的发力点在于落实《劳动合同法》,提升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增强农民工就业信息的获得渠道,降低农民工收入中断的风险,稳定其收入预期。 2. 提升农民工社保的覆盖质量 近年来我国基本社会保障参保率水平持续提升,覆盖面人群较广。截至2022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5亿人、13.45亿人,分别占制度内应参保人数的90%、95%;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亿人、5.5亿人。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要求“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覆盖除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应参保人员以外的其他所有城乡居民”。 但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医疗及养老保险的覆盖质量不高。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17年年末,农民工参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比例分别为21.7%和21.6%,分别较城镇就业人员参保率低46.1和29.9个百分点;2017年农民工参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7.1%和27.2%,分别较城镇就业人员参保率低26.4和25.3个百分点。农民工往往只在其户籍地参与低水平的城乡居民保险,而非高水平的城镇职工保险。低水平医疗保险缴费较低,但在报销待遇方面相对较弱。 现实中,高质量的社会保障需企业和农民工共同缴纳费用。然而,企业缴纳社保负担较重,囿于生产经营压力,往往希望降低用工成本;农民工希望获取更多即期收益,且其流动性较强、社保异地转移接续程序相对复杂,求职过程中对于用工方是否能够缴纳社保,并无迫切性诉求。 有鉴于此,宏观政策有必要缓解企业和农民工社保缴费的负担,以此提升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农民工群体的覆盖率,一方面可根据农民工参保的人数和占比,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税收优惠及社保补贴政策;另一方面,流入地相关部门可以考虑为农民工统一购买补充医疗保险,或向农民工开放当地的特色医疗保障(比如“沪惠保”“北京普惠健康保”等),促进其消费潜力的释放。 3. 促进农民工向“新市民”转化 农民工向新市民转化固然可以提升其消费,但仍面临多重阻碍。对于农民工而言,进城面临的不仅仅是户籍的阻碍,主观上的进城意愿也需要再三考量。进城面临社会关系和融入程度的问题,还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而土地是其进城失败的退路,也是难以割舍的家。从调查数据看,近年来进城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有所增强,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进城农民工中,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的比例为45.7%,比2016年提高10.1个百分点。总体上,对于农民工而言,进城存在融入社会、生活住房、缴纳社保、子女教育以及放弃土地的机会成本。 对当地政府而言,户籍人口增加的背后是城市运营成本的提升。会增加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公共管理、公共教育、卫生、住房等方面的成本,却难以带来短期可见的经济效益。也正因此,地方政府发力基建而非消费“稳增长”的动力更强。即便有改革户籍制度、吸引人口流入的诉求,地方政府也更倾向于给能创造更多价值的高学历毕业生,而非农民工以当地户籍。 站在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中长期角度,中央政府有必要也正在推动农民工向新市民的转化。但其中的难点在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摊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需明确“中央财政-流入地财政-流出地财政-农民工个人”的权责。其中,中央财政可以根据接纳农民工落户的人数给予地方政府专项补助支持,流入地政府可按照农民工工作年限及技能给予补贴,流出地政府亦需支持农民工自愿有偿退出土地承包。 综合实践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认识到,当前我国农民工现状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担忧。必须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通过国家政策扶持、企业用工规范和个人自我保护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和待遇水平。最终达到一个政策稳健、市场公平、个人权益得到保障的良好局面。

  • ID:1021-20151862 探究低碳食品知多少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1031240010591800探究低碳食品知多少 研究背景 在食品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包括加工和运输),耗能低、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出量少的食物称之为低碳食物,反之就是高碳食物。 德国研究人员的研究表明,生产各种农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差异极大,如果以BMW汽车(118d)行驶里程的排放量来表示,生产1千克农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由小而大,依次为冬小麦、牛乳、猪肉、乳牛肉、奶酪、公牛肉。 显然,吃牛肉、猪肉等相当于让汽车跑的里程更多,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多,所以是高碳生活;吃谷物,如麦面和稻米则是低碳生活。这两者对人健康的促进和影响是不一样的。 从总体上来看,肉类食物由于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会导致人的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癌症等,例如,肉类和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及低密度脂蛋白较多,可导致心脑血管病和癌症;而谷物类食物中由于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纤维素和一些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因而能减少和预防心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癌症等。 问题的提出 低碳食品知多少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食品的标准除了有益健康之外,还希望这些食品在生产时,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损害。仔细想一想,即便是一小块饼干,它的背后也暗藏着一个庞大的产业系统,其生产、运输和消费都与环境密不可分。什么是低碳食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选择食品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对于这一课题的探究,建议采用以下思路。 查阅资料,了解食品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均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资料,认识不同产地、应季与反季节的食品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异。 通过资料,认识不同包装的食品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异。 讨论食品选择对环境的影响。 结合实地调查,完成应季蔬果的调查表,制作低碳晚餐。 资料 1 什么是低碳食品 在食品的生产、运输和消费环节中( 图 5.27),耗能低、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的食品称为低碳食品。生产各种农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差异极大,以生产1千克农产品为例,温室气体排放量由少到多依次为小麦、马铃薯、鸡肉、牛肉。 资料分析 在食品的生命周期中,有什么方法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解析: 从食品的生产、运输、消费三大环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生产方面:如食品生长过程中采用一种生态的和对环境友好的方式,不使用或减少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采用有机肥、有机饲料满足作物、畜禽的营养需求,达到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效果;引入生物燃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生产原料和工艺上的绿色环保。 运输方面:交通运输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加强对食物物流环节基础设施建设,将配送销售过程的损耗降至最低。 消费方面:食品外包装简化;选择购买应季、本地食品,减少运输环节;转变食物消费方式,实现均衡营养膳食,避免肉类生产盲目;减少煎、炸、烧、烤等产生很多油烟的烹调方式,健康饮食,提倡煮、煲、烫、凉拌。通过对食品生产、消费方式的转变与技术进步相结合,构建适用于我国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故答案为: 生产方面:减少农药、肥料使用,使用有机肥;生物燃料引入;提高生产技术。 运输方面:加强物流环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行效率。 消费方面:包装简化、减少运输、转变消费方式、健康饮食。 资料 2 本地和应季蔬果 与外地蔬菜、水果相比,本地蔬菜、水果有效减少了运输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是更低碳的食品。另外,长途运输的蔬菜、水果必须在六七成熟时采摘,尽管有保鲜技术,但仍然会损失部分营养物质,而本地蔬菜、水果可以做到九成熟采摘,因此更有营养。 与反季节蔬菜、水果相比,种植应季蔬菜、水果减少了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是更低碳的食品。应季蔬菜、水果生长时依靠当地自然条件,不需要投入额外的设备、能源等。 资料分析 1. 与本地相比,选用外地生产的蔬果在哪些环节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 2. 与应季相比,选用反季节生产的蔬果在哪些环节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 解析: 1. 外地蔬果:运输距离越远,尤其是空运而来的进口蔬果,化石燃料碳排放量越大而长途运输的蔬果为了更好地销售,时常使用保鲜剂、催熟剂等。 外地生产的蔬果在哪些环节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可从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储运两方面进行分析。 2. 反季节蔬果:建造温室大棚和维持棚内保温防寒都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反季节生产的大棚蔬果受日照的时间和强度不如自然条件下生长的蔬果,因而需要加上肥料来适应反季节的生长环境,从而调节蔬果养分的合成,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了防止反季节蔬果水分蒸发,保持鲜嫩美观,提高商品质量,商品包装、运输包装使用了保鲜膜、板条箱、塑料箱、纸箱、麻袋,使用保温车运输,加大温室气体排放。 选用反季节生产的蔬果在哪些环节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可从温室大棚、化肥、商品包装、交通运输等环节角度讨论和思考。 故答案为: (1)交通运输、化学药剂使用等方面。 (2)温室大棚、化肥、商品包装、交通运输等环节。 资料 3 食品的包装 人们选择食品时会不自觉地关注包装。以一个苹果为例,有称重售卖的苹果,也有装在精致印花袋子中分只售卖的苹果,还有装在礼盒中售卖的苹果。苹果的味道虽然相差无几,但伴随这只苹果产生的碳排放量是天差地别的。商家为迎合消费者的喜好,精心设计了各种包装,如独立包装、玻璃或金属材质的包装、各类礼盒包装等(图 5.28)。选择简单包装的食品,可以减少加工过程及未来处理废弃物时所需要消耗的能源。 资料分析 可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减少食品的过度包装。 参考答案 可从政府、企业和公众角度讨论和思考: ①政府部门建立长效机制,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规范食品包装标准,限制食品过度包装; ②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进包装技术,加强绿色包装,引导企业在包装设计中减少资源消耗; ③促进包装物回收,利用税收政策; ④倡导节约风尚、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分 析 讨 论 不同的食品选择会带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吗? 参考答案 当然会了。 执 行 任 务 1. 通过实地调查,找出几种本地生产的蔬菜、水果,记录它们的盛产期,填入表5.1 中,便于顺应时节选择食材。在班级里公布你的调查结果。 2. 根据调查结果,选择低碳的食材,用低碳的方法为家人做一顿健康又低碳的晚餐。在班级里进行讨论,交流制作“低碳晚餐”的心得。 小提示 ·使用应季的、本地产的、简易包装的食材 ·煮米饭或粥时考虑用薏仁、红薯等粗粮替代部分白米 ·考虑用白肉替代红肉,如用鸡胸肉替代牛肉 ·考虑以凉拌方式做菜,可以省下烹调时的能源使用 ·少油、少盐、少糖,减少调味料的使用,既健康,又减少碳排放 参考答案 不同蔬果的生长期不同,成熟期存在很大差异,而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差异也会导致蔬果成熟期的差异等,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总结,实地调查。如: 实践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认识到,为了减少碳排放,可以采取以下减排措施: 食品企业 食品企业应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响应国家减排降碳的政策,主动将碳中和目标纳入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增加科研技术投入研发低碳生产技术,为可能到来的碳贸易壁垒做好准备。目前,多家国际食品企业已经自发在产业链中减少碳排放,宣布了碳中和的目标。 消费者 消费者应主动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减少浪费,关注食物碳足迹。消费者应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减少食物浪费、在饮食中选择碳足迹较小的食品、自觉减少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品的消费等。个人的消费需求和选择偏好对产品市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消费者通过碳标签能直观的对比产品的气候变暖贡献度,从而在营养健康的基础上选择低碳或零碳产品,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的完善离不开公众的参与,个人应积极参与国家碳中和政策的制定,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为国家碳中和政策的完善建言献策。

  • ID:1021-20151859 探究实体商店何去何从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1145540011201400探究实体商店何去何从 研究背景 疫情期间,实体店面临着无法营业的问题,有不少实体商店的老板对此次疫情深恶痛绝,把自己商店的亏损甚至倒闭归因于本次新冠疫情。这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引发实体商店该如何经营的思考。但是,实体商店的困境真的是疫情的锅吗? 其实,疫情只是导火索,是实体店自身的顽疾驱使它逐渐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自新消费模式出现,实体商店何去何从的问题从未间断过…… 问题的提出 实体商店何去何从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人们日常购物模式已发生了很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实体商店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举步维艰。这些实体商店曾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如今,面对“互联网 +”时代,这些传统的服务业该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实现转型呢? 我们以中关村电子城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 对于这一课题的探究,建议采用以下思路。 收集资料,了解中关村电子城的发展历史。 结合资料,分析中关村电子城衰落的原因。 探讨对策,寻求中关村电子城的转型之路。 调查所在城镇某家实体商店的现状,并为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知 识 拓 展 资料 1 中关村电子城的兴盛 中关村电子城位于北京中关村的核心区,交通便利,周围高校和科研院所林立(图 3.35)。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在政府支持下,中关村集聚了一大批科技企业;中关村电子城逐渐成为国内最知名的电子产品批发、零售市场。至 20 世纪 90 年代,伴随着电子产品的大众化,传统的摊贩、散户开始有了规模化、固定化的交易场所,中关村逐渐形成几大电子卖场。到了 2004 年,中关村电子城的规模达到了顶点,成为我国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中心之一,引领着中国电子产品消费的风向标。 图 3.35 中关村电子城位置示意资料分析 分析促使中关村电子城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参考答案 气候条件 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气候条件较好 市场广阔 经济发达,对电子产品的需求量大;北京巿辐射范围广,巿场广阔 交通便利 位于北京中关村的核心地区,各种公共交通线路完善、布局合理 科技发达 周围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科技水平高,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 政策支持 在政府支持下,集聚了一大批科技企业 资料 2 中关村电子城的衰落 进入 21 世纪以后,随着便利的电子商务兴起,中关村电子卖场受到日益严重的冲击。电商在价格上有着很大的优势,加上其透明的报价和完善的服务,都让中关村电子城的商家们难以比拟。同时,电子城内一些商家的恶性竞争及不良市场行为,也加速中关村电子城走向衰落。 资料分析 简述电商比实体商店具有价格优势的原因。 参考答案 (1)便利的电子商务兴起拓宽了电子产品的销售渠道。 (2)电商由于附加费用少,产品价格相对较低。 (3)电商报价透明,且服务不断完善。 (4)电子城内商家的恶性竞争及不良巿场行为。 归纳中关村电子城衰落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依托当地科技优势,发展创新型企业。 (2)利用国家政策,积极向高、精、尖行业发展。(3)加强巿场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执 行 任 务 调查所在城镇的某家实体商店,了解其经营状况,并为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资料 3 中关村电子城转型之路2015 年 3 月,中国首家“智能硬件创新中心”在中关村电子城挂牌。2015 年 10 月,政府部门公布了“中关村大街发展规划”,中关村大街在 3—5 年内完成转型,逐渐腾退传统电子卖场,形成一批创新创业、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集聚区;2020 年年底,中关村大街及周边地区持续产生具有中关村原始创新、技术服务能力及商业模式创新优势的创客群体和企业集群。中关村电子城正向“创新创业一条街”逐步转型,传统电子城的业态正被新模式和新业态所取代。 资料分析 1. 说出中关村电子城转型的基本思路。 我认为,中关村电子城转型的基本思路是: ①完善服务,加强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②为有志创新创业的个体和群体入驻鼓励创新发展、多样化发展 ③加强与周围科研院校的联系,促进“研-产”成功的转化深化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2. 你对中关村电子城的未来发展还有什么建议? 新闻链接 “腾笼换鸟”为创新主体筑巢 海淀桥西北角,“AI Bay智慧港湾”的标志矗立在路口,在绿植掩映下泛着金属光泽,颇具未来感。几年前,这里由外部停车场改造为服务大众的公共绿地,中关村人工智能科技高地的绿色现代门户广场,是它的新角色。 来到相距几十米的未来科技大厦,智慧门禁、共享办公区、立体绿植墙、挑高中庭,现代化办公楼的要素一应俱全,曾经的硅谷电脑城已改天换地。站在顶楼,整片中关村西区尽收眼底,以未来科技大厦为圆心,3公里半径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与院所林立。 “前几天这一整层都被预订了,楼里的人工智能企业刚确定要扩租。”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国斌介绍,4年前,作为中关村西区最后一家电子城,硅谷电脑城启动改造。 “敢为天下先”是中关村与生俱来的气质。腾笼换鸟,考量的也是自我革命的魄力。 如今的未来科技大厦,已蜕变为北京人工智能原创科技高地,吸引了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万里红、暗物质、神州医疗等众多人工智能机构与企业。 鼎好电子商城也已升级改造,以“鼎好DH3”的新身份亮相,捕捉创新的孵化机构取代了卖电脑光盘的“小摊位”。创投公司盛景网联,就在这里打造了一个全球科创路演中心,自2023年1月起,几乎每周有项目路演、企业家沙龙、企业经营者闭门论坛等活动在这里开展。投资人、科技创新成果、专精特新企业汇聚一堂,创新火花“一触即发”。 “创新生态就是要有交流与互动的土壤,有了环境与服务的滋养,更多创新思想与成果才能够应运而生。”鼎好DH3总经理王剑峰说。 源源不断的创新主体与资源汇入中关村大街。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观察到,从20世纪80年代的科研人员下海,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海归人才创业,再到2010年以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关村大街活跃的群体最能展现中国创新创业的特点。而自2018年以来,硬科技创业与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已成为中关村创新创业的新主流。 从一条街成长为一座城 全景染色试剂盒、仿真月球车教学用具、高级别智能驾驶场景异构嵌入式车载计算平台……离未来科技大厦不远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创新展示中心里,全是各行业最具创新性和领先性的产品。 2014年6月,海淀图书城成为过去,中关村创业大街崭新开街,曾经的前沿知识“供给地”变成了创新创业的“热土”。车库咖啡、3W咖啡……人群熙攘的创业咖啡馆,见证了从这里源起的创业浪潮。“连上厕所的工夫,推门出来都会有人塞几份商业计划书给你。”一位投资人回忆。 佳格天地的创始人张弓,就是2015年走进创业大街的。北京孩子张弓,小时候总爱到海淀图书城淘买科学书籍,尤其喜欢天文学。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工作多年后,张弓回国创业,立志整合不同卫星和气象数据源的数据,服务于农业生产,这里成为他获取创业资源与服务的“第一站”。“从企业注册到敲定办公室开始办公,一周不到,几天就完成了。”张弓的创业伙伴张文鹏回忆。 如今,走进大街运营方搭建的创业会客厅,“咖啡桌”变成了一站式服务“中岛”,相比于在其他地方点一杯咖啡等待与投资人、创业伙伴偶遇,在这里,政策咨询、投融资对接、人才引进、办公空间对接、企业管理咨询、产业链上下游对接等一系列创业者所需的资源,都能“一站式”获取。 与张弓的脚步同频,高精尖创业者已经成了大街目前孵化与服务的主要对象。据统计,创业大街目前重点服务的700多家生态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占到21%,创业领域覆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科技领域。 一条街的变化,见证着中关村科技产业的变迁。如今,“一区十六园”的中关村早已突破北四环的地理范畴,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代名词和金名片。 从创业大街开启创业梦后,佳格成长迅猛,几度变更办公空间,但它从未离开中关村大街。谈及原因,张弓说,这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创新密码 “中关村精神”薪火相传 在中关村西区,矗立着一座金光闪闪的现代雕塑。这座名为《生命》的双螺旋雕塑,象征着中关村人生生不息、探索未知的开拓精神,也见证着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创新故事。 受《硅谷之火》一书感召,青年雷军投身创业洪流。金山上市后功成名就的他并未退隐,一人一碗小米粥,他带领团队在中关村开启了“小米加步枪”式的再创业。2021年3月30日,小米集团正式宣布造车,智能电动汽车制造成为雷军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 带着“为中国造芯”的梦想,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胡伟武开启创业路。在市场大潮中搏击12年后,他带领龙芯成为国产CPU第一股。 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姚班”,赴美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博士答辩后,90后海归胡渊鸣步履不停地回到中关村创业,他的目标,是打造世界级开源图形基础设施。 …… 联想、新浪、百度、小米、字节跳动相继孕育而生,抗癌新药、无人驾驶车、骨科手术机器人等成果不断涌现,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酝酿。 一项项引领全国的科技成果,一家家叱咤业界的科技企业,缘何在中关村不断诞生? “产业报国、敢为人先、包容失败、勇于创新,过去人们总结出的这些中关村企业家精神今天仍旧适用,成为推动中关村发展的精神动力。”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解读。 一代又一代中关村人,赓续着创新之火,让一个个梦想最终照进现实,也不断改变着中国科技产业的面貌。“中关村指数”显示,中关村每平方公里的投资额,已然超越硅谷。 亲历者说 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更让人兴奋的技术时代来了! 清晨7时,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海峰来到海淀区百度科技园的总部办公室。他要在半小时后的技术晨会开始前,用一天精力最旺盛、思路最敏捷的时段先处理部分工作。 王海峰是全球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ACL的首位华人主席,也是首位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大语言模型热度空前。3月16日,他带领的技术团队率先发布了中国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文心一言”。“我们看到,大语言模型开始出现一些人们过去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具有的能力,例如更强的创作能力、逻辑能力、推理能力甚至情感理解和情感生成能力等等。”王海峰说。 大语言模型到底是如何习得这些近乎人类的智慧的?王海峰对背后的技术原理进行了解密。他介绍,支撑公司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研发的关键技术包括有监督精调、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提示、知识增强、检索增强和对话增强等。其中,“预训练大模型”像博览群书的学生,记住了很多知识,但需要老师来指导如何运用;而“有监督精调”就是老师在教学生,将提炼出来的知识要点、典型范例等教给模型,让它知道该如何符合人类规范、习惯和价值观,去执行相应动作,生成相应内容。 “当然,国内大模型应用相比国际最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但这个差距正在加速缩小,我们的进步很快。”王海峰直言。 搜索引擎、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点燃的爆发性增长,自百度创立起就不断上演。 作为近年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团队领头人,王海峰也亲身经历着一个个新技术从积蓄力量到奋力起飞的时刻。2011年,百度翻译上线,这项基于机器翻译的智能服务很快便拥有了海量用户。当时,一向沉稳内敛的王海峰难掩激动地告诉同事:“从事这个领域18年,过去一周收获的用户量比过去18年的总和还多。” 从那时起,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初步显现出令人遐想无限的未来。12年后,看到人工智能不断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类的智能,王海峰感慨,“一个更让人兴奋的技术时代到来了!” 中关村电子卖场转型升级 2011年6月 太平洋数码大厦关停。 2015年2月 中关村e世界关停,变身e世界财富中心,陆续引入字节跳动、东方甄选等科技企业。 2015年10月 《中关村大街发展规划》发布,提出未来3至5年内彻底告别电子卖场,转型升级为“创新创业一条街”。 2016年7月 “数码圣地”海龙电子城停业,转型“中关村智能硬件创新中心”,引进华灿工场等创业孵化机构。 2017年11月 中海电子市场撤市,拆除后变身街心花园。 2019年 硅谷电脑城停业转型。 2020年10月 鼎好大厦电子商城关停,转型“国际技术转移聚集区”,陆续引入创新工场、盛景网联等创投机构。 2022年下半年 硅谷电脑城以未来科技大厦的形象全新亮相,重点吸引从事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的高新科技企业进驻。 实践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认识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电子城科技园将继续实施规划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育。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电子城科技园开发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园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将进一步提高,产业项目建设将不断提速,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

  • ID:1021-20151841 探究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1230630011760200探究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研究背景 欧洲冷季型草坪在改善欧洲城市生态环境中起到美化、保护、调节气温和减少噪声的作用。然而,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议西北地区城市绿化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环境的绿化树种和草坪。 问题的提出 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为了绿化城市、改善生态环境,我国北方地区一些城市从欧洲引进了冷季型草坪。西北地区的一些城市也引进了这种草坪。西北地区城市从欧洲引进冷季型草坪是否合适呢? 对这一课题的探究,建议采用以下思路。 收集资料,了解欧洲冷季型草坪在改善欧洲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查找资料,了解在西北地区城市大量铺设欧洲冷季型草坪可能产生的问题。 对比欧洲西部和中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差异。 对西北地区城市从欧洲引进冷季型草坪的问题提出看法。 知 识 拓 展 资料 1 冷季型草坪 图 5.13 是英国某城市的草坪。除少数树木和几条纵横交错的小路外,这里 绝大部分都是修剪得很好的冷季型草坪。天气好的时候,草坪上有的人打棒球,有的人踢足球,有的人遛狗,更多的人则是躺在上面晒太阳。英国的雨多是出了名的,因此,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大家都争相去公园晒太阳。站在草坪上,视野很开阔,看着不远处车辆川流不息,听着随风声传来的草地上孩子们的追逐嬉闹声,感觉这里像是大都市海洋中的一个绿色小岛......由于雨水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即使在冬天,这里的草坪也绿茵茵的,如地毯一般。 资料分析 冷季型草坪在改善欧洲城市人居环境方面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冷季型草坪在改善欧洲城市人居环境方面的作用: (1)美化环境 草坪是园林的底色,对于乔灌木和其他花卉能起到良好的衬托作用。它能给人以清新、凉爽的感受,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愉快、干净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保护环境 绿茵芳草能像吸尘器一样净化空气、过滤灰尘,减少了尘埃,也就减少了空气中的细菌含量。 (3)调节城市气温 据测定,夏季的草坪能降低气温3-3.5℃,冬季的草坪却能增高气温6-6.5℃。同时,草坪还能增加空气湿度,它能把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变为水蒸气蒸发到大气中。 (4)减少噪声污染 草坪还能减弱噪声,一块20米宽的草坪,能减弱噪声2分贝左右。 资料 2 我国西北地区城市从欧洲引进冷季型草坪引发的问题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国西北地区也有一些城市从欧洲引进冷季型草坪。但是,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据统计,这种冷季型草坪旱季每天需要浇一次水,雨季每星期需要浇两次水。 维护冷季型草坪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这种草生长速度快,每年大约需要修剪 15 次左右,特别是我国夏季热量充足,草坪长势良好,每 10 天就要修剪一次。 为了保证冷季型草坪正常生长,不受病虫害和当地野草的侵扰,需要在草坪上不断地施用化肥和农药。这会给城市大气环境、地表和地下水环境、土壤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 资料分析 1. 西北地区的城市从欧洲引进冷季型草坪引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可能产生的问题有:浪费有限的财力及水资源,可能造成城市大气、水体、土壤等的污染,可能破坏本地生态环境。 2.没有考虑到两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景观建设方案缺乏必要的论证。 评 价 建 议 1. 应该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2. 请你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城市绿化提几条建议。 参考答案 1.这种做法没有充分认识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欧洲西部和我国西北地区海陆位置不同,气候类型不同,自然环境差异大,尤其是降水和干湿状况差异显著,各自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植被类型。不顾环境的差异盲目引进是不合理的。 2.因地制宜,根据各自城市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状况,选择合适的绿化树种和草坪,特别注意应选用那些耗水少、耐干旱、抗风沙的品种。 知识链接 什么是冷季型草坪草 草坪植物根据生长气候划分为暖季型草坪草和冷季型草坪草。 冷季型草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5摄氏度至25摄氏度之间,当气温高于30摄氏度时,生长缓慢,在炎热的夏季,冷季型草坪草进入了生长不适阶段,此时如果管理不善则易发生问题。冷季型的草坪多类似冬小麦,冬天一般能保证比较长的绿期。一般北方冷季型草坪多,南方暖季型多。 常见的冷季型草坪草有:草地早熟禾、高羊茅、黑麦草、剪股颖、紫羊茅等。 草坪植物根据生长气候划分为暖季型草坪草和冷季型草坪草。 冷季型草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5摄氏度至25摄氏度之间,当气温高于30摄氏度时,生长缓慢,在炎热的夏季,冷季型草坪草进入了生长不适阶段,此时如果管理不善则易发生问题。冷季型的草坪多类似冬小麦,冬天一般能保证比较长的绿期。一般北方冷季型草坪多,南方暖季型多。 常见的冷季型草坪草有:草地早熟禾、高羊茅、黑麦草、剪股颖、紫羊茅等。 冷季型草坪草的最适播种时间 一般认为,播种草籽自春季至秋季均可进行,但经过试验,最佳的播种时间为春季4月初至5月中旬,秋季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春季过早,地温偏低,种子萌发时间长,出苗期管理费时费工,秋季8月20日以后,气温降低,小苗萌发后的生长量极小,不利于冬季抗寒越冬。夏季即5月下旬至7月初播种气温过高,干旱少雨,种子萌发几乎全靠人工灌溉,由于蒸发量大,人工灌溉很难掌握到最适程度,有时过量,有时不足,影响出苗,且高温对冷季型草坪草的种子萌发和后期生长也有一定影响,夏季播种的草坪往往出现斑秃,后期生长不旺盛。4月初至5月中旬,气温由低向高逐渐回升,会下舂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气温又由高向低变化,时常有阵雨出现。这两个时期的温度不高不低,且有雨水滋润,正适宜种子萌发,草坪出苗均匀整齐,生长旺盛,表现极好,观赏效果极佳。 冷季型草坪草的最佳播种基质 草坪常用播种基质有土和沙,哪种效果更好,笔者在不遮阴和遮阴的两种管理水平下做了四种不同播种基质的试验,各播种基质的优缺点如下。 无遮阴条件下: 第一种:播种基质为壤土上铺厚5厘米的过筛河沙,草籽上覆盖0.5厘米至1厘米厚的过筛纯细黄沙。这种播法的缺点是用沙量大,投入成本较高,由于沙子保水性差,出苗期及生长期水分养护管理要求非常严格,需水量较大,优点是基质表面不板结,出苗整齐均匀,适用于有喷灌条件,质量要求极高的情况下建植草坪,如运动场等。 第二种:草籽下为壤土,草籽上覆盖0.5厘米至1厘米厚的纯细黄沙。此种播法,出苗期及生长期水分养护管理要求与第一种比较较低,优点是基质表面不板结,出苗整齐均匀,用沙量小,投入成本较低。适用于公园、住宅、单位、庭院建植草坪。 第三种:草籽下为壤土,草籽上覆盖0.5厘米至1厘米厚壤土与沙2比1的混合土。此种播法,用沙量小,投入成本更低,但要求较细,水分管理不到位,基质表面易板结,出苗不均匀。  第四种:草籽下和草籽上覆盖基质均为壤土。没有加沙的成本投入,缺点是土壤表面易板结,出苗不均匀,有斑秃,草坪表面凹凸不平因此,无遮阴条件时,以播种基质为草籽下为壤土,草籽上覆盖0.5厘米至1厘米厚的细黄沙为好有遮阴条件下,除第四种出苗不很均匀外,前三种组合出苗都很均匀,无斑秃,效果很好。从经济角度考虑,第三种用沙量最少,投入成本最低,应为首选,即在有遮阴条件时,播种基质为草籽下为壤土,草籽上覆盖0.5厘米至1厘米厚的壤土与沙2比1混合土组合最好。 冷季型草坪草出苗期养护管理的最佳遮阴保湿材料 保持土壤湿度是保证草籽出苗的主要条件,为了给草籽萌发创造一个稳定的湿润环境,在草籽播种后,覆盖遮阴保湿材料。常用的遮阴保湿材料有胡麻柴、麦草、草帘、无纺布。经过比较试验后,效果最好的是胡麻柴,用胡麻柴遮阴保湿养护下出的草坪小苗粗壮、直立、挺拔、叶色浓绿,生长势明显强壮,且胡麻柴成本低0.25元/平方米,清理容易。而草帘和无纺布遮盖下出的部分小苗细长、弯曲、叶嫩黄,长势较弱,且成本高,草帘1元至2元每平方米,无纺布0.5元至0.7元每平方米。麦草遮盖下出的苗比草帘、无纺布较好,但苗后遮盖物清理不易,成本与无纺布相当。以遮阴后出苗期草坪生长势,投入成本、出苗后遮盖物清理难易等因素综合考虑,四种遮阴保湿材料的取舍顺序依次为胡麻柴、麦草、无纺布、草帘。草坪建植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环境绿化已成为目前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栽植草坪是其中的重要手段。由于冷季型草坪具有绿期长、返青早等特点,显示出了其广泛栽植的趋势。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晋西北吕梁山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山区气候,春季风大、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决定了该地区只适宜种植冷季型草坪。通过几年绿化实践,笔者就冷季型草坪的种植与养护管理进行了探讨。? 草种的选择?  因各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不同,应因地制宜选择草种。选购草坪种子时,要考虑草种用途、特性、种子纯净度、发芽率和种子来源等。选择适合该地自然生长、绿期长、抗逆性强、观赏价值高的优秀冷季型品种。冷季型草坪草的品种主要有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早熟禾等。高羊茅具有叶宽根深、颜色浓绿、抗旱、抗病、管理粗放等特点,经常用于公路护坡、运动场、公园绿化等草坪的建植;早熟禾抗寒性强、叶质地较细、蔓延性强,经常用于庭院绿化、高尔夫球道区等草坪的建植;多年生黑麦草叶面有光泽、生命力短。 黑麦草为高尔夫球道常用草,在温带和寒带地区则用针叶树等常绿树种造景,草坪草以剪股颖、紫羊茅、黑麦草、早熟禾等草种。中国华东、华中地区球场球道和发球台大多选用暖季型草坪草,部分球场果岭也使用了暖季型草坪草。高尔夫球场草坪交播分为果岭交播和球道、发球台交播两种。果岭多选用粗茎早熟禾(RoughBluegrass),粗茎早熟禾具有出芽快、质地细腻和耐低修剪的特性,常用品种有过渡性好的萨伯2号(SabreII)等;球道、发球台选用多年生黑麦草(PerennialRyegrass)交播较合适,常用有夜影(EveningSha天e)、补播王2号(Oversee天erⅡ)等品种。 实践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认识到,草坪业的兴起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我国草坪业目前己步入了大规模发展的新时期。近几年,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冷季型草坪发展较为迅速,特别是在宁波近年来被大量应用。冷季型草坪草,原产北欧和亚洲,生长适温为15~25℃,耐寒性较强,耐热性相对较弱,分类上多属羊茅亚科的剪股颖属、羊茅属、黑麦草属和早熟禾属。由于栽培条件的变化,冷季型莫品质有不同程度下降。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品种选择与环境因子不适台;二是草坪养护管理丕到位。人们常说"三分栽,七分管",可见养护管理对草坪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 ID:1021-20151407 探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1223010010655300探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研究背景 崇明岛,是长江三角洲东端长江口处的冲积岛屿,也是中国第三大岛屿,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最大的沙岛,成陆历史有1300多年,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2010年代全岛面积1269.1平方公里。 岛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崇明岛大部属上海市崇明区,小部分属于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启隆镇和南通市海门区海永镇,位于崇明岛北端。 2023年6月,崇明岛入选“和美海岛”名单。 问题的提出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屿。它位于长江入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全岛面积 1 200 多平方千米,东西长 76 千米,南北宽 13—18 千米,形似“春蚕”。岛上地势平坦,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崇明岛是如何形成的?人类活动对崇明岛有什么影响? 崇明岛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对这一课题的探究,建议采用以下思路。 收集资料,了解有关河口冲积岛的基本情况。 根据长江河口冲积岛的变迁示意图,推测崇明岛的形成过程。 收集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推测崇明岛的未来。 知 识 拓 展 资料 1 河口冲积岛 河口冲积岛是含沙量较多的河流将泥沙搬运到河口,沉积下来形成的。河流在中上游河段流速较快,进入河口后流速减缓。挟带的泥沙就在河口附近沉积,成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河口冲积岛。 我国共有 400 多个河口冲积岛。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是一个很大的河口冲积岛(图2.37)。崇明岛的地势低平,围绕岛屿分布着广阔的滩涂。 资料分析 河口冲积岛是在哪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参考答案 长江径流量大,侵蚀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到达河口,由于其河口地区为宽广的大陆架,水下地势平缓,且水面开阔,加上海水顶托作用,使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水下沙坝,另外潮汐与波浪的也在不断对泥沙进行搬运与堆积,使水下沙坝不断发育,最终露出水面,形成河口冲积岛。 它的形成不仅仅与流水有关,而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 资料 2 长江河口冲积岛的变迁 资料分析 1. 根据资料(图 2.38)描述长江河口冲积岛的生消变化过程。 2. 推测崇明岛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远古时期。崇明岛地区本是高海拔区域,后因地质运动,如青藏高原的隆升,逐渐转变为浅海区域,为岛屿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地理条件。 唐代初期。长江入海口的泥沙沉积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沙洲,东沙和西沙,这是崇明岛最初的形态。 随后数百年间。这些沙洲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和合并,受到长江泥沙供应、海洋动力、气候变迁等因素的影响。 宋代以后。黄河改道,其带来的泥沙也对崇明岛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元代时期。崇明岛的前身沙洲开始逐渐合并,形成了一个更大的沙洲,最终在明代发展成为今天所见的崇明岛。 资料 3 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从 1955 年冬开始,崇明县组织围垦滩涂和沙洲。至 2000 年,全县共围垦滩涂和沙洲 70 多处,累计围得土地面积 500 多平方千米。崇明岛的面积比 1949 年 增大了一倍以上,崇明岛由中国的第四大岛升为第三大岛。 资料分析 1. 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围垦滩涂和沙洲。通过围海造陆的方式扩大居住和农业用地,这增加了崇明岛的面积,但同时也改变了河口地区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对水生生物产生了影响。 引发环境问题。例如,赤潮的发生概率增加,洪灾风险上升,海岸生态平衡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修复和建设措施。包括植树造林、湿地保护、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崇明岛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 总的来说,人类活动在改变崇明岛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也采取了措施来减轻这些负面影响,并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 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以下影响: 破坏自然生态。填海造地会破坏自然生态,导致盐碱化和地表沉降,影响海洋生态和水中生物的生活,可能引起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和生物物种的灭绝。 影响水动力条件。大规模的围填海活动会改变海岸结构和潮流运动,影响潮差、水流和波浪等水动力条件,进而影响船只航行和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改变沉积环境和水下地形。围填海活动会改变邻近海域的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特征,破坏海底环境,引起新的海底、海岸侵蚀或淤积。 影响景观和旅游价值。围海造地可能会影响自然景观,降低海滩的旅游价值,进而对区域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污染物累积。填海可能导致港湾水质恶化,污染物累积在变狭了的海港内,难以冲走。 水土流失。增加的海浪可能会导致天然沙土和泥土被冲走。 影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导致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特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其正常的生态功能。 加剧自然灾害风险。岸线平直化和不当的围填海布局可能会影响海洋环境要素,增加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分 析 预 测 有专家预测,崇明岛未来会和北侧的大陆连在一起,你也这样认为吗?请试加分析。 新闻链接 中国第三大岛屿,每年以增速143米在扩大,即将与大陆相连 小文子的财经之路2023-12-18 15:09浙江 中国第三大岛屿,崇明岛,正以每年143米的速度扩大,即将与大陆相连。崇明岛位于中国东部海域,是中国发展历程的一个生动注脚。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崇明岛的历史背景、扩张与发展,以及未来与大陆的连接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 历史背景:从孤岛到繁华之岛 崇明岛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结果。在1300年前的唐朝时期,崇明岛只是两个小沙洲,分别被称为东沙和西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沙洲逐渐接壤,形成了较大的陆地。元朝时期,崇明岛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开始步入有序的发展阶段。明朝初年,岛屿经历了大规模的陆地扩张,其地位在政治和经济上也有所提升。清朝时期,崇明岛的地理形态继续扩张,成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规模。 然而,崇明岛的发展并非仅仅受自然沉积的影响,人类活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岛上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美,使其成为了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崇明岛成为了一个富饶的居住地。同时,科技进步和人口增长也推动了岛上基础设施的发展。 扩张与发展:自然与人类相互作用的结果 崇明岛的扩张是自然沉积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长江口的泥沙淤积是岛屿不断扩大的自然原因之一。此外,随着人类对岛上的开发利用,崇明岛逐渐成为了一个富饶的农业基地。岛上的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科技进步和人口增长也推动了岛上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 崇明岛作为中国第三大岛屿,其面积不断扩大,每年增加143米。这一扩张过程不仅改变了岛屿的地理形态,也为岛上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岛屿的连接大陆将进一步促进区域交通的便捷,加强经济的联系,推动地区整体的发展。然而,这也需要解决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与大陆的连接:新机遇与挑战 预计在五十多年后,崇明岛将与大陆连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半岛。这一变化将不仅仅是地理形态的改变,更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崇明岛与大陆的连接将进一步促进区域交通的便捷,加强经济的相互联系,推动地区整体的发展。 然而,崇明岛的与大陆连接也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崇明岛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地区,崇明岛的生态保护意义重大。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应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任务,确保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会破坏岛屿原有的生态系统。 崇明岛作为中国第三大岛屿,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从一个孤岛到即将与大陆相连的繁华之岛,崇明岛代表着中国的发展历程。未来,随着崇明岛与大陆的连接,这片土地将迎来新的生命力和发展机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崇明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篇章。 崇明岛与大陆的连接并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连接,它还涉及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多维度融合。对于崇明岛而言,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发展的机遇,还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独特的文化遗产。同时,创新和发展新的文化形态,让崇明岛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面对崇明岛与大陆的连接的未来,我们要继续努力,推动区域发展的繁荣,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传承和发展独特的文化遗产。通过更加紧密、互联互通的时代,崇明岛将展示中国对外开放的积极姿态,为国际交流合作提供重要平台,展示中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生态保护的成就。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加美好、繁荣的崇明岛的未来。 正在飞速扩大的崇明岛发展潜力巨大! 1.国家定位:崇明岛是作为未来上海新的世界级坐标来开发的。崇明岛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位于长三角的核心地带,因而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把它打造成世界级生态岛屿,国际级旅游岛,智慧科技岛屿(岛上高新办公区东滩板块)。 2.开发布局:①东部:以东滩湿地为中心,打造国际商务区,承办国际会议和会展。②中南部:崇明老城区,老城新建,完善生活配套,建设崇明新区。③西部:西沙湿地、明珠湖,上海最后的一块“处女地”,不做任何的住宅、商业开发。④中北部:崇明北部居住新区板块,不限购政策,填补上海政策空缺。为在沪人员,提供置业梦想。 3.开发措施:崇明岛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可促进上海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①交通规划:地铁1号线,地铁9号线(延伸段19号线去年动工),以及北沿江高铁(2018年动工);两条高速:一条G40已经通车,上海第三机场(意义重大)。②世界级花博会打响崇明岛【世界级生态岛】的名片。犹如2010年“世博会”打响上海名片,促进了浦东新区发展是一样的。 4.发展意义:崇明岛,是中国的第三大岛屿,拥有上海土地的五分之一。目前,上海市区土地日渐稀少,可却拥有超过2500万的常住人口,人口又与日俱增。造成上海市对土地的需求日渐增。 5.发展潜力:由于国家在重点打造“世界级生态岛”、“国际级旅游岛”,目前国家暂停崇明全岛住宅用地审批。致使崇明岛,住宅已经成为日渐稀缺的资源。 国家大政策的重点发展与上海市区人口对住宅的大量需求。造就了崇明住房的发展潜力可以无限大。 实践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认识到,事物是发展的,发展中既有内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外部条件的作用。我们要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爱护自然的环保意识。

  • ID:1021-20151406 探究能否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1233170011214100探究能否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研究背景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大约80%的人类疾病是由质量低劣的饮用水造成的。水不仅仅关系到人的健康,而且可能还会危及到地球居民的生命。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地球水荒,科学家提出建议:从南极大陆的冰山上获取人类所需的液态水,他们还开发出了相关的技术…… 问题的提出 能否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南极洲面积为 1 400 万平方千米,95% 以上的地方常年被冰雪覆盖,形成了巨大而厚实的冰盖。冰盖平均厚度达 2 450 米,冰雪总量约 2 700 万立方千米,占全球冰雪总量的 90% 以上,占全世界可用淡水的 72%。有人估算,这里的淡水资源可供全球使用7 500 年。因此,南极洲是人类最大的淡水资源库,而且很少受到污染,水质极好。那么,我们能否利用南极的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呢? 对这一课题的探究,建议采用以下思路。 收集资料,了解南极冰山的基本情况。 了解沙特阿拉伯的淡水资源短缺现状。 分析运输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根据洋流和风向,设计将冰山运往沙特阿拉伯的最佳线路。 反思大规模利用南极冰山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知 识 拓 展 资料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淡水年特使谈沙特阿拉伯的淡水资源 特使说,由于他来自一个没有常年流淌的河流且降水稀少的沙漠王国——沙特阿拉伯,所以非常清楚淡水的价值。不久前,这里的人们还习惯于传统的生活方式,本能地适应水资源短缺的环境,有多少水,就用多少水。现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沙特阿拉伯正经受着水资源短缺的严峻考验。 人口增长、工农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使用水量不断上升,已超过了当地有限水资源的负荷。人们利用宝贵的地下水灌溉小麦、大麦、番茄和瓜果,并养殖家禽。但是,地下水水位也在不断地下降。 资料分析 1. 沙特阿拉伯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有哪些? 2. 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沙特阿拉伯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些措施有什么局限性? 解析: 1.阿拉伯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沙漠面积大,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且蒸发旺盛;该地区河流少,生产生活中对水资源的浪费、污染造成了水资源短缺。 2.目前沙特阿拉伯的主要的应对措施是发展大型海水淡化装置,开发利用工业废热及太阳能、风能等廉价能源作为热能,局限性是海水淡化成本很高。除海水淡化、倡导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外还可以从其他地区调水,如从刚果河下游取河水海运、运输南极冰川等。后两种措施成本投入大,所得水资源总量有限,尤其是搬运冰山还要解决技术和安全问题。 故答案为: 1.①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气候炎热干燥,降水量少,蒸发旺盛;②沙漠面积广大,下渗严重;③河流稀少,地表水贫乏;④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污染,浪费。 2.可采取发展大型海水淡化装置、跨区域调水来缓解缺水问题,但成本很高。 资料 2 南极冰山的形成 南极大陆的冰盖呈盾形,中部高,四周低,冰体向四周辐射状挤压流动,冰盖边缘往往伸出巨大的冰舌。冰舌断裂后入海,形成巨大的冰山(图 4.19)。据统计,南极附近海上的冰山,约有 21.8 万座。最大的冰山长 335 千米,宽 97 千米,水面以上高度为130 米,宛如一座冰岛。 资料分析 南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只有 55 毫米,为什么会储藏着如此丰富的淡水资源? 解析: 考查南极水资源丰富的原因及利用的影响、洋流的分布和材料分析能力。 资料分析:南极地区年降水很量少,但由于气候寒冷,以降雪为主,蒸发极慢,所讲的雪基本都积存起来,经过漫长的年代而形成了巨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多米,因而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 答案: 南极地区降水量虽小,但蒸发最更小,在地质历史时期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巨厚的冰川沉积,储藏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执 行 任 务 假如目前在南纬 65°04 ′,东经 75°45 ′处有一座巨大的冰山,经测算其重约 10 亿吨。计划将其运往沙特阿拉伯,如果到达时能保留冰山的 45%,就能解决当地一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那么,在运输冰山之前你认为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有哪些?如果这些技术问题都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你会选择一年中的什么季节和一条什么样的航线来运送这座冰山?(请充分考虑洋流的作用。) 解析: 冰山质量耗大,且冰易融化,因此,需要从动力和控制消融量上分析,从动力和控制消融量上分析。在运输冰山之前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有:拖拉的动力选择,冰山的固定和覆盖、约束以防止崩解,到达后的切割运输及储存等。 考查洋流的分布特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南赤道暖流→季风洋流(夏顺);季风洋流方向变化:夏顺冬逆,所以最适合运输冰川的季节是南半球冬季(或北半球夏季)。 最好选择冬季,参考航线是:利用西风漂流向西,顺西澳大利亚寒流向北,动力牵引越过赤道,再沿北印度洋冬季环流进人波斯湾,到达沙特阿拉伯。 答案:冰山质量耗大,且冰易融化,因此,需要从动力和控制消融量上分析,从动力和控制消融量上分析。在运输冰山之前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有:拖拉的动力选择,冰山的固定和覆盖、约束以防止崩解,到达后的切割运输及储存等。 最好选择冬季,参考航线是:利用西风漂流向西,顺西澳大利亚寒流向北,动力牵引越过赤道,再沿北印度洋冬季环流进人波斯湾,到达沙特阿拉伯。 分 析 反 思 假如我们大量地将南极的冰山运往热带沙漠地区,以解决那里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会对全球的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解析: 假如我们大量地将南极的冰山运往热带沙漠地区,将会加快南极冰山融化速度,使全球变暖进而造成海平面上升问题“雪上加霜”。另外,还可能使热带沙漠地区因融冰消耗大量热量,气温下降,进而影响到大气三圈环流的动力和全球大气的运动。同时还可能使热带海区的水温下降,水汽的蒸发量减少,给全球的降水带来变数。 答案:假如我们大量地将南极的冰山运往热带沙漠地区,将会加快南极冰山融化速度,使全球变暖进而造成海平面上升问题“雪上加霜”。另外,还可能使热带沙漠地区因融冰消耗大量热量,气温下降,进而影响到大气三圈环流的动力和全球大气的运动。同时还可能使热带海区的水温下降,水汽的蒸发量减少,给全球的降水带来变数。 新闻链接 能否利用南极周边海域的冰山, 来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2023-06-25 15:58:12 来源: 体坛篮球哥 南极周边海域的巨大冰山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话题,因为这些冰山蕴含着巨大的淡水资源。而对于缺水危机严重的沙特阿拉伯来说,这些冰山或许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资源。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冰山来获取淡水已经不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着种种挑战和难题,如何保证水质安全、如何运输等等。一项新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南极周边海域冰山的新方法,它或许能够为沙特阿拉伯等缺水国家带来福音。下文将会详细介绍这项方法以及它的优点和挑战。 可以用来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吗? 沙特阿拉伯,这个撒哈拉沙漠中的国度,与世界上大多数地区不同,水资源的严重缺乏一直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政府部门在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这一问题,如向海水淡化、开发地下水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致使这些努力最终没有达到很实质性的效果。 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来自南极的水资源可以提供帮助呢?南极周边海域拥有大量的冰山资源,每年海上漂流4万亿至5万亿吨冰山。这样大量的海上冰山,一旦被成功开采了,不仅能缓解其本身占用的海上空间问题,同时也能为周边国家提供大量的水资源。 目前全球已经有很多国家对这一点进行了尝试,包括了日本、阿联酋等不少国家。从技术上和经济上,这样的设想是可行的。要让南极冰山的水资源真正达到沙特阿拉伯的面前,又需要多少的努力和前提条件呢? 运输能力的提高。南极所在的地区极其偏远,加之海洋周围气候恶劣,要将南极周边的水资源运往沙特阿拉伯,一定需要很高效的运输能力,所需的船只数量也会非常庞大,需要巨大的投资和运营成本。 能源资源的问题。采用冰山淡化技术可以将海水变为适宜的淡水,这需要大量的能源供应。这对南极周边地区来说,要承受很高的能源开销。这很可能会造成海洋环境影响,严密斟酌后才可进行。 政策和法律上的问题。对于涉及国度主权的问题,涉及可能进行的运输、开采、批准等方面,需政策和法律法规配合,以便规范、稳健的开展工作。 从现实角度,如今的南极,严格限制任何人类活动的开展,以保护独特的南极生态环境。我们并不能肆意开采南极的资源,要优先考虑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带给南极生态环境的破坏。 不管是从南极还是其它地方来看,水利资源的利用问题,一直都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对于沙特阿拉伯也是一个尤为紧迫的问题。会有各种不同的尝试,来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全球很多地方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国家之一,由于气候干燥炎热,水资源十分缺乏。南极洲周边海域却充满了来自冰川和冰山融化的淡水资源,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的方案。 南极洲周边海域的冰山储量巨大,其中一个冰山的水充足,甚至可以满足全球一年的耗水量。由于南极洲的气候寒冷,保证了这些冰山的储水量十分稳定,而且冰山的来源是上古冰层,可以保证其淡水质量良好。利用南极洲周边海域的冰山可以为沙特阿拉伯提供充足的淡水供应。 可能有人认为从南极洲到沙特阿拉伯这样的距离太远,运输成本太高。利用船只来进行水的运输是完全可行的。目前技术已经足够成熟,我们可以利用常规或特殊运输船只来进行水的运输。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无人艇开采冰山水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这些无人艇可以根据预定的路径运行,自动收集不同地区的冰山水,这样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成本。 运输淡水也可以为南极洲的旅游和开发产生更多的经济收益。通过利用南极周边海域的淡水资源,我们可以更方便地开发这个地区的旅游业和生态环境。这样不仅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也可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南极洲周边海域的环境和生态也需要重视。我们需要对这个地区的自然保护进行更大的投入,同时控制冰山水的开采数量,避免过度开采对区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这样才能确保这个水资源利用方案的可持续性和长远的可行性。 利用南极洲周边海域的冰山水来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问题是完全可行的。存在一些技术和环境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我们相信这个方案仍然是实现清洁、可持续、高效的水资源供应的最佳方案之一。 解决沙特阿拉伯缺水问题的技术和经济难点 南极周边的冰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储藏库之一。利用这些冰山可以解决许多国家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沙特阿拉伯是个处于水资源短缺的长期问题的国家,冰山利用技术能够帮助这个国家解决水资源枯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利用南极周边海域的冰山所涉及的技术和经济难点也需要被认真对待。 利用南极周边海域的冰山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如何保留冰山水质是解决这个难点的首要问题。在冰山溶解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受到人为或自然环境污染,导致冰山水质受到损害。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建立先进的处理和过滤系统。在收获和转运冰山水时,需要协调风力、潮汐、海流等各种自然因素,精准控制的技术难度较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处理和管理。 南极周边海域的冰山利用的经济难点。收集和提纯冰山水的成本非常高。冰山水的获取需要大量的技术和物资支持、以及维护和运输成本。这种水资源需要在高污染或严重缺水的地区进行销售,销售市场的状况会对冰山利用产业的成功与否产生重大影响。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以及适当的宣传、营销方式变得极为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加强科研力度,提高收集和净化冰山水的技术水平和效率。只有在科技的支撑下,才有可能提高冰山水的质量,减少损失和浪费。 建立冰山水采集和加工基地,降低成本。在适宜的海区建立采集和加工的基地,分别进行原水收集、净化和输送等环节,可以降低成本。 尊重自然法则,充分发掘冰山水的价值。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需要顺应其节奏和规律。不能过度采集和使用,要充分利用其优势所在,最大化冰山水的价值。 加强宣传营销,扩大市场。需要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让大家认识到冰山水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同时加强冰山水的营销以及拓宽其适用领域,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南极周边的冰山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解决许多地区的缺水问题。冰山利用工作还面临许多技术和经济难题。解决这些难点需要许多领域的技术专家进行深入研究。 需要对冰山利用进行综合评估和管理,以确保其可持续性发展。只有按照优化冰山利用工业的方向推进,才能在不断挑战与沉淀中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实践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认识到,分析该问题时要注意考虑多种因素。 假如我们大量地将南极的冰山运往热带地区以解决那里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会对全球的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因为在将南极的冰山运往热带地区的路程中,冰山将会大量融化,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许多沿海地区和岛屿有可能被淹没。 对气候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如果我们大量地将南极的冰山运往热带地区,将会带来水资源空间分布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水循环和大气环流,影响气候。

  • ID:1021-20151405 探究阿联酋“造山引雨”是否可行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1230630011404600探究阿联酋“造山引雨”是否可行 研究背景 据报道,阿联酋正寻求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专家的咨询,协助评估和探讨建造人造山如何能提高当地的降雨量。我们都知道,高山能让潮湿的空气上升到高处、冷却,并在凝结后以雨水的形式返回地面。一般上,面向风的那一侧山区会出现降雨,无风的另一层则会较为干燥 。 阿联酋的年降雨量极低,一般上,当地全年的降雨量不会超过12.7厘米。降雨量少给阿联酋许多地区如迪拜造成严重缺水问题。尽管政府试图限制人们用水,但当地的耗水量日益上升,以致阿联酋如今已成为全世界人均耗水量最高的国家。 问题的提出 阿联酋“造山引雨”是否可行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简称阿联酋)是世界上水资源极为匮乏的国家之一。阿联酋采取人工降雨、海水淡化、人工回灌地下水等多种措施,来解决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如今,阿联酋又计划实施一项雄心勃勃的项目——建造一座高山,提高当地的降水量。“造山引雨”的高山应建在哪里?应当建成什么样子?“造山引雨”是否可行? 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建议采用以下思路。 收集资料,了解阿联酋的水资源短缺状况。 了解阿联酋解决缺水问题的已有措施。 推测阿联酋适合造山的地点。 探讨阿联酋“造山引雨”是否可行。 知 识 拓 展 资料 1 阿联酋的水资源状况 阿联酋是世界上水资源极为匮乏的国家之一,但人均用水量居世界前列,严重缺水是阿联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阿联酋年降水量不足100 毫米,主要集 中 在 2—3 月;夏季气温高达 43°C,几乎没有降水。阿联酋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南部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足 60 毫米,东北部山区降水稍多,局部年降水量可达 350 毫米。 资料分析 1. 概括阿联酋严重缺水的自然与人为原因。 2. 为什么阿联酋东北部山区降水相对较多? 解析: 1.该区域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淡水资源收入少;其次,地处低纬地区,多晴天,沙漠比重大,升温快,气温高,蒸发旺盛,淡水资源损耗大;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北部山区降水稍多,但山区平均海拔低于1000米,区域整体地势平坦,难以形成地形雨,同时山地海拔低,难以形成高山冰雪融水,所以河流、湖泊稀少,淡水资源匮;根据图上信息可知,阿联酋人口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人口集中,生产生活用水量大且浪费,沿海地区,地势低平,容易发生海水倒灌,发生水质污染。 淡水资源的匮乏可以从该区域淡水的收支以及常见淡水资源拥有量,如降水、河流、湖泊、冰雪融水等匮乏角度分析。 2.读图可知,阿联酋东北部为山地地形,且西临波斯湾,东临阿曼湾,由于东西两侧临海,空气湿度大,地形对海洋上的盛行风抬升明显,形成地形雨,因此降水多。 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海陆因素、大气环流、洋流、天气、下垫面等。 故答案为: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淡水资源收入少;气温高,蒸发旺盛,淡水资源损耗大;山区地势较低,地形雨降雨量较少,也难以形成高山冰雪融水;河流、湖泊稀少(或地表径流少)。人为原因:用水量大且浪费;水质污染等。 2.阿联酋东北部为山地地形,且东西两侧临海,地形对海洋上的盛行风抬升明显,形成地形雨,因此降水多。 资料 2 阿联酋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阿联酋全国用水量的 51% 来自地下水,37% 来自淡化海水。为防止地下水枯竭,阿联酋兴建 100 多座水坝,用以拦蓄暴雨径流,补充地下水。阿联酋现有 70 多座海水淡化厂,每年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海水淡化,平均每立方米淡化海水成本约 2 美元。多年来,阿联酋还投入巨资寻找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其他措施,例如,加强水的循环利用。 资料分析 1. 阿联酋大量开采地下水和淡化海水可能带来哪些环境问题? 2. 阿联酋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答案: 1.(1)大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资源枯竭,甚至会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例如,①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会形成地下水漏斗;②长期开采地下水,特别是过度开采,可能造成地面沉降、塌陷;③河流、湖泊水量减少甚至干涸;④影响植被生长,破坏生态环境;⑤沿海地区会导致海水入侵和咸水入侵,地下水的水质变差等。(2)海水淡化是高耗能产业,消耗能源较多,加剧能源不足状况;同时海水淡化以后产生的浓盐水排入海洋,会造成局部海洋生态系统破坏。 2.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考虑。开源就是寻找新的水资源,主要措施有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利工程,海水淡化,人工增雨,合理利用地下水等。节流的措施主要有增强节水意识;农业上要发展节水型农业,或者选择耐旱的农作物,推广新型灌溉技术;工业上要加强污水和废水的治理,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等。 资料 3 阿联酋“造山引雨”的设想 理论上人工造山可能带来更多降水。面对阿联酋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有人提出“造山引雨”的设想。据报道,2015 年 2 月,阿联酋拨出 40 万美元研究经费,用于“造山引雨”项目研究。该项目科学家正在研究造山地点、山体高度等问题。 资料分析 阿联酋如果实施“造山引雨”,你认为造山地点应该选在哪里?请说明理由。 解析: “造山引雨”其实就是通过造山形成山地,阻挡水汽从而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的过程。应在阿联酋的沿海,地势较高且人口分布较少的地带。主要原因是阿联酋为临海国,沿海地带受海洋的影响大,空气湿度大,水汽相对充足;地势相对较高地带,可以降低造山成本;人口分布较少地带,可以避免工程建设影响人类活动,减少移民搬迁,节约成本等。 故答案为: 应在阿联酋的沿海,地势较高,且人口分布较少的地带。理由:沿海地带,水汽相对充足;地势相对较高地带,可以降低造山成本;人口分布较少地带,可以避免工程建设影响人类活动(移民搬迁)。 问 题 探 讨 从阿联酋的气候特点、山体高度、建设成本等方面,讨论阿联酋“造山引雨”是否可行。 参考答案 若认为可行,应从可行性、工程难易程度等角度分析。根据第一题分析可知,该地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大量水汽,可供降水的水汽较多;东北部地势相对较高,造山的工程量较小;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东北部距离迪拜等大城市较近,输水的距离较近,费用较低等。若认为不可行,应从工程量、灾害的角度分析。造山需要堆积的山体高度较高,需要的土石量较大,建设的费用较高;该地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增多,可能会诱发山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新闻链接 干旱缺水的阿联酋,准备推出“造山引雨”计划,你觉得可行吗? 地理沙龙号2022-11-07 07:15浙江 阿联酋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简称,是一个位于西亚地区阿拉伯半岛上的沿海国家,北临波斯湾,东南西三面与阿曼、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接壤。阿联酋的国土面积约为8.36万平方千米,与我国重庆市的面积相当,阿联酋的人口总数约为977万人,首都为阿布扎比。阿联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依赖石油开发,阿联酋经济发达,2021年人均GDP高达4.35万美元。 阿联酋“造山引雨”是否可行 气候条件来看,由于北回归线穿过阿联酋,导致该国常年受到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形成了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阿联酋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属于极度干旱地区。从降水的季节分布来看,有限的降水集中在2至3月,而夏季时几乎没有任何降水。此外,由于阿联酋终年高温,太阳辐射强烈,蒸发量大,地表水极度缺乏。 阿联酋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阿联酋经济发达,人均用水量位居世界前列,因此阿联酋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阿联酋为了缓解水资源紧张,采取了人工降雨、海水淡化、人工回灌地下水等多种措施。阿联酋全国用水量的51%来自地下水,37%来自海水淡化,平均每立方米淡化海水的成本约为2美元。 如今,阿联酋又计划实施一项雄心勃勃的项目,那就是建造一座人工高山,来提高当地的降水量,也就是“造山引雨”。2015年2月,阿联酋拨出40万美元经费,用于该项目的研究,你觉得阿联酋的这个计划可行吗?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阿联酋“造山引雨”的可行性。首先,造山为什么可以引雨呢?山地地形,可以在迎风坡抬升气流,让空气冷却凝结,从而产生更多的降水,也就是地形雨。 实际上,在阿联酋的东北部山区,降水就比其他地区多,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可达350毫米。当北半球冬季时,阿联酋盛行东北季风,东北风经过波斯湾海面,带来水汽,受到山地地形抬升,形成降水。因此,阿联酋要实施“造山引雨”工程,应该把山地建设在该国南部地区,通过山地抬升气流,产生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提供水资源。 其次,是阿联酋有没有能力来完成这项工程,很显然要造一座山,实际上要起到明显作用,起码是一列高度数百米的山脉,工程量是极为惊人的,没有雄厚的财力,是无法完成的。不过,具有土豪气质的阿联酋人,最喜欢干别人干不了的事情,特别是以迪拜为代表,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级酒店帆船酒店、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哈利法塔、令人叹服的人工岛工程棕榈岛和世界岛、全球最大的购物中心迪拜贸和世界最大的室内滑雪场都在这里。 因此,如果阿联酋下决心要通过“造山引雨”来获取水资源的话,还真有可能能够建成一列人工山脉。最后,我们假设阿联酋建成了这列山脉,对本国的自然环境也会产生破坏,同时也会对邻国,如沙特阿拉伯的降水产生影响。 实践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认识到,在理论上,人造山虽然确实可能带来更高的降雨量,但这计划能否落实仍取决于其成本。荷兰此前提出一个建造一座高1931米高山的计划,可成本就高达2300亿美元。阿联酋至今已花了40万美元探讨建造人造山的可行性,但美国方面的专家指出,最终的成本对阿联酋来说可能过于高昂。

  • ID:1021-20151403 探究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1214120011684000探究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 研究背景 地球只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将12名航天员送上月球,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印度的月球探测器进入月球轨道或到达月球表面,中国的“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玉兔二号”月球车也成功在月面行走。但是,月球太孤单了,要是有几个“姐妹”陪伴就好了。最近,中国宣布将首次为月球送上4个“姐妹”—“人造月亮”。 问题的提出 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 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不断地交替。现代社会,人类在夜间的活动频繁,对夜间照明的需求增加。航天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人们对人造月亮的憧憬和试验。然而,人类真的需要人造月亮吗? 对这一课题的探究,建议采用以下思路。 了解月相的变化,思考月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人造月亮的试验,比较人造月亮与月亮的差异。 了解人类对人造月亮的不同态度及理由。 探讨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 知 识 拓 展 资料 1 月亮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通称月亮。由于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 转周期一样,月球始终固定的半面朝向地球。随着月球在公转轨道中 的位置变换,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状——月相也不同。月相呈周期性 变化(图 1.20)。 资料分析 1. 为什么农历上半月和下半月月亮凸出的方向不同? 2. 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关注月相吗?为什么? 解析: 1.月相,其变化规律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凸面(右侧)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凸面(左侧)朝东,位于东半天空。原因: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因为月球是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行的相对于地球来说,上半月月球是背离太阳越走越远。此时太阳在月球西方,月球西部被太阳照亮,所以这时月球的亮面朝西,即凸面朝西。而下半月,月球是向着太阳越走越近,太阳在月球东方,月球东部被太阳照亮,因此这时月球亮面朝东。 2.该题为开放题,因人而异,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关注月相,因为我比较好奇它的运动,想要探索其中的奥秘。 故答案为: 1.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日月地三者运动的位置差异导致的月相发生变化;农历的每月初一,月亮运行到地球太阳之间,随后随着月亮的公转,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区域,依次出现蛾眉月、上弦月等月相,月亮凸出方向朝西;过了农历十五之后,随着日、月位置逐渐靠近,月亮又会出现蛾眉月、下弦月等月相,月亮凸出方向朝东。 2.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关注月相,因为我比较好奇它的运动,想要探索其中的奥秘。 资料 2 人造月亮的试验 在天空中挂上镜子,让它在黑夜中反射太阳光为地面照明——这不知是多少人曾经有过的幻想。1999 年 2 月 4 日,俄罗斯“进步 M-40”货运飞船携带了一面反射镜进入太空,进行人造月亮试验。这个人造月亮直径达 25 米,总质量不到 4 千克。按照设计,反射的光束将以直径 5—7 千米的范围扫过所经区域的地面;夜色中,反射光的亮度 10 倍于月光,足以让人读书阅报。然而,由于反射镜在太空中打开时出现故障,这次人造月亮的试验以失败告终。 资料分析 1. 为什么人造月亮的亮度远比月光强? 2. 扩大人造月亮照亮地表范围的可能性有多大? 3. 为什么纬度较高地区的居民更希望有人造月亮? 解析: 1.人造月亮的亮度远比月亮强,主要是由于月球的反射率低导致的。具体分析如下:因为真实的月亮,其表面不平整,坑坑洼洼的,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均匀反照率只有9%,其他91%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7%,所以其反射出的太阳光强度较低;而人造月亮是一面反射镜,镜面光滑平整,反射率高,所以其反射出的太阳光强度高 2.随着科技的进步,扩大月亮照亮地表范围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并且多国协作越来越多,所以这件事在未来不难实现。 3.因为纬度高的地方有极尽极夜现象,特别是在冬半年,日照时间非常短,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较大影视。有了人造月亮,可以改善照明问题,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方便。 故答案为: 1.因为真实的月亮,其表面不平整坑坑洼洼的,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均匀反照率只有9%,其他91%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7%,所以其反射出的太阳光强度较低。而人造月亮是一面反射镜,镜面光滑平整,反射率高,所以其反射出的太阳光强度高。 2.扩大人造月亮照亮地表范围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为一方面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进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个国家、多个地区发射多个人造月亮的方式来扩大其照亮范围。 3.因为纬度较高的地区,尤其是冬半年,其昼长太短,甚至出现极夜,日照时间短,严重影响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照明;有了人造月亮,可以改善较高纬度地区的照明问题,从而节约能源。 资料 3 对人造月亮的反对 月亮朦胧的光亮似乎对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活动不构成干扰,人造月亮的亮度远超月亮,几乎从提出人造月亮的想法开始,科学家反对的声音就从未停止。例如,生物学家担心它会改变地球某些区域的生物模式,天文学者则认为它可能会影响天文观测,很多学者更担心它对所经地区人们身体和生活的影响。 资料分析 1. 讨论人造月亮对人类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2. 除资料所提到的科学家的担心外,人造月亮还可能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权衡人造月亮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就“人类是否需要人造月亮”这一课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给出充足的理由,并与同学讨论。 解析: 1.根据材料“生物学家担心它会改变地球某些区域的生物模式,天文学者则认为它可能会影响天文观测,很多学者更担心它对所经地区人们身体和生活的影响”分析可知,人造月亮的光照较强,可能会造成光污染;夜间光照较强,会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以及动植物的生物模式,会提高人类疾病,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2.人造月亮是随着科技进步发射到太空的,长时间使用,人造月亮损坏,回收技术不完善,会形成很多太空垃圾。 故答案为: 1.人造月亮可能会造成光污染,夜间光线过强,会提高人类患上肥胖、抑郁、睡眠紊乱等疾病的概率。 2.发射到太空的人造月亮损坏后,会形成许多的太空垃圾等。 新闻链接 2020年了,人造月亮怎么还没来?我们真的需要吗? 科学信仰孙晨2020-11-01 07:17 白昼,太阳高悬空中,用它的光明照亮了整个大地;夜晚,月亮爬上枝头,为夜行的旅客照亮回家的道路。 在过往千百年的岁月之中,月亮都是人类夜晚的主要光源,如果没有月亮的存在,夜晚就真的漆黑一片了。不过月亮自己并不会发光,所谓的月光,本质上其实还是太阳光,是月亮反射太阳光的结果。 自从人类了解到了这一点之后,便始终在思考,既然月球可以反射太阳光线照亮地球,那么其它的东西自然也是可以,而且相比月球而言,很多已知的物体对于光线的反射能力都更加出色,既然如此,我们是否能够制造出一颗人造月亮呢?对于现代社会的人类而言,月光早已经不是一种必须的东西,因为我们可以随手找到各种各样的光源,特别是在喧嚣的城市之中,光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污染,光污染。 对于大多数地区的人而言,月光似乎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但对于在一些特殊地区生活的人而言,月光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还是一种稀缺资源,比如高纬度地区。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人们每年都要面临漫长的极夜,这的确是一段难熬的时光,如果能够在这段时期拥有持续的月光,那绝对能够给当地的人们带来很多的便利。在世界范围内,既拥有有人居住的高纬度领土,又拥有先进的航天技术的国家并不是很多,而俄罗斯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所以关于人造月亮的设想,最早也是由俄罗斯科学家所提出的。当然了,俄罗斯科学家提出的不仅仅是一个设想,他们真的进行了实验。和平号空间站建造于前苏联时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空间站,在1993年的时候,俄罗斯就利用和平号空间站进行了一次有关人造月亮的实验。 当时的俄罗斯利用和平号空间站,通过在太空反射太阳光而在地面上生成了一个巨大的光斑,其直径达到了4公里。 虽然这个太空实验本身并不复杂,但却初步验证了建造人造月亮的可能性。既然早在1993年就进行了人造月亮的初步试验,为什么后来就没有了下文呢?因为人造月亮虽然可以解决高纬度居民的极夜困扰,但毕竟不是一件紧迫且必须的工作,况且这一改善民生之举所要耗费的资金是极其庞大的,因此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此之后,虽然人造月亮的概念也会时不时被提及,但始终未见有任何国家采取了实质性举动,直到2018年,位于中国四川的天府系统科学研究会再次将人造月亮的概念摆上了台面。 相信很多人在两年之前就已经听说过人造月亮的设想,当时的设想是在2020年发射第一颗人造月亮,在之后的两年再发射三颗,然后让这些人造月亮交替运行,给夜晚带来光亮。 这些人造月亮可比真正的月亮厉害多了,因为它们的亮度是月球的8倍。四川又不是高纬度地区,为什么要制造人造月亮呢?虽然我们并没有迫切的照明需求,但是人造月亮的诞生却可以大幅度削减电力的消耗,亮度在月亮8倍以上的人造月亮,完全能够照亮夜空,从而代替城市夜晚的电力照明,理论上每年节约的电费就可以达到数十亿元。当初对于这个设想,也是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反对者主要是担心人造月亮会给城市夜晚带来更为严重的光污染。时间转瞬即逝,2020年已经到了,人造月亮怎么还没来呢? 其实,关于2020年发射人造月亮本身就是研究会的一种设想,而并非计划。 如果真的要打造人造月亮,那么还有很多问题要进行论证,同时也有很多难关需要攻克。需要论证的主要问题就是人造月亮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它是否会加重城市的光污染? 另一方面,人造月亮虽然可以大幅度削减电费,但是制造和发射人造月亮本身的费用以及日后的维护费用还没有进行计算,只有将这些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够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另一方面,制造人造月亮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并不是把一块镜子发射到近地轨道上就可以了,因为宇宙环境相对复杂,在宇宙中如何始终保持高反射率也是一件有待研究的事情。所以人类要想与人造月亮相会,尚需时日。 实践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认识到,关于是否要发射“人造月亮”的问题,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值得考虑。 众所周知,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得好就能够让问题迎刃而解,如果利用得不好反而会伤到自己。如果强行在地球的上空打造一面特大的反射镜,让原本没有太阳光的地方都充满了光明,这其实是在违背自然规律。 再者,很多天文观测需要在漆黑的夜空中才能更好进行。那么,“人造月亮”这个概念对人类来说是利还是弊呢?要辩证看待。在理论上,确实存在将“人造月亮”研发成功的可能性,现实中也有必要研发出“人造月亮”为更多地区带去照明,从而节省电能的消耗。 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人造月亮”的性价比、安全性等问题,在尽量不干扰人类、自然界生物正常存在的情况下运行才符合人类的要求。

  • ID:1021-20149347 妈妈的节日(三课时) 学案(无答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粤教版(2016)/四年级下册 /二 妈妈的节日

  • ID:1021-20148980 有趣的泥塑 课件(共12张PPT)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其他版本/三年级

    进入下载页面

    免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