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陆][注册] (您的IP:3.144.39.97)

21在线题库最新试题

学校教师招聘信息

  • ID:1021-20154103 发现研究性学习的魅力--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 ID:1021-20153869 探究毛里求斯的发展模式可以复制吗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 ID:1021-20152861 4.神奇的“鲁班锁”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沈阳社版综合实践活动七年级上册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其他版本/七年级上册

    1158240011150600《鲁班锁》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鲁班锁,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益智游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优秀民俗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测智、启智、益智的作用。研究中国传统益智游戏,探索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可以唤起人们对于传统游戏的关注,使优秀的民俗文化与时代紧密契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可以通过让传统游戏走入校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传统益智游戏,感受优秀传统游戏的魅力,并发挥传统益智游戏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培养更加健康合理的游戏观。 二、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简单的榫卯结构,知道榫卯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使学生掌握鲁班锁的拼接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鲁班锁,了解榫卯结构。 2、让学生在拼接鲁班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拼接步骤与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2、使学生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活动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榫卯结构并且掌握鲁班锁的拼接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鲁班锁的拼接方法 四、活动方式、方法讨论、演示、探究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鲁班锁,民间也称作孔明锁、八卦锁。传说春秋时代鲁国工匠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儿子拆开,儿子忙碌了一夜,终于拆开了,这种玩具后人就称作鲁班锁。其实这只是一种传说,鲁班锁亦称孔明锁、别闷棍、六子联方、莫奈何、难人木等,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 2020年1月8日,叶佳希成功创造了“最快时间组装六根鲁班锁”WRCA世界纪录,用时5.50秒。 2021年10月18日,夏焱打破了最快时间组装鲁班锁项目吉尼斯世界纪录,用时5.37秒。 2023年1月31日,方凌菲菲打破了最快时间组装鲁班锁项目吉尼斯世界纪录,用时4.82秒。接着引出本节课,并向学生讲解本节课的活动内容鲁班锁。 2.讲授新课 先让学生看一段视频,视频讲解的是鲁班锁的发明背景及关键结构,视频结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出 1.鲁班锁发明的背景是相传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 6根木条制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儿子拆开。儿子忙碌了一夜,终于拆开了,这种玩具后人就称作鲁班锁。 2.鲁班锁的关键结构是榫卯结构。接下来重点讲解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lǐn)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榫卯结构广泛用于建筑,同时也广泛用于家具,体现出家具与建筑的密切关系。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互相结合,互相支撑,这种结构成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接下来播放一段榫卯结构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榫卯结构的魅力。最后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上有榫卯结构?如图: 鲁班锁是中国传统木工榫卯结构的集大成者,它是如何如何拼装的,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向学生展示鲁班锁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鲁班锁的步骤分为三步即观察、排序、组装。首先让学生观察鲁班锁,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它的特征有哪些? (向学生温馨提醒主要从几何方面考虑)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总结出鲁班锁是一个“十字”对称图形;它是三维立体图形。接下来重点讲解鲁班锁的拼装方法先看一个视频,视频结束后教师进行实践操作。鲁班锁每根组装的先后顺序,如下图: 具体拼装过程: 173037579438500 4.动手操作教师讲解完成以后,学生自由组合,每两个人一组,每组一个鲁班锁,小组成员之间协作共同完成鲁班锁的拆解和拼装,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做记录。 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以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的收获有哪些?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出以下几点:注意小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做事情要有恒心与耐心;注意时间的分配等等 拓展延伸: 1.老师向学生介绍鲁班锁的其他种类 2. “中国制造”要实现转型升级、由大变强,弘扬“工匠精神”是核心要义之一。教师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具有工匠精神,在学习中勤学苦练,奋斗拼搏,争做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出彩。课下请学生收集工匠精神的代表,下节课再一起分享。 《鲁班锁》课后反思 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授课方式多样,让使教学充满"小惊喜",不枯燥。在授课过程中时时渗透思政元素,将传统文化、工匠精神以新颖独特的形式融入到教学设计中,使思政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试错"性的制作体验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发现、解决问题,收获到了很多经验,生长出了新的智慧。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请多个同学对小组的作品进行充分点评,我会今后在授课节奏上进行调整。对于个别同学出现的个别问题,我也会在课后予以辅导。

  • ID:1021-20151892 探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1256030012496800        探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研究背景 对于“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很多人认为,如果经济条件较好,有车可以来往于市中心到郊区,应该选择偏郊区或卫星城居住。首先郊区地价便宜,而市中心大多为商业用地,地价很高;其次郊区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而中国市中心人多声音嘈杂,有很多通宵营业的地方,各种污染如噪声污染光污染空气污染,且多有热岛效应,夏日热得苦不堪言。但在郊区居住要注意远离工业区,最好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下风向。 如果经济条件一般,只够买房的,在市区上班且有小孩在市区读书的,最好选择住在市中心较近的外围。因为郊区毕竟较偏,上班上学就医都不是很方便。 住郊区还是市中心要看你地处什么位置然后个人偏好,各有各的优缺点。 问题的提出 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房地产业有一句至理名言: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这充分说明位置对于住房选择的重要性。如果让你选择,从市中心到郊区,你会选择居住在哪里?   对于这一课题的探究,建议采用以下思路。   收集资料,了解人们选择不同住房位置的情况。 分析影响人们选择住房位置的主要因素。 提出你选择住房位置的基本思路。 提出你选择住房位置的具体方案。 知 识 拓 展    资料 1 某市几位居民对住房位置的选择   张先生,25 岁,属低收入人群。他选择在城市边缘居住,因为这里房价较低。价格因素对工薪阶层来说是个重要方面。   李女士,28 岁,属低收入人群。她选择在城市中心与朋友合租房居住,可以均分租金,上下班方便。   杨女士,35 岁,属中等收入人群。她喜欢住在市中心地区,因为这里往东有商业区的繁华,往西有人文景观的浪漫,这会让自己感受浓厚的都市味道。   刘先生,45 岁,属高收入人群。他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首先是清静。因为平时工作接触人很多,回家想有一个温馨宁静、舒适安全的环境。交通一定要便利,社配套设施要完备、人性化。 资料分析   从这四位居民选择住房位置的考虑看,哪些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决策? 解析: 根据材料“张先生,25岁,属低收入人群。他选择在城市边缘居住,因为这里房价较低。”可知,影响其选择居住地的重要原因是收入、住房价格; 根据材料“李女士,28岁,属低收入人群。她选择在城市中心与朋友合租房居住,可以均分租金,上下班方便。”可知,影响其选择住房的原因是收入、交通及市中心的距离; 根据材料“杨女士,35岁,属中等收入人群。她喜欢住在市中心地区,因为这里往东有商业区的繁华,往西有人文景观的浪漫,这会让自己感受浓厚的都市味道。”可知,影响其选择居住地的原因是个人兴趣; 根据材料“刘先生,45岁,属高收入人群。他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首先是清静。因为平时工作接触人很多,回家想有一个温馨宁静、舒适安全的环境。交通一定要便利,社区配套设施要完备、人性化。”可知。影响其选择居住地的原因主要是环境、服务设施、交通等。 综上所述,从这四位居民选择住房位置的考虑看,距市中心的远近;房价;个人收人;个人兴趣;交通便利与否;住宅区的位置与环境;服务设施(物业管理);居住观念等因素影响其选择。 故答案为: 距市中心的远近;房价;个人收人;个人兴趣;交通便利与否;住宅区的位置与环境;服务设施(物业管理);居住观念等。   资料 2 城市住房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已经出现了人口居住郊区化的现象。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私人轿车日益普及,为了追求舒适宽敞的居住环境,人们开始向郊区迁居。郊区的低房价,进一步刺激了居民的住房消费欲望。 资料分析   1. 城市居住呈现郊区化倾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2. 你所在的城镇有没有这种情况发生?原因是什么? 解析: 1.郊区原来是以农业用地为主,交通等基础设施并不完善。随着居住区郊区化,必然伴随着郊区城市化,使郊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成为建设用地,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城市中心区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等问题;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优美,地价低,房价也低,现代交通通信的发展,家庭小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等,促使城市居住呈现郊区化。 2.根据实际情况作答,有郊区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城市经济发达,城市规模大,城市病严重等。无郊区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或城市规模小,居民收入低,交通通达度较差等。例如:我的城镇有郊区城市化现象,原因:城市经济发达,城市规模大,人口众多,城市病严重等。我的城镇无郊区城市化现象,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低或城市规模小,居民收入低,交通通达度较差等。 故答案为: 1.条件:①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城市中心区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等问题;②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优美,地价低,房价也低;③现代交通通信的发展,家庭小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等。 2.我的城镇有郊区城市化现象,原因:经济发达,城市规模大,城市病严重等。我的城镇无郊区城市化现象,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低或城市规模小,居民收入低,交通通达度较差等。 资料 3 人口居住郊区化带来的问题   人口居住郊区化会增加居民的通勤距离。平均通勤距离延长,无论是乘坐公共交通还是驾驶私人轿车,都会加大通勤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人口居住郊区化在优化城区土地利用的同时,也会给城市郊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压力,城区周围的绿地、林地、耕地等遭侵占,环境遭到破坏。另外,郊区新建的居住区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市民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   资料分析   1. 居住郊区化对土地利用方式带来哪些影响?对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2. 城市居民在郊区居住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居住郊区化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居民在郊区居住的困难。 1.居住郊区化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的方面可以从人口压力、经济发展、就业等方面出发。居住郊区化可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带动郊区经济的发展,扩大城市规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缓解失业等问题。不利的方面可以从耕地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出发。由于郊区很多都是未开发的田地,因此居住郊区化会占用大量的耕地,会导致可耕地资源减少;同时改变了郊区土地利用方式,破坏了郊区自然和生态环境。 居住郊区化对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可以从城市发展,城市功能,环节城市化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环境等方面出发。居住郊区化会导致郊区城市化,促进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居住区郊区化,会升级和改造旧城,使原来城市的功能更加强大;居住区的郊区化带来了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对于分散城市职能,减轻城市化问题有一定好处;居住区郊区化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郊区人口就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缩小城乡差距;但也会造成污染的转移2,郊区人口增多,会加重郊区的污染,破坏郊区的生态环境。 2. 分析城市居民在郊区居住可能会面临的困难,可以从通勤、基础服务等方面出发。郊区城市化增加了居民的通勤距离,加大了通勤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郊区新建的居住区生活服务配套措施不完善,居民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 答案: 1.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有利影响: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带动郊区经济的发展,扩大城市规模,从而缓解失业等问题。不利影响:由于郊区很多都是未开发的田地,因此会导致可耕地资源减少;改变了郊区土地利用方式,郊区自然和生态会被破坏。 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居住郊区化,必然伴随着郊区城市化,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居住区郊区化,旧城可能会被升级和改造,使了原来城市的功能更加强大;居住区的郊区化带来了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对于分散城市职能,减轻城市化问题有一定好处;居住区郊区化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郊区人口就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缩小城乡差距;但也会造成污染的转移,郊区人口增多,污染也会变得严重。 2.加大了通勤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郊区新建的居住区生活服务配套措施不完善,居民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 问 题 讨 论   如果你的家人或亲属要买房或租房,让你帮助选择,从市中心到郊区,你会推荐哪里?为什么? 小提示   综合考虑买房者或租房者的需求、意愿、收入水平等;不同地段住房的价格、环境、交通等因素。 解析: 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影响人们选择住房位置的主要因素。可以从“择郊而居”还是“固守老城”两方面分析,并从有利因素分析其选择的理由。 影响人们选择住房位置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因素:小区及周边自然环境的好坏、距离市中心远近、住宅区位置;社会经济因素:交通通达性、房价与收入的对比、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交通条件、服务设施)、小区治安环境、个人偏好(个人兴趣爱好、居住观念)等;选择“择郊而居”:亲近自然、空间开阔、人口密度低、道路通畅、城外居住城内出租;选择“固守老城”:交通便利、人气够旺、身份象征、孩子上学方便、生活方式多元化。 故答案为: 自然地理因素:小区及周边自然环境的好坏、距离市中心远近、住宅区位置;社会经济因素:交通通达性、房价与收入的对比、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交通条件、服务设施)、小区治安环境、个人偏好(个人兴趣爱好、居住观念)等; 选择“择郊而居”:亲近自然、空间开阔、人口密度低、道路通畅、城外居住城内出租等; 选择“固守老城”:交通便利、人气够旺、身份象征、孩子上学方便、生活方式多元化。 我来抉择 如果能让你选择住在哪里,你更喜欢住在市中心还是郊区? 其实两个地方都各有优点,各有各的好,但是我个人比较喜欢市中心,因为我觉得市中心会比较有挑战,人的生活节奏也会快一些,更可以激发人努力的心,而且各种物质东西方面也会激发到我想要去努力。郊区的房子和市内的房子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城市房地产交通便利,设施齐全,房价升值快,而郊区房地产价格低,绿化好,空气质量好。 市区住宅特点: 优势: 交通便利,公交线路多出行更方便。甚至不需要私家车,如果将来有地铁,交通更方便。上下班、出门活动都比较方便 生活设施齐全:无论是医疗、娱乐还是学习设施,市里条件优越,对提高生活质量有很大帮助。 节省时间成本:如果相对住的较偏,你每天在路上花费的时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果你在市内工作,但住在郊区,上下班会让你头疼。这必须要考虑。 劣势: 高房价:在市内买房,首付和月供都比较大。 空气环境:市内空气浑浊,人口密度高,绿化率低,让人在无数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无法呼吸。 城市生活环境和交通条件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城市污染和车辆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不仅不利于老人和儿童的健康,而且中青年人也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郊区住宅特点: 优势: 环境幽静,空气清新:郊区空气清新,绿化率高,视野好,安静。 通风和日照好:郊区的房子大多是低密度住宅,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大。通风和日照比市区强,所以住在郊区比市区更健康、更舒适。 房价相对较低:对大多数购房者来说,房价成本是需要仔细考虑的一部分。郊区的房价相对较低。如果选择在郊区买房,同样宽敞的房子可以让房价降低近一半。 设施的不断完善:汽车的普及和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郊区配套设施的完善,使其享受到比市区更好的生活舒适度。 劣势: 交通成本比较高:交通比较不方便,公交线路稀疏,如果没有私家车,匆忙出门很不方便。即使有车,如果离市区太远,如果经常堵车,也会增加时间成本。 生活不是很方便:郊区的商业、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公共基础设施,与市区相比还是比较大的。 只能自己住:除了一些高档别墅,大多数郊区住宅只能用于自住。如果他们想买来出租,租金与市区的租金大不相同。 所以对于正处于事业成长阶段的年轻人来说:青春最大的资本就是时间,不能浪费在路上。在市区选择居家有很多好处。方便照顾家庭以及人际交往。另外,他们还要丰富自己的业余时间,包括社交、娱乐等,住在市内无疑可以满足很多方面的需求,所以建议根据自己的情况做选择。 实践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认识到,城市地区,郊区有数千秋,取决于实际情况,我会选择,我必须是最合适的,它必须是最好的。 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您通常工作的地方,您是否开车。城市和郊区有利,城市地区的好处接近工作区,购物非常方便,娱乐商业区,城市公园,以及许多大公司办公室位于市区;然后郊区密度很小,居民人口相对散,不是那么大的商业区和娱乐设施,但超市少,但空气良好,负氧离子高,有很多郊区公园。但如果你住在郊区,去市中心,运输工具必须是私家车。如果您退休,您可以选择郊区支票,因为您在郊区拥有大型集市,市场上的蔬菜特别新鲜。

  • ID:1021-20151891 探究城市交通如何疏堵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1137920012103100探究城市交通如何疏堵 研究背景 交通堵塞的问题,远在古代的罗马就已经成为官员和市民最头痛的问题。当时的政府立法规定车马禁止于白天时进城,虽然解决了白天的交通问题,但晚上却吵的市民无法睡觉,因此很快就遭到淘汰。近代的人们为了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则是以减少单位面积道路内的汽车数量为原则。 问题的提出 城市交通如何疏堵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和区域交通运输的中心,也是区域交通运输需求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交通运输状况不仅影响城市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城市与区域联系的效率,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和私家车的普及,我国很多城市出现较为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城市交通如何疏堵呢? 对于这一课题的探究,建议采用以下思路。 了解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收集资料,了解国外城市疏堵所采用的措施,思考我国可借鉴的经验。 了解我国城市为疏堵而采取的措施。 为所在城镇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献计献策。 资料 1 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情况比较普遍,比较严重,尤其是大城市。城市主城区往往是老城区,人口密度大,交通流量大。从空间上看,道路比较狭窄,出现拥堵的路段和路口较多。主城区的高架路和城市周边的环路,成为客货流主干道之后,也出现了拥堵路段,进出这些干道的路口也会成为堵车点。从时间上看,每天上下班的通勤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进出城的时间,都会延长。从交通运输方式来看,各种私家车上路,拥堵现象比较常见。 资料分析 1. 分析城市交通拥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交通。城市的交通则是城市生产生活借以进行的重要依赖条件,也是城市与城市运动过程的组成部分。城市交通促进或阻碍城市的发展,而城市发展亦会对城市交通进行相应改善,以适应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相互依存和相互辅助。 城市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有两点: 1、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城市的形成多多少少与大然的或人为的交通地埋因素有天,通吊选择在父通友达的地方发展。因为在这样的区域,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都有较好的可达性,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内外部的物资运输,加强社会文化信息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2、交通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离不开城市交通。城市的发展范围会取决于交通道路的辐射范围。交通运输是构成一个城市的主要要素和促使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例如城市贸易,因为会汇集大量人口,所以必须有足够的交通保证才能使贸易顺利进行。在此,交通运输便影响了城市用地规模。 城市发展带给城市交通的影响有两点: 1、城市规划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城市的外部发展和城市的内部布局对城市交通都有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对交通延伸方向产生影响。城市的发展会立足于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考虑各方因素,最后规划出正确合理的发展方向,这就对交通运输带来了影响。其次,城市的内部布局也影响到交通。不同的建筑物对交通的要求不同。例如集贸市场就要求其周围必须安排足够的临时场所,以便进行贸易。否则不仅贸易不能进行还会致使交通拥堵。 2、人口带给交通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这也对城市交通提高了要求。例如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群对交通的要求不一样,他们出行就会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故而使运输呈现多样化。 2. 回顾为解决城市拥堵已经采取过的措施及其效果。 交通拥堵是由于车辆密度过大,导致行驶速度缓慢或停车困难,不同级别的道路(快速路、干道和支路)都可能遭遇不同程度的堵塞。后果严重,包括时间浪费、经济损失、出行不可靠、环境健康受损,甚至紧急救援受阻和周边区域(溢出效应)的交通压力增大。 类型与对策 常发性拥堵:源于需求超过道路容量,需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和城市规划优化来应对。 偶发性拥堵:如事故或施工,需应急管理系统支持,同时加强交通管理。 国际应对策略 基础设施:交叉口优化,专用道和变向车道的设置。 城市规划:混合用地,公交优先,生态城市理念的实践。 供需管理:拓宽道路,限制停车,实施道路收费。 具体措施 出入口拥堵时,可通过小汽车收费(配额许可和配给制),如新加坡、上海和伦敦。 推广公共交通、自行车设施,电子通勤,并优化交通管理,如信号协调和诱导系统。 城市规划上,混合用地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优化路网设计,如伦敦M25降低限速以提升通行效率。 精简策略 限制小汽车,如限行尾号、配额管理和拥堵收费。 优先公交、自行车出行,提供补贴和基础设施支持。 智能交通系统,如信号协调、停车诱导和电子出行工具的运用。 城市规划调整:混合用地,公交优先,减少小汽车依赖。 供应与需求管理:拓宽道路,提高停车费用,推行P+R换乘和道路收费。 国际城市案例 北京:贫富差距导致车辆增多,巴黎和上海世博会期间实施了限制措施。 荷兰:通过补贴鼓励自行车出行,1/4人选择骑行上班。 全面解决方案 优化信号灯、车流量检测与协调,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鼓励绿色出行,如电子通勤、在线购物和共享交通。 混合用地设计,公交优先,提高非机动交通比例。 综合使用限速、停车策略、智能交通设施和教育公众。 知 识 拓 展 资料 2 城市交通疏堵的若干经验 世界上许多城市采用公交主导的方式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美国洛杉矶的做法是:发展低成本快速公交,比普通公交节省 20% 的出行时间;开辟共乘车道,2 人以上共乘车辆可快速通行且享受优惠;研发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法国巴黎的做法是:设置公交专用道,禁止其他车辆通行;构建一流的交通标识系统,提高安全系数。日本东京的做法是:构建由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地铁、电气铁路、新干线等组成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站点分布便利换乘。 资料分析 1. 国外发展公交的做法可归结为哪几个方面? 参考答案 1.强中心战略 一些城市规模很大,而且在私人交通设施扩大以前,由于大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致使城市表现出高度中心化现象。强中心战略最适合于这些城市,如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罗马、柏林、上海。该战略的目的是维持中心化的经济优势,使城市中心交通阻塞带来的经济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个战略的主要特点是:有一强大的由道路和铁路组成的放射状交通网;除近市中心区外,没有高速环线连接这些放射状线路;有一个容量很大、站距短、车次多、密布市中心区的地铁网;放射状交通线上设置有次中心;在放射状交通线上,公共交通与私人小汽车交通互相竞争,并在竞争中达到平衡。 许多城市在运用这个战略时,都是在保持强大城市中心的同时,注重郊区发展。因此,要提供一个有效的公共交通系统,把郊区和市区联系起来,把城市各个组成部分连接起来。同时,鼓励各种职能向副中心扩散,这些副中心也与公共交通和道路系统联系起来,以减轻对中心发展的压力,并使交通量更均匀地扩散到系统的各个部分。 2.完全机动化的战略 在小汽车大规模增加时期发展起来的城市,往往表现出扩散的结构。该结构以城市道路系统为基础组织起来。这类城市往往缺乏一个传统的城市中心,或只有很小的市中心。采用这个战略的城市如洛杉矶、底特律、丹佛、盐湖城等。完全机动化战略的特点是:有一方格状道路网,以使交通量尽可能均匀分布;道路网由高速路、干道和普通道路构成,以连接若干郊区中心,使机动车尽可能通行无阻(图12-1(b))。这个战略的主要问题是,道路网的建设费用太高,大量使用机动车使环境污染加重,系统内不同职能中心相距太远。 3.弱中心战略 有些城市的主体形成于20世纪以前,以后又经历了不断扩散的阶段,因此在市区表现出中心化城市结构特征,郊区则表现为非中心化结构特征。这类城市的中心具有商业优势,但不存在过度交通阻塞现象;而在郊区,几乎不存在交通阻塞问题。如墨尔本、哥本哈根、旧金山、芝加哥、波士顿。弱中心战略的制定就是要维持这种结构。这个战略的特点是,市中心规模较小,有放射状的道路网为市中心服务;城市的大部分工作岗位分布在郊区和边缘地带,交通主要靠小汽车,有通过能力很大的环线为其服务;郊区中心多形成于环路与放射路交叉的地方。 弱中心战略的稳定性往往不易保持,因为这种线路可能面临中心化和非中心化两种力量的冲突,而要维持这两种力量的平衡非常困难。若平衡不能维持,则可能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中心化力量增强产生中心化系统,市中心得到发展,并超出了原来的作用和范围,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市中心,致使原有公共交通设施严重不足;非中心化力量加强产生非中心化系统,市中心衰落或演变为次中心,从而使城市向小汽车方向发展,致使原有的公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所以,弱中心战略的主要问题是不能自行平衡、自行调节。需要用规划来控制并维持市中心与次级中心之间的平衡,而将市中心与副中心的就业、商业和其它活动量维持在恰当水平是很困难的。 4.低成本战略 前面三种战略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费钱的战略。完全机动化战略,需要有规模较大的高速道路网,还需要许多次级道路和大量停车场;弱中心战略,虽然在建设公路和停车设施方面可以稍为省钱,但却需要一个造价高、而利用率不高的公共交通系统;强中心战略,所需要的公路和停车场虽比前两者要少,但却需要一个综合的、质量好的、运输量大的公共交通系统。这些都是很费钱的。 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要提供高成本道路和公共交通系统,以减轻交通阻塞问题,在财政上通常是不可能的。低成本战略就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提出的,其出发点是,对现有的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进行调整,而不是修建大量新的道路交通设施来满足新的要求。低成本交通系统必须立足于普通道路,不能指望高费用的铁路和高速路。这个战略的特点是有一个放射状路网,主要行驶公共汽车或电车;若干规模较小的次中心沿放射线布置;干道的主要功能是联系各次中心。波哥大、拉各斯、加尔各答、伊斯坦布尔、马尼拉、德黑兰等城市采用了这个战略。 5.限制交通战略 限制交通战略是以经济学中的边际社会费用理论为基础的。按照这个理论,社会付出的投资和损耗应该与产生出来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相等或成正比。这是最理想的资源分配方案。事实证明,在道路交通阻塞的地区,社会的投资非常高,而社会投资产生的价值极低。各级市政府不应消极地转移或避开交通混乱,而应高度重视交通量;对交通量的需求,应当象对待其它商品或服务那样,予以适当限制。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战略。所以,限制交通战略的实质是有意识地对交通量加以限制。 限制交通战略的目的是:避免人们不必要的路程,把城市的居住、工作、上学、购物和文娱等许多活动规划好,把这些活动安排在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的交通走廊地带。这个战略的特点是:有一个强大的市中心,有很好的公共交通为这个市中心服务;城市中有不同等级的中心,如市中心、区中心、郊区中心、邻里中心等,其功能由中心地原理决定,这种分级布置的目的是尽量减少人们对外出交通的需要;有一个公共交通网将各级中心连接起来,以吸引人们利用这些公共交通设施,而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伦敦、新加坡、香港、斯德哥尔摩、维也纳、不来梅、哥德堡等城市采用了这个战略。 2. 国外哪些经验可供我国借鉴? 资料 3 我国城市交通疏堵的一些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疏通城市交通,也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在主城区较窄的道路实行“单行道”制度,车辆只能沿单一方向行驶。设立公交专用道,发展快速公交(图 4.17)。调整交通信号灯的切换时间,使其适合十字路口交通流量的实际情况。拓宽主城区部分道路,增加车辆可通行量。 修建高架道路和地下通道,减轻地面交通压力。限制外地车辆进入城市,尤其是在交通高峰时段进入城市干道。有的城市限制部分车辆上路,有的城市还控制车牌供给。 资料分析 1. 从交通相关利益方考虑,上述措施各有哪些利弊? 2. 除此之外,请你提出一项城市交通疏堵的措施。 参考答案 交通堵塞解决方法有:增加道路容量此方法是解决交通堵塞最为基本的方法,包括拓宽或新筑道路。因为当汽车使用率增高时,就需要有更多的道路来容纳车流。 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的措施有:1,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加大城市交通承载量。2,加大道路交通管理力度,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水平。3,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 加宽城市道路设施,优化路口红绿灯时间。采取分流交通管制,尽量避免车道的占用。倡导公共交通工具,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 提高收费站通行效率对免费通行的车辆,认真落实“入口不发卡、出口抬杆放行”的措施,合理设置临时交通标志牌,引导缴费车辆与免费车辆分车道、有序通行,做好免费与缴费时段的平稳过渡和衔接。 执 行 任 务 针对所在城镇存在的交通拥堵状况或未来发展可能存在的交通拥堵隐患,结合城镇发展实际,提出解决或预防交通拥堵的措施,并说明其可行性。 实践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认识到,交通拥堵情形常出现于世界上各大都市区、连接两都市间的高速公路,及汽车使用率高的地区(如中国)。产生的原因很多,解决办法也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探索,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优秀经验优化解决之道。

  • ID:1021-20151890 探究何时蓝天在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1231900010566400探究何时“蓝天”常在实践活动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问题提出 何时“蓝天”常在 2013 年 1 月,四次大气污染过程笼罩我国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013 年 9 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大气十条”颁布实施之后,全国相继打响了“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2017 年,全国 74 个重点城市大气优良天数比例为 73.4%,比 2013 年上升 7.4% ;大气重污染天数比 2013 年减少51.8%。然而,如何让“蓝天”常在,如何减少大气污染特别是大气重污染天数,是摆在公众、政府和科学家面前的一项重大工程。 对这一课题的探究,建议采用以下思路。 认识大气污染现象。 了解我国大气污染的形成原因。 了解发达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和所用的时间。 讨论我国“蓝天”常在所需要采取的措施和时间。 知 识 拓 展 资料 1 大气污染及其危害 大气污染是指自然或人为原因,使大气中某些成分超过正常含量,或有毒有害的物质进入大气,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等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污染范围和强度受污染物和污染源的性质、气象条件以及地表特点等影响。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越高,污染就越重,危害也就越大。 根据空气质量指数,可以将空气质量划分为六个级别(表 2.3)。评价空气质量选取的主要污染物有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等六项。 表 2.3 空气质量级别划分 空气质量指数 0—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300 300 以上 空气质量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空气质量状况 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严重污染           (注:大气污染时,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资料分析 1. 概括大气污染的特点和危害。 2. 讨论影响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资料 2 我国近些年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原因   综合来看,我国近些年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燃烧后废气排放量大,处理难度和成本高。   我国废气排放量较大的工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   我国汽车拥有量猛增,汽车尾气排放量大。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筑工地多,扬尘多。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干燥,大气降尘量大。   受全球变暖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由秋至春,冷空气活动频率减小,势力减弱,常出现连续数日微风或静风天气,并且空气湿度相对较高。   ...... 资料分析   1. 上述原因中哪些是人为原因,哪些是自然原因?   2. 除上述原因外,造成我国近些年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原因还有哪些? 资料 3 发达国家大气污染及治理案例   1943 年,美国洛杉矶汽车尾气排放的大量碳氢化合物在城市上空聚集,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浅蓝色烟雾。这种烟雾使很多市民眼睛红肿、头疼、呼吸道受损。后来,人们把这种大气污染称为“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发生后,美国联邦与州政府通过立法、工业技术创新、民众宣传教育等手段进行治理。直到 2007 年,洛杉矶地区的空气才达到了清洁标准。 1952 年 12 月 5—9 日,英 国伦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图 2.18)。主要污染物为烟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烟尘,使得伦敦市民呼吸道病患剧增。之后,英国政府正式向空气污染宣战,颁布了治理法令。直至 1980 年,伦敦的烟雾日下降到 5 天。“雾都”伦敦终于迎来了清洁的空气。 资料分析   1.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和“伦敦烟雾事件”相比,人为原因有何不同?   2. 仅考虑人为原因,试对“洛杉矶烟雾治理时间比伦敦烟雾治理时间更长”作出合理解释。 新闻链接 碧水长流蓝天常在的邛崃实践 “十二五”以来,邛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总量减排工作,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目标,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积极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三大措施,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四川省2015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综合考核中名列全省各县(市、区)第一,在支持邛崃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力的保障了群众的环境利益。由此,进一步总结实践经验,是我们为“十三五”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谋好局、布好棋的坚实基础。 首先、总量减排工作的基本做法 (一)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责任体系 近年来,邛崃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邛崃市委、市政府正视问题、迎难而上,强力推进各种有效措施,统一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提高对总量减排工作的认识,切实解决影响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为强化全市总量减排工作,邛崃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邛崃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组织落实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加强“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工作的实施意见》并细化了目标任务,与全市各相关部门、镇乡及工业园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总量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进行了进一步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并对镇乡实行流域出入境水质断面考核,做到高度重视、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形成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提升基础设施,推动工程减排 针对污染源以畜禽养殖污染为主,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不足的特点,邛崃市有的放矢,大力建设城乡污水处理厂、优化布局污水管网、全面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全方位的减排。 截至2015年,邛崃市共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25个,总处理规模达6.62万吨/日,实现了生活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共建成城区配套污水管网共约89公里,镇乡配套污水管网共约118.68公里,保证了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率。同时,建成了处理规模均为1.99万吨/日的临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厂和羊安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厂,实现了工业污水处理厂全覆盖。邛崃市环保局加强巡查,严厉打击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行为,切实发挥了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减排效益,提高了污水收集率及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率、处理达标率。 邛崃市是成都市的农业大县,承担了国家、省、市养殖业发展,保障畜禽产品供应的职责,同时也带来了畜禽养殖污染源头散、分布广、治理难的突出问题。邛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殖业科学发展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在畜禽养殖污染物的综合利用、种养平衡、零排放养殖和工程治理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引导规模化养殖场采取有机肥生产、种养平衡等循环综合利用的方式解决养殖污染问题。同时,以“村规民约”为基础、以政府引导为重点,探索建立粪污综合利用市场化运作机制,有效推动了规模以下养殖场(户)的污染治理。“十二五”期间,邛崃市共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减排项目42个,累计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1201.15吨,氨氮减排166.07吨。 (三)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结构减排 邛崃市严把项目验收关,强化环保“三同时”管理,以源头管理为重心切实优化产业结构,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落户,控制污染增量。以造纸、化工等行业为重点,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以及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城市规划、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淘汰步伐,大力推进结构减排。“十二五”期间,邛崃市关闭了6家纸厂、1家化工厂、5家砖厂,改造、淘汰40余台燃煤锅炉,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140.84吨、氨氮减排3.02吨、二氧化硫减排25.85吨、氮氧化物减排5.8吨。同时,引导企业调整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推行集中供热,临邛工业园区和羊安工业园区新建工业项目严禁使用燃煤锅炉,实现二氧化硫减排。通过彻底取缔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淘汰燃煤锅炉等,实现污染物减排,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 (四)强化执法监管,完善管理减排 邛崃市将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强化环境监察执法作为落实污染物总量减排的一柄利剑,特别是新《环境保护法》施行后,大力加强对新法的宣传,重点强调企业的环保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关心支持环保和减排工作的社会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邛崃作为全省率先运行镇乡(园区)环保机构职能的县级市,在环保硬件设施配备、基层环保工作人员培训等方面下足功夫,建立健全市—镇(乡)—村环保三级联防机制,保持环保执法高压态势,加大对减排设施运行管理的巡查力度。邛崃市环保局牵头查处了一批典型的环境违法案件,并加强了行刑衔接,对性质恶劣、影响范围广的案件依法移交公安机关给予严厉打击,对环境违法行为起到了极大的震慑效应。 其次、总量减排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总量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五”期间,邛崃市共落实上报减排项目87个(其中工业源项目20个,生活源项目25个,农业源项目42个),共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2872.84吨,氨氮减排275.67吨,二氧化硫减排25.85吨,氮氧化物减排53.06吨,全面完成了“十二五”目标任务。 2012-2014年,邛崃市在每年的减排工作年终核查中均代表四川省、成都市接受了环保部的现场检查并受到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因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明显、亮点突出,邛崃市多次被国家、省、市选定为模范点位对各地环保部门进行减排培训。2012年6月9日,由环保部总量司黄小赠副司长带队的全国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培训班一行约250人对邛崃市的畜禽养殖场进行了现场考察。2012年11月15日,西南地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座谈会在邛崃召开,实地考察了邛崃市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工作,对邛崃市减排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四川省2015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综合考核中,邛崃市综合考核得分为107.21分,名列全省各县(市、区)第一。 (二)环境保护工作得到空前重视 邛崃市在努力完善减排工作机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邛崃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多次组织召开环保专题工作会、多次深入一线调研,亲自研究、亲自检查、亲自督办涉及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邛崃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全市上下思想高度统一、方向高度明确、行动高度一致的良好氛围下得到全面开展。 (三)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通过开展总量减排工作,推动了主要污染物大幅削减和有效控制,实现了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邛崃市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稳步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域水质标准,PM10、PM2.5浓度逐年下降。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使邛崃市成为名副其实的“都市绿肺”,生态文化产业成了邛崃市引以为豪的“硬实力”。近年来,邛崃市凭借生态环境优势成功创建了四川省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四)环保能力建设得到强力提升 在全市机构编制紧张的情况下,邛崃市在人才招录方面给予环保系统极大支持。邛崃市环保系统不断健全,基层环保机构运行顺畅,人员编制逐步增加,管理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能力不断提高。5年来,邛崃市环保局通过各种招录途径共填补编制内工作人员40人。其中,引进高素质人才1人,环保相关专业研究生5人。青年干部的充实使得邛崃市环保队伍年龄层次更合理,整体战斗力得以提升。 最后、下一步打算 在今后的环保和总量减排工作中,邛崃市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突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优化经济增长为中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邛崃市将在全面总结“十二五”总量减排规律、特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减排三大体系、落实减排三大措施;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步伐,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重点企业实施低碳燃烧技术改造,鼓励公共自行车灯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发展以生物质能源代替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生产方式;筑牢和保护好生态本底,优化调整生态红线,执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环保标准;保持高压执法态势,提高监管频次,建设覆盖全市重点污染源的应急监控平台,实现污染源24小时在线监控,综合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确保全面实现“十三五”总量减排目标,为“强二优一壮三”的发展目标腾出环境容量,拓展发展空间。 形成观点并讨论 通过网络收集并整理我国政府为治理大气污染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我国近年来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原因和发达国家治理大气污染所用的时间,对“何时‘蓝天’常在”这一问题给出自己的观点,并在班级进行讨论。 实践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治理措施不但要精准到区域、城市、行业,还要精准到一家又一家企业,进行差别化监管。现在空气质量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大家要理解,我们每个人要亲力亲为地通过绿色出行等方式,一起加入到治理中间来。

  • ID:1021-20151889 聊聊校服文化研究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1155700010604500聊聊校服文化研究 教学背景 时间进入21世纪,中国的教育改革正逐步向纵深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性、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正成为我们日益关注和探索的焦点问题。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的意识,并重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 教学分析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全新的,对学生来说,既是学习上的挑战,又是发展上的机遇。要做学习的主人,就要积极投身于研究性学习这一新天地之中,让兴趣成为研究的动力,让问题成为探究的课题,让我们到知识的世界未知的领域去自由探索,主动寻觅。 教学目标 同学们通过研究性学习,能够成为中学生发明家、史学家评论家、政治家等。 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自主意识和社会交往的能力,成为综合素质优异的当代中学生。 教学过程 聊聊校服文化研究 在过去一年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选择的课题是“中学校服”。无论是从设想还是得到的情况来看这都是一个已经得到了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在这份报告中,将对研究课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做出总结。 长沙市中学校服介绍 首先对目前本市几所中学的校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中学的校服总共有四套:两套秋装、两套夏装。 秋装分为套衫和长裤,化纤质地,以第一中学标志性的绿色为底色,套衫左胸前印有校徽,前胸配以黄白两色宽带条纹装饰。整体看上去,有大方整洁,夺目又不失典雅的良好效果,价格在70元左右。 两套夏装( 价格45元/套),上身T恤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一套为短裤,一套为长裤T恤以白色为底,披领,衣领及袖口为绿色;下身两套均为绿色,两侧有白色宽带条纹整套校服从外观给人以凉爽之感,但其化纤质地既不吸汗,又不透气,夏天穿起来热难当,学生苦不堪言。 但近一年来,校服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不过仍不足以弥补缺憾第二中学的校训是“朴实沉毅”,而校风也以严格著称,因而其校服秉承了这一特点其冬季校服为运动装式样,与一般常见的校服式样无异。上衣采用的是半拉链套头式样。选择的主要色调是深蓝色与白色。一则反映了一种较严肃的理念,凸现了其“朴与“沉”;另一方面,使得学生的校服比较不容易“显脏”。 较有特色的是其夏季校服。夏季校服分为男生款、女生款两种类型。男生校服是较常见的白色T恤配以蓝领蓝边。上衣心脏位置有一只口袋,口袋上印有校徽。而女生装则较为推陈出新,是以翠绿色T恤配以白领白边。上衣心脏位置为深蓝色校徽与冬季校服的色调构成呼应。这样的设计,使夏季的校园有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而且深受学生的好评,认为这样的设计有新意且独特。 第六中学的校服应该算是最符合学生心理的校服了,其款式以青春、活泼、齐整为主,虽然剪裁平凡,但在面料、色彩的整体搭配中体现学生的朝气与活力。男生的是单排多粒扣的中山装。女生的则为A字背心裙,深绿和浅绿的搭配让人觉得干净不张扬,简洁贴身的设计也很合理。外衣以中长收腰、开刀缉线等剪裁显现身形。用暗插袋、袋盖、缉线袋做修饰。 背心与外套领线开得较高是青春装的特点。秋冬季装以暗隐面料与素色面料搭配,春夏季则以浅色搭配,既充满动感、大方得体,又活泼轻松。其他如单件外衣、运动场合短外套、粗呢外衣均适合学生穿着。衬衣是涤棉、聚酯纤维等面料,以深蓝、浅蓝、白色等清爽色为主。衣领上的变化有低圆领、小尖领、飘带领、小方领。衬衫前胸还可用缉线做装饰。 校服一般以西服形式出现,基本采用单调甚至是低格调的颜色,给人以凝重、严谨的感觉,旨在激励学生刻苦进取,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 在大家看来,这是在模仿日本的校服式样,其实并不完全如此,事实上中山装自公元1923年问世迄今已近百年了,它一直是中国人喜爱的服装之一。中山装是因孙中山先生提倡而得名。孙中山先生将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的特点相结合,各取所长,舒适又充分表现推翻帝制后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孙中山先生说,这样的服饰保留了西服的部分长处,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在任何场合穿着都显得庄重而不死板。此后中山装便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国服”了。 而把国服作为中学生的校服,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愫,树立学生从小综合他人长处,而又不失自己特点的良好思想。 第六中学的校服可以说是校服中的典范,是少数博得同学、家长和教师喜爱的校服之一,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价格也十分合理。 第七中学的校服分为冬、夏两款,冬季校服以绿色和白色相衬。上衣上半截为绿色下半截为白色,衣服左边胸前印有第七中学的校徽。校服为化纤面料,有一层白色内胆。这种设计不易透风,在冬天御寒的效果很好。整套校服为运动服式样,袖口和裤口都为缩口,运动起来较为方便。 夏季女生校服上衣为纯棉T恤。领口和袖口有黑色条纹,左边胸前印有第七中学的校徽,“v”形领口,下身为天蓝色过膝裙,裙边有两条白色条纹。裙子的面料为棉纱,夏季校服的上衣通常过于宽大,大多数同学穿起来都不大合身,而裙子的面料也不够厚实,易被划破。 冬季校服的御寒效果不错,夏季校服的散热也没有太大问题,但在冬夏两季换季时特别是将近夏季,适合穿衬衫的季节,即会出现穿冬季校服过热,穿夏季校服过冷的情况。所以学生在这一阶段的穿衣不大方便。 第七中学的校服总地来说在颜色、式样等方面都和众多学校的大同小异,缺乏一些明亮的色调,再加上有些校服不合身,使人感觉穿上去不够精神。在质量方面,夏季校服还稍显缺乏。 整体来说,第七中学的校服应在有所保留、有所加强的基础上设计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社会调查 调查小组将调查问卷分为家长卷、教师卷以及学生卷分别进行调查。总的来说,学生认为穿校服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穿什么校服,怎么穿校服都有着各自的看法。家长对于学生的校服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主要在价格和舒适性方面。 不过由于各个家庭的收人水平不同,意见也不一致,有的家长认为校服增加了家长的负担;有的家长则认为价格还可以承受;甚至有一位比较有个性的家长在问卷里提出“校服应该按穷家少收钱,富家多收钱,特别贫困的家庭不收钱”的观点。 调查小组认为这个观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在实施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家长对学生的校服质量和款式也提出了很多意见,家长均希望能改进款式,穿出学生的风采,彰显学生青春活泼的特点,式样不要太单调,但颜色要协调统一。有家长特别提出要男女有别,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发育的阶段,开始萌生性别差异意识,校服的男女有别,有利于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的良好发展,并希望校服质量要好一点。 教师则认为最重要的两点是,价格家长可以接受,款式学生可以接受。在款式方面的原则是要体现中学生的个性,可以借鉴日本、我国香港地区等学校校服的款式,质量也应该达到一定水平,当然也不能盲目模仿。对于学生的创意,学校应当了解并适当采纳直接受校服影响的最大群体就是学生,因此,学生对此最有发言权。在学生问卷中绝大多数学生都对校服提出了不满的意见。 很多学生提出校服的面料质量较差,学校大概是考虑到棉质校服容易变形缩水,所以采取涤棉作为材料,但是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运动量很大,涤的校服往往不够吸汗,特别是在夏日里大量运动以后,不透气的皮肤环境还会引发背部痤疮,给学生带来很多烦恼。 在款式方面,学生更是提出了大量的意见。他们认为很多校服根本就不合身,偏肥偏大,给学生带来了一些不便。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的校服都千篇一律,仿佛只在颜色方面做了更改而已,没有各个学校的特色。 还有一些学校,在校服的分季节定制方面不是很合理。夏季校服采用长裤且缩口,并强制要求学生在炎热的天气里每天穿着,显然没有从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而且,在问卷调查中,大多数的人也认为规定统一穿着校服并没有对便于管理,特别是对防止攀比产生明显影响。学生是否攀比主要取决于家庭和学校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强制规定学生穿校服并不能杜绝学生思想上的不健康。 最近,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中国服装协会举办了“中国少年儿童服装服饰文化节”。文化节将通过全国中小学校服设计等活动,引导学校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美育教育。在校服问题上,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前副主任艾玲直言:“校服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应蕴相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准。强迫学生穿难看的校服,是对学生审美情趣的一种摧残。” 看来校服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小问题了,而是上升到社会美育教育的大问题了。校服文化,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小结 在这次的研究调查中,调查小组接触了许多家长、学生、教师,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经过对问卷的发放和仔细的统计、选,做出了调查分析但分析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总的来说,还是极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校服的改变势在必行。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被提了出来:如何改? 校服的设计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校服的设计、颜色等方面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甚至可以召开类似“价格听证会”那样的会议。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也许这样做加大了学校的前期工作,但可以预想,最终的收效一定是明显的。起码,可以解决现在学生因为校服问题与学校产生的种种对抗情绪。 许多研究都证明,衣服的确可以决定人的心情。尤其处在中学时期的青少年,该时期的学生大都对自己的外在自觉不自觉地注意。这种注意没有错,虽然不值得去鼓励,但绝不应用缺乏美感的校服压抑学生爱美的心理。而这种压抑对学生的损害是极大的,给学生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如使学生觉得自己的爱美之心似乎是一种罪恶,等等。 校服设计更多考虑的是漂亮与时尚也许并不可行,但反映了我们对美的一种向往。 教学小结 教学反思

  • ID:1021-20151888 探究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1136650011493500探究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度高、灾害集中、损失严重等特点。特别是近年来,雪灾、地震、洪水等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为了提高政府灾害救助水平、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正常社会秩序,1998年国家建立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要求民政部门建立用于储备救灾物资的专门设施,其储备物资主要用于对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灾民实施紧急救助,保障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问题提出 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   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重要措施,能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呢?   对这一课题的探究,建议采用以下思路。 收集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 对比我国自然灾害与已建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空间布局。   了解灾区对救灾物资的基本要求。   提出新建救灾物资储备库的选址建议。   知 识 拓 展   资料 1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分布 中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1.地震灾害:中国是世界上地震频发的国家之。地震主要分介在五个主要地震带,包括青藏高原地发带、欧亚大陆边缘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东北地震带和台湾地震带。 2.洪水灾害:洪水是中国最为常见的门然灾害之一,尤其在东部和南部地区较为严重。主要受影响的地区包括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3.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福建、台湾、浙江、广东和海南等省份。高风险的地区包括台湾海峡、琼州海峡和台湾东部沿海。 4.十早灾害:小国十早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山、吉海、甘肃和西藏等地,这些地区的降水分布不均匀,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干旱问题日益突出。 5.泥石流灾害: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青高原、黄上高原和山地地区,如四川盆地、公赏高原、陕西、甘肃和广西等地。陡峭的山地和强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6.山火灾害:山火主要发生在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森和山地。内蒙古、东北地区、公贵高原、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森林和草原足山火的高发地区。 7.沙尘暴灾害:中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特别是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和辽掌等地。这些地区的干旱和风力较大,导致了沙尘暴的形成和扩散。 以上是常见自然灾害的大致分布范围,具体的灾害发生还会受到地区的地貌、气候、人口分布和十地利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施灾害管理和防灾减灾措施时需考虑其体的地方条件和特点。 资料分析   1.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哪些特征?   2. 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1.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哪些特征? 解析:根据图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分布图可知,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地域差异大的特征。种类多:有气象灾害、气候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等;分布广:受不同气候、地质条件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自然灾害发生;地区差异大:受不同气候、地质条件影响,不同地区自然灾害差异较大。 故答案为: 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地域差异大的特征。 2.列出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 解析:我国常见自然灾害及分布:森林火灾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林区;春秋季旱灾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集中在七大江河流域;地震灾害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的活动构造带;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主要在青藏高寒地区;台风、风暴潮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故答案为: 森林火灾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林区;春秋季旱灾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集中在七大江河流域;地震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的活动构造带;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主要在青藏高寒地区;台风分布在东南沿海。 资料 2 我国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 截至 2016 年年底,我国已建 18 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别位于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福州、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昆明、拉萨、渭南、兰州、格尔木、乌鲁木齐和喀什。为实现“自然灾害发生 24 个小时之内,受灾民众得到初步救助,确保受灾民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这一基本目标,国家将继续进行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 资料分析   已建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布有什么特点? 参考信息 分布范围广,覆盖面广。 建于区域中心城市,能够保证物资供应充足。 救灾物资储备库是仓储建筑的一种,储备能满足“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的救灾物资的场所。 资料 3 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   西南地区地貌结构复杂,是我国的地质灾害多发区。   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是我国库容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应急能力最强、管理最现代化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这个储备库辐射西南地区,总占地面积 10 公顷,总有效库容 3.7 万立方米,拥有近万个货位,储备了帐篷、棉被、棉衣裤等救灾物资和冲锋舟、橡皮艇、救生圈、发电机、挖掘机等应急救援工具。   资料分析   1. 为什么将成都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   2. 你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域有没有救灾物资储备库?如果有,查找该储备库的地点,并了解其物资储备情况。如果没有,请给出选址建议。 1.解析: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大;成都水、陆、空交通便捷,且为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区域辐射能力强;成都附近有成都军区,有军队驻扎,灾害发生时可以及时调遣人员;成都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物资较丰富,备灾能力强。 故答案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都交通便捷,区域辐射能力强;成都有军队驻扎,灾害发生时可以及时调遣人员;成都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备灾能力强。 2.解析:若所在地区有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查找该储备库的地点,并简单了解其物资储备情况,据此分析该储备库所应对的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若所在地区没有救灾物资储备库,可从当地灾害发生频率、人口数量、经济状况、交通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适宜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地点。例如,我所在地区没有储备库,储备库选址应该在地势较高,地质和水文条件较好的地方;市政条件好,有利于及时调配物资;远离火源、易燃易爆厂房和库房等,保障储备库的安全;交通便利,邻近铁路货运站或高速公路入口,有利于保障物资运输的时效性;地势较为平坦,视野相对开阔,修建难度小。 故答案为: 我所在地区没有储备库。选址建议:地势较高,地质和水文条件较好;市政条件好;远离火源、易燃易爆厂房和库房等;交通便利,邻近铁路货运站或高速公路入口;地势较为平坦,视野相对开阔。 对 策 和 建 议   结合图 6.29,体会已建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分布规律,并对拟建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选址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需要考虑到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距离的远近、交通的便捷性、救援力量的强弱、医疗等基础设施等方面。 建议: 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主要分布在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选址应考虑以下条件:距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的地区近,交通便利,各种救灾物资丰富,医疗等基础设施完善。    知识链接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 一、总则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度高、灾害集中、损失严重等特点。特别是近年来,雪灾、地震、洪水等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为了提高政府灾害救助水平、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正常社会秩序,1998年国家建立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要求民政部门建立用于储备救灾物资的专门设施,其储备物资主要用于对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灾民实施紧急救助,保障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经过10年的发展,已在11个城市设立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同时,部分省、市、县也通过各种方式建立了本级救灾物资仓库,它们在自然灾害救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目前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普遍存在仓库面积小、建设标准低、基本装备严重不足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目前的救灾工作需要,更无法适应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备灾、救灾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我国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符合标准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此都作了明确规定。 救灾储备物资是指各级民政部门存储和调用的,用于救助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保证其最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资,并规定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救灾储备物资的采购、存储、接收和调运,是救灾物资储备库的直接管理部门。 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性质和任务决定其与其他物资库的设置要求有很大不同,其工程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我国备灾、救灾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当前,兼顾发展,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水平,建立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满足灾害救助和应急指挥所需物资的储备和管理需要,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建设规模和项目构成 救灾物资储备库分为中央级(区域性)、省级、市级、县级四类,主要基于: 1、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灾害种类多、地区差异大、灾害救助需要各异,因此各地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规模也不尽相同,必须分类建设。 2、国家规定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明确要求“建立健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灾害多发地、县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点”,即灾害发生后,先动用最基层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救灾物资,当满足不了救助需求时,再逐级向上申请物资,直至动用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救灾物资。 3、中央级(区域性)救灾物资储备库在全国范围内对救灾物资进行宏观调控和统筹调拨,承担着区域辐射和查漏补缺的功能。根据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各地人口密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运输能力等因素,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进行合理布点、分区域建设。鉴于各区域库的辐射范围、救助需要不同,其建设规模也有差异,中央级(区域性)救灾物资储备库按照辐射范围和救助需求划分为大、中、小三类。 救灾物资储备库的规模大小与其储存物资的规模有着直接关系,将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辐射区域内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三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规定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作为确定储备物资规模的依据。通过统计分析,分别给出了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所对应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 1、中央级(区域性)救灾物资储备库。 根据自然灾害分布、交通通达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三个因素,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进行筛选,确定21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布点城市。 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民政部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中三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的启动条件,采用民政部2005~2007年各省区因灾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的平均数,结合1949年~2007年各省区历史上大灾年的因灾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确定各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辐射区域内所对应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主要聚集在72万~86万、54万~65万、36万~43万之间。 2、省级、市级、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 根据地方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分别对省、市、县三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所规定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进行了分析,通过散点图发现其对应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数量分别主要聚合在12万~20万、4万~6万、0.5万~0.7万这三个区间。 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总建筑面积=库房建筑面积+生产辅助用房建筑面积+管理用房建筑面积+附属用房建筑面积。在此主要介绍库房建筑面积 1、库房建筑面积 (1) 根据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的数量分别确定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储备物资规模。鉴于各地自然灾害类型,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在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中,需政府救助的比例也有不同,经调研论证,在测算中央级(区域性)、省级、市级、县级储备库的建筑面积时,分别按紧急转移安置人口的25%、30%、50%和70%确定实际需要政府提供救助的人数及其所需救助物资,进而确定各类救助物资的存储规模。 (2) 根据储存物资的规模、规格尺寸及堆放要求,确定库房建筑面积。 其他储备物资包括毛毯、毛巾被、净水机等,其所需库房面积根据主要储备物资所需库房面积的一定比例确定。据调研,中央级(区域性)、省级、市级、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其他储备物资所需库房面积分别为主要储备物资所需库房面积的8%、10%、10%和12%。 主要储备物资和其他储备物资所需库房面积相加,即可得到各类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库房总建筑面积。 为考虑实际情况和方便操作,将中央级(区域性)大、中、小型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总建筑面积分别取21800㎡~25700㎡、16700㎡~19800㎡、11500㎡~13500㎡,省级、市级、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总建筑面积分别取5000㎡~7800㎡、2900㎡~4100㎡、630㎡~800㎡。 三、选址与规划布局 根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性质、任务,在选定库址时符合当地城市规划,遵循储存安全、调运方便的原则,并满足以下要求:地势较高,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较好;市政条件较好;远离火源、易燃易爆厂房和库房等;市级及市级以上救灾物资储备库承担的救灾任务较重,为确保救灾物资运输的时效性,库址应尽量靠近交通干线,以缩短救灾物资的运输时间;另外,为保证地面交通系统受到破坏时救灾工作的顺畅进行,库址宜满足直升飞机起降所需的净空条件。 鉴于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基本功能是储备救灾物资,市级及市级以上救灾物资储备库应单设仓储区,其他功能区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库房宜与生产辅助用房毗邻,并与管理用房和附属用房隔开。救灾物资储备库内外道路应通畅便捷。省级及省级以上救灾物资储备库对外连接市政道路或公路的通路应能满足大型货车双向通行的要求。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用地应根据节约用地的原则和总平面布置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确定,并应包括建筑、场地、道路和绿化等用地。建筑系数宜为35%~40%,其中专用堆场面积宜为库房建筑面积的30%。 四、建筑标准 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筑标准应根据救灾物资储存、管理的功能要求合理确定。 为确保救灾物资储备库的物资安全,应设置围墙。根据调研,目前各地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围墙高度一般在2m~3.2m,平均为2.6m,普遍反映偏低,不能有效起到防盗作用。为防止两人结伴搭人梯携带救灾物资翻越围墙,经测算,围墙高度宜为3.0m。 考虑到救灾物资装卸的方便性和效率,救灾物资储备库库房一般采用单层,其净高主要由物资的码垛高度决定,一般货架规格为2.1m×2.1m×2.1m,单层仓库通常码两层,堆码高度为4.2m,同时考虑到采用的机械设备垂直作业高度,以及消防和通风等要求,故对单层仓库的净高不应低于6m。另外,受地形和占地面积等限制,确需采用多层库房的,不宜超过3层。 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 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库房地坪荷载应满足货物堆放及装卸机械运输和通行的要求。 救灾物资储备库库房的屋面防水等级和要求应符合《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的相关规定。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其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防烟与排烟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车道等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 救灾物资储备库库房出入口应方便运输、装卸设备的出入,并设置防鼠板,高度宜为0.5m。 为避免因潮湿引起救灾物资霉变而造成损失,救灾物资储备库库房首层应做防潮处理;库房室内地坪应高于室外地坪,且不小于0.3m,库房室内外地坪保持一定的高差是防止室外雨水的浸入并利于救灾物资的装卸。 五、建筑及相关设备配置 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根据物资储备、业务管理等功能要求配置建筑及相关设备。 救灾物资储备库供电应满足照明和设备运行的需要;应有给排水系统,其防洪、防涝排水应根据库址地形及城市防洪、防涝规划确定流向,宜采用排水沟或排水管道等有组织排水方式。 救灾物资储备库库房、室外货场、货场罩棚应按照第三类建筑物、构筑物采取防雷措施。 救灾物资储备库库房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能够为救灾物资储备库库房降温除湿、保持其通风干燥,避免因高温、潮湿引起救灾物资霉变而造成损失。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配备相应的机械通风设施。 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多层库房应设置载重不低于2t的货运电梯等垂直货运设备。 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按信息化管理的需要配置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系统。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出入库作业、物资储存和调运应实行智能化管理;上下级之间、地区之间应实行联网,以便形成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救灾物资储备和管理体系 救灾物资调运的突发性、紧迫性和救灾物资本身的特点以及储存方式决定了救灾物资储备库必须配置装卸设备;为对救灾物资进行有效保管并充分利用回收的救灾物资,应配置救灾物资的保管维护设备;考虑到救灾物资的安全,应配置技防设备;为保证救灾物资调运畅通,满足救灾物资的回收和紧急运送等工作需要,救灾物资储备库需配备应急调度车、救灾物资转运车等必要的交通工具。 综合实践小结

  • ID:1021-20151885 探索火星基地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1198880010452100探索火星基地 研究背景 甘肃金昌“火星 1 号”基地是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和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指导建设,围绕火星生态场景模拟、科学技术应用等内容规划、打造的科普基地。依托火星生存实验场景以及专业的航天资源,结合基地特殊的地质地貌与航天核心技术内容,“火星1号”基地开发了极具特色的研学业态,以情景化、体验式、项目制教学方式提供教育创新产品和课程。 目标:了解环境勘测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具备实践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培养空间探索精神和跨学科合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问题的提出   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在太阳系中,火星被认为是除地球外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人类向火星发射探测器,开启了火星探测之旅。   科学家设想在火星上建立人类定居点。假设技术能够解决目前所有的难题,可以顺利将人送到火星,那么建立一个火星基地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对这一课题的探究,建议采用以下思路。   1.收集资料,了解火星表面的自然状况。   2.分析火星基地应具备的基本的生命保障条件。   3.收集资料,了解人类目前在生物圈研究领域的成就。   4.分析火星基地的基本功能,绘制构想图。 知 识 拓 展 资料 1 火星概况   火星因表层土壤中富含铁元素,具有红色的外表,被称为“红色行星”。火星大气稀薄,二氧化碳含量达 95% 以上。火星表面温差很大,赤道地区夏季白天温度为 21°C,到了夜晚能降至 –73°C。火星表面遍布尘埃(图 1.37),常年有大风,沙尘暴往往能持续数周。   从太空拍摄的火星照片显示,火星表面有干涸的河床,这表明火星上曾经存在过液态水。科学家据此推测火星表面曾有比现在更厚的大气层,温度也更高,这样才能保证液态水的存在。火星的两极覆盖着由干冰和冰组成的冰盖。 科学家检测了火星探测器采集的火星土壤样本,发现火星土壤中含有少量的水分子。近期的研究还发现,火星中纬度地区地表之下埋藏着大量的冰,火星南极冰盖下蕴含着大量的液态水。   资料分析   1. 火星上是否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   2. 若在火星上生存,需要改造哪些环境条件? 资料 2 “绿航星际” 为开展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提供技术储备,为人类星际旅行和地外居住创造保障条件,我国科学家研发了“绿航星际”这一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平台。该试验平台由植物舱、乘员舱、生保舱和资源舱组成(图 1.38)。它基于生态学原理,通过动植物培养、废水废物处理、大气调控等多个功能单元的协作,以实现封闭环境内的大气、水和食物的循环再生,建立适合人类长期驻留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体系,减少地面物资补给需求。 2016 年 12 月 14日,4 名志愿者结束了为期 180 天的密闭试验。舱内系统实现了志愿者所需氧气、水以及部分食物的再生式供应。该次试验为我国空间站任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为未来地外星球基地生命保障技术的预先研究打开了新局面。 资料分析 “绿航星际”试验对火星基地的建设能提供哪些参考? 资料链接 炫酷的火星营! 对于学生们来说,火星一直都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 每年夏令营都有不少妈妈替娃询问。 今年这个火星营跟以往的营地完全不一样,不管是从活动设置上,还是场地选择上,都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其中最打动人的是营地中那个火星模拟生存体验基地。 它可以一秒让娃化身火星先遣队成员一起共建火星城。 除了这个之外,还有超多活动亮点也让人不得不服。 勘测火星基地,拟火环境 化身宇航员,体验宇航员训练项目 火星职业体验,共创未来火星城 我的“火星九大舱” 火星育苗任务 机械工程,生命科研 火星城提案会:建设方案汇报演讲,沙盘展示 这里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 在中国河西走廊东段的甘肃金昌有一个科幻爱好者们必体验的火星同款场景火星基地,它被原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舱外航天服责任总设计师李潭秋评价为:“国内最为真实的一个火星生存模拟基地”。 这里构建了多元新业态火星生活场景,包括乘员舱、总控舱、生物舱、气闸舱等在内的九大模拟舱,还有登陆舱、返回舱、祝融号着陆地、陨石坑和科技感十足的3大体验中心(火星模拟体验生存中心、火星星际探索体验中心、火星数字互动体验中心)、4大主题内容(探访红色星球、探秘火星之城、探寻火星居所、探玩火星秘境)、30项沉浸式体验项目(失重体验、离心机、空间站舷窗、真人RPG、MCS-S恒星帐/MCS—P行星帐、火星服体验等)。 如果你想在地球找到在火星生活的感觉,那来这里准没错。 这个地方很神秘,从金昌市的机场驱车40公里,在荒无人烟的砂岩戈壁滩走半个多小时,当脚下的路开始铺满红色的沙子和石块,抬眼便是几座纯白色的奇妙建筑和神奇的火星车时,那么,恭喜你成功抵达火星了。 之后我们将在这里开启6天5晚的神奇旅行。 ????Day1开营仪式,初入火星 上午: 飞机出发,前往火星 内容: 集合签到,欢乐启程 下午: 星际穿越,火星初探索 内容: 签约火星生活文明公约 领取火星物资 晚上: 火星探秘,MARS计划动员大会 内容: 举行火星任务动员大会 使用火星环境勘测工具箱 第一天的内容比较简单,但也很重要,学生们将在这里准备开启探索火星的旅程。 大家彼此约定要在保护好火星的基础上认真探索。探索时学生们将以小组的形式行动。每个小组将有6位航天员组成,同时获得不同的任务! 职位分别为:火星空间站构架师、火星生存培训官、火星能源专家、火星机械工程师、火星生命科研员、火星共建规划专家。 获得火星工作身份ID后,就代表正式成为了火星1号基地的人员。 当然要了解火星生活文明公约,还要办理火星工作签证,领取火星生活物资! DAY2 体能训练,星际探索 上午: 航天员模拟训练 内容: AVR手段感受航天员训练过程 航天知识技能大赛 下午: 职业体验:火星空间站架构师 内容: 火星基地九大舱参观学习 设计我的“火星生活舱”。 晚上: 罗辑思维破晓笔记 内容: 破晓笔记桌游 第二天的上午 先是要真实的体验一下航天员的模拟训练。 训练的项目非常多:离心机、数字反应墙、三维滚环、模拟登月,空间站舷窗打卡......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定格此刻,留下与火星的合影。 下午学生们将进入九大舱体参观学习航天员在火星生活的空间站应该是什么样子? 这一次让我们走进火星一号基地,一探究竟! 整个火星一号基地都是按照未来火星移民的核心逻辑建造的,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与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指导建设。真实还原了航天员火星模拟生存环境。 其中核心建设区5平方公里,包括乘员舱,总控舱,生物舱,气闸舱等。 小小构架师们,你们觉得在火星的生活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让我们一起发挥想象头脑风暴 设计出属于你的“火星生活舱吧!” 从探究材料、形状到称重都要一一去考量。不仅如此,稳定性,功能性,美观性我们也不能忽视,发散思维吧!小小构架师们期待你们的“火星小家”! DAY3 生存培训官,能源专家 上午: 职业体验:火星生存培训官 内容: “火星”大发现 拟火星环境户外徒步,寻找生命痕迹 下午: 职业体验:火星能源专家 内容: 火星水利用,得到火星氧 火星能源有效利用,制作太阳能灶 晚上:亲子连线 第三天,学生们遇到了新的挑战。他们将在这里挖掘能源,寻找生命。 在地球上,我们离不开水源,离不开氧气,更离不开这个蓝色星球给我们提供的多种能源!在火星生活亦是如此!那我们要如何在火星上获取水源? 火星也有大气层,但火星只有二氧化碳,又该如何提取人类生存必备的氧气呢? 这些难解决的问题就留给小小能源专家们了。 种种证据显示,曾经的火星很可能和地球一样是个宜居的“天堂”,那有没有可能火星也有遗留之前的生命痕迹呢? 生存培训官们,来一场不一样的“火星”大发现吧! 一起走进火星的户外,寻找火星的生命痕迹。 DAY4 机械工程,生命科研 上午:职业体验:火星机械工程师 内容: 掌握火星探测器功能 设计制造火星探测车 下午:职业体验:火星生命科研员 内容: 火星超级植物 完成火星育苗任务,自制航天美食 晚上:写给未来的自己 小小机械工程师们,你们知道“祝融号”吗? 祝融号为天问一号任务火星车,是中国首辆火星车。高度有1米85,重量达到240公斤左右,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 这次,营员们将化身小小机械工程师,学习并掌握火星探测器的功能,一起解决缓冲难题,并亲自设计制造一辆火星探测车! 在火星大家都吃什么呢?小小生命科研员们仔细了解了九大舱的生物舱,还认真学习了一下火星的种植技术。 我们的“火星育苗计划”可以排上日程。 看着小朋友们一起搭建火星温室,创造适合火星的种植环境。 生命研究员们还利用产能营养素的知识分析出了航天食品的特色。眼瞅着他们就制作出了不一样的航天美食。 DAY5 火星共建,第二家园 上午: 未来火星城方案 内容: 学习城市规划基本要素 完成火星城市规划任务 下午: 未来火星城沙盘 内容: 借助拟火环境资源完成沙盘展示 晚上: 篝火夜话,最炫火星趴,观星物语 挑战了这么多不同的职业,那我们到底要如何在火星上建造第一个城市呢? 如果不确定,那不如先通过3D打印技术辅助,完成火星城市规划任务吧。 这样,我们就能看到火星城市的基本雏形。还可以借助沙盘建设出独属于我们的火星城! DAY6 “火星城”提案会,沙盘展示 上午: 火星城建设方案汇演 内容: 火星项目汇报与视频DEMO 下午: 任务总结,火星少年颁奖 内容: 火星任务复盘会,精彩回顾 第六天营地进入了尾声,有了付出就得有收获的奖励。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沙盘一路披荆斩棘、汇报路演。 分 工 设 计 假设火星基地分为登陆区、居住区、科研区、能源区等几个站区。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站区,从形态、功能、防护等方面提出一个设计方案。最后画出示意图,把不同的站区对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火星基地。 实践活动小结 火星,这颗离我们最近的行星,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最大的探索对象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就对火星的神秘情,虽然探索火星的征途漫长而艰难,但这并没有阻挡人类驱使于宇宙的渴望。亲身体验了的火星生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火星探索的惊险、刺激、艰苦和意义,以及从中所获得的珍贵收获。 火星探索是一条充满艰险和未知的道路。在模拟项目中,我们必须面对火星气候的极端恶劣,严重的气温波动、强烈的风暴和持久的干旱,给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此外,我们还需要解决食物和供氧的问题,每天面对以往难以想象的挑战。火星的表面也充满着不稳定的地质环境,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陷阱中。只有具备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坚韧的意志力,我们才有可能在火星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火星探索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好奇心的一次尝试,更是对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的进一步推进。火星的探索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人类在其他星球上生存的可行性。通过火星的探索,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地外探测技术和未来太空探索技术的发展应用。此外,火星还有许多独特的地质景观和资源,可能成为地球资源枯竭时的重要补充。火星探索不仅是一次科技的探索,也是人类前进的一次飞跃。 通过火星探索,不仅仅是全面提高了自己的生存能力,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类的极限。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学会了坚持和勇于担当的态度,不论是面对技术问题还是生理困境都能应对自如。同时也更加懂得珍惜地球上的一切资源和生活环境,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加努力保护我们的家园。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团队的密切合作,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只有相互支持和合作,我们才有可能攻克火星这个艰难的目标。

  • ID:1021-20151883 探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实践活动课(通用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通用版

    1024890012534900探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实践活动   研究背景 每到汛期,总有一些城市出现内涝积水,造成交通出行不便、甚至是人员被困。身处“东方威尼斯”、坐拥“内陆海景房”等网友自嘲的背后,也提醒着城市管理者,加强城市内涝治理刻不容缓。 问题提出 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迅速。然而,近些年来,每逢雨季,我国自北向南,一些城市内涝问题严重,人们戏称到城市“看海”。如何发挥土壤蓄水功能,是解决城市“看海”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   对这一课题的探究,建议采用以下思路。 现实问题:我国一些城市内涝问题严重。   了解城市洪水与土壤功能缺失的关系。   了解我国为控制城市雨洪而进行的海绵城市试点。 借鉴国际控制城市雨洪的有益探索——雨水花园。   探索我国解决城市“看海”问题的现实困扰和应对措施。 知 识 拓 展   资料 1 城市洪水与土壤蓄水功能缺失   土壤截留的降水越多,降水通过它流到河流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削减了洪峰,因此降低了洪灾的风险。1 米厚的多孔隙土壤能截留 300 毫米的降水量。 用沥青或者混凝土之类的不透水层覆盖的土地,降水无法向土壤下渗。城市中大面积的土地表面被硬化,一旦发生强降雨,产生的径流量很容易超过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在地面积水成涝。2012 年 7 月 21 日,北京市平均降水量 170 毫米,在局部地区造成重大暴雨洪涝灾害。   资料分析   1. 城市大面积土地表面被硬化,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2. 以北京为例,说明土壤对蓄积雨水和减轻洪涝灾害的意义。    资料 2 雨水花园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的一个新建住宅区为每栋住宅配建30—40 平方米的蓄积雨水的场地,称为“雨水花园”。经过数年的追踪监测,发现雨水花园平均减少了 75%—80% 地面雨水径流量。此后,世界各地开始建设各种各样的雨水花园(图 5.23)。   资料分析   1. 从对雨水下渗、净化、蓄积、利用等方面,说明雨水花园的作用。   2. 雨水花园还有哪些作用? 知识链接 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通用结构 由内而外一般为砾石层、砂层、种植土壤层、覆盖层和蓄水层。 同时设有穿孔管收集雨水,溢流管以排除超过设计蓄水量的积水。 背景介绍 真正意义上的雨水花园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Prince George's County),一名地产开发商在建住宅区的时候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就是希望用一个生态滞留与吸收雨水的场地来代替传统的雨洪最优管理系统(BMPs)。在该郡环境资源部的协助下,最终使雨水花园在萨默塞特地区被广泛地建造使用。该区每一栋住宅都配建有30~40m2的雨水花园。它的建造被证明是高效而又节约的。建成后对其进行了数年的追踪监测,结果显示雨水花园平均减少了75%-80%地面雨水径流量。此后,在世界各地都开始广泛地建造各种形式的雨水花园。 功能 雨水花园除了能够有效地进行雨水渗透之外,还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1)能够有效地去除径流中的悬浮颗粒、有机污染物以及重金属离子、病原体等有害物质; (2)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雨水花园能够为昆虫与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3)雨水花园中通过其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调节环境中空气的湿度与温度,改善小气候环境; (4)雨水花园的建造成本较低,且维护与管理比草坪简单; (5)与传统的草坪景观相比,雨水花园能够给人以新的景观感知与视觉感受。 使用限制 设计雨水花园时应当因地制宜,考虑当地污染源选取适当的植物和结构。在接近道路等易有尘土,油污,化学物质的位置应使用高耐受性的植物并添加过滤带防止污染物进入雨水花园。应充分考虑当地降水量设计水路和排水能力,做好坡度设计和维护防止雨水淤积和溢出。 雨水花园会造成雨水集中渗透,影响地下水位。在浅表喀斯特地貌,雨水花园渗透的雨水会进入地下,冲刷表土进入地下溶洞,造成地陷,破坏地表建筑。在有浅表喀斯特发育的地区应做好严格的地质勘探,防渗透或不使用雨水花园。 资料 3 海绵城市   2012 年,我国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希望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此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并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图 5.24)。2014 年年底,中央政府决定支持海绵城市的试点工作。 知识链接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而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 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在新形势下,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是新时代特色背景下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下的有机结合。 “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   资料分析   1. 推想海绵城市地面材料的特点。   2. 从雨水花园到海绵城市,对城市雨洪控制的思想有哪些发展?   3. 在什么自然条件下的城市宜建海绵城市? 问 题 探 讨   从雨水花园到海绵城市,人们找到了一条解决城市“看海”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有可能成为城市建设的一场革命。针对我国的大多数城市,解决“看海”问题存在哪些现实困难?   如何应对?请与同学们一起探讨。 新闻链接 城市不再“看海” ——漯河破解城区排涝瓶颈记 “以往每到雨季,小区居民都要‘趟水’上下班,有的时候碰到连续大雨,积水最多能到膝盖。现在排水改造好了,下大雨的时候也不用小心翼翼地走路了,鞋都能少泡坏几双。”家住漯河市樟江路附近小区的居民刘女士说。 城市排水主要依靠“内外双循环”,在市区内部排水顺畅的同时,还要让城市排水有出口。地下管网不通,局部污水就会出现漫溢;外围排水不打通,城市雨污水就没有出路。 为了打通这个“双循环”,河南省漯河市结合往年防汛排涝工作经验以及城市排水管网实际,对城区排水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从根本上破解城区排涝瓶颈,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统筹环保、“四水同治”等工作,大力实施雨污分流、排水泵站建设、外围河道治理等工程,有力提升城区防汛排涝能力,打好城市防汛排涝的基础。 实施雨污分流 完善排水设施 目前,漯河市主城区部分排水管网出现老化、堵塞等问题,老旧的排水管网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一到雨季就要“看海”,雨水、污水排通不畅等问题极大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实施雨污分流,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更能补齐老旧城区排水管网的短板。 为此,漯河市将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列为市定民生实事,拉开“治水”大幕。据了解,今年汛期前,漯河市已完成太行山南路、湘江路、淞江路等4条道路和京广铁路以东、沙北区域共5平方公里单位小区的雨污分流和积水点改造,逐步解决雨污合流和汛期城区积水等问题。 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工程的保质保量完成,漯河市建立了“指挥部+专班”工作机制,统筹推动施工,逐步完成对城市排水(雨水)硬件的改造拓展,新建樟江路排水管网及配套设施已完成,有效解决了樟江路范围内部分排水无出口、易积水问题。 为保证排水管网运行通畅,漯河市对地下排水管网进行清淤疏浚,积极争取防汛排涝项目专项资金,完成200多公里管网疏挖清淤,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雨水因地下管网淤堵及流通不畅的问题,提高地下管网的排水效率;同时,疏挖窨井,提升改造雨水口窨井箅子,确保雨水收集口的科学分布,提升雨水收集效率。 建设排水泵站 推进清淤养护 城市积水经过排水管网后,汇聚到泵站,经抽排后排入外围河流中。由于漯河市地处平原,地势较平坦,遭遇连续强降雨天气时,积水、排水压力较大,更需要排水泵站加压抽排,助力雨水快速排出。 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漯河市市区最大的排水泵站——龙江路雨水泵站,配备了4台功率630千瓦高压水泵,全部开启后,最大排水能力每小时可达11.52万立方米,极大提升了所承担区域的排涝能力。 据了解,目前漯河市市区共有33座雨水泵站,还有15座闸门。今年,在泵站提升改造工程方面,漯河市新建和提升改造泵站项目8座,抽排能力达到项目改造前的2倍,顺利实现了保障城市正常排水功能、提升管网排水效率的目标。 泵站的高效运行是消除城市内涝的关键。为提升泵站抽排效率,漯河市组织工作人员对泵站进行清淤,全面检修保养泵站设备,最大限度地确保汛期到来时泵站发挥作用,做到“水进得来、出得去”,为城市安全度汛提供保障。 “泵站的清淤养护,主要是清理泵井及进出水管道淤泥,清理维护进水格栅、井下泵体等配套设备,检修配电设施,更换易损易耗部件,并补装泵站窨井防护网,从而增加泵站抽排能力,确保泵站安全稳定运行,充分发挥泵站的工作效率。”相关负责人表示,漯河市组织两班队伍同时作业,按照地下有限空间作业要求,配备专用防护装备,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工作原则,确保安全生产的同时,高效推进清淤养护工作。 整治外围河道 实现远程控制 漯河市排涝主要排向马沟、柳支河、柳河、塔河等外围河道,这些外围河道存在杂物堆积、河道堵塞等问题,每每排水量稍大就会导致河水溢出河道,不仅阻碍了市区积水外排,还对河道周围区域造成损害。 为此,每逢汛期,漯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都要牵头组织各区对城市排水外围河道全面开展综合整治。 据悉,在城市外围河道疏挖工程方面,漯河已疏浚塔河、唐江河等6条城市外围河道53公里,打通汛期城市外排通道,促进了积水的快速外排。 由于外围河道闸门离市区较远,每逢暴雨突袭,工作人员必须赶往现场手动操控阀门。 为提升防汛排涝工作效率,漯河市建设了市区7座外围河道闸门远程控制系统,目前基本完成安装和调试。该系统可以实现闸门设施24小时云监控、闸门设备云控制,用现代化手段提升防汛工作效率。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视频查看闸门配电设备及河道水闸等情况,利用智慧市政平台就可以启闭闸门,实时掌握排水情况。”相关负责人表示,闸门远程控制系统由数据中心、水闸监控和操控平台三大部分组成,水闸监控作为系统的核心,可以将现场水位、闸门开关量、摄像头等数据和图像实时传输到智慧市政平台,平台根据实时数据自动报警,有效阻止事故的发生。 实践活动小结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认识到,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同时是系统解决水生态和水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建造雨水花园是实现打造海绵城市的一个重要技术与设计手段,也是构建海绵城市的基本单元。通过建设雨水花园,加快对城市内涝的治理,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