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陆][注册] (您的IP:3.149.240.185)

21在线题库最新试题

学校教师招聘信息

  • ID:6-18512807 [精]【精品解析】2018年沪科新版八上物理《小粒子与大宇宙》单元测试卷

    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十一章 小粒子与大宇宙/本章复习与测试

    进入下载页面

    需要精品点:2个

  • ID:6-14288135 [精]【精品解析】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第四次月考试卷

    高中物理/月考专区/高二上学期

    • 2020-04-26
    • 下载0次
    • 353.75KB
    • 末莲
    进入下载页面

    需要精品点:2个

  • ID:6-9718151 [精]湖南省邵阳市2018年高三下学期物理阶段性诊断测试联考试卷

    高中物理/高考专区/模拟试题

    进入下载页面

    需要精品点:2个

  • ID:6-7526861 2018年云南省普洱市中考物理一模试卷(解析版)

    初中物理/中考专区/一模真题

  • ID:6-7306919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 2017- -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八年级物理试卷 图片版无答案

    初中物理/期中专区/八年级下册

    “丰润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检测 八年级物理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答题吋间:90分钟考查范围:教育科学出版社《物理》下,第七章~第九章。命题人:杨如 匚题号 四 五 得分 得分 、判断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评卷人 1.压路机在压路面时,一定会产生力 2.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3.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5.物体在受力的作用发生形变时,就会产生弹力。 只有地面上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7.物体所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8·儿童从滑梯上滑下来,他的身体与滑梯之间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 9.各种摩擦力都是有害的。 10.物体有保持自身原有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1l.静止在坡路上的汽车,受到的力一定是不平衡的。 晚上我们看到的月亮“悬挂”在天空上,可以判断月亮的运动状态一定是不变的 压力大,压强一定也大 14.三峡船闸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 15.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10pa 得分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分 评卷人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C.两物体只有接触才可能有力的作用 B.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D.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下列过程中,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类的是() A.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 C.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 B.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 用力把铅球推出 八年级物理试卷(第1页,共6页) 3.甲、乙两同学沿水平且相反方向拉一弹簧测力计,各用200N的拉力,则弹簧测力计 的示数是() A.100N B.400N C.200N D. ON 4.假如地球上的物体不受重力,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小学生单手举起卡车 B.黄河水照样奔流不息 C.熟透的苹果从树上落下D.抛出去的石头会落回地面 5.用天平和弹簧测力计分别在地球和月球上称量同一物体,称量结果() A.天平、弹簧测力都相同 B.天平相同,弹簧测力计不同 C.天平不同,弹簧测力计相同 D.天平、弹簧测力计都不相同 6.下列措施中,能增大摩擦力的是() A.运动鞋底装有鞋钉B.溜冰鞋底装有滚轮 C.自行车车轴处装有滚珠轴承D.在汽油机的连杆和曲轴连接处加注机油 7.下列实例中,利用物体惯性的是()同上 A.人踩到香蕉皮上易滑倒¥B跳远运动员起跳前助跑 C.司机开车时系牢安全带 D赛车在转弯处减速慢行 8.如图所示是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时,车内悬挂的小球和杯中水面在某一瞬间的情况, 其中符合物理规律的是( drry C 9.一列火车在平直的铁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因为() A.火车没有受到阻力 B.火车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C.火车受到的牵引力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D.火车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10.一个重100N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当用60N的力竖直向上提物体时,物体所受 的合力是() A.40N,方向竖直向上 B40N,方向竖直向下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11.小明站在地面上,双脚着地,他对地面的压强最接近于() B.100P a 10Pa A. 10Pa 12.公共汽车和火车配备逃生锤,遇到紧急情况时,乘客可以用逃生锤打破玻璃逃生, 为了更容易打破玻璃,逃生锤外形应选择图中的() 璃 璃

  • ID:6-7198732 2018中考物理真题汇编·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题专题练习(共28题,含解析)

    初中物理/中考专区/真题分类汇编

    2018中考物理真题汇编·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题专题练习(共28题,含解析) 1.(2018?本溪)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小明用“F”字样的LED光源(如图甲)、凸透镜(焦距为10cm)和光屏进行了如下实验: (1)组装器材时,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除了将光源、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还应调整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 (2)当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图乙所示的位置时,LED光源应移到   (填“A点左侧”“AB之间”或“B点右侧”),才能在光屏上看到   (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实像。 (3)小明将光源向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并适当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承接到了更大的清晰的像。 (4)接着他将一个近视眼镜放在光源和凸透镜之间靠近透镜的位置,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他应将光屏向   (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 2.(2018?丹东)在某次光学实验活动中,小明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如图甲所示。 ①蜡烛放在A点,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 ②保持蜡烛位置不变,小明将自己的近视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并靠近凸透镜,若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小明应该向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 ③小明又把蜡烛放在B点,继续观察蜡烛所成的像,此时眼睛应在   (填“蜡烛一侧”或“光屏一侧”)观察。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如图乙所示。 ①在水平桌面上平铺一张大白纸,玻璃板应   放置。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两支蜡烛外形相同是为了验证像与物    ③多次实验后,小明将数据记录如表二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   。 次数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 10 10 2 15 15 3 20 20 3.(2018?鞍山)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用光具座的长度为1m,如果有焦距为10cm、25cm的两块凸透镜,应该选择焦距为   cm的凸透镜完成实验。 (2)实验前应点燃蜡烛,观察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是否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相对位置如图甲所示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则像是倒立、   的实像。 (4)实验中,不但虚像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实像也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如图乙所示 在(3)的基础上,拿掉光屏,用肉眼在   (选填“A“、“B”或“C”)位置沿图示方向能看到这个实像。 (5)在(3)的基础上,当光屏略微向右移动时,光屏上的像将会模糊,如果蜡烛与凸透镜不动,那么,在凸透镜前放置   (选填“凸”或“凹”)透镜,才可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这其实就是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原理。 4.(2018?天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为了使蜡烛的像出现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    (2)如图甲所示,在蜡烛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   cm,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要使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   (选填“靠近”“远离”)凸透镜 (3)如图乙所示,将蜡烛放在P点的位置,若切除凸透镜中间的阴影部分,再将剩余部分靠拢合在一起,蜡烛能成   个像 5.(2018?常州)小明用光具座、F光源、凸透镜、光屏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甲所示,将光源放在30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倒立、等大的清晰像,此时光屏在   cm刻度处,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把光源向左移至20cm刻度处时,将光屏向   (左/右)调节,可得   (倒立/正立)   (缩小/放大)的清晰像; (3)把光源放在45cm刻度处时,移去光屏,人眼通过透镜看到的像是图乙中的   。 6.(2018?营口)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实验操作规范。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   ,实验一段时间后,他发现光屏上的像偏上,那么他应该把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适当调节,才能使像最终成在光屏的中央。 (2)当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图甲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成像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5cm,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则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   (选填“大”或“小”)些。 (3)小明近日发现自己看不清黑板,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患上了近视,成像示意图为   (选填“乙”或“丙”)图,近视眼可以使用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加以矫正。 7.(2018?梧州)图是小芊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装置。 (1)当蜡烛位于图中的B处时,移动光屏到D处,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时像和物大小相等,则该凸透镜焦距为   cm。 (2)紧接着,小芊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档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发现光屏上呈现的像是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的。 (3)小芊同学把蜡烛往右移动5cm,屏上的像变得模糊。要使像变清晰,光屏应向   (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此时光屏上的像应该是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8.(2018?阜新)小蒙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宄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40cm刻度处不动。 (1)实验前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   。 (2)小蒙将蜡烛移动到10cm刻度处,光屏向左移动到55cm刻度处,光屏上得到一个   、   清晰的实像,人们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光屏移动到   cm刻度处时,可在光屏上再次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4)在步骤(3)光屏上成清晰像后,取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光屏应适当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9.(2018?苏州)学过透镜知识后,小明实验小组在光学实验室(暗室)想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可用的器材有:光源S(视为点光源)、圆形凸透镜(直径为D)、光具座、光屏(足够大)。经讨论他们决定先从測凸透镜的焦距开始。 (1)在光屏中央画一个与凸透镜直径相同的圆,找出圆心O′。 (2)将光源、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它们的高度,使光源、凸透镜光心和   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3)固定凸透镜的位置,将光源从紧贴凸透镜的位置缓慢向外移动,直到光屏上的光斑   ,就可以从光具座上读出凸透镜的焦距,此时各器材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4)为了验证测出的焦距值是否准确,小明提出可以左右移动光屏,若光屏上的光斑大小不变,则测出的焦距准确。若向右移动光屏,光斑变大,说明本次测出的凸透镜的焦距比真实值   。 (5)在移动光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光屏上光斑外侧还有一个暗环,他猜想可能是凸透镜的边框造成的,于是他拆除边框直接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验证,发现暗环仍然存在。你认为暗环是如何形成的?   。若光源S在左焦点上,光屏在右焦点处,如图乙所示,请你算出此时暗环的面积等于   。 10.(2018?贵港)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如图所示,将蜡烛、光屏分别置于光具座上凸透镜两侧,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与烛焰的中心在   ;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不动,要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蜡烛应向   移动,光屏应向   移动(均选填“左”或“右”);现再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应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   。 11.(2018?巴中)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在光具座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 (2)为了能使像始终成在光屏中心位置,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如图乙所示的位置示意图,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应用此成像规律可制成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 12.(2018?徐州)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组装调整实验器材时,要使烛焰和   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若烛焰在凸透镜前3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3)接下来,保持烛焰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换一个焦距小一些的凸透镜,则所成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   。 (4)如果要估测题(3)中凸透镜的焦距,可以让烛焰距离凸透镜   ,此时像距就近似等于焦距。 13.(2018?赤峰)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先用焦距20cm的凸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实像如图所示。 (1)他改用10cm的凸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如果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移动(选填“左”、“右”)。 (2)改用10cm的凸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时,光屏所成清晰的像偏下,要是光屏所成的像移动到光屏中央处位置,应使凸透镜向   移动(选填“上”、“下”)。 (3)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时,小明不小心用手指尖触摸到凸透镜,此时光屏上   (选填“会有指尖的像、“会出现指尖的影子”、“发光体的像暗了一些”)。 14.(2018?桂林)小体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用到的光具座足够长。 (1)如图所示,依次放置好蜡烛、凸透镜、光屏并将它们调整好后,点燃蜡烛,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没出现烛焰的像:但取掉光屏,在放光屏同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5cm。看到的像是   (选境“虚”或“实”)像。 (2)将蜡烛移至零刻度处,凸透镜位置不变,当把光屏放回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模糊的像,当把光屏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在光屏上可以看到烛焰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清晰像:在看到清晰像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光屏的方向移动,在光屏上可以再次看到烛焰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清晰像。 15.(2018?江西)智能手机进入平常百姓家,很多人对它爱不释手。瑞瑞同学学习了物理知识后,对手机的一些功能进行了科学探究。 (一)拍照功能 【提出问题】如图1所示,同一位置,拍同一地点,为什么会变大呢? 【猜想与假设】手机的镜头可能是一个焦距可以改变的凸透镜。 【设计实验】瑞瑞同学设计制作了一个水透镜,探究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保证蜡烛和水透镜的位置不动,利用注射器注入或吸出水的多少,改变水透镜的厚薄,从而改变水透镜焦距; (2)测出水透镜焦距的大小,并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后,将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记录在下表: 凸透镜 焦距f=14cm 焦距f=16cm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物距u/cm 30 40 60 30 40 60 像距v/cm 26 22 18 34 27 22 像的正倒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倒立 像的大小 缩小 缩小 缩小 缩小 缩小 实像的大小 由大变小 由大变小 【分析与论证】 通过对实验序号2与5、3与6的数据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在物距一定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所成实像的像距   ,像距与物距的比值越大,所成实像的大小   (选填“越大”、“越小”或“不变”) 【评估】 (1)请你补充实验序号4中漏填的实验记录:   ; (2)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焦距不同的凸透镜,成像的共同特点都是   (选填“倒立”或“缩小”或“不变”) (二)无线充电 如图3所示,是一个手机无线充电装置。该装置是利用了   的原理对手机进行充电的。 (三)微信运动 利用微信运动软件,可以记录每天行走的步数。假如瑞瑞同学每天行走1万步,其平均步长为50cm,由此可知瑞瑞同学每天大约行走   km。 (四)振动模式 振动可以发声,某些手机的振动模式,是因为其内部有个微型电动机会带动转轴上的叶片振动,如图4所示,能实现振动功能的叶片可能是哪一种:   。 16.(2018?怀化)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按乙图安装器材时,需要调节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   处。 (3)移动蜡烛和光屏,当处于图乙位置时,光屏上恰好能得到清晰的像,则像的特点为   、   、   。我们生活中的   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4)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向左移动蜡烛。则应向   移动光屏(填“左”或”右”)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与图乙相比,此时的像是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7.(2018?吉林)小明同学在实验室利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元件摆放位置如图所示,在光屏中心呈现出清晰的烛焰的像,由此可知透镜焦距为   cm。 (2)保持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把蜡烛放在刻度尺的15cm处,可在蜡烛和凸透镜间合适位置添加一个焦距恰当的   透镜,仍能在光屏上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不添加透镜,适当移动光屏可承接到一个倒立的、   的实像; (3)在实验中,小明更换了一个凸透镜,使三者还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并使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在透镜右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承接到烛焰的像(光具座足够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原因即可) 18.(2018?邵阳)某物理学习小组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使用的器材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刻度尺上标记的点,相邻两点间的距离为10cm) (1)实验前,将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其中凸透镜对光有   的作用。(选填“会聚”或“发散”) (2)当凸透镜放在D点,蜡烛放在A点左侧,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3)当蜡烛与凸透镜距离小于   cm时,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屏上都得不到蜡烛的像。 19.(2018?安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   高度上。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 (3)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方移动   (选填“上”或“下”)。 (4)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20.(2018?荆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了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它们中心在一高度上。 (1)如图甲,当他将蜡烛、光屏位置固定后,左右移动透镜,发现透镜在①②两个位置时,屏上都能得到倒立的像,则镜在①位置相比在②位置时,所上得到的像   (选填“较大”或“较小”)。 (2)当他将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固定后,发现无论怎么移动蜡烛,在屏上都不能得到像(光具座足够长),为了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他应将凸透镜   (选填“靠近”或“远离”)光屏移动一些。经过调整,在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他发现若将凸透镜用纸遮住一半,屏上将得到   (选填“完整”或“一半”)的像;若将蜡烛稍微上移,屏上的像将   (选填“上移”或“下移”)。 (3)如图乙,他把“上”形状的遮光板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则屏上观察到的形状是   。 A.上 B.C.D. 21.(2018?荆州)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图甲所示,将A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5cm刻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A凸透镜成像中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关系画出图象如图乙所示;接着他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换为凸透镜B并保持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 (1)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凸透镜A的焦距是   cm,凸透镜A的焦距   凸透镜B的焦距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在甲图中,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右移动5cm,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   (选填“左”、“右”)移动一段距离,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图丙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若将远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应使蜡烛   (选填“靠近”、“远离”)凸透镜,则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22.(2018?泰州)某兴趣小组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元件,使LED灯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   。小明将各元件调整到如图位置时,小组成员在光屏上都能观察到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的(放大/等大/缩小),此时光屏上发生了   反射。 (2)当LED灯向左移动时,要在光屏上再次获得清晰的像,只需将光屏向   (左/右)方向适当移动,或者在凸透镜前放置一个合适的   眼镜。 (3)小华在用同样的器材进行实验时,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却较模糊,小明只对凸透镜进行了调整,就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他的调整是   。 A.左右适当移动凸透镜 B.上下适当移动凸透镜 C.适当扭转凸透镜 D.更换焦距合适的凸透镜 23.(2018?宁波)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科自主研制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对水透镜   (填“注水”或“抽水”)。 24.(2018?南京)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 (1)图中光屏上呈一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 (2)图中固定蜡烛位置不变,将透镜移到60cm刻度线处,要在光屏上再次看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图中固定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   (选填“能”或“不能”,下同)承接到像,把光屏放在蜡烛的左侧,移动光屏   承接到像。 (4)图中将一个眼镜片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左移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该眼镜片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的镜片。 25.(2018?广安)某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下图,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 (1)该同学看到光屏上所成的像是一个烛焰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此像的成像原理与   相同(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 (2)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光屏也应向右移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此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   (选填“大”或“小”)一些。 (3)若在图中凸透镜的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这时需要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6.(2018?重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峻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按如图甲所示操作,测出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接着小峻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3)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向右移动蜡烛时,应该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4)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仍然不变,小峻继续向右移动蜡烛至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发现   (选填“能”或“不能”)得到蜡烛清晰的像。 27.(2018?德州)小莉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   (选填A、B、C”)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丙中的   (选填“1、2、3、4”)。 (3)实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   凸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28.(2018?滨州)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现律”的实验。 (1)前面学过,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据此小明提出的问题是,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   有什么关系? (2)如图甲,小明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cm。 (3)小明所用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若将凸透镇放在光具座刻度50cm位置处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10cm处,利用此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 (4)如图丙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成实像时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   。当u>2f时,物体移动速度   (选“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当f<u<2f时,物体移动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解答】解: (1)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2)当透镜和光屏固定在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像距v=65cm﹣50cm=15cm,已知f=10cm,f<v<2f,要在光屏上得到像,物距此时应该u>2f=20cm,故LED光源应移到A点左侧,此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为了在光屏上承接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该减小物距,即将光源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移动,并适当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承接到了更大的清晰的像。 (4)他将一个近视眼镜放在光源和凸透镜之间靠近透镜的位置,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近视眼镜把射向凸透镜的光线发散了,像距变大,为了再次承接到清晰的像,他应将光屏向 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A点左侧;缩小;(3)靠近;(4)远离。 2.【解答】解: (1)①凸透镜物距大于2倍焦距,故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根据凸透镜成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将蜡烛向左移动时,物距增大,则像距减小,要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像变小; ②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发散作用是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推迟会聚,所以将近视眼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使光屏远离凸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 ③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点燃的蜡烛放在B点,物距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所以应该在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 (2)①在水平桌面上平铺一张大白纸,玻璃板应垂直放置。 ②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A的像。另外拿一支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可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③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与相对应的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是相等的; 故答案为: (1)①照相机;②远离;③光屏一侧;(2)①垂直;②的大小关系;③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解答】解:(1)光具座的长度是1m,根据凸透镜实验的光具座至少为凸透镜焦距的4倍,所以凸透镜选择10cm; (2)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桌面上,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3)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体在蜡烛的两侧,此时应在蜡烛的异侧透过凸透镜观察实像,故应在C处; (5)当光屏略微向右移动时,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像距变大,那么应在凸透镜前放置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凹透镜;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故答案为:(1)10;(2)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3)缩小;(4)C;(5)凹;近视眼。 4.【解答】解:(1)做凸透镜成像实验,要使烛焰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三者位于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50.0cm﹣30.0cm=20.0cm时,光屏上呈现一个倒立等大的像,则2f=20.0cm,所以f=10.0cm;当烛焰逐渐靠近凸透镜时,由于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所以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光屏上才会重新出现清晰的像,烛焰的实像将成的像也变大; (3)因为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切去部分后相当于两个透镜,光心位置改变了,上面的像下移下面的像上移,错位将成两个像。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10.0;远离;(3)2。 5.【解答】解:(1)当烛焰放在30厘米刻度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u=50cm﹣30cm=20cm=2f,所以f=10cm,此时光屏在50cm+20cm=70cm刻度处,。 (2)把光源向左移至20cm刻度处时,此时的物距为50cm﹣20cm=30cm,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u>2f,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实像,此时2f>v>f,即光屏应向左移动;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45cm刻度处,物距u=50cm﹣45cm=5cm,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所以应该在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70;10;(2)左;倒立;缩小;(3)C。 6.【解答】解:(1)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实验中他发现光屏上的像偏上,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凸透镜向下移动,或蜡烛向上移动,或光屏上移动。 (2)根据图示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与照相机原理相同。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因此当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时,只向右移动蜡烛,要使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需要向右移动光屏,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大些; (3)图乙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图乙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图丙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图丙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也是老花眼成像情况; 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焦距太短,或眼球前后经过长,看远处物体时,使物像落到视网膜前方,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下;(2)照相机;右;大;(3)乙;凹透镜。 7.【解答】解: (1)根据图中数据可知,u=v=20.00cm,则可知20.00cm=2f,f=10.00cm; (2)挡住透镜下半部分,上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只是会聚光线比原来变少,像变暗了,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 (3)小芊同学把蜡烛往右移动5cm,物距U=20cm﹣5cm=15cm,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成在2倍焦距以外,故要使像变清晰,光屏应向右适当移动,此时光屏上的像应该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1)10;(2)完整;(3)右;放大。 8.【解答】解: (1)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2)由图知,小蒙将蜡烛移动到10cm刻度处,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0cm,即物距大于2f,所以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原理相同; (3)由(2)知像距为15cm时,物距为30cm,故将蜡烛移动到25cm刻度处物距为15cm,像距为30cm,40cm+30cm=70cm,故光屏移动到70cm刻度处时,可在光屏上再次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4)近视眼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取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使原来会聚的光线推迟会聚,要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故光屏应适当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处;(2)倒立;缩小;照相机;(3)70;(4)右。 9.【解答】解: (2)在实验之前,为了保证物像完整的成在光屏上,因此像要尽量的成在光屏的中间,只有光源、凸透镜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才符合要求,而O'正好在光屏的中央,因此使光源、凸透镜光心和圆心O'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3)因为圆圈和凸透镜是等大的,所以当光斑和圆圈重合时说明折射光线是平行的,这时光源刚好在焦点上,因此应该是直到光屏上的光斑与所画圆完全重合;凸透镜的焦距是:f=50cm﹣30cm=20cm; (4)若光屏上的光斑大小不变,说明折射光线是平行;如果测出的凸透镜的焦距比真实值大,那么向右移动光屏,光斑会减小;如果测出的凸透镜的焦距比真实值小,那么向右移动光屏,光斑会增大; 所以本次测出的凸透镜的焦距比真实值小; (5)透镜边缘以外的光线沿直线传播,以内的光线会发生偏转,二者之间会形成一个没有光线的黑色区域,这就是暗环,因此暗环形成的原因是:透镜外侧沿直线传播的光与经透镜折射的光在屏上形成无光区; 如下图所示, 图中凸透镜正好相当于大三角形的中位线, 那么:圆环大圆的直径就是2D,半径是D; 小圆的直径就是D,半径就是D; 那么暗环的面积为:πD2﹣π。 故答案为:(2)圆心O';(3)与所画圆完全重合;20.0;(4)小;(5)透镜外侧沿直线传播的光与经透镜折射的光在屏上形成无光区;。 10.【解答】解:(1)实验中需调节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上,目的是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成的像也越大,要使光屏上成放大的实像,蜡烛应靠近透镜,而向右移动的同时要增大像距,即光屏应远离透镜而向右移动; (3)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10cm处,此时u>2f时,在光屏上可以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同一高度;右;右;照相机。 11.【解答】解:(1)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就是焦点,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 (2)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一特点的应用是投影仪或幻灯机。 故答案为:(1)会聚;(2)同一高度;放大;投影仪。 12.【解答】解:(1)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2)由题意可知凸透镜焦距f=20cm,物距u=30cm,满足f<u<2f,因此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A; (3)换用一个焦距略小一些的凸透镜进行实验,物距相对增大,则物远像近像小; (4)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因此如果要估测题(3)中凸透镜的焦距,可以让烛焰距离凸透镜足够远,此时像距就近似等于焦距。 故答案为: (1)光屏;(2)A;(3)小;(4)足够远。 13.【解答】解: (1)由“先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实像”可知,此时u>2f; 当改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乙继续实验,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则相当于增大了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将靠近透镜移动,即向左; (2)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如图,像成在光屏的下方,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可以让蜡烛向下移动,或凸透镜向上移动,或光屏向下移动。 (3)不小心用手指指尖触摸了凸透镜,由于凸透镜的其他部分仍能会聚光线而成像,所以光屏上呈现的仍然是烛焰完整的像,只是此时的像比手指指尖触摸前的像要暗一些。 故答案为:(1)左;(2)上;(3)发光体的像暗了一些。 14.【解答】解:(1)点燃蜡烛,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没出现烛焰的像,在放光屏同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像,说明此时的像是虚像,此时物距为15cm,物距要小于焦距,即焦距大于15cm; (2)将蜡烛移至零刻度处,凸透镜位置不变,此时物距为30cm,由于凸透镜的焦距大于15cm,故此时物距要小于二倍焦距,成实像时,像距应大于二倍焦距,即像距大于30cm,故应将光屏向右移动,此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在看到清晰像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靠近光屏的方向移动,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在光屏上可以再次看到烛焰缩小的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大于;虚;(2)远离;放大;靠近;缩小。 15.【解答】解: (一)拍照功能 【分析与论证】由2与5、3与6的数据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在物距一定时,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所成实像的像距越大,像距与物距的比值越大,所成实像的大小越大; 【评估】(1)第4次实验中,凸透镜焦距f=16cm,物距u=30cm,此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由表中记录数据和现象可知,物距大于一倍焦距都成实像,有放大也有缩小的,但都是倒立的; (二)无线充电 送电线圈中通电产生磁场,受电线圈通过磁场获得传送的能量,充电过程利用的电磁感应原理; (三)微信运动 瑞瑞同学每天行走1万步,其平均步长为50m,由此可知瑞瑞同学每天大约行走路程s=0.5m/步×10000步=5000m=5km; (四)振动模式 叶片对称分布时,转动后转轴是不会振动的。而当其非对称分布时,叶片转动起来后,由于惯性总要向其运动的切线方向飞出,使转轴不断改变位置从而发生振动,并带动手机整体振动。 四个答案中,只有B是不平衡的,电机带动它高速转动时,才会产生振动。 故答案为:(一)越大;越大;(1)放大;(2)倒立;(二)电磁感应;(三)5;(四)B。 16.【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30.0cm﹣20.0cm=10.0cm。 (2)按乙图安装器材时,需要调节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处; (3)移动蜡烛和光屏,当处于图乙位置时,2f>u>f,光屏上恰好能得到清晰的像,则像的特点为倒立、放大的实像,我们生活中的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4)如果蜡烛向左移动,则物距变大,所以像距将变小,成的像也变小,光屏应该靠近凸透镜,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1)10.0;(2)同一高度;(3)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4)左;变小。 17.【解答】解:(1)图中所示物距等于相距,即v=u=30.0cm﹣10.0cm=20.0cm=2f,即f=10.0cm; (2)把蜡烛放在刻度尺的15cm处,蜡烛靠近凸透镜,若不移动透镜和光屏,根据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则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的凸透镜,提前对光线会聚,也可再次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3)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小明换个凸透镜继续试验,透镜光心、蜡烛焰心和光屏中心三者高度相同,光具座也足够长,可能是因为物距小于焦距,成了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有可能物体在焦点上,不能成像。 故答案为:(1)10.0;(2)凸;放大;(3)物距小于焦距。 18.【解答】解:(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当凸透镜放在D点,蜡烛放在A点左侧,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物体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的这种成像情况制成的。 (3)凸透镜焦距为10cm,物距小于焦距,即当蜡烛与凸透镜距离小于10cm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1)会聚;(2)照相机;(3)10。 19.【解答】解:(1)由图甲知,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0cm﹣10.0cm=1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f=10.0cm; 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心,实验开始前,应将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中心调节在同一高度上; (2)由图乙知,当蜡烛在刻度尺的10cm处,u=25cm﹣10cm=15cm,2f>u>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投影仪; (3)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蜡烛由于燃烧逐渐变短,相对于凸透镜向下移动,所以像逐渐向上移动; (4)将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提前成像了,故放置的是使光线会聚的凸透镜,这种眼镜是用来矫正远视眼的。 故答案为:(1)10.0;同一;(2)放大;投影仪;(3)上;(4)远视。 20.【解答】解:(1)光屏上能接到像,像是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当凸透镜在②处时,物距小,像距大,成的是放大的像,成像原理和投影机原理一样;当凸透镜在①处时,物距大,像距小,成的是缩小的像,故与镜在①位置相比在②位置时,所上得到的像较小; (2)在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情况下,当他将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固定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蜡烛,光屏上都得不到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都大于焦距。现在光屏上不成像,则意味着光屏与凸透镜间距离小于焦距,要想在光屏上得到像,应该使光屏与透镜距离大于焦距,所以透镜应远离光屏; 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上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完整但变暗; 若将蜡烛稍微上移,屏上的像将下移; (3)凸透镜成像时,成的实像,与原物体相比,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故选C。 故答案为:(1)较小;(2)远离;完整;下移;(3)C 21.【解答】解:(1)由图知,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也为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20cm,则f=10cm。 甲图,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35cm﹣5cm=30cm,30cm>2f,所以,15cm>fA。 乙图,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35cm﹣5cm=30cm,2f>30cm>f,所以,30cm>fB>15cm。 故A的焦距小于B的焦距; (2)在甲图中,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右移动5cm,物距减小,像距应变大,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像将变大; (3)由图丙可知,此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幻灯机;因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使远视眼看物体时使来自近处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当用远视眼镜时,会将像向凸透镜靠近,故应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故答案为:(1)10;小于;(2)右;变大;(3)幻灯机;靠近。 22.【解答】解:(1)LED灯通电后后,调节LED灯、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凸透镜主光轴上,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小组成员在光屏上都能观察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2)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说明凸透镜成实像,当LED灯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物距增大,像距减小,需将光屏向左靠近凸透镜; 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当LED灯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在凸透镜前放置一个合适的凹透镜(近视眼镜)将光线发散,再经过凸透镜折射,成清晰的像; (3)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较模糊,说明中间部分的物距此时正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两侧部分的物距大于或小于中间部分的物距,故适当扭转凸透镜,使凸透镜与光屏平行,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故选C。 故答案为:(1)凸透镜主光轴上;缩小;漫;(2)左; 近视;(3)C。 23.【解答】解:(1)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并且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所以物距一定是在二倍焦距之外,所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向左移动蜡烛,即此时的物距变大,像距应该变小,即光屏应该向左移动,才能使得像清晰,但若保持光屏和透镜不变,仍使得像成在光屏上,即需要让凸透镜的会聚能力减弱,即需要让凸透镜变薄,故应该向外抽水。 故答案为:缩小; 抽水。 24.【解答】解:(1)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等于像距,都等于20cm,所以成倒立、等大的实像,u=2f,则焦距f=10cm; (2)将透镜移到60cm刻度线处,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即光屏距离凸透镜的距离在10cm﹣20cm之间,故应将光屏向右移动; (3)图中固定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45cm刻度线处,此时的物距为5cm,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呈在光屏上; (4)图中将一个眼镜片放在透镜和烛焰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左移动,说明像距变小,即凸透镜的会聚能力变强,故放置的是凸透镜;凸透镜能矫正远视眼。 故答案为:(1)等大;(2)右;(3)不能;不能;(4)远视。 25.【解答】解:(1)由图知,当蜡烛、凸透镜位于图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光屏也应向右移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此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大一些; (3)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靠近凸透镜时,使光线发散,像会聚在光屏的后方,像距增大,在光屏上要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远离凸透镜即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1)缩小;照相机;(2)大;(3)右。 26.【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u=60.0cm﹣50.0cm=10.0cm。 (2)由图可知,物体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 (3)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向右移动蜡烛时,物距减小,像距应变大,故应该向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4)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仍然不变,小峻继续向右移动蜡烛至4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5cm,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呈在光屏上。 故答案为:(1)10.0;(2)放大;投影仪;(3)右;(4)不能。 27.【解答】解:(1)由图乙知,当蜡烛在刻度尺的10cm处,u=15cm,2f>u>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55cm﹣25cm=30cm,根据折射中光路可逆可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当u=30cm时,即凸透镜移动至40cm刻度线处,在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不到,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故4图符合像的性质;虚像与成像物体同侧,所以应从B处观察; (3)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即像推迟会聚,故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故答案为:(1)放大;40;(2)B;4;(3)远离。 28.【解答】解:(1)根据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据此小明提出的问题是,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关; (2)由图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20.0cm﹣10.0cm=10.0cm; (3)由于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物体在10cm处时,物距为50cm﹣10cm=40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是照相机的原理; (4)如图丙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成实像时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增大。当u>2f时,物体移动速度大于像移动的速度,当f<u<2f时,物体移动速度小于像移动的速度。 故答案为:(1)物距;(2 )10.0;(3)照相机;(4)增大;大于;小于。

  • ID:6-5049006 7.2 弹力 学案 无答案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力/7.2 弹力


    弹力
    八 年 级????? 班 级:??????? 使用时间:??????? 课 型 :? 概念课
    
    学习内容
    第 七 章 ??? 力?? ???????? 第 二 节?? 共 1 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性质;
    2.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3.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重??? 点
    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难??? 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导??? 学?? 过??? 程
    
    学?? 习?? 内?? 容
    二次备课
    
    (???? 课前导学
    一、知识回顾:
    (1)力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_____物体对______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的。
    (3)力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2、预习引导
    (1)预习课本中本节内容
    (2)预习配套练习中相关内容
    二、设景激趣【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产生疑惑】
    联系实际想一想,跳水运动员为什么要向下压跳板?
    (???? 合作探究【不议不讲、互帮互助、小组共进,解决疑惑】
    (一)、弹力
    活动1:(动手操作,观察现象)
    (1)用力弯直尺;(2)用力拉橡皮筋;(3)用力拉弹簧。
    结论:(这些)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
    (4)用力捏橡皮泥;(5)用力揉面团;
    结论:(这些)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6)将乒乓球分别压在橡皮泥上和弹簧上松手后观察现象;
    结论:将乒乓球压在橡皮泥上松手,乒乓球仍静止;而压在弹簧上松手后,乒乓球会弹跳起来;而且弹簧的形变越大,松手后乒乓球弹跳的越高。
    ?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相互挤压;(2)物体发生弹性
    ?
    
    导??? 学?? 过??? 程
    
    
    学?? 习?? 内?? 容
    二次备课
    
    
    形变
    填一填:这种因____________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是从力产生的效果而加以区分的,从实质上说,其实质就是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
    活动2:认识弹簧测力计
    观察图7.2-2及手中的弹簧测力计可知,弹簧测力计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成。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得越长。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填一填:原理:
    在一定范围内拉伸弹簧,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______,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的这一性质制成的。
    ?种类: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
    活动3: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观察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上的刻度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2)弹簧测力计上最大刻度是多少?
    说明:弹簧测力计上的这个最大刻度就是量程,弹簧测力计受到的拉力不能它的量程,否则弹簧测力计会损坏。
    ================================================
    压缩包内容:
    弹力.doc

  • ID:6-4732360 序言 说课稿(说课教案)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序言


    奇妙的物理现象 说课稿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引言第一节(p1~p3)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引言则是启蒙课的开篇。向孩子们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物理世界。通过引言学习让学生们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家的高尚情操以及物理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孩子们对物理世界有一种新奇感、求知欲,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引言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引言可见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而且还将注重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根据的怀疑精神,一定的创新意识等 2、教学目的: 根据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三点:(1)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受物理现象的奇妙,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初步体验观察的方法,能根据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3)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使学生们对物理世界有种新奇感、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难点是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二、说教法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学生接触的一门新课程。这门课对于部分初二学生来说简直有点“谈虎色变”,因为听哥哥姐姐或高年级同学说物理最难学,所以对物理课已经产生逆反心理和畏难情绪。要改变同学们对物理课的偏见,必须用“兴趣”心理去战胜他们的“逆反”心理。心理学理论指出对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难忘的。而引言课是初二物理的第一节课,所以我精心设计,力求把它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们一接触物理,就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美好的印象。本节课我采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教师边演示、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观看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因为这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课,对于这些物理现象,无需让学生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并产生追根究底的欲望,获得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体验,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教具和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新教材配置的VCD、长、短两只蜡烛、火柴、大、小两个玻璃罩、圆底烧瓶、、试管夹、酒精灯、金鱼。 学具:玻璃杯、水、铁架台、条形磁铁、铁钉、细线、玻璃板、搪瓷盘、塑料板、铜板、铝板。 五、说教学程序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图片(如蔚蓝色的天空、从树上掉下的苹果、浮在水面上的钢铁轮船等)和一段二胡曲。从幼年起我们就对自然界中的现象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一个个现象觉得就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们打开,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2、 进行新课 (1) 观察有趣的物理现象 本活动包括两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完成这两个实验本身并不难,教师也无需花费力气去讲解实验的原理,但在整个活动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对于提出有独到见解问题的学生要给于鼓励。例如,放在玻璃罩里的长、短两只蜡烛,谁先熄灭的演示实验,实验前,先让学生猜一猜究竟是那只蜡烛先灭,引导学生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实验时控制条件可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实验完成后,在启发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提问。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会提出各种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接着做水煮金鱼的演示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一猜,实验后,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 (2) 动手做一做 这是学生第一次独力观察物理现象,我采用同座位的两个同学为一小组的方式进行。活动(1)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做个小小科学家,实验前先猜测结果,再做实验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比赛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发现的物理现象最多。 实验时,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观察和思考时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理现象并说出自己的各种发现。如从杯子侧面观察发现书本上的字是变大了;发现书本离玻璃杯越来越近,书本上的字就越来越大;书本离玻璃杯越来越远,书本上的字就越来越小,其间还有一个字体左右反向的过程;从杯口向下观察的情况等。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再请同学们将自己没有发现的物理现象做实验验证。教师不要刻意追求学生得出完整的观察结果,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最后请同学们参与探究活动(2)隔着玻璃板、课本、搪瓷盘、塑料板等物品,磁铁对铁钉的吸引会变化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物理现象,也产生了许多疑问,要想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等你们学习了物理以后,就能将这些谜一个个打开。 3、 课外作业 (1) 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 (2) 做以下的小实验: [1] 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并对这个现象提出问题。 [2]小心地把水、食用油(每种一小杯)沿着杯壁依次缓缓倒入深玻璃杯內,然后再放入一粒葡萄或一小段蜡烛。将你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并提出问题。 4、 板书设计 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第一节 奇妙的物理现象 一、 观察有趣的物理实验 二、 动手做一做
    ================================================
    压缩包内容: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引言第一节奇妙的物理现象说课稿.doc

  • ID:6-4722806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WORD版)

    初中物理/期末专区/八年级下册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如图运动员用头顶回远处飞来的足球,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同时他的头被撞得很疼,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
    
    2.如图(a)所示,盛有水的烧杯随小车一起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当烧杯中的水面出现如图(b )所示的状态时,则小车此时正在做   (迭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做出上述判断的根据是水具有   。
    3.如图所示,在15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木板A在水平地面匀速向右运动的过程中,物体B相对于地面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则B所受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   (选填“左”或“右”),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   N。
    
    4.如图所示,物体重10N,被水平向左的力F压在竖直墙壁上,当F=50N时,物体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N;当F=80N时,物体在墙壁上保持静止,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   N。
    5.如图甲所示,在铁桶内放少量的水,用火加热,水沸腾之后把桶口堵住,然后浇上冷水。在   作用下,铁桶被压扁了;手握如图乙所示的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吹气,结果发现两张纸向中间靠拢,这表明气体流动速度越大的位置,压强越   。
    ================================================
    压缩包内容: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word版).doc

    • 2020-01-15
    • 下载3次
    • 448.69KB
    • sjjy168
  • ID:6-4473324 四川省成都高新东区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初中物理/期中专区/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物理下期中试题 全卷共70分,与化学合计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7小题,共21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B.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 C.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在声源处减小噪声 D.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能探测障碍物距离是利用超声波回声测距来工作的 2、对下列各图所示光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3、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分子间的距离越大作用力也越大 B.物体的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所以只要温度不变物体内能一定不变 C.震后疾病防控消毒时空气中散发一股浓浓的药味,是药物分子的扩散现象 D.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但功和热量是不同的物理量,单位也不同 4、下列有关“物质和能”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次能源指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被人们直接利用的能源 B.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山体滑坡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跟电子的质量相等的质子和中子挤在处于原子中心,构成非常小的原子核 D.能量的转化和转移都是有方向性的 ================================================ 压缩包内容: 四川省成都高新东区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