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陆][注册] (您的IP:18.222.111.134)

21在线题库最新试题

学校教师招聘信息

  • ID:6-17096005 [精]新疆北大附中新疆分校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物理10月月考试卷

    初中物理/月考专区/九年级上册

    进入下载页面

    需要精品点:2个

  • ID:6-13197757 [精]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乌尊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物理9月月考试卷

    初中物理/月考专区/九年级上册

    进入下载页面

    需要精品点:2个

  • ID:6-9691881 [精]【精品解析】新疆乌鲁木齐七十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高中物理/期末专区/高二上学期

    进入下载页面

    需要精品点:3个

  • ID:6-9691879 [精]【精品解析】新疆昌吉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高中物理/期末专区/高一上学期

    进入下载页面

    需要精品点:3个

  • ID:6-5079994 2017-2018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初中物理/期末专区/八年级上册

    2017-2018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4个选项,其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在答卷相应的空格里.选对得3分,不选、多选、选错不得分) 1.(3分)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是(  ) A.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B.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C.声源与听者的距离 D.与以上因素都有关 2.(3分)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  )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乌鲁木齐市冬季最低气温 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3.(3分)下列的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是(  ) A.冰熔化成水 B.湿衣服变干 C.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D.从冰柜取出的冷饮冒“白气” 4.(3分)一束光线垂直地射到平面镜上,经反射后,反射角是(  ) A.90° B.0° C.180° D.45° 5.(3分)下列光现象中,可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的是(  ) A.雨后的彩虹 B.小孔成像 C.池水映明月 D.电视机遥控器通过红外线对电视机进行遥控 6.(3分)用一个凸透镜成像时,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像总是正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 C.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D.成虚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7.(3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前10厘米处,所成的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等大的实像 8.(3分)100g水全部结成冰后,则(  ) A.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D.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9.(3分)A、B两个实心球,A球质量是B球质量的4倍,A球体积是B球的2倍,那么A球的密度是B球密度的(  ) A.2倍 B.1倍 C.倍 D.倍? 10.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ρ甲<ρ乙 B.ρ甲>ρ乙 C.若V甲=V乙,则m甲<m乙 D.若m甲=m乙,则V甲>V乙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请将符合题意的内容填在答卷相应的横线上) 1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08km/h=   m/s,250mg=   kg。 12.“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的上空”,这是以   为参照物的,若以太阳为参照物,这个卫星应是   的。 1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2min内通过了300m的路程,它运动的速度是   m/s,这个物体在前10s内的速度是   m/s。 14.剑桥同学用刻度尺对8年级物理书的长度先后测量了4次,记录的结果分别是25.86cm、25.82cm、25.87cm、25.84cm,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是   ,这本物理书的长度是   cm。 15.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空气中光速比声速   。雷雨交加的夜里,小明同学看到闪电后约5s听到雷声,小明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   km。 16.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用酒精灯对烧杯微微加热,过一会儿停止加热。在此实验中可以看到,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   。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种现象叫   。 17.夏天我们吃冰棒时,撕开冰棒包装纸,会发现冰棒冒“白气”,据你的观察,冰棒冒的“白气”是向   (填“上”或“下”)的,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18.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用字母表示)是   ,反射角等于   度。 19.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走向平面镜时,像的大小   ,像与人间的距离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0.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来自物体的光线在视网膜上成   (填“倒立、缩小的实像”或“正立、缩小的虚像”)。 21.如果用眼不当,可能诱发近视,近视眼看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之   ,这时需要戴   透镜矫正视力。 22.开普勒式望远镜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   附近成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   。 23.某空瓶的质量是100g,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600g,瓶子的容积是   cm3;如果瓶中装满酒精,总质量是   g.(酒精密度为0.8×103kg/m3) 24.体积为0.5m3的钢瓶内装有密度为8kg/m3的氧气,某次电焊中用去了其中的1/4,则钢瓶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   kg,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kg/m3。 25.在测定液体密度时,某同学测出了液体体积,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实验做了两次,记录如下,则此液体的密度为   kg/m3,若容器中液体体积为10cm3,则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为   g。 液体体积/cm3 5.8 7.9 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g 10.7 12.8 三、作图、实验题、简答题(本题有7小题,共30分) 26.如图甲所示,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请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 27.如图所示光线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请你画出水中折射光线OB的大致方向。 28.完成如图所示透镜的光路图。 29.(6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分度值为10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秒表的显示时刻: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的。 (2)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小车从A点到B点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小车从A点到C点的平均速度。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秒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以后才停表,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 30.(6分)以下是小华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小华从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5min为止。他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8 98 98 (1)水沸腾时的现象如图中的   图所描述一样(选填“甲”或“乙”)。 (2)由于小华记录数据失误,第10min的温度为   ℃。 (3)由实验数据可知,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低于”)1标准大气压。 31.(6分)如图所示,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当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0cm处,光屏上成倒立的   实像。 (2)若把蜡烛移到距离凸透镜25cm处,应将光屏从距透镜20cm处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   像。 (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透镜向   移动。 32.(6分)在“测定岩石密度”的实验中,小明由于操作失误,将一块岩石标本放在已调节好的天平的右盘里,向左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当天平平衡时,盘内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岩石的质量为   g.在量筒中放入水,使水面到达“30”刻度线,再将岩石放入量筒中,水面升到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则岩石的密为    kg/m3.若依然按上述方法,但先测体积,后测质量,则计算出岩石的密度   (选填“偏大”或“偏小”)。 四、计算题(本题有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解题要有计算过程和必要的文字说明,只给出结果不得分) 33.已知两条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为300m.一列长200m的火车匀速行驶通过一条电线杆,用时10s.求 (1)这列火车的速度; (2)火车头尾全部在两条电线杆之间行驶的时间。 34.一小瓶的质量为50g,装满水时总质量150g,一次测量中,先在这个空瓶中装入少许某固体颗粒,称得总质量为104g,再往瓶内注满水,称得总质量为184g.求: (1)小瓶的容积; (2)这种固体物质的密度。 2017-2018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4个选项,其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在答卷相应的空格里.选对得3分,不选、多选、选错不得分) 1.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是(  ) A.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B.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C.声源与听者的距离 D.与以上因素都有关 【分析】乐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和音色;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是振幅,振幅越高,响度越大。 【解答】解: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频率,频率是指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发声体振动越快高,音调越高;音调高低与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无关。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声学一些基础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和影响因素。 2.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  )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乌鲁木齐市冬季最低气温 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或环境温度的认识,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认识,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解:A、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A不符合题意; B、乌鲁木齐地处我国西北,冬季气温很低,最低气温在﹣20℃以下。故B不符合题意;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5℃左右。故C符合题意; D、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对物体长度、质量、温度等进行估测,是初中物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平时结合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如:人高、教室高、一步长、步行速度、体温、气温等等,多观察多思考,必要时做出正确判断。 3.下列的物态变化中,放热的是(  ) A.冰熔化成水 B.湿衣服变干 C.衣箱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D.从冰柜取出的冷饮冒“白气” 【分析】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先要判断出是什么物态变化(看物体是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做出判断),然后再判断出物态变化伴随的吸放热情况(汽化、熔化、升华要吸热,液化、凝固、凝华要放热)。 【解答】解:A、冰是固态的,变为水是变为了液态,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B、湿衣服上含有很多的水分,变干就是变为了水蒸气,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要吸热; C、樟脑丸是固态的,变小是变为了气态,固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要吸热; D、“白气”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小液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冷饮瓶液化形成的,液化要放热。 故选:D。 【点评】物态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我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同时要认真的思考,观察和思考是学好物理最基本的方法。 4.一束光线垂直地射到平面镜上,经反射后,反射角是(  ) A.90° B.0° C.180° D.45° 【分析】知道入射角的概念: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入射光线垂直照射到镜面上时,入射角是0°。 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解答】解:光线垂直地照射到平面镜上时,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是0°,所以入射角为0°,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此反射角也为0°。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入射角的概念,知道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同时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5.下列光现象中,可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的是(  ) A.雨后的彩虹 B.小孔成像 C.池水映明月 D.电视机遥控器通过红外线对电视机进行遥控 【分析】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雨后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光的折射,故A符合题意; B、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池水映明月,水面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电视机遥控器通过红外线对电视机进行遥控,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或者光的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6.用一个凸透镜成像时,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像总是正立的 B.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 C.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D.成虚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越大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像距和物距之间的关系。 知道在成实像时,物距越小,成的像越大,像距也越大。 知道实像都是倒立的,可能放大或缩小;虚像都是正立放大的。 【解答】解:A、凸透镜成像时,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所以A说法错误。 B、实像可能放大或缩小;虚像一定是放大的,所以B说法错误。 C、成实像时,物距越小,成的像越大。所以C说法正确。 D、成虚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远,成的像越大,所以D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首先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的关系,并搞清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要更善于总结,在成实像时,满足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7.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前10厘米处,所成的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等大的实像 【分析】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来分析,成像的大小与像距和物距有关。 【解答】解: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则介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像距为10cm; 当物体移到凸透镜前10cm处时,此时物距为10cm,故介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8.100g水全部结成冰后,则(  ) A.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D.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分析】(1)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着物体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在状态不同时,密度可能也不同。 【解答】解:(1)水结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状态发生了变化,但其质量不变,仍然是100g; (2)水的密度是1.0g/cm3,冰的密度是0.9g/cm3,由水结成冰,密度变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质量和密度的性质,重点把握住质量是属性,不随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密度是特性,不同的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9.A、B两个实心球,A球质量是B球质量的4倍,A球体积是B球的2倍,那么A球的密度是B球密度的(  ) A.2倍 B.1倍 C.倍 D.倍? 【分析】题目中间接告诉了我们甲乙两球的体积之比和质量之比,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公式,将比值代入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解:A球质量是B球质量的4倍,说明mA:mB=4:1, A球体积是B球的2倍说明VA:VB=2:1, 因此,ρA:ρB=: =×代入比值可得,ρA:ρB=×=2:1,即A球的密度是B球密度的2倍。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在计算时要注意质量和体积的前后对应关系,此题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常见,属于比例运算。 10.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ρ甲<ρ乙 B.ρ甲>ρ乙 C.若V甲=V乙,则m甲<m乙 D.若m甲=m乙,则V甲>V乙 【分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在横轴上取体积相同,然后比较这两种物质的质量,质量大的密度大;在纵轴上取质量相同,然后比较这两种物质的体积,体积大的密度小。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 当V甲=V乙时,m甲>m乙,所以ρ甲>ρ乙; 当m甲=m乙时,V甲<V乙,所以ρ甲>ρ乙。 故选:B。 【点评】比较两种不同物质的密度大小关系,我们可以采取相同体积,比较质量;或相同质量,比较体积。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请将符合题意的内容填在答卷相应的横线上) 1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08km/h= 30 m/s,250mg= 2.5×10﹣4 kg。 【分析】此题考查速度、质量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就可解答。 【解答】解:因为1km/h=m/s,所以108km/h=108×m/s=30m/s; 因为1mg=10﹣6kg,所以250mg=250×10﹣6kg=2.5×10﹣4kg。 故答案为:30;2.5×10﹣4。 【点评】无论什么物理量的单位换算,前面的数都表示倍数,不进行换算,只是把后面的单位进行换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位换算。 12.“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的上空”,这是以 地球 为参照物的,若以太阳为参照物,这个卫星应是 运动 的。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如果发生位置的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1)“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的上空”,被研究的物体是卫星,卫星是静止的,必须选择一个和卫星之间位置没有变化的物体做参照物,选择地球为参照物,卫星和地球之间发生了位置没有变化,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2)地球不停的绕太阳运动,卫星也不停的绕太阳运动,以太阳为参照物,卫星和太阳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卫星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地球;运动。 【点评】(1)能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能根据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正确选择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以选择静止的,也可以选择运动的,如果被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假定为不动的。 1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2min内通过了300m的路程,它运动的速度是 2.5 m/s,这个物体在前10s内的速度是 2.5 m/s。 【分析】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2min内,速度在各时间点处相等。速度计算公式V=S÷T(S为通过的路程,T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时间)。 【解答】解: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可用v=计算。由题干知S=300m,t=2min=120s,所以v===2.5m/s.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处处相等,故这两个空结果一样。 答:2.5;2.5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以及速度的计算公式。做题时要注意单位的转化,把时间的min化成s。 14.剑桥同学用刻度尺对8年级物理书的长度先后测量了4次,记录的结果分别是25.86cm、25.82cm、25.87cm、25.84cm,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是 1mm ,这本物理书的长度是 25.85 cm。 【分析】(1)在一般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在计算到比测量值多一位数字后再四舍五入,即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 (2)刻度尺测量之前,需要首先观察分度值。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由测量结果25.86cm分析,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对应的单位是mm,即它的分度值是1mm; 这本物理书的长度为L===25.8475cm≈25.85cm。 故答案为:1mm;25.8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够根据给出数据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和对误差的认识,及减小误差的途径,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算出结果,注意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 15.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空气中光速比声速 快 。雷雨交加的夜里,小明同学看到闪电后约5s听到雷声,小明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 1.7 km。 【分析】根据我们对于光传播速度和声音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做出解答;雷声和闪电同时发生,闪电传播速度快,雷声传播的时间为5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根据公式s=vt可求林雨距雷电产生的地方的距离。 【解答】解:(1)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因为光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 (2)小明距雷电产生的地方的距离:s=vt=340m/s×5s=1700m=1.7km。 故答案为:快;1.7。 【点评】此题考查我们对于声速和光速的了解及利用速度公式求距离的计算,关键知道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闪电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看到闪电后到听到雷声这段时间就是雷声传播的时间。 16.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用酒精灯对烧杯微微加热,过一会儿停止加热。在此实验中可以看到,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 升华 。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种现象叫 凝华 。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解答】解:(1)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升华; (2)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种现象叫凝华;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7.夏天我们吃冰棒时,撕开冰棒包装纸,会发现冰棒冒“白气”,据你的观察,冰棒冒的“白气”是向 下 (填“上”或“下”)的,这是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首先分析“白气”的状态,然后看是由什么状态形成的,最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分析。 【解答】解: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液化形成小水滴,即“白气”,因为白气是小水滴,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所以冰棍冒出的“白气”是向下运动的。 故答案为:向下;液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液化现象的了解和掌握,我们要能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8.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用字母表示)是 OG ,反射角等于 30 度。 【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此题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解答】解:由图可知,∠BOE=60°,所以∠COE=90°﹣60°=30°,而∠COF=30°,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CD为法线,AB为界面, 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 故答案为:OG;30。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掌握定律的内容,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法线,从而确定界面,则可首先确定出折射光线,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入射光线,最后确定反射光线。 19.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走向平面镜时,像的大小 不变 ,像与人间的距离 变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大小相同。 【解答】解: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和物体大小相同。所以,当他走向平面镜时,他的像的大小不会改变; 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他走向平面镜时,他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变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之变小,而他与镜中的像的距离等于物距与像距之和,所以,他与镜中的像的距离必然变小。 故答案为:不变;变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解决此类问题要紧扣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20.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凸透镜 ,来自物体的光线在视网膜上成 倒立、缩小的实像 (填“倒立、缩小的实像”或“正立、缩小的虚像”)。 【分析】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实像。 故答案为:凸透镜;倒立、缩小的实像。 【点评】了解人的眼球的基本结构和视物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属基础知识的考查。 21.如果用眼不当,可能诱发近视,近视眼看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之 前 ,这时需要戴 凹 透镜矫正视力。 【分析】近视眼能看清近处的物体,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解答】解:近视眼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原因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我们可用凹透镜矫正,因为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光线会聚能力减弱,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能看清物体。 故答案为:前;凹。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本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能够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22.开普勒式望远镜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 焦点 附近成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 放大镜 。 【分析】根据望远镜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分析答题:望远镜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开普勒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镜的叫目镜,靠近被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故答案为:焦点;放大镜。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望远镜的原理,属于基本应用常识题,知道望远镜的构造、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3.某空瓶的质量是100g,装满水后的总质量为600g,瓶子的容积是 500 cm3;如果瓶中装满酒精,总质量是 500 g.(酒精密度为0.8×103kg/m3) 【分析】根据题意可算出水的质量,进而可求出瓶子的容积,装满酒精,根据密度公式就会算出酒精的质量,再加上空玻璃瓶质量即为装满酒精后的总质量。 【解答】解: (1)根据题意得m水=600g﹣100g=500g, 由ρ=得瓶子的容积: V=V水===500cm3; (2)酒精的密度ρ酒精=0.8×103kg/cm3=0.8g/cm3, 这个瓶子装满酒精的体积: V酒精=V=500cm3, 由ρ=得酒精的质量: m酒精=ρ酒精V酒精=0.8g/cm3×500cm3=400g, 用这个瓶子装满酒精,总质量: m总=m酒精+m瓶=400g+100g=500g。 故答案为:500;500。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装满水与装满酒精的体积相等是做本题的关键,属于易错题。 24.体积为0.5m3的钢瓶内装有密度为8kg/m3的氧气,某次电焊中用去了其中的1/4,则钢瓶内剩余氧气的质量为 3 kg,剩余氧气的密度为 6 kg/m3。 【分析】用去了其中的其中后,剩余氧气的质量就为原来质量的了;剩余氧气的体积与钢瓶的容积相同,即电焊前后,氧气的体积不变,变化的是质量,根据密度公式求解即可。 【解答】解:∵ρ=, ∴原来氧气的质量为m=ρV=8kg/m3×0.5m3=4kg, 故钢瓶内剩下,氧气的质量为×4kg=3kg; 剩余氧气的密度:ρ剩===6kg/m3; 故答案为:3;6。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的计算,此类题目中,气体体积和钢瓶的容积一致是题目的隐含条件,应把握。 25.在测定液体密度时,某同学测出了液体体积,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实验做了两次,记录如下,则此液体的密度为 1.0×103 kg/m3,若容器中液体体积为10cm3,则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为 14.9 g。 液体体积/cm3 5.8 7.9 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g 10.7 12.8 【分析】分别求出两次实验中液体的质量之差、液体体积之差,然后由密度公式求出液体的密度; 由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第一次实验时液体的质量,可以求出容器的质量;已知液体密度和体积,可以得到液体质量;已知液体质量和容器质量,可以得到两者的总质量。 【解答】解:容器的质量不变,则两次实验中液体的质量之差为: △m=12.8g﹣10.7g=2.1g, 液体体积之差为: △V=7.9cm3﹣5.8cm3=2.1cm3, 则液体的密度为:ρ===1.0g/cm3=1.0×103kg/m3; 因为ρ=, 所以第一次实验时,液体的质量为m1=ρV1=1.0g/cm3×5.8cm3=5.8g, 容器的质量为m=m总1﹣m1=10.7g﹣5.8g=4.9g; 10cm3液体的质量为m3=ρV3=1.0g/cm3×10cm3=10g, 所以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为m总3=m3+m=10g+4.9g=14.9g。 故答案为:1.0×103;14.9。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在实验过程中把握住容器的质量不变,应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三、作图、实验题、简答题(本题有7小题,共30分) 26.如图甲所示,A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请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题中已经过入射点O做出了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下侧即可作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熟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要注意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概念。 27.如图所示光线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请你画出水中折射光线OB的大致方向。 【分析】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里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解:先过O点画出法线,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此在法线右侧的水中画出折射光线OB.如图所示: 。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折射光线的画法,关键是记熟光的折射定律,明确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28.完成如图所示透镜的光路图。 【分析】在作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由图可知,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如图所示; 【点评】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9.(6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分度值为10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秒表的显示时刻: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v= 进行的。 (2)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小车从A点到B点的平均速度 小于 (选填“大于”或“小于”)小车从A点到C点的平均速度。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秒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以后才停表,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大 (填“大”或“小”)。 【分析】(1)实验室测量平均速度的基本原理是v=,据此确定测量工具; (2)由图读出小车通过AB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由图读出小车通过AC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分别计算出平均速度,比较大小;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过晚,使所计时间偏大。 【解答】解: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需要利用刻度尺测量距离,利用停表测量运动时间,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速度。 (2)由图知,小车通过AB的路程为sAB=5.0cm; 小车通过AB段的时间tAB=15:37:22﹣15:35:20=2s; 小车通过AB的速度为vAB===2.5cm/s; 小车通过AC的路程sAC=10.0cm, 小车通过AC的时间tAC=15:38:10﹣15:35:20=3s, (3)如果小车到达C点以后才停表,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大,由公式v=可知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1)v=;(2)小于;(3)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均速度测量实验;“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 30.(6分)以下是小华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小华从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5min为止。他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8 98 98 (1)水沸腾时的现象如图中的 甲 图所描述一样(选填“甲”或“乙”)。 (2)由于小华记录数据失误,第10min的温度为 98 ℃。 (3)由实验数据可知,当时的大气压 低于 (选填“高于”、“等于”、“低于”)1标准大气压。 【分析】(1)掌握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 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 (2)水沸腾时的特点: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00℃,根据气压减小,沸点降低分析。 【解答】解:(1)甲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是沸腾前的现象; 乙图成成大量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是沸腾时的现象; (2)由表格中数据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保持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98℃,第10min的温度为98℃。 (3)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为100℃,根据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故当时的大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1)甲; (2)98; (3)低于。 【点评】本题探究“水的沸腾”,考查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31.(6分)如图所示,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当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0cm处,光屏上成倒立的 等大 实像。 (2)若把蜡烛移到距离凸透镜25cm处,应将光屏从距透镜20cm处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 缩小 像。 (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透镜向 下 移动。 【分析】(1)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u>2f,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根据凸透镜成倒立实像的特点,物体向下移动,则像向上移动。 【解答】解:(1)因为f=10cm,当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0cm处,即u=v=2f=20cm时,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2)当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0cm处移到25cm处,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应将光屏向左移动; 当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蜡烛相对于凸透镜向下移动,所以其像向上移动;要使蜡烛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故答案为:(1)等大;(2)左;缩小;(3)下。 【点评】熟悉并能准确的判断和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2.(6分)在“测定岩石密度”的实验中,小明由于操作失误,将一块岩石标本放在已调节好的天平的右盘里,向左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当天平平衡时,盘内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岩石的质量为 148.5 g.在量筒中放入水,使水面到达“30”刻度线,再将岩石放入量筒中,水面升到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则岩石的密为 2.97×103  kg/m3.若依然按上述方法,但先测体积,后测质量,则计算出岩石的密度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分析】天平左盘中物体质量等于右盘中物体质量与游码对应刻度值之和,由此计算岩石质量;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浸没水前后水面对应刻度值的差; 知道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物体的密度,分析质量和体积的测量的差异,从而分析密度的差异。 【解答】解: 由题知,岩石标本放在已调节好的天平的右盘里,向左盘加减砝码, 由图乙知,岩石标本的质量为:m=(100g+50g)﹣1.5g=148.5g; 量筒中原来水的体积是30cm3,放入岩石标本后的体积是80cm3, 所以岩石标本的体积为:V=80cm3﹣30cm3=50cm3; 所以岩石的密度为: ρ===2.97g/cm3=2.97×103kg/m3; 先测体积,岩石标本从量筒中取出再测质量,由于岩石标本上会沾有水,使得所测质量偏大,所以计算出岩石的密度偏大。 故答案为:148.5;2.97×103;偏大。 【点评】本实验是实验室测固体密度的基本实验方法,主要考查了天平量筒的使用规则与读数方法、密度的、计算以及误差的分析等。注意理解题意,本题中物体在右盘,砝码在左盘时正确计算物体质量的方法。 四、计算题(本题有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解题要有计算过程和必要的文字说明,只给出结果不得分) 33.已知两条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为300m.一列长200m的火车匀速行驶通过一条电线杆,用时10s.求 (1)这列火车的速度; (2)火车头尾全部在两条电线杆之间行驶的时间。 【分析】(1)知道物体的运动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其速度即可; (2)火车头尾全部在两条电线杆之间行驶的路程为电线杆间距离与车长之差,由此计算行驶时间。 【解答】解: (1)火车匀速行驶通过一条电线杆的路程为车长,所以火车速度: v===20m/s; (2)火车头尾全部在两条电线杆之间行驶的路程:s′=300m﹣200m=100m, 所以行驶的时间: t'===5s。 答:(1)这列火车的速度为20m/s; (2)火车头尾全部在两条电线杆之间行驶的时间为5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正确找到火车的路程。 34.一小瓶的质量为50g,装满水时总质量150g,一次测量中,先在这个空瓶中装入少许某固体颗粒,称得总质量为104g,再往瓶内注满水,称得总质量为184g.求: (1)小瓶的容积; (2)这种固体物质的密度。 【分析】(1)知道瓶子的质量、瓶和水的总质量,求出装满水后水的质量,根据公式ρ=求出水的体积,也就是瓶子的容积; (2)已知瓶子和固体颗粒的总质量、空瓶子的质量,可求固体颗粒的质量;瓶子装上固体颗粒后再装满水,求出此时瓶内水的质量、水的体积,固体颗粒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减去此时水的体积;求出了固体颗粒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公式ρ=求固体颗粒的密度。 【解答】解: (1)瓶子装满水后水的质量: m水=m总1﹣m瓶=150g﹣50g=100g, 瓶子的容积: V=V水===100cm3; (2)固体颗粒的质量: m固体=m总2﹣m瓶=104g﹣50g=54g; 瓶中装了固体颗粒后再装满水,此时水的质量: m水′=m总3﹣m总2=184g﹣104g=80g, 所装水的体积: V水′===80cm3, 固体颗粒的体积: V固体=V﹣V水?=100cm3﹣80cm3=20cm3, 这种固体物质的密度: ρ固体===2.7g/cm3。 答:(1)小瓶的容积为100cm3; (2)这种固体物质的密度为2.7g/cm3。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关键是两次求出水的质量,知道空瓶子的容积等于空瓶子装满水后水的体积是本题的突破口。

  • ID:6-5079963 2017-2018学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初中物理/期末专区/八年级上册

    2017-2018学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学生课桌的高度约是200cm B.中学生在1s内心跳约100次 C.人的正常体温约38℃ D.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kg 2.某同学用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的数据分别是:17.61 厘米,17.52 厘米,17.53 厘米,17.53 厘米,更接近于真实值的数据是(  ) A.17.52 厘米 B.17.53 厘米 C.17.54 厘米 D.17.55 厘米 3.我们打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 A.传播速度 B.音调 C.音色 D.响度 4.如图所示,医生通过听诊器来了解患者心肺的工作情况,听诊器运用的物理原理是(  ) A.改变发声响度,使响度变大 B.增大振幅,从而增大响度 C.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 D.缩短人耳与发声体之间的距离,使响度更大 5.同学们体育课上用的“铅球”实际上是一个铁球,它是将铁熔化成“铁水”直接倒入“模子”浇铸而成。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铅球”在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6.下列几种常见现象中,形成过程与其他几种有所不同的是(  ) A.初春,门窗紧闭的教室窗户玻璃上的水珠 B.盛夏,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 C.深秋,早晨起来看到的雾 D.寒冬,教室的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 7.由于视觉原因,用鱼叉刺向水里的鱼往往难于成功。图中能正确解释刺不到鱼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8.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凸透镜另一侧距凸透镜中心10cm的地方出现一个小亮点,那么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15cm的地方,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就可以得到(  ) A.倒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9.一块金属的密度为ρ,质量为m,把它分割成三等份,那么每一块的密度和质量分别是(  ) A.,m B., C.ρ,m D.ρ, 10.已知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下列说法能够成立的是(  ) A.能装1kg纯净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kg的酒精 B.能装下0.8kg酒精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2kg纯净水 C.同体积的水和酒精质量之比是5:4 D.同质量的水和酒精体积之比是2:5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5分,共30分) 11.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搭载着天空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时天宫二号相对于运载火箭是   的;约575秒后,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这时天宫二号相对于运载火箭是   的。(以上两空均填“运动”或“静止”) 12.小明先后两次以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个鼓面,所发出声音的   不同,小丽调节小提琴琴弦的松紧,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13.一部分青少年由于沉迷网络或手机而用眼过度导致近视,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   (选填“前”或“后”)方,需要佩戴用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制作的眼镜来矫正视力。 14.电视机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   (填“红外线”或者“紫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传播速度与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相同,即   千米/秒。 15.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要   热量。 16.将刻度尺和体温计的测量结果写在其下方相应的空格处。 L=   cm;t=   ℃ 17.阳光灿烂的日子,行走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常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园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光   形成的太阳的像;雨过天晴,远处的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是光的   现象。 18.一只小鸟在深度约为5m的平静湖面上空飞过,当小鸟距水面2m时,小鸟在湖面的“倒影”距小鸟   m,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倒影”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9.若用橡皮膜把一锥形瓶封口(膜水平),然后把锥形瓶放置于热水中后,瓶口的橡皮膜会向外凸起,如图,由此可知:瓶内空气的质量   ,体积增大,此实验说明气体温度升高,瓶内空气的密度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0.质量相等的酒精,硫酸和水,分别装在规格相同的三个试管中,如图所示,试管甲装的是   ,试管丙装的是   。(ρ酒精=0.8×103kg/m3,ρ硫酸=1.8×103kg/m3)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分,共4分) 21.一束光线AO以与水面成30°的角斜射到水面。试在图中画出光线AO经过水面后的光路图。 22.如图所示,请画出S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S的像点S'.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6分) 23.(8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选填“大”或“小”)。 (3)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AC=   m/s。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   m/s。 24.(8分)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桌上有A、B、C三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1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C的焦距未知,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所示。 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应选用   凸透镜(选填“A”或“B”),实验过程中,他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凸透镜25cm处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   的实像,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越烧越短,要想像呈在光屏的中央,则光屏应该向   调(填“向上”或“向下”)。 25.(10分)在“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中 (1)把天平放在桌面上,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位置如图1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成“右”)调节,直到横梁水平平衡。 (2)将装有适量盐水的小烧杯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若小烧杯的质量为20g,则小烧杯中盐水的质量为   g.然后,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简中液面到达的位置如图3所示,则量简中盐水的体积为   cm3,由此可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   kg/m3。 (3)此次实验操作测得的盐水密度值偏   (选填“大”或“小”)。 五.计算题(共2小题共10分,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公式只有答案不给分) 26.(5分)一列火车以25m/s的速度通过长为1200m的铁架桥用时58s,现以相同的速度通过一隧道用时30s,试求该隧道的长。 27.(5分)有一个空瓶的质量是0.5kg,装满水后,瓶和水的总质量是1.3kg,装满某种液体后的总质量是1.4k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2017-2018学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学生课桌的高度约是200cm B.中学生在1s内心跳约100次 C.人的正常体温约38℃ D.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kg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0.8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故B不符合实际; 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不符合实际; D、生活中的“体重”一般指人的质量。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 2.某同学用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的数据分别是:17.61 厘米,17.52 厘米,17.53 厘米,17.53 厘米,更接近于真实值的数据是(  ) A.17.52 厘米 B.17.53 厘米 C.17.54 厘米 D.17.55 厘米 【分析】对于给出的数据,首先要弄个清楚是否有错误数据,然后再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体的长度。注意在求平均值时,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应该和给出数据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相同。 【解答】解: 从四个测量结果看,17.61cm厘米的数据是错误的数据记录; 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即物体的长度为:≈17.53cm。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一是对测量数据的正确认识;二是为了减小误差,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3.我们打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 A.传播速度 B.音调 C.音色 D.响度 【分析】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根据音色可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解答】解:不同人的声带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打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不同人的音色不同。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特性的辨别,知道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和影响因素可顺利判断。 4.如图所示,医生通过听诊器来了解患者心肺的工作情况,听诊器运用的物理原理是(  ) A.改变发声响度,使响度变大 B.增大振幅,从而增大响度 C.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 D.缩短人耳与发声体之间的距离,使响度更大 【分析】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声音的响度和物体的振幅有关,还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平时可以利用减少声音分散的方法来提高响度,如喊话时把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边。 【解答】解:AB、声音的响度和物体的振幅有关,医生通过听诊器来了解患者心肺的工作情况,不能改变物体的振幅,故不能改变发声响度,使响度变大,故AB错误;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橡胶管减少了声音的分散,提高了响度;故C正确。 D、医生通过听诊器来了解患者心肺的工作情况,没有缩短人耳与发声体之间的距离,使响度更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听诊器运用的物理原理,提高响度的方法,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要求平时学习时,要多联系生活、多解释,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同学们体育课上用的“铅球”实际上是一个铁球,它是将铁熔化成“铁水”直接倒入“模子”浇铸而成。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铅球”在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分析】铁是金属,是晶体,在铸造铁轨的过程中,应先将铁熔化,达到一定温度后进行浇铸,并重新使其凝固成固体。据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可对以上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A、是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不合题意; B、是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符合题意; C、是非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不合题意; D、是非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首先要明确,铁是一种晶体,再根据晶体熔化与凝固的特点,结合铸造铁轨的实际过程,对图象进行分析判断。 6.下列几种常见现象中,形成过程与其他几种有所不同的是(  ) A.初春,门窗紧闭的教室窗户玻璃上的水珠 B.盛夏,打开冰箱门看到的白气 C.深秋,早晨起来看到的雾 D.寒冬,教室的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初春,门窗紧闭的教室窗户玻璃上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液态,属于液化现象; B、盛夏,打开冰箱门形成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液态,属于液化现象; C、深秋,早晨起来看到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液态,属于液化现象; D、寒冬,教室的窗户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关键是知道物质由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 7.由于视觉原因,用鱼叉刺向水里的鱼往往难于成功。图中能正确解释刺不到鱼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分析】从鱼身上反射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 【解答】解: 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所以用鱼叉刺向水里的鱼往往难于成功。 只有C中的光路图符合题意(注意光线是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现象,理解掌握光的折射规律是解决此类折射问题的关键,无论是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还是从岸上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的都是升高的虚像。 8.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凸透镜另一侧距凸透镜中心10cm的地方出现一个小亮点,那么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15cm的地方,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就可以得到(  ) A.倒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分析】用题目中告诉的信息确定焦距,然后利用焦距与物距的关系,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确定成像的性质。 【解答】解: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离透镜10厘米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由此可以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 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距凸透镜15cm的地方时,此时的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综上分析,故选D。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成像性质;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应用。只要告诉这四个方面中的一个,就可以确定其余的三个方面。 要确定凸透镜的成像性质,只要知道: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像距与焦距的关系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个即可。 根据此题中告诉的信息可以从而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突破,因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是解决此题的入手点。 9.一块金属的密度为ρ,质量为m,把它分割成三等份,那么每一块的密度和质量分别是(  ) A.,m B., C.ρ,m D.ρ, 【分析】解答此题应掌握: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等无关。 【解答】解:质量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分割成三份,质量变为原来质量的三分之一;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分割成三份,密度是不变的,等于原来的密度。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质量和密度的理解,是一道基础题。 10.已知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下列说法能够成立的是(  ) A.能装1kg纯净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kg的酒精 B.能装下0.8kg酒精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2kg纯净水 C.同体积的水和酒精质量之比是5:4 D.同质量的水和酒精体积之比是2:5 【分析】AB、根据瓶子的容积不变,已知水的密度和酒精的密度,利用公式m=ρv判断该选项是否正确; CD、已知水和酒精的密度,根据体积一定时,质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质量一定时,体积与密度成反比。 【解答】解:因为瓶子的容积不变,并且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由m=ρv可得,即m水=ρ水v=1kg;m酒精=ρ酒精v=0.8×ρ水v=0.8kg,因此装下1kg水的瓶子最多装下0.8kg的酒精,或装下0.8kg的瓶子最多装下1kg的水,故A、B选项错误; 体积相同时,质量和密度成正比,故m水:m酒精=ρ水:ρ酒精=1g/cm3:0.8g/cm3=5:4;质量相同时,体积与密度成反比,即v水:v酒精=ρ酒精:ρ水=0.8g/cm3:1g/cm3=4:5;故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会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并且会熟练应用密度公式;本题的关键是注意瓶子装满某种液体时,液体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5分,共30分) 11.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搭载着天空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时天宫二号相对于运载火箭是 静止 的;约575秒后,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这时天宫二号相对于运载火箭是 运动 的。(以上两空均填“运动”或“静止”)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这两个物体间的位置有无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就说明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就说明是静止的。 【解答】解:发射时天宫二号相对于运载火箭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这时天宫二号相对于运载火箭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运动。 【点评】运动和静止时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相对于参照物如果位置变化了,就说明物体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如果是没有变化的,就说明物体是静止的。 12.小明先后两次以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个鼓面,所发出声音的 响度 不同,小丽调节小提琴琴弦的松紧,主要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抓住以上知识,并深入体味生活中的一些说法,就可解题。 【解答】解:小明先后两次以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个鼓面,鼓面的振动幅度不同,即所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同; 小丽调节小提琴琴弦的松紧,主要是为了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即声音的音调。 故答案为:响度;音调。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只要对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有深刻的认识,将知识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便能找到答案。 13.一部分青少年由于沉迷网络或手机而用眼过度导致近视,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 前 (选填“前”或“后”)方,需要佩戴用 凹透镜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制作的眼镜来矫正视力。 【分析】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矫正。 【解答】解: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正好会聚在视网膜上。 故答案为:前;凹透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4.电视机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 红外线 (填“红外线”或者“紫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传播速度与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相同,即 3×105 千米/秒。 【分析】红外线的用途:红外线的热效应强,能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等等;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制成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5千米/秒。 【解答】解:家中的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传播速度与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同为3×105千米/秒。 故答案为:红外线;3×105。 【点评】掌握红外线的用途。红外线和紫外线是看不见的光,它们遵循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15.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 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它在形成过程中要 放出 热量。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解答】解: 易拉罐中液体温度很低,所以易拉罐本身温度也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霜,同时放出热量。 故答案为:凝华;放出。 【点评】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来判断。 16.将刻度尺和体温计的测量结果写在其下方相应的空格处。 L= 2.75 cm;t= 37.7 ℃ 【分析】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使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先要弄清楚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度相垂直。 【解答】解: 由图知: ①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位1mm;物体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2.74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74cm; ②图中体温计,每一个大格是1℃和每一个小格是0.1℃,即分度值为0.1℃;示数为37.7℃。 故答案为:2.74;37.7。 【点评】刻度尺、温度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测量工具,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7.阳光灿烂的日子,行走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常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园形的光斑,这些光斑是光 直线传播 形成的太阳的像;雨过天晴,远处的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是光的 色散 现象。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利用这一特点,人们可以看到许多自然现象,例如日食月食等等。 彩虹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它们都是从太阳光中折射出来的。 【解答】解:树阴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中的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像,是实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下雨后,空气中有大量的水,将太阳光进行折射。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人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七种颜色的光,所以美丽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色散。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和色散现象本质的了解情况。 18.一只小鸟在深度约为5m的平静湖面上空飞过,当小鸟距水面2m时,小鸟在湖面的“倒影”距小鸟 4 m,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倒影”大小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所以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且物像到水面的距离相等,所以小鸟距水面2m时,像距水面也是2m,故该“倒影”距小鸟的距离是2m+2m=4m; 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特点可知,若小鸟往高处飞,则“倒影”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4;不变。 【点评】知道并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该题的关键。不要被题目中的水深5m这一无关的条件干扰。 19.若用橡皮膜把一锥形瓶封口(膜水平),然后把锥形瓶放置于热水中后,瓶口的橡皮膜会向外凸起,如图,由此可知:瓶内空气的质量 不变 ,体积增大,此实验说明气体温度升高,瓶内空气的密度 减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分析】①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决定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②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体积增大,密度减小。 【解答】解:①瓶内空气膨胀,体积增大,但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 ②由于气体质量不变,体积增大,由公式ρ=知,密度减小。 故答案为:不变;减小。 【点评】大部分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相对来说,气体体积受温度的影响更明显。 20.质量相等的酒精,硫酸和水,分别装在规格相同的三个试管中,如图所示,试管甲装的是 水 ,试管丙装的是 酒精 。(ρ酒精=0.8×103kg/m3,ρ硫酸=1.8×103kg/m3) 【分析】用密度变形公式V=算出质量相等的酒精、硫酸、水的体积大小,根据试管相同判断出甲、乙、丙各装的什么液体。 【解答】解:由ρ=可得, V=,已知酒精、硫酸、水的质量相等; 因为ρ酒精<ρ水<ρ硫酸,所以V酒精>V水>V硫酸; 由图示可知,乙装的是硫酸,甲装的是水,丙装的是酒精。 故答案为:水;酒精。 【点评】本题考查体积大小的比较,关键是密度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要知道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密度越小的体积越大。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分,共4分) 21.一束光线AO以与水面成30°的角斜射到水面。试在图中画出光线AO经过水面后的光路图。 【分析】光在水面同时发生折射和反射: 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 根据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遵循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 【解答】解:先过入射点O垂直水面作出法线,求出入射角为60°,所以反射角也为60°,在空气中法线的右侧画出反射光线; 折射角小于60°,在法线的右侧的水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折射和反射一般是同时发生的,反射角和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种介质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两种不同的介质中。 22.如图所示,请画出S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S的像点S'. 【分析】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出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两条折射光线,即可得到发光点S的像点S′。 【解答】解: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发光点S的像点S′.如图所示: 【点评】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26分) 23.(8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 。 (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大 (选填“大”或“小”)。 (3)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AC= 0.24 m/s。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 0.2 m/s。 【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由图读出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再读出走s2的路程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2)计时晚,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 (3)由图知,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s1=120cm=1.2m,所用的时间t1=5s, vAC===0.24m/s; 走s2的路程用的时间t2=3s,s2=s1=×120cm=60cm=0.6m, vAB===0.2m/s; 故答案为:(1)v=.(2)大;(3)0.24;0.2。 【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 24.(8分)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桌上有A、B、C三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1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C的焦距未知,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图所示。 小华想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应选用 A 凸透镜(选填“A”或“B”),实验过程中,他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凸透镜25cm处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倒立 、 缩小 的实像,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越烧越短,要想像呈在光屏的中央,则光屏应该向 上 调(填“向上”或“向下”)。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在此题中要根据光具座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凸透镜。 理解倒立实像的含义,在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相对于凸透镜向下运动,则像向上运动。 【解答】解:(1)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分别要使物距小于f、大于f而小于2f、大于2f,而光具座的长度为100cm。所以不能选择f=50cm的凸透镜B.应选择f=10cm的透镜A。 (2)小华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距凸透镜25cm处时,物距u=50cm﹣25cm=25cm>2f。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由于此时成倒立的实像,蜡烛变短,则成的像向上运动,为了使像回到光屏的中央,应该将光屏向上调节。 故答案为:A;倒立;缩小;上。 【点评】此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考查了对凸透镜的选择,同时还考查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25.(10分)在“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中 (1)把天平放在桌面上,游码归零后,发现指针位置如图1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选填“左”成“右”)调节,直到横梁水平平衡。 (2)将装有适量盐水的小烧杯放在天平的左盘上,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若小烧杯的质量为20g,则小烧杯中盐水的质量为 66 g.然后,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简中液面到达的位置如图3所示,则量简中盐水的体积为 60 cm3,由此可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 1.1×103 kg/m3。 (3)此次实验操作测得的盐水密度值偏 大 (选填“大”或“小”)。 【分析】(1)天平使用时,为保证测量的精确和安全,必须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测量前先要使天平平衡,平衡螺母相对指针的调节原则:右偏左调,左偏右调。 (2)天平的分度值是0.2g,读数为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量筒分度值为1ml,平视液面最低处读数;已知盐水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密度公式ρ=求出密度。 (3)量由于烧杯内壁粘有液体所以体积V偏小,但质量准确,所以密度变大。 【解答】解:(1)天平使用时,要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因为指针静止时指在标尺中央红线上的右测,所以将平衡螺母向左移动。 (2)已知烧杯m1=20g,将盐水和烧杯的质量为m2=50g+20g+10g+5g+1g=86g。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为m=m2﹣m1=86g﹣20g=66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V=60cm3。 所以盐水的密度为ρ===1.1g/cm3=1.1×103kg/m3。 (3)把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由于烧杯内壁粘有液体所以体积V偏小,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密度偏大。 故答案为:(1)左;(2)66;60;1.1×103;(3)大。 【点评】本题目是测定密度的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天平、量筒的读数及密度的基本计算,天平和量筒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放、调、称、读等都是基本的知识要求,必须掌握扎实牢固。 五.计算题(共2小题共10分,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公式只有答案不给分) 26.(5分)一列火车以25m/s的速度通过长为1200m的铁架桥用时58s,现以相同的速度通过一隧道用时30s,试求该隧道的长。 【分析】知道火车的速度和行驶的时间,根据s=vt求出火车行驶的路程,根据火车通过铁架桥的路程等于桥长加上火车长可求火车的长度;火车通过隧道时,根据s=vt求出火车行驶的路程,然后减去火车的长度即为隧道的长。 【解答】解:由v=可得,火车通过铁架桥的路程: s1=vt1=25m/s×58s=1450m, 因火车通过铁架桥的路程等于桥长加上火车长, 所以,火车的长度: L=s1﹣L桥=1450m﹣1200m=250m, 火车通过隧道的路程: s2=vt2=25m/s=×30s=750m, 因火车通过隧道的路程等于隧道的长度加上火车长, 所以,隧道的长度: L隧道=s2﹣L=750m﹣250m=500m。 答:该隧道的长为50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知道火车通过铁架桥(或隧道)时,通过的路程等于桥(或隧道)长加上车长。 27.(5分)有一个空瓶的质量是0.5kg,装满水后,瓶和水的总质量是1.3kg,装满某种液体后的总质量是1.4k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分析】根据瓶子质量和装满水后总质量求出水的质量,然后根据V=可求出水的体积,即瓶子的容积;装满另一种液体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根据瓶子质量和装满另一种液体后总质量求出该液体的质量,然后根据密度公式,可求出该液体的密度。 【解答】解: m水=m总1﹣m瓶=1.3kg﹣0.5kg=0.8kg, ∵ρ=, ∴V瓶=V水===8×10﹣4m3; m液=m总2﹣m瓶=1.4kg﹣0.5kg=0.9kg, V液=V瓶=8×10﹣4m3, ∴ρ液===1.125×103 kg/m3。 答:这种液体的密度是1.125×103 kg/m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和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瓶子的容积就是盛满水水的体积,也是盛满另一种液体后液体的体积。

  • ID:6-5079682 2017-2018学年新疆昌吉州奇台四中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初中物理/期末专区/八年级上册

    2017-2018学年新疆昌吉州奇台四中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们能区分蛙声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2.可以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光学器材是(  ) A.照相机 B.幻灯机 C.放大镜 D.平面镜 3.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湿衣服晾干是蒸发现象 B.冰化成水是熔化现象 C.露珠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4.如图中能正确表示小丑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是(  ) A. B. C. D. 5.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7cm/s B.8cm/s C.9cm/s D.10cm/s 6.如图,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听音叉发声的同时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变化,可探究(  ) A.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B.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音色与振幅的关系 D.响度与频率的关系 7.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D.图(d)所示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8.户外活动时,为了给食物保鲜,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吸热 B.食物保鲜利用了矿泉水结冰放热 C.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汽化形成的 D.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升华形成的 9.每年夏季,中小学生溺水身亡事故时有发生,对水深度的错误判断是引发溺水事故的原因之一。如图所示,产生这一判断是由于(  )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10.把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5cm处,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1.小明测得班上同学小丽的一组数据,但忘了写上单位,请你帮忙补上:身高1.62   ,正常步行速度1.1   。 12.空中加油机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受油机沿同一水平方向以相同的速度飞行,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是   的(填“运动”或“静止”)。 13.学习了声现象后,某同学将喝饮料的吸管剪成不同长度,用胶带将吸管底部密封,排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吸管乐器如图所示。对着管口吹气时,长短不同的吸管可以发出不同音调。这是由于   的振动而产生声音。 14.如图是工人师傅用一把螺丝刀探听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的做法,该现象说明   可以传声;通过听到的声音可以判断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选填“能量”或“信息”)。 15.北方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内会结“冰花”,“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生成的,此时小芳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玻璃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16.2012年5月21日,美丽的日环食像一个金环挂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上空,如图所示,日环食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雨后彩虹,十分壮丽。彩虹是太阳光传播过程中被空中水滴   而产生的。 17.如图所示,清澈平整水面下的“射灯”射出的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到水与空气的界面时将发生反射和折射,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成53°角,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100°,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折射角的大小为   。 18.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m,若视力表全长为0.8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为   m。 19.市公交公司为了保证人们的上下车安全,在公交车上安装了“电视监控器”。凸透镜是该装置的光学系统,“电视监控器”的摄像头能成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 20.小明同学上初中后患上了近视眼,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   (选填“前方”或“后方”)而看不清远处物体。现在有一种治疗手术,利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得   (选填“强”或“弱”)些,恢复正常视力。 三、作图与实验题(共34分) 2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2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23.在探究“晶体的熔化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该晶体的熔点是   ℃.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4.(18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从而确定   ,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比日常使用的平面镜   (选填“好一些”或“差一些”)。 (3)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4)解决以上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此时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像将   (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移动,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中,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时,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显示蜡烛A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25.(8分)小芳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她按如图装配仪器(图中F点是焦点,H点是2倍焦距处),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 (1)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2)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把蜡烛向   调(填“上”、“下”);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移动(填“左”或“右”); (3)若想从光屏侧透过透镜看到蜡烛正立的像,可将物体放在   点(填字母符号)。 四、计算题(7分) 26.(7分)蚌埠市大庆路淮河公路桥位于蚌埠市城区西郊,起点位于淮上区大庆路北段,自北向南跨越淮河后至南岸。该桥是蚌埠市区跨越淮河的第三座公路桥,是我省首座自锚式悬索桥,全长2404米,其中主桥长1950米,设计行驶速度60km/h。一辆汽车匀速过桥时的速度如图所示。求:(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该车的行驶速度为多少km/h?合多少m/s? (2)汽车通过主桥需多长时间? 2017-2018学年新疆昌吉州奇台四中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们能区分蛙声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们能区分蛙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 2.可以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光学器材是(  ) A.照相机 B.幻灯机 C.放大镜 D.平面镜 【分析】(1)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平面镜能成正立的、等大的虚像 【解答】解:A、照相机拍摄远处的景物时,U>2f,胶片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不符合题意。 B、幻灯机投影时,2f>U>f,屏幕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符合题意。 C、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小部分,能得到正立的、放大的虚像。不符合题意。 D、平面镜能成正立的、等大的虚像。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掌握凸透镜的三种成像情况和应用,以及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应用。本题属于比较简单的习题。 3.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湿衣服晾干是蒸发现象 B.冰化成水是熔化现象 C.露珠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湿衣服晾干,是衣服中的水变为水蒸气,属于汽化中的蒸发,故A正确; B、冰化成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故B正确; C、露珠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珠,故C错误; D、霜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物态变化的理解和掌握,熟悉各个物态变化特点是解题关键。 4.如图中能正确表示小丑在平面镜中成像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是等大的,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由此即可突破此题。 【解答】解: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又关于镜面对称,所以人成的像看起来是左右相反的。因此A、C选项中像与物体左右相同,是错误的;B选项中物像不对称,即对应点连线与镜面不垂直,是错误的;D选项中物像对称、等大,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是正确的。 故选:D。 【点评】正确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④像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对称。 5.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7cm/s B.8cm/s C.9cm/s D.10cm/s 【分析】据图可知,小车从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s,行驶的路程是s=40cm+5cm=45cm=0.45m,利用v=可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滑块的平均速度 v===0.09m/s=9cm/s,故AB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从图片中获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从题干出发,通过具体计算得到准确答案,然后和选项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6.如图,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听音叉发声的同时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变化,可探究(  ) A.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B.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音色与振幅的关系 D.响度与频率的关系 【分析】正在发声的音叉,音叉的振幅很小,眼睛不容易观察,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振动,使振动幅度放大,容易观察。 【解答】解:乒乓球振动幅度越大,说明音叉振动幅度比较大,物体的振幅影响声音的响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所以此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故选:B。 【点评】初中物理利用转换法的探究方法的实例很多,例如探究振动发声时,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振动;探究焦耳定律时,把电流产生的热量转化为水的温度升高了多少;电磁铁磁性的强弱通过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反映等等。 7.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D.图(d)所示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分析】A、光发生反射时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很多,观察木板是否平整,就是其中一例。 C、海市蜃楼景象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D、不同的色光折射时,偏折的角度不同,红光偏折的角度最小,紫光偏折的角度最大。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从顶点到底边的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解答】解:A、光反射时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所以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A正确 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B正确 C、海市蜃楼景象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所以C错。 D、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从顶点到底边的光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选项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学的有关基础知识,解决本题关键是掌握好光学的基础知识。 8.户外活动时,为了给食物保鲜,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吸热 B.食物保鲜利用了矿泉水结冰放热 C.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汽化形成的 D.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升华形成的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 【解答】解: AB、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冰吸收热量,熔化成水,使得食物温度降低,不易变质。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 CD、刚从“简易冰箱”中取出的食物,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在食物的外包装上液化成为小水珠。选项C、D均错误。 故选:A。 【点评】判断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一定要分析现象原来和现在的状态,然后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进行判断。 9.每年夏季,中小学生溺水身亡事故时有发生,对水深度的错误判断是引发溺水事故的原因之一。如图所示,产生这一判断是由于(  )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分析】人看水中的物体实际上是看到的是水中物体的像。分析光的传播路径即可确定其形成原因。 【解答】解:物体在水中,人的眼睛在空气中,光从水中进入空气,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所以发生的是折射。 故选:A。 【点评】此题只是让确定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若是解释具体原因,画光路图解释起来更容易,且更直观。 10.把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5cm处,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分析】根据阳光聚焦方法得到焦距:太阳光射到地球上是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会聚后得到凸透镜的焦点。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确定成像情况。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让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所以,f=10cm。故25cm>2f=20cm,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C。 【点评】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1.小明测得班上同学小丽的一组数据,但忘了写上单位,请你帮忙补上:身高1.62 m ,正常步行速度1.1 m/s 。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填上符合实际的单位。 【解答】解: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2cm=1.62m左右; 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 故答案为:m;m/s。 【点评】一个数据在数学上如果没有单位还可以表示出其大小,但在物理上一个数据如果没有单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结合生活常识加上一个合适的单位,物理数据才有意义。 12.空中加油机加油过程中,加油机、受油机沿同一水平方向以相同的速度飞行,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是 静止 的(填“运动”或“静止”)。 【分析】(1)要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就要比较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2)选择参照物的关键是首先找出被研究物体,然后选择该物体之外的物体进行位置的比较。 【解答】解:空中加油机在加油的过程中,两架飞机运动的方向和速度都是相同的,所以以加油机为参照物,受油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受油机相对空中加油机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静止。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3.学习了声现象后,某同学将喝饮料的吸管剪成不同长度,用胶带将吸管底部密封,排在一起做成了一个吸管乐器如图所示。对着管口吹气时,长短不同的吸管可以发出不同音调。这是由于 空气柱 的振动而产生声音。 【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当对着管口吹气时,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就发出声音。 故答案为:空气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掌握情况,是一道基础题。 14.如图是工人师傅用一把螺丝刀探听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的做法,该现象说明 固体 可以传声;通过听到的声音可以判断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信息 (选填“能量”或“信息”)。 【分析】(1)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同种介质中,声速和介质温度有关。 (2)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解:工人师傅用一把螺丝刀探听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的做法,由于固体可以传递声音,所以通过听到的声音可以判断电动机内部运转是否正常;该现象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答案为:固体;信息。 【点评】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并能利用上述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知道声音即可传递信息,又可传递能量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5.北方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内会结“冰花”,“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凝华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生成的,此时小芳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玻璃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凝固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分析】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水在遇冷时会发生凝固现象而变成固态的冰。 【解答】解:冰花是室内较温暖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发生了凝华现象,从而形成固态的冰花; 湿抹布上有较多的水,当水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时,水遇冷发生了凝固现象,使抹布与玻璃粘在一起。 故答案为:凝华;凝固。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物态变化中凝华现象,我们要掌握住凝华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且是水蒸气遇冷时发生的。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需要好好掌握。 16.2012年5月21日,美丽的日环食像一个金环挂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上空,如图所示,日环食是由于光的 直线传播 形成的。雨后彩虹,十分壮丽。彩虹是太阳光传播过程中被空中水滴 折射 而产生的。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色散的原理是光的折射。 【解答】解:日食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雨后彩虹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折射。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 17.如图所示,清澈平整水面下的“射灯”射出的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到水与空气的界面时将发生反射和折射,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成53°角,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100°,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37° ,折射角的大小为 43° 。 【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则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要掌握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的概念,知道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解答】解:入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是53°,所以入射角为90°﹣53°=37°。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也为37°,所以反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53°。 因为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00°,所以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100°﹣53°=47°, 因此折射角为90°﹣47°=43°。 故答案为:37°;43°。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对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的应用,首先要掌握反射角、入射角、折射角的概念,搞清反射角、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根据题意做出光路图,利用几何知识解决。 18.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5 m,若视力表全长为0.8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为 0.8 m。 【分析】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人和人的像相对于镜面对称,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依据数学知识计算。 【解答】解: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该同学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1m=2m,则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3m+2m=5m, 视力表全长为0.8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可知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也为0.8m。 故答案为:5;0.8。 【点评】熟记并灵活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像与物大小相同;②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③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④虚像。 19.市公交公司为了保证人们的上下车安全,在公交车上安装了“电视监控器”。凸透镜是该装置的光学系统,“电视监控器”的摄像头能成 倒立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解答】解:公交车上安装了“电视监控器”,实际上是一个摄像头,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人们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倒立。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20.小明同学上初中后患上了近视眼,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 前方 (选填“前方”或“后方”)而看不清远处物体。现在有一种治疗手术,利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得 弱 (选填“强”或“弱”)些,恢复正常视力。 【分析】(1)晶状体和角膜构成一个凸透镜,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即可以戴凹透镜矫正。或采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使晶状体和角膜对光的会聚能力变弱。 【解答】解:近视眼的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凸透镜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而看不清远处物体。 采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就是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得弱一些,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成在视网膜上。 故答案为:前方;弱。 【点评】近视眼是长期用眼不卫生,包括用眼姿势不正确、长时间看书不注意休息、在强光下或弱光下看书等,造成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的办法主要是带凹透镜做成的眼镜或进行必要的手术。 三、作图与实验题(共34分) 2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解答】解: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所示: 【点评】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2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先作出端点A、B的像点,连接连接两个像点即为物体AB的像。 【解答】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点评】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要注意先作出端点或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得到物体的像。 23.在探究“晶体的熔化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该晶体的熔点是 0 ℃.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状态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分析】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 【解答】解:从图中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其熔点是0℃。 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所以是固液共存态。 故答案为:0;固液共存状态。 【点评】此题通过对图象的分析,考查了对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从图中找出相关的信息:熔点、熔化过程中的特点。 24.(18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2)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蜡烛B ,从而确定 像的位置 ,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比日常使用的平面镜 差一些 (选填“好一些”或“差一些”)。 (3)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 。 (4)解决以上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此时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像将 靠近 (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移动,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中,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时,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显示蜡烛A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像。 【分析】(1)实验中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 (2)实验时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像一侧的代替物体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玻璃板是透明的,蜡烛射出的光线只有一部分光线被反射回来,另一部分透过玻璃板,所以得到的像的清晰度比平面镜中的像要差一些。 (3)实验时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和物体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则无法使蜡烛B与像完全重合。 (4)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5)实像能承接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承接到光屏上。 【解答】解:(1)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玻璃板是透明的,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 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重合时,蜡烛B的位置便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 透明的玻璃板只能反射蜡烛A的一部分光线,另一部分透过玻璃板,所以玻璃板成的像比平面镜成的像清晰度差一些。 (3)无法让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可能是实验时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与物体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4)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因此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像将靠近玻璃板移动; 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物体靠近平面镜,像也靠近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 (5)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时,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因为平面镜成虚像,光屏不能承接虚像。 故答案为:(1)大小; (2)蜡烛B;像的位置;差一些; (3)玻璃板没有垂直放置; (4)靠近;不变; (5)不能;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25.(8分)小芳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她按如图装配仪器(图中F点是焦点,H点是2倍焦距处),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 (1)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 (2)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把蜡烛向 上 调(填“上”、“下”);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右 移动(填“左”或“右”); (3)若想从光屏侧透过透镜看到蜡烛正立的像,可将物体放在 B 点(填字母符号)。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凸透镜物距不同时,成像的情况不同。 【解答】解:由题中图知道,烛焰的像偏上,主要是因为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把蜡烛向上调节; 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把蜡烛移到A点,物距减小了,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右调节,使像距增大; 若想从光屏侧透过透镜看到蜡烛正立的像,应该使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所以应该把物体放B点。 故答案为: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右;B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了解和掌握。 四、计算题(7分) 26.(7分)蚌埠市大庆路淮河公路桥位于蚌埠市城区西郊,起点位于淮上区大庆路北段,自北向南跨越淮河后至南岸。该桥是蚌埠市区跨越淮河的第三座公路桥,是我省首座自锚式悬索桥,全长2404米,其中主桥长1950米,设计行驶速度60km/h。一辆汽车匀速过桥时的速度如图所示。求:(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该车的行驶速度为多少km/h?合多少m/s? (2)汽车通过主桥需多长时间? 【分析】(1)图中给出的是小车的速度表,因此直接进行读数,即可得到轿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2)已知行驶的路程,利用公式t=得到时间。 【解答】解: (1)由图知:速度表的分度值为:40km/h,因此所示的小车速度为:40km/h=40×m/s=11.1m/s; (2)已知:s=1950m 由v=可知,小车需要的时间:t===175.7s。 答:(1)小车的行驶速度为40km/h,合11.1m/s; (2)小车以此速度通过主线桥需要的时间为175.7s。 【点评】解答此题用到了速度的变形公式和单位换算,正确的读出小车的速度是解题的基础。

  • ID:6-5078014 新疆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物理 word版含答案

    高中物理/期中专区/高二上学期

    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1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7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第8~12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或不答的得0分。 1.下列有关物理学家的贡献叙说错误的是( ) A.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定的 B.静电力常量k是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定的 C.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最早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D.法拉第首先提出在电荷或磁体周围存在电场或磁场并用电场线、磁感线形象地描述 2.两个点电荷之间的库仑力为F 若它们之间的距离和每个电荷的电荷量都变成原来的二倍,那么它们之间的库仑力大小变为(  ) A. F B. 2F C. 4F D. F/4 3.下列各图中,a、b两点电场强度相同的是(  ) 4.如图一个电容器与电池相连,增大电容器两极板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容器电容增大 B.电容器极板电量增加 C.在增大极板间距离过程中,电路中电流方向如图所示 D.原来静止在电容器极板间的电荷将向上加速运动 ================================================ 压缩包内容: 新疆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物理答案.doc 新疆第二师华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物理试卷.doc

  • ID:6-4227124 2017年中考物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第04期)

    初中物理/中考专区/三轮冲刺

    倒数第5天 电与磁、信息的传递

    1.磁现象、磁场:磁性;磁体;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化;磁场的性质;磁场的方向;磁感线;地磁场。
    2.电生磁:奥斯特实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安培定则;电磁铁的特点;电磁继电器。
    3.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电动机。
    4.电磁感应:发电机。
    5.信息的传递:电话;电磁波;广播、电视、移动电话;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

    1.磁体的指向性:可以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的条形磁体或磁针,静止后总是一个磁极指南(叫南极,用S表示),另一个磁极指北(叫北极,用N表示)。无论磁体被摔碎成几块,每一块都有两个磁极。
    2.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若两个物体互相吸引,则有两种可能:(1)一个物体有磁性,另一个物体无磁性,但含有铁、钴、镍等物质;(2)两个物体都有磁性,且异名磁极相对。
    3.对磁感线的认识:(1)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的假想的曲线,本身并不存在,作图时用虚线表示;(2)在磁体的外部,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在磁体的内部正好相反;(3)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反应磁场的强弱,磁性越强的地方,磁感线越密,磁性越弱的地方,磁感线越稀;(4)磁感线在空间内不可能相交。
    4.关于通电螺线管的题目有三种类型:(1)已知电源的正、负极和绕线方法,判断螺线管的极性;(2)已知螺线管的极性和绕线方法,判断电源的正、负极;(3)已知电源的正、负极和螺线管的极性,画出螺线管的绕线情况。解决这三种问题的切入点:(1)记住常见的几种磁感线的分布情况;(2)磁场中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和该点的磁感线方向;(3)磁感线是闭合曲线,磁体外部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磁体的S极,磁体的内部磁感线从磁体的S极出发回到N极;(4)解决有关通电螺线管的问题的关键是根据N、S极或电源的正负极判断出

  • ID:6-4221324 光学综合复习(二)无答案

    初中物理/中考专区/其它资料

    光学综合复习(二)
    考试时间:4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光导纤维的主要用途是用来传递信息,进行通讯。把要传输的信息变成光信号在光纤中传播,如图所示,那么光在光纤中的传播方式是:
    A.沿着光纤的中轴线直线传播 B.沿着光纤的外壁多次折射传播
    C.沿着光纤的内壁多次反射传播 D.沿着光纤螺旋式的曲线传播
    2.室内游泳池上方离水面6m处有一盏灯,从池边看到灯在水中的倒影正好贴在池底上,则池中水的实际深度应 ( )
    A.小于6m B.等于6m C.大于6m D.无法判定
    3.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当蜡烛距离凸透镜20cm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在原来位置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20cm,则所成清晰的像—定是( )
    A.虚像 B.放大的 C.正立的 D.缩小的
    4.图是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图。若现有一军舰位于S点处,则潜水艇中的人通过潜望镜看到的像的位置在图中的(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5.雨后初晴的夜晚,地上有积水,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积水,这是因为( )
    A.地上暗处是光发生镜面发射 B.地上发亮处是光发生镜面发射
    C.地上发亮处是光发生漫反射 D.地上发亮处和暗处都发生镜面反射
    6.摄影师给全班同学照合影时,从取景框中发现靠边的两位同学没有在框内,则摄影师应将照相机( )
    A.远离同学,同时镜头往前伸 B.远离同学,同时镜头往后缩
    C.靠近同学,同时镜头往前伸 D.靠近同学,同时镜头往后缩
    7.如图所示是小刚在活动课中自制的一个水滴显微镜,它是以小水滴作为物镜的,小刚利用自制显微镜看到了肉眼看不到的细盐粉、头发丝的细微部分.下列有关水滴显微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进入下载页面

    免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