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陆][注册] (您的IP:18.226.200.76)

21在线题库最新试题

学校教师招聘信息

  • ID:6-17390371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星海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初中物理/期中专区/八年级上册

  • ID:6-17383709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正衡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初中物理/期中专区/八年级上册

  • ID:6-17347217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北郊中学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初中物理/期中专区/八年级上册

  • ID:6-17153814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级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四次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初中物理/月考专区/八年级上册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级中学八年级(上) 第四次月考物理试卷(附教师版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分)人们常用泡沫塑料箱运送冰冻的海鲜,这是由于泡沫塑料的(  ) A.隔热性好 B.绝缘性好 C.硬度大 D.密度大 2.(2分)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3.(2分)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下列图中描述的物态变化需要放热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草叶上露珠慢慢变小 C.秋天,枝头挂满白霜 D.严冬,冰雕逐渐变小 4.(2分)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B.彩色电视的画面上的色彩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C.正在放映的投影屏幕是光源 D.透过有色玻璃看白色的墙壁呈红色,是因为玻璃透过了红光 5.(2分)下列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km/h B.中学生的体积约80dm3 C.八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50g D.一张课桌的高度约100cm 6.(2分)如图所示,东南亚地区生活着一种射水鱼,它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能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将昆虫击落水中,实现捕食。下列光路图能表示射水鱼观察水面上小昆虫的是(  ) A. B. C. D. 7.(2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将蜡烛沿主光轴由距透镜90cm移至120cm的过程中,发现烛焰在图示位置光屏上的像一直比较清晰。若他再将蜡烛移至距透镜7cm处,移动光屏,则屏上得到的像一定是(  ) A.放大的像 B.等大的像 C.缩小的像 D.正立的像 8.(2分)如图是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1g的某液体的体积﹣温度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4℃时,液体密度最小 B.温度升高,液体密度不变 C.1℃时液体的体积比5℃时的大 D.由1℃升高到8℃,液体体积一直变大 9.(2分)如图所示为一幅中国区域地图,小华去北京时,乘坐的是平均速度为500km/h的飞机,这架飞机从南昌直线飞到北京大约需要(  ) A.1.2h B.2.4h C.3.6h D.4.8h 10.(2分)如图是研究质量跟体积关系时作出的图像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若V甲=V乙,则m甲<m乙 B.若m乙>m甲,则V乙>V甲 C.甲、乙一定是不同的物质 D.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的小 11.(2分)新型飞机的研制都需要进行“风洞”试验,将飞机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模拟气流迎面吹来,便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此时飞机里的飞行员感觉飞机在飞行,则所选的参照物是(  ) A.飞机 B.模拟气流 C.地面 D.飞行员 12.(2分)《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骄傲的兔子在遥遥领先的情况下,睡起了大觉,醒来后跑到终点,发现坚持不懈的乌龟获得了冠军。对整个赛跑过程而言,下列运动图象正确的是(其中实线表示兔子,虚线表示乌龟)(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6分) 13.(4分)人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结处,会感到声带在   ,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以   的形式传播;超声波可以粉碎结石,说明声音具有   ;道路附近居民家安装双层玻璃窗,是在   减弱噪声。 14.(4分)2015年12月17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世界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运载火箭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氢和氧在常温下都是用   的方法把它们液化后装在火箭中;为了保护发射台,在它的底部建造了一个大水池,火箭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射,大量的“白气”从发射台底部的大水池中涌出(如图所示),这些“白气”是由   组成的,经历了先   后    的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15.(2分)G20杭州峰会期间,晚会“最忆是杭州”美轮美奂。如图,远处的激光束看上去是直的,这是因为   ;扇形光电背景与水中倒影完美结合,这是光的   现象。 16.(4分)如图所示为光由空气向玻璃传播的情况,由图可知,界面是   (PQ/MN),它的   侧是玻璃(左/右/上/下);折射光线是   ,折射角是   度。 17.(4分)正在流通的一元硬币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呢?为了解决这个疑惑,小明和小丽决定测量一元硬币材料的密度。 小明的实验做法: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硬币的直径为   cm,再将10枚相同的一元硬币紧叠在一起用刻度尺测出总厚度,计算出硬币的总体积.然后,用天平测量这10枚硬币的总质量,平衡时右盘所加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由测量可得10枚硬币的总质量为   g,最后根据密度公式ρ=计算出硬币材料的密度。小明测得硬币的密度比真实值   (选填“大”或“小”),简述理由   。 18.(5分)图像是数据处理的重要方法。如图: (1)此图像中表示匀速运动的是为    (填“甲”或“乙”)。 (2)若甲乙记录了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向左运动的过程,则在0﹣3s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m,乙相对于甲    (选填“向左”“向右”或“保持静止”),乙与甲之间的距离    (选填“变大”或“变小”)。 (3)聪明的小燕发现:一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刚好等于这段时间的图像与坐标轴围成图形的面积(如图阴影部分),这一猜想在老师那里得到了证实。根据这一规律,请你计算乙在4s内的平均速度为    m/s。 19.(3分)心电图仪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60次/min。则: (1)根据甲的心率为60次/min可知,甲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时间)为   s;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   毫米每秒; (3)乙的心率为   次每分钟? 三、解答题(共50分) 20.(2分)按照题目要求作图。 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θ。 21.(2分)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 22.(2分)如图所示,实线左侧为空气,右侧为玻璃,AO为入射光线,O点为入射点,画出法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3.(5分)有一只玻璃瓶,它的质量为100g,当瓶中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为400g,用此瓶装金属颗粒若干,瓶和金属粒的总质量为800g,若在装金属粒的瓶中再次装满水,它们的总质量为900g,求: (1)玻璃瓶的容积; (2)金属粒的密度。 24.(5分)从南京到上海的G7013次高速动车时刻表如表所示.若该高速动车长350m,行驶途中匀速通过长1.75km的桥用时30s.求: (1)这次高速动车由南京开往上海的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动车过桥的速度为多少m/s? (3)动车中座椅上的某位乘客当自己刚上桥时旅客看到电子手表显示为03:24:00,则该旅客刚下桥时,该手表所显示的时刻又是多少?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km 1 南京 起点站 13:00 0 2 常州 13:39 13:40 136 3 无锡 13:50 13:56 175 4 苏州 14:12 14:13 217 5 上海 14:30 终到站 300 25.(7分)如图是小明和小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的情景,他们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60 70 80 90 95 98 98 95 98 98 98 98 (1)除了图中所给的实验器材外,完成本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有   。 (2)请指出他们在图1实验中操作错误之处: a.   ;b.   。 (3)观察记录数据,可以推测表中第   分钟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可能是错误的,理由是:   。 (4)图2中   (a/b)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5)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四个实验小组测得水的沸点如表所示:对于下述实验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别 水的沸点/℃ 1 98.2 2 98.9 3 98.5 4 98.6 A.四个小组实验都失败了,因为水的沸点是100℃ B.只有第2小组数据可以接受,因为他们的数据最接近100℃ C.只有第1小组的不可以接受,因为他们的数据偏离100℃最大 D.只要实验操作正确,数据真实,上述数据均有效。 26.(9分)小丽想知道厨房中米(会吸水并发生膨胀)和酱油的密度,于是她和小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小丽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的   处,指针如图甲所示,向   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接着用天平测量适量米粒的质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砝码质量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米粒的质量为   g。因米粒会吸水,小明采用图丙所示的方法测量其体积,所测量的米粒体积是   cm3,这种米粒的密度是   g/cm3。 (3)小丽在测量酱油的密度时,先测出烧杯的质量,再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酱油的体积,计算出酱油的密度。小明认为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   (填“偏大”或“偏小”)。 (4)小明认为只用天平也能测出酱油的密度,于是他找到了一个有盖玻璃瓶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a.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玻璃瓶的质量为m0; b.将一个玻璃瓶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玻璃瓶和水的总质量为m1; c.   ,用天平测出玻璃瓶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d.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酱油=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27.(10分)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光屏的中心在   ; (2)如图甲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成的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   方; (3)在保持步骤(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乙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   L(选填“>”、“<”或“=”),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   (用L0、L表示)。 (5)为了研究人眼看清不同距离物体的奥秘,该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水透镜:向水凸透镜内填“注入”或“吸取”适量的水来模拟晶状体变化。 ①调整蜡烛、透镜、光屏三者的位置如图,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若将蜡烛远离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此时模拟了   (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情况。 ②若光屏不移动,在烛焰和水凸透镜间加一个焦距合适的   ,光屏上也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这种眼镜能使物体所成的像   (填“前”或“后”)移。 ③他发现不戴眼镜,而将注射器内的水抽去少许,光屏上的像也可以再次清晰。他这样的做法是   (填“增加”或“减少”)透镜的焦距。 28.(8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智能手机 杭杭的爸爸刚买了一只新的智能手机。并在手机上安装了很多App应用软件。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指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手机app种类多种多样, 包括通讯类、游戏类、娱乐类、社交类、实用生活类等等。 手机前后有两个摄像头,后置摄像头内的透镜组合,相当于焦距为2.1mm凸透镜: 装上app软件后,利用前置摄像头,可以实现自拍和照镜子等功能。 打开手机中的GPS定位软件,可以精确定位手机所在的位置:安装app软件后。可 以根据位置的移动进行测速、测距、导航等。 (1)下列关于手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打电话时可通过音色辨别出对方是谁 B.利用手机照镜子,看到手机上的自己是等大的实像 C.增大音量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D.白天,通过手机上网查阅资料,此时手机屏是光源 (2)图甲是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的二维码。设备扫描二维码后可获取其中所含的信息。扫描时,   (选填“黑色”或“白色”)矩形能吸收各种颜色的光。 (3)利用后置摄像头拍照,被拍物体离镜头至少   mm,拍照时成在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上的是   缩小的实像。爸爸给小明拍了一张照片后,觉得照片中的人像太小,想拍大一点,可以   (选填“靠近”或“远离”)小明,此时像距将会   (选填“变大”或“减小”)。 (4)杭杭带着爸爸的手机跑步,打开了跑步软件并记录了一次跑步的数据,如图乙所示,如果她另一次跑步的配速是7min30s/km,则其平均速度是   km/h。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中八年级(上)第四次月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分)人们常用泡沫塑料箱运送冰冻的海鲜,这是由于泡沫塑料的(  ) A.隔热性好 B.绝缘性好 C.硬度大 D.密度大 【分析】(1)隔热性好就是保温性能好,不管外面温度的变化,里面温度几乎不变; (2)绝缘性能好其实就是不易导电; (3)硬度大就是不易破碎; (4)密度大就是体积相同时,质量较大。 【解答】解:运送冰冻的海鲜时,应该保证海鲜的温度在较长时间内不能上升太多,那么选用的运输箱体就要有很好的保温性能,也就是隔热性要好。 故选:A。 【点评】知道物质的常见属性,并了解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2分)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乒乓球接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解答】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以及物理学法中的转换法的应用。 3.(2分)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下列图中描述的物态变化需要放热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草叶上露珠慢慢变小 C.秋天,枝头挂满白霜 D.严冬,冰雕逐渐变小 【分析】(1)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六种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熔化、汽化和升华;需要放热的是:凝固、液化和凝华。 【解答】解:甲图中的冰雪消融,是固态冰变为液态水的熔化现象,熔化吸热,不符合题意。 乙图中的露珠慢慢变小是汽化,汽化吸热,不符合题意。 丙图中的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符合题意。 丁图中的冰雕变小,是固态冰直接变为水蒸气造成的,这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身边常见现象物态变化的掌握情况,要根据所学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4.(2分)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B.彩色电视的画面上的色彩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C.正在放映的投影屏幕是光源 D.透过有色玻璃看白色的墙壁呈红色,是因为玻璃透过了红光 【分析】A.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此值的; B.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它们按不同比例混合后,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C.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不能发光的物体是靠反射其他物体照到其表面的光而被我们看到的; D.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它能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就呈什么颜色。 【解答】解:A.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不是3×108m/s,是此值的。故A不正确; B.彩色电视的画面上的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故B不正确; C.正在放映的投影屏幕不能发光,我们看到的光是从投影仪投射出来的光照射到屏幕后反射回来的光,所以正在放映的投影屏幕不是光源。故C不正确; D.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透过有色玻璃看白色的墙壁呈红色,是因为玻璃透过了红光。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光现象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属于基础考查。 5.(2分)下列估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km/h B.中学生的体积约80dm3 C.八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50g D.一张课桌的高度约100cm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4.3km/h,接近5km/h,故A符合实际; B、人体的密度和水差不多,约为1×103kg/m3,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50kg, 则中学生的体积约为V===0.05m3=50dm3,故B不符合实际; C、八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00g,故C不符合实际; D、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点评】这是一道估算题。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对于这类题,解题思路是首先要对一些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对物理量的计算公式熟悉,要对常见的一些量要有数据、数量级的认识。 6.(2分)如图所示,东南亚地区生活着一种射水鱼,它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能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将昆虫击落水中,实现捕食。下列光路图能表示射水鱼观察水面上小昆虫的是(  ) A. B. C. D. 【分析】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完成折射光路图。 【解答】解: 射水鱼在水中看到水面上方落的昆虫等猎物,是因为水面上方的昆虫等猎物“发出”的光射向水面,发生折射,再进入射水鱼的眼睛中,因此光的传播路线是由空气→水中。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D图符合题目。 故选:D。 【点评】本题常出现的问题是不能确定折射点,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折射和反射同时发生时,要根据反射定律作出反射光线,根据折射定律作出折射光线。 7.(2分)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将蜡烛沿主光轴由距透镜90cm移至120cm的过程中,发现烛焰在图示位置光屏上的像一直比较清晰。若他再将蜡烛移至距透镜7cm处,移动光屏,则屏上得到的像一定是(  ) A.放大的像 B.等大的像 C.缩小的像 D.正立的像 【分析】根据物远像小像变小,当物距很大时,像距非常靠近焦点,从而得出焦距然后根据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确定像的性质。 【解答】解:从“小明将蜡烛由距透镜90cm处移至距透镜120cm处的过程中,发现烛焰在图示位置光屏上的像一直比较清晰”,可知像的位置几乎不变,说明物距大于10倍焦距,因而成像在焦点附近,焦距大约为图中的5cm,将蜡烛移至距透镜7cm处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凸透镜成像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是中考命题的热点。熟练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实验探究中注意物理学方法是解题关键。 8.(2分)如图是标准大气压下,质量为1g的某液体的体积﹣温度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4℃时,液体密度最小 B.温度升高,液体密度不变 C.1℃时液体的体积比5℃时的大 D.由1℃升高到8℃,液体体积一直变大 【分析】(1)根据水的性质来分析即可; (2)一定质量的物质,状态发生改变,体积大小决定于密度的变化; 【解答】解: A、由图知液体在4℃时,密度不是最小的,故A错误; B、由图知温度升高,其体积增大,其密度减小,故B错误; C,由图知1℃时液体的体积比5℃时的大,故C正确; D、由图知由1℃升高到8℃,液体体积先变小后变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正确看清图意,是解题的关键。 9.(2分)如图所示为一幅中国区域地图,小华去北京时,乘坐的是平均速度为500km/h的飞机,这架飞机从南昌直线飞到北京大约需要(  ) A.1.2h B.2.4h C.3.6h D.4.8h 【分析】用刻度处测出图中比例尺的长度和南昌到北京的直线长度,然后求出南昌到北京的直线距离,利用速度公式估测飞机飞行的时间,然后根据选项得出答案。 【解答】解:利用刻度尺可以测量出,比例尺的距离为1cm,南昌到北京的直线长度约为3.5cm, 则南昌到北京的直线距离: s=×380km=1330km, 由v=可得,这架飞机从南昌到北京大约飞行的时间: t===2.66h, 根据选项数据可知,B选项比较接近。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灵活应用,关键是根据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估测出南昌到北京的直线距离。 10.(2分)如图是研究质量跟体积关系时作出的图像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若V甲=V乙,则m甲<m乙 B.若m乙>m甲,则V乙>V甲 C.甲、乙一定是不同的物质 D.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的小 【分析】横轴表示体积,纵轴表示质量,所以该图像反映的是质量随体积变化图像,因为密度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该图像也是密度图像。 【解答】解:从图像可知, A、若V甲=V乙,则m甲>m乙。故A错误; B、若m乙>m甲,体积关系不能确定。故B错误; C、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即密度)不变,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不同(即密度不同),所以甲、乙一定是不同的物质。故C正确; D、结合图像可知,在体积相同时,甲物体的质量大于乙物体的质量,所以甲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比乙物质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概念及应用数学函数图像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解决此类图像问题时,可采取控制变量思想,取相同体积来比较质量或取相同质量为比较体积。 11.(2分)新型飞机的研制都需要进行“风洞”试验,将飞机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模拟气流迎面吹来,便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此时飞机里的飞行员感觉飞机在飞行,则所选的参照物是(  ) A.飞机 B.模拟气流 C.地面 D.飞行员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A、被研究的物体是飞机,飞机以本身为参照物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有位置的改变,是没有意义的。不符合题意。 B、被研究的物体是飞机,飞机和模拟气流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以模拟气流为参照物,飞机是运动的。符合题意。 C、将飞机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飞机和地面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地面为参照物,飞机是静止的。不符合题意。 D、飞行员坐在飞机上,飞机和飞行员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以飞行员为参照物,飞机是静止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12.(2分)《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骄傲的兔子在遥遥领先的情况下,睡起了大觉,醒来后跑到终点,发现坚持不懈的乌龟获得了冠军。对整个赛跑过程而言,下列运动图象正确的是(其中实线表示兔子,虚线表示乌龟)(  ) A. B. C. D. 【分析】根据以下知识答题: (1)物体的s﹣t图象可以反映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物体的v﹣t图象如果平行于时间轴,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v﹣t图象不平行于时间轴,则物体做变速运动。 【解答】解:在赛跑过程中,乌龟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乌龟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由各图象知A符合;乌龟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由各图象知D符合实际; 兔子在比赛中的运动情况是跑﹣﹣睡觉﹣﹣快跑,即匀速运动﹣﹣静止﹣﹣匀速运动,则兔子的s﹣t图象分三段:先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后来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最后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由各图象知A符合兔子的运动实际;兔子的v﹣t图象是:先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后来速度为零,图象与时间轴重合,最后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由各图象知,没有符合兔子运动情况的v﹣t图象; 综合分析可知,符合乌龟与兔子运动情况的图象是A。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函数的图象;要求正确理解函数图象与实际问题的关系,理解问题的过程,能够通过图象得到函数是随自变量的增大,知道函数值是增大还是减小,通过图象得到函数是随自变量的增大或减小的快慢。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26分) 13.(4分)人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结处,会感到声带在 振动 ,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以 声波 的形式传播;超声波可以粉碎结石,说明声音具有 能量 ;道路附近居民家安装双层玻璃窗,是在 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3)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通过声获得一些消息,属于声传递信息,通过声引起其它物体的运动,属于声传递能量。 (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解答】解:(1)人说话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2)人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3)超声波发出超声能把结石振碎,这说明声具有能量。 (4)道路附近居民家安装双层玻璃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振动;声波;能量;传播过程中。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的传播、声的利用和噪声的减弱等,考查的内容很全面。 14.(4分)2015年12月17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世界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运载火箭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氢和氧在常温下都是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把它们液化后装在火箭中;为了保护发射台,在它的底部建造了一个大水池,火箭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射,大量的“白气”从发射台底部的大水池中涌出(如图所示),这些“白气”是由 小水珠 组成的,经历了先 汽化 后 液化  的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分析】①液化有两种方法:降温和加压; ②首先确定“白气”是什么物质,然后再根据变化前后的状态确定发生的物态变化。 【解答】解:火箭中的燃料是液氢,氧化剂是液氧,这些氢和氧在常温下都是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把它们液化后装在火箭中。 火箭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射,大量的“白气”从发射台底部的大水池中涌出,这些“白气”产生的原因是:水池内的水汽化形成高温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 故答案为:压缩体积;小水珠;汽化;液化。 【点评】该题考查了液化方法及其应用、液化现象及汽化吸热在科技中的应用,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15.(2分)G20杭州峰会期间,晚会“最忆是杭州”美轮美奂。如图,远处的激光束看上去是直的,这是因为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扇形光电背景与水中倒影完美结合,这是光的 反射 现象。 【分析】(1)解答本题应根据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平静的水面好像一面镜子,所以桥在水中的倒影实际上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 【解答】解: 激光和普通光一样在均匀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因为激光比较集中,不容易发散,所以看上去是直的; 扇形光电背景在水中的倒影是水面的平面镜成像形成的,而平面镜成像是一种光的反射现象。 故答案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反射。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应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知道激光的性质。要养成善于观察,学会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6.(4分)如图所示为光由空气向玻璃传播的情况,由图可知,界面是 MN (PQ/MN),它的 右 侧是玻璃(左/右/上/下);折射光线是 OB ,折射角是 30 度。 【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而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由图可知,∠COP=∠AOP,故MN是界面,PQ是法线,所以CO是入射光线,OA是反射光线,OB为折射光线,入射角∠COP为90°﹣30°=60°,折射角∠BOQ为30°,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界面的右侧为玻璃。 故答案为:MN;右;OB;3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对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反射角、折射角等一定要记准确。 17.(4分)正在流通的一元硬币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呢?为了解决这个疑惑,小明和小丽决定测量一元硬币材料的密度。 小明的实验做法: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硬币的直径为 2.50 cm,再将10枚相同的一元硬币紧叠在一起用刻度尺测出总厚度,计算出硬币的总体积.然后,用天平测量这10枚硬币的总质量,平衡时右盘所加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由测量可得10枚硬币的总质量为 60.4 g,最后根据密度公式ρ=计算出硬币材料的密度。小明测得硬币的密度比真实值 小 (选填“大”或“小”),简述理由 因为用刻度尺量出硬币的直径和十枚硬币的总厚度,硬币表面存在凹凸不平的花纹,且硬币间有缝隙,会使硬币的总体积测量不准确,体积测得值偏大 。 【分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1.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1.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注意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刻度,而要准确读出游码所对刻度,必须明确标尺的分度值及以游码左端所对刻度为准;硬币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并且硬币之间是有空隙的,用直尺测量10枚硬币的体积是不准确的。当然测量的密度也是不准确的。 【解答】解:图甲中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起始端刻度值为1.00cm,末端刻度值为3.50cm,硬币的直径为:3.50cm﹣1.00cm=2.50cm; 根据天平的读数方法,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由图乙可得,硬币的质量=50g+10g+0.4g=60.4g; 这种测量密度的方法不准确,密度值比真实值小。因为用刻度尺量出硬币的直径和十枚硬币的总厚度,硬币表面存在凹凸不平的花纹,且硬币间有缝隙,会使硬币的总体积测量不准确,体积测得值偏大。 故答案为:2.50;60.4;小;因为用刻度尺量出硬币的直径和十枚硬币的总厚度,硬币表面存在凹凸不平的花纹,且硬币间有缝隙,会使硬币的总体积测量不准确,体积测得值偏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固体密度的测量、长度的读数,属于基础题。 18.(5分)图像是数据处理的重要方法。如图: (1)此图像中表示匀速运动的是为  甲 (填“甲”或“乙”)。 (2)若甲乙记录了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向左运动的过程,则在0﹣3s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9 m,乙相对于甲  向右 (选填“向左”“向右”或“保持静止”),乙与甲之间的距离  变小 (选填“变大”或“变小”)。 (3)聪明的小燕发现:一段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刚好等于这段时间的图像与坐标轴围成图形的面积(如图阴影部分),这一猜想在老师那里得到了证实。根据这一规律,请你计算乙在4s内的平均速度为  1.5 m/s。 【分析】(1)根据图像分析甲乙的速度; (2)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计算在0﹣3s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物体相当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则物体运动,知道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向左运动,然后分析乙的运动情况以及甲乙的距离变化; (2)根据物体通过的路程等于这段时间的图像与坐标轴围成图形的面积,得出乙4s内通过的路程,然后根据v=求出乙在4s内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从图上可以看出在4s内,甲的速度一直保持3m/s不变,乙的速度一直在变大,但总是小于3m/s,所以此图像中表示匀速运动的是甲; (2)在0﹣3s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为:s甲=v甲t=3m/s×3s=9m;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向左运动,在0﹣3s内,乙的速度一直在变大,但总是小于3m/s,故以甲为参照物,乙在向右运动;乙与甲之间的距离变小; (3)根据物体通过的路程等于这段时间的图像与坐标轴围成图形的面积,可知乙4s内通过的路程s乙=×3m/s×4m=6m, 乙在4s内的平均速度v乙===1.5m/s。 故答案为:(1)甲;(2)9;向右;变小;(3)1.5。 【点评】此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难度不是很大,认真分析即可。 19.(3分)心电图仪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min内心脏跳动的次数(即心率)。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别如图甲、乙所示。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60次/min。则: (1)根据甲的心率为60次/min可知,甲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时间)为 1 s;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 25 毫米每秒; (3)乙的心率为 75 次每分钟? 【分析】(1)甲的心率为60次/min,即甲的心脏每分钟跳60次,然后可求出心脏每次跳动的时间间隔; (2)由图甲所示求出坐标纸在1s内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坐标纸的速度; (3)由图乙求出乙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内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t=求出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然后求出乙的心率。 【解答】解: (1)心跳1min跳60次,则跳一次的时间为1s。即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为1s。 (2)由图甲可知在1s时间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路程是25mm。 坐标纸的速度: v===25mm/s (3)同一台心电图仪出纸速度v相同, 由图乙可知乙每次心跳时间间隔出纸的路程s′=20mm, ∵v=, ∴乙每次心跳的时间间隔: t′===0.8s, 故乙的心率即1min内心跳的次数为: =75次/min。 故答案为:(1)1;(2)25;(3)75。 【点评】本题把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是一道好题;对于这类速度公式应用的题目,要根据题意结合速度公式进行求解。 三、解答题(共50分) 20.(2分)按照题目要求作图。 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AO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θ。 【分析】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 【解答】解:过入射点O垂直反射面作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画出反射光线,再标出反射角,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反射定律作图,注意光线用实线,法线用虚线表示。 21.(2分)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 【分析】要正确作出图中两条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必须知道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过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如何传播? 【解答】解: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物体位于2倍焦距时,像也位于2倍焦距;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如下图: 【点评】凸透镜光路作图,除要牢记三条特殊光线外,还要看清光线来自哪里,学生容易将从2F发出的光线看成从F发出的光线而出错。 22.(2分)如图所示,实线左侧为空气,右侧为玻璃,AO为入射光线,O点为入射点,画出法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分析】法线与界面垂直,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里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解:过入射点O垂直界面作出法线,要用虚线,标上垂直符号; 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向靠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点评】考查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3.(5分)有一只玻璃瓶,它的质量为100g,当瓶中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为400g,用此瓶装金属颗粒若干,瓶和金属粒的总质量为800g,若在装金属粒的瓶中再次装满水,它们的总质量为900g,求: (1)玻璃瓶的容积; (2)金属粒的密度。 【分析】(1)当瓶内装满水时,水的体积就等于玻璃瓶的容积,已知瓶和水的总质量,还知道空瓶子的质量,可求水的质量,根据公式V=可求水的体积,即玻璃瓶的容积。 (2)已知瓶和金属的总质量,还知道空瓶子的质量,可求金属的质量;已知瓶、金属和水的总质量,还知道瓶和金属的总质量,可求水的质量,根据公式V=可求水的体积,玻璃瓶的容积减去水的体积就等于金属的体积,然后利用公式ρ=可求金属的密度。 【解答】解: (1)水的质量m1=m瓶和水﹣m瓶=400g﹣100g=300g, 由ρ=可得,玻璃瓶的容积等于水的体积V瓶=V1水===300cm3; (2)金属颗粒的质量m金=m瓶和金﹣m瓶=800g﹣100g=700g。 瓶子内水的质量m水=m总﹣m瓶和金=900g﹣800g=100g, 由ρ=可得,水的体积V水===100cm3; 金属颗粒的体积V金=V瓶﹣V水=300cm3﹣100cm3=200cm3; 金属颗粒的密度ρ金===3.5g/cm3。 答:(1)瓶的体积为300cm3; (2)金属的密度为3.5g/cm3。 【点评】本题考查质量、体积、密度的计算,关键是密度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本题问题比较多,做题时一定要认真,一步做错,有可能全部做错,所以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4.(5分)从南京到上海的G7013次高速动车时刻表如表所示.若该高速动车长350m,行驶途中匀速通过长1.75km的桥用时30s.求: (1)这次高速动车由南京开往上海的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2)动车过桥的速度为多少m/s? (3)动车中座椅上的某位乘客当自己刚上桥时旅客看到电子手表显示为03:24:00,则该旅客刚下桥时,该手表所显示的时刻又是多少?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km 1 南京 起点站 13:00 0 2 常州 13:39 13:40 136 3 无锡 13:50 13:56 175 4 苏州 14:12 14:13 217 5 上海 14:30 终到站 300 【分析】(1)由表读出G7013次高速动车的由南京开往上海的路程,根据v=求出平均速度; (2)列车车头通过大桥时,车身还在桥上,所以列车还要向前行驶自身长度的距离才算通过大桥,据此求出过大桥需要通过的路程。根据列车的过桥速度可求得动车过桥的速度; (3)计算乘客过桥的时间时,用桥长除以火车的速度即可;据乘客刚上桥时的时间分析即可。 【解答】解:(1)G7013次高速动车的由南京开往上海的路程s=300km,运行时间t=14:30﹣13:00=1.5h, G7013次高速动车的由南京开往上海的全程的平均速度: v===200km/h; (2)1.75km=1750m,列车过桥时通过的距离为s′=s桥+s车=1750m+350m=2100m,所用时间为t′=30s, 所以过桥的速度为:v′===70m/s; (3)乘客通过此桥的时间为: t″===25s。 所以手表所显示的时刻03:24:00+25s=03:24:25。 答:(1)G7013次高速动车的由南京开往上海的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00km/h; (2)动车过桥的速度为70m/s; (3)动车中座椅上的乘客手表所显示的时刻又是03:24:25。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从列车时刻表得出列车的始发时间、到站时间和路程,难点是旅客经过的路程判断。 25.(7分)如图是小明和小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的情景,他们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60 70 80 90 95 98 98 95 98 98 98 98 (1)除了图中所给的实验器材外,完成本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有 秒表 。 (2)请指出他们在图1实验中操作错误之处: a. 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b. 玻璃泡不应该与容器底接触 。 (3)观察记录数据,可以推测表中第 7 分钟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可能是错误的,理由是: 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 (4)图2中   (a/b)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5)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四个实验小组测得水的沸点如表所示:对于下述实验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组别 水的沸点/℃ 1 98.2 2 98.9 3 98.5 4 98.6 A.四个小组实验都失败了,因为水的沸点是100℃ B.只有第2小组数据可以接受,因为他们的数据最接近100℃ C.只有第1小组的不可以接受,因为他们的数据偏离100℃最大 D.只要实验操作正确,数据真实,上述数据均有效。 【分析】(1)水吸收的热量不能直接看出,用水吸收热量的长短反映水吸收热量的多少,所以用秒表测量水吸收热量的时间。 (2)从温度计的正确使用进行判断: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温度计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要稍候一会儿,待到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根据沸腾时的特点是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不再改变,所以98℃是其沸点,据此分析错误的数据; (4)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 (5)要解决此题,需要在实验测量过程中,由于实验数据和实验者的原因,都会造成读数上的误差。同时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由于烧杯上方加盖与否或盖子是否严密也会造成沸点的不同。 【解答】解:(1)此实验中需要探究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所以用的测量器材有秒表和温度计,实验中已给出了温度计,所以还需要添加秒表; (2)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这样示数会受烧杯底部温度的影响; 图中在进行读数时俯视,视线未与液面相平,读数会偏大; (3)第7min记录的95℃数据错误,原因是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应该是98℃; (4)由图2知,a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所以是沸腾前的现象;b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 (5)在实验中,只要操作正确,数据便是真实的。几个组数据的不同,是因为在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的原因,还有水的沸点还受其上方气压的影响。 故答案为:(1)秒表; (2)视线没有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玻璃泡不应该与容器底接触; (3)7;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4)b; (5)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温度计的使用,水沸腾时的现象及特点,并且考查了对水沸腾时实验现象的理解。对于水的沸腾实验,这些都是应该掌握的内容,是一道很好的实验题目。 26.(9分)小丽想知道厨房中米(会吸水并发生膨胀)和酱油的密度,于是她和小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小丽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的 零刻度线 处,指针如图甲所示,向 右 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接着用天平测量适量米粒的质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砝码质量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米粒的质量为 111.4 g。因米粒会吸水,小明采用图丙所示的方法测量其体积,所测量的米粒体积是 60 cm3,这种米粒的密度是 1.86 g/cm3。 (3)小丽在测量酱油的密度时,先测出烧杯的质量,再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酱油的体积,计算出酱油的密度。小明认为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 偏大 (填“偏大”或“偏小”)。 (4)小明认为只用天平也能测出酱油的密度,于是他找到了一个有盖玻璃瓶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a.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玻璃瓶的质量为m0; b.将一个玻璃瓶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玻璃瓶和水的总质量为m1; c. 把水倒出,把玻璃瓶擦干净,玻璃瓶中装满酱油 ,用天平测出玻璃瓶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d.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酱油= ρ水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分析】(1)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调节。 (2)米粒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和游码对应刻度值的和。 米粒的体积等于米粒和细铁砂的总体积与细铁砂体积的差。 知道米粒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米粒的密度。 (3)由于酱油不能全部倒入量筒,导致酱油的体积测量值偏小,酱油的密度测量值偏大。 (4)玻璃瓶中分别装满酱油和水,酱油的体积和水的体积相等,求出水的体积,即酱油的体积,求出酱油的质量,根据密度公式求出酱油的密度。 【解答】解:(1)小丽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说明天平的左端下沉,右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调节,使天平平衡。 (2)米粒的质量为:m=100g+10g+1.4g=111.4g, 米粒和细铁砂的总体积是160mL,细铁砂体积是100mL, 米粒的体积:V=160mL﹣100mL=60mL=60cm3。 米粒的密度:ρ==≈1.86g/cm3。 (3)由于酱油不能全部倒入量筒,导致酱油的体积测量值偏小,酱油的密度测量值偏大。 (4)玻璃瓶中分别装满酱油和水,酱油的体积和水的体积相等,求出水的体积,即酱油的体积,所以在步骤c中把水倒出,把玻璃瓶擦干净,玻璃瓶中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玻璃瓶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烧杯中水的质量:m水=m1﹣m0,烧杯中酱油的质量:m酱油=m2﹣m0, 水和酱油的体积相等,所以,=, =, 则酱油的密度:ρ酱油=ρ水。 故答案为:(1)零刻度线;右;(2)111.4;60;1.86;(3)偏大;(4)把水倒出,把玻璃瓶擦干净,玻璃瓶中装满酱油;ρ水。 【点评】(1)由于米粒间有缝隙,米粒体积测量是米粒密度测量的关键; (2)测量酱油密度时,没有量筒,只有天平,可以利用水,使水和酱油的体积相等,根据体积相等列出等式求出酱油的密度。 27.(10分)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光屏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 ; (2)如图甲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成的是 倒立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 上 方; (3)在保持步骤(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 缩小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乙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 < L(选填“>”、“<”或“=”),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 L0﹣2L (用L0、L表示)。 (5)为了研究人眼看清不同距离物体的奥秘,该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水透镜:向水凸透镜内填“注入”或“吸取”适量的水来模拟晶状体变化。 ①调整蜡烛、透镜、光屏三者的位置如图,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若将蜡烛远离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此时模拟了 近视眼 (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情况。 ②若光屏不移动,在烛焰和水凸透镜间加一个焦距合适的 凹透镜 ,光屏上也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这种眼镜能使物体所成的像 后 (填“前”或“后”)移。 ③他发现不戴眼镜,而将注射器内的水抽去少许,光屏上的像也可以再次清晰。他这样的做法是 增加 (填“增加”或“减少”)透镜的焦距。 【分析】(1)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该调节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2)当u<v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判定像的位置变化; (3)当物距大于像距成实像时,应该成倒立缩小实像; (4)对比(2)(3)成像条件,结合烛焰和光屏之间距离不变,分析解答; (5)①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 ②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可以延迟光线会聚,近视镜片是凹透镜; ③“注水”会使水透镜的焦距变短;“抽水”会使水透镜的焦距变长。 【解答】解:(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即烛焰、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目的是将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2)如图甲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即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会向下移动,由于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则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上方; (3)在保持(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相当于增大物距,减小像距,当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时,此时应该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则所成像应该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成倒立放大实像条件是f<u<2f,如图乙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L;当凸透镜移至B位置时,因为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根据光的可逆性原理,可以假设蜡烛在光屏位置时,像应成在原蜡烛位置,因此,光屏到透镜位置B的距离应为L,故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L0﹣2L; (5)①若将蜡烛远离透镜,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成在光屏的前方,是近视眼形成的原因; ②若光屏不移动,需要延迟光的会聚,可以在烛焰和水凸透镜间加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使物体所成的像后移,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③注射器内的水抽去少许,可以增加透镜的焦距,延迟会聚。 故答案为:(1)较暗;同一高度;(2)倒立;投影仪; 上;(3)照相机; (4)<;L0﹣2L;(5)①近视眼;②凹透镜;后;③增加。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熟记成像条件,灵活运用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28.(8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智能手机 杭杭的爸爸刚买了一只新的智能手机。并在手机上安装了很多App应用软件。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指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手机app种类多种多样, 包括通讯类、游戏类、娱乐类、社交类、实用生活类等等。 手机前后有两个摄像头,后置摄像头内的透镜组合,相当于焦距为2.1mm凸透镜: 装上app软件后,利用前置摄像头,可以实现自拍和照镜子等功能。 打开手机中的GPS定位软件,可以精确定位手机所在的位置:安装app软件后。可 以根据位置的移动进行测速、测距、导航等。 (1)下列关于手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打电话时可通过音色辨别出对方是谁 B.利用手机照镜子,看到手机上的自己是等大的实像 C.增大音量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D.白天,通过手机上网查阅资料,此时手机屏是光源 (2)图甲是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的二维码。设备扫描二维码后可获取其中所含的信息。扫描时, 黑色 (选填“黑色”或“白色”)矩形能吸收各种颜色的光。 (3)利用后置摄像头拍照,被拍物体离镜头至少 4.2 mm,拍照时成在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上的是 倒立 缩小的实像。爸爸给小明拍了一张照片后,觉得照片中的人像太小,想拍大一点,可以 靠近 (选填“靠近”或“远离”)小明,此时像距将会 变大 (选填“变大”或“减小”)。 (4)杭杭带着爸爸的手机跑步,打开了跑步软件并记录了一次跑步的数据,如图乙所示,如果她另一次跑步的配速是7min30s/km,则其平均速度是 8 km/h。 【分析】认真阅读材料,结合题干中的问题,找出相关的物理知识,并分别从光学、力学等角度逐一做出解答即可。 【解答】解:(1)A.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打电话时可通过音色辨别出对方是谁,说法正确; B.利用手机照镜子,看到手机上的自己是等大的虚像,不是实像,说法错误; C.增大音量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说法正确; D.白天,通过手机上网查阅资料,此时手机屏可以发光,是光源,说法正确。 故选B。 (2)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有色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 (3)凸透镜的焦距为2.1mm,则物体应在其二倍焦距以外,故利用后置摄像头拍照,被拍物体离镜头至少4.2 mm,拍照时成在传感器上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拍了一张照片后,想拍大一点,可以靠近小明,此时像距将会变大。 (4)根据跑步的配速是7min30s/km, 由其平均速度:v===m/s=8km/h; 故答案为:(1)B; (2)黑色; (3)4.2;倒立;靠近;变大; (4)8。 【点评】以智能手机的使用为内容,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多个知识点,体现了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值得我们关注。

  • ID:6-17153813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级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含答案)

    初中物理/月考专区/八年级上册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级中学八年级(上) 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附教师版答案详细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分)“妈妈,妈妈,外婆来电话了…”小华接听电话喊道。小华主要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征判定是外婆打来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2.(2分)“雾、露、霜、雪”是自然界常见的气象,关于它们的由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是水汽化而来 B.露是水蒸气液化而来 C.霜是水凝固而来 D.雪是水升华而来 3.(2分)下列四个情景中,其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冰冻的衣服变干 B.钢水浇铸得到钢件 C.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 D.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罐,外壁出现水珠 4.(2分)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0m/min B.正常人的脉搏频率约为1.2Hz C.舒适的洗澡水的温度约为25℃ D.做一遍中学生眼保健操的时间约需120s 5.(2分)一段路程长为s,一辆汽车通过前s时速度为V1,通过后s时速度为V2,则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v1+v2) B.(v1+v2) C. D. 6.(2分)如图所示,“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下列各种“影”中,其中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手影一光的反射 B.摄影一平面镜成像 C.投影一凸透镜成像 D.倒影一光的折射 7.(2分)图中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下列哪项操作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  ) A.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 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 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 D.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 8.(2分)“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如图所示。成功对接后,“神舟十号”内的航天员看到“天宫一号”纹丝不动,则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太阳 B.地球 C.“天宫一号” D.“神舟十号” 9.(2分)小明在一只空碗中放一枚硬币,后退到某处眼睛刚好看不到它。另一位同学慢慢往碗中倒水时,小明在该处又看到硬币。这种现象可以用下列哪个光路图来解释?(  ) A. B. C. D. 10.(2分)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0﹣7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 m/s B.0 s﹣5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 m/s C.2﹣5 s内,小车做匀速运动 D.5﹣7 s内,小车运动了6m 11.(2分)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速度,小宇同学拍摄了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果每隔1秒拍摄1次,轿车本身总长5m,那么,这辆轿车的速度约为(  ) A.10m/s B.12.5m/s C.30m/s D.15m/s 12.(2分)如图所示,小明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改变鹦鹉和杯子之间的距离,他所看到的像不可能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13.(2分)在甲图中,圆筒的直径d为   cm.在乙图中秒表的读数为   s。 14.(5分)如图是某住宅小区内的场景。 (1)图中A是禁鸣标志,禁鸣是在   处控制噪声; (2)图中B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汽车行驶速度不允许超过5   (填单位)。按此规定,汽车在小区内行驶50m至少需要   s; (3)图中C是摄像头,它的内部有光学元件,其作用相当于   透镜,小区内的景物通过它所成像的性质是   像(选填“实”或“虚”)。 15.(4分)如图所示,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   (选填“冷”、“热”),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   (选填“吸收”、“放出”)大量的热。 16.(8分)星期天,小明约小刚逛公园,在游玩时看见一些现象,他俩从物理角度讨论起了下列问题。 (1)阳光下,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可以用光的   知识来解释。看见公园中红色的花朵,是因为花朵   (填“反射”或“吸收”)红色光的缘故。 (2)来到湖边,小刚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看见的鱼是光的   形成的像。 (3)蜻蜓在平静水面上空飞行,蜻蜓在水中的“倒影”是它的   像(选填“虚”或“实”),蜻蜓以1m/s的速度,竖直向下飞行,则蜻蜓水中的“倒影”   (选填“向上”或“向下”)飞行。相对于蜻蜓,其“倒影”的飞行速度为   m/s。 (4)“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某同学在研究蜻蜓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一张图4所示的蜻蜓点水的俯视图片。该图片记录了在相等时间内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已知水的传播和蜻蜓的飞行都是匀速运动。根据图中弦的形状和分布可知蜻蜓当时是向   (填“左”或“右”)飞行的,且飞行速度比水波传播的速度   (填“快”或“慢”)。 17.(4分)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决定选择较   (选填“大”或“小”)坡度斜面,这样设计便于测量实验中小车运动的   (选填“路程”或“时间”)。若秒表每格为1s,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18.(2分)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质的运动。如图1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1秒的不同位置。在底片记录的时间内,   球运动平均速度大,图2中的图象描述的是    球的运动。 19.(5分)小明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1)让光线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沿OB方向射出,如图甲所示,入射角等于    °。 (2)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纸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如图丙所示,一束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若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平面镜绕入射点顺时针方向转20°,则反射光线    (选填“顺”或“逆”)时针方向转了    °。 三、解答题(共46分) 20.(2分)按要求作图 如图所示,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21.(2分)如图所示,(两透镜焦距相同)根据已知光线画出原先的入射光线和后来的折射光线。 22.(2分)如图,一束光射向三棱镜,画出这束光两次折射的大致光路。 23.(3分)一辆汽车停在离山崖一定距离的地方鸣笛,经过1.2s后司机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汽车静止鸣笛时距山崖多远。 (2)若汽车向着远离山崖方向以20m/s速度匀速行驶,仍在同样位置鸣笛,则司机经过多少时间听见回声。 24.(3分)如表是D412次动车组列车运动时刻表的一部分。 时间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徐州 到站时间 09:51 10:33 11:45 发车时间 09:15 09:53 10:35 11:50 里程/km 0 84 300 648 (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若该列车从苏州到常州的平均速度为129km/h,则苏州到常州的里程为多少? (3)D412以50m/s的平均速度通过全长为3200米大桥,列车全部通过桥所用的时间多少秒?(列车长为150m) 25.(7分)小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在水温升高到90℃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几分钟后停止读数,图乙为第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请你帮她读出示数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98 (2)根据表格中数据,小华实验时,水的沸点是   ℃。此时的大气压可能是   (大于/小于/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3)如图丙中A、B所示,其中   图是在第5min的气泡的变化情况。 (4)在这次实验中,小华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回答出一条即可)。但他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   (写出一条即可)。 (5)冬天在家里用水壶烧水时,细心的小明发现可根据壶嘴上方白气的多少判断房间温度的高低,白气相对较少的房间,则温度较   。(选填“高”或“低”) 26.(6分)一物理实验小组在“探究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在内径约为1cm、长为60cm的玻璃管中注煤油,管内留一个小气泡后封住开口。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 (1)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如何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甲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立即计时如图(1)”;乙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一定距离开始计时如图(2)”。你同意   同学的方案,理由是   。 (2)按照正确的方案,测得的数据如下表,负责记录的同学漏记一次的时间,请你为他填上。 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5 10     20 (3)以路程,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在图(3)中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像。 (4)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的速度是   m/s。 (5)从图像看,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正/反)比。 27.(12分)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让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实验前需调节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比较规范的是   。(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将三者分散排列,然后用目测的方法调节 B.将三者靠拢,然后用目测的方法调节 (3)为了方便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   (选填“粗糙”或“光滑”)的玻璃板。 (4)如图乙所示,用该凸透镜做成像实验,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8cm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若撤去光屏,人眼在图乙所示的位置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当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后,为使光屏上再次呈清晰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5)若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5cm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A”;接着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8cm的位置,再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B”。由实验可知像“A”   (选填“大于”或“小于”)像“B”。 (6)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下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亮度   (选填“变亮”或“变暗”或“不变”)。 (7)将透镜及蜡烛、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如图丙),做成像实验,记录每次成实像的物距u,像距v。物像间距L(u+v),绘出图线丁(以f为长度单位),由图可知,要想成实像,蜡烛与光屏的间距应满足L   。经“百度”发现,物理学中,有一个凸透镜成像的“新概念”:放大率n==,结合丙、丁两图,可知当物距u=3f时,n=   。 (8)小明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丙图中的   。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中八年级(上)第三次月考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分)“妈妈,妈妈,外婆来电话了…”小华接听电话喊道。小华主要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征判定是外婆打来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考点】音色. 【分析】①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 ②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小华通过声音就能分别出是外婆打来的电话,就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三个特征的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2.(2分)“雾、露、霜、雪”是自然界常见的气象,关于它们的由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是水汽化而来 B.露是水蒸气液化而来 C.霜是水凝固而来 D.雪是水升华而来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A错误。 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故B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C错误。 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3.(2分)下列四个情景中,其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冰冻的衣服变干 B.钢水浇铸得到钢件 C.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 D.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罐,外壁出现水珠 【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分析】熔化、汽化、升华需要吸热,凝固、液化、凝华需要放热,弄清楚每个选项中的物态变化再去判断吸放热情况。 【解答】解: A、冰冻的衣服变干,是衣服上的冰升华成为水蒸气,需要吸收热量。符合题意; B、钢水浇铸得到钢件,是钢水变成固态钢件的过程,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不符合题意; C、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是嘴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不符合题意; D、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罐壁出现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物态变化概念及其吸放热情况的理解和掌握,弄明白每个选项中的物态变化名称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4.(2分)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0m/min B.正常人的脉搏频率约为1.2Hz C.舒适的洗澡水的温度约为25℃ D.做一遍中学生眼保健操的时间约需120s 【考点】温度;时间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m/s=66m/min,故A不符合实际; 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即脉搏频率接近1.2Hz,故B符合实际; C、舒适的洗澡水的温度在40℃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做完一套眼保健操所用时间约为5min,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对于生活中数据的估测,应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判断,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判断,如自己的身高、自己的体重、自己正常时的体温及正常行走的速度等方面来与题目中的数据比较,只要相差不大,即该数据就是合理的。 5.(2分)一段路程长为s,一辆汽车通过前s时速度为V1,通过后s时速度为V2,则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v1+v2) B.(v1+v2) C. D.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根据公式v=分别求出各段路程的时间,再求出总时间,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到平均速度。 【解答】解:∵v=, ∴通过前的时间t1=, 通过后的时间:t2=; 全程的总时间: t=t1+t2=+=, 全程的平均速度: v===。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注意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6.(2分)如图所示,“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下列各种“影”中,其中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手影一光的反射 B.摄影一平面镜成像 C.投影一凸透镜成像 D.倒影一光的折射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各种影的形成都与光的传播有关,本题要把手影、摄影、投影、倒影道理弄清,知道其光学原理。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解释这几种“影”形成的原因。 【解答】解:A、手影是影子,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叫影子,这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故A错误; B、摄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进行工作的,故B错误; C、投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工作的,故C正确; D、岸上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倒影、照镜子、潜望镜都是光的反射原理;透镜、看水下的物体等都是光的折射原理,此题是一道光学的综合题,也是中考的一个热点知识。 7.(2分)图中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下列哪项操作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  ) A.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 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 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 D.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1)光屏上能承接清晰的像是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2)光路是可逆的,当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时,凸透镜左移,使现在的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 【解答】解:(1)光屏上能再次出现清晰的像,此时像是实像,要使像成放大的,要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所以凸透镜位置不动,向右移动蜡烛,同时向右移动光屏。 (2)因为光路是可逆的,如图位置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时,凸透镜向左远离光屏时,使现在的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A。 【点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这条规律在凸透镜成像习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8.(2分)“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如图所示。成功对接后,“神舟十号”内的航天员看到“天宫一号”纹丝不动,则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太阳 B.地球 C.“天宫一号” D.“神舟十号”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一个物体做为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解答】解: “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以“神舟十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相对它的位置不变,“天宫一号”是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参照物,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9.(2分)小明在一只空碗中放一枚硬币,后退到某处眼睛刚好看不到它。另一位同学慢慢往碗中倒水时,小明在该处又看到硬币。这种现象可以用下列哪个光路图来解释?(  ) A. B. C. D.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分析】(1)当我们用眼睛看水中物体时,是物体所反射的光进入到了我们的眼睛,才看清物体; (2)光的折射定律是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者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 【解答】解:当我们用眼睛看到水中的硬币,是因为硬币反射的光进入到了我们的眼睛的缘故;根据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且光线是从硬币上发出的,故B图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来源于生活中的折射现象,要求能够判断出折射现象,并且会根据折射定律判断光路是否正确,重点考查学生知识应用与实践的能力。 10.(2分)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0﹣7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 m/s B.0 s﹣5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 m/s C.2﹣5 s内,小车做匀速运动 D.5﹣7 s内,小车运动了6m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1)由s﹣t图象找出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2)物体的s﹣t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在0~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6m, 小车的平均速度:v==≈0.86m/s,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在0~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2m, 小车的平均速度:v===0.4m/s,故B正确; C、由图象可知,在2~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0m,小车是静止,故C错误; D、在5~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s=6m﹣2m=4m,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图象的分析能力和平均速度的计算,解题关键是看清图象的各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然后分析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变化特点,这类题也是中考的一个热点。 11.(2分)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速度,小宇同学拍摄了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果每隔1秒拍摄1次,轿车本身总长5m,那么,这辆轿车的速度约为(  ) A.10m/s B.12.5m/s C.30m/s D.15m/s 【考点】速度的计算. 【分析】从图测出汽车在2s内的路程s,然后由速度公式v=求出速度。由图确定汽车路程时应注意换算,求出实际路程。 【解答】解: 由图中照片可知,轿车照片长L=1cm, 汽车在2s内的路程为轿车图片长的4倍,即s=4L, 轿车实际长度为L轿车=5m,汽车在2s内的实际路程为轿车长的4倍:s=4L轿车=4×5m=20m。 则轿车的速度: v===10m/s。 故选: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按比例尺求解轿车通过的实际路程,再由匀速运动的速度公式求解速度。 12.(2分)如图所示,小明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改变鹦鹉和杯子之间的距离,他所看到的像不可能是(  ) A. B. C. D.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因为左右方向的玻璃杯面是一个弧形样子,中间厚边缘薄,与凸透镜一样,所以是左右方向发生变化;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左右变大; 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物体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CD都有可能, 由于不能成正立缩小的像,故不可能出现B选项中的图片。 故选:B。 【点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透明的物品能形成中间厚边缘薄,如:玻璃杯中盛满水、塑料大棚上的积水、远视镜片等都相当于凸透镜,能具有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或所成像的特点。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13.(2分)在甲图中,圆筒的直径d为 1.00 cm.在乙图中秒表的读数为 228.7 s。 【考点】时间的测量;长度的测量. 【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及读数方法:在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且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对秒表的认识:外圈表针的分度值是0.1s,内圈的分度值是0.5min。 【解答】解: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测量时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2.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2.00cm即为物体长度,即物体长度=3.00cm﹣2.00cm=1.00cm。 图乙中,秒表的外盘读数为48.7s,内盘读数为:3min,所以此时秒表的读数是3min48.7s=3×60s+48.7s=228.7s。 故答案为:1.00;228.7。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刻度尺、停表两种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读数,经常使用这些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活动对于解决此类题目很有帮助。 14.(5分)如图是某住宅小区内的场景。 (1)图中A是禁鸣标志,禁鸣是在 声源 处控制噪声; (2)图中B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汽车行驶速度不允许超过5 km/h (填单位)。按此规定,汽车在小区内行驶50m至少需要 36 s; (3)图中C是摄像头,它的内部有光学元件,其作用相当于 凸 透镜,小区内的景物通过它所成像的性质是 实 像(选填“实”或“虚”)。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防治噪声的途径;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分析】(1)减弱噪声的措施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2)图B所示目前指示的车速5km/h,根据v=的推导公式t=计算行驶50m需要的时间。 (3)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之一: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解答】解:(1)图中A是禁鸣标志,禁鸣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图中B是汽车限速标志,它表示的含义是汽车最大速度不能超过5km/h; 由v=可得,在不违反交通法规的前提下,汽车在小区内行驶50m需要的时间: t===36s; (3)摄像头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它的内部有光学元件,其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小区内的景物通过它所成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1)声源;(2)km/h;36;(3)凸;实。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减弱噪声的途径、速度公式、凸透镜成像原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由标志牌获取足够的信息,理解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15.(4分)如图所示,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 冷 (选填“冷”、“热”),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汽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 吸收 (选填“吸收”、“放出”)大量的热。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方法及其应用.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 (1)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 【解答】解: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气体打火机里的丁烷气体,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丁烷外泄后迅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冷。 故答案为:压缩体积;冷;汽化;吸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化方法以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6.(8分)星期天,小明约小刚逛公园,在游玩时看见一些现象,他俩从物理角度讨论起了下列问题。 (1)阳光下,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可以用光的 直线传播 知识来解释。看见公园中红色的花朵,是因为花朵 反射 (填“反射”或“吸收”)红色光的缘故。 (2)来到湖边,小刚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看见的鱼是光的 折射 形成的像。 (3)蜻蜓在平静水面上空飞行,蜻蜓在水中的“倒影”是它的 虚 像(选填“虚”或“实”),蜻蜓以1m/s的速度,竖直向下飞行,则蜻蜓水中的“倒影” 向上 (选填“向上”或“向下”)飞行。相对于蜻蜓,其“倒影”的飞行速度为 2 m/s。 (4)“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某同学在研究蜻蜓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一张图4所示的蜻蜓点水的俯视图片。该图片记录了在相等时间内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已知水的传播和蜻蜓的飞行都是匀速运动。根据图中弦的形状和分布可知蜻蜓当时是向 左 (填“左”或“右”)飞行的,且飞行速度比水波传播的速度 快 (填“快”或“慢”)。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物体的颜色. 【分析】(1)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在物体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形成影子;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 (2)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由水斜射入空气发射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便看到了水中的鱼; (3)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到水面的距离相等; (4)若蜻蜓和水波的速度相同,那么蜻蜓每一次点水的时候都会在上一个水波的边线上。若蜻蜓的速度比水波的速度快,则相互套着如题上的图所示。 【解答】解:(1)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看见公园中红色的花朵,是因为花朵反射红色光的缘故; (2)水中的鱼反射的光由水斜射入空气发射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便看到了水中的鱼; (3)蜻蜓在水中的“倒影”是它的虚像,蜻蜓以1m/s的速度,竖直向下飞行,靠近水面,则蜻蜓水中的“倒影”也要靠近水面,即以1m/s的速度向上运动,此时,1s内,蜻蜓与倒影间的距离减小2m,所以相对于蜻蜓,其“倒影”的飞行速度为2m/s; (4)根据如图所示,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则圆圈越小,则时间越短,所以飞行方向则为从大圆到小圆,即向左飞行; 若蜻蜓飞行的速度和水波的速度相同,那么蜻蜓的每一次点水的时候都会是在上一个水波的边线上,而第二个水波和第一个水波都在以相同的速度运动,所以每个圆都应该是内切的。图中则说明蜻蜓飞行的速度比水波的速度快。 故答案为:(1)直线传播;反射;(2)折射;(3)虚;向上;2;(4)左;快。 【点评】本题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与反射、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17.(4分)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决定选择较 小 (选填“大”或“小”)坡度斜面,这样设计便于测量实验中小车运动的 时间 (选填“路程”或“时间”)。若秒表每格为1s,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0.2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1)测平均速度实验装置,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 (2)确定总距离和总时间,根据v=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3)读出前半程、后半程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解:(1)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可以减慢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速度,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2)据图可知,全程的路程s=0.5m+0.5m=1m,总时间是5s,故故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0.2m/s; (3)据图可以看出,小车上半段的时间是3s,下半段的时间是2s,所以据v=可知,s相同,下半段的时间短,故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 故答案为:小;时间;0.2;小于。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原理、速度的计算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在利用公式进行计算时,一定注意路程和时间的对应。 18.(2分)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质的运动。如图1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1秒的不同位置。在底片记录的时间内, 乙 球运动平均速度大,图2中的图象描述的是  甲 球的运动。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①比较相同时间通过路程的大小,根据v=即可比较平均速度的大小; ②先根据图1判断甲乙的运动状态,然后根据s﹣t图象判断所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解:①根据图1可知,在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通过的路程,根据v=,因此乙球的平均速度大; ②根据图1知,由于甲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因此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图2图象中为过原点的直线,故s与t成正比,速度大小为一定值,因此图2描述的是甲球的运动。 故答案为:乙;甲。 【点评】此题是考查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理解,以及观察运动图象的能力。 19.(5分)小明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1)让光线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反射光沿OB方向射出,如图甲所示,入射角等于  40 °。 (2)在实验过程中,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纸板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  在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3)如图丙所示,一束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若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平面镜绕入射点顺时针方向转20°,则反射光线  顺 (选填“顺”或“逆”)时针方向转了  40 °。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分析】(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分析,使光屏不在一个平面内,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3)据实际情况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1)让光线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即AO与法线的夹角是入射角,即为90°﹣50°=40°;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若将纸板倾斜,如图乙所示,让光线仍贴着纸板沿AO方向射向镜面,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但不能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 (3)若入射光线不动,使平面镜绕入射点沿入射光线和法线构成的平面顺时针方向旋转20°后,则入射角为20°,所以反射角也为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20°+20°=40°,即反射光线顺时针方向转了40°。 故答案为:(1)40;(2)不能;在;(3)顺;40。 【点评】本题考查了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本实验可以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三、解答题(共46分) 20.(2分)按要求作图 如图所示,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分析】首先要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即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其次掌握本题的基本作法:作出两个端点A、B的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答】解: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图所示: 【点评】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21.(2分)如图所示,(两透镜焦距相同)根据已知光线画出原先的入射光线和后来的折射光线。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 【分析】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 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据此完成光路图,如图所示: 【点评】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2.(2分)如图,一束光射向三棱镜,画出这束光两次折射的大致光路。 【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分析】光线通过三棱镜再进入空气发生两次折射:第一次是从空气斜射进入三棱镜,折射光线应该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第二次是从三棱镜斜射进入空气,折射光线应该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第一次折射:先过入射点O垂直三棱镜左表面作出法线,再在三棱镜内部法线的另一侧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第二次折射:先过O′点垂直三棱镜右表面作出法线,再在三棱镜的上侧空气中作出折射光线,注意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光的折射定律中:当光从空气进入水、玻璃等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玻璃进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3.(3分)一辆汽车停在离山崖一定距离的地方鸣笛,经过1.2s后司机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汽车静止鸣笛时距山崖多远。 (2)若汽车向着远离山崖方向以20m/s速度匀速行驶,仍在同样位置鸣笛,则司机经过多少时间听见回声。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分析】(1)汽车静止鸣笛时,声音传播到山崖所用的时间为听到回声所用时间的一半,据此求出声音传播到山崖所用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出汽车静止鸣笛时距山崖的距离; (2)设司机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为t′,根据速度公式分别表示出汽车行驶的路程和声音传播的路程,由题意知,声音传播的路程与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等于鸣笛处汽车到山崖距离的2倍,据此求出司机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 【解答】解:(1)声音传播到山崖所用的时间:t1=t=×1.2s=0.6s, 由v=得,汽车静止鸣笛时距山崖的距离: s1=v声t1=340m/s×0.6s=204m。 (2)设司机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为t′, 由v=得,汽车行驶的距离: s车=v车t′=20m/s×t′, 声音传播的路程: s声=v声t′=340m/s×t′, 由题意知,声音传播的路程与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等于鸣笛处汽车到山崖距离的2倍, 即:s声﹣s车=2s1, 则有:340m/s×t′﹣20m/s×t′=2×204m, 解得:t′=1.275s。 答:(1)汽车静止鸣笛时距山崖为204m。 (2)若汽车向着远离山崖方向以20m/s速度匀速行驶,仍在同样位置鸣笛,则司机经过1.275s听见回声。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关键是弄清声音传播的路程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 24.(3分)如表是D412次动车组列车运动时刻表的一部分。 时间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徐州 到站时间 09:51 10:33 11:45 发车时间 09:15 09:53 10:35 11:50 里程/km 0 84 300 648 (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若该列车从苏州到常州的平均速度为129km/h,则苏州到常州的里程为多少? (3)D412以50m/s的平均速度通过全长为3200米大桥,列车全部通过桥所用的时间多少秒?(列车长为150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1)已知列出从上海到南京的路程和时间,利用v=得到行驶速度; (2)已知列车从苏州到常州的速度和时间,利用公式s=vt得到两地的路程; (3)列车穿越隧道时,行驶的路程为车长加隧道长,则时间等于路程除以速度可得。 【解答】解:(1)由表格知,列车从上海到南京的路程为s1=300km,时间为t1=11:45﹣9:15=2.5h, 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平均速度为v1===120km/h; (2)由表格知,苏州到常州的时间为: t2=10:33﹣9:53=40min=h, 由v=可知,苏州到常州的里程为: s2=v2t2=129km/h×h=86km; (3)由题意可知,列车长150m,它以50m/s的速度匀速穿越3200m长的隧道, 由v=可得行驶时间: t3===67s。 答:(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平均速度为120km/h; (2)苏州到常州的里程为86km; (3)火车全部通过该隧道需要67s。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速度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读懂列车运行时刻表,根据题目要求确定有用信息,是正确解答的关键。 25.(7分)小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在水温升高到90℃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并持续几分钟后停止读数,图乙为第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请你帮她读出示数 96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98 (2)根据表格中数据,小华实验时,水的沸点是 98 ℃。此时的大气压可能是 小于 (大于/小于/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3)如图丙中A、B所示,其中 A 图是在第5min的气泡的变化情况。 (4)在这次实验中,小华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减少水的质量 (回答出一条即可)。但他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 由于石棉网、铁圈或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撤去酒精灯后,水能够继续吸热而沸腾一段时间 (写出一条即可)。 (5)冬天在家里用水壶烧水时,细心的小明发现可根据壶嘴上方白气的多少判断房间温度的高低,白气相对较少的房间,则温度较 高 。(选填“高”或“低”)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分析】(1)温度计读数时,先看清分度值,区分是“零上”还是“零下”,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2)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分析表格数据即可得出答案; 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据此分析; (3)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 (4)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可以采用减少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并能够不断吸热; (5)“白气”是水蒸气液化的小水滴,水蒸气液化的条件是降低温度。 【解答】解: (1)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且液柱上表面对准了100℃下面第四格,故示数是96℃; (2)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分析表格数据即可知,从4min开始,水已沸腾,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为98℃;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此时沸点为98℃,故此时周围环境的大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第5min时水已经沸腾,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是图A; (4)根据公式Q=cm△t,吸收一定的热量,同种液体要提高温度的变化量,可以从质量,液体初温入手,所以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 由于石棉网、铁圈或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撤去酒精灯后,水能够继续吸热而沸腾一段时间; (5)“白气”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白气”多,表明房间温度低;“白气”少,表明房间温度高。 故答案为:(1)96;(2)98;小于;(3)A;(4)减少水的质量;由于石棉网、铁圈或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撤去酒精灯后,水能够继续吸热而沸腾一段时间;(5)高。 【点评】此题考查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主要考查了实验器材组装顺序、温度计读数、气压与沸点的关系等问题。 26.(6分)一物理实验小组在“探究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在内径约为1cm、长为60cm的玻璃管中注煤油,管内留一个小气泡后封住开口。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 (1)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如何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甲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立即计时如图(1)”;乙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一定距离开始计时如图(2)”。你同意 乙 同学的方案,理由是 玻璃管刚翻转后,气泡做变速运动,不便于测量时间 。 (2)按照正确的方案,测得的数据如下表,负责记录的同学漏记一次的时间,请你为他填上。 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5 10  15  20 (3)以路程,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在图(3)中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像。 (4)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的速度是 0.02 m/s。 (5)从图像看,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正 (正/反)比。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1)根据实验目的、气泡运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并选择合理的方案; (2)根据表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可知漏掉的时间; (3)根据表中数据进行描点,然后用直线或平滑曲线连接起来; (4)根据表中数据读出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所用时间,利用公式v=得到平均速度; (5)根据s﹣t图像可知,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解答】解: (1)在甲同学的方案中,玻璃管刚翻转后,气泡做变速运动,运动不稳定,不便于测量时间;所以应等气泡向上运动一段路程后(等气泡的运动趋于稳定)才开始计时,这样便于测量时间,即同意乙同学的方案;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近似成正比,可知漏掉的时间为15s; (3)先描点,然后用直线将各点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4)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所用时间t=20s﹣5s=15s, 则气泡在10cm到40cm区间的速度: v===2cm/s=0.02m/s; (5)根据s﹣t图像可知,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正比。 故答案为: (1)乙;玻璃管刚翻转后,气泡做变速运动,不便于测量时间;(2)15;(3)见解答图; (4)0.02:(5)正。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描点法的应用,以及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深入理解数据间的关系是本题的关键。 27.(12分)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让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11.0 cm。 (2)实验前需调节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比较规范的是   。(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将三者分散排列,然后用目测的方法调节 B.将三者靠拢,然后用目测的方法调节 (3)为了方便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 粗糙 (选填“粗糙”或“光滑”)的玻璃板。 (4)如图乙所示,用该凸透镜做成像实验,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8cm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若撤去光屏,人眼在图乙所示的位置 能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当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后,为使光屏上再次呈清晰像,应将光屏向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 (5)若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5cm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A”;接着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8cm的位置,再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B”。由实验可知像“A” 大于 (选填“大于”或“小于”)像“B”。 (6)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下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 完整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亮度 变暗 (选填“变亮”或“变暗”或“不变”)。 (7)将透镜及蜡烛、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如图丙),做成像实验,记录每次成实像的物距u,像距v。物像间距L(u+v),绘出图线丁(以f为长度单位),由图可知,要想成实像,蜡烛与光屏的间距应满足L ≥4f(或不小于4f) 。经“百度”发现,物理学中,有一个凸透镜成像的“新概念”:放大率n==,结合丙、丁两图,可知当物距u=3f时,n= 0.5 。 (8)小明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丙图中的 C 。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1)掌握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根据焦距的概念,计算出焦距的大小。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 (2)根据分散排列和三者靠拢的误差大小分析; (3)反射面的粗糙的表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不同方向人的眼睛,使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到物体; (4)实像是光线的真实会聚,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到;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6)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7)根据图丁物象间距L与物距u的关系,找出物像间距L的最小值即可;根据图丁,当物距u=1.5f时找出对应的物像间距L,由L=u+v算出v,再利用n==即可求出; (8)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物距变大)像近(像距变小)像变小分析。 【解答】解:(1)由图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41.0cm﹣30.0cm=11.0cm; (2)“调节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的操作,比较规范的是将三者靠拢,然后用目测的方法调节,这样误差较小; (3)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该发生漫反射,表面应该是粗糙的; (4)由图可知此时物距为u=18cm,这时2f>u>f,成倒立放大实像,当撤去光屏,人眼睛在光屏的位置能看到物体的实像;当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后,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光屏应向右移动远离凸透镜才能呈现清晰的像; (5)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把蜡烛从距凸透镜25cm的位置移动到距离凸透镜28cm的位置时,物距变大,像变小,所以像“A”大于像“B”; (6)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7)根据凸透镜的成实像时满足u>f,由图丁可知,随着物距u的增大,物像间距L先减小后增大,当物距u=2f时,物像间距L最小为4f,因此,要想成实像,蜡烛与光屏的间距应满足L≥4f。由图丁可知,当物距u=3f时,物像间距L=4.5f,根据L=u+v可得,v=L﹣u=4.5f﹣3f=1.5f,则放大率:n===即可求出:n=0.5; (8)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物距逐渐增大,根据凸透镜成的实像时有:物远(物距变大)像近(像距变小)像变小,像距逐渐减小,从v>2f到f<v<2f,但像距只能接近1倍焦距,而不能小于1倍焦距,C正确。 故答案为:(1)11.0;(2)B;(3)粗糙;(4)能;右;(5)大于;(6)完整;变暗;(7)≥4f(或不小于4f);0.5;(8)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凸透镜成像实验的理解和掌握。会根据图示找出焦距、物距,再利用相关规律确定像的特点即可。

  • ID:6-17072013 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等专业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生物周练试卷(一)(无答案)

    高中物理/月考专区/高三

    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等专业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生物周练试卷(一)

  • ID:6-15337501 2020-2021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

    初中物理/期中专区/九年级上册

    2020-2021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2分)如图所示的四种生活中的杠杆,使用时不能省力但能省距离的是(  ) A.羊角锤 B.筷子 C.起瓶器 D.定滑轮 2.(2分)一位同学用20s,从一楼走到三楼,他上楼时的功率可能是(  ) A.1.5 W B.15 W C.150 W D.1500 W 3.(2分)下列生活实例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有(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丙和丁 4.(2分)下列事例没有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是(  ) A.洒水降温 B.热水袋用水取暖 C.夜晚向稻田中灌水 D.造人工湖调节气温 5.(2分)如图所示为汽油机工作时的四个冲程,其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 A. B. C. D. 6.(2分)下面是小强同学对身边的一些电路工作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的判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马路两旁的路灯,晚上同时亮,早上同时灭,它们是串联的 B.电蚊拍具有灭蚊和照明功能,灭蚊网和照明灯有时同时工作,有时单独工作,它们是并联的 C.厨房中的抽油烟机装有照明灯和电动机,它们有时同时工作,有时单独工作,它们是并联的 D.一般家庭中都要安装几盏照明灯和其他用电器,使用时互不影响,它们是并联的 7.(2分)为杜绝工人手指损伤事故的发生,某厂家改进了切纸机。操作者必需将两只手同时分别按住左、右开关,切纸机才能正常工作。下列电路设计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8.(2分)如图所示,用手沿竖直方向匀速拉一个动滑轮,使挂在下面重为G的物体缓慢上升,动滑轮的重力不可忽略,现改变物体的重力G,则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与物体重力G的关系可能符合下列图中的(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9.(3分)(1)如图所示,某人用一根轻质木棒挑着120N的物体站在水平地面上,木棒保持水平,棒AB长为1.2m,重物悬挂处离肩膀距离BO为0.8m,则手在A端对木棒竖直向下的作用力大小为    N。 (2)小明在水平路面上用150N的水平推力推着560N重的箱子,匀速前进2m,小明推箱子做功    J,重力做功    J。 10.(2分)2019年3月31日,“天链”二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成功(如图所示),“天链”二号中继星在随火箭加速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动能   。 11.(4分)如图所示,铁丝反复弯折后铁丝内能将    (选填“增大”或“减小”),这是通过    的方法改变铁丝内能的。一杯热咖啡冷却一段时间后,咖啡的内能将    ;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咖啡内能的。 12.(2分)中国科技馆中有一件叫做“最速降线”的展品。若将两个相同的小球A和B分别放在图中甲、乙两轨道的起点,同时释放,发现在乙轨道上的小球B先到达终点。则重力对小球A、B做功分别用WA、WB表示;功率用PA、PB表示。则它们关系是:WA   WB,PA   PB(以上两空选填“>”、“=”或“<”)。 13.(3分)如图为人们所喜爱的电动自行车,它具有轻便、节能、环保等特点。只要将图中车钥匙插入锁孔并顺时针旋转一下,车子就通电了,但不会行驶。这车钥匙其实就是一个    。给电动车充电时,电瓶相当于    (选填“电源”或“用电器“),正常行驶时,电动车将    能转化为机械能。 14.(3分)如图所示,是具有报警功能的文物展示台,该展示台由木板、弹簧、金属片A、B、C和报警电路组成。开关S一直处于闭合状态,当物品在展示台上时,金属片B与A、C相连,这时电铃    (选填“响”或“不响”);当小偷把物品搬离展示台时,金属片B在弹力作用下与金属片A、C分开,这时灯    (选填“亮”或“不亮”),电铃    (选填“响”或“不响”)。 15.(4分)如图所示,在盒内滴入几滴酒精,用点火枪点燃,可以观察到盒盖飞出去,这时燃气的    能转化为盒盖的    能,该实验可以模拟四冲程汽油机的    冲程。如果某四冲程汽油机的转速为1800r/min,则该汽油机每秒对外做功    次。 16.(3分)如图是冰的熔化图象。B点的温度   C点的温度,B点的内能   C点的内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中C点对应冰刚好完全熔化,若此后继续加热一会儿,则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是   。 三、解答题(本题共9小题,每图2分、每空1分,解答计算题时应有解题过程,共40分) 17.(2分)如图,支点O,请画出F的力臂的示意图; 18.(2分)用如图所示滑轮组提升重物,画出最省力的绕绳方法。 19.(2分)根据下面的电路图,用笔画线表示导线把实物电路元件连接起来。 20.(5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通过观察    来比较小球的动能大小。这种物理方法叫做    。(选填“控制变量法”、“类比法”、“转换法”或“推理法”) (2)将同一小球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h1<h2)有静止开始释放的目的是:使小球到达斜面底部时的速度    。(选填“相同”或“不同”) (3)小球推动木块,最后静止时的位置如图甲、乙所示,由此得出实验结论:   。 (4)若水平面绝对光滑,该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得出探究结论。 21.(6分)小明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均匀的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0.5N重的钩码若干个。 (1)如图A所示,实验前,杠杆左端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    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测量    ,支点选在杠杆的中点是为了消除杠杆    对平衡的影响。 (2)小明同学所在实验小组完成某次操作后,实验现象如图B所示,他们记录的数据为动力F1=1.5N,动力臂L1=0.1m,阻力F2=1N,则阻力臂L2=0.15m。甲同学根据这组数据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乙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    。 (3)丙同学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小组同学交流后,乙同学为了证明丙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他做了如图C的实验,此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该结论是错误的。 22.(6分)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完全相同,燃料的质量都是10g,烧杯内的液体质量和初温也相同。 (1)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特点:①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 ②不同物质吸热的多少是通过    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上升示数”或“加热时间”);③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需要的是:   。 A.采用相同的加热方法; B.燃料的质量要相同; C.使用相同的烧杯 (2)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若在研究不同燃料热值实验时,记录数据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燃料2的热值是    J/kg。通过实验得到的燃料热值与实际相比是偏    (选填“大”或“小”)。 燃料 加热前液体温度【℃】 燃料燃尽时液体温度【℃】 燃料的热值【J/kg】 1 15 35 2.4×106 2 15 30 ? 23.(5分)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匀速向上拉动物块,收集了表中的实验数据。 实验 次数 斜面的倾 斜程度 物块重 力G/N 斜面高 度h/m 拉力 F/N 斜面长 度S/m 机械效 率η 1 较缓 5 0.2 2.4 1 41.7% 2 较陡 5 0.5 3.2 1 78.1% 3 最陡 5 0.7 4.3 1 81.4% (1)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使用它不能省    (选填“力”或“功”)。 (2)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出:在其它条件一定时,斜面越陡越    力(选填“省”或“费”);斜面越缓,机械效率越    (选填“高”或“低”)。 (3)该小组又进行了第4次实验,他们在斜面上铺上棉布,使斜面变粗糙,保持斜面高和长分别是0.5m和1m,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同一物块沿斜面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5N,他们测得这种情况下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把第4次与第    次测量结果相比较,还能得出:在其它条件一定时,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机械效率越低。 24.(6分)如图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在10s的时间内将重为480N的物体匀速提升5m,所用的拉力为300N。求这个过程中: (1)工人做的有用功; (2)拉力的功率;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5.(6分)如图所示是小明家的小汽车,该车以72km/h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81km,消耗汽油5kg,汽车水箱里有10kg水,温度升高了30℃,若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为23kW。求在这段路程中:[水的比热容c=4.2×103J/(kg?℃),汽油的热值q=4.6×107J/kg]。 (1)5kg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2)水箱里的水吸收了多少热量; (3)小汽车所受的摩擦力。 2020-2021学年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2分)如图所示的四种生活中的杠杆,使用时不能省力但能省距离的是(  ) A.羊角锤 B.筷子 C.起瓶器 D.定滑轮 【分析】结合杠杆的分类和特点分析: 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但费距离; ②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但省距离; ③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既不省距离也不省力。 【解答】解:使用杠杆时,不能省力但能省距离的是费力杠杆。 A、羊角锤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费距离;故A不合题意; B、筷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省距离;故B合题意; C、起瓶器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费距离;故C不合题意。 D、定滑轮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是等臂杠杆,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结合图片和生活经验,判断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再判断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 2.(2分)一位同学用20s,从一楼走到三楼,他上楼时的功率可能是(  ) A.1.5 W B.15 W C.150 W D.1500 W 【分析】先估测人的质量,然后根据质量求出重力,再估测一层楼的高度,根据W=Gh求出他上楼时做的功,再由P=求出功率。 【解答】解: 一位同学的质量约为50kg,每一层楼的高度约为3m,从一楼走到三楼,上升的高度为6m; 他上楼所做的功:W=Gh=mgh=50kg×10N/kg×6m=3000J, 他上楼时的功率:P===150W。 故选:C。 【点评】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 3.(2分)下列生活实例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有(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丙和丁 【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一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解答】解: 甲、推着小车前进,人对小车有推力的作用,小车在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所以推力对小车做了功; 乙、用力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上前行,此过程中,拉力与距离的方向垂直,故拉力没有做功; 丙、绳子对物体有向上的拉力,物体在拉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所以拉力对物体做了功; 丁、人用力搬石头但没有搬动,有力作用在石头上,但石头没有通过距离,故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所以做了功的是甲和丙。 故选:B。 【点评】该题考查了做功的必要条件,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一是有力没距离;二是有距离没力;三是有力有距离,但力的方向与通过距离相互垂直。 4.(2分)下列事例没有利用水的比热容大的是(  ) A.洒水降温 B.热水袋用水取暖 C.夜晚向稻田中灌水 D.造人工湖调节气温 【分析】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少,据此分析。 【解答】解:A、洒水车洒水降温,即是利用水蒸发吸热降温的,故与水的比热容无关,故A符合题意; B、由于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所以热水袋用水来取暖,故和水的比热容大有关,故B不符合题意; C、因为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所以晚上向秧苗田里放水,水可以放出更多的热量以防冻坏秧苗,故与水的比热容有关,故C不符合题意; D、城市建造人工湖来调节气温,即由于水的比热容最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相同的热量,水温度上升的慢,故与水的比热容有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以及应用的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题。 5.(2分)如图所示为汽油机工作时的四个冲程,其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 A. B. C. D. 【分析】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四个冲程组成: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中有两个冲程发生能量转化,一是压缩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压缩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完成的;二是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判断出是哪个冲程,再判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解答】解:A、图中的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上行,所以是排气冲程; B、图中的气门关闭,活塞上行,所以是压缩冲程,压缩冲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C、图中的气门关闭,活塞下行,所以是做功冲程,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不是依靠飞轮的惯性完成的冲程; D、图中的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下行,所以是吸气冲程。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看气阀门的开关情况和活塞运动情况,结合规律总结进行判断内燃机的冲程;并熟练掌握做功冲程和压缩冲程中的能量转化。 6.(2分)下面是小强同学对身边的一些电路工作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的判断其中不正确的是(  ) A.马路两旁的路灯,晚上同时亮,早上同时灭,它们是串联的 B.电蚊拍具有灭蚊和照明功能,灭蚊网和照明灯有时同时工作,有时单独工作,它们是并联的 C.厨房中的抽油烟机装有照明灯和电动机,它们有时同时工作,有时单独工作,它们是并联的 D.一般家庭中都要安装几盏照明灯和其他用电器,使用时互不影响,它们是并联的 【分析】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既可以单独工作又互不影响; 根据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既可以单独工作又互不影响的特点分析不同电路的连接方式。 【解答】解:A、路灯是用来为行人照明的,并且当其中一个灯泡不亮时,其它灯泡仍可以正常工作,即每个灯泡既可以单独工作,又互不影响,因此路灯是并联的,故A错误; B、灭蚊网和照明灯可以单独工作,说明它们为并联连接;故B正确; C、因为厨房的抽油烟机中的照明灯和电动机既可以单独工作,又互不影响,因此它们的连接方式为并联,故C正确; D、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既可以单独工作,又互不影响,因此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是并联的,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家庭电路的组成,知道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的连接方式为并联连接,并能根据用电器的工作情况来进行判断。 7.(2分)为杜绝工人手指损伤事故的发生,某厂家改进了切纸机。操作者必需将两只手同时分别按住左、右开关,切纸机才能正常工作。下列电路设计中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必需将两只手同时分别按住左、右开关,切纸机才能正常工作,可知左、右开关和切纸机是串联的。 【解答】解:A、左开关闭合时,切纸机工作,右开关闭合时,电源短路,故A错误; B、下边的开关闭合时,电源短路,故B错误; C、左、右开关串联,只有都闭合时,切纸机才能正常工作,故C正确; D、左、右开关并联,闭合任意一个开关,切纸机都能正常工作,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要牢牢把握住关键字词“必需、同时、才能”,从而判断出两个开关的连接方式是串联。 8.(2分)如图所示,用手沿竖直方向匀速拉一个动滑轮,使挂在下面重为G的物体缓慢上升,动滑轮的重力不可忽略,现改变物体的重力G,则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与物体重力G的关系可能符合下列图中的(  ) A. B. C. D. 【分析】从题可知,动滑轮的重力不可忽略,则克服动滑轮的重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所做的功为额外功,首先根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判断出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再利用公式η=×100%判断出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与物体重力G的关系。 【解答】解:动滑轮的重力不可忽略,则克服动滑轮的重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从摩擦角度考虑,随着物体重力的增加,滑轮与绳子间摩擦会一定程度增大。 同时,物重增大,有用功逐渐增大,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在增大,所以机械效率逐渐增大,但由于摩擦也在增大,故机械效率η与物体重力G的关系并不成正比,故A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使用动滑轮时机械效率的计算,要知道提升物重大小对机械效率的影响(同一滑轮组,机械效率随物重的增大而增大)。 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4分) 9.(3分)(1)如图所示,某人用一根轻质木棒挑着120N的物体站在水平地面上,木棒保持水平,棒AB长为1.2m,重物悬挂处离肩膀距离BO为0.8m,则手在A端对木棒竖直向下的作用力大小为  240 N。 (2)小明在水平路面上用150N的水平推力推着560N重的箱子,匀速前进2m,小明推箱子做功  300 J,重力做功  0 J。 【分析】(1)木棒以人肩作为支点处于平衡状态,则由杠杆平衡条件可求得手对木棒的作用力; (2)根据功的公式W=Fs计算;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解答】解:(1)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 F×OA=G×OB, 即:F×(1.2m﹣OB)=120N×OB 即:F×0.4m=120N×0.8m, 解得F=240N。 (2)推力所做的功W=F′s=150N×2m=300J, 箱子的重力竖直向下,箱子在水平方向移动,在重力方向上箱子没有移动距离,因此重力不做功,即重力做功为零。 故答案为:(1)240;(2)300;0。 【点评】本题考查了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和功的计算,属于基础题。 10.(2分)2019年3月31日,“天链”二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成功(如图所示),“天链”二号中继星在随火箭加速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动能 变大 。 【分析】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大小与质量、速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解答】解:“天链”二号中继星在随火箭加速上升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变大,重力势能变大;质量不变、速度变大,动能变大。 故答案为:变大;变大。 【点评】此题考查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难度不大,掌握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即可正确作答。 11.(4分)如图所示,铁丝反复弯折后铁丝内能将  增大 (选填“增大”或“减小”),这是通过  做功 的方法改变铁丝内能的。一杯热咖啡冷却一段时间后,咖啡的内能将  减小 ;这是通过  热传递 的方式改变咖啡内能的。 【分析】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温度降低时,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减慢,水的内能减小;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当外界对物体做功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的内能增大;当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的内能就会减小。 【解答】解:弯折铁丝时,弯折处的温度升高;说明人对铁丝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物体的内能增大,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铁丝的内能; 一杯热咖啡冷却一段时间后,咖啡的温度将降低,这杯咖啡的内能将减少,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法改变了它的内能。 故答案为:增大;做功;减小;热传递。 【点评】本题考查了热传递改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属基础题。 12.(2分)中国科技馆中有一件叫做“最速降线”的展品。若将两个相同的小球A和B分别放在图中甲、乙两轨道的起点,同时释放,发现在乙轨道上的小球B先到达终点。则重力对小球A、B做功分别用WA、WB表示;功率用PA、PB表示。则它们关系是:WA = WB,PA < PB(以上两空选填“>”、“=”或“<”)。 【分析】根据W=Gh比较做功大小,根据P=比较功率大小。 【解答】解:两个相同的小球A和B,则重力G相等, 由图可知,两个轨道的高度h相等, 根据W=Gh可知,WA=WB; 乙轨道上的小球B先到达终点,所用时间t较小, 根据P=可知,PA<PB。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功和功率的大小比较,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目。 13.(3分)如图为人们所喜爱的电动自行车,它具有轻便、节能、环保等特点。只要将图中车钥匙插入锁孔并顺时针旋转一下,车子就通电了,但不会行驶。这车钥匙其实就是一个  开关 。给电动车充电时,电瓶相当于  用电器 (选填“电源”或“用电器“),正常行驶时,电动车将  电 能转化为机械能。 【分析】(1)开关串联在电路中,能起到控制电路中电流通断的作用; (2)给电池充电的过程,消耗电能,获得化学能; (3)电动自行车是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它是利用蓄电池来供电,通过电动机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装置。 【解答】解:(1)电动自行车钥匙插入锁孔并顺时针旋转一下,车子就通电了,所以这车钥匙其实就是一个开关; (2)电瓶充电时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此时电瓶相当于用电器; (3)电动自行车在电动骑行时,用蓄电池来供电,将蓄电池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故答案为:开关;用电器;电。 【点评】本题考查了开关的应用、电瓶充电和供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属于基础题目。 14.(3分)如图所示,是具有报警功能的文物展示台,该展示台由木板、弹簧、金属片A、B、C和报警电路组成。开关S一直处于闭合状态,当物品在展示台上时,金属片B与A、C相连,这时电铃  不响 (选填“响”或“不响”);当小偷把物品搬离展示台时,金属片B在弹力作用下与金属片A、C分开,这时灯  亮 (选填“亮”或“不亮”),电铃  响 (选填“响”或“不响”)。 【分析】根据电路图可知,当AC与B分离时,灯泡和电铃串联;当AC与B接触时,电铃被短路,电路为灯泡的基本电路。 【解答】解:金属片B与A、C相连,这时电铃被短路,电铃不响; 当小偷把物品搬离展示台时,金属片B在弹力作用下与金属片AC分开时,灯泡和电铃串联,此时灯亮铃响。 故答案为:不响;亮;响。 【点评】本题考查电路的组成,能正确认识通路、短路以及断路三种情况。 15.(4分)如图所示,在盒内滴入几滴酒精,用点火枪点燃,可以观察到盒盖飞出去,这时燃气的  内 能转化为盒盖的  机械 能,该实验可以模拟四冲程汽油机的  做功 冲程。如果某四冲程汽油机的转速为1800r/min,则该汽油机每秒对外做功  15 次。 【分析】(1)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具有内能,再通过做功转化为机械能;汽油机在做功冲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根据每一个工作循环中,飞轮转动两圈,只对外做功一次,可利用已知条件算出每秒钟对外做功的次数。 【解答】解:(1)电火花打火时,酒精气体燃烧膨胀做功,使盒盖飞出去,因此将内能转化为盒盖的机械能;此过程的能量转化与汽油机的做功冲程相似。 (3)汽油机的转速为1800r/min=30r/s,即每秒转动30圈;由于汽油机在一个工作循环中,飞轮转动两圈,对外做功一次,故该汽油机每秒对外做功的次数为=15次。 故答案为:内;机械;做功;15。 【点评】此题是结合模型考查了内燃机的工作过程特点,要知道汽油机每转2圈,对外做功1次。 16.(3分)如图是冰的熔化图象。B点的温度 等于 C点的温度,B点的内能 小于 C点的内能(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中C点对应冰刚好完全熔化,若此后继续加热一会儿,则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是 CF 。 【分析】(1)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并且将吸收的热量转化为物体内能。 (2)由图可知,BC段为冰的熔化过程,在B点开始熔化,到C点结束,若此后继续加热一会儿,温度上升较慢。 【解答】解:(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BC为冰的熔化过程,熔化过程中物体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因此B点的温度等于C点的温度,因此物体在C时的吸收的热量大于D时吸收的热量,因此B点的内能小于C点的内能。 (2)由图可知,BC段为冰的熔化过程,在B点开始熔化,到C点结束,故图中C点对应的冰刚好完全熔化,若此后继续加热一会儿,温度上升较慢,因为此时液态的水的比热容比固态时的冰的比热容大的原因,才使得其温度上升变慢,则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线CF比较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等于;小于;CF。 【点评】理解物质的熔化图象,从中准确找出有用的信息,是本题考查的主要内容,尤其是物体的熔点,以及物体熔化的条件,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是可能不一样的等。 三、解答题(本题共9小题,每图2分、每空1分,解答计算题时应有解题过程,共40分) 17.(2分)如图,支点O,请画出F的力臂的示意图; 【分析】支点为点O,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解答】解:从支点O向力F的作用线作垂线段即为F的力臂L,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力臂的画法。画力臂关键是要画出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段。 18.(2分)用如图所示滑轮组提升重物,画出最省力的绕绳方法。 【分析】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取决于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也就是看有几段绳子连着动滑轮,段数越多越省力。 【解答】解:从动滑轮的挂钩开始依次绕绳子,最后有三段绳子承担物重,这就是最省力的绕法。如图所示: 【点评】在滑轮组中,绕过动滑轮的绳子股数越多会越省力,即F=G。 19.(2分)根据下面的电路图,用笔画线表示导线把实物电路元件连接起来。 【分析】由电路图可知,两灯泡并联,然后与开关和电源串联组成电路,根据电流流向法、按先串后并的原则连接实物图。 【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两灯泡并联,然后与开关和电源串联组成电路, 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串联开关、右边的灯泡回到电源负极,然后把左边的灯泡与右边的灯泡并联即可,如下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物电路的连接,此类题目一般根据电流流向法、按先串后并的原则进行解答。 20.(5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通过观察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 来比较小球的动能大小。这种物理方法叫做  转换法 。(选填“控制变量法”、“类比法”、“转换法”或“推理法”) (2)将同一小球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h1<h2)有静止开始释放的目的是:使小球到达斜面底部时的速度  不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 (3)小球推动木块,最后静止时的位置如图甲、乙所示,由此得出实验结论: 质量相同的小球,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 (4)若水平面绝对光滑,该实验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得出探究结论。 【分析】(1)在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通过观察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来判断小车动能的大小,用到了转换法; (2)实验过程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当研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时,应选择同一钢球,这样可以保证小球的质量相同;当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要让钢球沿斜面的同一高度下落,这样保证下落到斜面底端的速度相同; (3)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和速度,探究同一个小车的动能大小与速度是否有关,即控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通过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判断小车动能的大小; (4)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小球和木块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永远运动下去。 【解答】解:(1)此实验把小球动能的大小转换为木块被撞击后运动的距离,距离越远表明小球的动能越大,采用的是转换法; (2)实验过程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当研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时,应保证小球的质量相同,改变下落速度,要让小球沿斜面的不同高度处下落,使小球到达斜面底部时的速度不同; (3)因为推动的距离越远表明小球的动能越大,如图甲、乙所示可知乙图中小球将木块推动的远些,说明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由于该实验是通过比较小球推动木块的距离的远近来比较小球所具有动能大小的,所以若斜面绝对光滑时,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木块将会永远运动下去,所以无法比较出木块运动距离的大小,所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不能达到探究目的。 故答案为:(1)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转换;(2)不同;(3)质量相同的小球,速度越大,动能越大;(4)不能。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探究动能的影响因素实验的理解和掌握。该实验中注意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的应用。 21.(6分)小明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均匀的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0.5N重的钩码若干个。 (1)如图A所示,实验前,杠杆左端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右 (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  水平 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测量  力臂 ,支点选在杠杆的中点是为了消除杠杆  自重 对平衡的影响。 (2)小明同学所在实验小组完成某次操作后,实验现象如图B所示,他们记录的数据为动力F1=1.5N,动力臂L1=0.1m,阻力F2=1N,则阻力臂L2=0.15m。甲同学根据这组数据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乙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  一组实验数据太少,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不便找出普遍规律 。 (3)丙同学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小组同学交流后,乙同学为了证明丙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他做了如图C的实验,此实验  能 (选填“能”或”不能”)说明该结论是错误的。 【分析】(1)为了便于测量力臂的大小,需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调节平衡时将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解答; (3)为了得到普遍规律,实验中应多次测量; (4)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如图A所示,实验前,杠杆左端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大小,支点选在杠杆的中点时,重力的力臂为零,这样杠杆自身重力对杠杆的平衡就不会有影响;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如图B所示,杠杆平衡时有:1.5N×0.1m=1N×L2,解得,L2=0.15m; (3)测出一组数据后就得出了结论,这样是不合理的,一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不便找出普遍规律; (4)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如图C所示的实验,弹簧测力计拉力方向倾斜,力臂不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故这样实验能够证明“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一结论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1)右;水平;力臂;自重;(2)0.15;(3)一组实验数据太少,得出的结论具有偶然性,不便找出普遍规律;(4)能。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关键是将实验操作要求及结论掌握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22.(6分)如图所示,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完全相同,燃料的质量都是10g,烧杯内的液体质量和初温也相同。 (1)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特点:①应选择  甲、丙 两图进行实验; ②不同物质吸热的多少是通过  加热时间 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上升示数”或“加热时间”);③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需要的是: B 。 A.采用相同的加热方法; B.燃料的质量要相同; C.使用相同的烧杯 (2)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择  甲、乙 两图进行实验。若在研究不同燃料热值实验时,记录数据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燃料2的热值是  1.2×107 J/kg。通过实验得到的燃料热值与实际相比是偏  小 (选填“大”或“小”)。 燃料 加热前液体温度【℃】 燃料燃尽时液体温度【℃】 燃料的热值【J/kg】 1 15 35 2.4×106 2 15 30 ? 【分析】(1)比较不同液体的吸热能力,则需要燃烧相同的燃料(确保相同时间放出的热量相同),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液体升高的温度; 根据控制相同时间不同物质吸热相同分析; (2)使用相同的加热器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多少,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测出了燃料1的热值,通过比较液体的温度变化,得出液体吸收热量的变化,就是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变化,进而得出燃料2的热值; 在加热过程中存在热损失,据此分析回答。 【解答】解:(1)①要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特点,则需要燃烧相同的燃料(确保相同时间放出的热量相同),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液体升高的温度,应选择甲、丙两图进行实验; ②由转换法,实验中,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加热时间来反映的; ③A.采用相同的加热方法(如酒精灯火焰的大小相同,与烧杯底的距离相同等),是为了使热源相同时间放出相同的热量,故A正确; B.燃料的质量要相同,故B错误; C.使用相同的烧杯,目的是使水沙子在相同的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故C正确; 故选:B; (2)为了比较热值大小,要用不同的燃料,加热质量相同的同种液体,应选择甲、乙两图进行实验; 10g燃料1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为:Q1=mq1=10×10﹣3kg×2.4×107J/kg=2.4×105J; 即液体温度升高20℃吸收的热量为2.4×105J,由表中数据可知充分燃烧10g燃料2液体升高的温度为10℃, 故液体吸收的热量:Q2==1.2×105J; 即充分燃烧10g燃料2释放的热量为1.2×105J,则燃料2的热值:q2===1.2×107J/kg; 因为加热液体过程中热量会向周围溢散,所以燃料实际产生的热量会大于液体吸收的热量,所以通过实验得到的燃料热值比真实值偏小。 故答案为:(1)①甲、丙;②加热时间;③B; (2)甲、乙;1.2×107;小。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热值概念、比热容概念的了解与掌握,分析时用好控制变量法是本题的关键,计算时注意单位统一。 23.(5分)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匀速向上拉动物块,收集了表中的实验数据。 实验 次数 斜面的倾 斜程度 物块重 力G/N 斜面高 度h/m 拉力 F/N 斜面长 度S/m 机械效 率η 1 较缓 5 0.2 2.4 1 41.7% 2 较陡 5 0.5 3.2 1 78.1% 3 最陡 5 0.7 4.3 1 81.4% (1)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使用它不能省  功 (选填“力”或“功”)。 (2)分析表中的数据可得出:在其它条件一定时,斜面越陡越  费 力(选填“省”或“费”);斜面越缓,机械效率越  低 (选填“高”或“低”)。 (3)该小组又进行了第4次实验,他们在斜面上铺上棉布,使斜面变粗糙,保持斜面高和长分别是0.5m和1m,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同一物块沿斜面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5N,他们测得这种情况下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55.6% 。把第4次与第  2 次测量结果相比较,还能得出:在其它条件一定时,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机械效率越低。 【分析】(1)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分析答题。 (2)纵向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2.4N<3.2N<4.3N,在其它条件一定时,据此分析回答; 纵向分析表中数据,找出相同量和不同量,分析得出斜面机械效率与变化量关系; (3)由功的公式求出有用功与总功,然后由效率公式求出斜面的机械效率;根据实验控制的变量分析答题。 【解答】解:(1)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斜面越缓越省力,但不省功; (2)纵向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2.4N<3.2N<4.3N,在其它条件一定时,斜面越缓越省力; 斜面越缓,机械效率越低; (3)第4次实验的有用功为:W有用=Gh=5N×0.5m=2.5J,总功为:W总=Fs=4.5N×1m=4.5J, 机械效率为:η=×100%=×100%≈55.6%; 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时斜面高和长分别是0.5m和1m,第2与第4次实验时,物体重力、斜面高度与长度相同而斜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斜面的机械效率不同, 把第4次与第2次实验比较可知,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斜面越粗糙,斜面的机械效率越低。 故答案为:(1)省;(2)费;低;(3)55.6%;2。 【点评】知道功的计算公式、效率公式,认真分析实验数据即可正确解题,解题时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4.(6分)如图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在10s的时间内将重为480N的物体匀速提升5m,所用的拉力为300N。求这个过程中: (1)工人做的有用功; (2)拉力的功率;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分析】(1)已知物重和物体上升的高度,根据W=Gh即可求出所做的有用功; (2)由图知:有两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则物体上升的高度h和绳子自由移动的距离s之间的关系为:s=2h,求出自由端绳子移动的距离,然后再根据W=Fs即可求出所做的总功;根据P=求拉力的功率; (3)已求出有用功和总功,根据η=×100%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答】解:(1)将重为480N的物体匀速提升5m,做的有用功: W有用=Gh=480N×5m=2400J; (2)绳子的有效段数为2,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 s=nh=2×5m=10m, 拉力做的总功: W总=Fs=300N×10m=3000J; 拉力的功率: P===300W;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100%=×100%=80%。 答:(1)工人做的有用功为2400J; (2)拉力的功率为300W;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点评】该题考查了功的公式和功率公式的运用及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求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到s、h之间的关系。 25.(6分)如图所示是小明家的小汽车,该车以72km/h的速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81km,消耗汽油5kg,汽车水箱里有10kg水,温度升高了30℃,若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为23kW。求在这段路程中:[水的比热容c=4.2×103J/(kg?℃),汽油的热值q=4.6×107J/kg]。 (1)5kg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2)水箱里的水吸收了多少热量; (3)小汽车所受的摩擦力。 【分析】(1)已知汽油的热值和消耗汽油的质量,根据公式Q放=mq可求得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2)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水的温度升高值,利用公式Q吸=cm(t﹣t0)求出水吸收的热量; (3)根据公式P===Fv可求出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即可得出小汽车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解答】解:(1)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Q放=mq=5kg×4.6×107J/kg=2.3×108J; (2)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t﹣t0)=4.2×103J/(kg?℃)×10kg×30℃=1.26×106J; (3)小汽车的速度: v=72km/h=20m/s, 发动机的功率: P=23kW=2.3×104W, 根据公式P===Fv得小汽车的牵引力: F===1150N, 因为汽车匀速行驶时处于平衡状态,所以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得摩擦力: f=F=1150N。 答:(1)5kg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2.3×108J; (2)水箱里的水吸收的热量为1.26×106J; (3)小汽车所受的摩擦力是1150N。 【点评】本题考查了吸热公式和做功公式、效率公式、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热量公式的应用,是一道较为简单的计算题。 第1页(共1页)

  • ID:6-13345389 [精]【精品解析】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物理12月月考试卷

    初中物理/月考专区/九年级上册

    进入下载页面

    需要精品点:2个

  • ID:6-10518935 [精]江苏省连云港市市区三星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期中联考试卷

    高中物理/期中专区/高二上学期

    进入下载页面

    需要精品点:3个

  • ID:6-10402091 [精]【精品解析】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震川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第一次模块测试试卷

    高中物理/月考专区/高二上学期

    进入下载页面

    需要精品点: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