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陆][注册] (您的IP:18.191.189.129)

21在线题库最新试题

学校教师招聘信息

  • ID:11-20387691 [精]【精品解析】湖南省湘珺未来学校2022-2023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三次月考试卷

    初中生物学/月考专区/八年级上册

    进入下载页面

    需要精品点:2个

  • ID:11-20334409 5.3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资源与适宜环境 练习(含解析)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提供资源与适宜环境

    5.3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资源与适宜环境 练习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浙科版必修2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C.研究生物进化必须研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D.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2.在某小岛上的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甲图,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在树干中的虫。这种虫在树干的深度分布如乙图。有四位同学围绕“下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如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四位同学的观点分别阐述如下,其中合理的是(????) A.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 B.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短,因为在树干浅处就很容易捕捉到虫 C.下一代鸟的喙一定比亲本长,因为变异是定向的,进化是不定向的 D.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能进化成较长的喙 3.《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红皇后曾对爱丽丝说“在这个国度中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化生物学家范瓦伦据此提出红皇后假说:在无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物种之间的关系构成进化的动力,因为每个物种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其他物种的变化。根据该假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该假说,寄生者基因频率的改变可能导致宿主的进化 B.该假说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C.根据该假说,捕食关系有利于提高猎豹和斑马的奔跑速度 D.在该假说中,生物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4.生物进化是通过遗传过程中的变化实现的,其结果导致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个种群中,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生物,就成了不同的物种 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了生物朝着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C.协同进化不止是指物种与物种之间,还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不断进化 D.自然选择直接选择的是生物的表现型而非基因型 5.人类不断研发和使用新的抗生素以应对细菌感染性疾病。同时,细菌对新药的耐性也在不断提高,细菌耐药常导致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下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不断使用抗生素使细菌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B.不断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抗生素与细菌之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C.细菌发生了耐药的可遗传变异,有利于增加其遗传多样性 D.该现象说明选择可以促进生物更好的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 6.图是某种群中某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随着繁殖代数增加而发生的比例变化情况(假设相关基因为A/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A、a基因叫基因库 B.若基因型为A的雄配子致死,则曲线乙能够表示基因型为Aa的种群随机交配后,a基因频率的改变 C.曲线甲能够表示基因型为Aa的种群连续自交情况下,Aa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种群中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一定会导致该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7.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C.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D.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8.为分析4种地雀的亲缘关系,科学家测定了这4种地雀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测定的结果为生物进化提供的证据属于(????) 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生物化学证据 D.古生物化石证据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有利变异被选择后,通过遗传提高突变频率 B.滥用抗生素引起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在自然界中,生殖隔离可能通过一次有性生殖完成 D.只要个体之间存在着变异,自然选择就会发挥作用 10.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下列不属于协同进化实例的是(????) A.猎豹捕食斑马 B.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 C.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剧增 D.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而它们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 11.根据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的环境中 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C.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12.褐翅雪雀生活在低温、强紫外线的高海拔区。与低海拔区近缘雪雀相比,褐翅雪雀体重显著增加且DTL基因突变使其具有高DTL酶活性,该酶参与修复紫外线导致的DNA损伤。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环境使褐翅雪雀DTL基因发生突变 B.体重增加有助于褐翅雪雀适应低温 C.DTL酶活性分析可为进化提供证据 D.雪雀种类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二、多选题 13.下列关于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一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的变化 B.种群内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一定更适应环境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14.中国是世界上消耗抗生素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细菌耐药性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近日,有研究团队分析了中国139家公立医院在2014到2018年开出的超过1.7亿个门诊处方,发现其中近11%含有抗生素。在所有抗生素处方中,只有15.3%是合理的。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致病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B.人类大量使用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人工选择 C.存活的细菌进行繁殖并将抗性基因传给后代 D.细菌的耐药性变异来源于突变或基因重组 15.下列对分子演化的中性理论的理解错误的有 (????) A.大部分对种群的遗传结构与演化有贡献的分子突变在自然选择的意义上都是中性或近中性的 B.中性突变的演化是随机漂变的过程 C.中性理论认为不存在有害突变 D.严格中性理论可以解释蛋白演化速率和物种群体大小存在关联这一现象 16.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C.种间竞争是一种自然选择的方式 D.即使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三、非选择题 17.阅读短文完成有关题目: 病毒听起来很吓人,但从人类起源开始,病毒与人类之间一直是协同进化的关系。病毒与人类宿主之间的持久斗争是人类演化的关键推动力,甚至可以说,没有病毒就不会有人类。 近年来的人类基因组研究揭示,我们的基因组里有成千上万病毒基因的痕迹,其中一都分就来自感染了人类远古祖先的上千种病毒。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用自己的基因进行自我复制,然后嵌入宿主的基因组之中。而这些病毒基因的频繁变异以及新病毒基因的侵入,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早期哺乳动物祖先利用基因组中多余的病毒片段,借助共生的逆转录病毒演化出了胎盘。而其他的共生病毒,又帮助我们从一团细胞最终罚成了成熟的胎儿,并保护我们免受各种病原体的侵害。 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当瘟疫出现时,被病毒袭击的宿主,要么自身产生抗体得以适应而生存下来,要么死亡乃至于灭绝。但宿主的灭亡,对病毒来说其实并非好事。因此,一方面病毒不得不减弱毒性;另一方面,宿主的免疫系统也会“全面反击”病毒的侵害。由于病毒试图“劫持”宿主细胞的所有功能来自我复制并蔓延,因此它们自然会驱动宿主使用身上的所有细胞“武器库”来予以反击。这类在病毒面前所面临的“生与死”的选择压力,实际上比猎食者的捕猎以及其他环境变化的自然选择压力更大。所以,病毒学家与人类学家们一致认为,病毒是人类演化最有力的驱动力。 有意思的是,由于蝙蝠远比人类的演化历史长,故跟病毒协同进化的历史也更加漫长,因而它们身上已演化出了“百毒不侵”的细胞和生理功能。蝙蝠对很多病毒都有免疫力,它们的免疫系统把病毒有效地控制在最低水平。有些科学家把它们强大的免疫功能归功于它们所具有的大幅度能量代谢的功能。比如,蝙蝠的体温波动幅度很大,在静止时基础代谢水平降到很低,客观上限制了病毒的复制。在飞行时体温则高达四十多度,极大地激发了其免疫系统功能,这在哺乳动物中几乎是非常罕见的。 病毒一词原本就包含了两重性:一方面是给予生命的物质,另一方面代表了致命的毒害。病毒的确是致命的,但同时又赋予了这个世界不可或缺的创造力。 (1)本文讨论的生物学话题是 。 (2)病毒的结构简单, (具有/不具有)细胞结构。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在其遗传物质的指导下,合成 和 ,两者组装后由宿主细胞释放出子代病毒。病毒的基因在宿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然后嵌入宿主基因内部,可导致宿主基因发生 。 (3)文中提到“因此,一方面病毒不得不减弱毒性;另一方面,宿主的免疫系统也会“全面反击”病毒的侵害”。请你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病毒在进化过程中毒性减弱的原因? 。 (4)蝙蝠在静止(低体温)时,通过影响 ,将基础代谢水平降到很低,从而限制了病毒的增殖。 (5)有人认为:蝙蝠体内的病毒不会导致蝙蝠死亡,因此人类食用蝙蝠后也不会导致死亡。请你基于文章,谈一谈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 18.某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其野生型的翅型为长翅。某野生型长翅昆虫群体中发现了小翅(基因a)和无翅(基因b)两种隐性突变体,基因a、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让无翅雌性昆虫和小翅雄性昆虫杂交,F1均表现为野生型长翅。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昆虫迁入甲、乙两个岛屿上,由于 的方向不同,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经过长时间的地理隔离,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2)根据杂交实验只能判断基因 (填“a”或“b”)位于 (填“常”或“X”)染色体上。 (3)让F1的雌雄昆虫随机交配,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 (不考虑性别)。通过统计F2雌雄群体的表型及其比例可以确定另外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支持另外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论为 。 (4)若另外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小翅雌性昆虫,请设计一次杂交实验判断该昆虫的基因型。(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 杂交组合: ; 预期结果: 。 19.下图(一)所示为某自然区域中生活着的某生物。若因某种原因,使该区域分隔为三个不相通的区域,物种发生进化如下图,请回答: (1)生物进化的单位是 。 (2)在进化的过程中,生物的变异是 (填“定向”或“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 (填“定向”或“不定向”)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 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三)→(四)是当区域相通后,A、B、C物种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说明长期的 隔离导致了 隔离。 20.达尔文发现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生活着15种龟类(简称岛龟),它们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保留着南美大陆西海岸陆地龟类的痕迹(简称大陆龟),研究发现这15种岛龟就是由大陆龟进化而来的。下图是描述岛龟演化的模型,请分析回答: (1)大陆龟刚开始分布到甲、乙两岛时,岛屿之间辽阔的海洋相当于 隔离;每个岛上的环境都不同,所以 的方向也不同,导致进化方向产生差异。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经过长期进化,分布在不同海岛上的岛龟的基因库发生很大的差异,最终建立 隔离,标志着两个新物种岛龟1和岛龟2的形成。 (3)岛龟脚趾的连趾(ww)和分趾(WW、Ww)是一对相对性状,若人为的将岛龟1迁入乙岛,追踪调查50年间W和w的基因频率变化如右上图,说明上述性状中 更适应乙岛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迁入到乙岛的岛龟1, (填“能或不能”)与岛龟2恢复为同一个物种。 2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等。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探究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是否有影响,选择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实验过程如下,你认为他们的实验是否成立。如成立,请说明理由;如不成立,请写出你的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 ①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纯种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在每一代中都除去残翅果蝇; 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④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请说出你的理由。 。 (2)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纯种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将F1分成甲、乙两组,让其分别 ; ③当F6分别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 ; 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百分比,分别计算出 。 (3)请预测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 参考答案: 1.B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突变和基因重组,B错误;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所以研究生物进化必须要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变化,C正确;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2.D 【分析】由图可知,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在6-8厘米的较多,但鸟的喙长在3-4厘米的较多,因此鸟喙长的才能吃到虫子,所以啄木鸟进化的趋势是喙长的容易得到较 多食物而生存下来,但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进化的时间是漫长的,因此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能进化成较长的喙。 【详解】据图甲可知,鸟的喙长在3-4厘米的较多,据图乙可知,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在6-8厘米的较多,因此鸟喙长的才能吃到虫子,所以啄木鸟进化的趋势是喙长的容易得到较多食物而生存下来,但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且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能进化成较长的喙,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D 【分析】1、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形成生物多样性。 2、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BC、根据红皇后假说的观点,因为每个物种都在不断进化以适应其他物种的变化,因此不同物种间存在共同进化,寄生关系使寄生者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宿主的进化,捕食关系有利于提高猎豹和斑马的奔跑速度,ABC正确; D、在该假说中只提到在无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物种之间的关系构成进化的动力,没有提到生物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D错误。 故选D。 4.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在一个种群中,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生物,就成了不同的物种,A正确; B、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才说明该种群生物朝某个方向进化,B错误; C、协同进化的内容包括物种与物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不断进化,C正确; D、自然选择直接对生物的表现型进行选择,D正确。 故选B。 5.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不断使用抗生素,不含抗性基因的细菌被淘汰,含抗性基因的细菌存活下来,子代同样是含抗性基因的个体得以存活,所以使细菌的抗生素抗性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 B、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由题干可知,“细菌耐药常导致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下降”,所以抗生素与细菌之间没有发生协同进化,B错误; C、细菌发生了耐药的可遗传变异,丰富了其基因库的基因,有利于增加其遗传多样性,C正确; D、进行选择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得以存活,不具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所以该现象说明选择可以促进生物更好的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D正确。 故选B。 6.C 【分析】1、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详解】A、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错误; B、若基因型为A的雄配子致死,则基因型为Aa的雄性个体只能产生a一种配子,基因型为Aa的种群随机交配后,a基因频率会增加,B错误; C、基因型为Aa的种群连续自交,后代中Aa的概率为(n为自交代数) ,符合甲曲线,C正确; D、种群中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不一定会导致该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7.A 【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A正确;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一定会发生进化,但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B错误; C、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C错误; D、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进化的原材料,D错误。 故选A。 8.C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 【详解】A、胚胎学是进化论的坚实基础,胚胎学证据是科学家通过对比不同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情况,通过胚胎形状分歧获得不同门、纲、属、种的性状区别,与题意不符,A错误; B、比较解剖学证据往往是通过分析同源和同功器官以及痕迹器官,从而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与题意不符,B错误; C、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的测定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证据,属于生物化学证据,C正确; D、古生物学证据是通过研究各地质时期不同地层的古代生物遗体和遗迹获得的生物进化的证据,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C。 9.C 【分析】自然选择对于不同变异起选择作用,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有利变异的基因频率增大,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不利变异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自然选择通过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详解】A、生物的有利变异被选择后,通过遗传提高有利变异的比率,而不是提高突变频率,A错误; B、滥用抗生素引起细菌抗药性的增强是药物选择的结果,B错误; C、在自然界中,生殖隔离可能通过一次有性生殖完成,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C正确; D、个体之间存在着变异,但自然选择不一定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C。 【点睛】 10.C 【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详解】A、猎豹捕食斑马,猎豹和斑马之间相互选择属于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A不符合题意; B、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是通过长期的协同进化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 C、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剧增不属于协同进化,C符合题意; D、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能够避免被天敌捕食,而它们的天敌视觉越来越发达,以方便捕食昆虫,这是双方在相互选择中协同进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D 【详解】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可以生活在自然环境中,A错误;生物进化是定向的,由自然选择决定,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错误;基因频率改变后并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C错误;农药处理后,种群抗药性强的个体更多地保留下来,这些个体有更多机会将基因传递给后代,D正确。 12.A 【分析】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基因频率的改变会受到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的影响。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详解】A、环境对褐翅雪雀DTL基因具有选择作用,A错误; B、体重增加,主要是脂肪增多,脂肪具有保温作用,则体重增加有助于褐翅雪雀适应低温,B正确; C、DTL酶活性分析可在分子水平为进化提供证据,C正确;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雪雀种类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13.AD 【分析】1、基因突变的特征:(1)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2)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3)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4)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2、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A、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一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的变化,如染色体的倒位,A正确; B、一般来说,自然条件下,种群内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而人工选择条件下则不一定,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金鱼由鲫鱼选择而来,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AD。 14.ABD 【分析】达尔文解释生物进化的核心学说: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发生能遗传的变异;生物又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由于食物和空间有限,必然发生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周围环境条件之间的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那些具有有害变异的个体容易死亡,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他把有利变异的保存和有害变异的淘汰叫做自然选择。 【详解】A、致病菌可以产生各种变异,抗生素仅仅起选择作用,A错误; B、人类大量使用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自然选择,B错误; C、存活的细菌产生的是可遗传变异,进行繁殖并将抗性基因传给后代,C正确; D、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菌的耐药性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D错误。 故选ABD。 15.CD 【分析】中性学说的突变大多是“中性”的,它不影响核酸和蛋白质的功能,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既无害处,也无好处。“中性突变”通过随机的“遗传漂变”在群体里固定下来,在分子水平进化上自然选择不起作用。进化的速率由中性突变的速率所决定,也就是由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置换率所决定,它对于所有的生物,几乎都是恒定的。 【详解】A、分子演化的中性理论认为:生物的变异是不好不坏的“中性突变”,A正确; B、中性突变的演化是随机漂变中基因消失或被固定,B正确; C、突变是不好不坏的“中性突变”,C错误; D、中性理论进化的速率由中性突变的速率所决定,也就是由核苷酸和氨基酸的置换率所决定,它对于所有的生物,几乎都是恒定的,D错误。 故选CD。 16.ABC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外来物种入侵会改变现有生物的生存状况,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和速度,A正确; B、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其结果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正确; C、种间竞争是一种自然选择的方式,C正确; D、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因此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ABCD。 17.(1)病毒与生物的协同进化 (2) 不具有 核酸 蛋白质 (基因)突变 (3)病毒具有毒性强、毒性弱等不同的变异类型,由于毒性强的病毒会随着宿主细胞的死亡而失去繁殖下一代的机会,相应的基因频率会降低,而毒性弱的病毒不会杀死宿主细胞而具有繁殖下一代的机会,将导致相应的基因频率增加 (4)酶的活性 (5)不正确;在蝙蝠与其携带的病毒协同进化过程中,使其具备了大幅度能量代谢的功能(强大的免疫功能),而人体不具备该功能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繁殖,近年来的人类基因组研究揭示,我们的基因组里有成千上万病毒基因的痕迹,其中一都分就来自感染了人类远古祖先的上千种病毒。说明病毒和人类协同进化。 【详解】(1)根据文章开头“病毒听起来很吓人,但从人类起源开始,病毒与人类之间一直是协同进化的关系”可知,本文讨论的生物学话题是病毒与生物的协同进化。 (2)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病毒入侵细胞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指导作用下,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合成自身的蛋白质和核酸,并将合成的病毒和核酸组装形成子代病毒。病毒的基因在宿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然后嵌入宿主基因内部,可导致宿主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基因突变。 (3)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当瘟疫出现时,被病毒袭击的宿主,要么自身产生抗体得以适应而生存下来,要么死亡乃至于灭绝。但宿主的灭亡,会导致毒性强的病毒随着宿主细胞的死亡而失去繁殖下一代的机会,相应的基因频率会降低,而毒性弱的病毒不会杀死宿主细胞而具有繁殖下一代的机会,将导致相应的基因频率增加,因此在进化过程中病毒的毒性减弱。 (4)蝙蝠的体温波动幅度很大,在静止时基础代谢水平降到很低,由于低温抑制了酶的活性,因此客观上限制了病毒的复制。 (5)在蝙蝠与其携带的病毒协同进化过程中,使其具备了大幅度能量代谢的功能(强大的免疫功能),而人体不具备该功能,因此当病毒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导致人体死亡。故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18.(1) 自然选择 出现生殖隔离 (2) b 常 (3) 长翅:小翅:无翅=9:3:4 小翅昆虫均为雄性 (4) 小翅雌性昆虫×无翅雄性昆虫 若子代全部为有翅个体,则该小翅雌性昆虫的基因型为BBXaXa;若子代出现无翅个体,则该小翅雌性昆虫的基因型为BbXaXa 【分析】据题意“野生型的翅型为长翅,某野生型长翅昆虫群体中发现了小翅(基因a)和无翅(基因b)两种隐性突变体,基因a、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知A/a、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长翅基因型为A-B-,小翅基因型为aaB-,无翅基因型为A-bb、aabb。 (1)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该昆虫迁入甲、乙两个岛屿上,由于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经过长时间的地理隔离,逐渐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形成了两个新物种。 (2) 实验小组让无翅雌性昆虫和小翅雄性昆虫杂交,F1均表现为野生型长翅(A-B-),说明亲代为纯合子。若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a位于常染色体上,无翅雌性为AAXbXb,小翅雄性为aaXBY,子代会出现AaXbY(无翅),与题干信息不符,故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a位于X染色体上,无翅雌性为bbXAXA,小翅雄性为BBXaY,子代为BbXAXa、BbXAY,全为野生型长翅,与题干信息相符。若A/a、B/b位于常染色体上,亲代无翅雌性为AAbb,小翅雄性为aaBB,F1为AaBb,全为野生型长翅,与题干信息相符。综上所述,根据杂交实验只能判断基因b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能判断A/a基因的位置(可能位于染色体上或X染色体上)。 (3) 若A/a位于常染色体上,据问题2的分析可知,亲代无翅雌性为AAbb,小翅雄性为aaBB,F1为AaBb,让F1的雌雄昆虫随机交配,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长翅(9A-B-):小翅(3aaB-):无翅(3A-bb、1aabb)=9:3:4。若A/a位于X染色体上,据问题2的分析可知,亲代无翅雌性为bbXAXA,小翅雄性为BBXaY,F1为BbXAXa、BbXAY,让F1的雌雄昆虫随机交配,F2的表型及其比例为长翅(1BBXAXA、1BBXAXa、2BbXAXA、2BbXAXa、1BBXAY、2BbXAY):小翅(1BBXaY、2BbXaY):无翅(1bbXAXA、1bbXAXa、1bbXAY、1bbXaY)=9:3:4。通过统计F2雌雄群体的表型及其比例可以确定另外一对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据前面的分析可知,若A/a位于X染色体上,则小翅昆虫均为雄性。 (4) 若另外一对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可让小翅雌性昆虫×无翅雄性昆虫杂交,以判断该昆虫的基因型。若小翅雌性昆虫为纯合子(BBXaXa),与无翅雄性(bbXaY或bbXAY)昆虫杂交,子代基因型为BbXaXa、BbXaY(或BbXAXa、BbXaY),表现型为全为小翅(或出现长翅和小翅),即子代全部为有翅个体。 若小翅雌性昆虫为杂合子(BbXaXa),与无翅雄性(bbXaY或bbXAY)昆虫杂交,子代会出现无翅个体(bbXaXa、bbXaY、bbXAXa)。 19. 种群 不定向 定向 基因频率 地理 生殖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 (2)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的方向是定向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当区域相通后,A、B、C物种仍不能发生基因交流,说明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进化论的基本知识,考生识记教材基本内容,即可解答。 20. 地理 自然选择 种群 生殖 连趾 不能 【详解】(1)大陆龟刚开始分布到甲、乙两岛时,岛屿之间辽阔的海洋形成地理隔离;每个岛上的环境都不同,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也不同,导致进化方向产生差异。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经过长期进化,分布在不同海岛上的岛龟的基因库发生很大的差异,最终形成生殖隔离,标志着两个新物种岛龟1和岛龟2的形成。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由图2可知,50年间W和w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乙岛上的岛龟1发生了进化,说明上述性状中由于w基因频率越来越大,所以其控制的连趾更适应乙岛的环境。岛龟1和岛龟2基因库的差别已经形成,不能再恢复为同一个物种。 【考点定位】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名师点睛】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1. 不科学,没有对照实验 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除去残翅果蝇 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 【详解】试题分析:在验证或探索某种因子的作用或作用特点时,要使用对照实验,以增加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如本题中就应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不选择,实验组—选择。通过其结果的对比才能说明人工选择的作用。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实验设计应该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 (1)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是否有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人工选择,对照实验应该是是没有人工选择,分析给出的实验步骤可知,给出的实验步骤没有对照实验,因此该实验设计不科学。 (2)②将F1分成甲、乙两组,让其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除去残翅果蝇;③当F6分别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3)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

  • ID:11-20127705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城区联考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pdf版无答案)

    初中生物学/期中专区/八年级下册

  • ID:11-20038549 [精]【精品解析】湖南省岳阳临湘市2021-2022年八年级下学期生物期末试卷

    初中生物学/期末专区/八年级下册

    进入下载页面

    需要精品点:3个

  • ID:11-19973518 2022年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中考生物三诊试卷(含解析)

    初中生物学/中考专区/模拟试题

    2022年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中考生物三诊试卷

  • ID:11-19964817 重庆市秀山县凤起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原卷版+解析版)

    初中生物学/期中专区/七年级下册

    11

  • ID:11-19842543 [精]【精品解析】湖南省湘郡未来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三次月考试卷

    初中生物学/月考专区/七年级上册

    进入下载页面

    需要精品点:2个

  • ID:11-19678813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初中生物学/期中专区/八年级下册

    11

  • ID:11-19626398 2021-2022学年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七年级(上)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初中生物学/期末专区/七年级上册

  • ID:11-19586059 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初中生物学/期中专区/七年级上册

    1210310012026900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七年级生物试题 (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①家鸽②煮熟的鱼③珊瑚标本④冬眠的蛇⑤蘑菇⑥乳酸菌 A.①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2.下列与生命现象无关的诗句是(  )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3.“蝗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中描述的现象体现的生物的基本特征分别是(  ) ①生物能生长②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③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下列不属于科学探究方法的是(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经验总结法 D.调查法 5.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科学探究研究的问题必须是研究者自己发现并提出的 B.作出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假设要以实验观察和知识经验等为依据 C.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D.科学探究的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时,需重新假设、重新实验 6.下表是探究光照对豌豆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装置信息(玻璃瓶底部放入等量的纸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玻璃瓶(组别) 种子数量/粒 温度/℃ 场所 纸巾干湿状态 甲 40 ② ③ 潮湿 乙 ① 25 阳光下 ④ A.①是40 B.②是25 C.③是黑暗处 D.④是干燥 7.以下是土壤对落叶分解作用的探究实验过程的描述。其中属于作出假设步骤的是(  ) A.发现土壤中的落叶出现了大量小网孔,这些网孔是怎样形成的呢? B.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推测是土壤中的细菌分解了落叶 C.将土壤灭菌后分成两组,分别参加等量的同种树的落叶,喷洒等量的无菌水,一组接种细菌,另一组不接种细菌。两组均在一样的无菌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 D.汇总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发现是土壤中的细菌分解了落叶 8.下列关于“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实验组和对照组除水温外,其他条件应相同且适宜 B.升高或降低水温的范围应控制在5℃至10℃以内 C.实施实验时先调节水温,后放入金鱼,待金鱼安静后开始计数 D.金鱼的鳃盖或口开闭1次,可计数为金鱼呼吸2次 9.用显微镜观察中文“徐州”,看到的物像是(  ) A. B. C. D. 10.转动显微镜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时,应避免物镜与玻片标本相撞,下图表示该操作是(  ) A. B. C. D. 11.有关显微镜使用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对光时应使目镜、物镜、通光孔等在一条垂直线上 B.低倍物镜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更亮,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更多,细胞体积更大 C.用10倍的目镜和20倍的物镜组合观察时,视野将被放大30倍 D.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新鲜、完整的 12.如图是显微镜的结构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幅度上升镜筒应转动② B.换用高倍物镜时用手转动⑥ C.改变物像大小应转动⑦ D.取镜时一手握③另一只手托镜座 13.海带在淡水中无法生存,这说明了(  ) A.生物能够适应一切环境 B.环境能适应一定的生物 C.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D.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14.变温动物即动物的体温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蛇属于变温动物。下列生活环境中推测不适合蛇生存的是(  ) A.温带草原B.热带雨林C.亚热带森林D.寒带冻原 15.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列描述景象与影响因素匹配错误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水分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阳光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 D.“一山不容二虎”——种内斗争 16.我国已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40余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3%,既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降水量,这说明了() A.生物影响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17.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A.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B.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使土壤疏松 C.沙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D.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18.以下可称为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微生物 B.一个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19.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等作用,被称为是“地球的肾”的生态系统是(  ) A.海洋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突出 B.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地球上各生态系统之间有密切联系 21.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具备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上层、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下层 C.人类已经能够模拟一个与生物圈相似,长久可供人类独立生存的生态系统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2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B.影响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C.该生态瓶中只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 D.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且需放在阳光下 23.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的活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下列人类活动不利于保护生物圈的是(  )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实施“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 C.退耕还草,修复草原生态 D.实行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 24.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不论白天黑夜都可以进行,但无光时会减弱 B.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二氧化碳和光 C.植物的每个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25.以下各项中哪些不是直接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质增产的措施(  ) A.合理密植 B.中耕松土 C.大棚内增施二氧化碳 D.延长光照时间 26.如图为叶光合作用的过程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是(  ) A.图中④表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B.图中③表示水,由导管运输到叶片 C.图中②表示氧气,人们称它为“气肥” D.图中A表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27.白菜是我国原产蔬菜,其外层叶片因光照充分显绿色;靠近中心的叶片因光照不足显黄色。以上事实说明(  ) A.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B.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C.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 D.在无光的条件下植物能活得很好 28.将一株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中一昼夜,然后进行如图所示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验。该实验不能用于验证(  ) A.光合作用能产生O2 B.光合作用需要CO2 C.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D.光合作用需要光 29.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 B.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C.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 D.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30.下列与光合作用的生态意义,无关的是(  ) A.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营养 B.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缓解温室效应有一定的作用 C.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D.光合作用提高了空气的湿度,使气候湿润 二、分析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里填数字) 31.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扩充了人类的视野,使我们走进了生物的微观世界。某同学利用显微镜对人口腔细胞进行观察,并看到如图三所示的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光时,需要转动转换器使图二中的________(填字母)正对通光孔。 (2)若将图三中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________移动(填“左”或“右”)。为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图一中的[ ]________。 (3)尝试判断图三中的污点位置:若转动转换器和移动玻片后污点没有动,则该污点最可能在_______上(填结构名称) (4)若要改变显微镜视野的亮度,可以通过调节图一中的[ ]________和遮光器来完成。 32.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__________ 部分组成。 (2)在此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能量和有机物都来源于生产者的________作用。 (3)图中的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它们能够把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 (4)牛、羊都是食草动物,二者存在__________关系。 33.下图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操作步骤,请据图回答: (1)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 (2)为了消耗叶片中的有机物,本实验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将叶片放入盛有________的小烧杯中脱色后漂洗,滴加碘液____________部分变成蓝紫色(填标号)。 (4)此实验证明____________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34.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洗洁精是否会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以及菹草是否对水质有净化作用,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 实验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次/分钟) A组 大小、发育状况相近的水蚤,每组20只 清水100毫升 观察、记录每只水蚤的心率,并计算每组平均值 198 B组 洗洁精稀释液100毫升 154 C组 浸泡过菹草的洗洁精稀释液100毫升 176 请分析回答: (1)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____________。 (2)每组计算水蚤心率的平均值,目的是:____________。 (3)实验中选取大小、发育状况相近,个数及其他环境均相同的水蚤,其目的是控制____________。 (4)根据上表实验结果,该兴趣小组可以得出结论:①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响。②菹草能____________(填“减弱”或“增强”)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5)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A 【解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 【详解】①家鸽、④冬眠的蛇、⑤蘑菇、⑥乳酸菌都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 ②煮熟的鱼、③珊瑚标本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 因此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D 【解析】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乘坐的小船经过山林,惊扰山两岸猴子,猴子对外界作出的应激性,有生命现象,A不符合题意。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植物的生长,有生命现象,B不符合题意。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现了荷花即将开放,有生命现象,C不符合题意。 D.“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没有体现生命现象,D符合题意。 故选D。 3.C 【解析】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蝗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②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说明③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现象,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C 【解析】科学探究常用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 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普查)。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详解】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科学探究还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故选C。 【点睛】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5.A 【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一般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A.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问题可以是研究者自己发现并提出的,也可以是别人或前人提出的,A错误。 B.作出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假设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实验观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不是一种对问题的无端猜测,B正确。 C.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态度,科学探究中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C正确。 D.实验数据是不能随便篡改的,尊重实验事实,这是做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D正确。 故选A。 6.D 【解析】 【分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 【详解】对照实验,即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由于该实验探究的是光照对豌豆种子萌发影响,所以实验的变量应该是光,③是黑暗处,除了有无光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①是40、②是25、④是潮湿,D错误。 故选D。 7.B 【解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详解】A.发现土壤中落叶出现了大量小网孔,这些网孔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根据现象提出了疑问,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推测:是土壤中的细菌分解了落叶,属于做出假设,B符合题意。 C.将土壤灭菌后分成两组,分别加入等量的同种树的落叶,喷洒等量的无菌水,一组接种细菌,另一组不接种细菌。两组均在相同的无菌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施计划,C不符合题意。 D.汇总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发现是土壤中的细菌分解了落叶,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得出结论,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D 【解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实验中的唯一变量是水温。除水温不同外,其他条件如水质、空气、金鱼的大小等都相同,A正确。 B.养鱼一定要注意水温。温度升高或降低水温的范围应控制在5至10度,B正确。 C.实验中应在调好水温后放入金鱼,待金鱼安静后开始测试计数,可以减少误差,C正确。 D.金鱼的鳃盖或口开闭1次,可计数为金鱼呼吸1次,不是2次,D错误。 故选D。 9.D 【解析】 【分析】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字母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 【详解】在一张小纸上写上“徐州”后,旋转180度后看到的是,所以用显微镜观察中文“徐州”,看到的物像是,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A、转动显微镜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时,当镜筒下降的时候,如果只注视目镜,我们看不到物镜的位置,就容易让物镜压碎了玻片标本,所以在镜筒下降时我们要注视物镜,防止其压碎玻片标本,A符合题意, B、转动显微镜粗准焦螺旋,镜筒是缓缓下降的,此图镜筒上升,B不符合题意; C、转动显微镜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时,眼睛应注视物镜,以免物镜压碎了玻片标本,此图注视的是目镜,C不符合题意; D、转动显微镜粗准焦螺旋,镜筒是缓缓下降的,此图镜筒是上升的,且眼睛注视目镜,D错误. 故选A. 11.A 【解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 【详解】A.对光时应使目镜、物镜、通光孔、光圈和反光镜在一条直线上,A正确。 B.低倍物镜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变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变少,细胞体积更大,B错误。 C.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用10倍目镜和20倍物镜的组合观察时,视野被放大了10×20=200(倍),C错误。 D.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D错误。 故选A。 12.D 【解析】 【分析】观图可知:①粗准焦螺旋、②细准焦螺旋、③镜臂、④目镜、⑤转换器、⑥物镜、⑦反光镜、⑧镜座。 【详解】A.大幅度上升镜筒应转动①粗准焦螺旋,A错误。 B.换用高倍物镜时用手转动⑤转换器,B错误 C.转换器在镜筒的下端,圆形可以安装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可改变物像大小的有④目镜和⑥物镜,C错误。 D.取镜时一手握③镜臂另一只手托镜座,D正确。 故选D。 13.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海带生活在海水中.它们的细胞,为了长期适应海水的盐度并保持渗透压,细胞里面的液泡中的细胞液含盐的浓度与海水都保持一致,所以可以生存在海中,一旦将它们放入淡水中,它们体内的细胞为了平衡细胞内外浓度,淡水会渗透到细胞内(水由浓度低的往浓度高的地方渗透),因而造成细胞涨破、生物体死亡,这表明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 14.D 【解析】 【分析】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详解】蛇为变温动物,也就是体温随着外界的温度而改变,外界温度高蛇的体温高,外界温度低蛇的体温低,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如寒带冻原蛇的血液会凝固而导致死亡。 故D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变温动物蛇的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 15.A 【解析】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A.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所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错误。 B.在“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中,主要描述了向阳的花木最早开始萌发,因此诗句中描写的影响生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阳光,B正确。 C.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C正确。 D.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等而进行斗争,两只老虎属于同种生物,则考虑种内关系,两只老虎在一座山中,必定会争夺空间、食物等资源,属于种内斗争,D正确。 故选A。 16.A 【解析】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详解】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树木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到重要作用。植树造林还能增加了大气的湿度、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对生物圈的水循环起重要作用。所以,题干所述现象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故选A。 17.B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分析解答。 【详解】A.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A不符合题意。 B.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表明生物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 C.荒漠炎热少雨,缺少水分,生活在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当体温升高到40.7℃时才会出汗,并且尿液非常少,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 D.在寒冷海域中生活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有利于保温,防止热量散失,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B 【解析】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微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一个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即包括生物部分,也包括非生物部分,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B符合题意。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不符合题意。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和部分植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D 【解析】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详解】A.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的70%,A不符合题意。 B.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B不符合题意。 C.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动植物种类丰富,C不符合题意。 D.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功能,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D符合题意。 故选D。 20.B 【解析】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详解】A.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因为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环境污染问题,该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影响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是最弱的生态系统,A正确。 B.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即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B错误。 C.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C正确。 D.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互相关联的,它们形成了统一的整体。从非生物因素来说:全球的大气和水是进行环流的;从地域来说:各类生态也是相互关联的。例如:聊城黄河流域所过之处有各种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许多微小的生物、花粉、种子、果实,能够随大气运动,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B 21.A 【解析】 【分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详解】A.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生存的基本条件,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A正确。 B.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B错误。 C.美美国耗巨资建造的一个模拟地球生物圈的完全封闭的实验基地——“生物圈Ⅱ号”,但是“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类不可能脱离地球环境和生存,也无法建立适合人类长期生存的人造环境,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所以人类还不能够模拟一个与生物圈相似,长久可供人类独立生存的生态系统,C错误。 D.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D错误。 故选A。 22.C 【解析】 【分析】生态瓶制作要求:①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②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③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④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⑤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⑥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详解】A.生态瓶中含有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其中河水、池泥、光为非生物部分,水藻为生产者,植食性小鱼为消费者,河水、池泥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是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瓶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A正确。 B.影响生态瓶里小鱼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空气、温度等,B正确。 C.该生态瓶中不仅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还有分解者等,C错误。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应保持源源不断的能量输入,生态系统输入的能量一般是光能,所以该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且需放在阳光下,D正确。 故选C。 23.A 【解析】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保护生物圈的是做法有: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分类处理垃圾,回收利用资源;工厂排放的废气经过处理再排放;骑行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植树造林;合理开发新能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 【详解】A.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人们干预生态系统,如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利于保护生物圈,A错误。 B.“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十大生态建设工程的第一个巨大植树造林工程,被誉为“世界林业生态工程之最”,该工程有利于保护生物圈,B正确。 C.由于草原上的植物根系发达,因而对保持水土有重要作用;树木的叶子和草原还能截留降水,涵养水源;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大气的湿度,可以调节气候,这些都是草原对生态环境的意义,因而退耕还林、还草是改善环境的最佳做法,C正确。 D.“十年禁渔”是为了保护鱼类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生物圈,D正确。 故选A。 24.D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详解】A.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必须是含有叶绿体的活细胞在光下才能进行,夜间不会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二氧化碳,光是条件,B错误。 C.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必须是含有叶绿体的活细胞在光下才能进行,而不是每个细胞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如根细胞,C错误。 D.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叶含叶绿体,D正确。 故选D。 25.B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等。 【详解】A.合理密植是充分利用光能,能够提高光合效率,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A不符合题意。 B.适时松土,可以促进根的呼吸作用,促进植物生长,从而提高产量,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适当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可以提高产量,C不符合题意。 D.光合作用需要光,因此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6.C 【解析】 【分析】如图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由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可知:水和二氧化碳进入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其中水是通过导管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是从空气中吸收来的。有机物淀粉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氧气是通过叶片进入空气的。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据此可知,①是有机物,②是氧气,③是水,④是二氧化碳,A是叶绿体。 【详解】A.由上分析可知,④表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A正确。 B.根据图示箭头方向可知③由导管向上运输到叶片,表示水,B正确。 C.图中②表示氧气,而“气肥”是“二氧化碳”,C错误。 D.图中A表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D正确。 故选C。 27.B 【解析】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 【详解】叶绿素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可以通过探究实验来探究,如在同一块地里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有光的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条件是光。大白菜的心叶由于外面叶片的遮挡,接受的阳光照射较少,导致大白菜的心叶因缺少叶绿素,而呈现淡黄色或白色。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8.A 【解析】 【分析】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这个特性来检验叶片中是否制造了淀粉。如果叶片变蓝说明叶片中有淀粉,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如果叶片不变蓝,说明叶片中没有淀粉,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淀粉和氧气。光合作用的条件有:光。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详解】A.该实验未检测是否生成氧气,所以不能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A符合题意。 B.叶片A的绿色部分与叶片B形成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滴加碘液后,叶片A的绿色部分含有二氧化碳变成蓝色;由于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叶片B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不含有二氧化碳)未变蓝色,说明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B不符合题意。 C.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以叶绿体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滴加碘液后,绿色部分变成蓝色,非绿色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C不符合题意。 D.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黑纸片遮盖的部分以光照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滴加碘液后,绿色部分变成蓝色,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9.D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叫光合作用。 【详解】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进行,通过叶绿体完成的。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所以,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D正确。 故选D。 30.D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实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详解】A.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人类和其它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营养,A不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对缓解温室效应有一定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地球上70%氧气来自植物光合作用,所以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C不符合题意。 D.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由此可知,提高了空气的湿度,使气候湿润与光合作用无光,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分析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里填数字) 31.(1)D (2)①.右②.②细准焦螺旋(3)目镜(4)⑦反光镜 【解析】 【分析】图一中:①是粗准焦螺旋,②是细准焦螺旋,③是目镜、④转换器,⑤是物镜,⑥是遮光器,⑦是反光镜;图二中:A低倍镜的目镜,B高倍镜的目镜,C高倍镜的物镜,D低倍镜的物镜,据此回答。 【小问1详解】 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D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再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最后转动反光镜,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意味着对光成功。 【小问2详解】 显微镜成的物像是倒像,因此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即物像偏向哪一方,装片就应向哪一方移动,物像可移动到视野中央。图三中的细胞的物像在视野的右边,故应将装片向右移动,物像可移动到视野中央。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为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图一中的②细准焦螺旋。 【小问3详解】 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只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换用物镜,污点移动就在物镜,不动就不在物镜。故转动转换器和移动玻片后污点没有动,则该污点最可能在目镜上。 【小问4详解】 显微镜的结构中,遮光器上有大小光圈,大光圈能使更多的光线进入,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大光圈;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用凹面镜。所以,若要改变显微镜视野的亮度,可以通过调节图一中的⑦反光镜。 32.(1)非生物(2)①.草②.光合(3)分解者(4)竞争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共生关系等。 【小问1详解】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草)、消费者(牛和羊)、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小问2详解】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草是绿色植物,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草,该生态系统中能量和有机物都来源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小问3详解】 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草再利用。因此,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小问4详解】 竞争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现象,牛和羊都以草为食,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33. (1)③→②→⑤→④→① (2)将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 (3)①.酒精②.B (4)光 【解析】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小问1详解】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操作步骤是③暗处理、②选叶遮光并光照、⑤取下叶片,去掉黑纸片、④隔水加热、酒精脱色、清水漂洗、①滴加碘液观察。所以该实验的操作步骤是③→②→⑤→④→①。 【小问2详解】 为了消耗叶片中的有机物,本实验采取的措施是③将天竺葵放黑暗处一昼夜。 【小问3详解】 实验过程中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脱色后漂洗,目的是除去叶片中的叶绿素,滴加碘液发现B见光部分变成蓝紫色。 【小问4详解】 此实验证明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出了淀粉。 34.(1)洗洁精(2)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3)单一变量(4)减弱(5)环境影响生物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小问1详解】 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唯一的变量是洗洁精不同,探究的是洗洁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每组计算水蚤心率的平均值,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小问3详解】 在实验中选取大小、发育状况相近,个数及其他环境均相同的水蚤,其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 【小问4详解】 根据上表中实验结果,小可以: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菹草能减弱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小问5详解】洗洁精稀释液对水蚤的心率有影响,这个实例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