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陆][注册] (您的IP:3.21.93.44)

课文内容

  史公祠是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祠堂,位于扬州市西北的梅花岭畔。乘旅游专线公交车,在盐阜路下车,穿过护城河上的小石桥,迎面可见一个朝南开的红木门,这里就是史公祠。史公祠的门额上题有“史公墓”三个大字,大门右边悬挂着朱德题写的“史可法纪念馆”楠木牌匾。
  史公祠内树木葱茏,枝繁叶茂,浓荫蔽日,显得十分庄严肃穆。沿着石阶路前行不远,就到了飨堂。堂前的檐柱上刻有一幅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是清人张尔荩所撰写的。进入飨堂,堂内明间有云纹形梅花罩格,高悬着“气壮山河”四个遒劲大字的横匾,两边的抱柱上是郭沫若题写的对联:“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飨堂正中间安放着史可法的干漆坐像,他身穿明代官服,头戴乌纱帽,正襟危坐,威风凛凛,双目中透出一双刚烈的凛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飨堂四周的平橱内陈列着明代扬州城池图,以及从史可法衣冠冢里挖掘出的玉带片、骸骨等遗物。
  飨堂的后边就是史可法的衣冠冢,墓前有砖砌三个门的牌坊,上额是“史忠正公墓”。在两株蔚秀的银杏中间,立着一通石碑,上书“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公可法之墓”。碑后的墓台有一个塚墓,那就是史可法的衣冠冢。墓地右侧有一四方形门,门上镶嵌着“梅花岭”三个绿字的石匾,从门走进去就是著名的梅花岭。梅花岭其实不过是个小丘,因明万历年间,扬州太守吴秀疏浚运河积土成小丘,上面栽着许多梅花而得名。我沿着石台阶向低矮的岭上攀登,三百六十多年前扬州保卫战的场景,不由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一六四五年四月,清兵在豫王多铎的率领下,挥军南下,势如破竹,一路攻占了淮安、泗洲,集结重兵围困了扬州。时任南明兵部尚书的史可法正督师扬州。面对清军的围攻,他一面下令官兵加固城防,一面向南明朝廷求援,但朝廷没有派兵来增援。此时,扬州城危在旦夕,铺天盖地的清兵气势汹汹地冲向了这里。清军先后五次派人送劝降信,并许以高官厚禄,可史可法不为所动。他把劝降书投入进火中,将清军的来使扔进护城河内。四月二十四日,史可法冒着密集的炮火,率众填堵被清军大炮轰塌的城墙,并亲自镇守西北角。次日城破,清兵蜂拥而入。史可法自杀未遂,被众将士拥至小东门。眼看着清兵向未断气的明军提刀乱砍,史可法忍无可忍,大声喊道:“住手,我就是史可法!”他怒目而视清兵,两眼放着绿光。清军将他团团围住,押着他去见清军统帅多铎。多铎劝史可法说:“此前我已多次送信劝你投降,可你就是不答应。现在你已为明朝尽了忠心战败,我们大清很敬佩你的为人,只要你诚心归顺我们,我必委你以重任。”没等多铎讲完,史可法就打断了他的话:“我是大明的重臣,怎能苟且偷生,成为一个毫无气节的人!我早下定决心,誓与扬州共存亡,现在扬州城已被你们攻占,我只求一死。”多铎见劝说无效,就命人将史可法杀害了。
  为报复扬州军民对清军的誓死抵抗,多铎下令屠城十日,八十万扬州军民惨遭杀戮。史可法死后不久,义子史德威悄悄回到扬州城寻找他的遗体。可是扬州城经过这场大屠杀后血腥风雨,大街小巷横七竖八地堆满了尸体,再加上当时天气十分炎热,许多尸体已经腐烂得辨认不出面目来。史德威怎么找也找不到史可法的遗体,只好把史可法生前穿过的袍子和用过的朝板带回去,埋葬在扬州城外的梅花岭旁。
  史可法面对强悍的清军入侵,率领杨忠军民誓死抵抗,以八十多万人的生命代价捍卫了一个民族的尊严。满清统治者强迫被征服地区的汉族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族服饰,不照办就会惨遭杀戮。为了维护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被践踏,江南地区的民众奋起抗清,史可法无疑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杰出代表人物。尽管他以自己的微薄力量,没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但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史可法以自己的舍生取义精神,向世人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世界上每个民族都十分珍爱自己的传统文化,任何外来敌人企图改变被征服民族的文化时,必定遭到被压民族的激烈反抗。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史可法才为后来人所敬慕。三百多年来,前来史公祠凭吊的人络绎不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光辉诗篇。
  清代全祖望的名文《梅花岭记》,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史可法殉难的整个过程,和梅花岭衣冠冢的由来,以“梅花如雪,芳香不染”象征史可法的气节坚贞高洁,处处留露着作者对史可法的无限崇敬。一九六二年适逢史可法三百六十周年诞辰,当代文豪郭沫若作诗以为纪念:“国存与存亡与亡,巍峨庙貌甚堂堂,梅花岭下遗香在,铁何时返故邦”。史可法就像梅花岭上的梅花那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的卓然人格魅力就像夜空里璀璨的星辰一样,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