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动物的保护色》(教案)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长春版

资料详情
需要5个学币
ID:1021-19348383
版本:通用版
类型: 教案
地区:吉林省
文件:16.6KB
日期:2024-03-05
作者:21jy_231974192
星级:1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235710012014200《3 动物的保护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动物保护色的概念、种类和作用,掌握观察和识别动物保护色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实践等活动,学生能够亲历动物保护色的奇妙世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怀,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动物保护色的概念、种类和作用。 2. 观察和识别动物保护色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和识别动物保护色。 2. 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播放视频:展示各种具有保护色的动物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神奇和多彩。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动物为什么不容易被我们发现吗?它们身上有什么特殊的颜色或花纹吗?这些颜色或花纹有什么作用呢? 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动物的保护色》,揭开动物世界中的神秘面纱。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 动物保护色的概念和种类(10分钟) (1) 讲解动物保护色的概念:动物保护色是指动物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进化出的一种保护自己的颜色或花纹。这种颜色或花纹能够帮助动物在环境中隐蔽自己,避免被捕食者发现。 (2) 介绍动物保护色的种类:动物保护色可以分为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三种类型。保护色是指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的颜色,如绿色的螳螂、枯叶蝶等;警戒色是指动物体色鲜艳且具有警告意味的颜色,如红色的瓢虫、黄色的蜜蜂等;拟态是指动物模仿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形态的颜色和形态特征,如竹节虫模拟树枝、兰花螳螂模拟花瓣等。 2. 动物保护色的作用(10分钟) (1) 讲解动物保护色的作用:动物保护色的主要作用是隐蔽自己、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的侵害。通过拥有与周围环境相似的颜色或花纹,动物可以更好地融入环境中,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同时,一些具有警戒色的动物还能够通过鲜艳的颜色警告捕食者不要靠近,否则可能会遭受反击或伤害。 (2) 举例说明动物保护色的作用:例如,绿色的螳螂在绿色的草丛中很难被发现;枯叶蝶在枯叶堆中就像一片真正的枯叶;红色的瓢虫在绿叶中显得格外醒目,提醒捕食者不要靠近;竹节虫模拟树枝的形状和颜色,使其在树林中难以被察觉。 3. 观察和识别动物保护色的方法(5分钟) (1) 讲解观察和识别动物保护色的基本方法:要观察和识别动物保护色,首先要学会观察动物的生活环境和行为习惯。在不同的环境中寻找具有保护色的动物样本;注意观察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体色变化和行为表现;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推测其可能采取的保护措施。 (2) 示范观察和识别动物保护色的具体步骤:选择一个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环境作为观察地点;准备好放大镜、望远镜等观察工具;仔细观察环境中动物的体色、花纹和行为表现;记录下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实践操作(30分钟) 1.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2. 选择观察地点:各小组选择学校或社区内的一个地点作为观察对象,如公园、动物园、湖泊等。在选择观察地点时,要考虑到安全因素和观察对象的典型性。 3. 制定观察计划:各小组根据所选地点的特点和动物的习性,制定详细的观察计划。计划应包括观察时间、观察内容、记录方式等内容。 4. 开展观察活动:各小组按照观察计划开展观察活动,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安静和距离,避免惊扰动物。 5. 记录观察结果:各小组将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和记录,形成观察报告或日记等形式的作品。在记录过程中,要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观察到的情况和感受,并配以图片或视频资料加以说明。 6. 交流分享:各小组将观察报告和日记进行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和心得体会。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四)拓展延伸(5分钟) 1. 环保教育:结合动物的保护色和生活习性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动物生存环境的影响及如何减少这种影响的方法和措施。同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中来共同维护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动物保护色的概念、种类和作用以及观察和识别动物保护色的方法强调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