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共23张ppt)

资料详情
需要5个学币
ID:8-9984436
版本:统编版
类型: 课件
地区:全国
文件:7.5MB
日期:2021-08-10
作者:微积分的世界
星级:1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发展的突出成就 唐宋两代长达600余年,一般认为经济在不断发展,而当时的经济发展当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人口的增加,使土地不断得到开垦,而新垦地的增加又使粮食产量不断上升,这就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 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传统农具发展: 灌溉器具:北宋时,龙骨翻车已相当普及,高转筒车亦开始盛行。 耕作器具:铁制犁铧多样化,铁耙、弯锄、镰刀、踏犁、秧马等,普遍使用。 宋代以后,我国养蚕业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而且由分散趋于集中。棉花(吉贝、木棉)的栽培区逐渐向北扩。 经济作物的种植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出现了茶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主要从事商品生产。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对于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松江(今上海)童养媳出身的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年轻的时候曾经流落到海南岛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向黎族姐妹学习了棉纺织技术,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左右回到故乡,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并且总结了一套纺纱技术。同时她还革新了轧棉和弹棉工具,纺纱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迅速改变了当时松江地区的落后面貌。使当时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中心之一,精美的“乌泥泾被”运销全国。 2.手工业各部门发展的成就——棉纺织业 2.手工业各部门发展的成就——制瓷业 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元代釉里红 (1)矿冶业 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2.手工业各部门发展的成就——矿冶业与印刷业 宋人的知识产权意识: 宋代的出版商在刊印书籍时,通常要印上版权页——“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 (2)印刷业 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2.手工业各部门发展的成就——矿冶业与印刷业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特 点 概 况 商品流通 规模扩大 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海外贸易 非常繁荣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茶叶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城市兴盛 引人注目 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临安到元朝改称杭州,仍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 “交钞”—— 元朝纸币 ▲”交子”—— 北宋纸币 ▲ ”会子”—— 南宋纸币 学习拓展 宋元时期纸币的发行和使用,是这一时期商品流通领域令人瞩目的现象,在世界商业史上也是大幅度领先的。请搜集资料,了解宋朝、元朝纸币的发行和使用有哪些不同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中的北宋东京街市 广州 泉州 明州 马可·波罗 (1254—1324年) ? 材料一:泉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有发达的造船业和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空前繁盛。泉州港(亦称刺桐港)被誉称为“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而驰名中外,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主要贸易种类 贸易国 进口 香料有58种,宝货珍玩12种,工业原料27种,纺织品19种,金属物9种,器用品6种,副食品7种。 64个 出口 丝绸织品54种,陶瓷器41种,茶叶、药物、金属、和杂货63种。 材料二: 宋元时期泉州港对外贸易统计表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元时期泉州港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空前繁盛的原因。 特点:贸易区域广泛;贸易种类繁多;出口以丝绸、瓷器、茶叶、药材为主。 原因:商品经济繁荣; 造船业发达; 航海技术先进; 政府重视对外开。 “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台山市海域),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距今800多年。沉船中出土了18万余件文物精品,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 知识拓展 ▲ 南海一号沉船 (1)南宋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南多北寡的格局也已定型 (2)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宋临安城 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 平民社会 科举制面向全社会开放,强调公平竞争;平民家庭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活力;“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 人身自由 国家控制 对土地买卖、典当不加干预;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更自由;金元时期,出现一定逆转,大趋势没变。 贱民阶层数量减少;世袭奴婢减少,雇佣关系发展;农民租佃关系发展,人身束缚减少。 四、社会的变化 租佃制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后期﹐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丧失,“公田不治”﹐土地关系逐渐走向私有化﹐井田制破坏﹐封建依附关系开始产生﹑发展起来。新兴的地主阶级改变旧的剥削方式﹐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作为自己的“私属徒”,把土地分给他们耕种,从中收取地租,租佃制度于此产生。 租佃关系: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部分或全部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即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和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基本概念 深化理解 宋代的租佃契约制 宋代的租佃制或称租佃契约制,即地主私有土地和各类国有土地在出 租时多采用“明立要契”的方式,这种契约具有法 律约束力,如承租者不能如约完纳地租时,官府则 以法律手段使契约内容得以兑现 租佃制下的地租形态,以实物地租为主,其中又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分成租中以对分制较为普 遍,也有四六分或三七分者。在两浙等粮食产量比较稳定的地方,流行定额租,租额一经确定,若干年不变,承租者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 在租佃制下,客户对于地主、官府的人身依 附关系大为削弱。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思考: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史料探究 课堂检测 1.两宋时期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D 2.《析津志》记载:元大都城内外的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帽子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 A.水陆交通不畅阻碍了商业发展 B.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 C.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购物 D.元政府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 B 3.唐朝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朝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