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散步》第二课时课件(共29张PPT)+教案+素材

资料详情
需要75个学币
ID:2-9929052
版本:统编版
类型: 素材 教案 课件
地区:全国
文件:129.7MB
日期:2021-08-02
作者:素面女孩
星级:5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1(共29张PPT) 导入新课 家是温暖的港湾,在我们疲惫时给我们依靠;家是人生的加油站,当我们感到沮丧时,它总是给我们前进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的《散步》,走进他笔下温暖的家。 散 步 了解作者及文章相关背景,积累“分歧、各得其所”等重点词语。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重点) 品味“大词小用”“对称句”“回环句”的妙处,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难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难点)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品味“大词小用”“对称句”“回环句”的妙处,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难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难点) 课时目标 抓住本文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解决分歧 时间 地点 人物 初春 南方的田野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事情起因 在田野上散步 事情经过 因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 的问题发生了分歧 事情结果 温故知新 1.指出第4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题思路] (1)概括描写的内容,明确景物的特点。 (2)结合语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作用包括: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设置背景); ②描绘景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 ④借景抒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考点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精读赏析 [参考答案] 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方早春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生命新生的活力。为散步设置了背景,同时烘托出一家人散步时感受春天之美的幸福、愉悦心情。 精读赏析 2.本文采用小说笔法,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说说文中有哪些波折并简要分析。 波折一: 母亲本不愿出来 在“我”的劝说下同意 “我”选择走大路 波折二: 走大路还是小路发生分歧 波折三: 母亲迁就孙子走小路 母慈子孝 尊老 爱幼 精读赏析 3.阅读第8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作者通过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照应前文);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点明主旨);又揭示了文章寓意: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即对上赡养,对下培养)的重任(对家庭的使命感)。 精读赏析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4.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神听她的话一样。 例句 对称句 对称句/回环句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对称句 精读赏析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对称句 对称句/大词小用 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对称句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对称句 精读赏析 这些对称的语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说,从语意表达上看,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从语音美感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美,两句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对称句、回环句 对称句就是把事情的两个方面并列着说,从语意表达上,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从语音美感上,句式整齐,有着对称之美,两句相互映衬,很有情趣。 回环句就是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地说明,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 精读赏析 常见的考查形式 (1)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结合上文,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3)怎样理解“XX”一词? 答题技法 1.结合本义,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的指代义。 2.联系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 3.依托写作手法挖掘词语含义。 考点 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5.如何理解本文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中“熬”字的含义。 精读赏析 [参考答案] “熬”在这里指“艰难地挨”。“熬”与前文的“太迟”“总算”形成呼应,生动而贴切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担忧和关切,也表现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精读赏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作者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因为走的是小路,所以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跌,非稳当不可。从深层理解来说,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这是一句情思隽永、富含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承受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慢慢地”“稳稳地”行走,可以看出中年人照顾一家老小、肩负家庭责任时的小心、稳重;“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 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合作探究 2.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课文题为《散步》,不仅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此外,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回味、思考的空间。 合作探究 3.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与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试着通过朗读来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 《秋天的怀念》 沉痛、感伤、悲慨、压抑,结尾处又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 《散步》 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 合作探究 4.这篇散文大词小用、小题大做,获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是本文的显著特点。比如,把“母亲要走大路”与“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而且,面对“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样的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结尾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富含深意、耐人寻味,使读者一下子领悟到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从全文看,作者赋予“散步”这件小事诸多深远的内涵,也可以视为散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合作探究 5.对于本文的主旨,你有哪些理解? 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祖孙三代在田野散步,面对分歧,“我”尊重母亲的选择,而母亲又尊重孙子的选择,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气氛和谐。 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我”劝母亲出来散步和顺从母亲走大路,表现出“我”对母亲的孝顺,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 合作探究 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责任和担当。中年人对上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对下肩负着培育子女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承前启后”的使命感。 本文旨在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体现的是儿子对母亲生命的关爱、关怀。“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体现了生命的坚强。本文写景也是显示出生命的活力。“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正好是象征生命的一种延续,一代一代,绵延无尽。这些环环相扣,都与生命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合作探究 散步 总起:交代事件、地点、人物 散步经过 散步原因 田野春色及散步乐趣 产生分歧及解决办法 尊老爱幼 责任担当 结构梳理 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祖孙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主旨归纳 课堂小结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内容丰富,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括: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要从物质方面供养,更要有发自内心的爱。 2.奉养。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3.侍疾。老年人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 拓展延伸 4.立身。《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也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有成,父母就会高兴。 5.谏诤。《孝经》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更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拓展延伸 以小见大 《散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十分动人的情景,其中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更是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丰富了文章的思想。请你试着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片段来表现一个主题。 写作指导 所谓“以小见大”,是指通过叙写生活中一件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来阐述一个大的主题。要做到这样,就要善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小事,材料虽“小”但意义却“大”。把特定的事件、人物的动作和行为用特写镜头进行“放大”,给人以真实、鲜明、清晰的印象。抓住人物或事件的特征来写,通过准确、生动、细致入微的描绘,来增强形象的可感性。 布置作业 写作示范 “今天是个好日子……放学后一进家门,我就听见了奶奶的歌声。“奶奶,什么事这么高兴啊?”我忍不住问。“下个周末,我要跟王奶奶她们几个老姐妹去海南旅游啦,这次可是坐飞机去哦!”“坐飞机有什么了不起的?”“你是不知道啊,奶奶年轻的时候,那可是一年都难得进一趟县城,坐个汽车都难,更别提坐飞机了……”奶奶滔滔不绝地讲起过去那艰苦的生活…… 以小见大,通过奶奶出行方式的变化反映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布置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