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教案

资料详情
需要5个学币
ID:5-9523354
版本:浙教版
类型: 教案
地区:全国
文件:28.3KB
日期:2021-06-29
作者:21jy_5413347066
星级:1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教材分析: 对现代学生来说“地球是个球体”这一知识已经是一种常识了,所以他们对于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会有点不可思议,或者难以接受。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点拨学生,比如古代中国的“盖天说”虽不科学,但是在当时来讲已经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又因为学生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不足,所以对于要找出一些自然现象来证明地球是球体,就比较难了。相对于这些,现代学生对于高科技的内容的熟悉和兴趣程度要高于其他内容,可以在观看中国航天的视频的同时介绍宇宙中观察的地球是怎么样的,并且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知道一些证实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和方法。 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能描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学会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事例,初步知道如何团队合作合成探究实验。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并对此进行科学的分析 掌握团队合作进行探究实验,并能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在不断地完善着,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也不断进步。 通过讨论活动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 感悟不断追求、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对于地球的形状学生大都已经知道,关键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了解地球的形状。通过课件、视频和小实验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 教学重点: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更科学更生动的来了解地球的形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2.视频 3.探究实验用具:排球、纸条、铅笔 教学形式 小组讨论 2.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预习反馈】: 师:同学们,课前的预习单完成了吗? 生:完成了。 师:有没有同学想把自己的预习成果与大家分享一下。 找几个学生汇报答案,让其它学生进行评价。 【导入】 师:同学们完成的都非常好,那大家在完成预习题的时候也应该知道了我们今天要开始新的内容的学习《人类的家园—地球》。 【讲授新课】 师:地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通过预习大家也知道地球是一个椭球体,(PPT展示标题和卫星拍摄地球照片)但是古时候的人们却不是这样认识的。例如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与古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其他古国的人们是怎么样认为的呢? (PPT展示四大古国对于天地的认识) 古代中国人——浑天说,盖天说,天圆地方 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由大象(一个民族的象征)驮着在龟背上。 古代巴比伦人——…… 古代埃及人——…… 师:你们觉得四大古国的人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正确吗? 生:不正确 师:因为当时科技的限制,古人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有很多局限性,但是他们能够从生活中观察总结的探究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那我们也从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来证实一下地球是球体吧。 师:看到这个画面有没有想到一首诗呢?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帆船远去时的情境是如何的呢?我们一起来观察下,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帆船在远去的时候,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师:大家说他说得对不对啊? 生:对。 师:我还是觉得不放心,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来看看,这里要用到排球,铅笔。那排球相当于什么呢? 生:地球 师:那铅笔头和笔身分别代表什么呢? 生:铅笔头代表船身,笔身代表桅杆。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笔从排球的最顶端开始,铅笔笔尖紧贴排球球面,让铅笔慢慢朝我这个方向移动,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呢? 生:铅笔的笔尖先消失,笔身后消失。 师:好,那现在我将铅笔慢慢的往前移动呢?你们又观察到了什么呢? 生:笔身先出现,铅笔的笔尖后出现。 师:那是不是和帆船远去和驶来时的情景一样呢? 生:是的。 师:科学实验要求具有可重复性,可是排球只有一个,那大家想想有什么我们身上的器官可以代替他呢? 生:…… 师:我们就用各自的拳头代替排球来重复一下这个实验,你们都各自做做看,看看结果和我们大家一起做的一样不一样。 (学生实验,适当指导) 师:结果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如果是在平面上移动会是这样的结果吗?大家在平面上重复这个实验看看会是什么结果呢? (学生实验,适当指导) 师:大家做得都很认真,那我们请同学来给我们总结下这个小实验。 生:…… 师:大家同不同意这几位同学的答案啊? 生:同意。 师:那我们接下去再看看还有哪些现象可以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师:这几幅图片大家看完后,有没有想到另外一句古诗呀?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那这个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站得高可以看到的范围更大。 师:根据这个我们又可以推测? 生:地球是个球体。 师:这2个都是白天可以观察到的现象,那晚上是不是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呢?大家看这幅图片,是什么啊? 生:月亮。 师:看到月亮你们会想到李白的一首什么诗呢?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好,很好。月亮还有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是什么呢? 生:月食。 师:对,月食。大学者亚里士多德逻他注意到月食时大地投射到月亮上的影子是圆的,由此推测大地是球体。那月食的成因大家小学里应该学习过了吧? 生:是的。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地球把太阳的光线挡住了,导致了月球无法反射太阳光到地球上,我们就看不到月球了。 师:他说得对吗? 生:对。 (PPT展示月食示意图) 师:那我们一起来模拟下月食吧。以老师的头代表月球,自己的头则代表太阳,排球代表地球。排球从右向左划过自己眼睛与老师头部之间,同时用一只眼睛来观察。在排球移动的过程中,注意排球遮挡住老师的部分与老师头显露部分的交界处是呈什么形状啊?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生:呈圆弧形。 师:老师这里有一张月全食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生: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球表面的形状也是呈圆弧形的。 师:那这和我们的实验结果是不是一样的啊? 生:是的。 师: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测,地球的形状是个? 生:球体。 师:那到目前为止虽然我们有了3个证据可以推测地球是个球体,但并不是直接的证据吧。这也是因为当时科学技术的限制,到了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用自己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一起来看下。 (视频:麦哲伦环球航海) 师:麦哲伦他们这种为科学事业不懈努力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那到了现在,科学技术已经可以让人们飞出地球,从外太空观察地球了。那从外太空看地球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视频展示:杨利伟拍摄的太空视频) 师:杨利伟作为我国第一位宇航员给我们拍摄了一段珍贵的地球照片,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到地球是个大的球体。这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师: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下,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啊? 生1: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生2:登高望远(站得高看得远)。 生3: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呈圆弧形。 生4:麦哲伦的环球航海。 生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生6:…… 师:同学总结得非常好,那既然已经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了,人们的科技已经可以让人们飞出地球去观察地球了,于是人们想进一步知道地球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球体呢? 师:现代科技表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也就是说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椭球体。那么在预习的时候,大家已经知道了地球的2个半径,我们这里在巩固下。 (再次巩固地球大小的知识) 师:那对于地球的认识,是不是从古人的非球体,到之前的球体,又到了现在的椭球体,那今天随着科学的发展是不是可能会出现更加精确的描述呢? 生:是的。 师:科学家对于仅仅知道地球的形状还不够满足,他们还想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这时候,如果有把巨大的刀把地球切开会是怎么样的呢? 师:这当然是不可以的,但是呢我们可以切鸡蛋,用鸡蛋的结构类比地球的结构。观察下鸡蛋的剖面,我们可以看到鸡蛋由外到内,可以分为? 生:蛋壳,蛋白,蛋黄。 师:同样的,我们也将地球的结构也分为了3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在岩石圈下面呢就是软流层。 师:我们把其中的一部分放大看看,可以看到地壳和蛋壳一样非常薄,地幔又可以分为上下地幔,比地壳厚了好多。最里面的地核也可以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是地球结构最厚的结构。 师:今天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让我们一起看看今天学了哪些内容。第一部分我们学习了一些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也知道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之后,我们又对地球的大小进行了巩固,最后又将地球的结构给介绍了,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习题看看大家掌握的情况。 【习题巩固】 (见附件) 【作业布置】 师:大家对于今天的内容掌握都很好,今天的课后巩固,完成作业本《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有时间的话搜集一些资料了解麦哲伦环球航行发生的故事。 板书设计 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地球是个球体: 1.证据: 2.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 非球体→球体→椭球体→ …… 站的高,看的远 3.地球的大小: 麦哲伦环球航行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月食的轮廓呈圆弧形 卫星照片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 从外到内分三层:地壳 地幔 地核 八、知识拓展 各圈层的特点 1、地壳:指地表到莫霍界面,以硅、铝成分为主,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铁、镁成分相对增多。 2、地幔:从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随深度的增加,铁镁成分增加。根据地震波的特性,以地下1000千米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处于高温熔融状态,据推测它是岩浆可能的发源地之一。 3、地核:在古登堡界面以下,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性,以地下5000千米为界,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为液体,内核是固体,以铁、镍为主。 从软流层以上,全部是由岩石组成,故称岩石圈,即: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合称岩石圈。 下地幔 外 核 地壳qiqqiao壳 地幔 地核 内核 上地幔 岩石层圈 软流层层 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