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评析:主题被陌生化处理 驱动强化本质性任务

资料详情
需要0个学币
ID:2-9472809
版本:通用版
类型: 素材
地区:全国
文件:20.3KB
日期:2021-06-20
作者:21jy_1840287555
星级:0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2021届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评析:主题被陌生化处理 驱动强化本质性任务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评析   一、材料启发主题范围   这道题材料具综述性质,时间跨度百余年,从“五四”以来,各个时代的标志性符号都有涉及,有名的歌曲、文学、人物等多达几十条,力争增强材料对各种类型、性格、个性、志趣等有差异的考生都能产生触动,能拨动他们的心弦,为考生写作创设最适合的心理条件。材料起到引出主题并适度明确作文范围的作用,对考生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考生获得的实际提示会依据考生的素养差异而不同,阅读与思维素养越全面扎实的考生获得越多。从《义勇军进行曲》里,我们感受到一代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因为他们觉得即使牺牲生命也值得;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里,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建设、复兴等所立下的丰功伟绩,其中多少中华好儿女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事业“可为”从而“有为”;《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所记录的人物不同,命运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那就是对自己的事业感受到“可为”从而“有为”,即便生命如流星,也曾经在天地之间划下耀眼的光芒,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无论是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还是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都是我们的榜样,敬畏自己的事业,在自己的事业上高高筑起丰碑,让我们感激涕零,让我们高山仰止。“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这里的“阳光”是个比喻,应该是理想信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坚信的内在素养。考生作为当今最新一代青年,走上了历史的前台,我们也要自觉将个人奋斗的精神、美好的生涯规划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续写历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想一想自己的“可为与有为”是不是应该有它特殊的指向、特殊的使命呢?   二、主题被陌生化处理   “可为与有为”,让我们想到大有可为,是说自己从事的事业或自己正在干的活实质上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这是敬业的前提,也是敬业的心。“有为”,让我们想到大有作为,这是敬业的收获,是敬业之功。依据曹雅欣《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敬业的标准看,“可为与有为”实际是敬业观的代名词。看一看材料中提到的那些人物,哪一个不是敬业的“标兵”?哪一个不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使命感和敬畏感从而又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业绩呢?   试题不说怎样培育和践行敬业观,而是以“可为与有为”代之,这是陌生化的处理,是避免宿构的方法。当考生借助自己的理解,将陌生化的主题看破之后,考生就获得一片光明的天地。   考前,我曾经借助“费明富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提倡考生“考前做好‘两整理’‘两思考’”,其中第二个思考就是:“思考——选择几个自认为重要的主题思考,如敬业(奋斗、宁静、自强……)、文明(节俭、生态文明……)、学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等,重点思考这些方面的错误言论,写几段驳论性文字,如陶行知《创造宣言》(九年级统编本第五单元)中的类似文段。”   早在三月份,我应邀给王后雄《高考押题卷》撰稿《2021高考作文题悬揣》,稿件过了协议保密期后,我也将其在“费明富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转发。这里请允许我们转呈其中的部分,这对我们认识和理解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题大有裨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奋斗就要有目标理想。牛顿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奋斗是成功的必需。海明威说:“这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为它奋斗!”奋斗的理由千千万。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奋斗者往往需要几分呆气……奋斗,往往与其他品质伴随出现,并相得益彰。 团县委组织的“‘青年·奋斗’主题团日活动”邀请你作为教育界青年代表参加活动,发表以“青年的使命,奋斗的人生”为主题的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我命的作文题,在“命题理由”中有这样的陈述:“2021年高考我们认为要特别注意敬业与文明。敬业实质就是基于自己的学业、职业、事业或产业并为之奋斗;奋斗的目标与敬业者的人生规划与理想如出一辙;奋斗取得成功就是立下敬业之功;奋斗者最好的姿态就是保持敬业之心,挺出敬业之态;奋斗需要几分呆气,说明敬业者要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能激发我们敬业、奋斗的热情与豪情……一句话,时代需要奋斗又为奋斗者提供机遇和动力。”这段话也是在引导考生善于化陌生为熟悉,而其最后一句话不就是“可为”的具体阐释吗?在“构思建议”中,我们有这样的说法:“预设读者,带入问题,让文章在解决问题中显现价值与力量。与高中生谈奋斗,显然要基于我们对学业的正确理解。但是现实中着实有不少同学,对所学学科的价值认识肤浅片面,从而影响自己学习的动力。帮助其他同学端正学科态度,充分认识学科价值,助其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一个人从事一份工作、一种职业或一项事业,若其对这份工作、这种职业或这项事业的价值认识越充分越重要,他从事起来的内驱力就越强,其“可为”感也就越强。   三、关系等待考生建构   “可为与有为”之下,我们总不能止于前一部分写“可为”,后一部分写“有为”吧。我们要将它们统一起来。结合前文,考生似乎可以将其统一在“敬业观”名下,强调培育和践行敬业观,就要首先善于发现业之可为,也就是要有敬业之心;其次要有敬业之功。这两个要素齐全,才真正算是有了敬业观。有的同志,心中没有“阳光”,没有目标,没有理想,只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看上去也蛮辛苦的,但是没有建立新的业绩,这样的同志平时自称“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他们是称不上真正具有敬业观的人。换句话说,敬业者,心中要有目标,要为目标奋斗,达成目标也就有了敬业之功了。当然,“有为”不仅仅取决于我们的内在,还有外在环境。这里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做文章”之处,我们正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之上,时代需要无数敬业者,也为敬业者提供了非常适宜的条件。当下,世界新冠疫情依旧肆虐,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和泛政治化倾向日趋加重,我们各项事业、产业的发展空间不仅得不到拓展反而一定程度上受到种种力量的挤压。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尤其需要一方面坚定“可为”的信心信念,一方面增加争取“有为”的投入,凝聚更多的民族智慧。   即便我们担心出现一个“顶头上司”敬业,会在阅卷环节出现风险,我们也可以讲明“可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可为”是行动前或奋斗中的认知与信念,是坚定行动的内驱力,是最终“有为”的必备条件。而“有为”则是行动的成果、奋斗的结晶,是验证“可为”之正确的唯一标准。这是需要考生有辩证思维的能力了。当然,这不是说只要有“可为”之心就能收获“有为”之果。其实在“有为”出现之前,我们还要有敬业之态,奋斗之态,有大量的投入,甚至任何程度都可能的牺牲。   四、去除任务驱动非本质要素   自从2015年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始终以任务驱动型作文为常态。今年这道试题还是不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呢?若依据有些老师的标准,如时政性、情境性、实用性、评论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这就不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但是我们理解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驱动任务包括以下内容:①写出作者个性;②预设读者;③强调事实与观点的积累与应用;④熟悉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当代语境;⑤用批判、发展、联系、辩证等眼光深度观照传统和现实;⑥能运用描写、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根据需要文明得体地表达。参见下图模型。   若依据这个模型看,我们觉得这道题是主题作文,也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它符合驱动任务的基本构件。今年高考后,有不少语文教师感言,今年作文题有难度,以前据说有用的背背素材、练练模板等方法不再管用了。因为它对考生挖掘自身潜能潜质(若有的话)要求高,这是写出个性的根本所在。凡是优秀的文章,都是具有针对性的,也就是有较为明确的读者预设。该题也不例外。这不能简单从题面上看有无要求。至于核心价值、高阶思维、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不是没有,而是更集中更严苛了。假如考生对敬业观比较熟悉,化陌生为熟悉就会变得自然;相反,考生下笔难矣。所谓任务驱动,就是要奖励准备充分的考生,“难为”没有准备或盲目准备者。惟其如此才能发挥高考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句话,作文有育人功能,作文功夫在作文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