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作文全国甲卷作文深度解析及范文(六)

资料详情
需要0个学币
ID:2-9458560
版本:通用版
类型: 素材
地区:全国
文件:19.7KB
日期:2021-06-17
作者:21jy_1840287555
星级:0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2021年高考作文全国甲卷深度解析及范文(六)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勇于探究 责任担当:勤于反思 社会责任 学会学习:问题解决 乐学善学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 自我管理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背景介绍。“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这句话告诉了我们,百年征程里,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已经相互交织,不可分割,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也是息息相关。第二部分例举我们过的节日、唱的歌曲、读的作品、景仰的革命烈士,引导考生感悟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获取精神的滋养和激励,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汇在一起,进而思考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能够做什么,怎样才能有所作为,个人志向的树立与青年有为的关系相辅相成,完成时代历史使命。 2.典型任务的限制。材料背景和内容部分进行了多重任务限制,首先,考生的写作背景被限制为“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其次,写作的对象是“青年”;写作的主题是“可为与有为”要注意“有为与可为”之间的关系。;写作的重点一是“青年的可为与有为”,要突出“可为与有为”的标准何在,具体内涵是什么,怎样的人生才是好的人生;写作的要求是“汲取先辈身上的革命精神如何推动青年有为与可为”。 3.价值判断的限制。考生深入体会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自觉接受这种精神的洗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围绕“有为与可为”这个主题,引导考生关注个人自省、人生的理想、人生的意义;也体现了理论思辨与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扣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定位,考查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考生在写作时,围绕“有为与可为”这个主题来写作,可以分享自己的感悟,通过“先辈精神”的洗礼,在有为的时代,做有为青年;可以写自己的思考,如材料提到的“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还可以从自己的个人品质、个人生活、个人理想等角度切入。 2.思维方向是开放的。考生可以从个人层面的“立志可为”写个人成长过程中所受启发而立下的可为之志,写个人如何成长,写自己为理想而奋斗等;可以从民族、国家、社会的层面“立可为之志”,如从榜样中汲取民族的精神力量,个人在社会上的担当,个人与家国命运与共等;也可以对“可为与不可为”“可为与有为”“个体与社会”等进行辩证分析。材料所列举的考生读的作品,唱过的歌曲,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其中《为人民服务》号召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沁园春·雪》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古论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充分显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荷花淀》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坚贞勇敢的性格精神;《红岩》讴歌了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考生可回顾这些作品,梳理其内容,归纳其精神,以获得精神的滋养和激励。回顾革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烈士“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与榜样“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学习其精神内涵,指导青年人航向。 3.表达方式是开放的。本次作文无文体的限制,表达方式是自由的,可以从审视自我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可以从自我与国家的角度进行辩证分析;还可以由一事一物一人触发自己的反省。 解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将青年的成长与未来发展置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环境中,旨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思考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关系。既考查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考查其理性思维能力。试题的写作情境、写作内容等都非常明确,审题难度不大。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 于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 2. 勇立潮头,奋发有为。 3. 秉持可为之心,造就有为人生。 4. 欣逢盛世,自当有为。 5. 和时代序曲,谱人生华章。 6. 铁肩担道义,盛世谱华章。 …… 偏题立意: 1. 青年奋斗,方能致远。(忽略题目要求,偏离“可为与有为”的关系。) 2. 自立自强,复兴中华。(空喊口号,偏离“可为与有为”的关系。) …… 下水文?? 立可为之志?做有为青年 吾辈当知新时代大有“可为”,应争做“有为”青年。 身处大有可为的时代,是我们自信自强,拼搏进取的动力源泉。 时代之可为,重器显国威。放眼当今之中国,北斗三号组网成功,嫦娥五号揽月归来,高铁走向世界,5G领跑全球,天宫、天眼、神舟、蛟龙一大批国之重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躬逢盛世,当立可为之志,奋发向上,才能大有可为! 欣逢盛世,唯有全力以赴,做“可为”之事,才能造就有为青年。 百年历程,栉风沐雨,无数革命先辈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才有如今国泰民安,海晏河清。赤心报国的革命精神和舍己为人的榜样力量指引着新时代青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我们当以先辈为榜样,从他们毕生奋斗的事业中,汲取正能量,以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五四精神等革命精神为指引,不忘初心、一心向党、奋进前行。李大钊先生言:“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于己身之可为,谱写时代有为之华章。传承先辈伟大革命精神,发扬荣光,做有为青年。 汲取正能量?做有为青年。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青年更应如此,如鲁迅先生所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网络时代信息泥沙俱下,受“佛系”“丧系”“躺平”等观点影响,有的人丧失了奋斗的动力,这是极不可取的。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有明辨“可为与不可为”的意识和“可为与有为”的决心,做自己人生之舟的掌舵者,向着光明彼岸扬帆远航。正是先辈们铁肩担道义的奉献,才有了如今昌平社会,我们还有何原因不作为,不有为? 知其可为,勇于担当,才能有所作为。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青春到白发是“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担当;科技报国,一心为中国梦奋斗,是黄大年的担当;禾下乘凉,为国家粮食安全而奋斗,是袁隆平先生的担当;历经千帆苦,努力可为,终有所获是有“当代宋濂”美誉的中科院博士黄国平先生的担当……青年一代,欣逢盛世,更应在广阔天地间大有可为。这个时代正在奖励积极有为的人,作为时代青年应当以凌云之志,难凉热血的毅力去积极“有为”。吾辈青年更应当承其志,发其光,立志可为之志,敢于为梦想而奋斗,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辈躬逢盛世,当学高身正,修己明德,立可为之志,行可为之事,做新有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