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解读:聚焦体育功效 培养思辨能力

资料详情
需要0个学币
ID:2-9435793
版本:通用版
类型: 素材
地区:全国
文件:19.7KB
日期:2021-06-13
作者:21jy_1840287555
星级:0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2021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解读:聚焦体育功效 培养思辨能力 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聚焦体育功效 ?培养思辨能力 ——点评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 继2019年全国高考作文聚焦劳动教育、倡导弘扬劳动精神之后,2021年新高考作文命题材料由“体育之效”切入,凸显体育精神,充满思辨色彩,既符合学生实际,立足教育之基,又着眼长远发展。命题继续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锁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体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功能、“四层”内容、“四翼”要求,着重考查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特别是其中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思考当下,面向未来。下面试对作文命题进行简要点评和分析。 一、起点平稳,体现内涵的丰富性。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基本上延续了往年的命题形式,是考生所熟悉的。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阅读材料,二是过渡引语,三是写作要求。材料引述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对“体育之效”的论述,引导考生全面、深入思考体育的功效以及强弱转化的道理。材料内涵丰富,在个人层面,可引导考生进一步重视体育,自觉将体育精神贯彻终身;在群体层面,可借助体育培育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材料讨论的话题符合考生实际,写作不限文体,审题立意似乎没有太大的难度,但要想写出深度和广度,需要结合材料分析体育的功效、价值、意义,运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比如,思考体育对强身健体、养生蓄力的功用;将体育放在“五育”的体系里考量,特别是与德、智的关系;将体育放在个人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思考。 二、明理启智,突出思维的辩证性。材料对“体育之效”的论述极具思辨性,它明确指出通过体育可以让身体机能发生变化,由弱变强,但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则会由强转弱;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则可由弱变强。然后,在此基础上得出认识,从正反两方面给人忠告和启发。材料论述“体育”的功效,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对“身体”的作用。写作引语和往年不同,没有狭隘地指令和限定某种文体,写作空间更大。它的启发意义是多方面的而且是辩证性的。一方面,说明体育具有调节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的作用,要强化锻炼;另一方面,启发读者,强者不可滥用其强,不可自喜自傲、恃强凌弱,弱者不必悲观消沉、自卑自轻,而要通过“锻炼”,增强自尊自信,变得自立自强,因为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考生写作时要统筹兼顾,可以侧重于某一点,但不能只谈一个方面,要在把握材料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凸显一定的思辨性。 三、引导教学,彰显育人的全面性。一段时期以来,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过于重视智育,轻视其它。此次高考作文命题聚焦体育功效谈启发,再次体现教育对人的身心健康、精神状态、全面发展的关注,既是对片面教学的一种调整,也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回归,有利于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体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式赞扬体育精神,引导学生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有利于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体育无论是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一种增强体质、调节精神、改善生活的方式,都应该得到充分保障。教育要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始终,渗透在课程和活动中。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备考要科学严谨,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不可投机取巧,企图“押题”、宿构或套作。 2021年新高考作文,带给我们诸多思考和启发,既有“体育”话题本身的意义探讨,又有基于“体育”的强弱转化带来的形而上的哲理思辨。围绕体育的意义和高考的导向,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众所周知,体育的一大功能是强身健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个人成长、家庭幸福、事业长青的前提条件。正如2020年以84岁高龄逆行抗疫的钟南山院士说:“良好的体魄,是我们抵御一切的前提。” 重视体育锻炼,就要充分发挥其功效,引导人们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体育除了能强身健体,还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于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和论述,古今中外有很多。柏拉图说:“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蔡元培说:“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毛泽东曾说:“德志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志也。”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说:“不言体育而空言道德,空言智识,言者暗矣,听者心厌矣,究于事实何裨之有?”这些都说明了体育的功能不是单一的,它和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等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甚至相互依存。 体育不仅是竞技,更要融入生活。体育融入生活,可以缓解压力,带来快乐。歌德说:“只有运动才可以除去各种各样的疑虑。”体育作为一门学科、一种项目、一种精神,代表的不仅仅是运动本身,更是一种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现实生活中,可能有人仅仅把体育活动看作是消遣、休闲,有人把体育活动看作是玩耍、游戏,其实不仅如此。体育活动作为磨砺吃苦本领和锻炼坚强意志的手段,可以把强健体魄、勇气、意志上升为人格重塑的首要前提。青年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可以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享受乐趣。正如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深刻地意识到那样,必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方能刚毅有为;体育的作用在于能“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 体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起人皮埃尔·顾拜旦说:“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体育水平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处于百业待兴的时期。从全民健康的角度出发,毛主席多次号召、指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民众的身体健康。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深刻揭示了体育的地位、作用和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 在新时代提出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源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战略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多次对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作出部署。在2020年9月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重要”概括了新时代体育的新内涵: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一段时期以来,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过于重视智育(文化课与考试分数),而轻视其它。体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门课程,理应得到充分保障。多年来,国家及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2007年中央7号文件、2012年国办发53号、2016年国办发27号文件等一系列文件,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锻炼习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特别是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育人成为新时代教育的必然的要求。2021年新高考以作文命题的方式,聚焦体育,赞扬体育精神,引导学生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有利于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无论是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一种增强体质、调节精神、改善生活的方式,都应得到充分保障。新高考作文命题聚焦体育功效谈启发,再次体现了教育对人的身心健康、精神状态、全面发展的关注,既是对片面教学的一种调整,也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回归,着力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有利于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