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40张PPT)

资料详情
需要30个学币
ID:8-9280971
版本:统编版
类型: 课件
地区:全国
文件:21.0MB
日期:2021-05-19
作者:21jywx_55015827
星级:2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程标准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古代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近代 现代 地区 概况 作用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 官学 私学 先秦 汉朝 西晋 “学在官府” 中央:设立太学 地方:设立地方官学 设立国子监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太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太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太学名为上庠,在镐京?。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国子监(guó zǐ jiàn),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地区 概况 作用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 官学 私学 先秦 汉朝 西晋 “学在官府” 中央:设立太学 地方:设立地方官学 设立国子监 私学产生 春秋 唐朝 私学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朝 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庐山、白鹿洞书院 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民间书院蓬勃发展,数量达到数百所。其中,最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等。宋代的书院既是教学场所,又是学术研究中心。书院教育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自由讨论,一些书院还经常邀请著名学者讲学。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通过书院讲学,传播了思想学说,同时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 地区 概况 作用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 官学 私学 先秦 汉朝 西晋 “学在官府” 中央:设立太学 地方:设立地方官学 设立国子监 私学产生 春秋 唐朝 私学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朝 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庐山、白鹿洞书院 ①有利于保存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 ②有利于传承古代典籍(儒家经典) ③有利于科举制的推行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大学 ”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这是在意大利建立和演变而来大教堂学校的神职人员期间中世纪盛期。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西方 中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 1806年,拿破仑设立帝国大学为政府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相当于教育部),由此确立起法国的整个教育体系。【注:帝国大学并非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1808年,划全国为29个教育行政区,称为大学区,其辖境与司法区重合。大学区最高长官是总长,由皇帝任命,代表帝国大学的总监管理区内各级教育。区内设督学一人,代表总长管理区内的中等和初等教育。这一种制度一直沿袭至今。 柏林(洪堡)大学 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成立于1810年,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精神。培养了很多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包括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爱因斯坦、普朗克、冯·诺依曼、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施莱马赫、萨维尼都曾在此任教,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玻恩、赫兹、海涅、俾斯麦、舒曼等曾于此求学。 西方 中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1898 京师大学堂: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912 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6 蔡元培任校长,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观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影响:①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的发展; ②促进了思想解放; ③有利于开展学术研究,促进了近代大学的成长。 西方 中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1898 京师大学堂: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912 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6 蔡元培任校长,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1911 清华学堂 1912 1928 清华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古代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近代 现代 建国初期 “文革” “文革”后 进程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 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 第四十七条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农民在田间的扫盲教育 1952年8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全军运动会上,运动员进行识字赛跑比赛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古代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近代 现代 建国初期 “文革” “文革”后 进程 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①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③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1978年春天,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1977年的高考考场内,考生在认真作答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古代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近代 现代 建国初期 “文革” “文革”后 进程 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①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③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成就 改革开放40多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 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利的保障 意义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过程 公元前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 春秋战国到秦汉 简策、帛书,中国最早的书籍 前2世纪 植物纤维纸 公元105年 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 唐朝 雕版印刷品 北宋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古埃及人很早就发明了莎草纸,用纸莎草制成的书写介质作为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埃及博物馆陈列的各种纸莎草纸文书和图画最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在人类造纸术极其落后的古代,埃及纸莎草纸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千年不腐的特点,一度使其成为法老时期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至古希腊、古罗马等欧洲国家,历时3000年而不衰。2016年7月,埃及博物馆举办特展,首次展出一批世界已知最古老的纸莎草文献。 01 02 03 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简策和帛书 公元前2世纪 西汉灞桥纸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105年东汉 蔡侯纸 唐朝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书籍《金刚经》 毕昇活字印刷 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4 05 北宋 约翰·古登堡于1400年出生于德国莱因河与美因河交汇的工商业城市美因茨。他的父亲是造币厂的一名工匠,受其父亲的影响古登堡从小就学习金匠工艺。1434年,古登堡离开美因茨远赴斯特拉斯堡谋生,在葡萄酒榨汁机工作原理的启发下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金属活字印刷机。这台印刷机体型庞大,足有五六英尺高,采用长柄杆转动笨重的螺杆,朝下向平放在活字版上面的纸张施加压力最终完成印刷。在新型的印刷机问世之后,兴奋的古登堡就迫不及待地将其投入生产。以此印刷机,古登堡共排印了几部书。其中最为著名并被称为“金属活字印刷第一书”的就是《古登堡圣经》。 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过程 公元前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 春秋战国到秦汉 简策、帛书,中国最早的书籍 前2世纪 植物纤维纸 公元105年 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 唐朝 雕版印刷品 北宋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意义 ①有利于文化普及、传承,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②翻译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 ③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④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职能 图书馆的成长 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西方 中国 前7世纪 中世纪 近代 亚述图书馆: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私人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 官藏 私家 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古籍的史官,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国家图书馆只能开始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为“国家图书馆”;并建立各级各类图书馆 明清时最突出,出现了一批藏书家、藏书楼,如明朝的天一阁 表现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因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而得名,是现今已发掘的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在时间上要比埃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早400年,而且由于泥版图书的特殊性,没有像亚历山大图书馆一样毁于战火,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 美国国会图书馆建于1800年,1800年4月正式开放,它设立在华盛顿国会山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历程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西方 中国 前290年前后 亚历山大博物馆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1683年 阿什莫林博物馆 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 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 大维德花瓶(The David Vases),现存最早青花瓷 遗失的“明珠”:敦煌壁画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历程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西方 中国 前290年前后 亚历山大博物馆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1683年 阿什莫林博物馆 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 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新中国 名称 概况 自然历史 博物院 1868年 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自然历史与 考古类博物馆 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 1905年 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时间 概况 国立历史 博物馆 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1926年正式开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国立中央 博物馆 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 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故宫 博物院 ①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成立于1925年,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 ③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时间 概况 中国人民革命 军事博物馆 1959年7月建成,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中国国家 博物馆 ①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 ②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历程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西方 中国 前290年前后 亚历山大博物馆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1683年 阿什莫林博物馆 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 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新中国 意义 ①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①有利于促进文物的收藏和保护; ②有利于推动知识的传播、科学普及; ③有利于推动开展社会科学研究; ④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