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 课件(23张)——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

资料详情
需要5个学币
ID:2-8746441
版本: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类型: 课件
地区:全国
文件:23.6MB
日期:2021-02-23
作者:21jy_5524245105
星级:1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马嵬》 李商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文 学习目标 1、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 2、进一步训练诵读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 题 马嵬驿在马嵬坡,在今天的陕西兴平县西面。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避难,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 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唐玄宗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咏史诗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 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来讲,咏史怀古不只是叙古事,而且会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 知识链接 初读感知 正音,注意节奏 马  嵬  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wéi bǔ chóu tuò wéi 再读解意 历史人物: 弄清史实,是指了解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 唐玄宗、杨贵妃 历史事件: 马嵬之变 七夕立誓 明皇招魂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徒然听传说讲海外还有另外的九州,来生虽然未可预知,但今生也只能就此罢休。 (逃亡后)空听到禁卫军敲响夜间巡逻的梆子,却不再有宫中的鸡人敲击报晓的更筹。 那天六军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还曾嘲笑人家织女牵牛。 历经四纪贵为天子却又如何,还不及普通百姓夫妻恩爱,长相厮守。 再读解意 三读赏析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马嵬(其二)》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为内容,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①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此日”和“当时”对比。“当时”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此日”的情景是军队哗变,“六军不发”。 突出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当年盟誓长生殿、笑牛郎织女的赏心乐事,而今都成悲痛! ②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 “空闻”对“无复”,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对比和反衬,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招魂说“海外”“九州”还有杨妃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三读赏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 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讽刺唐玄宗痴心空想。 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这一句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三读赏析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①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②反问,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 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其讥讽之意愈明。 马 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再续前缘,无异于痴心妄想 今日逃难,昔日享乐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冷峻的责问深刻的讽刺 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对比:暗含讽刺 反问:讽刺 行文脉络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 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马嵬(其二)》的章法结构如何? 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作者抒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情的媒介。 是什么触动了李商隐思古之幽情? 李商隐途经马嵬驿,联想到了马嵬之变; 联想到了李杨二人当年的七夕立誓以及唐明皇的召魂之举, 再联想到了当年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情形,并对这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借马嵬兵变的历史事件,批判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对唐玄宗沉迷女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入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 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 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李商隐的咏史诗, 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咏史诗方法归纳 咏史诗方法归纳 一、知人论世,弄清史实 二、领悟感情,揣摩意图 三、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写作意图: 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 此类诗词的常用技法有用典、对比、反衬、以景衬情、叙议结合、烘托、以事起兴等。 推敲作者对古人事的态度,领悟感情 或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 或借古讽今,批判现实。 或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已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或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等。  1、对下面一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A.这是诗人想象的情景:汉文帝求贤,召见被流放的贾谊。贾谊非常兴奋,大谈安邦治国之道,言谈高雅,无人可比。  B.这是诗人向往的情景:汉文帝求贤若渴,贾谊连夜献策。鬼神也被当作贤臣询问。  C.第三句继续蓄势,为最后一句揭开谜底再铺垫,写汉文帝挪动坐处,靠近贾谊,竭力刻画君主虚心纳下的姿态。  D.第四句揭开谜底:原来汉文帝并不关心百姓,而是向贾谊询问关于鬼神的事。强烈地讽刺了汉文帝求贤不用贤,崇佛媚道的本来面目。 B 拓展练习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l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