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自制日晷 教案

资料详情
需要5个学币
ID:5-8040224
版本:湘科版(2017秋)
类型: 教案
地区:全国
文件:87.0KB
日期:2020-10-20
作者:21jy_1355810456
星级:1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第 3 课 自制日晷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日晷是古人利用太阳投影方向测量时刻的重要工具。 科学探究 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变化的规律制作简易的日晷进行计时;经历日晷的发明过程。 科学态度、STSE 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对古人研究时间的成果产生敬佩之情,感受人类对时间测量的探索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日晷是古代人利用太阳投影方向测定、划分时刻的计时工具。 教学难点 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变化的规律制作简易的日晷进行计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日晷套材、指南针、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哪位同学告诉老师现在几点了?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 出示图片:炎帝广场有一个日晷,大家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吗?怎样来计时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制作日晷。 二、认识日晷 1.谈话: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一直沿用几千年。早在汉代,我国已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发明赤道式日晷。 2.提问:请大家看看日晷一天的工作(播放视频),想想:日晷由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特点?古代人是怎样使用日晷来判断时间呢? 小结和讲述:日晷由晷针和晷面组成, 晷针与晷面(带刻度的表座)垂直,晷面刻度均匀分布。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晷针的影子投在晷面上,并随太阳在天空中的方向移动。人们据晷针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来确定时间。在中国古代,人们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思考:看完视频后,大家有没有发现晷针没有和地面垂直,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P35页日晷的故事,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找出晷针没有和地面垂直的秘密。 4.汇报与交流 5.总结: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发现日晷的晷针需要向正北方向倾斜也就是指向北极星,那指向北极星的日晷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刚好是当地的地球纬度,如:湖南省长沙市就是北纬 28.12 度。我们株洲市是北纬27.83 度。 三、制作和使用日晷 1.交流:学习了那么多关于日晷的知识,接下来一起制作日晷吧!先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实验材料(制作套材)。想一想:这些材料各有什么作用?制作日晷时要注意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小木棒可以当做晷针、正方形板子可以做底座等。注意:贴圆形贴纸时要注意方向、 晷针与晷面垂直、晷针的方向确定(看看我们当地的纬度来确定)。 简易日晷制作步骤讲解。 (1)在正方形板子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2)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上。(也可以使用指南针辅助) (3)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木棒。 2.分组制作日晷。 3.谈话:日晷制作好了,接下来我们用自制日晷测测时间,看看现在是几点钟,对比分析自制日晷测量时间是否准确。那在测量前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学生回答:要选平的地面;晷针要指向正北方(使用指南针) 4.分组用日晷测量时间。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短。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 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 5.测量后交流:你们测量的时间准确性怎么样?观测时有什么不方便吗?预设学生汇报:自制日晷测量时间较为准确,但也存在小范围的误差,并且不能区分出分和秒,不是特别方便。 四、拓展活动 1.介绍手掌日晷: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分组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可以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 2.谈话: 今天我们运用 阳光下物体影子会随着太阳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知识点去创新和制作了计时工具日晷!那古代人阴天和晚上又怎么计时呢?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 板书: 3 自制日晷 认识日晷 制作日晷 日晷测时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