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导学案(含答案)--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资料详情
需要5个学币
ID:8-20042481
版本:统编版
类型: 学案
地区:全国
文件:455.7KB
日期:2024-04-24
作者:21jy_701749224
星级:1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136650011684000第1课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 1.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 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3. 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的发行和使用情况,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4. 了解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5.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6. 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整理并了解:人类文明的产生 前提 条件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起源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业 东亚 (1) 黄河中上游是①______的发源地。 (2) 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②________ 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并且掌握了③__________技术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饲养④__________ 中美洲 ⑤____________等作物的原产地 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生产工具制造水平的提高 自然地理 因素 多分布于⑥__________,适合人类生存 主要 过程 剩余产品出现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类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私有制产生 部落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贫富分化 在⑧________基础上出现了贫富分化 阶级对抗 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 国家开始形成 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认识 “⑨________”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家畜饲养业和农业的发展,人类由食物采集和渔猎型经济转变为食物生产型经济 人类由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 农耕和畜牧产生后,人类从游牧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生活方式,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产品有了剩余,贫富分化和阶级出现,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出现,国家开始形成 整理并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时段划分 生产 力 旧石器时代 (1) ①__________,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2) 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用②________缝制兽皮 新石器时代 (1) 磨制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③__________,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2) 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青铜器;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采用④________制坯 社会 组织 ⑤________ 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是史前时期的初级阶段,也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 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的晚期,⑥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文化遗存 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1) 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的⑦__________、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 (2)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 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⑧__________ 早期生产 与生活 采集渔猎经济 (远古时期) (1) 食物: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2) 工具: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 (3)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⑨________的生活。 (4) 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5) 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原始农业 (大约1万年前) (1) 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 (2) 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⑩__________。 (3) 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商业贸易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________,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居住环境 (1) 村落: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2) 集镇:原始社会末期,?____________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3) 民居:?____________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部落联盟到“万邦”时代 (1) 三皇时代,神话色彩浓重。 (2) 五帝时代,出现炎黄部落联盟,实行?________。 (3) 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进入“万邦”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些专家认为其已具备?________的初始形态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1)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________的摇篮。 (2)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__________中华文化的形成 整理并理解:世界文明的多元 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古印度文明 古希腊文明 区域 ①____________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现 时间 公元前3500年左右 公元前3500年左右 公元前3千纪 公元前2千纪,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诞生 国家 形成 时间 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公元前3100年左右,③____________ 公元前6世纪,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政治 统治 国家统一: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⑤____ ________。 (2)⑥___________: 宣扬君权神授,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1) ⑦________: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2) 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 出现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⑧__________ (1) 典型特征:小国寡民,⑨________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2) 主要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最为著名。斯巴达是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⑩________的典型 文化 成就 (1) 文字: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2) 文学:?______________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3) 科技: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 (1) 文字:?____ ___。 (2) 科技: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造金字塔;制造出莎草纸 (1) 思想:?____ ____是重要的思想流派。 (2) 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 (3) 科技: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1) 文学:神话、悲剧和喜剧等。 (2) 史学:?________在西方被认为是“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3) 哲学:?_____ _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食物 种植?__________,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 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葡萄和橄榄,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生产 与 生活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______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 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__________的现象非常普遍 商业 —— 商业历史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____ ____手中 —— 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_____ ___十分活跃 货币 —— 公元前11世纪,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 —— 信贷 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__________也从事放贷业务 公元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____ _____ —— 公元前4世纪,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________的雏形 商业 契约 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________现象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 —— —— 村落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 民居 (1) 建筑材料:使用__________混合制成的土坯和木材。 (2) 布局: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结构都是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1) 建筑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 (2) 特点:具有防晒保温功能,有些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________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 带有列柱围廊的?________是民居的核心 文明 类型 ?__________ 海洋文明 文明 基础 发达的农业? ______________ 认识 (1) 古代世界基本处于各地区独立发展的区域文明阶段。文明起源多元性、文明发展多样性,古代世界各区域文明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__________是造成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立国,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以工商业为主,形成了开拓进取的海洋文明。 (3) 在世界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____________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巨大。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旁边,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希腊港湾众多,对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及海外贸易有很大的影响 史事分析(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类学家发现,“大洪水”是世界多个民族的共同传说。《山海经·海内经》中有“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的记载。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 4492625113347500顾颉刚是“古史辨”派的创始人,王国维以实物材料研究古史所取得的成就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1923年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顾颉刚先生认为在甲骨文中并没有出现“禹”这个字,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禹”的定义是“禹,虫也”,因此,“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 遂公盨(2002年在海外文物市场上被偶然发现)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所铸的青铜礼器。内底铭文10行98字(如右图所示)。首句的“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天命禹平治水土,凿山以疏流)”是目前所知关于大禹治水的最早记录。 (1) 人类最早的文明出现于西亚、北非,指出两地古代文明的相似之处。 (2) 结合上述材料,说出你对“大禹治水”的理解。如何看待“古史辨”派提出研究东周以前的历史“宁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 史事分析(2) 古代的著作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世界具有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最早在苏美尔人中口耳相传,此后经过不断地加工改编,终于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其创作日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世纪左右。这是一部关于统治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乌鲁克城邦领主吉尔伽美什的赞歌,虽然这是一部残缺了近三分之一的作品,但从余下的2 003行诗中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苏美尔人对他们伟大英雄的崇拜赞美之情。 ——李晶《〈吉尔伽美什史诗〉译释》 材料二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全书按编年体记事,共8卷。作为战争的亲历者,修昔底德详细地记录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并分析了这场战争的原因和背景。全书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各卷之间保持着必然的联系。第一卷开头有一个序言,阐明作者的写作动机、方法,勾勒了战前希腊历史的轮廓,追溯了雅典人与拉栖代梦人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第8卷叙述战争最后阶段。按修昔底德自己的计划,他的历史著作将一直写到公元前404年雅典长城被拆毁和比雷埃夫斯港被占领为止。但是他的著作只写到公元前411年冬天,就突然中断了,最后一句话也是不完整的。 ——徐松岩《〈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导读》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吉尔伽美什》的史学价值。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吉尔伽美什》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不同。 情境探究 阅读地图,回答问题。 据上面地图,指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历史写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许多民族独立地“发明”了不同动植物的驯化。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些地区远至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和公元前3000年的中美洲。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 ——[美]希林顿著,赵俊译《非洲史》 概括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该观点。 活动1 ①粟;②水稻;③养蚕缫丝;④绵羊和山羊;⑤玉米、甘薯;⑥大河流域;⑦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⑧私有制;⑨农业革命;⑩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私有制逐渐产生,国家开始形成。 活动2 ①打制石器;②骨针;③原始农业;④坯车;⑤原始人群;⑥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⑦仰韶文化;⑧良渚文化;⑨迁徙;⑩刀耕火种;?交换;?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手工业与农业;?巢居和穴居;?禅让制;?国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活动3 ①两河流域;②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③埃及初步实现统一;④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⑤君主专制制度;⑥《汉谟拉比法典》;⑦法老;⑧种姓制度;⑨公民;⑩民主政治;?《吉尔伽美什》;?象形文字;?佛教;?希罗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大麦和小麦;?尼罗河;?奴隶劳动;?国家;?海外贸易;神庙、宫廷;借贷合约;汇票;普遍;黏土和芦苇;庭院;中庭;大河文明;繁荣的工商业;生产方式;地理环境。 活动4 (1) 相似之处:都是大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有较完善的官僚系统,具有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数学、历法、建筑成就斐然;创造出古老的文字,神话、诗歌等文学作品折射出文明之初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理解:“大禹治水”反映了中国早期社会的变迁、先民与洪水抗争的努力;神话传说保留了远古信息,《山海经》等文献记载与实物史料的印证,为进一步考证提供证据。 看待:“古史辨”派产生于新文化运动背景下,以实证的态度、从考证史料的角度对古史提出质疑,这有利于解放思想,促进学术的发展;历史条件、立场方法及史料的局限性等因素造成对历史的不同解释;运用文献考证与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鉴别多种史料,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活动5 (1) 史学价值:可用于研究古代西亚的洪水和方舟传说;可用于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可用于研究古巴比伦的文字。 (2) 不同:《吉尔伽美什》的体裁是史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体裁是编年体史书;《吉尔伽美什》源自口耳相传,《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内容是作者亲历;《吉尔伽美什》侧重于对统治者的赞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侧重于记载客观史实;《吉尔伽美什》风格夸张,艺术性较强,可信性较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风格严谨,逻辑清晰,可信性较高。 活动6 特点:多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临近大河流域(或海洋)。 成因:自然地理条件优越,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 活动7 观点:世界各地都能够独立发明一些关键技术,古代文明的起源是多中心的。 论证:许多民族独立驯化了不同的动植物;非洲人独立发明了冶铁技术;美洲人在没有受任何外来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发明农业,拥有其他大陆没有的特殊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