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史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共50张PPT)

资料详情
需要5个学币
ID:8-19946333
版本:通用版
类型: 课件
地区:全国
文件:1.5MB
日期:2024-04-17
作者:21jy_6422580045
星级:1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2024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 一、时空定位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原始社会 夏 商 周:西周 东周(春秋、战国) 秦 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辽宋夏金元 明 清 一、时空定位 朝代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原始社会 夏 商 周:西周 东周(春秋、战国) 秦 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辽宋夏金元 明 清 前2070-前1600 前1600-前1046 前1046-前771 前770-前221 前221-前207 前202-9,25-220 220-581 581-618 618-907 1368-1644 1644入关-1911 禹-桀 汤-纣 殷(河南安阳) 周武王-周幽王 镐京(西安) 周平王 洛阳 秦始皇 咸阳 刘邦、刘秀 长安-洛阳 司马炎 隋文帝-隋炀帝 长安 李渊 长安 开封杭州大都 建康(南京) 赵匡胤、忽 916-1271-1368 朱元璋-崇祯 南京-北京 北京 奴-宣统 陈胜吴广 黄巾军 黄巢 红巾军 李自成 距今约170万前—约207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特征: 影响因素: 【拓展】 从西向东(西安—洛阳—开封); 从北向南,从南向北(杭州—南京—北京); 强盛时期多定都西安或北京。 西北地区渐趋落后,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 南北交通的发达; 抵御少数民族,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 二、阶段特征 1、先秦时期(远古——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2、秦汉时期(前221——220年):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 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分裂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4、隋唐时期(581——907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繁荣时期 5、辽宋夏金元时期(916——1368年):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 6、明至清前中期(1368——184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迟滞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专题二: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权的运行与维护 专题三:社会治理——中国古代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专题四: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五: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泽被深远 三、知识整合与深化拓展 2023中华文明起源考点考查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2023 湖南卷 山东卷 全国新课标卷 澧县城头山遗址 私有制、阶级与国家 良渚、龙山文化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BDBED569-4797-4DF1-A0F4-6AAB3CD982D8} 阶段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民族交融 1.知识整合 {BDBED569-4797-4DF1-A0F4-6AAB3CD982D8} 阶段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民族交融 文明起源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 部落联盟 (禅让制); “万邦”时代 (1)农业: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渔猎采集到原始农业;迁徙到定居;南稻北粟。 (2)手工业:骨针缝制兽皮;彩陶与黑陶;新石器时代晚期采用坯车制坯;养蚕缫丝;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3)商业:物物交换;剩余产品出现到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末期,形成古代集镇雏形。 (1)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 (2)传说:三皇 五帝 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1.知识整合 多元一体: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直至夏商时期,都同时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 ——苏秉琦《满天星斗:苏秉琦论远古中国》 中原核心:大约在距今四五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2、深化拓展 (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 {8A107856-5554-42FB-B03E-39F5DBC370BA} 多元性 一体性 (1)从文化遗存分布(多元) (2)从文化的特点看(地域差异明显,例南稻北粟) (1)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2)文化特点存在共同性(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 (2023湖南卷)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家产生 阶级分化 贫富分化 私有 财产 剩余产品 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发展、社会分工) 从考古发现中辨识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特征: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贵重资源和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社会发生显著的阶层分化,出现埋葬贵族的大型墓葬和专门墓地,形成了以某些特殊的贵重器物体现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出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附属的大型高等级建筑和公共设施;暴力与战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出现了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 ——王巍《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图景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览》 (2023年山东卷)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3)考古学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原来看法 考古之后 中华文明西来说 中华文明自成一系,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具有本土性。 东周以上无信史 司马迁《史记》所载的商王世系表几乎和甲骨文所见一样。 水稻源自东南亚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壳远早于东南亚、印度等地,中国是农耕主要的起源地之一。 以文献研究历史 考古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王国维提出将“纸上材料”与“地下材料”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 (1)更新某些史学旧说(中华文明西来说、东周以上无信史) (2)补充或印证文献史料(甲骨文与《史记》商王世系) (3)推动历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二重证据法) (4)扩大史学研究领域(考古学)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以来夏史研究的新方法及其对夏文化研究的意义(6分) 材料:20世纪初,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开辟了新的途径……自从王国维最先揭破这一道理之后,不少人相信“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的结合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果。商史的突破性进展如此,夏史也有这种可能。——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021·福建高考·1)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新方法: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甲骨文的破译和运用。 意义:弥补了夏史研究中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了以往夏史研究中的错误;有助于深入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 微专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先秦 1.知识整合 夏朝: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聚族而居,对不同部族分别实现直接和间接统治 商朝:内外服制;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春秋战国:分封制、宗法制开始解体,各诸侯国君主权力加强,封建制度开始产生。 (1)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演变趋势 血缘政治、家国一体;等级森严;君主尚未高度集权;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特点: 演变趋势: 血缘关系逐渐淡化,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开始瓦解; 2.深化拓展 国家管理从松散逐渐走向严密; 国家治理中理性因素逐渐增强。 (2021·新高考湖南卷)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1所示: 表1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 整体上对“天”的态度 《周颂》 西周初年 颂天 《大雅》 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 疑天 《小雅》 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 骂天 《国风》 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 不理天 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 C (3)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转型 ①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崩溃,王权体制面临挑战 ②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③统一步伐加快,促进民族交融 (3)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转型 (2021·重庆高考)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 (2022·河北高考)“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2023·湖南高考)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A D A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君主专制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变化 秦 汉 魏晋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二)秦至清 1.知识整合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君主专制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变化 秦 皇帝制、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 中朝制度 汉初:郡国并行 汉武帝:削弱诸侯王权力;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东汉: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形成,州的权力过大,导致分裂。 魏晋 门阀政治。君权经历了由削弱到逐渐增强的过程。 国家分裂。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以道为监察机构;晚唐时期,道的权力扩大,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二府三司制。 派文官、设通判、控财权,抽精兵,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元 实行中书省一省制,丞相权力大。 行省制度 明 废除宰相制度,形成监阁共理体制,君权空前强化。 明初:三司制,分割地方权力。 明中期以后:巡抚逐渐成为三司的上级机构。 清 调整中枢机构,先后提高南书房的地位,设立军机处,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设立奏折制度;加强思想控制。 ? (二)秦至清 1.知识整合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四大手段 九卿 御 史 大 夫 丞 相 太 尉 皇帝 ①分割宰相权力 ②启用内侍,中央机构内侍化 ③加强监督监察 ④控制选官用官 2.深化拓展 (2021·广东高考·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B (2022.广东卷. 3).下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D (2021.北京卷.2).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D (2)古代中国中枢权力体制的异化 1.外戚干政:外戚指君主的母族、妻族,。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中国尤以汉朝为烈。 2.宦官专权: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宦官专权局面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当宦官在关键时刻帮助皇帝夺取或巩固皇位立了大功时, 以宠掌权;二是在王朝的中后期,当皇帝感到权臣或地方势力日渐膨胀, 便利用内朝宦官来分割外朝相权,或控制地方势力,宦官逐步操纵军政大权 。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史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 3.权臣专政:权臣,指有权势之臣,他们的权力往往超过其他的大臣,甚至凌驾于帝王之上。权臣身份有:当朝宗室、将帅、宰辅、外戚乃至宦官。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伴生物,阻碍中国历史的进步,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1. 是专制皇权的延伸和变异,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认识: A (2022·湖南选择考·T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2017·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A (3)制约皇权的四种力量 ①朝议(廷议)制度 ②官僚制度 ③重史传统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④儒学对皇权的制约 (2015·天津高考·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4)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合理性 (但后来威胁中央集权) (2021·新高考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汉初郡国并行,诸侯王国地位在中央政府管辖的郡之上。随着诸侯王势力膨胀,地方割据势力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景帝时,采纳晁错强硬削藩的建议,先后以各种罪名削去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并下诏削夺吴王刘濞的会稽、豫章郡,结果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叛乱后,景帝吸取汉初王国制度的教训,趁机采取了一系列控制诸侯王国势力的变革措施。首先,确立以郡为国的原则,新建王国不再跨郡,远不如旧王国强大。后来,景帝又下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天子为置吏”,彻底堵住各诸侯王从前通过任用官吏培植私党的途径;同时削减王国官吏,使他们的规模、仪制无法与朝廷抗衡。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条件。 ——改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1)根据材料,简析汉初诸侯王国势力膨胀的制度因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景帝解决王国问题措施与汉武帝推恩令的不同之处。(4分) (1)郡国并行,王国地位在郡之上;王国封地可以跨郡;诸侯王有行政权和官吏任命权;王国官制仿照中央。 (2)景帝采用强硬手段,武帝采用怀柔手段;景帝重在削弱王国治权,武帝重在析分王国封地。 材料:元代行省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历史价值在于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该体制的特点则是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为中央兼替地方留有部分权力。 ——舒健《元代行省制:中国央地关系的转捩点》 ①性质: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②行政区划:犬牙交错 ③权力:大而不专 ④职官设置:蒙古贵族为主,辅以汉族 (5)行省制度 材料: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此外,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行省为什么能加强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结构图 最高一级单位 原是监察单位 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的特点 ①由虚入实,高层行政区由监察区或军区演变而来 ②动态变化,下稳上动 (6) ③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管理变迁的主线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进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 ①专制皇权日趋强化; ②政治制度中理性因素增强; 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朝着内外“轻重相维”的方向发展。 ④中央派出监察机构转变为地方行政机构; (8)如何评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起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很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凤凰网》 ①政: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初步奠定大一统国家疆域,开创国家治理和结构的基本模式 ②经:有利于集人、物、财大规模生产活动,创造物质精神文明。 ③民族文化:有利于文化和民族认同,推动民族交融、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和历史延续 积极: 消极: ①政:人治传统,行政专断,特权阶层,暴政腐败 ②经:明清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③思文:思想专制,压抑人性、创造力;阻碍民主政治和科技发展 (2022·广东高考·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D (2021·湖南高考·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A (2018·天津高考·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A (2022·山东高考·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2分) 材料一 拓展:关于分封制 1、“封建”的内涵? 2、分封制的影响? 中国之所以能形成统一的大国,一是由于中华文明起源早;二是最高统治者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初期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制加强了人们天下共主、天下同源的观念;分封制大大扩展了华夏民族的统治地域;分封制大大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分封制的扩展作用使起源较早的中华文明控制了广大人口和地域,使这一地域上的其他文明或者发展不起来,或者被中华文明所同化。这就使得在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同质性,不同地区的人们具有很强的民族认同感,而文化的同质性和民族认同感是形成统一的前提。 ——摘编自宗新华等《分封制与中国的中央集权模式》 (分封制下“大一统”的政治理念——一定的统一性和集权性、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国家认同) (2021·全国乙卷高考·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D (2017,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014,Ⅱ卷,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C A (常考影响;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对后世主要影响我们的民族性格和社会心理) (2020天津卷)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物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现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B 拓展:关于宗法制与社会基层治理 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绅自治”。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需干既是社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便家意识形态的教化。 ——任杰、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2019·全国Ⅲ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A (2014·广东高考·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 B.铁制农具 C.祖先牌位 D.皇帝宝座 C 西周礼乐制 周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 聘礼 朝礼 飨礼 射礼 祭礼 丧礼 婚礼 冠礼 八 礼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史记》卷23《礼书》 达到贵贱有序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乐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达到上下“和同” 九卿 御 史 大 夫 丞 相 太 尉 皇帝 隋唐三省六部制 1、明代 ①明初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合称三司。三司鼎立,互不隶属,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②明朝中期,为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军政,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治所,遂成为一级地方官员。总督因军事需要而设,初置督抚,主要是从中央监察地方,是从补“三司”不足的角度出发的,但督抚在行使监察权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干涉地方政务,并日益常态化与制度化,在事实上成为地方“三司”的上级,最终完成了其地方官化,但巡抚与总督都属于中央系统。 督抚制度 2、清代前期:清代发展了督抚制,使督抚成为按省设置的省级最高长官、总掌权力的封疆大吏,统辖布政使、按察使这两司(清代省级的都司取消),保证了省级重要职权行使的协调性,尤其是总督,节制一省、两省或三省的省级最高武官提督、总兵及管辖区的绿营兵,是清代重要的地方官制。 3、晚清: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得以长期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督抚,在洋务运动中,其政治、经济、军事的权力又进一步膨胀。晚清时期的督抚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央的权力。 督抚事权统一,减少三司并立时相互推诿,延误事机的现象,有利于中央政策的贯彻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27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