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共50张PPT)--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资料详情
需要10个学币
ID:8-19682297
版本:通用版
类型: 课件
地区:全国
文件:5.1MB
日期:2024-03-29
作者:21jy_6422580045
星级:2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中国古代史 复习任务:宏观视野 考向聚焦 史料研习 整体架构全掌握 宏观视野 知识体系 专题线索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并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线索一: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汉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之后,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家学派吸收、借鉴其他学派思想并不断发展演变 线索二:中国古代科技 中国古代科技是实用科技的代表,服务于农耕经济的需要,在医学、天文、历法、农学、数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返 回 线索三: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社会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宫廷艺术、文人艺术、世俗艺术是三种主要的类别,适应了不同社会阶层的需要 线索四:古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突出、灿烂辉煌,向外传播到世界各地。明清时期,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形成了“西学东渐”的局面 命题动向细分析 目标导航 情境设计 通过学术情境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通过社会情境考查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通过学习情境考查古代书法和艺术风格 核心考点 传统文化的内涵;儒家思想的演变;不同时期的文艺特征;古代科技特点 价值导向 社会责任感;厚德载物;人文精神;经世济民;文化自信 备考方向 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从唯物史观、历史理解的角度关注儒家思想的趋势更新;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及特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所反映的时代特色 返 回 重点多维要突破 考向聚焦 考向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价值引领1 传统文化——从文化融合角度看“百家争鸣” (2022·山东卷,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高考真题研读 A 解读 JD 知识为基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的思想主张 能力为重 据材料关键信息“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可以看出,田齐法家的思想倾向,结合所学法家派别特点,可以得出其“尚法存礼”。考查获取、解读和调动信息的能力及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素养导向 从史料实证角度看田齐法家“尚法存礼”的特点;从历史理解角度看法家派别思想主张 价值引领2 社会责任感——从儒学面临的挑战看宋代理学的兴起 (2022·广东卷,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C 解读 JD 知识为基 宋明理学是佛道化的儒学,主要表现在: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伦理道德的形而上学;借鉴佛道二教的传教体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把佛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并提出了 “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宋代儒学并没有吸收法家思想 能力为重 据材料“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可知,宋代李觏认为儒学教化功能下降;据材料“与‘吾儒’水火不容”可知,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佛道冲击,宋代儒学家主张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复兴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素养导向 从史料实证角度看复兴儒学的目的;从历史解释角度看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和条件;从家国情怀角度看理学家的社会担当意识 1.历史理解——儒家思想的趋势更新 认知视角深化 时期 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 创立与发展 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西汉时期 完善与独尊 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汉武帝尊崇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时期 发展历程 魏晋至隋唐时期 吸收与改造 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为官方所接受 宋明时期 转型与成熟 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陆王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明清之际 批判与继承 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 2.历史解释——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人生观 以人为本 周公:“敬天保民”的思想、礼乐制度;孔子:“仁者爱人” 政治观 民本思想 管子: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 “仁政” 自然观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道”;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国家观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价值观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周朝:“明德”“敬德”;孔子:“为政以德”;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生活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处世观 和而不同 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视角:百家争鸣与治国理政 (2023·青岛一模)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韩非说:“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则可谓伤民矣!”这表明两者 A.重视民众的治理 B.轻罪重刑的策略 C.外儒内法的思想 D.以刑辅德的理念 模拟经典演练 A 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在国家治理中对民众要采取宽厚和刚猛相结合的政策,韩非认为在国家治理中对民众采取重刑的措施,两者都体现了对民众治理的重视,故选A项; 韩非的主张体现了重刑的策略,但孔子主张宽厚和刚猛相结合,排除B项; 孔子为儒家代表,韩非为法家代表,两者的思想没有体现外儒内法,排除C项; 韩非只强调刑罚,没有强调以刑辅德,排除D项。 2.视角:太学教育与儒学独尊 (2023·济南一模)《汉书》记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讫于元始(汉平帝年号),百有余年,传业者寖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B.儒家学说的发展与成熟 C.国家取士政策的调整 D.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尊崇儒术,设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儒家经典,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取士的主要条件,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故选C项。 C 4.基于唯物史观与历史理解考查孔子的“乐教”思想 (2023·全国甲卷,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窘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据《史记》等 (1)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答案 原因:分封制度的瓦解;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克己复礼”主张的提出;维护等级秩序的需要;乐教具有育人才、齐风俗的作用;是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 答案 影响:有利于提升个人自我修养;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5.基于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认识“大一统”观念的意义 (2023·长沙长郡中学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历史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大”指重视、尊重,“一统”是指一体、统一治理,“大一统”的含义就是重视和尊重一体、一统的治理制度体系。 时期 内容 出处 战国时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传》 秦汉及 以后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汉书·王吉传》 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四个特点:国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因俗而治” 白寿彝《中国通史》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 论题:儒家提倡的“大一统”观念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论述:“大一统”是儒家提倡的政治观念,尤其是在汉代,董仲舒系统地提出了“大一统”理论,提倡国家统一,加强中央权威。自秦汉以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迅速发展。秦汉以来,郡县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由此可知,儒家提倡的“大一统”观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考向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价值引领1 唱和之风——社会秩序对社会风尚的影响 (2023·全国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高考真题研读 A 解读 JD 知识为基 唐中后期的文化风格;安史之乱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能力为重 材料主要内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诗歌唱和,“江南”是重要主题。这主要是因为唐中后期,南方相对北方,社会秩序更加安定。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素养导向 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社会风尚与社会局势之间的关系;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社会稳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价值引领2 文化传承——从唐人崇尚“晋贤真迹”认识唐代书法艺术风格 (2022·江苏卷,3)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D 解读 JD 知识为基 ①魏晋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大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②唐代文化重心仍然在北方 能力为重 据材料“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代书法艺术模仿魏晋时期的风格,说明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素养导向 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所考查的史实:“唐代”“江左”;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晋贤真迹”的含义;从历史解释角度阐释“争相效仿”的深层内涵;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唐代书法艺术与六朝书法艺术的关系 价值引领3 崇尚富贵——从有关绘画的诗句看南宋艺术的发展 (2022·湖南卷,4)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 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 D 解读 JD 知识为基 ①在南宋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时人对绘画作品关注的是与富贵相关的“牡丹”,而不是画家的地位。②所谓文化世俗化,即文学、艺术等文化形式以普通受众的需要为中心,以满足普通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可读性,娱乐大众 能力为重 由题干可知,南宋时期绘画时选择“云里烟村雨里滩”是“不入时人眼”的,而当时“入时人眼”的是“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了当时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对于象征富贵的牡丹是很推崇的,所以绘画如果选择“画牡丹”,会更有市场。考查信息获取和解读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素养导向 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南宋艺术的发展;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南宋绘画风格;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艺术特色所折射的时代特征 1.历史解释——中国古代科技 认知视角深化 (1)科技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2)科技发展的特点 2.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所反映的时代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 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秦汉时期 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词藻表现恢宏大气的时代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华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唐朝 繁盛统一、开明的文化政策与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成了唐诗的繁荣 宋朝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等世俗文学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 封建制度逐渐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使得反封建的小说走向繁盛 1.视角:艺术作品与文化格局 (2023·长沙联考)下表为隋唐时期南北方绘画文化要素分布对比表。据此可知 模拟经典演练 项目 画家 百分比 壁画寺观 百分比 壁画墓 百分比 石窟壁画 百分比 北方 111 72.08% 112 54.11% 125 93.28% 6 100% 南方 43 27.92% 95 45.89% 9 6.72% 0 0.00% A.南北方文化状况总体较均衡 B.文化发展深受经济南移影响 C.文化发展受历史惯性的影响 D.隋唐时期文化领域蓬勃发展 项目 画家 百分比 壁画寺观 百分比 壁画墓 百分比 石窟壁画 百分比 北方 111 72.08% 112 54.11% 125 93.28% 6 100% 南方 43 27.92% 95 45.89% 9 6.72% 0 0.00% 根据材料可知,绘画要素南北方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的格局,反映了隋唐时期文化,尤其是绘画深受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影响,C项正确。 C 2.视角:时代变化与文学发展 (2023·重庆二模)唐人小说以描写达官贵族和名士贤媛为主,而在宋代,无论话本还是文言小说,普通民众中的小市民、工匠、商贾、农民、医巫、僧道、店员、伙计、村姑、婢女,都能荣膺小说主角。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A.程朱理学兴起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改变 B.社会阶层流动增强推动门第观念的淡化 C.印刷术的兴盛促进了书籍出版业的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带来文学受众群体的变化 D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市民阶层兴起,文学受众群体发生变化,促使很多普通人都能成为小说主角,故选D项; 程朱理学强调的儒家伦理道德和重义轻利的观念与“小市民、工匠、商贾”成为小说主角无关,排除A项; 门第观念的淡化与此时期小说主角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 宋代印刷术的发展不会影响小说主角的变化,排除C项。 3.视角:社会观念与明代科技 (2023·黄冈模考)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对一千多种动植物进行了统计,然而这部领先西方二百年的杰作献给朝廷却遭到冷落;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序言中曾辛辣地指出:“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坚持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这种现象表明 A.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重政轻技观念束缚科技发展 C.明代科技重视实际经验总结 D.古代科技凝聚着人民的智慧 B 根据材料可知,李时珍的著作受朝廷冷落,宋应星在著作中表达了写书不是为了功名,结合明清时期科技发展概况可知,政府轻视技术阻碍了科技的发展,B项正确; 材料与中国科技地位无关,排除A项; 材料主旨不是明代科技的特点,排除C项; 材料与古代科技凝聚人民智慧无关,排除D项。 4.基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认识宋元文化的时代特征 (2023·肇庆模拟)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风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自立国之始,就为外患所困扰,长期与辽、西夏、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相对峙。……(这些少数民族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撞击,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仕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交融,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谢士霞、王晓燕《元代元曲兴起的原因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及成因。 答案 总体特征:呈现出浓厚的忧患意识。 成因:宋代长期积贫积弱;宋代始终面临少数民族对立政权的威胁;宋代相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处于被动挨打和求和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曲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 原因: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需求的增强;知识分子阶层加入创作队伍;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对前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影响:创新了传统文学形式;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推动了古代戏剧艺术的发展。 返 回 史料研习 能力培养重思维 4.去伪存真 抓本质特征——灵活迁移捕捉隐性有效信息 史料信息是由两个层面和九个要素构成的。两个层面是指显性的信息与隐性的信息。九个要素是指时间、地点、人物、事实、观念、意图、内容、形式和价值。时间、地点、人物属于显性的信息,常于史料中直接获取;事实、观念、意图,一般需读者在史料内外钩沉索隐;内容、形式、价值往往是在其他要素的基础上概括而成。隐性信息一般可从材料中论述的观点、材料关键词或结合所学知识获取。 路径解读 方法指导 抓住信息本质特征的关键 (2022·河北卷,5)明代的《水程图》共84帖,是目前稀见的展现大运河全线实景的写生画稿,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该作品 A.反映了山水画创作的新发展 B.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 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D.利用工笔技法呈现了大运河风貌 典例精析 图一 《水程图》第56帧 济宁 图二 《水程图》第72帧 沧州 A 解 题 思 路 理解运用 1.(2023·淮南一模)清代每逢重大战事结束,由军机大臣负责对战役中形成的各类材料加以裁剪,以时序进行编撰,呈现出战役的完整过程,编撰成带有纪事本末特征的方略或者纪略。清代此举旨在 A.保存历史文献 B.塑造正统形象 C.巩固王朝统治 D.服务边疆治理 信息辨别:每逢重大战事结束,编撰成带有纪事本末特征的方略或者纪略 C 清代将重大战事编纂成方略或纪略就是在编写自己的历史,一是炫耀自己的“功德”“宣扬武力”,二是总结历史经验,这两者目的都是巩固王朝统治,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