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课件(共44张PPT)--202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资料详情
需要10个学币
ID:8-19682296
版本:通用版
类型: 课件
地区:全国
文件:5.1MB
日期:2024-03-29
作者:21jy_6422580045
星级:2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中国古代史 复习任务:宏观视野 考向聚焦 史料研习 宏观视野 整体架构全掌握 知识体系 专题线索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其基本内容 线索一: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在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结合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线索二:君主专制下中枢机构的演变 秦朝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血缘政治走向官僚政治与集权政治。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这一发展线索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 线索三: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沿革 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线索四: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从汉朝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以后的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与此同时,形成了一套对官员的考核、监察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考向聚焦 重点多维要突破 考向一 中华文明起源与夏商周三代政治文明 价值引领1 唯物史观——私有财产的出现 (2023·山东卷,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高考真题研读 C 价值引领2 文化自信——依托考古史料认识中国古代文明格局 (2022·北京卷,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B 解读 JD 知识为基 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多元指各地文明的特色鲜明,一体指趋向融合为一体的进程 能力为重 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战国国字山墓葬具有越文化特征,又有楚文化、江淮文化、中原文化的因素,由此可以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素养导向 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中华文明起源,树立文化自信;从史料实证角度为中华文明起源特点提供证据;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中华文明特点 价值引领3 唯物史观——从社会转型角度看先秦社会变动 (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D 解读 JD 知识为基 战国时期,土地国有制在一些诸侯国被废除;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开始逐步瓦解;诸侯国大夫的采邑越来越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 能力为重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贵族的采邑越来越多,一方面是由于分封制、世卿世禄制等制度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表现。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农具,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所以诸侯国的采邑能够经营得很好。由此考查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素养导向 从时空观念角度看先秦世卿世禄制度的发展;从历史理解角度看贵族采邑变化的社会动因;从唯物史观看分封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1.时空观念——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认知视角深化 2.家国情怀——分封制在古代中国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开疆拓土 ①分封制孕育了统一的因素,通过层层分封加强了地方管理,有利于开疆拓土;②分封制的实质是地方分权,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 民族交融 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领的族人等与封地内的原住民族群相互通婚,构成一个多元的社会,促进了民族交融 文化认同 ①周朝的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被传播到各地,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中原文化; ②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向周围的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3.历史理解——认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型 4.历史解释——认识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新型的社会组织 富国强兵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首要的时代主题,直接促成了血缘性质的宗法家庭制度向地缘性的编户齐民的转变 建立在编户齐民这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基础之上的乡里制度和郡县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前提 君主集权在各国出现 战国时期,君主集权的专制制度已经开始在各国建立 宰相制、郡县制、俸禄制等制度取消了贵族的特权,使独立的贵族变成听命于君主的官员,把原来通过分封赋予贵族的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 1.视角:万邦时代与文明演进 (2023·湛江一模)下表是古代文献对“万邦”时代的相关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万邦”时代 A.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D.出现了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 模拟经典演练 记载 出处 (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庄子·天下篇》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 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战国策·齐策四》 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史记·封禅书》 B 据材料“置万国”“执玉帛者万国”“诸侯万国”“黄帝时万诸侯”并结合所学可知,“万邦”时代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B项; 材料没有涉及“多元一体”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排除A项; 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形成于西周时期,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家国同构”,排除D项。 2.视角:世卿世禄与崇德尚贤 (2023·石家庄一模)西周时期,绝大多数世官只能传承三代,且世袭权利仅作为贵族子弟可以进入政府的资格;嫡长子仅具有继承祖、父辈职务的优先权,要想获得天子的册命则更看中个人的能力。这种做法 A.有利于血缘政治的优化 B.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 C.推动了统治基础的扩大 D.导致了宗法观念的弱化 A 据材料“嫡长子仅具有继承祖、父辈职务的优先权,要想获得天子的册命则更看中个人的能力”可知,西周时期世官按照血缘传承的同时也注重能力,故选A项; 官僚政治与血缘无关,是在秦朝形成的,排除B项; 进入政府要有世袭权利,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C项; 据材料“嫡长子仅具有继承祖、父辈职务的优先权”可知,宗法观念并没有弱化,排除D项。 3.视角:统治秩序与社会转型 (2023·日照一模)据右图可知, 春秋时期 A.诸侯国封建化程度存在差异 B.世卿贵族强力推进社会变革 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社会流动冲击传统政治秩序 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 与该国贵族势力强度的关系 D 据图表信息可知,世卿贵族势力越强,国君非正常死亡率越高,表明世卿贵族势力的发展威胁国君地位,当时传统的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反映了社会流动对传统政治秩序的冲击,故选D项。 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 与该国贵族势力强度的关系 4.基于史料实证与历史理解考查战国变法与用人制度 (2023·泰安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才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 材料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战国]墨子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战国]韩非 指出材料用人观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并说明秦国变法相关举措与这一变化的联系。 答案 变化:社会下层人士的政治地位向上流动(或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联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秦国商鞅变法的开展。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采取“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或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社会转型。 考向二 中枢机构与地方行政管理的演变及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价值引领1 巩固统一——汉代地方行政管理 (2023·新课标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高考真题研读 B 解读 JD 知识为基 “十三州”刺史;察举制;州牧 能力为重 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考查信息获取和解读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素养导向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汉代地方管理;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统一国家的巩固 价值引领2 权力制约——从政事堂的运作看三省职权的沿革 (2022·1月浙江选考,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D 解读 JD 知识为基 ①隋唐时期,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②政事堂:唐初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能力为重 据材料“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可知,皇帝指定级别略低的官员进入宰相集团,宰相数量增多,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素养导向 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唐代三省的设置及其运作机制;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政事堂会议决议报呈皇帝的目的 价值引领3 因时而变——从九品中正制的存废认识隋唐选官制度的沿革 (2022·湖南卷,3)据下表可知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A 解读 JD 知识为基 ①科举制产生适应了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趋势,所以它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是有利的 ②九品中正制代表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它两度被废除反映的是门阀观念的衰落,而不是强化 能力为重 由表格信息看,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废除九品中正制,到唐高祖武德七年恢复九品中正制,中间相隔近30年,这期间实行的是科举制,科举制使得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逐渐改变,尽管武德七年重新恢复了九品中正制,也只存在了3年的时间,最终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再度被废除,所以这一过程反映了世家大族没落的趋势。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素养导向 从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看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1.历史理解——中国古代地方治理与基层组织 认知视角深化 (1)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特点 地方分级管理 地方行政机构或为郡县、州县两级制,或为州郡县或路府(州)县、道府(州)县三级制,或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构成了从上到下由中央层层控制的严密的地方统治机构 分割地方权力 各有所主,相互制约,是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通常规定地方行政、军政、财政、监察诸权分立,彼此制约 特殊管理制度 汉武帝的推恩令、元代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规定任期年限和籍贯回避等 (2)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社会,因此乡村治理表现出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 由于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因此,宗族势力往往得到皇权的认可,乡官里吏在催征钱粮时往往需要族长的配合,有时则表现为宗族家长直接担任乡官里吏,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 忠孝治理乡村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首要的特征是“家国同构”,家庭成了国家的缩影,国家成了家庭的放大。而家国意识反映在乡村政治文化中,就是忠孝治村。忠和孝作为两个重要的价值观,维系了乡村的政治秩序 乡绅有限自治 政府在乡村选择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长者、有名望的乡绅、有财产的地主等,这些人往往都读过书,在知识、智力和财富上占有优势。能够解释乡规民约,用道德感召力维持乡村的秩序。乡绅的身份是双重的: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他们要帮助国家做事;而作为乡村的代表,他们又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2.历史解释——全面认识古代科举制 1.视角:汉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2023·秦皇岛模考)东汉尚书台由西汉武帝内朝少府尚书演变而来,其下属六曹机构设置如右表,表明 模拟经典演练 尚书台 名称 职掌 人员 吏部曹 选举、祭祀 以尚书为每曹主吏,下有侍郎、令史等 二千石曹 辞讼 民曹 缮修功作、盐池园苑 客曹 护驾及羌、胡朝贺 三公曹 岁尽对州郡考课 中都官曹 水火盗贼 A.君主专制权力遭到削弱 B.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异化 C.君相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六曹逐渐掌握决策权力 B 据材料可知,尚书台是由汉武帝时的内朝演化而来,其性质是皇帝的内侍机构,随着时间的推进,尚书台逐渐侵夺了本属于外朝宰相的权力,出现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六曹机构,这实际上是内朝的外朝化,中枢权力运行机制出现了异化,B项正确。 4.基于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考查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 (2020·天津卷,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答案 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答案 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发展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5.基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说明影响行政区划改革的因素 (2022·山东卷,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 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 ——《隋书》卷29《地理志》 隋代分郡图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历史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说明: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为缩减行政支出,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 观点二:地理学: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说明: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郡、县,“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因此造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形。隋文帝统治时期,根据户口的多少划分州县;隋炀帝在位时期改州为郡,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 观点三:政治学: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 说明:隋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郡、县三级制;隋文帝为缩减行政支出,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隋炀帝时实行郡县制,其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