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专题训练四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含答案)

资料详情
需要15个学币
ID:2-19670532
版本:统编版
类型: 试卷
地区:全国
文件:143.7KB
日期:2024-03-28
作者:21jy_208585429
星级:1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古诗文阅读专题训练四 一、补写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2.关关雎鸠, 。 ,君子好逑。 3. ,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4.青青子衿, 。 5. ,天涯若比邻。 6.欲济无舟楫, 。 7.知不足, ;知困, 。 8.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安得广厦千万间, ! 10. ,心忧炭贱愿天寒。 11. 山光悦鸟性, 。 12.浮云游子意, 。 13. ,只有香如故。 二、根据要求,将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关雎》中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 。 , 。 2.《蒹葭》中表现主人公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句子是: ; ; 。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古今上下几千年人心声的名句是: , 。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表达了作者想入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 , 。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 , 。 6.在《卖炭翁》中,“ , ”两句刻画出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一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 7.《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 ”两句,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8.《送友人》中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句子是: , 。 三、古诗词赏析。 (一)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乙】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乙诗中“空”字写出山野的空旷寂静;甲诗中“空”字则表现了诗人此刻 的精神状态。 2.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首诗都是盛唐时的山水田园诗 B.两首诗都运用了典故来表达志向 C.两首诗都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来写 D.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愉悦之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课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汉江临眺① [唐]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①这首诗又题《汉江临泛》。 1.颈联中的“浮”和“动”,用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意赏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文言文阅读。 (一)对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马 说 [唐]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乙】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 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安求其能千里也 ( ) (2)策之不以其道 ( ) (3)反以报君 ( )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二)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患盗论(节选) [宋]刘 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①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②,盗之源也。 一源慢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注释】①顾:只是。②修:贯彻得好。③慢:疏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盗可除乎 ( ) (2)衣食不足 ( ) (3)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 ) 2.下列句中的“或”与“或问刘子曰”中的“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而或长烟一空 B. 或王命急宣 C. 或以钱币乞之 D. 或异二者之为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4.作者认为产生“盗”的原因有哪些? (用原文回答) 一、1.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3. 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4. 悠悠我心 5. 海内存知己 6. 端居耻圣明 7. 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 8. 食之不能尽其材 9.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0. 可怜身上衣正单 11. 潭影空人心 12. 落日故人情 13. 零落成泥碾作尘 二、1.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2. 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5.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6.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7.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8.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三、(一)1.杂念全消 2. B (二)1.“浮”字准确地写出江水的壮阔,给人一种将“郡邑”漂浮起来的错觉;“动”字生动地写出江水的气势,波涛激荡翻腾,震动远空。诗人用这两个字生动地写出汉江壮丽浩渺的自然景观。(意近即可) 2. 这首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意近即可) 四、(一)1.(1)怎么 (2)用马鞭驱赶 (3)同“返”,返回 2.(1)想要它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可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3.【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意近即可) (二)1.(1)清除(消灭) (2)足够 (3)箱子 2. C 3. 只是偷盗是有根源(原因)的,如果能够阻断他们偷盗的根源,还担心会有盗贼吗? 4. ①衣食不足;②政赋不均;③教化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