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 20世纪以来的经济生活与文化-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探究实操性课件(共35张PPT)

资料详情
需要10个学币
ID:8-19665809
版本:通用版
类型: 课件
地区:全国
文件:9.6MB
日期:2024-03-28
作者:21jy_6422580045
星级:2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版 板块三:碰撞中的交融与冲突——世界史 专题九 多元的古代文明 专题十 西方政治文明演进、国家管理与人文思想 专题十一 工业革命与全球联系的建立 专题十二 民族独立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专题十三 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四 20世纪以来的经济生活与文化 专题十四 20世纪以来的经济生活与文化 板块三:碰撞中的交融与冲突——世界史 目录 主题1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新变化 主题2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主题3 近现代科技文化和文化交流、传承与保护 【体系构建】 专题十四 主题1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新变化 【主干梳理】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 1. 国内干预 特点: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措施: 20世纪50-70年代初,经济增长“黄金时期” 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80年代,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复苏 表现: 发挥大国作用: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2.国际协调 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GATT) 世界贸易组织 (WTO) 世界贸易体系 1947年 宗旨:消除贸易壁垒, 促进贸易自由。 1995年 宗旨: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世界银行(WB) 1945年 宗旨:稳定国际金融秩序, 提供短期贷款 1945年 宗旨: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后转向全球性发展援助,提供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内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会员国 货币与美元挂钩,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制度化·体系化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二、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①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②新变化: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中间阶层"人数增加 四、“福利国家” ①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带来国家财政负担,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福利开支 五、社会运动 ①原因:国家干预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主要表现: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反战运动 三、科技新发展 原子能; 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 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 新材料的出现; 生物工程技术; 【深化拓展】 一、近代以来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 近代以来,国际金融中心从欧洲逐渐转移到美洲,从荷兰、英国转移到美国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纽约证券交易所超过伦敦证券交易所成为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所,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确立。 1.手工工场时期: 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不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号称“海上马车夫”。荷兰人通过创新资本流转体制,创立了历史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逐渐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工业革命前后: 英国制度的改良和荷兰制度的衰退,使得金融产业在伦敦的交易成本获得了绝对的优势。19世纪初,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二、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500 1600 1700 1800 1900 1945 20世纪70年代初 1929 全球航 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第一次 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29-33年 经济危机 二战 冷战 两极格局 自 由 主 义 重 商 主 义 凯 恩 斯 主 义 经济思想 分 散 走 向 整 体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世界联系 生产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工场手工业 工厂制度 垄断组织 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 自由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 资本主义 商业资本主义 自 由 放 任 政 策 国家干预经济 经济政策 贸易保护 三、世界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 4.21世纪的国际货币形势: 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 1.金本位制 ①形成:1816年英国实行金本位制,形成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②瓦解:1929年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全面禁止黄金出口,导致金本位制崩溃。 2.二战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建立 ①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②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重建国际货币制度。 ③1945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成立,旨在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 ①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②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 四、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四种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 盛行时间 主要主张 评价 重商主义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混合经济政策 15-18世纪 19世纪中后期 二战结束至 20世纪中后期 20世纪 80年代以后 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及其他贸易限制保护国内市场 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之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将政府和市场相结合,国有与私有制并存 反映了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是凯恩斯主义失灵后进行的调整 【真题感悟】 ——把脉高考 探寻命题规律 国别 贷款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 洛伐克 丹麦 伊朗 卢森堡 墨西哥 波兰 巴西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2.5 0.2 2.09 6.0 1.0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0 0.12 0.341 0 0.75 (2023.湖北卷.15).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考点】世界银行 【答案】C (2023.广东高考.16).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西方七国消费品价格增长率和失业率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 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答案】A 【考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4.(2023.浙江6月高考.15)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答案】D 【考点】“福利国家” 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 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23.1.浙江卷.17). 观察下图,解读正确的有( ) 【答案】B 【考点】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专题十四 主题2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 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开端 工业革命后 世界市场更加扩大,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和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进入90年代 跨国公司迅猛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诞生 世界贸易突飞猛进,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连成一体 进入21世纪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主干梳理】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存在的问题: 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 1.进程: 2.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逐渐形成 由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动 流动方向: 特征: 资本的流动和需求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模和流向 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及其转移情况 (3)20世纪90年代, 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 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1)20世纪50-70年代: 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2.经济全球化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影响 ③由数量到质量转变 流动趋势: ①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②第一二产业为主转向第三产业为主 (2)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东南亚国家联盟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徽标 (旗帜) 建立时间 1993 1994 1967 1989 成员国 法、德等27国 美、加、墨 印、菲、马等10国 中、美、日等21国 成员差异 发达国家占大多数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占大多数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合作领域 政治、经济 经济 政治、经济、安全 经济 备注 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 国家间差距最大 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官方论坛和磋商机构。 二、区域经济集团化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区域集团经济发展。 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下的具体体现。 三、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 1.社会信息化 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特点: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2.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促进文化交流, 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2.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3.在合作共嬴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深化拓展】 一、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逆全球化现象 (1)自由贸易理念边缘化,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 (2)美国和部分欧盟国家的移民、投资、监管和社会保障政策等逆全球化趋势明显。 (3)部分西方国家保守化内顾倾向加重,国家; 1.出现原因 2.主要表现 (1)部分国家出现治理危机。 这是逆全球化的内在根源,突出表现为公共政策减效失灵,国家治理能力、制度活力和创新不足。 (2)个别大国的霸权任性和责任缺失。 (3)国家间发展更不平衡。 (4)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陷入危机。 【真题感悟】 ——把脉高考 探寻命题规律 (2023.浙江6月高考.20).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如果说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质的规定性的话,那么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这一材料旨在说明(  ) A.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 B.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 C.世界各民族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 【答案】D 【考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023·全国乙卷·35).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答案】D 【考点】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额比重变化 (2023·全国新课标卷·35). 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 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 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 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 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答案】C 【考点】世界环境问题 专题十四 主题3 近现代科技文化和文化交流、传承与保护 【主干梳理】 一、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原因: 2.表现: 钟表传入 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 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 文化娱乐 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国际贸易的开展; 买卖双方的接触; 商品对文化习俗的传播。 历程: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 16世纪以后,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和大洋洲等地区 茶的外传 影响: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 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茶室”; 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 英国形成了“下午茶” 服饰变化 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传教士传到法国 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了东方女装的样式 中华民国建立后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 二、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1.近代文化传承 学校教育 中国 西方 西方印刷术 表现 意义 近代大学有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1965年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977年恢复高考,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古希腊奠定了分科教育基础、 拿破仑确立了国民教育制度、 德国人洪堡创办将教学与研究结合的柏林大学、 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 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是最早的书籍, 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催生了印刷书的诞生 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学校教育 世界 中国 博物馆 ①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是保存最完整、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②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兴起; ③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公共图书馆 1909年建京师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约公元前290年,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馆; 1683年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1905年南通博物苑; 1912年国立历史博物馆; 1925年故宫博物院等 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其他载体: 文字、语言、服饰、书籍、建筑、宗教、教育、活动 2.文化遗产 (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清政府的保护: 1906年清政府颁布了《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古物保存法》; 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古代文物收藏成为人们拥有财富与权力的体现 世界各国的立法保护: 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2)《世界遗产公约》 1)时间: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 2)宗旨: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3)地位: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4)内容: ①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②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③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三种类型。 5)发展: ①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②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真题感悟】 ——把脉高考 探寻命题规律 (2023.1.浙江卷. 20). 亚历山大的远征,开启了大约300年的“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该中心位于下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考点】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2023.1.浙江卷.14). 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工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 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 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 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 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考点】印刷书的诞生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