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第二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检测试题 语文(含答案)

资料详情
需要10个学币
ID:2-19580003
版本:通用版
类型: 试卷
地区:广东省
文件:49.0KB
日期:2024-03-22
作者:yuwenwjm
星级:2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2344400115570002023-2024学年度饶平二中第二学期高一级期初考试 语 文 2024.02 试卷共8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它对人物形象美和作品的语言美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 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 人物通讯的形象美与作者能否正确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密切相关。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曾明确指出,新闻事实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为事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既没有离开事实的人物,也没有离开人物的事实。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也好,描写人物也好,都是不能将人和事截然分开。写人必叙事,叙事必写人。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去塑造形象的。 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影响,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例如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一篇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这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人物专访,全文主要介绍了王宁生作为医学界重要人物对于其工作领域的贡献,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写道:“王宁生在中医药学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三次归国记’:第一次回国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第二次他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第三次,他拒绝了德国国家药检所对他发出的正式邀请……其实,在三次归国记后还有一个尾声。王宁生的妻子宓穗卿教授也曾留学澳大利亚,也能在澳大利亚获得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王教授回国后打电话给妻子,两人在电话里承诺,选择回国,永不后悔。于是宓教授也回到了祖国,现从事生化药物研究。”作者记叙王宁生教授的三次归国记并强调妻子跟随归国这一事例,体现了王宁生的报国情怀以及对自己从事的医学事业的热爱,他和妻子在电话里的承诺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医学工作者回国创业的决心。这为下文展开王宁生的事业成就奠定了人物形象基础。 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读,人物可亲。尤其是对高层人物的专访,选取合适的角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为重要。《母亲节话母亲——访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这篇人物通讯的主角是在香港政界备受关注的一位女性,如何将这样的政治人物表现得可亲可敬呢?作者选取了“母亲节话母亲”的角度,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讲述这样一位非凡的女性的事迹,同时作为一位母亲的故事,特别是她捐肾救女的举动,让人感受到了一位意志坚定、有慈爱胸怀的女性的情感。这样,政治人物也展现出了可亲的一面,文章的可读性也大大增加了。 要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气质、性格的具体体现,必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红星照我去长征——访95岁老红军寇延庆》一文中,主人公寇延庆老人曾在枪口下被朱德总司令救回一命,在后来的岁月中,老人依然不改革命初衷和坚定信念。作者特别记叙了这样一笔:“‘要是没有朱老总在关键时刻救我一命,我活不到今天,也就不可能接受你们现在的采访了。’寇老对我们哈哈一笑,话语明快而又不失幽默。”作为一位95岁的高龄老红军,说这话时的豪情与达观也就可见一斑了。 除了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还要重视在新闻写作上展现人物通讯的语言美。 新闻作品的语言美,是指新闻作品的语言审美属性和所呈现出来的审美价值,人物通讯中人物形象以及相关事件都是通过新闻语言呈现出来的,因而掌握运用语言技巧来更好的描述人物,有着重要作用。 运用白描和零度修辞描写人物,审慎使用形容词。一方面,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另一方面,如果不使用形容词,怎么将人物描写得具体准确呢?在《深度写作》一书中,作者曾提出“零度修辞”与纯文本写作的概念。作者指出,在新闻写作中,实际上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文字基本上只表现其记录意义,而隐没其评价意义,用对事实的本真记录方式,获得一种意义上相对中立的文本……零度修辞是尽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观意见和意向性词汇,在使用这种修辞方式时,新闻主题往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倾向性,所以使用客观性的文字进行处理,反而使文章意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种零度修辞和纯文本写作的方式,尤其适用于人物通讯。试看《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有将挽狂澜》中的一句:“飞溅的浪涛打湿了将军的衣襟,随行人员拉住将军想往后移一步,将军岿然未动。”整句话未见一个修饰性的形容词,然而这位将军临危不乱,英勇冷静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具体准确的描述比空洞华丽的形容更能立体地展现人物,也更具有语言上的美感和冲击力。 (摘编自《浅析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为例》,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立足于新闻事实进行创作,是人物通讯塑造出的新闻人物能够具有形象美的基础。 B.《多重角色王宁生》抓住了“三次归国记”这一典型事例,从而更好地塑造了王宁生的形象。 C.选取范徐丽泰作为普通母亲的故事,展现其可亲的一面,为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提供了借鉴。 D.创作人物通讯,要展现出人物的形象美,必须选用符合人物性格、最具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普通百姓为主体所创作的通讯,若不依托于代表性的事件来塑造人物,可能会失去应有的新闻价值。 B.人物通讯在塑造人物形象美时,不但要找准表现角度,而且要把人物的性格和细节融合在人物通讯里。 C.人物通讯作品为了反映人物的本来面貌,使得人物描写具体准确,在运用语言时是不能使用形容词的。 D.文章主要从形象美和语言美两个维度展开,通过举例分析明确了人物通讯在这两方面的审美要求。 3.下列选项的文字表述,最能体现第9段中“零度修辞”的一项是(3分)( )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B.《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在售货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样。” C.《“探界者”钟扬》:“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 D.《两份账单记录的坚守与感动》:“穆娟自尊要强,一年到头,雪天、雨天,白天、夜晚,别人不干的脏活苦活她干,男人干的活她抢着干,除了家常日用、看病吃药、供娃上学,一有余钱就还。” 4.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形象与新闻事实中的人物有何关系。(4分) 5.请运用材料中的观点,对下面的人物通讯片段进行简要评析。(6分)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午休的父亲 梁晓声 那位在楼梯拐角水泥地上午休的父亲睡着了。 八月的北京,与全国许多省市一样,无可奈何地处于近年少有的高温时节。月末那几天,官方预报达到摄氏三十二三度;人们说实际气温还要高一两度。特别是中午,一丝风也没有,每一片树叶都静止着,看上去皱巴巴的,水分被大量蒸发必然如此。人若置身户外,如在桑拿房中,片刻便会出汗,会感到缺氧似的仿佛空气中的氧分也被蒸发着。医生们频频出现在电视中,提醒民众做好防暑降温的自我保护。 我住的小区从六月份就开始进行老旧小区的楼房改造了,过程挺复杂——搭脚手架、罩防尘网、刮墙皮、抹水泥、固定保温的泡沫块;一幢楼改造结束,差不多十几道工序。 我家住的那幢楼刚搭完脚手架。①我因颈椎病重,不敢享受空调,所以不但开窗。连头道门也开着(进入室内的第一道门)。那样会使空气最大程度地对流,感觉能稍微凉快点儿——起码心理上会觉得凉快点儿。 “嗨,吃了没?我也吃过了!大中午的还能干啥?歇着呗!好好好,小声点……住户屋里开着电视呢,我不是怕我说话声小你听不清嘛……” 一天中午,我在家边吃饭边看电视。今年我有点儿耳背了,不知不觉便将电视声调得挺大。不过楼上楼下都是三口之家,白天大人上班,孩子上学,两家亦无老人,不至于扰邻。然而我竟听到了门外一个男人大声所说的话,遂将电视声调小,受好奇心驱使,起身走到门口,探头向外看了一次——但见一个裸着上身的四十余岁的男人仰躺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那儿,身下垫着片由废旧纸箱拆成的纸板,纸板上铺着脏兮兮的工作服。他头枕一块泡沫,一手拿手机,一手扇风凉,一小片扇形的纸板,分明是从身上那块大纸板上撕下来的。他那同样脏兮兮的裤子的裤筒卷到了膝部,小腿布满褐红色的墙漆点子。他支起着他的膝,双脚放胶鞋上。他躺着的地方原本是有窗的,窗扇已被连框拆去,窗口赫然。在那日,在那个中午,那儿的确是稍微凉快点儿的地方。或者,更正确的说法是一能使他躲避一下如蒸笼般的地方。而他周围,遍地碎墙渣子。上午有工人钻过孔,工作尚未结束,下午还得接着干,没有清扫的必要。②他一边的额角贴着创可贴,不是那种窄窄的小长条形的,而是有三四个那么宽的方形的。 我缩回头,关了电视,继续吃饭。 “老婆,那什么,我那摩托,你要推到棚子里,以防下雨淋了它。不会下雨?这什么话,老天爷听你的?万一半夜下了场大雨呢?再旧不是还能骑吗?不也是钱买的吗?钱是大风刮来的?别啰嗦了!我也想家行了吧?想家不包括想你吗?多大人了,还耍娇有意思吗?我又不是第一次外出打工!女儿在左右吗?快让女儿跟我通话!……” 走廊拢音,那男人的话声,我听得更清楚了。 “好女儿,每次听到你的声音,老爸的心情都是幸福地(他学小品演员的口吻,将“地”说出搞怪的腔调)!还不能返校?那就更要把网课听好。学习这事,靠的就是自觉。不是为老师学的,也别当成是为我和你妈学的。我们的人生反正就这样了,一切为你着想我们心甘情愿。可你刚高一,人生还长呢,文凭含金量高点儿将来找工作不是容易些吗?知道这个道理就好。钱不是问题!爸还是那句话,你将来能考到什么份儿上,爸妈就有能力供你到什么份儿了。不许!别改视频!我不许!又不是几年没见了,视的什么频呢!你非视频我可关机了啊!聊会儿就行。认真听着,老爸得嘱咐你几句。你妈也在上班,你要心疼地,有空儿,屋里屋外的活多干点儿,就当替老爸干了。我这儿一切都好,别牵挂我。我们工人按要求每天做一次,严格着呢。热!北京也热。老爸这会儿在午休呗。我们有临时工棚嘛。怎么可能每人一张床,你想得太美了,没那么好的条件。但有通铺,铺的新凉席,每人都有睡的地方。还有大风扇,凉快得很,特解乏……” 我想我再听下去似乎是一个偷听者了,顿觉害臊,便去关门,却不料见到了这样一幕——楼上姗姗她妈正与她上楼:姗姗才小学二年级,她妈需每天中午将她接回家。她看着那男人的样子吃惊不小,呆住在一级台阶上。③姗姗妈也不由得“呀”了一声,却立刻对女儿说:“上楼啊,叔叔是热的。” 那男人旋即坐起,慌忙往身上披工作服,连说:“见笑见笑。” 姗姗妈说:“理解,有什么可见笑的呀。” 她边说边牵着姗姗的手,上楼去了。 而那男人站起也不是,再躺下仍不是,样子恓惶极了。 我关上门正漱口,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见是那男人。 我问:“有事儿?” 他语无伦次地说:“没事儿,可也有事儿。就是拜托您替我向那位女同志表示一下歉意,刚才我那样子是违反纪律的,求她千万别向施工办公室举报我,举报了会扣我工资的……” 我笑道:“彻底放心,她不会的,我也不会。” “多谢多谢,这天真是的,热得人没处躲没处藏的,水泥地不是凉快嘛。” 他窘窘地退下了楼梯。 我就又敞着门洗起餐具来。洗罢一转身,见小姍姗拎着塑料袋在门外看我。 我刚要开口,那女孩儿将手指压在自己唇上,接着指指塑料袋。我走到门口,她小声说,里边的东西本是她妈让她送给“午休的叔叔”的。 我也小声说:“那你送过去呀。” 她细声细气地说:“叔叔睡着了,爷爷过会儿替我送给他吧。” 我扭头看去,见那位午休的父亲,背朝楼梯,卷着双腿,已睡实了。他的工作服也不垫在身下了,不知怎么一来,被他弄成一团搂在怀里了。想必,起初是盖在身上的。 我接过塑料袋一看,装的是两瓶矿泉水,一瓶可乐,还有一个很水灵的刚洗过的大桃子。 “爷爷您轻点儿关门。” 小姗姗说完此话,踮起脚尖,悄没声地往楼上迈。在楼梯上她往下看了一眼,竟又连退两段台阶,蹑手蹑脚走到“午休的叔叔”身前——原来他装饮水的大可乐瓶子倒了,她替他扶了起来,放在他碰不到的地方。 她再次踮起脚尖上楼时,冲我一脸烂漫地笑。 ④有好邻居是种造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第2段插入介绍北京天气状况,极言其热,既交代了时令,也为下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B.“父亲”被上楼的姗姗母女看见而感到“恓惶极了”,是因为他担心她们去施工办公室举报他的衣着举止违反工作纪律。 C.文本中提到了“网课”“每天做一次”暗示了时处疫情防控时期,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提供了鲜活的社会环境。 D.姗姗心思非常细腻,她说话和走路很小声,而且怕自己吵醒了熟睡的民工,所以请求“我”代劳,并提醒“我”轻声关门。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写“我”因病开窗开门,既呼应上文天气炎热,也使后文“我”看见“父亲”合情合理。 B.句子②运用了细节描写,创可贴的大小可以反映出“父亲”工作条件艰苦且劳动艰辛。 C.句子③写出了姗姗妈突然见到“父亲”时的惊讶,显示出她对闯入者的高度戒备心理。 D.句子④中的“好邻居”既指富有爱心的邻居姗姗母女,也指临时成为“我”邻居的民工。 8.文中详细描写了“父亲”与老婆和女儿通电话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9.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标题“午休的父亲”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脯①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曰:“此乃泰山之力也。” (节选自段成式《酉阳杂俎》) 材料二: 同治四年,福成参督师侯相曾公②幕府事于徐州。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山之大势,桐城姚姬传先生尝记之。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俯视则一线危磴,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 材料三: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②曾公:曾国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11.下列对材料中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因大脯次”的“因”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的“因”字,含义相同。 B.材料二中“同治”,是帝王年号纪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提到“戊申晦”干支纪日,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C.材料二中“侯相以阴雨竟夕”的“竟”与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的“竟”字,含义不同。 D.材料二中“不可以中阻也”的“中”与《短歌行》“忧从中来”的“中”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泰山”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泰山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泰山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寄予了他们的家国情思和人生感怀。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给人创作灵感。观泰山景抒人文情,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给人以启迪;姚鼐的描写形象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D.泰山日出气象万千。薛、姚撰文从登山循道到观日写景如出一辙,都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 (2)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14.材料二、材料三都描叙泰山之巅观日出,你从中悟出哪些道理?(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①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②泪。西北望长安③,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④。 [注]①造口:即皂口,镇名。时作者驻节赣州,常经皂口。②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③此即用唐代李勉望阙之意,这里借长安指北宋故都汴京。④鹧鸪:鸣声凄切,其声类似“行不得也,哥哥”。 15.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永遇乐》下阕慨叹佛狸,呼应上阕“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句,通过刘义隆与刘裕的对比,感慨昔日辉煌不再。 B.《菩萨蛮》上片三四句,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 C.《菩萨蛮》下片一二句,既有眼前实景“青山”,又用东流之水有所喻指,实则暗含深沉寓意。 D.两词同为怀古之作,《永遇乐》借古讽今,《菩萨蛮》借古伤今,风格均沉郁顿挫。 16.两首词结尾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和“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都蕴含作者深沉的情感,请分析它们在运用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伤离别”是人之常情,秦观《鹊桥仙》中“ , ”两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将词的主旨升华到了一个哲理的高度。。 (2)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境致与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3)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字,或写梦中景梦中事,或忆梦中人梦中情,或借梦抒怀等,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我时常到那古园里去,去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①春天是漂浮着的祭坛上空鸽子的哨音,②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③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④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⑤因此这园子,⑥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18.下列句子中的“是……的”和“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中的“是……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B.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 C.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D.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 1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仿佛我就是为了见到这座古园,见到这历经沧桑的四百多年的古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播,主持人撒贝宁带领观众徜徉于① 的中华典籍之中,知来路,明去处。最新播出的第二季第九期,以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视角,走进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书《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搜集9353个正篆作为字头,收列重文1163个,以五百四十部首“分别部居、据形系联”,构建出一个庞大、严谨、精妙的汉字说解体系,有着经久不衰的价值。 节目讲述许慎的故事,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展现了他丰富多彩的一生。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殚精竭虑的中年,再到饱受眼疾所困却依然 ② 的晚年,许慎精益求精,为《说文解字》投注了毕生心血。尤为难得的是,他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有不明之处则称“阙”,乃空缺之义,体现出 ③ 的精神。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并列词语间的逗号改为顿号好不好,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3分) 23.《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红楼梦》中和玉相关的内容很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中贾宝玉所佩“通灵宝玉”体现了神话色彩,作者将“玉”与“女娲补天”联系在一起,此玉是天地之神物,具有超自然之力。 B.《红楼梦》中以美玉比喻人物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形容黛玉“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写黛玉如白玉陷于泥潭,最后只能独伴青灯古殿。 C.以“珍、珠、瑞、环、琏”等跟“玉”有关、寓意美好的字来给贾宝玉同辈即贾珍辈男子命名,寄予着贾府长辈对子侄的美好期许和祝愿。 D.《红楼梦》中有大量诗词歌赋用美玉表现事物之美,如众人咏白海棠时,宝玉写到“捧心西子玉为魂”,黛玉写到“碾冰为土玉为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淄博的“烧烤”,重庆的“洪崖洞”,榕江的“村超”,这“一食”“一景”“一事”,成为地方形象的靓丽名片。究其原因,既有新媒体平台传播中他人的表达和塑造,也有当地主动亮出特色、挖掘潜力、积极借势的自我塑造。在他塑与自塑的共同作用下,地方形象广为人知。 材料中的“他塑与自塑”,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度饶平二中第二学期高一级期初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2024.02 选择题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23 答案 D C A B C D A C D B B 1.D 解析:“必须选用符合人物性格、最具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错误,原文是说“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二者的表述不同,选项表述绝对。 2.C 解析:“是不能使用形容词的”错误,原文是说“运用白描和零度修辞描写人物,审慎使用形容词。一方面,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选项表述绝对。 3.A 解析:“零度修辞”是尽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观意见和意向性词汇,在使用这种修辞方式时,新闻主题往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倾向性,所以使用客观性的文字进行处理,反而使文章意义得到很好的体现。 A项,没有形容词和修辞,只是抓住了神态、行为等细节,体现了零度修辞。 B项,运用排比句式,体现出作者对主要人物张秉贵强烈的情感态度。 C项,“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等是对钟扬的评论,带有较强的倾向性。 D项,运用了排比、对比,突出了人物的坚持与毅力,带有较强的倾向性。 4.①新闻事实本身含有形象之意,新闻事实中的人物是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②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形象是对新闻事实中的人物进行塑造的结果,突出新闻人物的形象美,强调展示新闻人物的精神面貌。 5.①所选事件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人物的个性。例如,通过袁隆平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的事件,凸显袁隆平的实践精神。②表现角度选择准确。例如,从“泥腿子专家”的角度,再现了袁隆平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的过程,突出了他不怕吃苦、执着追求的科研精神。③运用零度修辞,客观记录事实。材料以本真记录的方式再现了袁隆平在田间科研过程,没有添加任何主观性词汇,而袁隆平作为“泥腿子科学家”的形象却很突出。 6.B 解析:“父亲”感到恓惶,主要是因为担心自己裸露上身的形象冒犯了姗姗母女;上门向“我”请求帮忙道歉,主要是因为担心她们举报自己违反工作纪律。 7.C 解析:姗姗妈的话一方面显示出她对女儿可能受到惊吓的安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现场的尴尬,没有体现“高度戒备心理”。 8.①通过“父亲”的话语,集中地展现了一位粗中有细、对妻女饱含深情的父亲形象。②通过“父亲”的话语,化繁为简,客观上也让读者从侧面感知他老婆和女儿的形象。③通过“父亲”的话语,可以丰富、补充小说情节,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④这样描写,视角独特,贴合生活实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解析:①结合“我也想家行了吧?想家不包括想你吗?多大人了,还耍娇有意思吗?我又不是第一次外出打工!女儿在左右吗?快让女儿跟我通话!……”“认真听着,老爸得嘱你几句。你妈也在上班,你要心疼她,有空儿,屋里屋外的活多干点儿,就当替老爸干了”可知,“父亲”在电话里分别嘱咐妻子和女儿,关爱之情通过“父亲”的话语表现出来,集中地展现了一位粗中有细、对妻女饱含深情的父亲形象。②结合“多大人了,还耍娇有意思吗”“认真听着,老爸得嘱咐你几句。你妈也在上班,你要心疼她,有空儿,屋里屋外的活多干点儿,就当替老爸干了”可知,通过“父亲”的话语,化繁为简,客观上也让读者从侧面感知他老婆和女儿的形象,老婆耍娇也需要人疼,女儿上网课面对学习有压力。③结合“还不能返校?那就更要把网课听好”可知,通过“父亲”的话语,可以丰富、补充小说情节,让读者回到疫情期间学生上网课的情境,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④小说描写“父亲”与老婆和女儿通电话的场景,安排大篇幅的人物语言描写,通过人物语言让读者了解这家人的生活情况,这样描写,视角独特,贴合生活实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9.①“午休的父亲”指那个睡在楼房拐角处的父亲,是本文的中心人物。②围绕这一中心人物,文章依次安排了“他”大声说话的声音引起“我”的好奇、“他”和妻女通话、姗姗母女遇到“他”和姗姗送东西给“他”,最后姗姗轻手轻脚地帮“他”扶起倒地的瓶子并放在“他”不会碰倒的地方等情节。③题目中的“父亲”,利用午休时间与妻女通话,塑造出一个吃苦耐劳、关爱家人的劳动者形象;在楼梯拐角处的“午休”,映照出了邻居们对他的理解、包容和关爱,标题统摄了小说人性中的温情美这一主题。 解析:①首先“一个裸着上身的四十余岁的男人仰躺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那儿,身下垫着片由废旧纸箱拆成的纸板,纸板上铺着脏兮兮的工作服”,“午休的父亲”指那个睡在楼房拐角处的父亲,这个普通的劳动者是本文的中心人物。②围绕这一中心人物,文章安排了以下情节:“我竟听到了门外一个男人大声所说的话,遂将电视声调小。受好奇心驱使,起身走到门口,探头向外看了一次”,先写“他”大声说话的声音引起“我”的好奇;“老婆,那什么,我那摩托,你要推到棚子里……”“好女儿,每次听到你的声音,老爸的心情都是幸福地……”,再写“他”和妻女通话,话语里满是浓浓的亲情;“楼上姗姗她妈正与她上楼;姗姗才小学二年级,她妈需每天中午将她接回家。她看着那男人的样子吃惊不小,呆住在一级台阶上”,然后写姗姗母女遇到“他”,表达对“他”的理解和宽容;“那女孩儿小声说,里边的东西本是她妈让她送给‘午休的叔叔’的”“在楼梯上她往下看了一眼,竟又连退两段台阶,蹑手蹑脚走到‘午休的叔叔’身前——原来他装饮水的大可乐瓶子倒了,她替他扶了起来,放在他碰不到的地方”,最后写姗姗送东西给“他”,轻手轻脚地帮“他”扶起倒地的瓶子并放在“他”不会碰倒的地方。③文章首先塑造了一位塑造出一个吃苦耐劳、关爱家人的“父亲”,他在楼梯拐角处的“午休”,映照出了邻居们对他的理解、包容和关爱。“午休的父亲”这一标题统摄了小说人性中的温情美这一主题。 10.D 解析:“以巡阅河防”中“河防”是“巡阅”的宾语,应在“河防”后面停顿;“纡道”是“泰安”的谓语,“泰安”后面停顿,排除AB;“乘山轿”中,“山轿”是“乘”的宾语,后面停顿,排除C。 11.A 解析:A项,不正确。因:因为/于是。句意: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于是创作了这首七言歌行,吟唱一番来赠送给她。 B项,正确。 C项,正确。竟:全部,整个/结束,这里指死亡。句意: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D项,正确。中:中途/心中。句意:不能够中途停止啊/心中充满忧愁之情。 12.C 解析:“薛福成文末自语含意深刻”说法错误。薛福成文末是引用曾国藩的话,不是自语。 13.(1)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 (2)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评分标准:(1)关键词:“迁转”,升迁(1分);“骤迁”,一下子升迁(1分);“绯服”,红色官服(1分);全句句意(1分)。(2)关键词:“循”,沿着(1分);“僻”,偏僻(1分);“当”,处在(1分);全句句意(1分)。 14.①登高则望远: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越壮阔。②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有付出、肯坚持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不能因前路的困难而轻言放弃。 解析:①结合文中“乃趋岱顶,极目四眺。诸峰起伏环列,相背相依,若拱若蹲。汶水东来,蜿蜒似带。遥睇穹碧,渺若无外。俯视云烟,瞬息变灭”分析可知,只有登到高高的山顶,才能眺望到远处壮丽的风景。同样,在生活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景色就会越壮阔。②结合文中“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分析可知,奇伟瑰丽的景色常在艰险和僻远的地方,即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结合文中“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分析可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有付出、肯坚持才有收获,美来自艰辛的付出,不能因前路的困难而轻言放弃。 参考译文: 材料一: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优人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 材料二: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我和李榕申甫等人都跟从。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等达到泰山山顶,极目四望。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俯视云烟,瞬息变化。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材料三: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15.D 解析:D项,不正确。《菩萨蛮》不是怀古诗,“借古伤今”错误,应是借景抒情。 16.(1)手法:①《永遇乐》结尾用典抒怀,借古讽今。(1分)②《菩萨蛮》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1分) (2)表达情感:①《永遇乐》结尾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英雄迟暮、壮心不已、渴望杀敌报国的豪壮和被弃置不用、壮志未酬的悲愤。(2分)②《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句,借对江晚山深、暮色苍茫、鹧鸪悲声的描写,表达诗人沉郁孤独,以景结情,无限苍凉。(2分) 解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的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现在能依凭哪个人来问问我:廉颇已经老了,食量还好吗?”廉颇是战国名将,善于用兵,晚年被排挤而不被启用。辛弃疾在这里以廉颇自比,说自己年龄虽然已六十六岁,但还有廉颇那样老当益壮的决心,可是晚年的境遇还不如廉颇。因为廉颇虽老,赵王还派使者去探问,而自己就连探望的人也没了。诗人热切地期待着有杀敌报国的机会,却长期被弃置不用,空怀壮志。诗人用典抒怀,借古讽今,沉郁悲愤。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结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江晚山深,词人一个人站在郁孤台上,看着这暮色苍茫,听着遥遥传来的鹧鸪之声。鹧鸪鸟的叫声谐音“行不得也哥哥”,因此往往引人愁思。《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而辛弃疾正是北人,有北归之志而不得舒展,这乱山深处传来的鹧鸪声声,更加深了词的人郁闷孤独。诗歌以景结情,引人感慨,凄凉不尽。 17.(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18.B 解析:“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中“是……的”表示对主语“味道”加以说明或解释。 A项,用来强调“去”的动作发生的方式为“荡着小船,唱着艳歌”。 B项,表示对主语“钟扬的‘暖’”加以说明或解释。 C项,用来强调施事者“老百姓”。 D项,用来强调“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动作发生的处所为“它的期刊室”。 19.①“漂浮着的祭坛上空”改为“祭坛上空漂浮着的” ⑤“因此这园子”改为“因为这园子” 解析:①句,语序不当,应将“漂浮着的祭坛上空”改为“祭坛上空漂浮着的”;⑤句,不合逻辑,应将“因此这园子”改为“因为这园子”。 20.①原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我”与古园的缘分。(2分)②强调了古园对“我”的影响(意义),古园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的永恒、生命的价值、历经磨难但不屈服于磨难的精神意义(或“看到了时间永恒、窥看心魂、感恩命运”等)。(2分) 解析:“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把“古园”人格化,“等我”体现了我与古园的缘分。已经“四百多年”“历尽沧桑”的古园可以被人“肆意雕琢”,但“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我时常到那古园里去,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古园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的永恒、生命的价值、历经磨难但不屈服于磨难的精神意义。(或“看到了时间永恒、窥看心魂、感恩命运”等)。原句施动者是“这古园”,受动者是“我”,“等我”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强调了古园对“我”的影响,古园对“我”的作用。而修改后的句子的主语则是“我”,就没有了这样的效果。 21.①浩如烟海 ②矢志不渝 ③实事求是 解析:第①空,语境修饰“中华典籍”,结合“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和“徜徉”可知,此处要表达中华典籍内容丰富。可选“浩如烟海”。“浩如烟海”,意思是浩大繁多,犹如烟波浩渺的大海,形容文献、资料等极其丰富。 第②空,语境用来形容许慎晚年的特点,结合“饱受眼疾所困却依然”可知,这里想表达的是: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殚精竭虑的中年,再到饱受眼疾所困却依然努力进行最后一遍校订。用来强调许慎对著书校书事业的坚定执着。可选“矢志不渝”。“矢志不渝”,指立下志愿,绝不改变。 第③空,结合“他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有不明之处则称‘阙’,乃空缺之义”可知,许慎根据实际情况研学,且认真细致,可选“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意思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22.不好。①顿号是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语之间;而用逗号作为分隔,将词语变为几个短句,使停顿时间变长。(2分)②逗号加强了语气,既凸显动作行为之独立性,也强化了许慎不同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1分) 解析:①顿号表示并列词语之间和序次语之后的停顿,表示的是短语内部的结构关系,而逗号表示的是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这是几个并列短语,而不是并列词语,之间应该用逗号。②“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这是5种不同的动作行为,是5件事,用逗号停顿,使停顿时间变长,各部分独立强调,语气更加强烈,突出许慎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 23.B 解析:B项,“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说的是妙玉,而不是黛玉。 24.写作 审题:材料提到淄博烧烤、重庆洪崖洞、溶江村超的一食一景一物广为人知,成为地方名片,分析其原因离不开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助推塑造,同时又有当地主动挖掘潜力、积极借势的自我塑造。由此可以认识到,地方形象的塑造中,他塑是描述与传播,自塑是自身不断提升与发展。综合看来,他塑的作用不可忽视,自塑的内生动力也很重要,考生可由此深入思考,他塑是外因,自塑是内因,是个人成长与发展、事物演变进化过程中的内力,只有当二者形成合力,方能形成真正的助力。 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开头简短引入主题,可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方法引入中心论点,如让他塑与自塑形成合力。然后重点论述二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他塑即外界事物对自己的描述与评价,是成功的辅助条件;另一方面自塑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展示自我,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二者不可偏废,唯有将他塑与自塑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立意:①他塑与自塑相结合,共同塑造美好形象。②让他塑与自塑成为成功的双翼。③自塑提升能力基础,他塑提供机遇平台。 例文: 他塑与自塑 世间万物,从单一主体出发,视角则分为两种,一种为他人,一种为自己。既如此,对事物的客观评价与塑造也分为他塑与自塑两种。通过他人的表达、描述、造势等影响,即“他塑”;通过自身主动寻求改变即为“自塑”。只有这二者共同作用,方可成名。 某些地区的爆火,不仅要依赖“他塑”,更要依赖“自塑”。对任一行为过程,若只重“自塑”或“他塑”一方,则不可成名。因为自塑实则为成名的物质或能力基础,而他塑实则为能力展现的机遇与平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想成名,必先自塑。严复早年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而后赴英国学习,以中西文化自塑,打下牢固的基础,才终有一鸣惊人的《天演论》。而正是因为有如此高的学问素养,才引起当时国内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注意,吸引了他塑,最终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做出贡献,而他也青史留名。因此自塑是他塑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内在因素。 而他塑支持自塑,是为其提供辅助条件,借势不仗势则为关键。近些年“捧杀”一词在网络上流行,意为他塑过高于自塑,从而致使人身败名裂。这其实是人自私、趋利的心理仗势而为的结果。网红于文亮一度被众人认为追求真实自己,而后塌房。许多明星、公众人物也是如此。正确做法该当如何?其实应如草婴自叙笔名来由一般:人生来都是渺小的。取这一笔名意在表现渺小,二则表现人应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与顽强不屈的毅力。“季节性网红”冬泳怪鸽被当代人喻为“圣人”,实则体现在他直播不为圈钱,只记录、传播正能量。其有句话言:“闲话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在当今这个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的时代,人应自塑品格,“自疏濯淖污泥之中”,从而“不获世之滋垢”真正自塑为一个不惧他塑的人。时顺,则借他塑之势,心安理得;时逆,则明自塑之态,心怀光明。当代的我们亦当如此。首先发挥自身优势,明确志向,积极进取;而后警惕诱惑,不忘初心,持守信念。 他塑与自塑,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内力与外力。他塑的作用不可忽视,但自塑的内生动力更为重要,只有当二者间形成合力,方能在发展中得到助力。因此,人生在世,不可迷失于他塑的漩涡中,应重在自塑品格修养,借他塑之势,高筑永固的人生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