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各地区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之历年期末题选编-09实验题经典常考题(含解析)

资料详情
需要10个学币
ID:6-19543035
版本:通用版
类型: 试卷
地区:江苏省
文件:1.6MB
日期:2024-03-20
作者:21jy_0514255283
星级:2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江苏省连云港市各地区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之历年期末题选编-09实验题经典常考题 目录 11 22 33 55 1010 1212 1313 1414 1616 1717 2222 2323 2525 2727 3030 3737 4242 4343 4545 4848 5050 6060 60 一.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共2小题) 1.(2021春?海州区期末)为测量某金属块的密度: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金属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所加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所测金属块的质量是   g。 (2)把金属块放入装有60cm3水的量筒中,液面上升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体积是   cm3.该金属块的密度是   kg/m3。 2.(2021春?灌云县期末)小明设计了一个测金属螺母密度的实验。实验器材有天平(含砝码)、小烧杯、溢水杯、水和细线。主要实验步骤如下:A.如图甲所示,用天平测出金属螺母的质量。B.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4.2g。C.将金属螺母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到小烧杯中,如图乙所示。D.测出水和小烧杯的总质量为26.6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螺母的体积是    cm3。 (2)金属螺母的质量是    g,该金属的密度是    g/cm3。 (3)小亮对小明说:“实验室里有分度值是1mL的量筒用来测体积更方便,比你的测体积方法好。”小明说:“我的方法测出的体积更精确,理由是    。” 二.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共2小题) 3.(2021春?赣榆区期末)同学们用天平、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 (1)如图甲所示,小华首先测得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为    g;再将牛奶全部倒入量筒中测体积,如图乙所示,然后将空烧杯放到天平上测得质量为33.4g,如图丙所示,由此计算出牛奶的密度为    g/cm3。(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同组的小乐认为液体有挂杯现象,无法将烧杯中的牛奶全部倒入量筒,他建议按照图丙、甲、乙的顺序进行实验,小华经分析、认为小乐的设想会使所测牛奶的密度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大”)。 4.(2023春?海州区期末)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静止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调节    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2)进行下列实验操作: A.如图甲所示,将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1=   g; B.将烧杯中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这部分食用油的体积V=   mL,如图乙所示: C.用天平测量倒出食用油后的烧杯质量m2如图丙所示。 (3)计算出这种食用油的密度是    g/cm3。 (4)若进行上述B步骤时,烧杯中的食用油没有倒尽,有较多残留,则对食用油密度的测量结果    (选填“有”或“无”)影响。 三.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共3小题) 5.(2022春?灌云县期末)小明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实验中,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序号 实验条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长方体木块的放置 表面情况 压力/N ① 平放 木板 8 1.6 ② 平放 木板 12 2.4 ③ 平放 木板 16 3.2 ④ 侧放 木板 16 3.2 ⑤ 竖放 木板 16 3.2 ⑥ 平放 木板上铺棉布 8 2.4 ⑦ 平放 木板上铺毛巾 a 4.0 (1)实验中,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运用了    知识来测量摩擦力大小。 (2)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应按照序号    三次进行实验比较。 (3)比较③④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 (4)第⑦次实验数据中压力a的示数为:   N。 6.(2023春?灌云县期末)如图所示“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 (1)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    拉动物块。 (2)比较甲、丙两图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3)学校举行拔河比赛,组队时应选体重大的同学参赛是应用了比较    两次实验所得的结论。 (4)在上述实验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并不稳定,可能的原因是    。 (5)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想探究摩擦力是否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他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然后将木块沿竖直方向锯掉一半,测得摩擦力的大小也变为原来的一半,由此得出: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越小,摩擦力越小。你认为她的结论正确吗?并说明理由    。 7.(2021春?海州区期末)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以下猜想: A.与压力大小有关 B.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C.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D.与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小刚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及有关器材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 序号 实验条件 测力计示数/N 长方体木块的放置 表面情况 压力/N 1 平放 木板 8 1.6 2 平放 木板 12 2.4 3 平放 木板 16 3.2 4 侧放 木板 16 3.2 5 竖放 木板 16 3.2 6 平放 木板上铺棉布 8 2.4 7 平放 木板上铺毛巾 8 4.0 (1)由序号为1、2、3的三次实验,可验证猜想   (填字母); (2)要验证猜想B,应选取序号为   的三次实验。 (3)根据表中信息,能否验证猜想D?   (填“能”或“不能”)。 四.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共7小题) 8.(2021春?海州区期末)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该同学先后三次将同一小车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释放,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改变水平面的材料,观察小车移动的距离,从而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 (1)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跟初速度有关,为了控制这一因素,操作方法是    。 (2)分析可以得到:小车在三种材料的水平面上都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小车所受阻力越小,速度变化得越    (选填“快”或“慢”)。 (3)进一步推测:如果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作用,那么它将做    运动,说明力不是    (选填“改变”或“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9.(2021春?赣榆区期末)小欣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使用到的器材有斜面、木板、毛巾、棉布和小车。 (1)实验时要固定斜面,并让小车从斜面上   (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2)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远,小车运动状态受到的影响越   (选填“大”或“小”); (3)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对小车没有阻力,则小车将   。 10.(2021春?灌云县期末)为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我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三次实验时必须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    相同。实验发现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前进的距离就越长,速度减小    (选填“越快”“越慢”)。 (2)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    。 (3)上述结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得出结论,以前学过探究    实验也运用到此方法。 11.(2021春?东海县期末)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其中有的是经验事实,有的是推论; (1)以下是伽利略设计的理想实验的步骤: ①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从左侧斜面的某一高度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②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 ③减小右侧斜面的倾角,让静止的小球从左侧斜面的    高度滚下(选填“相同”或“不同”),小球在右侧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右侧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水平,小球要沿着水平面作    运动。 (2)在上述的设计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其中属于可靠的事实的有    (填写步骤前的序号); (3)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说明了物体的运动    力来维持(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12.(2022春?东海县期末)小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实验时,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相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    ; (2)如图甲所示的三种情况,小车在    表面滑行时运动状态最容易改变; (3)实验中是通过改变    的方法来改变阻力大小的; (4)观察到的现象是: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进而推理得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做    ; (5)如图乙所示,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当小球摆到右侧最高点C时,绳子突然断开,同时所有外力都消失了,小球将    。 13.(2023春?灌南县期末)小明“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A.如图甲所示,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中部由静止滑下,观察并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B.如图乙所示,取下毛巾,将棉布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并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C.如图丙所示,取下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并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实验步骤中,错误的一个是    (选填“A”、“B”或“C”),因为该步骤操作没有控制    相同。 (2)纠正错误步骤后,进行实验,可初步得出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    ;再做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阻力作用,那么它将    。 (3)本实验的结论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架空投救灾物资的飞机,在空中水平向右匀速飞行,当它自由投下一个装有救灾物资的包裹后,不计空气对包裹的阻力,则包裹与飞机的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图。 14.(2023春?海州区期末)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实验用的器材有:斜面、平直木板、毛巾、棉布各一块、小车一个。 (1)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等而所受阻力不等,要让小车从斜面上的    (选填“同一位置”“任意位置”或“不同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斜面上    (选填“应该”或“不应该”)铺上毛巾或棉布。 (2)下表中记录了三次实验的现象,分析现象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选填“快”或“慢”)。由此可以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    。 实验序号 水平部分材料 小车所受阻力的情况 小车运动的路程 ① 毛巾 较大 较近 ② 棉布 较小 较远 ③ 木板 最小 最远 五.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共4小题) 15.(2021春?灌云县期末)如图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实验时选择重力    (选填“大”“小”)的卡片。将系于卡片两对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并通过调整    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卡片平衡时,为了探究不共线的两个力能否平衡,小华将如何操作:   。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如图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 16.(2022春?灌云县期末)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情景: (1)将系于    (选填“塑料”或“金属”)卡片两个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支架上的滑轮,在细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观察卡片在什么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 (2)保持两个拉力在同一直线上,调整细线两端的钩码,如图B所示小卡片不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 (3)当卡片平衡时,如图A所示,为了探究不共线的两个力能否平衡,小华将如何操作:   。 (4)当小卡片平衡时,用剪刀沿虚线剪断小卡片(如图C所示),发现小卡片不能保持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 17.(2023春?灌南县期末)小明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将系于卡片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并在两个线端挂上相同的钩码(所有钩码规格相同)。 (1)实验中根据小卡片是否    来判断作用于小卡片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 (2)如图甲所示发现拉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卡片也能平衡,于是他得出: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可以不在同一直线上,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3)实验改进后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平衡现象,为了探究大小不等的两个力是否平衡,小明将通过改变    来改变拉力的大小,观察    (选填“松手瞬间”或“最终”)卡片是否平衡; (4)为验证“使物体平衡的两个力必须在同一直线上”,小华在图甲所示实验的基础上又分别进行了图丙所示操作。正确的操作是    。(填答案序号) ①A ②B ③A和B ④都不正确 18.(2023春?东海县期末)如图所示,小红利用图中的器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请认真读题,完成相应问题。 (1)为了尽可能排除其他外力的影响,现有质量为5g、10g、20g的卡片,应选质量为    卡片作为研究对象; (2)小红按照乙中的操作进行实验,当她松开卡片后,小卡片    (选填“能”或“不能”)静止,这说明了一对平衡力的大小必须要    ; (3)随后小红按照丙中的操作进行实验,将卡片在竖直平面内转过一个角度,她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探究    ; (4)为了探究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应该采取的操作是:将甲中的小卡片,   ,观察小卡片是否仍然静止。 六.固体压强大小比较(共1小题) 19.(2023春?灌南县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万有引力 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任意两个物体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万有引力.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使地球不能离开太阳,地球对其表面物体的引力使物体不能离开地球.地球上物体受到的重力是万有引力的表现,重力大小几乎等于物体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跟地球一样,在其他所有星球上,物体也会受到星球对它的吸引力,我们可以把这些力也叫做重力,同一个物体在不同星球上受到的重力并不相同。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及其着陆组合体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物体在火星表面上的重力是地球表面上的,如图所示。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你与同桌之间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2)与在地球上相比,火星车在火星上对水平面的压强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假如万有引力突然消失,我们身边的情景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请你写出一个可能出现的场景    (写出一条即可)。 七.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和应用(共1小题) 20.(2023春?东海县期末)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安全带 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汽车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汽车安全带是用于保护驾乘人员的装置,尤其在行驶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图甲,安全带结构一般由软带等部分组成。 汽车正常行驶时,卷带装置中的卷收器借助弹簧,如图乙,使软带随身体的移动而自由伸缩且不会松弛。当紧急制动、碰撞或车辆行驶状态急剧变化时,安全带能在人尚未移动时拉紧软带,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待冲击力峰值过去时,适当放松安全带,避免因拉力过大造成二次伤害,同时卷收器内的敏感元件将驱动锁止机构锁住卷轴,使软带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上,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 (1)安全带的软带做得很宽,目的是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突然拐弯时,安全带能自由伸缩 B.为了安全,安全带要尽可能系得松一些 C.用手快速拉安全带,安全带不能被拉动 D.汽车突然启动时,安全带能对人起到保护作用 (3)汽车制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4)为了提醒司机朋友在雨天注意行车安全,请你为路边的警示牌写一句安全标语:   。 八.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共3小题) 21.(2021春?东海县期末)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他向图甲中的U形管内注入适量的红墨水,当管内的红墨水静止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    ; (2)如图乙所示,他将橡皮管的一端紧密地套在U形管左侧的端口后,固定金属盒的位置,将金属盘转向不同的方向,发现U形管内左右液面的高度差不变,这说明在同种液体中,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    ,然后多次改变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并比较每次的深度及相应的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这是为了探究液体压强与    的关系; (3)换用其它液体继续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时,当金属盒在酒精、盐水中的深度相同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最小的是    ,这说明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与    有关。 22.(2022春?东海县期末)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中,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 (1)若使用压强计前,U形管内水面已有高度差。出现这种情况,调节的方法是    ; A.拆除软管重新安装 B.往水面低的那边管中加入适当水 C.将水面高的那边管中高出的水倒出 (2)选择甲、乙两图进行对比,发现液体压强与液体的    有关; (3)小红选择了另一套装置来进行实验,如图丁所示。在容器两侧倒入相同深度的水和盐水,观察到橡皮膜向左凸起,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    有关,若让橡皮膜回复原状,保持竖直状态,则下列做法一定可行的是    。 A.左侧加入适量的水 B.右侧倒出适量的盐水 23.(2023春?灌南县期末)如图所示是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应调整压强计,如图甲所示,使U形管左右两边的液面    ,正确的操作是    (选填字母)。 A.从U形管内向外倒出适量水 B.拔掉软管重新安装 C.向U形管内添加适量水 (2)比较乙、丙两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的深度越深,产生的压强越    。 (3)比较丙、丁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    的关系。 (4)根据以上实验结论可知,图戊所示的液体内部A、B、C、D四个位置压强最大的是位置    。 九.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共2小题) 24.(2021春?灌云县期末)某学习小组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粗测大气压值。 (1)首先读出注射器的最大可读容积为V,用刻度尺测量    为L,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 (2)实验时,按图所示安装好器材,先把注射器活塞推至注射器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小孔,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    ,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8N时,已知活塞的面积是S=2.8×10﹣4m2,则可求出大气压强p=   Pa,若人体表面积约2m2,此时人体表面受到大气的总压力是    。 (3)若橡皮帽密封性不太好,将导致测得大气压值    (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25.(2023春?灌云县期末)如图所示是小明做“估测大气压的值”的实验示意图。 (1)请将下列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A.用刻度尺测出    记为L,读出注射器的容积为V,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 B.注射器活塞推至注射器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小孔。 C.按图所示安装好器材,水平向左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活塞刚开始运动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即等于大气对活塞的压力。 D.计算出此时大气压的数值。若实验中所选用注射器如图所示,刻度尺测出L为7.14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28N,由此可求出大气压强p=   Pa;若人体表面积约1.5m2,此时人体表面受到大气的总压力是    N。 (2)若活塞与注射器内壁的摩擦较大,将导致测得大气压    (填“偏大”“偏小”“不变”)。 一十.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共7小题) 26.(2021春?海州区期末)小华同学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根据小华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本实验中浮力的大小是通过    的变化来反映的。 (2)小华通过对C、D、E三个步骤的观察研究,发现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排开水的体积相同,浮力的大小与    无关。 (3)在C与F两图中,保持了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研究浮力与    的关系。 (4)由实验可知,物体A浸没在盐水中所受的浮力为    N。 27.(2021春?赣榆区期末)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小明将一圆柱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过程。 (1)圆柱体在水中浸没时,所受浮力大小为    N。 (2)分析A、B两图可知: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 (3)分析    两图可知:当圆柱体浸没水中后,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    无关。 (4)通过比较图C和图D,可以探究浮力大小跟    是否有关,实验中所用盐水的密度为    g/cm3。(g取10N/kg,ρ水=1.0×103kg/m3) 28.(2022春?东海县期末)小丽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ρ水=1×103kg/m3) (1)若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是否有关,需对比    三个步骤; (2)根据有关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物块的体积为    cm3,盐水的密度为    g/cm3; (3)若小丽按图中的④①⑤的先后顺序来测量盐水的密度,则盐水密度的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不变”、“偏小”或“无法判断”); (4)如果将盛水的容器换成三角形酒杯,如图所示,再将物体按图的操作进行实验,则物体放入水的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Δp随物体浸入水中的深度h的变化图象可能是图中的    (选填“A”、“B”或“C”)。 29.(2022春?灌云县期末)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 (1)分析甲丙丁三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    无关。 (2)分析甲乙丙三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   。 (3)分析甲丁戊三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   。 (4)根据图示实验数据可得,物体浸没在盐水中受到浮力大小为    N,盐水的密度为    kg/m3。 30.(2023春?灌云县期末)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 (1)分析    三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可以按照    三次进行实验。 (3)分析甲、乙、丙三次实验数据,可知浮力大小随着    增大而增大。 (4)根据图示实验数据可得,盐水的密度为    kg/m3。 31.(2023春?东海县期末)在“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同学提出了如下的猜想并进行了实验: 猜想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猜想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1)分析    两次实验(填字母),可验证猜想①是错误的; (2)在确定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的情况下,通过分析B、C两次实验可知,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 (3)分析D、E两图可知,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 (4)根据有关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物块的密度为    g/cm3,盐水的密度为    g/cm3。(ρ水=1.0×103kg/m3,g取10N/kg) 32.(2023春?海州区期末)小红用弹簧测力计、圆柱体、两个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盐水,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其装置和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 (1)分析甲、乙两次实验可知,圆柱体的重力大小是    N,圆柱体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的原因是    。 (2)比较图    两次实验,可知当物体浸没在同种液体里时所受浮力大小与浸入的深度无关。 (3)进行丙、戊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    的关系。 (4)图戊装置中盐水的密度是    kg/m3。 一十一.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共1小题) 33.(2021春?东海县期末)课外,小明用吸管和铁丝制作了一个简易密度计: (1)取一根长度为20cm、横截面积为0.4cm2的饮料吸管,将一些细铁丝从吸管的下端塞入作为配重,并用石蜡将吸管的    (选填“上端”或“下端”)封起来,用天平测出其总质量为4g; (2)使其竖直漂浮在不同液体中,在吸管上标出液面的位置,测量出该位置到吸管下端的距离,即吸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h,测量数据如下表所示,补全数据:当ρ=1.0g/cm3时。浸入液体中的深度h=   cm; 液体密度ρ/g?cm﹣3 …… 0.8 0.9 1.0 1.1 …… 浸入的深度h/cm …… 12.5 11.1 9.1 …… (3)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吸管上标出对应的密度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是    (选填“均匀”或“不均匀”)的; (4)理论上,该简易密度计能测量的最小密度是    kg/m3; (5)若想使简易密度计上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更大一些,从而使测量结果更精确,他可以    (选填“换用更细的吸管”或“换用更粗的吸管”)。 江苏省连云港市各地区八年级物理期末复习之历年期末题选编-09实验题经典常考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共2小题) 1.(2021春?海州区期末)为测量某金属块的密度: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金属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所加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所测金属块的质量是 54.4 g。 (2)把金属块放入装有60cm3水的量筒中,液面上升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体积是 20 cm3.该金属块的密度是 2.72×103 kg/m3。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金属块的质量为m=20+20+10+4.4g=54.4g; 2、金属块体积V=80﹣60cm3=20cm3; 3、金属块的密度; 故答案为:54.4、20、2.72×103。 2.(2021春?灌云县期末)小明设计了一个测金属螺母密度的实验。实验器材有天平(含砝码)、小烧杯、溢水杯、水和细线。主要实验步骤如下:A.如图甲所示,用天平测出金属螺母的质量。B.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4.2g。C.将金属螺母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的水全部流入到小烧杯中,如图乙所示。D.测出水和小烧杯的总质量为26.6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螺母的体积是  2.4 cm3。 (2)金属螺母的质量是  18 g,该金属的密度是  7.5 g/cm3。 (3)小亮对小明说:“实验室里有分度值是1mL的量筒用来测体积更方便,比你的测体积方法好。”小明说:“我的方法测出的体积更精确,理由是  螺母的体积偏小,液面上升不明显,读数不精准 。” 【答案】(1)2.4(2)18;7.5;(3)螺母的体积偏小,液面上升不明显,读数不精准。 【解答】解:(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自身体积,故溢出的水与金属螺母体积是相等的; 溢出水的质量为:m溢水=m总﹣m杯=26.6g﹣24.2g=2.4g, 金属螺母的体积V螺母=V溢水===2.4cm3; (2)由图甲知,金属螺母的质量为m螺母=10g+5g+3g=18g, 则金属螺母的密度为:ρ===7.5g/cm3; (3)螺母体积较小,如果使用分度值是1mL的量筒用来测体积,则液面上升不明显,读数不精准,所以小明的方法更精准。 答案为:(1)2.4(2)18;7.5;(3)螺母的体积偏小,液面上升不明显,读数不精准。 二.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共2小题) 3.(2021春?赣榆区期末)同学们用天平、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 (1)如图甲所示,小华首先测得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为  82 g;再将牛奶全部倒入量筒中测体积,如图乙所示,然后将空烧杯放到天平上测得质量为33.4g,如图丙所示,由此计算出牛奶的密度为  1.22 g/cm3。(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同组的小乐认为液体有挂杯现象,无法将烧杯中的牛奶全部倒入量筒,他建议按照图丙、甲、乙的顺序进行实验,小华经分析、认为小乐的设想会使所测牛奶的密度比真实值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大”)。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标尺分度值为0.2g,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为m=50g+20g+10g+2g=82g, 由图丙可知,空烧杯质量为:m'=20g+10g+3.4g=33.4g; 量筒中牛奶的质量:m牛奶=m﹣m'=82g﹣33.4g=48.6g, 由图乙知,量筒分度值2mL,牛奶的体积V=40mL=40cm3, 牛奶的密度:ρ==≈1.22g/cm3; (2)按照图丙、甲、乙的顺序进行实验,由丙和甲图测得质量差得到牛奶质量的测量是准确的,但由于无法将烧杯中的牛奶全部倒入量筒,测得牛奶体积偏小,所以会使测牛奶的密度比真实值偏大。 故答案为:(1)82;1.22;(2)偏大。 4.(2023春?海州区期末)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静止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调节  平衡螺母 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2)进行下列实验操作: A.如图甲所示,将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m1= 151.4 g; B.将烧杯中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这部分食用油的体积V= 40 mL,如图乙所示: C.用天平测量倒出食用油后的烧杯质量m2如图丙所示。 (3)计算出这种食用油的密度是  0.95 g/cm3。 (4)若进行上述B步骤时,烧杯中的食用油没有倒尽,有较多残留,则对食用油密度的测量结果  无 (选填“有”或“无”)影响。 【答案】(1)平衡螺母;(2)151.4;40;(3)0.95;(4)无。 【解答】解: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静止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2)图甲中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为100g+50g+1.4g=151.4g; 图乙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V=40mL=40cm3; (3)由图丙可知,烧杯和剩余食用油的总质量为100g+10g+3.4g=113.4g, 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m=151.4g﹣113.4g=38g, 食用油的密度ρ===0.95g/cm3; (4)烧杯中的食用油没有倒尽,有较多残留,由于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m=m1﹣m2可知,量筒中食用油的质量是准确的,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也是准确的,由密度公式是可知,对食用油密度的测量结果无影响。 故答案为:(1)平衡螺母;(2)151.4;40;(3)0.95;(4)无。 三.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共3小题) 5.(2022春?灌云县期末)小明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实验中,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序号 实验条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长方体木块的放置 表面情况 压力/N ① 平放 木板 8 1.6 ② 平放 木板 12 2.4 ③ 平放 木板 16 3.2 ④ 侧放 木板 16 3.2 ⑤ 竖放 木板 16 3.2 ⑥ 平放 木板上铺棉布 8 2.4 ⑦ 平放 木板上铺毛巾 a 4.0 (1)实验中,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运用了  二力平衡 知识来测量摩擦力大小。 (2)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应按照序号  ①②③ 三次进行实验比较。 (3)比较③④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无关 。 (4)第⑦次实验数据中压力a的示数为: 8 N。 【答案】(1)二力平衡;(2)①②③;(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无关;(4)8。 【解答】解:(1)实验中,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运用了二力平衡知识: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通过测量拉力的大小间接来测量摩擦力大小。 (2)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要改变压力的大小,保证其它条件不变,测量拉力的大小,应按照序号①②③三次进行实验比较。 (3)比较③④⑤次实验数据,木块平放、侧放和竖放在同样的木板上,受力面积不同,摩擦力的大小相同;可以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无关。 (4)⑥⑦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两次的压力大小应该不变,所以第⑦次实验数据中压力a的示数为:8N。 故答案为:(1)二力平衡;(2)①②③;(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无关;(4)8。 6.(2023春?灌云县期末)如图所示“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 (1)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  匀速直线 拉动物块。 (2)比较甲、丙两图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 (3)学校举行拔河比赛,组队时应选体重大的同学参赛是应用了比较  乙、丙 两次实验所得的结论。 (4)在上述实验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并不稳定,可能的原因是  物块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 。 (5)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想探究摩擦力是否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他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然后将木块沿竖直方向锯掉一半,测得摩擦力的大小也变为原来的一半,由此得出: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越小,摩擦力越小。你认为她的结论正确吗?并说明理由  不正确,原因是没有控制压力相同 。 【答案】(1)匀速直线;(2)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3)乙、丙;(4)物块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5)不正确,原因是没有控制压力相同。 【解答】解:(1)甲、乙、丙三次实验中,每次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拉动物块,物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摩擦力的大小; (2)比较甲、丙两图中实验可知,压力相同,丙中接触面粗糙,测力计示数大,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3)乙、丙实验中,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乙中压力大,测力计示数大,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拔河比赛组队时应选体重大的同学参赛是应用了比较乙、丙两次实验所得的结论; (4)在上述实验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并不稳定,可能的原因是物块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 (5)探究摩擦力是否与接触面的大小是否有关,要控制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将木块沿竖直方向锯掉一半,压力变小了,她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没有控制压力相同。 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2)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3)乙、丙;(4)物块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5)不正确,原因是没有控制压力相同。 7.(2021春?海州区期末)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以下猜想: A.与压力大小有关 B.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C.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D.与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小刚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及有关器材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 序号 实验条件 测力计示数/N 长方体木块的放置 表面情况 压力/N 1 平放 木板 8 1.6 2 平放 木板 12 2.4 3 平放 木板 16 3.2 4 侧放 木板 16 3.2 5 竖放 木板 16 3.2 6 平放 木板上铺棉布 8 2.4 7 平放 木板上铺毛巾 8 4.0 (1)由序号为1、2、3的三次实验,可验证猜想 A (填字母); (2)要验证猜想B,应选取序号为 1、6、7 的三次实验。 (3)根据表中信息,能否验证猜想D? 不能 (填“能”或“不能”)。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时,弹簧测力计显示木块受到拉力大小,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直线运动,木块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实验1、2、3,控制受力面积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大小,所以实验1、2、3探究滑动摩擦力跟压力大小的关系。验证猜想A。 (2)实验1、6、7,受力面积相同,压力相同,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所以实验1、6、7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验证猜想B。 (3)实验中没有涉及到运动速度大小的变化,不能探究滑动摩擦力跟运动速度的关系。 故答案为:(1)A;(2)1、6、7;(3)不能。 四.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共7小题) 8.(2021春?海州区期末)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该同学先后三次将同一小车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释放,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改变水平面的材料,观察小车移动的距离,从而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 (1)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跟初速度有关,为了控制这一因素,操作方法是  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 。 (2)分析可以得到:小车在三种材料的水平面上都做  减速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小车所受阻力越小,速度变化得越  慢 (选填“快”或“慢”)。 (3)进一步推测:如果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作用,那么它将做  匀速直线 运动,说明力不是  维持 (选填“改变”或“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答案】(1)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2)减速;慢;(3)匀速直线;维持 【解答】解:(1)探究小车从不同表面的运动情况,保持其它因素不变,保持相同小车的初速度相同;要使小车的初速度相同,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2)车在三种材料的水平面上都做匀速运动,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因此小车在木板表面上受到摩擦力最小,小车速度减小的越慢; (3)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即小车不受力,小车的运动状态将不会改变,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记录的数据可见,受到的摩擦力越大,小车的速度减小的越快,因此证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故答案为:(1)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2)减速;慢;(3)匀速直线;维持。 9.(2021春?赣榆区期末)小欣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使用到的器材有斜面、木板、毛巾、棉布和小车。 (1)实验时要固定斜面,并让小车从斜面上 同一 (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 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2)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远,小车运动状态受到的影响越 小 (选填“大”或“小”); (3)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对小车没有阻力,则小车将 匀速直线运动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应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滑,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相同; (2)从毛巾→棉布→木板,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小,越光滑,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远,小车运动状态受到的影响越小阻力变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变大,可以得出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远;小车运动状态受到的影响越小; (3)由(2)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状态受到的影响越小,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远;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对小车没有阻力,则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同一;相同;(2)小;(3)匀速直线运动。 10.(2021春?灌云县期末)为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我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三次实验时必须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  速度 相同。实验发现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前进的距离就越长,速度减小  越慢 (选填“越快”“越慢”)。 (2)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  匀速直线运动 。 (3)上述结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得出结论,以前学过探究  真空能否传声 实验也运用到此方法。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实验中,必须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这是为了使小车在三种平面上开始运动时的初速度相同,实验发现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它前进的距离就越长,速度减小越慢; (2)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可得出:假如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3)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结论在实验的基础上又通过推理抽象概括出来,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种研究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以前学过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时也运用到此方法。 故答案为:(1)速度;越慢;(2)匀速直线运动;(3)真空能否传声。 11.(2021春?东海县期末)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其中有的是经验事实,有的是推论; (1)以下是伽利略设计的理想实验的步骤: ①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从左侧斜面的某一高度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②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 ③减小右侧斜面的倾角,让静止的小球从左侧斜面的  相同 高度滚下(选填“相同”或“不同”),小球在右侧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右侧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水平,小球要沿着水平面作  匀速直线 运动。 (2)在上述的设计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其中属于可靠的事实的有  ① (填写步骤前的序号); (3)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说明了物体的运动  不需要 力来维持(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答案】(1)③相同;④匀速直线;(2)①;(3)不需要。 【解答】解:(1)③斜面实验中,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可以让小球到达水平面上时保持相同的初速度;如果斜面光滑,则小球不受阻力作用,会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④然后逐渐减小斜面的倾角,发现小球仍然会达到原先释放时的高度;那么可以推断,若将斜面变为水平面,那么小球为了达到原先释放时的高度会一直运动下去;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中,假如右侧斜面没有摩擦,小球将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当变成水平放置,小球将为了达到那个永远无法达到的高度而一直滚动下去,属于理想化的推理。故属于可靠事实的是①,属于理想化的推论的是②③④均为不考虑摩擦力; (3)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故答案为:(1)③相同;④匀速直线;(2)①;(3)不需要。 12.(2022春?东海县期末)小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实验时,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相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  初速度相同 ; (2)如图甲所示的三种情况,小车在  毛巾 表面滑行时运动状态最容易改变; (3)实验中是通过改变  粗糙程度 的方法来改变阻力大小的; (4)观察到的现象是: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进而推理得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做  匀速直线运动 ; (5)如图乙所示,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当小球摆到右侧最高点C时,绳子突然断开,同时所有外力都消失了,小球将  保持静止 。 【答案】(1)初速度相同;(2)毛巾;(3)粗糙程度;(4)匀速直线运动;(5)保持静止。 【解答】解:(1)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需要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2)(3)如图甲所示的三种情况,小车在毛巾表面滑行时运动状态最容易改变,是因为该表面粗糙程度最大,导致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最大;实验中是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阻力大小的; (4)由实验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由此可以推理,当小车不受摩擦力,那么就没有阻力可以改变小车的运动状态了,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做匀速直线运动; (5)小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当小球摆到右侧最高点C时,在C点的速度为零,如果绳子断开且所有外力都消失,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小球将保持静止状态。 故答案为:(1)初速度相同;(2)毛巾;(3)粗糙程度;(4)匀速直线运动;(5)保持静止。 13.(2023春?灌南县期末)小明“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A.如图甲所示,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中部由静止滑下,观察并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B.如图乙所示,取下毛巾,将棉布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并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C.如图丙所示,取下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并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实验步骤中,错误的一个是  A (选填“A”、“B”或“C”),因为该步骤操作没有控制  小车下滑的高度 相同。 (2)纠正错误步骤后,进行实验,可初步得出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  越远 ;再做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即不受阻力作用,那么它将  做匀速直线运动 。 (3)本实验的结论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架空投救灾物资的飞机,在空中水平向右匀速飞行,当它自由投下一个装有救灾物资的包裹后,不计空气对包裹的阻力,则包裹与飞机的位置关系正确的是  B 图。 【答案】(1)A;小车下滑的高度;(2)越远;做匀速直线运动;(3)B。 【解答】解: (1)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应让小车从相同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则A步骤错误;由于没有控制初始速度相同,所以不能完成实验探究; (2)木板表面最光滑,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最小,通过的距离最长,比较三次实验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路程越大,说明小车运动的速度减小得越慢;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在绝对光滑得水平面运动,即不受阻力作用,小车的速度不会变小,那么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3)不计空气对包裹的阻力,在水平方向上,包裹与飞机的速度相等,它们相对静止,由图示可知,包裹与飞机的位置关系为B图。 故答案为:(1) (2)对比两次正确步骤可知,在初速度相同时,接触面越光滑,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越远; (3)进行推理可知,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运动状态将不会改变,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A;小车下滑的高度;(2)越远;做匀速直线运动;(3)B。 14.(2023春?海州区期末)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中,实验用的器材有:斜面、平直木板、毛巾、棉布各一块、小车一个。 (1)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等而所受阻力不等,要让小车从斜面上的  同一位置 (选填“同一位置”“任意位置”或“不同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斜面上  不应该 (选填“应该”或“不应该”)铺上毛巾或棉布。 (2)下表中记录了三次实验的现象,分析现象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慢 (选填“快”或“慢”)。由此可以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  做匀速直线运动 。 实验序号 水平部分材料 小车所受阻力的情况 小车运动的路程 ① 毛巾 较大 较近 ② 棉布 较小 较远 ③ 木板 最小 最远 【答案】(1)同一位置;不应该;(2)慢;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解:(1)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开始下滑,是为了使小车每次进入水平部分时速度大小相等,这是控制变量法的要求; 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实验中需要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阻力的大小,所以需要把毛巾、报纸铺在水平位置表面上,斜面上不应该铺上毛巾或棉布; (2)实验现象表明: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 由实验现象可以推理:假如水平表面绝对光滑,该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同一位置;不应该;(2)慢;做匀速直线运动。 五.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共4小题) 15.(2021春?灌云县期末)如图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实验时选择重力  小 (选填“大”“小”)的卡片。将系于卡片两对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并通过调整  钩码个数 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卡片平衡时,为了探究不共线的两个力能否平衡,小华将如何操作: 旋转卡片 。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如图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将卡片从中间剪开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于卡片的质量小,重力远小于卡片受到的拉力,所以选用轻质小卡片目的是忽略卡片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小卡片两端通过滑轮各挂一个钩码,两个钩码由于重力通过绳子对小卡片施加了两个向相反方向的拉力,并通过调整钩码个数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要探究一对平衡力在同一直线上,可将小卡片旋转一个角度,使小卡片两端的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观察小卡片是否平衡;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用剪刀把小卡片剪成两个更小的卡片,观察两个更小卡片是否平衡。 故答案为:(1)小;钩码个数;(2)旋转卡片;(3)将卡片从中间剪开。 16.(2022春?灌云县期末)如图所示,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情景: (1)将系于  塑料 (选填“塑料”或“金属”)卡片两个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支架上的滑轮,在细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观察卡片在什么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 (2)保持两个拉力在同一直线上,调整细线两端的钩码,如图B所示小卡片不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两个平衡的力大小是否相等 。 (3)当卡片平衡时,如图A所示,为了探究不共线的两个力能否平衡,小华将如何操作: 将小卡片旋转一个角度,观察小卡片是否平衡 。 (4)当小卡片平衡时,用剪刀沿虚线剪断小卡片(如图C所示),发现小卡片不能保持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两个平衡的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 【答案】(1)塑料;(2)两个平衡的力大小是否相等;(3)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观察小卡片是否平衡;(4)两个平衡的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解答】解:(1)由于塑料小卡片的质量比金属小卡片小很多,塑料卡片重力远小于卡片受到的拉力,所以其重力可以不考虑; (2)探究两个力大小关系时,应该观察细线两端所挂钩码的个数和小卡片的运动状态,图B所挂钩码的个数不相同,所以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两个平衡的力大小是否相等; (3)为了探究两个平衡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应控制拉力大小相等,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在卡片两端挂同样多的钩码,旋转小卡片松手并观察小卡片的运动情况。从而说明要使两个力平衡,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4)当小卡片平衡时,用剪刀沿虚线迅速剪断小卡片,由于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所以两侧钩码落下,所以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两个平衡的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故答案为:(1)塑料;(2)两个平衡的力大小是否相等;(3)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观察小卡片是否平衡;(4)两个平衡的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17.(2023春?灌南县期末)小明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将系于卡片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并在两个线端挂上相同的钩码(所有钩码规格相同)。 (1)实验中根据小卡片是否  静止 来判断作用于小卡片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 (2)如图甲所示发现拉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卡片也能平衡,于是他得出: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可以不在同一直线上,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卡片质量(重力)太大 ; (3)实验改进后出现了如图乙所示的平衡现象,为了探究大小不等的两个力是否平衡,小明将通过改变  钩码个数 来改变拉力的大小,观察  松手瞬间 (选填“松手瞬间”或“最终”)卡片是否平衡; (4)为验证“使物体平衡的两个力必须在同一直线上”,小华在图甲所示实验的基础上又分别进行了图丙所示操作。正确的操作是  ① 。(填答案序号) ①A ②B ③A和B ④都不正确 【答案】(1)静止;(2)卡片质量(重力)太大;(3)钩码个数;松手瞬间;(4)①。 【解答】解:(1)物体静止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实验中根据小卡片是否保持静止来判断作用于小卡片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 (2)由图甲可知,当卡片静止时,发现拉线不在同一直线上,于是得出: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可以不在同一直线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卡片重力较大,要得到科学的结论,可以选用质量较小的卡片来进行实验; (3)为了探究大小不等的两个力是否平衡,通过调整钩码的个数来改变拉力的大小,松开手后观察释放瞬间小卡片能否平衡; (4)验证“使物体平衡的两个力必须在同一直线上”,要控制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图B中两个力的方向不相反,正确的操作是A,故①符合题意,②③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①。 故答案为:(1)静止;(2)卡片质量(重力)太大;(3)钩码个数;松手瞬间;(4)①。 18.(2023春?东海县期末)如图所示,小红利用图中的器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请认真读题,完成相应问题。 (1)为了尽可能排除其他外力的影响,现有质量为5g、10g、20g的卡片,应选质量为  5g 卡片作为研究对象; (2)小红按照乙中的操作进行实验,当她松开卡片后,小卡片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静止,这说明了一对平衡力的大小必须要  相等 ; (3)随后小红按照丙中的操作进行实验,将卡片在竖直平面内转过一个角度,她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探究  两个平衡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 ; (4)为了探究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应该采取的操作是:将甲中的小卡片, 剪成两个更小的卡片 ,观察小卡片是否仍然静止。 【答案】(1)5g;(2)相等;(3)两个平衡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4)剪成两个更小的卡片。 【解答】解:(1)为减小质量的影响,小卡片的质量要尽可能小,应选质量为5g卡片作为研究对象; (2)按照乙中的操作进行实验,发现左侧的钩码多,当她松开卡片后,小卡片不能静止,会向左侧运动,这说明了一对平衡力的大小必须要相等; (3)旋转小卡片,使细线作用在它上面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看其是否平衡,来探究两个平衡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 (4)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用剪刀把小卡片剪成两个更小的卡片,观察两个更小的卡片是否平衡。 故答案为:(1)5g;(2)相等;(3)两个平衡力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4)剪成两个更小的卡片。 六.固体压强大小比较(共1小题) 19.(2023春?灌南县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万有引力 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了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任意两个物体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万有引力.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使地球不能离开太阳,地球对其表面物体的引力使物体不能离开地球.地球上物体受到的重力是万有引力的表现,重力大小几乎等于物体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跟地球一样,在其他所有星球上,物体也会受到星球对它的吸引力,我们可以把这些力也叫做重力,同一个物体在不同星球上受到的重力并不相同。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所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及其着陆组合体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物体在火星表面上的重力是地球表面上的,如图所示。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你与同桌之间  存在 (选填“存在”或“不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2)与在地球上相比,火星车在火星上对水平面的压强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假如万有引力突然消失,我们身边的情景将会发生哪些变化?请你写出一个可能出现的场景  扔出去的物品不能落回地面(或熟透的苹果不会下落,或水不再向低处流,或没有降雨、降雪现象)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存在;(2)变小;(3)扔出去的物品不能落回地面(或熟透的苹果不会下落,或水不再向低处流,或没有降雨、降雪现象)。 【解答】解:(1)阅读材料可知:任意两个物体间都有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相互吸引的力,同桌同学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2)火星车从地球上到火星上,质量不变,由图乙知物体在火星表面上的重力是地球表面上的,物体对火星表面上的压力是地球表面上的 ,由p=知在受力面积不变时火星车对水平面的压强变小; (3)假如万有引力突然消失,物体的重力也就消失: ①扔出去的物品不能落回地面; ②熟透的苹果不会下落; ③水不再向低处流; ④没有降雨、降雪现象。 故答案为:(1)存在;(2)变小;(3)扔出去的物品不能落回地面(或熟透的苹果不会下落,或水不再向低处流,或没有降雨、降雪现象)。 七.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和应用(共1小题) 20.(2023春?东海县期末)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安全带 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汽车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汽车安全带是用于保护驾乘人员的装置,尤其在行驶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图甲,安全带结构一般由软带等部分组成。 汽车正常行驶时,卷带装置中的卷收器借助弹簧,如图乙,使软带随身体的移动而自由伸缩且不会松弛。当紧急制动、碰撞或车辆行驶状态急剧变化时,安全带能在人尚未移动时拉紧软带,将乘员紧紧地绑在座椅上,待冲击力峰值过去时,适当放松安全带,避免因拉力过大造成二次伤害,同时卷收器内的敏感元件将驱动锁止机构锁住卷轴,使软带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上,有效保护乘员的安全。 (1)安全带的软带做得很宽,目的是  减小压强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汽车突然拐弯时,安全带能自由伸缩 B.为了安全,安全带要尽可能系得松一些 C.用手快速拉安全带,安全带不能被拉动 D.汽车突然启动时,安全带能对人起到保护作用 (3)汽车制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 ; (4)为了提醒司机朋友在雨天注意行车安全,请你为路边的警示牌写一句安全标语: 雨天路滑,减速慢行 。 【答案】(1)减小压强;(2)C;(3)运动状态;(4)雨天路滑,减速慢行。 【解答】解:(1)安全带的软带做得很宽,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2)A.为了起到安全作用,汽车突然拐弯时,安全带不能自由伸缩,故A错误; B.为了安全,安全带要尽可能系得紧一些,故B错误; C.用手快速拉安全带,安全带会被锁住而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不能被拉动,故C正确; D.汽车突然启动时,人由于惯性会向后仰,安全带不能对人起保护作用;汽车突然刹车或与前面物体发生碰撞时,人由于惯性会向前倾,此时安全带能对人起到保护作用,故D错误; 所以正确的选项为C; (3)汽车制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安全标语:雨天路滑,减速慢行。 故答案为:(1)减小压强;(2)C;(3)运动状态;(4)雨天路滑,减速慢行。 八.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共3小题) 21.(2021春?东海县期末)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他向图甲中的U形管内注入适量的红墨水,当管内的红墨水静止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  相平 ; (2)如图乙所示,他将橡皮管的一端紧密地套在U形管左侧的端口后,固定金属盒的位置,将金属盘转向不同的方向,发现U形管内左右液面的高度差不变,这说明在同种液体中,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  相等 ,然后多次改变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并比较每次的深度及相应的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这是为了探究液体压强与  深度 的关系; (3)换用其它液体继续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时,当金属盒在酒精、盐水中的深度相同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最小的是  酒精 ,这说明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与  液体密度 有关。 【答案】(1)相平;(2)相等;深度;(3)酒精;液体密度。 【解答】解:(1)图甲中的U形管相当于连通器,液体不流动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相同,即液面相平; (2)同一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如果在水中同一深度不断改变探头方向,通过实验发现,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不变;实验中液体的密度不变,改变探头在水中的深度,研究的是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3)探头在酒精、盐水中的深度相同,根据p=ρ液gh可知,深度相同,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所以在酒精中的压强最小,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最小,这说明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 故答案为:(1)相平;(2)相等;深度;(3)酒精;液体密度。 22.(2022春?东海县期末)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中,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 (1)若使用压强计前,U形管内水面已有高度差。出现这种情况,调节的方法是  A ; A.拆除软管重新安装 B.往水面低的那边管中加入适当水 C.将水面高的那边管中高出的水倒出 (2)选择甲、乙两图进行对比,发现液体压强与液体的  深度 有关; (3)小红选择了另一套装置来进行实验,如图丁所示。在容器两侧倒入相同深度的水和盐水,观察到橡皮膜向左凸起,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  密度 有关,若让橡皮膜回复原状,保持竖直状态,则下列做法一定可行的是  AB 。 A.左侧加入适量的水 B.右侧倒出适量的盐水 【答案】(1)A;(2)深度;(3)密度;AB。 【解答】解:(1)进行调节时,只需要将软管取下,再重新安装,这样的话,U形管中两管上方的气体压强就是相等的(都等于大气压),当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的液面就是相平的,故选:A; (2)甲、乙两图为同种液体,橡皮膜的方向相同,深度不同,深度越大,U形管的高度差越大,压强越大,发现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3)橡皮膜向左凸起,说明橡皮膜右侧液体压强大,液体深度相同,密度不同,说明液体内部压强和液体密度有关; 由图丁中橡皮膜向左凸可知,深度相同时,左侧液体压强小,密度小,若让丁图中的橡皮膜保持竖直状态,可向左侧加入适量的水增大左侧液体压强,或将右侧倒出适量的盐水减小右侧液体压强,故AB正确。 故答案为:(1)A;(2)深度;(3)密度;AB。 23.(2023春?灌南县期末)如图所示是用压强计“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应调整压强计,如图甲所示,使U形管左右两边的液面  相平 ,正确的操作是  B (选填字母)。 A.从U形管内向外倒出适量水 B.拔掉软管重新安装 C.向U形管内添加适量水 (2)比较乙、丙两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的深度越深,产生的压强越  大 。 (3)比较丙、丁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  液体密度 的关系。 (4)根据以上实验结论可知,图戊所示的液体内部A、B、C、D四个位置压强最大的是位置  D 。 【答案】(1)相平;B;(2)大;(3)液体密度;(4)D。 【解答】解:(1)实验前,应调整压强计(甲图),使U形管左右两边的液面相平; 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形管内水面已有高度差,进行调节时,只需要将软管取下,再重新安装,这样的话,U形管中两管上方的气体压强就是相等的(都等于大气压),当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的液面就是相平的,故选:B; (2)比较乙、丙两图可知,在液体密度相同时,深度不同,液体内部的深度越深产生的压强越大,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的深度越深,产生的压强越大; (3)比较丙、丁两图可知,控制液体深度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是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4)A和B同种液体,B较深,所以B处的压强较大,B和C相同深度,C处液体密度较大,所以C处的压强较大,C和D同种液体,D较深,所以D处的压强较大,故D处的压强最大。 故答案为:(1)相平;B;(2)大;(3)液体密度;(4)D。 九.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共2小题) 24.(2021春?灌云县期末)某学习小组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粗测大气压值。 (1)首先读出注射器的最大可读容积为V,用刻度尺测量  注射器全部刻度线 为L,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 (2)实验时,按图所示安装好器材,先把注射器活塞推至注射器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小孔,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  活塞刚开始滑动时 ,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8N时,已知活塞的面积是S=2.8×10﹣4m2,则可求出大气压强p= 105 Pa,若人体表面积约2m2,此时人体表面受到大气的总压力是  2×105N; 。 (3)若橡皮帽密封性不太好,将导致测得大气压值  偏小 (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注射器的最大可读容积为V,这注射器上的全部刻度线由刻度尺测量得出为L,故活塞的横截面积为S=; (2)排净注射器中的空气,在拉动时,大气压才会将活塞紧紧地压住,因此拔出活塞会很费力。 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滑动时,活塞受到的拉力和大气压对活塞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因此大气压对活塞的压力为28N; 此时的大气压强:p===105Pa 若人体面积约为2m2,此时人体表面的受到大气的总压力F=pS=105Pa×2m2=2×105N; (3)若橡皮帽密封性不太好,将导致需要的拉力会更小,因此测得的结果将偏小。 故答案为:(1)注射器全部刻度线;(2)活塞刚开始滑动时;105;2×105N;(3)偏小。 25.(2023春?灌云县期末)如图所示是小明做“估测大气压的值”的实验示意图。 (1)请将下列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A.用刻度尺测出  刻度部分的长度 记为L,读出注射器的容积为V,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 B.注射器活塞推至注射器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小孔。 C.按图所示安装好器材,水平向左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当活塞刚开始运动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即等于大气对活塞的压力。 D.计算出此时大气压的数值。若实验中所选用注射器如图所示,刻度尺测出L为7.14cm,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为28N,由此可求出大气压强p= 9.996×104 Pa;若人体表面积约1.5m2,此时人体表面受到大气的总压力是  1.4994×105 N。 (2)若活塞与注射器内壁的摩擦较大,将导致测得大气压  偏大 (填“偏大”“偏小”“不变”)。 【答案】(1)A.刻度部分的长度;D.9.996×104;1.4994×105;(2)偏大。 【解答】解:(1)A.用刻度尺测出刻度部分的长度记为L,读出注射器的容积为V,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 D.由图知,活塞的横截面积S=,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滑动时,活塞受到的拉力和大气压对活塞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因此大气压对活塞的压力为28N;由此可求出大气压强此时的大气压强:p==9.996×104Pa; 若人体表面积约1.5m2,根据p=得,此时人体表面受到大气的总压力是:F=pS=9.996×104Pa×1.5m2=1.4994×105N; (2)拉动活塞时,活塞与注射器内壁间的摩擦较大,则测得的拉力F变大,根据p=得,在受力面积一定时,这会造成最终测量的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1)A.刻度部分的长度;D.9.996×104;1.4994×105;(2)偏大。 一十.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共7小题) 26.(2021春?海州区期末)小华同学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根据小华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本实验中浮力的大小是通过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的变化来反映的。 (2)小华通过对C、D、E三个步骤的观察研究,发现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排开水的体积相同,浮力的大小与  深度 无关。 (3)在C与F两图中,保持了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研究浮力与  液体密度 的关系。 (4)由实验可知,物体A浸没在盐水中所受的浮力为  2.4 N。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实验中,浮力大小是通过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反映的,示数变化越大,说明受到的浮力越大; (2)比较C、D、E三个步骤知物体浸没在水中的不同深度,但测力计的示数相同,说明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在深度无关; (3)C、F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测力计的示数不同,说明受到的浮力不同,是研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4)根据称量法知物体A浸没在盐水中所受的浮力为: F浮=G﹣F盐水=8N﹣5.6N=2.4N。 故答案为:(1)弹簧测力计的示数;(2)深度;(3)液体密度;(4)2.4。 27.(2021春?赣榆区期末)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小明将一圆柱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探究过程。 (1)圆柱体在水中浸没时,所受浮力大小为  1.1 N。 (2)分析A、B两图可知:浮力的大小与  排开液体的体积 有关。 (3)分析  B、C 两图可知:当圆柱体浸没水中后,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  深度 无关。 (4)通过比较图C和图D,可以探究浮力大小跟  排开液体的密度 是否有关,实验中所用盐水的密度为  1.1 g/cm3。(g取10N/kg,ρ水=1.0×103kg/m3) 【答案】(1)1.1;(2)排开液体的体积;(3)B、C;深度;(4)排开液体的密度;1.1 【解答】解:(1)测力计分度值为0.2N,圆柱体所受重力为2.8N; 物体在水中的浮力:F浮=G﹣F示=2.8N﹣1.7N=1.1N; (2)分析A、B两图可知,排开液体的密度相同,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测力计示数不同,根据称重法,受到的浮力不同,故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研究浮力与浸入水的深度的关系,要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密度相同,故分析B、C两图可知,当圆柱体浸没水中后,此时圆柱体浸入水的体积不再变化,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不变,则所受浮力的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深度无关; (4)通过比较图C和图D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而液体的密度不同,故可以探究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水=ρ水gV排知, 圆柱体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1.1×10﹣4m3; 圆柱体排开的水的体积与排开的盐水的体积相同; 圆柱体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浮=G﹣F'=2.8N﹣1.59N=1.21N; 盐水的密度:ρ液===1.1×103kg/m3=1.1g/cm3。 故答案为:(1)1.1;(2)排开液体的体积;(3)B、C;深度;(4)排开液体的密度;1.1。 28.(2022春?东海县期末)小丽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ρ水=1×103kg/m3) (1)若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是否有关,需对比  ①④⑤ 三个步骤; (2)根据有关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物块的体积为  300 cm3,盐水的密度为  1.2 g/cm3; (3)若小丽按图中的④①⑤的先后顺序来测量盐水的密度,则盐水密度的测量结果  偏小 (选填“偏大”、“不变”、“偏小”或“无法判断”); (4)如果将盛水的容器换成三角形酒杯,如图所示,再将物体按图的操作进行实验,则物体放入水的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Δp随物体浸入水中的深度h的变化图象可能是图中的  C (选填“A”、“B”或“C”)。 【答案】(1)①④⑤; (2)300;1.2; (3)偏小; (4)C。 【解答】解:(1)若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是否有关,需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因此需对比①④⑤三个步骤; (2)根据①图可知,物体的重力为: G=9N; 根据①④两图可知,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 F水浮=G﹣F拉=9N﹣6N=3N; 物体的体积为: V=V排===3×10﹣4m3=300cm3; 根据①⑤两图可知,物体浸没在盐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 F盐浮=G﹣F拉′=9N﹣5.4N=3.6N; 盐水的密度为: ρ盐===1.2×103kg/m3=1.2g/cm3; (3)若按照图中的④①⑤的先后顺序来测量盐水的密度,测物体重力时会带出一部分水,所以所测物重偏大,根据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可以得出物体浸没的体积为: V浸==; 盐水的密度可表示为: ρ'盐水====ρ水+; 因为所测物体重力偏大,根据上式可得测出盐水密度偏小; (4)将物体放到柱形容器中,水面升高的高度: Δh=,因S容为一定值,故水面升高的高度与排开水的体积成正比,根据Δp=ρgΔh,物体放入水的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Δp随Δh的变化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即A图; 将物体按图的操作进行实验时,三角形酒杯与柱形容器相比较,三角形酒杯液面上升的高度比柱形要高一些,根据Δp=ρgΔh,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Δp会相应的变大,则p与h不成正比,且随着三角形酒杯内液面的上升,Δh的值会越来越小,因此Δp会越来越小。 故C符合。 故答案为:(1)①④⑤; (2)300;1.2; (3)偏小; (4)C。 29.(2022春?灌云县期末)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 (1)分析甲丙丁三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  深度 无关。 (2)分析甲乙丙三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 液体密度一定时,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 (3)分析甲丁戊三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 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 (4)根据图示实验数据可得,物体浸没在盐水中受到浮力大小为  4.8 N,盐水的密度为  1.2×103 kg/m3。 【答案】(1)深度;(2)液体密度一定时,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3)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4)4.8;1.2×103。 【解答】解:(1)分析甲、丙、丁三次的实验数据,液体的密度一定,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根据F浮=G﹣F′可知物体所受浮力相等,因此可知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分析甲、乙、丙三次实验数据,液体密度一定,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液体密度一定时,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分析甲、丁、戊的实验数据,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液体密度不同,根据F浮=G﹣F′可知物体所受浮力不同,因此实验探究了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4)由甲、丙可知F水浮=ρ水gV排=ρ水gV=G﹣F水示=9.6N﹣5.6N=4N, 则物体的体积为:V===4×10﹣4m3; 由甲、戊可知F盐浮=ρ盐gV排=ρ盐gV=G﹣F盐示=9.6N﹣4.8N=4.8N, 则盐水的密度ρ盐===1.2×103kg/m3。 故答案为:(1)深度;(2)液体密度一定时,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3)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4)4.8;1.2×103。 30.(2023春?灌云县期末)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 (1)分析  甲、丙、丁 三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可以按照  甲、丁、戊 三次进行实验。 (3)分析甲、乙、丙三次实验数据,可知浮力大小随着  排开液体体积 增大而增大。 (4)根据图示实验数据可得,盐水的密度为  1.1×103 kg/m3。 【答案】(1)甲、丙、丁;(2)甲、丁、戊;(3)排开液体体积;(4)1.1×103。 【解答】解:(1)分析甲、丙、丁三次的实验数据,液体的密度一定,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根据F浮=G﹣F′可知物体所受浮力相等,因此可知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分析甲、丁、戊的实验数据,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液体密度不同,根据F浮=G﹣F′可知物体所受浮力不同,因此实验探究了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3)分析甲、乙、丙三次实验数据,液体密度一定,物体排开液体体积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液体密度一定时,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4)由甲、丙可知F水浮=ρ水gV排=ρ水gV=G﹣F水示=9N﹣8N=1N, 则物体的体积为:V===10﹣4m3。 由甲、戊可知F盐浮=ρ盐gV排=ρ盐gV=G﹣F盐示=9N﹣7.9N=1.1N, 则盐水的密度ρ盐===1.1×103kg/m3。 故答案为:(1)甲、丙、丁;(2)甲、丁、戊;(3)排开液体体积;(4)1.1×103。 31.(2023春?东海县期末)在“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同学提出了如下的猜想并进行了实验: 猜想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猜想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1)分析  C、D 两次实验(填字母),可验证猜想①是错误的; (2)在确定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无关的情况下,通过分析B、C两次实验可知,浮力的大小与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有关; (3)分析D、E两图可知,浮力的大小与  液体的密度 有关; (4)根据有关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出物块的密度为  8 g/cm3,盐水的密度为  1.2 g/cm3。(ρ水=1.0×103kg/m3,g取10N/kg) 【答案】(1)C、D;(2)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3)液体的密度;(4)8;1.2。 【解答】解:(1)比较C和D两次实验,排开液体的密度和体积是相同的(只有深度不同),因两实验中,测力计示数相同,根据F浮=G﹣F示可知浮力相同,故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即猜想①是错误的; (2)B、C两次实验,控制排开液体的密度相同,只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大小关系,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同,根据称重法可知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可验证猜想一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是否正确; (3)D、E两次实验,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而排开液体的密度不同,而根据F浮=G﹣F示可知D、E两次实验物体受到的浮力不同,故得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D图中,物块排开的水的体积为:V排===5×10﹣5m3, 由于物体浸没,V排=V物, 则物块的密度为ρ=====8×103kg/m3=8g/cm3; E图中,物块浸没在液体受到的浮力为:F浮′=G﹣F'=4N﹣3.4N=0.6N, 液体的密度:ρ液===1.2×103kg/m3=1.2g/cm3。 故答案为:(1)C、D;(2)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3)液体的密度;(4)8;1.2。 32.(2023春?海州区期末)小红用弹簧测力计、圆柱体、两个相同的圆柱形容器,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盐水,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其装置和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 (1)分析甲、乙两次实验可知,圆柱体的重力大小是  4 N,圆柱体浸入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的原因是  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 (2)比较图  丙、丁 两次实验,可知当物体浸没在同种液体里时所受浮力大小与浸入的深度无关。 (3)进行丙、戊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  密度 的关系。 (4)图戊装置中盐水的密度是  1.1×103 kg/m3。 【答案】(1)4;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2)丙、丁;(3)密度;(4)1.1×103。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弹簧测力计示数为4N,此时圆柱体处于空气中,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圆柱体受到的重力:G=F甲=4N; 圆柱体浸入水中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拉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由于受到浮力作用,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 (2)由丙、丁两图可知,圆柱体完全浸没时,在下沉过程中,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即所受浮力不变,由此可知,浸没在同种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浸入的深度无关; (3)由丙、戊两图可知,物体都是完全浸没,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所以通过丁、戊的操作是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4)圆柱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水=G﹣F丙=4N﹣2N=2N﹣﹣﹣﹣﹣﹣①,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有: F浮水=ρ水gV排水=ρ水gV物﹣﹣﹣﹣﹣②, 由图甲、戊知,金属块浸没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 F浮盐水=G﹣F戊=4N﹣1.8N=2.2N﹣﹣﹣﹣﹣﹣③,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有: F浸盐水=ρ盐水gV排盐水=ρ盐水gV物﹣﹣﹣﹣﹣﹣④, 由②④得: ρ盐水=?ρ水﹣﹣﹣﹣﹣﹣﹣⑤; 将①③代入⑤得: ρ盐水=?ρ水=?ρ水=1.1×103 kg/m3。 故答案为:(1)4;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2)丙、丁;(3)密度;(4)1.1×103。 一十一.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共1小题) 33.(2021春?东海县期末)课外,小明用吸管和铁丝制作了一个简易密度计: (1)取一根长度为20cm、横截面积为0.4cm2的饮料吸管,将一些细铁丝从吸管的下端塞入作为配重,并用石蜡将吸管的  下端 (选填“上端”或“下端”)封起来,用天平测出其总质量为4g; (2)使其竖直漂浮在不同液体中,在吸管上标出液面的位置,测量出该位置到吸管下端的距离,即吸管浸入液体中的深度h,测量数据如下表所示,补全数据:当ρ=1.0g/cm3时。浸入液体中的深度h= 10 cm; 液体密度ρ/g?cm﹣3 …… 0.8 0.9 1.0 1.1 …… 浸入的深度h/cm …… 12.5 11.1 9.1 …… (3)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吸管上标出对应的密度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是  不均匀 (选填“均匀”或“不均匀”)的; (4)理论上,该简易密度计能测量的最小密度是  0.5×103 kg/m3; (5)若想使简易密度计上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更大一些,从而使测量结果更精确,他可以  换用更细的吸管 (选填“换用更细的吸管”或“换用更粗的吸管”)。 【答案】(1)下端;(2)10;(3)不均匀;(4)0.5×103;(5)换用更细的吸管。 【解答】解:(1)用石蜡将吸管的下端封起来,使其能够漂浮在液面上; (2)当密度计漂浮在水面上时,V排=SH,则有:F浮=G物,即ρ水gV排水=G物, 则:ρ水gSh=G物, 当密度计漂浮在密度为ρ液的液体中时,V排液=Sh,则有: F浮液=G物,即ρ液gV排液=G物, 则:ρ液gSh′=G物, 所以,ρ液gSh′=ρ水gSh, 则:h=h′=×12.5cm=10cm; (3)由ρ液gSh′=ρ水gSh得液体的密度为: ρ液=可知:h′和ρ液是反比例函数,所以,刻度分布不是均匀的; (4)当液体密度最小时吸管全部浸没,吸管处于悬浮状态,浮力等于重力,即ρ液′gSh″=ρ水gSh, 液体的最小密度为: ρ液′===0.5g/cm3=0.5×103kg/m3; (6)因为F浮液=G,即ρ液gSh=G,则ΔV=Sh,所以ΔV变大,或使h变大,具体做法是:可适当增大铜丝的质量,用更细的吸管。 故答案为:(1)下端;(2)10;(3)不均匀;(4)0.5×103;(5)换用更细的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