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料详情
需要10个学币
ID:2-19516999
版本:统编版
类型: 教案
地区:全国
文件:42.8KB
日期:2024-03-18
作者:21jywx_62589014
星级:2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117600010452100 课时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主备学校 主备人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下学期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使用学校 使用教师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滕明道创作的一篇介绍古代绘画名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总体介绍了画作的年代、作者、画面内容、目前保存地等情况。第二至四自然段重点描述了画上的人物众多,街市热闹和桥北头一处有意思的情景。第五自然段则概括写出画作的历史意义。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结合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紧扣“这幅画为什么会名扬中外?”这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图文结合,感受《清明上河图》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本课学习提示要求:①默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能从二至四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指向了单元语文要素的达成。②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指向人文主题感受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达成。本课可以做前三课学得方法的运用展示,加深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清明上河图》对于学生比较有年代感,也是学生生活中不经常见到和了解的内容,在读书之前,播放融合了现代元素的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从欣赏具有声像效果的视频开始初步认识并了解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过程中,相机出示《清明上河图》复制作品,让学生对这幅古画有感性的较为真实的理解和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更直观的印象和热爱的情感。经过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概括段意和表达“这一段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在本课学生可以加以运用巩固。 目标确定 (1)认识“择、宫”等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乘”“笼”。 (2)能从二至四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4.学习重点难点 (1)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2)能说出《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观看视频,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 1.师:世上的画有很多种,但是能称得上“名扬中外”的作品是很少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欣赏一幅真正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出示课题及画作视频) 2.揭题齐读,你对这幅画有多少了解呢?师补充:它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抢夺的目标。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历尽劫难,演绎出许多传奇故事。 学生活动 1.欣赏画作,齐读课题。 2.说说自己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3.预设:它是我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被宋徽宗称为“神品”,后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和画作背后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在揭示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字词大闯关 教师活动 1.出示词串一:摊贩 官吏 毛驴 一寸 栏杆 风貌 形态各异。补充识字方法:字源识记“贩”。 2.出示词串二: 一乘轿子 马笼头。 指名朗读词串,读准多音字:乘、笼。 3.辅助理解。 “一乘轿子”: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马笼头”:看图理解。一种用在马首的马具,用来御马和约束马。 4.师出示带有多音字的句子。 归纳学习多音字的方法:?以后咱们再遇到多音字也可以用上查字典的方法来确定这个字在课文当中的意思,再根据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5.学生阅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1.生开火车领读词语。小组汇报学习生字的方法。 2.一生读词串二。 3.学生自主交流识记多音字的方法,掌握多音字组词。 预设:借助字典,我知道了“乘”有两个读音,第一种chénɡ意思是骑、坐、搭。第二种读音shènɡ意思是古代四匹马拉的车,课文中应念第二种读音。借助字典,我知道了“笼”有两个读音,第一种读音lónɡ,意思是笼子,罩东西的器具;第二种读音lǒnɡ,意思是遮盖住。课文中是马笼头,应念lónɡ。 4.读句子,巩固多音字读音。 5.明确本课学习任务:默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设计意图 先解决了文章的字词问题,夯实基础,扫清了阅读障碍。三年级的孩子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工具书推测字词的意思。 环节三:借助名片,初步感知 教师活动 1.师: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将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师总结:第1自然介绍了这幅画的总体情况,中间2—4自然段则对画作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出这幅画的历史意义。 2.师:通过阅读,你对《清明上河图》有了哪些了解? 3.师: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只有短短的三句话,但是却包含了非常大的信息量。读了第一段,我们就能填好这张名片。我们一起来。 学生活动 1.生静心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交流不理解的地方,探讨解决方法。 预设:“走江湖”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理解词义,“一乘轿子”结合观察画面理解。 2.全班交流,弄清楚课文结构,知道2-4自然段主要是围绕“画上有众多各行各业的人物”和“街市很热闹”这两个意思来写的。 3.生自读第一段,填写画作名片。 预设:画名是——《清明上河图》 作者——张择端 年代——北宋时期,离现在八九百年了。 画面内容——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 保存情况——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影响力——名扬中外。 2.全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进一步落实新课标在阅读方面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通过小组合作,提高他们自主探究和能力。在思考文章脉络中,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环节四:走进画卷、感受热闹 教师活动 (一)随文入画 1.师:这幅画为什么能够名扬中外呢?勾画出来,进行批注,再进行小组交流。 请各小组汇报:   预设:   (1)画上有众多各行各业的人物和_______。(教师随机板书)   引导学生从“好几百个、三百六十行、不到一寸、黄豆大小、传神”和“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句式等关键词句来体会、表达。随机朗读。   教师点拨:围绕“画上有众多各行各业的人物”这个意思,从这一个个人物的细节描写和数字的运用中,各行各业的人们仿佛呈现于眼前,这一段话就说清楚了。   (2)街市很热闹   (3)传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教师随机板书)   引导学生绘画的技巧和特点来理解和表述。随机朗读。   ①人物很小(用两个“有的”来列举画上的人虽然很小,却画得清清楚楚,看出画技高超。)   ②人物形态各异(用“有的”描述不同的形态,栩栩如生。)   ③桥北头的情景 小结:看,课文的2—4自然段就这样写出了画上众多的人物、热闹的街市,那一幕幕画面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融进画中,走进了北宋的街道,看到那里人们的生活。这幅画既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所以“名扬中外”。 (二)图文连连看 1.师:其实,我们读到的内容,就在这幅画中,快来找一找,他们藏在哪里呢?自己先找一找,再与同桌说一说。 2.课件出示放大书上的插图,指名学生到屏幕前看画讲文中的内容,练习介绍这幅画。 (三)教师小结: 师:只是一幅画,却使我们看到了八百年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不仅是画面,是文字,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这幅画真不愧为——(齐读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四)朗读表达情感 1.师: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的画卷,此时,你看到这幅画,知道他为什么名扬中外了吗? 2.这是一幅画,更是记录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光的一部“画史”,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学生活动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再进行小组交流。 小组汇报 比如第二自然段: (1)画上有众多各行各业的人物 ①好几百个(从数字中感受到人物多。) ②三百六十行(感受到行业多。) ③有()的()——人物描写 (2)街市很热闹 比如第三自然段: 店铺——挂着各种招牌 人物的形态:有的人()干什么 (3)传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①人物很小(用两个“有的”来列举画上的人虽然很小,却画得清清楚楚,看出画技高超。) ②人物形态各异(用“有的”描述不同的形态,栩栩如生。) ③桥北头的情景 2.同桌交流在画中寻找文章对应的部分。 3.一生到屏幕前看画讲文中的内容,练习介绍这幅画生齐读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4.学生自由表达,谈感受。 5.带着自豪感,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 这一过程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读书感受,学生对所读材料能大体了解,在某些方面有所收获即可。本教学环节力求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充分彰显孩子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环节五:我是小小解说员 教师活动 1.师:如此伟大的画作,如此优秀的文化,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它,了解它。你现在就是故宫博物院的一名解说员,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为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介绍一下这幅画吧。 2.教师小结: 相信大家都可以做一位优秀的小小讲解员,将《清明上河图》介绍给更多的人,让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更多人所了解、热爱。 学生活动 1.学生借助课文的插图和课文内容,根据下列要素自行练说。 画名、朝代、作者、画面主要内容、人物、热闹的街市、有意思的桥北头情景。 2.学生对照图片公开展示介绍。 生生评价,一看要素全不全;二看几个典型的画面有没有说清楚。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了说的训练,从介绍和评价两个方面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六:拓展升华,彰显文化魅力 教师活动 1.师:说一说: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你想说什么? 2.出示中国古代其他著名的画作。 3.拓展延伸描写汴京的诗句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 半山非不尔,僻学汴梁亡。 ——宋·方回《后秋思五言五首》 学生活动 1.生交流 预设:这不愧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中华文化真绝! 中国人真了不起! …… 2.生欣赏画作。 3.各种形式吟诵古诗。 随堂检测 一、用“√”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读音。 一乘轿子(chénɡ shènɡ) 毛驴(lǘ lú) 官吏(lì shǐ) 马笼头(lǒnɡlónɡ) 二.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1.选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中画“____”。 2.“形态各异”的意思是(  ) A. 态度不一 B. 形状神态各不相同 3.读本段最后一句我能感受得到(  ) A.画家技术不好  B.画家技术精湛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自主交流观点,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抒发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情。观赏其他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吟诵展示画作内容的相关诗句,继续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最后随堂测试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继续巩固本单元语文要素。 6.板书设计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 4371975270510      人物众多 ——下了功夫 3152775144780 200977578105店铺 店铺 144716517145 472440011430画技高超 历史价值 画技高超 历史价值 331470053340画工精细 画工精细 街市热闹  200977547625行人 行人 情景有趣 ——生动传神 教学反思与改进 《清明上河图》对于学生比较有年代感,也是学生生活中不经常见到和了解的内容,在读书之前,播放融合了现代元素的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从欣赏具有声像效果的视频开始初步认识并了解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过程中,相机出示《清明上河图》复制作品,让学生对这幅古画有感性的较为真实的理解和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更直观的印象和热爱的情感。经过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概括段意和表达“这一段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在本课学生可以加以运用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