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资料详情
需要10个学币
ID:2-19469571
版本:统编版
类型: 教案
地区:全国
文件:30.9KB
日期:2024-03-14
作者:21jy_1290300229
星级:2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045210010591800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将本文《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优美迷任,又蕴涵哲理,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七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抽象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具有良好的阅读基础,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顺应教育人本化的趋势,必须把教育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关键,将奠定整册课文学习的基调。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将我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积累“确凿、鉴赏、人迹罕至”等易考词语。默读课文,一气呵成读完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2.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先生”的形象。 情感与价值观: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本册、本单元的的第一篇课文。在上学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单元语课文特点,因此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与掌握学习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将美好的童年生活内容与情趣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与针对性的探讨,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五、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   通过接力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朗读,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咀嚼,感受课文的内涵。   2、 启发问答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问,以促进学生主体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出,引导学生一步步研读课文,思考释疑,逐步达标。   3、 圈点法   让学生点出景物描写的词语,感受语言用词的形象。   4、 综合训练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以综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析为目的,采用不断质疑,不断训练读写,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跳房子、射拱、跳皮筋等儿童游戏,同时导入新课:童年就像一支古老的歌谣,是我们一生的珍宝。这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一起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环节二、资料助读 由学生介绍鲁迅及作品《朝花夕拾》,老师适当补充。 环节三、初读课文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两个地点:百草园、三味书屋“从……到……”是地点的转变, 表明文章是以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记叙的。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看出文章分别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 环节四、走进百草园 精读课文,说说“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自然景物 神秘传说 雪地捕鸟) 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如何写这些景物的? (菜畦 皂荚树 石井栏 叫天子 黄蜂等) 作者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按照一定的顺序,详略得当,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 作者为何要插入美女蛇的故事? (写出了儿童的心理,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 童乐园的情趣。) 冬天的百草园,作者先写无味,再写雪一下,可就两样了的有趣, 是什么写法?作者写捕鸟是想表达什么?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突出百草园是 儿童乐园。) 合作讨论:“连最末次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 一些野草;但那时确是我的乐园。”“似乎”与“确凿”连用矛盾吗?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用意呢? (不矛盾。“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所以印象较淡薄,用 不肯定的语气“似乎”;而追忆儿童时代生活,又历历在目,所以用“确凿”表示肯定语气。) 环节五、走进三味书屋 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 (从入学礼节 教书先生 学习内容 同窗好友三个方面介绍) 作者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样的? 既枯燥又快乐 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童年的鲁迅对他又是怎样的态度? (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 既然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 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 相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了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花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自由快乐的追求等。 不同:百草园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庄重的学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中只有片刻的逍遥。 )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环节六、课堂小结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环节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当堂检测题目,帮助同学们巩固知识,拓展提高,题目设置为1、按要求注音或补字;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