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4.1《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料详情
需要5个学币
ID:3-19450970
版本:人教版
类型: 教案
地区:全国
文件:77.1KB
日期:2024-03-13
作者:21jy_284152255
星级:1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课时教学设计 课 时 本单元第1课时 课 题 小数的意义 主备学校 主备人 使用学校 使用人 教学内容分析 《小数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例题 1。 《小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本课时教材设置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小数的产生,是“利用特定单位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不能用整数数据表示时就产生了小数”,其实是将小数的产生历史用最简洁的方式呈现出来。第二部分内容是小数的意义,属于数概念的学习,学生在已有学习数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帮学生定位学习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等内容。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概念的经验,他们在学习自然数、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概念的学习需要从实际中抽象、辨析、运用,有一定的方法基础,在知识上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三年级的小数是从长度、人民币的认识中开始学习,本节课的素材也是长度的变化,学生对这一素材并不陌生,能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方法。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和能力。 目标确定 (1)了解小数是如何产生的,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明确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3)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感知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5)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二次设计 【环节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老师课前布置了收集生活中的小数的作业,现在谁能给大家说说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 生:汇报交流(从商店的价签上、跑步计时、时间上、体检身高体重、……)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小数。请同学们估算一下,我们教室讲桌的高大约有几米呢? 师:下面就请两位同学合作来测量一下讲桌的高(用米作单位),看看你猜测的对吗? 生:汇报测量结果。 (不是整米数,测量遇到了困难)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测量结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像这样得不到整数结果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于是人们想到了用分数或者小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小数,今天我们就研究“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测量中体验到在测量时得不到整米数,需用其它的数表示,由此引出了“小数”,学生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环节二:自主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一位小数。 课件出示例1。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把1米长的尺子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生:10份。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一份是多长呢?如果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又怎样表示呢? 学生合作探究: (1)拿出米尺观察,先比画一下“1分米”的长度。 (2)结合米尺讨论1分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小数的表示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小结并板书 1分米= 米=0.1米 师:这样的3份、7份写成分数、小数各是多少米? 生:继续观察米尺思考,同桌讨论汇报 师:仔细观察,你们发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了吗? 预设: 生1:我发现分数和小数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把分数写成小数。 生2:我发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一位小数表示什么呢? 师生共同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小数。 如果把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100份,那么每份长又是多少米呢? 师:如果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是多少米?写成小数又是多少呢? 小组合作探究: (1)拿出米尺观察,先比画一下“1厘米”的长度。 (2)结合米尺讨论1厘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小数的表示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厘米= 米=0.01米 师:引导学生观察米尺,这样的4份、8份写成分数、小数各是多少米? 生: 4厘米= 米=0.04米    8厘米=米=0.08米 师:仔细观察,你们又发现分数与小数有什么联系? 师生共同总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认识三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相信同学们能推想出,如果再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00份,那么每份在尺子上长是多少米?写成分数、小数各是多少米? 生: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1毫米,在尺子上长 是 米,如果用小数表示0.001米。 师:如果把6毫米、13毫米用米作单位写成分数、小数各是多少? 师:说一说0.006米、0.013米各自表示的意义。 生:同桌交流、讨论、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写成三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4.认识小数计数单位 师:上面的例子各是把1米平均分成多少份? 生:10份、100份、1000份…… 师: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生: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 生: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师:这些分数写成小数分别是多少? 师: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生:0.1、0.01、0.001…… 是小数吗? 师生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师: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这些计数单位用小数表示分别是多少?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代表汇报 师: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都是分数单位,而分数与小数又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小数的计数单位也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师:观察米尺回答,可以小组讨论,议一议。 (1)0.1米里面有(  )个0.01米。0.01米里面有(  )个0.001米。 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 小组讨论,议一议。 举手汇报答案。 师: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0.1米里面有10个0.01米,也就是0.1是0.01的10倍,我们就说0.1和0.01之间的进率是10,0.01米里面有10个0.001米,也就可以说0.01和0.001之间的进率是10,用一句话可以怎么概括? 生: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板书。 5.小数历史 课件出示课本33页“你知道吗?” 师:读完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自由阅读。发表想法:为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而自豪。 [设计意图:借助米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建立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为构建和抽象出小数的意义积累知识经验,做到了概念教学的“数与形”的结合。 教学过程中以米、分米、厘米、毫米为背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学习过程,体会小数的意义。通过小组讨论、议一议等活动,让学生自主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经历知识的认知过程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最后小数历史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根植爱国主义情怀。] 【环节三:实践应用,随堂检测。】 1.课本第33页做一做。 2. 0.07、0.138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 3. 按规律填数: (1) 0.2 、0.4 、0.6 、 (2)0.09 、0.08、0.07、 、 (3)0.011 、0.022 、0.033 、 、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中相互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练习题通过数形结合帮助理解小数的意义,考察学生对小数的计数单位的掌握情况,通过练习及时反馈,发现问题,针对有问题学生进行帮助,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环节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师:通过本课时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 师:除了数学知识方面的收获外,在数学思想和方法方面呢? 预设: 生1:分数和小数可以互化,这是数学的转化思想。 生2:认识小数时,借助了米尺,这是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 生3:我知道了数学可以类比推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知识、方法两方面梳理本节课所学,感受到学习数学价值所在。]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小数类别 分数表示 计数单位 一位小数 十分之几 十分之一或0.1 二位小数 百分之几 百分之一或0.01 三位小数 千分之几 千分之一或0.001     教学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