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文全解讲义

资料详情
需要10个学币
ID:2-18720754
版本:统编版
类型: 教案
地区:全国
文件:1.9MB
日期:2024-01-12
作者:21jy_1290300229
星级:2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14046001220470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全解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诗词四首 峨眉山月歌① 文|李白 【整体把握】 38696901287145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在诗中。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而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友人的思念之情。 【原 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教材注释】 ?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 ②[半轮]半边,半个。 ③[平羌(qi ang)]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④[发]出发。 ⑤[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qian)为峨嵋山附近。 ⑥[渝州]今重庆一带。 【译 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赏析】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练习】 练习一 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半轮。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答: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表现了半轮秋月,倒映在平羌江水之中,随着江流,伴我到远方的情景诗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4.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5.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 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7.结合诗句,分析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从“夜发”“下”等词中,可见诗人的意气风发;从“思”可见诗人对家乡及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怀。 8.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答: 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月”是诗歌的意象,是诗情的触发点, 写“月”是为了抒发“思君”之情。所以,“月”是本诗的关键。 9.试结合“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这一评价,赏析本诗。 答: 短短四句诗,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练习二 1. 峨眉山月半轮秋, □□□□□□□ . 2. □□□□□□□, 思君不见下渝州. 3.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 □□□□□□□,□□□□□□□;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4.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 读?峨眉山月歌?做题. 5.。影入平羌江水流” 中的“影” 指的是什么? 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 明写的是什么, 暗写的又是什么? 答: 6。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试加以说明. 答: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 2. 夜发清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 3.李白? 峨眉山月歌?一诗中, 点明远游时令, 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 ; 明写月映清江美景, 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影入平羌江水流 . 4.? 峨眉山月歌?一诗中, 点明主旨, 抒发诗人离情别绪的一句是: 夜发清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 . 5.月景。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6.同意。此诗以月为线索, 抒发了思友之情。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 陶醉。 7.表现了作者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练习三 (一)读《峨眉山月歌》做题。 1.“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指的是什么?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 答: 月景。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2.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答: 同意。此诗以月为线索,抒发了思友之情。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现了作者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江南逢李龟年① 文|杜甫 整体把握 31813501691005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不免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与李龟年这样风光无限的乐师交往,是很“寻常”的。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江南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竟又和故人重逢!“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句很有名,“落花”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诗很短,刚开头即煞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更让人体味到那种深沉的悲哀与感慨。 原文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教材注释】 ①选自《杜诗详注》卷二十三。江南,这里指湖南一带。杜甫和李龟年重逢是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诗人。 ②[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 ③[寻常]经常。 ④[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译文】岐王府邸里时常相见,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 【赏析】 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 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 巩固练习 练习一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感慨。 3.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4.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1)?自然的景色,可以理解为暮春的落花时节; (2)?国家的衰败,对人身世之悲伤; (3)?诗人自己和李龟年的颠沛流离,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感慨。 5.诗歌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密切关系的词语是: 寻常 几度 又逢。 6.前两句诗人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对盛世生活的怀恋或过往美好岁月的怀念之情。 7.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期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流露出无限沧桑感的诗句是: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9.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解析:本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怀,但作者抒情时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用双关的手法隐晦的表达了自己颠沛流离之感。 10、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一、二句追忆与李龟年在唐朝繁盛时期的交往,是对二人昔日友谊的回顾。 B?、三、四句写故友重逢的情景,但二人都近垂暮之年,眼前美景难消心中的悲怆。 C?、“落花时节”恰当比喻了二人潦倒的处境,也蕴含着对唐朝衰落的感慨。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与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悦心情和无限感慨。 解析:这首诗是借诗人与李龟年的二次相见来抒发当时的世事凋敝丧乱和人生的凄凉飘零之情的。 11.“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1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13.《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的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14.《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衰,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⑷《江南逢李龟年》中暗写现实之衰的两句诗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5.赏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的表达效果。 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或虚写),追忆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流露出对盛世生活的向往;与后面的“落花时节”形成对比。 16.分析“落花时节”的表达作用。 这四个字表达得十分深沉含蓄。不但点明了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社会动乱、国运衰微、民生凋敝的现实和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作者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17.赏析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诗歌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时节的相逢,一晃就是几十年,岁月沧桑,人世巨变,令人感慨不已。全诗无一字直写诗人身世之飘零,世事之变迁,但读者的心中却不能不有所触动:安史之乱。 练习二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2、《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的两句是: □□□□□□□,□□□□□□□。 3、《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盛,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 4、《江南逢李龟年》中暗写现实之衰的两句诗是:□□□□□□□,□□□□□□□。 5.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既暗示时令是暮春,又借景比喻二人潦倒处境的诗句是:□□□□□□□。 6.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读?江南逢李龟年?做题. 7.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8.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 9.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正是江南弄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4、正是江南弄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5.正是江南弄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正是江南弄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二)读?江南逢李龟年?做题. 7.__________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8“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 人生落魄, 盛世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 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9.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时世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 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文|岑参 整体把握 38100001191895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可是处于军旅之中,又遭遇战乱,诗人“强欲登高”,感叹“无人送酒”,其中的惆怅、凄凉、难以言表。很快,诗人又从这自我感伤中走出来,联想到故园的菊花——它们在沦陷的都城,应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虽然没有主人欣赏,孤寂而凄凉,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断壁残垣间竟相绽放。欣赏诗歌要特别注意体味核心意象,像诗中的“故园菊”,其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原文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教材注释】 ①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故乡。原诗注:“时未牧长安。”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诗人。 ②[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从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③[傍]靠近。 【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赏析】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巩固练习 练习一 (1)这首诗写了哪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答: 重阳节; “九日”、“登高”、“饮酒”、“菊” 等。 (2)重阳节大家都登高,为何要说“强欲”? 答: 明确:“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3)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 明确: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4)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 答: 明确:“无人送酒来”句,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据《陶渊明传》记载: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陶渊明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无人送酒来” 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5)“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炼字角度加以简析。 答: 明确:“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6)赏析名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答: 明确:“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思是,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练习二 1.?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 “ □□□□□ ”的诗句点明写作的时间是重阳节, “ □□□□□ ”一句流露出诗人的惆怅情怀和凄凉心境. 2.?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的主旨句是: □□□□□ ,□□□□□ . 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乱忧患的人民的同情, 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做题. 3.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 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答: 4.遥怜”二字别有韵味, 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答: 【答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 “ 强欲登高去 ”的诗句点明写作的时间是重阳节, “ 无人送酒来 ”一句流露出诗人的惆怅情怀和凄凉心境. 2.?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的主旨句是: 遥怜故园菊 , 应傍战场开 . 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乱忧患的人民的同情, 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三)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做题. 3.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 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重阳节; “ 登高” “ 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4.“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 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其他意思合理也可) 夜上受降城闻笛? 文 |李益 整体把握 前两句写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凄神寒骨。这样的宁静如果不被打破,也许诗人可以沉浸其中,体味大漠那亘古的苍茫。可是,就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顿时,一切崇高和悲壮都化作了绵绵不绝的乡愁。笛声在扩散,愁 2828925513715思在蔓延,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晚,集体的失眠也不可避免。读时发挥想象,沉浸其中,就能体会到那种苍凉旷远的意境。 原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教材注释】 ①选自《李益诗注》。受降城,指西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李益(748-约29),字君虞,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后迁河南郑州,唐代诗人。 ②[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作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③[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巩固练习 练习一 (1) “不知何处吹芦管”这一句诗有什么写得好的地方? 答: 明确: 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 (2)“一夜征人尽望乡”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该句。 答: 明确: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3)“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答: 明确: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4)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答: 明确: 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2、艺术技巧: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对偶修辞的运用; 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5)本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 答: 明确: 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两句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6)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明确: 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练习二 1.回乐烽前沙似雪,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 ,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 。 4、《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 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做题. 5.前两句用“沙似雪” 和“月如霜” 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答: 6.作者通过“闻笛”, 感受到吹笛人的什么感情?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 【答案】 1、受降城外月如霜 2、不知何处吹芦管 3、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5.前两句用“沙似雪” 和“月如霜” 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沙似雪” “月如霜” 两个生动的比喻, 营造了边塞的荒凉、 凄冷的环境氛围。 6.作者通过“闻笛”, 感受到吹笛人的什么感情?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通过“ 闻笛” , 感受到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注意“降”“芦”等字词的正确书写。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烽”“降”“芦”等字词的正确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