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科学期末复习专题: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期末真题(选择题,含解析)3

资料详情
需要5个学币
ID:5-18628001
版本:浙教版
类型: 试卷
地区:浙江省
文件:1.0MB
日期:2024-01-06
作者:张胜_uMSDfp
星级:1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七上科学期末复习专题: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期末真题(选择题)3 1.(2022七上·镇海期末)2021年7月31日,中国运动员卢云秀在东京奥运会帆船比赛中勇夺金牌,如图所示。当她远离起航线后,岸边的观众会看到船帆(  ) A. 从上到下依次消失 B.从下到上依次消失 C.整体同时消失 D.整体都不会消失 2.(2022七上·镇海期末)下列各项用于研究地球形状或内部结构,其中能作为证据的是(  ) A.①用铅笔在篮球上移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B.②用切开的熟鸡蛋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C.③绘制结构示意图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D.④用天宫一号拍摄的地球照片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3.(2022七上·镇海期末)限于活动范围,人们通常无法直接观察地球的形状,但可通过身边某些现象和事件找到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作为证据的是(  ) A.麦哲伦环球航行 B.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位置变化 C.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D.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2022七上·镇海期末)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对地球形状认识按从古到今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5.(2022七上·镇海期末)如图所示为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表示地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B.①地壳和②地幔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C.②和③分别是外地核和内地核 D.④和⑤分别是上地幔和下地幔 6.(2022七上·上城期末)2021年4月,杭州市对各区范围做了规划调整,原江干区与原上城区合并为新上城区,以下两图为小金同学搜索到调整规划后的地图,根据所提供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的比例尺大于图2 B.上城区面积大于临安区 C.上城区位置在临平区以南 D.钱塘江位于上城区的西北方向 7.(2022七上·上城期末)下列四幅图中的P点,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南半球的是(  ) A. B. C. D. 8.(2022七上·上城期末)关于图中① 、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图表示的实地面积比②大 B.①图中虚线位置表示的地形是山谷 C.①图中甲地在乙地的正东方 D.②图中丙处坡度比丁处坡度陡 9.(2022七上·上城期末)如图是小科去镇海新华书店的步行导航截屏图。电子地图上起点到终点的图 上距离是 7 厘米,实际距离 1.4 公里,请根据图片信息,计算此电子地图的 比例尺大约为(  ) A.1 ∶20 B.1 ∶200 C.1 ∶2000 D.1 ∶20000 10.(2022七上·上城期末)读经纬网图,关于四个小朋友所在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红站在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上 B.小刚站在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上 C.小兰所在的地方气候终年寒冷 D.小明所在的地方正午的太阳总是照在头顶上 11.(2021七上·绍兴期末)小金在实验室看到一块有气孔的岩石标本,如图所示,该岩石最有可能是(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大理岩 12.(2021七上·绍兴期末)小乐观察某岩石标本,并将其外观特征记录如下表,则该岩石标本可能是 (  ) 颜色 矿物晶体 气孔结构 片状结构 化石 肉红色 有明显晶体颗粒 无 无 无 A.玄武岩 B.花岗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13.(2021七上·绍兴期末)台州的神仙居景区是典型的流纹岩地貌。流纹岩(如图) 富含石英矿物,是火山爆发时的酸性喷出岩石,其化学成分与花岗岩相同。流纹岩属于下列哪一类岩石?(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石灰岩 14.(2021七上·绍兴期末)“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丹霞地貌主要由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砂岩构成,从岩石的成因分析,砂岩属于(  )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花岗岩 15.(2021七上·绍兴期末)地质剖面图能示意局部地区岩层形成的时间顺序及地质构造,图甲处岩石的特点是(  ) A.矿物晶体颗粒细小,多气孔 B.矿物晶体颗粒较粗,色泽较浅 C.颗粒细小,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D.颗粒定向排列,具有片理构造 16.(2021七上·嘉兴期末)2021年1月1日以来,全球共发生五级以上地震390余次,11月17日在江苏省盐城市发生了5.0级地震。下列关于地震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B.地震带均匀分布在全球各处 C.发生地震时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 D.现在已经能对地震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报 17.(2021七上·嘉兴期末)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是(  ) A.集中分布在各大洲内部 B.集中分布在各大洋内部 C.火山与地震的分布没有任何关系 D.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一一喜 马拉雅山一带 18.(2021七上·嘉兴期末)2021 年 5 月 12 日是汶川地震十三周年纪念日。十三年间,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举世瞩目 的成就,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地震带均匀分布在全球各处 B.现在已经能对地震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报 C.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D.发生地震时,室外的同学应立即躲到室内坚固的桌椅下并保护好头部 19.(2021七上·嘉兴期末)2021年10月20日日本阿苏山发生火山喷发,这已经是该火山2000年来第六次喷发。专家认为其周边地质极不稳定,后续火山喷发的可能性大增,为此,周边居民都进行了紧急撤离。下列关于火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日本阿苏山火山属于死火山 B.引起火山活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源于外力作用 C.火山喷出的岩浆主要来自软流层 D.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都是不利的 20.(2021七上·嘉兴期末)地震是一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自然现象。下列有关地震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地震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 B.全球地震分布与火山分布相似 C.发生地震时,若时间许可,应迅速跑到室外 D.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能够对地震作出准确、及时的预报 21.(2021七上·衢州期末)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 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自然因 素是形成泥石流的一个条件,如图所示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从地形要素看,甲、乙、 丙、丁四地中最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2.(2021七上·衢州期末)遇到紧急情况或发生灾害时需科学自救,以下措施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室外同学应立即跑到楼内躲避 B.实验室发生严重火灾时,必须有序撤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0 C.发现有泥石流迹象,应立即观察地形,向沟谷两侧山脚或低处跑 D.实验过程中被酒精灯火焰烧伤或烫伤时,应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 23.(2021七上·衢州期末)下列影响泥石流发生的因素与其关联性的图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24.(2021七上·衢州期末)下列关于泥石流发生时的防御措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 B.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C.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D.发生泥石流时,要勇于到室内救出被困人员,并抢救一些易于携带的物资 25.(2021七上·衢州期末)人类的下列活动,有利于削弱泥石流活动强度的是(  ) A.乱砍滥伐 B.堆放矿渣 C.破坏坡面 D.修建水库 26.(2023七上·上虞期末)如图所示,下列各项实验或事实,能作为证据的是(  ) A.①铅笔在篮球上向右移动时笔尖先消失——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B.②在青藏高原岩层中发现含海洋古生物化石——地壳变动的证据 C.③两本书向中间挤压时中间隆起——板块碰撞形成山脉的证据 D.④切开的熟鸡蛋有蛋壳、蛋白和蛋黄——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 27.(2023七上·上虞期末)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的搭配错误的是(  ) A.日本多火山、地震——板块碰撞 B.大西洋不断扩张——板块张裂 C.非洲西部海岸与南美洲东部海岸轮廓相似——大陆漂移 D.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地球内力作用 28.(2023七上·上虞期末)科学是一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学科。下列叙述中,符合科学史实的是(  ) A.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认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达尔文对生物分类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为生物的分类奠定了基础 C.胡克发现的第一个细胞是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D.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并提出动力来自海底的地幔物质上涌 29.(2023七上·上虞期末)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平均每年约1厘米的速度在升高。致使珠峰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外力因素 B.火山地震 C.板块碰撞 D.板块张裂 30.(2023七上·上虞期末)下列证据不支持大陆漂移学说的是(  ) A.浙江和江苏两地有相同的物种(枇杷,杨梅) B.可以按照地理界线拼合各大洲连续的煤层矿带 C.精确测量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 D.大西洋两岸地形的高度拟合 31.(2023七上·玉环期末)地形形成原因有的来自于地球内部力量,有的来自于外部力量。下列图示的地貌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 A.长江三角洲 B.海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脉 D.沙漠石蘑菇 32.(2023七上·玉环期末)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平均每年约1厘米的速度在升高。致使珠峰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板块碰撞 C.板块张裂 D.火山地震 33.(2023七上·玉环期末)温州楠溪江的岩石常有凹穴,穴壁光滑如镜,成圆筒状或壶状(如图),多个壶穴贯通后形成狭谷状的“雕岩谷"地貌。形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风力 B.流水 C.海浪 D.冰川 34.(2023七上·绍兴期末)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根据该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点的地形为峭壁 B.若在图上测得CD的长度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是150米 C.D点在C点的正东方向 D.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BC 35.(2023七上·绍兴期末)自然条件是形成泥石流的一个方面,在如图所示的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从地形要素看,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解析部分 1.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有:①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④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⑤麦哲伦航海。⑥人造卫星给地球拍摄的照片。 因为地球是个球体, 岸边的观众会看到船帆从下到上依次消失。 故选B。 2.D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A、①用铅笔在篮球上移动是一个模拟实验,无法作为证据,A错误,不符合题意; B、②切开的熟鸡蛋和地球的内部结构具有相似性,但不能作为研究证据,B错误,不符合题意; C、③绘制结构示意图可以用来说明地球内部结构,但不能作为研究证据,C错误,不符合题意; D、④天宫一号拍摄的照片是真实的,可以作为研究地球形状的证据,D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公元前 6 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设想。过了 2 个世纪,亚里士多德多次观察月食时,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由此推断地球是个球体。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 3 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现在,我们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上面有蓝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A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 3 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正确; B铅笔在篮球和木板只能模拟地球是球体的实验,无法证明地球是球体,说法正确; C太空拍摄的是地球是球体能证明,正确; D 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能说明地球是球体。 故答案为:B。 4.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其中麦哲伦环球航行和地球的卫星照片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人们对于地球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先后经历了“盖天说”一“浑天说”一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的,推断地球是球形的一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体一20世纪,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人类进入太空。在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并拍摄地球的照片等一系列的过程后,人们终于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5.A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①地壳;②上地幔;③下地幔;④外地核;⑤内地核;地壳与上地幔中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组成岩石圈; A.①表示地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正确; B. ①地壳和②地幔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错误,地壳与上地幔中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组成岩石圈; C. ②和③分别是外地核和内地核 ,错误,②上地幔;③下地幔 D. ④和⑤分别是上地幔和下地幔,错误,④外地核;⑤内地核; 故答案为:A. 6.C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 解析: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 根据在图幅相同的条件下,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的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解答。 A: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图1范围比图2大,图1的比例尺小于图2,A错误。 B:上城区面积小于临安区,B错误。 C:上城区位置在临平区以南,C正确。 D:钱塘江位于上城区的东北方向,D错误。 故选C。 7.B 知识点:经纬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判读,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0°W经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经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读图可知,A图中P点位置为20°S, 30°W; B图中P的位置为10°S,10°E; C图中P点的位置为20°N,30E, D图中P点的位置为0°,0°;所以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的是B图中的P点。 故选B。 8.D 知识点:常见地图与地图符号、注记、方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地图的基本知识、等值线地图的判读及综合应用等考点的理解。 等高线地形图: (1)山顶:也可称山峰、山岭。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则中部为山岭。 (2)山脊: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 (3)山谷: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 (4)盆地: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低四周高,则中部为盆地。 (5)鞍部:等高线地形图中,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相对较低处。 (6)陡崖: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相交的地方。 (7)陡坡与缓坡: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中,要根据比例尺确定。 A.根据比例尺的含义,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所以①图的比例尺比②图小,因此A选项错误; B.由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故①图中虚线位置表示的地形是山脊,因此B选项错误; C. ①图中甲地在乙地的东北方 ,因此C选项错误; D. 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由图可以推断丙处坡度比丁处坡度陡,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9.D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 解析: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故该图比例尺为7厘米:1.4公里=7厘米:1.4千米=1厘米:0.2千米=1厘米:20000厘米=1:20000。 ???????故选D。 10.B 知识点:经纬网 解析:依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读图分析可知,小红所在的经纬度是40°W, 20°N; 小明所在的经纬度是0°,40°N;小刚所在的经纬度是0°,0°;小兰所在的经纬度是20E, 20°S;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小红所在的经线是40°W, 故A不正确; 小刚所在的纬线是赤道(0°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故B正确; 小兰所在的纬线是20°S, 位于热带的纬度范围23.5°N-23.5°S之间,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故C不正确; 小明所在的纬线是40°N,位于北温带的纬度范围23.5°N-66.5°N之间,无阳光直射,故D不正确。 故选B。 11.A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应用 解析:根据岩石成因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 岩浆岩是由岩浆 喷出地表 或 侵入地壳 冷却凝固形成的,往往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沉积岩是地表碎屑物 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和化石 。有些沉积岩内组成的碎屑物比较大,可以看到有明显的沙砾或砾石。 变质岩是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变质岩常有片状结构。 浆岩由于形成的环境不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结构和构造。了解结构和构造可以了解岩浆岩的形成环境。如喷出岩由于冷却快,来不及结晶,形成玻璃质,称为玻璃质结构。其中一些气体尚未逸散,形成气孔构造,因此小明在野外采集到一块有矿物晶体颗粒和气孔的岩石,该块岩石最有可能是岩浆岩,A符合题意。 故选A。 12.B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此题考查岩石的种类及其特点; 岩浆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形成的岩石,代表玄武岩(有气孔)和花岗岩(有矿物质颗粒);沉积岩石经过了风吹雨打,层层固化压实而成的,可能会有化石,代表石灰岩,砾岩,砂岩,石英岩;变质岩是指岩石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后变质而成的岩石,代表是大理岩。所以根据该岩石的成分属于花岗岩; 故答案为:B. 13.A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和天然玻璃组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合体。 流纹岩是由于火山爆发形成的,属于岩浆岩; 故答案为:A。 14.B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 解析: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和天然玻璃组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合体。 砂岩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因此属于沉积岩,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A 知识点:岩石的类型;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应用 解析:主要考查了岩石的特点,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侵入岩结晶度好,晶体颗类较大;喷出岩具有气孔构造;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重结晶作用明显。 岩浆在地下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对应的是甲,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的特点是矿物晶体颗粒细小,多气孔。 故选A。 16.A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A: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正确。 B: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错误。 C:发生地震时迅速进入室内抢运物品不可取,错误。 D:现在还不能对地震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报,错误。 故选A。 17.D 知识点:地震;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根据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在世界范围内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故选D。 18.C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A: 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A错误。 B:现在已经能对地震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报,错误。 C: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正确。 D:发生地震时,室外的同学应到空旷的地方,错误。 故选C。 19.C 知识点:火山 解析:火山是地壳内部喷出的高温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火山按其活动情况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类。 A、日本阿苏山火山2000年来喷发了6次,属于活火山,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引起火山活动的巨大能量主要来源于内力作用而非外力,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软流层,C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有利有弊,D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D 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解析: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A、地震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全球地震分布与火山分布相似,都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及周围海域,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发生地震时,若时间许可,应迅速跑到室外,到开阔的地带避险,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候风地动仪”只能大致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向,并不能作出准确、及时的预报。 故答案为:D 21.B 知识点:泥石流的形成 解析:泥石流产生的条件:(1)大量的碎屑物;(2)地势陡峭;(3)暴雨;等高线重合处为峭壁;等高线像低处凸起是山脊;等高线想高出凸起为山谷。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谷沟中的特殊洪流。 从地形要素看,甲、乙、 丙、丁四地中最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乙地; 故答案为:B. 22.D 知识点: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地震;泥石流的形成 解析: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A、地震时,容易发生建筑倒塌,因此要远离建筑物;故A错误; B、实验发生严重火灾时,已经超出我们的处理范围,因此要及时撤离,并拨打119;故B错误; C、发生泥石流时,要往沟谷的两侧或高处逃生;故C错误; D、被火焰烧伤或烫伤时,为了减轻伤害,要及时用大量冷水冲洗;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3.D 知识点:泥石流的形成 解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A.坡度越陡,泥石流发生概率越大,故A错误。 B.土壤含水量越多,泥石流发生概率越大,故B错误。 C.地面风化程度越明显,泥石流发生概率越大,故C错误。 D.植被覆盖率越高,泥石流发生概率越小,故D正确。 故选D。 24.D 知识点: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很大,若是发生泥石流时,要迅速跑到室外的开阔地带的高处,如果冒险到室内抢救被困人员和物资,将陷于危险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5.D 知识点: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解析: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A、乱砍乱伐会导致植被大量减少,会加强泥石流活动强度;故A错误; B、堆放矿渣,会增加碎石,会加强泥石流活动强度;故B错误; C、破坏坡面,会导致碎石等更容易掉落,会加强泥石流活动强度;故C错误; D、修建水库可以调节水流,有助于减少泥石流活动强度;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6.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形成和变化的作用为地质作用。按产生的自然力可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前者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后者包括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固结成岩等。 A.①铅笔沿篮球表面向右移动时笔尖先消失不能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故A错误; B.②喜马拉雅山区发现的海洋古生物化石能够证明地壳变动,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地壳抬升形成山脉,故B正确; C.③两本书向中间挤压时中间隆起不能作为板块碰撞形成山脉的证据,故C错误; D.④切开的熟鸡蛋有蛋壳、蛋白和蛋黄不能作为地球内部结构的证据,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7.D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A.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日本多火山、地震——板块碰撞的结果,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 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张裂拉伸形成,大西洋不断扩张就是板块张裂造成的 ,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非洲西部海岸与南美东部海岸轮廓相似就能够说明这是大陆漂移的结果,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是地球的外力作用形成的,是长江、钱塘江等河流夹带泥沙长期堆积而成的,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8.A 知识点: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1)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也就是板块运动; (2)林奈,瑞典博物学家。动植物双名命名法的创立者; (3)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所提出。 A.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细胞学说认为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故A正确。 B.瑞典科学家林奈提出了生物分类系统,故B错误。 C.英国学者罗伯特?胡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栎树软木塞切片,发现的第一个细胞是死细胞的细胞壁,没有叶细胞核和细胞膜,故C错误。 D.大陆漂移学说是上世纪处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即板块运动,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9.C 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解析:板块之间的碰撞容易形成高山、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珠穆朗玛峰每年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板块碰撞。 故选C。 30.A 知识点: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解析: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A:浙江和江苏都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它们是邻省,有相同的气候条件,两地有相同的物种(枇杷,杨梅),这些不是大陆漂移学说证据;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可以按照地理界线拼合各大洲连续的煤层矿带,这个说法能证明大陆漂移学说;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南美洲和非洲隔大西洋,两块大陆上有相似的物种(鸵鸟、海牛),能证明大陆漂移学说;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大西洋两岸陆地轮廓的高度吻合是证明大陆漂移学说内容的有利证据;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1.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地形的变化是地区的内力因素和外地因素共同的作用;内力因素是地势趋于陡峭;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因素使地势趋于平坦; A长江三角洲是外力因素中流水的冲刷而形成的; B.海边的怪石主要是外力因素中的流水撞击而成的; C.喜马拉雅山主要是地球内力因素导致的,它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D.沙漠石蘑菇是外力因素中的风力作用而成的; 故答案为:C. 32.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珠峰升高的原因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碰撞、挤压,导致其不断被抬升。 故选B。 33.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外力地貌以外力地质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为外力地貌。根据外动力的不同,可划分为:风化地貌、重力地貌、水成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成地貌、岩溶地貌和黄土地貌等。 温州楠溪江的岩石常有凹穴,穴壁光滑如镜,成圆筒状或壶状(如图),多个壶穴贯通后形成狭谷状的“雕岩谷"地貌。形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流水。 故选B。 34.A 知识点:地图的比例尺;地形图 解析: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 A、由图可知,F点等高线重叠,即该处的地形为峭壁;故A正确; B、CD的图上距离为3cm,而比例尺为1:50000,所以CD的实际距离为3cm÷150000=150000cm=1500m;故B错误; C、由图可知,D点在C点的东偏北方向;故C错误; D、BC的等高线比AC更加密集,所以BC路线坡度较陡;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35.B 知识点:泥石流的形成;地形图 解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由图可知,甲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山脊;乙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丙处等高线重叠,是峭壁;丁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泥石流容易发生的地方是山谷,即乙; 故答案为:B。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70分 分值分布 客观题(占比) 70.0(100.0%) 主观题(占比) 0.0(0.0%) 题量分布 客观题(占比) 35(100.0%) 主观题(占比) 0(0.0%)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选择题 35(100.0%) 70.0(100.0%)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71.4%) 2 容易 (28.6%)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4.0(5.7%) 24,25 2 实验室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2.0(2.9%) 22 3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8.0(11.4%) 1,3,4,26 4 地图的比例尺 6.0(8.6%) 6,9,34 5 常见地图与地图符号、注记、方向 2.0(2.9%) 8 6 火山 2.0(2.9%) 19 7 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0(2.9%) 17 8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2.0(2.9%) 28 9 地形变化的原因 6.0(8.6%) 31,32,33 10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6.0(8.6%) 26,27,29 11 泥石流的形成 8.0(11.4%) 21,22,23,35 12 岩石的类型 10.0(14.3%) 11,12,13,14,15 13 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 4.0(5.7%) 28,30 14 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应用 4.0(5.7%) 11,15 15 地震 10.0(14.3%) 16,17,18,20,22 16 地球内部的结构 4.0(5.7%) 2,5 17 经纬网 4.0(5.7%) 7,10 18 地震的预报和防范 6.0(8.6%) 16,18,20 19 地形图 4.0(5.7%)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