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料详情
需要5个学币
ID:2-18533007
版本:统编版
类型: 教案
地区:全国
文件:21.7KB
日期:2023-12-31
作者:hysj6688
星级:1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2687300106934003.11《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借助注释感知大意。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起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遐思,今天我们来细细品味陶弘景的山水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感受山水之美和自然情趣。(板书课题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题解:答,答复。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书,书信,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可以写景,也可以议论等。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全都。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 (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 (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9)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答谢中书书》评测练习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释加点词: (1)谢中书书 书: (2)色交辉 辉: (3)时俱备。 时: (4)雾将歇 歇: (5)日欲颓 颓: 2.“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_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 3.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5.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字点明了全文中心。 (2)发挥联想,描述第5句所呈现的景象。 (3)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1)书信(2)辉映(3)季(4)消散(5)坠落2.跳山川之美景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课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三个贯穿始终:将学生的展示交流、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少讲、精讲,重在方法的指导。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师有些地方讲的过多,过细,导致时间分配不均,有前松后紧的感觉。 2.课件的制作还有待优化,要精心选取材料,创设新的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3.关键语句把握不准确,导致学生的感受徘徊于低层次。 从以上三点来看,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 1.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不要讲的过多。 2.文章的解析应着重于关键语句的理解玩味,在读懂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再激发学生的感受,不应该要求学生空发议论。 3.对于文本的处理要站在学生立场上,大胆设计,反复思考,防止不恰当的设计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今后,我一定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积极创新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