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写作《语言要连贯》教学设计

资料详情
需要10个学币
ID:2-17772433
版本:统编版
类型: 教案
地区:全国
文件:27.4KB
日期:2023-11-02
作者:21jy_2420614239
星级:2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写作 语言要连贯》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关联词、提示语等,保持句子之间的衔接连贯。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在段落写作中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写作,注意段落内部的语句连贯。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篇章写作,让学生学会围绕中心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保持文章整体的连贯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养成善于表达、勤于修改的好习惯,做到文字通顺,条理清晰。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连贯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把事情叙述清楚,做到层次分明,语言连贯。 三、教学设想 只有基于单元整体意识,基于该写作点,基于学情的作文教学设计,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设计。 1.这一单元:八上第四单元为散文单元,作品有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其单元目标之一为品味欣赏语言。而最好的品味语言,即是在学生实践中去感受,也就是在习作中去感受。品味语言,不仅是品味用词用字之精准,更是体会其条理之清晰,内在逻辑之连贯。因此,作文教学通过一定的设计,与这些文本暗合,与名家对话,最后融为己用,达成单元整体目标。 2.这一写作点:《语言要连贯》。日常习作中,孩子的文章思路基本清晰,表达基本流畅。但是如果仔细推敲学生习作每句话,便会发现很多不足之处。很多句子衔接不紧密,前后脱节,条理混乱,前后无能构成逻辑关系。须知,文学是感性的,但表达出来之后却又应该是合乎文学逻辑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以任务驱动课堂,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探究,在对比中寻找语言如何做到连贯。 3.这一群学生:八年级学生。从语文的认知结构上看,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但仔细推敲他们的习作,发现学生并不重视语言的连贯性。甚至部分句子表述不清,指向不明,逻辑不成立。学生对“语言要连贯”仅仅停留在“一个句子要通顺”上,对进一步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并不多少认识。故教师适当而有效的指导与活动设计就显得特别重要。 四、教学方法: 通过文本的对比,任务的驱动,学生自主发现语言要连贯的规律与写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教学的内容是“语言要连贯”。本单元五篇散文都堪称经典佳作。那么这些好的作品,是如何做到语言连贯,内容和思想统一的呢?今天,我们不妨利用阅读学习和随堂练笔,让同学们体会一下写作中“语言连贯”的重要性。 二、教学环节 写文章和说话一样,应当做到语言连贯,衔接紧密,而不能前后脱节,条理混乱。读一读下面的语段,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①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②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③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④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岸。 分析:这段话,虽然各句都围绕“四周景色”的话题,但因为句子间的顺序不合理,读起来同样让人感到不连贯。应该将第三句与第四句的顺序对调一下,这样第四句中的“它”才能指代“湖水”,整个语段读起来才连贯。 改文:四周的景色非常秀丽。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却又缓缓地退回去了。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拍着石案。水里小小的鱼儿,还有调皮的小虾,在眼前游来游去。 老师小结:通过这个语段阅读不难发现,无论是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如果不连贯,就可能给我们的理解带来困难。 连贯是从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要求。因此,在书面表达中,就要特别讲究句子之间的排列组合,文章段与段之间,都要加强语言之间联系与衔接,从而让句、段、文都能做到连贯。 语言连贯的原则: (1)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①保持句子之间的连贯。 一段话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围绕共同的话题,而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如《昆明的雨》中写菌子的这部分文字。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随处可见。 作者提到了牛肝菌、青头菌等,虽然写的内容不少,但本段都围绕“昆明的菌子极多”这个话题,句子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觉得杂乱。 ②保持段落内部与段落之间的连贯。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昆明的雨》中的这段文字,段落内部紧紧围绕“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一中心话题展开描写和评述,没有一句偏离中心话题。 同样,文章每一个段落也应该围绕中心话题来写,段落之间的连贯,有时需要有过渡语衔接,更多的是内在意义的衔接。 《昆明的雨》课文围绕“雨”的话题,描写了昆明的雨、雨季中的景物、雨季中人的活动,突出昆明之雨的情味。文章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文章看起来有些“散”,但作者将零散的材料聚拢,更关注的是内在意义衔接——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作者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③保持篇章整体的连贯。 其主要体现在作者写作时结构层次以及写作顺序的安排。我们需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采取相应的结构方式。《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阐述支配作者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2)围绕一个话题的各个句子,应该有合理的顺序。 采用合理的顺序安排句序和段落层次: 时间顺序(记叙游踪和事件、操作顺序的段落,句子往往按内容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时间顺序往往成为我们调整句子顺序的依据之一。) 空间顺序和方位顺序(在说明事物结构、活动地点等内容时常用到空间或方位顺序,这也是我们调整句序的依据之一。) 逻辑顺序(这主要表现在议论和事理说明性段落中。逻辑顺序比较复杂,常见的有:总说和分说,这样可以先确定总说句的位置;由现象到本质;具体到一般;主要到次要;由轻到重;由因到果;认识事物的规律;此外还有递进、转折、条件、假设等。) 研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第二段文字。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加油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加油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加油有无限趣味。…… 本段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景色。层次井然,条理分明。①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②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③整体部分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也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3)要注意句子间、段落间的衔接与过渡。 恰当的运用关联词语、提示语等,可以促进句子之间的衔接。 ①关联词 研读汪曾祺《昆明的雨》中的这段文字,体会关联词运用的妙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本段第①句与第②句之间用了“但是”一词,表明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第②句与第③句用了“因为”一词,表明前后是因果关系。第③句中间用了“不是”,前后形成对比,与第②句“并不使人厌烦”相照应。第③句中用了“而且”一词,表示递进关系。 巧用关联词,不仅语言更加连贯,也使叙述变得曲折生动,更有情趣。句子之间的连贯还要注意句序合理,一般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展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采用合理的顺序。 ②提示性词语 提示性词语使句子上下衔接自然,过渡流畅。 《我为什么而活着》文中“我寻找爱情”一段,作者用“首先”“其次”“最后” 这些提示语,由主到次地表明追求爱情的原因。 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与过渡。 ③过渡句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两段话: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 其中,运用关联词“可是”表示句子间的转折关系,使用“比如”“例如”这样提示性的词语来引出例子,还用“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个过渡句承上启下。 (4)培养敏锐的语感以及严密的思维。 语言连贯不仅需要关注以上这几个方面,更要培养同学的敏锐的语感以及严密的思维。课文的语言都比较典范,在阅读中同学们要仔细品读,分析不同风格的文章在语言连贯方面的特点,以便写作时参考借鉴。同时,同学们还要加大阅读量,课内外结合,扩充阅读的视野,多阅读整本书。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语感,还可以锻炼大家的思维,激活思想。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清晰的思维,语言的连贯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牛刀小试 为下文添加过渡语及结尾,使文章更连贯。 幸福的彼岸 如果命运折断了远航的风帆,请不要放弃,因为岸还在;如果生命凋零了美丽的花瓣,请不要放弃,因为茎还在;如果人生迷失了方向,请不要放弃,因为希望还在。只要希望还在,就要努力。 我和父亲之间总隔着一条很宽很宽的河。我曾经千百次地试图跨过这条河,但每次都被怒吼的波涛淹没。我挣扎着,却被无情的漩涡卷入河底。于是我退缩了。 天,沉了。暗黄的灯光渲染着我的落寞。没错,他没来。 回到家,依旧是那冷冷的灯光,是那句似乎很不情愿的“我回来了。”看着爸爸若无其事是的工作着,一股怒火在胸中燃烧,积蓄已久的不满如火山一样爆发了。“你到底管不管我,这么重要的事你都不放在心上,你干脆别要我了!”爸爸的脸色突然变了。“砰——”盘子碎了,飞散的碎片刺伤了我的心。“我每天不断的加班,到了现在都还在马不停蹄地赶工作,回来还要听你抱怨。我这么卖命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 我转身想离开,可双脚却一下子失去了知觉,眼泪不争气地一颗一颗往下落。我想告诉他,其实我就是让他来接我,但我害怕那汹涌的泪水将会再一次把我淹没。我这么努力是为了跨过这条河。 “其实我就是想让你来接我。” 添加过渡句:( ) 父亲咽了咽喉咙,然后,他缓缓地吐出几个字:“先吃饭吧,菜都凉了。”我还是不停地抽泣,身体也不住地颤动。爸爸又说:“孩子,是我不好,答应你的事我都没做到,别哭了,爸爸向你道歉。”听到这里,我哭得更凶了。 那顿晚饭,我们谈理想,论时事;那顿晚饭,是值得我永久珍贵的记忆;那顿晚饭,我明白爸爸有多么爱我! 晚饭后,爸爸用那只宽大有力的手掌拍着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以前是我不好,没有在乎你的感受,以后有什么事千万别憋着,一定要告诉我。”我点了点头,泪水又在眼眶里打转,只是嘴角多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添写结尾: ( ) 原文: 过渡句:寂静的夜晚伴着我的哭泣,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时光在此凝固了,一切仿佛都静止了。我凝视着父亲那深邃得让我无法琢磨的双眼,在他的眼神中,我第一次读到了父爱。 结尾:雨过天晴,一道彩虹出现在那条河上。勇敢地走上这座彩虹桥,就能通过幸福的彼岸。我们要努力坚持,努力跨过这条河,去品味空气中酝酿的幸福。 四、学以致用,运用技法 文题展示 1.下面这段文字不连贯,试着根据提示重写。 爸爸是一个热爱工作的人。爸爸工作出色,经常在单位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们家墙上贴的那些奖状有很多都是爸爸的。爸爸单位里有台机器坏了,大家修了一天都找不出问题。爸爸下班回到家里,吃饭时突然想起了国外有过这方面的材料,就马上查阅了资料,并且连夜赶回单位抢修了,终于把机器修好了。爸爸不仅上班忙工作,下了班都在惦记工作。爸爸花很多时间陪家人。周末,他常会领着全家人去郊游。我们每次郊游,都看到了很美的风景,玩得非常开心。为此,他还专门买了本地郊区旅游攻略的书,研究了好多条路线。 2.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之中吧。以《节日》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3.你做过饭吗,或者制作过模型、修过自行车吗?试就你某次动手做事的经历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写作要求】 1.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2.有合理的顺序。 3.应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 【分析】1.先浏览这段文字,总体把握这段话是否保持了话题的统一。本段话,前半部分谈的是爸爸热爱工作、工作出色,后半部分谈的是他热爱家庭、关心家人。由于缺少中心句和过渡句,文章前后不大连贯。第一要务是,加写一个中心句来统领整段话。 2.调整不合理的句子顺序。比如,可遵循“先观点、后事例”的表达方式,调整一些句子的先后顺序。 3.补充必要的关联词、提示性语句、过渡句等,如,用“不仅……而且……”“既……又……”等关联词,就可以把“热爱工作”和“热爱家庭”这两个话题勾连起来。 改写文段: 老爸是个既热爱工作,又关心家庭的人。他工作出色,经常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家里墙上贴满了他获得的奖状。他上班忙工作,下班也经常惦记着工作。记得有一次,他们单位有一台机器坏了,大家修了一整天都没有找出问题来。老爸下班回家,脑子还在琢磨着这事儿,吃饭时突然想起了国外有过这方面的资料,立马放下碗筷去查阅资料,连夜赶回单位把机器修好了。至今,他的同事们提起这件事,都还会为他竖起大拇指。老爸虽然醉心于工作,却不忽视家人。他总是尽量陪伴我们。周末他常常带领全家人去郊游,为让大家玩得开心些,他还专门买了本郊区旅游攻略的书。每次他都能带我们去欣赏最美丽的景色,我们玩得可高兴了。 五、总结: 1.口诀: 想要语言更连贯,句子衔接关联法;段落联系过渡法;围绕话题去谋篇;围绕形象去布局,我们写作属第一。 2.温馨提示 (1)写文章前打好腹稿,或者写好提纲,做到成竹在胸。 (2)叙述的人称或角度不要随意改变,以免让人感到混乱。 (3)写完之后自己读一读,或者让别人读一读,拗口、含混、不顺畅的地方就要修改。 (4)勤于修改文章,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5)多读书,训练自己语言表达的思维。 3.结语 叶圣陶说:“一篇文章怎样才算得‘通’?‘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便是‘通’。反过来,词使用得乖谬,篇章组织得错乱,便是不通。”愿同学们仔细揣摩让文章连贯、通顺的的技法,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写出通顺、连贯的文章!下课! 教学反思 王尚文先生认为,学习只有在学生所处合适的情景和恰当的认知前提下才能新生,依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确定层次,最终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如此才是明智之举。故教师应该以任务为驱动,设计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先学后教。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反思如下。 1.全程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学生对写作课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尤其是缺乏过程性指导,而且经常采用结论先行,方法灌输的现象。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认知,在本节写作课中,从始至终,将任务贯穿到底,而且形式多样,从开始的“删减两句”到后来的“语段对比”“重音朗读动词”,以致“选关联词填空”,都是基于同样的设计理念。在课堂上,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索文字奥秘的兴趣。 2.基于语文能力,实现思维培养 新课标认为,语文课程评价要“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明显,这几种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尤其重要。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借助经典文本,而本课选择的是张爱玲的经典散文《我的天才梦》,其文学价值对学生有较好的示范作用。其次,探究能力在语文学习中一直得不到普遍落实,此次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文本深层次的解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基于学生主体,教师适当引导 新课标里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本堂写作课中,学生的主体还不能完全显示出来,个别环节老师的引导过于刻意。学生对语段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看法,应该予以更多的时间去鼓励,去探索。但因为基于课堂时间有限,而且还考虑到写作和分析时间,因此都未能引发争鸣的课堂效果,可以是本堂课的一些遗憾之处。当然,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在下一届的学生中,希望自己更有耐心,更能沉得住气,给学生,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多一点生命成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