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资料详情
需要10个学币
ID:5-17766388
版本:浙教版
类型: 试卷
地区:浙江省
文件:183.0KB
日期:2023-11-01
作者:21jy_6686205149
星级:2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第三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2023 年 10 月 31 日, 智利中部沿海发生 6.7 级地震;2019 年 6 月 9 日,印度尼西亚第的锡纳 朋火山喷发……下列关于火山和地震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B.火山和地震多发生于板块交界处 C.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过程 D.地震发生时躲到高楼和高压线下避险 2.下列诗句中能够说明地球形状的是( ) ①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③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④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A. ①③ B. ④⑤ C. ②⑤ D. ②④ 3.2018 年 5 月 12 日是我国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面对灾害和意外,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泥石流发生时, 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出并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B.发生火灾且室内浓烟密布时, 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潮湿毛巾掩盖口鼻 C.发生地震时,底楼的人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的地带避险 D.发现煤气中毒者,首先必须将病人从中毒环境迅速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 4.下列属于岩浆岩的一组岩石是( ) A.玄武岩、石灰岩 B.大理岩、花岗岩 C.玄武岩、花岗岩 D.页岩、砾岩 5.中国东部的琉球群岛是以下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D.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6.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主要是( ) ①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②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③相邻的板块往往向同一方向漂移 ④板块的内部比较活跃, 多火山地震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7.在城镇地区发生的地震, 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主要原因是( ) A.城镇地区地震频繁, 人们防震抗灾能力差 B.城镇地区人口稠密、工商业发达、建筑物多 C.城镇地区的地震往往在夜间发生 D.城镇地区商业发达, 购物游玩的人多 8.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 A. ①③② B. ③②① C. ②③① D. ③①② 9.有关赤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 D.赤道就是本初子午线 10.下列各项常用于研究地球形状或运动,其中能作为直接证据的是( ) A.用铅笔在篮球上移动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B.用人造卫星拍摄的 地球照片来研究地球的形状 C.用土质山谷模型来研究泥石流 挤压来研究板块运动 D.用两本书相对 11.某海上救援船队收到一远洋轮船的求救信号,得知轮船遇事地点的经纬度为(20° S,20° W)。 请在上图经纬网上找出遇事轮船所在的位置(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2019 年 8 月 11 日, 受超强台风“利奇马 ”影响, 台州多地突发泥石流,给人民的生命和财 产带来巨大的损失。下列关于泥石流发生时的防御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泥石流发生时, 应设法从房屋内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 B.发生该地质灾害时, 要顺沟谷方向向上游或下游逃走 C.不要躲在滚石或有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面 D.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13.地球上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有关于图中数字代表内容,正确的是( ) A. ①是沉积岩,大理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B. ②是岩浆岩,玄武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C. ①是岩浆岩,花岗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D. ②是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14.如图为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表示陡崖 B.图中②表示山峰 C.图中③表示山谷 D.图中④表示山脊 二 、填空题(3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等高线 ,表示坡陡;等高线 ,表示坡缓。 16.如下图是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填写各圈层的名称: A ; B ;C 地核。 17.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的地形类型是 。 (2)AB 所示的地形部位是 。 (3)如果在 C,D 之间修建一条公路,为减少工程量,应选择 (①或②) 线。 18.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018 年 5 月 21 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发生 3.5 级地震,震源 第 4 页(共 17 页) 深度 9 千米。 (1)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云南省位于板块的 ,容易发生地震。 (2)如图为地球内部 3 层结构示意图,A 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 处位于 (填 地层结构名称)。 19.据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具有可拼合性,提出了“大陆漂移说”。1960~1962 年,美国地质学家 赫斯和迪 茨对大洋中脊 (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 此基础上提出 了“海底扩张说”。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 “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请 回答: (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 是 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 (2)下列现象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的是 。(可多选) A.火山和地震 B.太阳系的形成 C.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 D.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三 、实验题(16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 (1)麦哲伦坚信大地是 形的, 从地球上的一点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走,一定能重新 回到出发点。 (2)三年的环球航行中,麦哲伦船队先后经过的大洋是 洋、 洋、 洋, 最后又回到了最早出发的 洋。 (3)你能够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中感悟到什么? 21.小张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后, 产生浓厚兴趣,阅读课外书籍,获得以下信息: 材料一:国际上将地球陆地板块上缺乏明显火山活动或大地震的大陆, 称之为克拉通(Craton, 源于希腊语中“力量”)。研究发现, 其能保持长期稳定, 源于地壳下巨厚而刚性的古老岩石圈 地幔。 材料二:我国华北的唐山市位于亚欧板块内部,40 年余前曾发生 7.8 级地震,造成 24.2 万多人 死亡, 是 20 世纪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时至今日中小规模地震仍时有发生。 材料三: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带领团队研究发现,华北克拉通在大洋板块俯冲等因素的影响下 发生破坏,容易出现大规模岩浆活动、地壳变形、形成矿藏等克拉通破坏现象。根据克拉通破坏 理论, 我国在胶东地区地下 1000 米发现了 800 吨黄金矿藏。 (1)根据世界地震带的主要分布,唐山地震发生地的特殊之处是 。 (2)分析材料,请谈谈发生唐山地震主要的地质原因 是 。 (3)通过上述材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板块构造学说无法解释板块内部出现的地震现象。 B.华北克拉通地区可能存在着丰富的黄金矿藏。 C.华北克拉通地区的地下古老岩石圈正在不断的变厚。 D.克拉通破坏理论拓展了板块构造理论。 (4)小张绘制右图,向同学介绍克拉通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地球最外层约 200 千米 的克拉通,漂浮在软流层上, 就像密度比水小的“木板 ”漂浮在“水面 ”上。由此可推测克拉通 虽然主要是岩石组成,但密度也应比软流层小,很长时间是地球上最稳定的地区。此外,从图中 可以看出板块边缘的年轻大陆,由于厚度更薄而更容易发生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介绍过程中, 小张运用了哪些科学方法,请举证说明?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读图, 并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各测量点已注明了海拔(单位: 米),试绘出等高线地形图。 (2)该等高线地形图表示的地形为 。 (3)该地形的走向大致是 向。 23.如图所示是金华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你欲攀登 B 高地, 有 CB、DB 两条登山路线,其中坡度较缓的是 路线。 (2)当你分别在 A、B 两处时, 你的重力势能在 (选填字母) 处更大。 第三单元测试卷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D 【解析】地壳运动包括火山爆发和地震,这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过程,由于板块交界处活动频 繁因此容易火山喷发和地震。 若地震发生时躲到高楼和高压线下避险, 容易被高楼压倒,这是极不安全的,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2.D 【解析】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例子有:站得高看得远;远去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照片;麦哲伦的首次环球旅行 ①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体现了天气的复杂多变,不能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站得高看得远意思相近,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③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讲的是山的高低不同,不能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 长江天际流,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的是水循 环,不能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所以能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例子是②和④。 故答案为: D. 3.面对灾害和意外,应该采取合理的处置措施。 A.泥石流发生时,应该马上朝两边山坡上逃生,避开泥石流, 故 A 的逃生方法是不合理的; B.火灾发生时,生成高温的二氧化碳和有毒的气体,这些气体密度小,会向上浮,因此应俯伏在 地上爬行并用潮湿毛巾掩盖口鼻,故 B 处理方法合理; C.房屋大楼可能会在地震中倒塌,底楼的人应迅速跑到开阔的地带防止砸伤,故 C 处理方法合理; D.煤气中毒是指一氧化碳中毒, 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一氧化碳结合能力差, 中毒后会造成 人体缺氧, 应该将病人从中毒环境迅速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故 D 处理方法合理; 故选 A。 4.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三大类: 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喷出地 表的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为侵入岩;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层理结构 并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而成的。 解: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和玄武岩,C 正确。 砾岩、页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故 AD 错。 大理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 故 B 错。 故选: A。 5.A 【解析】主要考查你对 海陆的变迁 等考点的理解。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 比较活跃。由琉球群岛所处的位置及板块运动的方向判定,琉球群岛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 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故选: A 6.A 【解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 提出了板块 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 比较活跃, 多火山、地震.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 ①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叙述正确; ② 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③ 板块运动方式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 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④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7.要了解和掌握地震发生时的避震措施,能及时的正确的逃生, 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损失。 解: 在城镇地区发生的地震, 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城镇地区人口稠 密、工商业发达、建筑物多。 故选: B。 8.D 【解析】我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及其漫长的过程。聪明的古人从诸如此类的蛛丝马迹中就已经 猜测到地球可能是球形的。托勒玫的地心说也明确地描述了地球为球形的观点,但是直到 16 世 纪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才真正用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 了地球是个球体。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古代对地球的认识是天圆地方;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 球体; 随着科技的发展, 通过精确的测算,人们发现地球是个“梨形体”。 故答案为: D. 9.A 【解析】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赤道是地球仪上的 0°纬线,该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选项 BCD 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10.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真实的, 是研究地球形状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A.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篮球是规则的正球体,不能作为研究地球形状的证据,故 A 错误, 不符合题意; B.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真实的, 是研究地球形状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故 B 正确, 符合题意; C.在“土质山谷模型”上洒水,来研究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属于“模拟实验”,不能作为研究地 球形状或运动的直接证据,故 C 错误,不符合题意; D.用两本书相对挤压来研究板块运动的成因,属于“模拟实验”,不能作为研究地球形状或运动 的直接证据,故 D 错误,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1.B 【解析】(1)0°经线以西的 180°属于西经; 0°经线以东的 180°属于东经;纬度从赤道开始 算, 把 0°定为赤道,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 90°。 ①的位置是(20°W,20°N), ②的位置是,(20°W,20°S)③的位置是,(20°E,20°N)的 位置是,④的位置是(20°E,20°S),所以 B 正确。 故答案为: B 12.B 13.B 【解析】1、岩浆岩又称火成岩, 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 有明显 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 约占地壳总体积的 65%,总质量的 95%。 2、沉积岩是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条件下,在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形 成的物质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形成的一类岩石。 3、变质岩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是由地壳中先形成的岩浆岩或沉积岩,在 环境条件改变的 影响下,矿物成分、化学成分以及结构构造发生变化而 形成的。 图中②直接来自岩浆,是岩浆岩,所以①是沉积岩。 A:①是沉积岩,大理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大理岩属于变质岩,A 错误; B:②是岩浆岩,玄武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②直接来自岩浆, 玄武岩是一种喷出岩,B 正 确; C:①是岩浆岩,花岗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花岗岩属于岩浆岩,①是沉积岩, C 错误; D:②是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②是岩浆岩, 石灰岩属于沉积岩, D 错误。 故选 B 14.C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 两山顶之间相对 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 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 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此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掌握方法 熟练解答。 解: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①山顶;等高线向海拔低处 凸为②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③山谷; 图④表示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 故答案为: C 二 、填空题(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密集; 稀疏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 两山顶之间相对 低洼的部位为鞍部;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 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 表 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等高线越密集, 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故答案为: 密集 稀疏 16.地壳; 地幔 【解析】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的中间 部分;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位于地球的最内部。 地球内部以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分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从外到内依次排序为地壳、地幔、 地核。 故答案为: 地壳、地幔 17.【 解:(1)由图可知, 该区域的海拔较高, 且等高线密集, 坡度较陡,属于山地地形。 (2)AB 处等高线向海拔低的地方凸出, 其地形部位是山脊。 (3)如果在 C,D 之间修建一条公路,为减少工程量,应选择②线,该路线沿等高线边缘修建, 地面起伏小,工程量小。 故答案为:(1)山地;(2)山脊;(3)②。 18.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 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 地核、地幔和地壳。 全球地壳可划分为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 澳洲)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第 13 页(共 17 页) 解:(1)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 云南省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 容易发生地震。 (2)A 处为此次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判断,A 处位于地壳。 故答案为:(1)交界处;(2)地壳。 19.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 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活跃,多火山、地震。六大板块的名称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 板块、南极洲板块。 解:(1)地球表面的海洋、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的运动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 原因。 (2)太阳系的形成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不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和地震、高山 上有海洋生物化石是板块运动造成的,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 故答案为:(1)运动;(2)BC。 三 、实验题(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1)球 (2)大西;太平; 印度;大西 (3)科学探索与发现不能凭空臆断,更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是需要不断地观察、思考、猜想、 探索与实践,需要多方考证,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富有探险精神,甚至牺牲生命 【解析】麦哲伦的航海能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现代科技用卫生拍摄的地球照片也能证明地球是 个球体。 (1)麦哲伦坚信大地是球形的, 从地球上的一点出发, 一直朝一个方向走, 一定能重新回到出 发点。 (2)三年的环球航行中,从地图可以发现麦哲伦船队先后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 洋,最后又回到了最早出发的大西洋。 (3)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中感悟到科学探索与发现不能凭空臆断,需要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的观察、思考、探索,实践,搜集证据, 付出许多艰辛,依然不放弃对科学的探索,才 符合科学探索精神。 故答案为:(1)球(2)大西; 太平; 印度; 大西(3)科学探索与发现不能凭空臆断,更不能简 第 14 页(共 17 页) 单地下结论,而是需要不断地观察、思考、猜想、探索与实践,需要多方考证, 需要付出艰辛的 劳动, 富有探险精神,甚至牺牲生命 21.(1)唐山位于板块内部 (2)唐山所处克拉通在大洋板块俯冲等因素影响下发生破坏 (3)A;B;D (4)模型法(图像法):绘制模型图来解释问题 类比: 克拉通类比木板, 软流层类比水 推理(推测):木块密度比水小, 漂浮水面,推理克拉通密度比软流层小 【解析】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 球表面覆盖着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 1 厘米到 10 厘米的速度在 移动。 (1)地震一般发生板块交界处, 而唐山 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却发生了 7.8 级地震; (2)由材料可知, 华北克拉通在大洋板块俯冲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破坏,导致该处地壳变形、 岩浆活动活跃, 容易引发地震; (3)A、根据板块构造学说, 地震是发生在板块交界处的,而唐山处于板块内部,因此板块构造 学说无法解释唐山地震的原因; 故 A 正确; B、由材料可知,当克拉通被破坏时, 可能形成黄金矿藏; 故 B 正确; C、华北克拉通地区的地下古老岩石圈被破坏, 在变薄; 故 C 错误; D、克拉通破坏理论补充了板块构造学说无法解释的部分现象, 使板块构造学说更加完善;故 D 正确; (4)小张绘制了右图来解释克拉通稳定的原因,属于模型法; 小张在解释原因中用木板类比克拉通,水类比软流层,更加形象的解释了克拉通稳定原因; 同时由木板漂浮在水上, 推测克拉通的密度要比软流层小,不然无法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故答案为:(1)唐山位于板块内部;(2)唐山所处克拉通在大洋板块俯冲等因素影响下发生破坏; (3)ABD;(4) 模型法(图像法):绘制模型图来解释问题;类比: 克拉通类比木板,软流层类 比水; 推理(推测):木块密度比水小,漂浮水面, 推理克拉通密度比软流层小。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 (1) (2)山地(山) (3)南北 【解析】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延 伸方向、数值大小, 可判断出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 (1)、根据图中各测量点已注明了海拔高度,把数值相等的各点连成闭合的曲线即可。如图所示: (2)、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的信息显示中间高,四周低, 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3)根据这座山的延伸方向确定该地的走向, 题中给出了指北标, 确定为南北走向。 故答案为:(1)如上图;(2)山地;(3)南北。 2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 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密集表 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距是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 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可依据等高距估算海拔高度。 解:(1)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 可判定, CB、DB 两条登山路线中, DB 路线等高线 稀疏, 坡度较缓。 (2)图示等高距为 50 米, A 海拔位于 300﹣350 米之间, B 海拔位于 350﹣400 米之间, B 处海 拔高于 A 处;因此, 当分别在 A、B 两处时, 重力势能在 B 处更大。 故答案为:(1)DB;(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