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料详情
需要5个学币
ID:5-17280652
版本:浙教版
类型: 试卷
地区:浙江省
文件:2.7MB
日期:2023-09-18
作者:21jy_0514255283
星级:1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4.8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一、选择题 1.在治疗新冠肺炎中,中药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中药煎制步骤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冷水浸泡 B.加热煎制 C. 取液弃渣 D.装袋保存 2.本次化学期末考试用的纸张,下列性质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 B.可燃 C.易撕碎 D.不溶于水 3.酒精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在抗疫期间被广泛使用。下列相关描述属于酒精化学性质的是(  ) A.具有可燃性 B.易挥发 C.有特殊气味 D.易溶于水 4.温州有许多非遗工艺,以下工艺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细纹刻纸 B.黄杨木雕 C.发丝绣图 D.大米酿酒 5.下列是酒精在实际应用时发生的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食品工业用酒精来酿制醋酸 B.用酒精制作乙酸乙酯香料 C.用酒精擦拭消毒,过一会儿消失 D.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使其燃烧 6.水冷却后,除了会凝固成冰晶体外,还会形成玻璃态。它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减小 B.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膨胀 C.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物理变化 D.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是化学变化 7.“川航3U8633”的成功迫降,挽救了128条生命。迫降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玻璃破裂 B.轮胎变瘪 C.燃油燃烧 D.座椅摇晃 8.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地变化中,古人也用诗句描述了许多变化现象。下列诗句描述的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A.烈火焚烧若等闲 B.繁露已成霜 C.云开千里月 D.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9.下列物质的用途,属于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液化气作燃料 B.铝材做高压锅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钢材制作铁轨 10.下列是新昌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制作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西坑石雕 B.梅渚剪纸 C.澄潭香干 D.后岱山布袋木偶 11.“吹泡泡”是一种儿童喜欢玩的游戏,看着自己吹出的一个个美丽的的泡泡,特别开心。泡泡变大变小属于(????) A.物理变化 B.物理性质 C.化学变化 D.化学性质 12.铜是一有紫红色金属,密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加热条件下能被氧化而发黑。其中属于铜的化学性质的是(  ) A.紫红色 B.密度较大 C.导电性良好 D.能被氧化 13.手机屏幕大部分用的是硅酸铝玻璃,下列关于硅酸铝玻璃性质的推测不正确的是(???) A.常温下不易与氧气反应 B.透光性好 C.见光易分解 D.不易溶于水 1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用酒精作燃料 B.用干冰作制冷剂 C.用铁制作炊具 D.用金刚石制作切玻璃刀具 15.陶艺制作DIY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制作过程包括下图四个环节,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揉搓泥料 B.拉胚成形 C.晾干刻字 D.高温烧制 16.快过年了,在舟山年味最浓厚的正月里有传统民俗活动展示,其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捣年糕 B.晒鱼鲞 C.舞狮子 D.酿米酒 二、探究题 17.同学们围绕“物体热胀冷缩组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小宁深入研究温度计原理,设计装置如图甲,烧瓶内装满酒精,塞紧瓶塞,固定在铁架台上,向水槽加入温水,烧瓶中的酒精沿玻璃管逐渐上升。若要使玻璃管中的液面升降更明显,在器材选择上应该注意(从玻璃管和烧瓶的角度任写一个): ; (2)在研究不同物质热膨胀程度是否不同时,小宁将如图乙所示的铆在一起的铜铁双金属片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对双金属片加热,发现双金属片向上弯曲,说明铁片受热膨胀比铜片受热膨胀 (选填“快”或“慢”); (3)小宁想让如图丙所示的被踩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小波想出三个方案,你觉得最合理的是: 。 A.用手沿箭头方向挤压????B.用热水烫一下????C.打个孔往里吹气 18.酒精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普遍。 【查阅资料】: ①酒精密度为0.8克/厘米3,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②酒精等几种物质比热大小的比较如图所示; ③医用消毒酒精是家中常用的消毒杀菌剂,它是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即酒精与水的体积比为75:25); ④酒精的浓度高于70%的时候,特别是当空气中的酒精含量达到19%温度等于或大于13℃以上时,遇到一点火星就会闪燃。因此,在喷洒酒精对衣物、家具等进行消毒后,千万不能与明火接触。 【性质分析】: (1)酒精的密度为0.8克/厘米3的含义是 ; (2)由图可知,质量相同的煤油和酒精,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吸收热量较多的是 。 【数据处理】: (3)若忽略配制酒精溶液时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试根据上述医用消毒酒精中酒精与水的体积比计算出医用消毒酒精的密度。 【知识拓展】: (4)病人发烧时,医生有时会通过在病人身体上擦拭酒精使体温下降,说明 ; (5)酒精在一定条件下燃烧的过程发生了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三、填空题 19.无色无味的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的比热大,所以生活中有许多用途,如冬天给小孩喂牛奶前,人们经常会把冷牛奶放在大保温杯的热水中加热(如图所示)。?? (1)请写出水的一条物理性质 。 (2)牛奶温度升高是由于保温杯内热水向其传递了 。 (3)在该过程中牛奶温度的变化量远大于热水温度的变化量,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是 。 20.生产、生活及自然界中常发生以下变化: ①编织竹篮 ②铁钉生锈 ③冰雪熔化 ④煤炭燃烧 以上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填序号),这些变化的共同点是 。 21.小金制作叶脉书签的步骤如下:①选取叶脉坚韧、叶质较厚且硬的树叶;②将叶片放入配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10分钟左右,如图甲;③将煮好的叶片用镊子取出,在水中清洗残留的溶液;④用试管刷轻轻将叶片上的叶肉去除掉,用水冲洗,如图乙;⑤将叶脉用吸水纸压干,即成叶脉书签。 (1)从结构层次看,选取的树叶属于 ,叶肉属于 。 (2)一张成熟的树叶是由一张小树叶长成的,这是细胞 、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3)氢氧化钠溶液能腐蚀叶肉,这属于氢氧化钠溶液的 (选填“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 (4)在制作叶脉书签的过程中,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请各举一例,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 22.下列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①汽油是易燃物品;②蜡烛燃烧;③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④冰块熔化 23.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 24.为应对新冠疫情,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 (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文中序号);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25.新冠病毒席卷全球,抗击疫情已成为国际共识。下列是疫情防控的一些用品。 (1)医用口罩体的长度约为175 (填单位),鼻梁上的压条弯折后不易折断,这属于 (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上学期间,需要每天测体温,体温枪显示该同学的体温是36.8 (填单位)。 四、简答题 26.往气球中滴入少许酒精,将气球挤瘪(图甲),把气球充气口扎紧后放入热水中,观察到气球自动鼓起来(图乙)。 (1)酒精在常温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写出酒精的一种物理性质有∶ 。 (2)气球自动鼓起来的过程中是因为里面的酒精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3)若扎紧的瘪气球中酒精的质量为a克。当气球自动鼓起来时,请在图丙中画出气球内酒精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图 。 27.我国研发的“祝融号”火星车使用了新型材料——纳米气凝胶(如图所示)。 材料1.纳米气凝胶有丰富的纳米孔隙,每立方厘米的质量只有16毫克,应用于火星车上时,几乎不会增加它的质量。 材料2.纳米气凝胶有非常好的隔热效果,3厘米厚的气凝胶相当于约30块厚度为0.5厘米普通玻璃的隔热功能,能够确保火星车在-130°C~ 1400°C的环境中正常工作。 材料3.纳米气凝胶坚固耐用程度不亚于钢材,已知钢的密度约为8.0克/立方厘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纳米气凝胶物理性质有 。(写出两点即可) (2)求纳米气凝胶的密度。( ) (3)相同体积时,纳米气凝胶的质量约是钢的 倍。 (4)请你根据纳米气凝胶材料的性质,推测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 参考答案: 1.B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冷水浸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加热煎制涉及新物质的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C.取液弃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装袋保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B 【分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 【详解】A、白色属于物质的颜色,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 B、可燃是通过该物质燃烧表现出来的,物质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可燃属于化学性质,故B正确; C、撕碎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易撕碎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 D、不溶于水是物质的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 故选:B。 3.A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详解】A、酒精具有可燃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此选项符合题意; B、酒精易挥发,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酒精有特殊气味,气味属于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酒精易溶于水,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D 【详解】A、细纹刻纸,只是纸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故A错误。 B、黄杨木雕,只是黄杨木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发丝绣图,只是发丝的存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物理变化,故C错误。 D、大米酿酒,大米经过酵母菌的作用生成新物质酒精,发生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5.C 【详解】A. 酒精的化学式是C2H5OH,醋酸的化学式是CH3COOH,用酒精来酿制醋酸,物质种类发生了改变,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 用酒精制作乙酸乙酯香料,由酒精变成乙酸乙酯,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 因为酒精具有挥发性,所以用酒精擦拭消毒,过一会儿就会消失,体现酒精的挥发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符合题意; D. 酒精具有可燃性,燃烧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使其燃烧的过程发生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详解】AB.玻璃态的水与普通液态水的密度相同,所以水由液态变为玻璃态,体积不变,A、B错误; CD.玻璃态的水是由液态水急速冷却到-108℃时形成的,所以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C正确,D错误。 7.C 【详解】A、玻璃破裂只是玻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轮胎变瘪,只是轮胎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燃油燃烧后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D、座椅摇晃,只是座椅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故选C。 8.A 【详解】A.选项A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选项B是露水变化成霜,是水的凝固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选项C云朵散开,月亮的反射太阳的光线,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选项D中冰和雪都是由水凝固形成,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9.A 【详解】A、液化气作燃料,利用的是其可燃性,需要通过燃烧这个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化学性质,选项正确; B、铝材做高压锅,利用的是铝的导热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物理性质,选项错误;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利用的是干冰升华会吸热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物理性质,选项错误; D、钢材制作铁轨,利用的是钢的硬度大和延展性好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物理性质,选项错误; 故选A。 10.C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A、西坑石雕制作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梅渚剪纸制作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澄潭香干制作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D、后岱山布袋木偶制作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C。 11.A 【详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泡泡变大变小这个过程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故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 12.D 【详解】A、紫红色属于物理性质; B、密度较大属于物理性质;?? C、导电性良好属于物理性质;?? D、铜能被氧化后生成氧化铜,能被氧化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13.C 【分析】手机屏幕接触空气,所以可以根据此进行回答。 【详解】A、手机屏幕接触空气,应不易于空气中的气体反应。A正确; B、手机的透光性应该良好,易于看清屏幕内容。B正确; C、手机屏幕见光不易分解。C错误; D、手机屏幕不易溶于水。D正确。 故选C。 14.A 【详解】A、酒精作燃料利用了酒精的可燃性,可燃性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选项正确; B、干冰作制冷剂是因为干冰很容易升华,升华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属于干冰的物理性质,选项错误; C、用铁制作炊具利用了铁的导电性,导电性不需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属于铁的物理性质,选项错误; D、用金刚石制作切玻璃刀具是因为金刚石的硬度较大,硬度不需化学变化就能够表现出来,属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选项错误,故选A。 15.D 【详解】A、揉搓泥料只是泥料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B、拉胚成形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C、晾干刻字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 D、高温烧制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故选D。 16.D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A.捣年糕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B.晒鱼鲞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C.舞狮子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D.酿米酒过程中,生成酒精等物质,是化学变化。 故选D。 17. 选择较细的玻璃管 慢 B 【详解】(1)[1]自制温度计选择材料时,由于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当液体膨胀的体积一定时,为了更明显的显示玻璃管内液体位置的上升,应选择较细的玻璃管。 (2)[2]用酒精灯对双金属片加热,发现双金属片向上弯曲,说明铁片体积膨胀小,铜片体积膨胀大,故说明铁片受热膨胀比铜片受热膨胀慢。 (3)[3]A.用手沿箭头方向挤压乒乓球,由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所以乒乓球不一定能鼓起,故A不符合题意; B.用热水烫一下,乒乓球内气体受热膨胀,将乒乓球重新鼓起,故B符合题意; C.要使被踩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最好不能损坏乒乓球,所以打个孔损坏了乒乓球,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 每立方厘米的酒精质量为0.8克 酒精 0.85g/cm3 蒸发吸热 化学变化 【详解】(1)酒精密度是0.8克/厘米3,物理意义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酒精的质量为0.8克。 (2)比热反应的是物体吸热或者放热的本领,比热越大,吸热或放热能力更强,公式为Q=cm△t。由公式可知,质量相同,温度变化量相同,比热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由图可知,酒精比热比煤油的大,故需吸收更多热量; (3)混合后物体的密度需要用混合后的质量除以混合后的体积求出,题中未给出酒精和水的体积,但给了比例,故可以用特殊值法来求; 设混合后总体积为100mL,则V酒精=75mL,V水=25mL; 由m=ρV得 m酒精=ρ酒精V酒精=75cm3×0.8g/cm3=60g m水=ρ水V水=25cm3×1g/cm3=25g 则 m总=60g+25g=85g 混合后体积不变,V总=100cm3,则 。 (4)酒精擦拭身体时会挥发,由液态变成气态,为汽化过程,需要从周围吸收热量,故擦拭酒精使体温下降利用的是汽化吸热的原理。 (5)酒精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等新物质,故属于化学变化。 19. 水是无色的 热量 水的质量比牛奶的质量大 【分析】(1)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助燃性、腐蚀性、毒性、脱水性等 物质的物理性质指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是否易融化、凝固、升华、挥发性、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存在温度差时,热量会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高温物体温度下降,低温物体温度上升。 (3)在热传递的过程中,牛奶放出的热量等于水吸收的热量,即Q吸=Q放。根据Q=cm△t可知,二者的热量和比热容接近,牛奶的温度变化量大,只能说明牛奶的质量远远小于水的质量。 【详解】(1)水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透明。 (2)牛奶温度升高是由于保温杯内热水向其传递了热量。 (3)在该过程中牛奶温度的变化量远大于热水温度的变化量,其中的原因是:水的质量比牛奶的质量大。 20. ②④ 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①编织竹篮,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铁钉生锈,发生缓慢氧化,有新物质氧化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冰雪熔化,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④煤炭燃烧,有二氧化碳等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因此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②④,这些变化的共同点是有新物质生成。 21. 器官 营养组织 分裂 化学性质 氢氧化钠腐蚀树叶 水分蒸发 【分析】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详解】(1)叶肉中含有叶绿体,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叶肉属于具有储存和制造营养作用的基本组织。植物叶的上下表皮具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叶肉细胞是属于营养组织;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属于输导组织。所以从结构层次看,选取的树叶属于器官,叶肉属于营养组织。 (2)叶元基——叶芽——幼叶——叶片。 叶由叶原基发育形成。叶原基发生于茎尖生长锥的侧面,一般由表面的几层细胞分裂形成最初的突起,接着向长、宽、厚三个方向生长。接着分化成各种组织,最终够成一片树叶。所以一张成熟的树叶是由一张小树叶长成的,这是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3)氢氧化钠溶液能腐蚀叶肉,这属于氢氧化钠溶液的化学性质。 (4)在制作叶脉书签的过程中,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氢氧化钠腐蚀树叶,物理变化:水分蒸发。 【点睛】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2. ④ ② ③ ① 【分析】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①汽油是易燃物品,属于化学性质; ②蜡烛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属于物理性质; ④冰块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描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④,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②,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③,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①。 【点睛】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23. ① ④ ② ⑤ ③ 【详解】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属于物理性质; ②木炭能燃烧,即可燃性,为化学性质; 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属于木炭的用途; ④将木炭粉碎,即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属于化学变化; 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故填①;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将木炭粉碎,即形状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填④;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木炭能燃烧,故填②;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填⑤; 属于用途的是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故填③。 24. ① 易挥发 【详解】(1)乙醇具有可燃性,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化学性质,故选①; (2)用酒精为高烧患者擦身时,由于酒精具有易挥发的性质,挥发时吸热使患者身上的热量降低,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故填:易挥发。 25. 毫米/mm 物理 摄氏度/℃ 【详解】(1)[1][2]医用口罩体的长度约为175毫米;“鼻梁上的压条弯折后不易折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所以属于物理性质。 (2)[3]上学期间,需要每天测体温,体温枪显示该同学的体温是36.8摄氏度。 26. 易挥发、无色透明、常温下液态(写一个即可) 汽化 【详解】(1)不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酒精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易挥发等,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写一个即可)。 (2)图中的气球自动鼓起来,原因是在热水提供温度时,酒精液体会变成酒精蒸气(酒精易挥发),气体体积变大,同时温度升高也使酒精蒸气的压强增大,所以使气球鼓起,该过程酒精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故填:汽化。 (3)物质的质量不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气球内酒精的质量也不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始终是一个固定值为a。故填: 。 27. 密度小,坚固,隔热好,耐热,耐寒等 0.016g/cm3 制作防火服等 【详解】(1)[1]根据题目描述可知,纳米气凝胶的物理性质有:密度小,坚固,隔热好,耐热,耐寒等。 (2)[2]根据题干中“每立方厘米纳米气凝胶的质量只有16毫克”,可知纳米气凝胶的密度为 (3)[3]根据m=ρV可知,当体积相同时,物质的质量与它的密度呈正比,那么气凝胶和钢的质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即 (4)[4]根据纳米气凝胶隔热和耐热性能好,可以制作防火服。 试卷第1 11页,共3 33页 试卷第1 11页,共3 33页 答案第1 11页,共2 22页 答案第1 11页,共2 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