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3 余角和补角 教案 (表格式)

资料详情
需要10个学币
ID:3-17188792
版本:人教版
类型: 教案
地区:全国
文件:462.8KB
日期:2023-09-09
作者:21jy_2523368085
星级:2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4.3 角 4.3.3 余角和补角 教学内容 4.3.3 余角和补角 课时 1 核心素养目标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加强识图能力,培养空间观念,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通过类比学习,提升学生的迁移能力,明晰运算对象和意义,理清算法和算理的联系.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思想:规范几何语言,有意识的用数学的方法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知识目标 1.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并能利用余角、补角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 了解方位角的概念,并能用方位角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了解方位角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运用余角、补角和方位角的相关知识解题. 教学准备 课件、纸片 教学过程 主要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当堂练习 2032000179070一、复习导入 如图,∠1 +∠2 =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关于角的运算的知识,学生积极发言回答,预测学生能够答出∠1 +∠2 =∠AOB. 教师追问:当∠AOB = 90°时,∠3 +∠4 等于多少度?当∠AOB = 180°时,∠3 +∠4 等于多少度? 学生独立思考,再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给予评价并引导出今日所学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知识点一:余角 定义总结: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236855042545. 师生活动:教师讲解,学生集体朗读知识. 教师强调:余角是两个角之间的关系,可以说∠3与∠4互余;∠3 是∠4 的余角;∠4 是∠3 的余角. 讨论1:此时∠3 与∠4 还互余吗? 231775046990 师生活动: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引导,得出结果:∠3与∠4依然互余,并且共同总结:角的数量关系与位置无关. 讨论2:钝角有余角吗? 师生活动: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原因,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得出结果:钝角没有余角.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只有锐角有余角. 几何语言: 师生活动: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引导,得出结果:钝角没有余角,并且共同总结出结论:只有锐角有余角. 知识点二:补角 探究1:你能猜猜∠1 与∠2 的数量关系吗? 211899526670 师生活动:通过PPT动画的展示,预测学生可以答出∠1和∠2的和为180°.教师以此引出补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补角和余角进行类比帮助记忆. 几何语言: 师生活动:教师提示学生类比余角的几何语言,思考补角的定义在题目中应该如何书写运用.学生代表上台板书,教师予以适当的评价与指导,共同得到规范的关于补角的几何语言. 判断:下列论述是否正确? ①∠1 +∠2 +∠3 = 90°,则∠1、∠2、∠3互余; ②∠1 = 20°,∠2 = 100°,∠3 = 180°,则∠1、∠2、∠3 互补; 1829435304800③∠1 +∠2 = 90°,则∠1是余角;∠3 +∠4 = 180°,则∠3是∠4的补角; ④如图,∠A不是∠B的余角; ⑤如图,∠C是∠A的补角.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判断依据,并给予适当的评价. 比一比:看看谁计算得又快又好!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让先全部算完的小组举手示意,予以适当的表扬奖励.再由小组代表发言,最终计算全部正确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对这些同学予以表扬,并奖励举手最多的小组. 知识点三: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探究2:∠1 与∠2,∠3 都互为补角,∠2 与∠3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板书: 因为∠1 与∠2,∠3 都互为补角, 所以∠2 = 180° -∠1,∠3 = 180° -∠1. 所以∠2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补角的性质: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探究3:类比探究 2,∠1 与∠2,∠3 都互为余角,∠2 与∠3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提示学生类比补角的性质完成题目,学生先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板书(预测如下): 因为∠1 与∠2,∠3 都互为余角, 所以∠2 = 90°-∠1,∠3 = 90°-∠1 所以∠2 =∠3. 教师及其余同学给出适当评价与鼓励,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余角的性质: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例题精析: 1930400397510例1 如图,点A,O,B在同一条直线上,射线OD和射线OE分别平分∠AOC和∠BOC,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整理完成板书(如下),并适时提问学生两步转换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理. 例2 如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南偏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40°、南偏西10°、西北 (即北偏西45°) 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和海岛D方向的射线. 189357025400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板书(预测如右图),教师与其余同学共同评价 师生共同总结出结论: ①以正北、正南方向为基准,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向,如“北偏东30°”“南偏东25°”; ②表示方向的角在航行、测绘等工作中经常用到. 练一练: 1. 已知∠1与∠2互余,∠2与∠3互补,∠1 = 65°,则∠3 = . 2. 一个角是它的余角的1.5倍,则这个角的补角是 .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分析思路并整理板书(如下),并得到结果. 三、当堂练习 1. 如果∠AOB +∠BOC = 90°,∠BOC +∠COD = 90°,那么∠AOB与∠COD的关系是 ( ) A. 互余 B. 互补 C. 相等 D. 不能确定 2. 如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17716504445A. OA的方向是北偏东30° B. OB的方向是北偏西20° C. OC的方向是西南方向 D. OD的方向是南偏东50°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承上启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教师讲解知识,保证知识的有效传达,让学生心中有数.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的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互余是数量关系,与位置无关.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计算或者画图等方法验证,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与理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设计意图:规范学生几何语言的书写,为后期几何题目的解答规范做铺垫,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的直观展示再次让学生明白角的数量关系与位置无关.用类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补角的知识点,学会举一反三,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的方式巩固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帮助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中初步形成方程思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题目学会补角的性质,脱离图片,让学生体会性质的普遍适用性,帮助学生发展抽象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余角的意义,再次练习几何语言的书写,以及这类题目的思考方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几何语言的书写,并明确每一步的理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规范意识. 设计意图:将几何知识联系实际,让学生体会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应用能力,培养空间观念.帮助学生规范方位角的描述,做到语言规范.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应用能力,让学生体会方程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做到数形结合融汇贯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余角和补角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检测方位角的知识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4.3.3 余角和补角 余角→和为90° 补角→和为180° 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课后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梳理并完善表格. 教学反思 培养抽象意识和空间观念 本节课学习余角和补角的知识需要学生理解这是角的数量关系,与位置无关,需要学生能在图中发现这种关系,加强识图能力;也能抽离开图片理解其中的性质,培养抽象意识.方位角在学生小学就有学习,这节课需要让学生复习回忆这个知识点,做到将语言信息和图片信息转换,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规范几何语言,明确其中原理 这一节课已经是本章最后一个知识点的讲述了,学生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已经有了要用几何语言解题的意识,这节课需要尽可能规范学生的几何语言,并让学生知道其中的原理和逻辑内涵,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