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版本五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

资料详情
需要15个学币
ID:1006-17175890
版本:其它版本
类型: 教案
地区:全国
文件:77.7KB
日期:2023-09-08
作者:feng1112
星级:3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嗯嗨呀》 一、教材分析 《嗯嗨呀》是一首朝鲜族民歌,歌曲旋律优美、 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表现力。一人放歌,众人随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继其声” ,而是“心中的歌,最 能引起共鸣”。歌曲《嗯嗨呀》通过领唱、齐唱形式,唱出了朝鲜族人民勤劳、乐观的性格。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用自然的声音,饱满的情绪演唱《嗯嗨呀》。 2 、感受朝鲜族民歌的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 3 、能准确地通过领唱、齐唱形式表现歌曲情绪。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本首歌曲,了解朝鲜族人民勤劳、乐观的性格,感受朝鲜民歌的鲜明音乐特点。 2 、设计领唱及齐唱的演唱方式。 四、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磁带、录音机、鼓 五、教学过程 ( 一) 师生问好。 (二) 导入: 1 .师: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这些叔叔在干什么?他们在划龙舟时候动作为什么会那么整 齐? (出示划龙舟图片) (学生回答问题) 2 .学生模仿划龙舟。 师:下面我们也来学划龙舟,我来击鼓,你们一起喊:嘿哟、嘿哟。 师:刚才我们练习喊的这种叫号子。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有规律、有节奏的号子声。 3 、请一名学生介绍号子: 生:号子也称劳动号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就是劳动时大伙一起唱的歌, 一人领唱,众人应和。号子就象指挥号令,可以统一众人的节奏,统一步调,减轻疲劳,提 高士气,激发劳动热情。 (三) 学唱歌曲 (1) 听第一遍: 师:这节音乐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具有号子风格特点的朝鲜族民歌《嗯嗨呀》, (板书) 请同学们一边看歌谱一边认真听。听一听哪句歌词反复出现有喊“号子”的感觉? 生:嗯 嗨呀! (2) 师击鼓,学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喊一喊:嗯 嗨呀! (有力) (3) 听第二遍:. 师:我们再听一遍,听一下歌曲描述了什么样情景? 生思考后回答。 师:对,这首朝鲜族民歌,展现在我们面前就是一幅丰收的图画,把我们都带到了一望无边 稻田之中。这也体现了朝鲜族人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4) 学习延长记号。 师:同学们来看第一句歌词,“嘿—— ”仿佛是领着大家劳动的人在呼喊大家一起来干活了。 师:你看,田野那么大,这个喊声要让远处的近处的都要听得到,那你感觉这个音长一些好, 还是短一些好? (找个别学生呼喊试试) 生:长一些好。 师:作曲家和你想到一块去了,他也认为这里要唱的长一些,所以在这个音符的上面加了一 个延长记号,同学们看这个延长记号像什么? (生:眼睛) 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的 延长这个音。本来“嘿”是两拍,在这里我们把它延长成成四拍,我们就用这种呼唤的感觉 来唱一唱。 (教师指导学生演唱) (5) 学习读歌词 (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朗读号子的力度和节奏,提醒学生注意最后的延长记号)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歌的歌词。这首歌的歌词朗朗上口,听起来特别的有力量。 第一段老师领,同学们应和。 第二段女同学领,男同学应和。 第三段男同学领,女同学应和。 (应和时晃手铃,模仿劳动时甩稻子的动作) (6) 学习唱歌词。 师:现在我们就试着小声演唱歌词,演唱顺序和读歌词的时候一样。 (7) 处理难点“哈哈哈”处。 师:最后的这个“哈哈哈” ,应该用什么情绪演唱? 生:人们看到大丰收,非常开心,发自内心的哈哈大笑。 (8) 熟悉歌曲、歌曲处理,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这首歌是表现朝鲜族人民勤劳、乐观性格,我们唱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表情来演唱呢? 生:高兴,热烈,欢快的情绪来演唱。 师:第一段是表现丰收的景象,唱的时候眼睛要向远处看,面带微笑,用轻巧一点的声音来 演唱。同学们试唱一下。 第二、三段是劳动收割的情景,唱的时候力度要强一点,热烈一点,象劳动的样子,用坚定 有力的声音来演唱。请同学们试一下。 (哈 哈哈) 这个地方要怎样唱呢?轻巧、微笑、音色圆润 (从力度、音色方面来引导学生 唱好这三个字。) (四) 了解朝鲜族的相关知识 师:朝鲜族人民勤劳善良、乐观开朗,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幸福像金达莱一样》,让我们 通过这首歌一起走进朝鲜族了解一下他们的风俗文化吧。(请学生演唱歌曲,边播放大屏幕) (五) 总结 朝鲜族人民非常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家乡,重视保护自己民族的风俗文化发展,其实,我们汉 族也有许多宝贵的风俗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扬,希望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注意去学习和挖 掘,也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好了,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唱支最美的歌》 教学目标: 1 、能用明朗、甜美的声音学会合唱歌曲《唱支最美的歌》第一声部。 2 、能说出八三拍的含义,能按其节拍规律击拍或划拍学唱歌曲。 3 、通过演唱,体验和感受军民鱼水情。 教学重点: 能用明朗、甜美的声音学会歌曲《唱支最美的歌》,体验和感受军民鱼水情。 教学难点: 能说出八三拍的含义,能按其节拍规律击拍或划拍学唱歌曲。 教学方法: 听唱法、视唱法、情境法 学习方法: 聆听——参与——探究——表现 教具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师:大家知道什么是戏曲吗?你知道哪些戏曲剧种呢? 2 、教师简介戏曲知识。 二、聆听体验 1 、初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感受其韵味。 (简介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 ) 。 2 、复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学生轻声跟唱。 3 、试唱第一乐句。 三、学唱歌曲 1 、聆听歌曲,整体感受 师:那时候的工农子弟兵……现在的“工农子弟兵”……在危难的时候,你们知道是谁赶到 了灾区人民的身边来营救他们吗?是我们可爱的解放军叔叔,解放军叔叔为了保卫祖国,为 了让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过上和平、幸福的日子,有的驻守在边疆,有的驻守在雪山,有的驻 守在海岛,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让我们为他们唱一支最美的歌,感谢他们为 祖国做出的贡献。让我们一起来听这支最美的歌,请想一想: (1) 你感觉到这首歌曲怎样的音乐情绪? (2) 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唱支最美的歌》。 2 、认识拍号,练习节奏 (1) 复习四三拍。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这首乐曲的拍号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四三拍表示什么? 八三拍呢, 我们来了解一下。 (2) 学习八三拍的意义与强弱规律。 (3) 你知道 3/4 拍与 3/8 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4) 教师小结:它们每小节都是三拍,强弱规律相同,不同的是音符的时值不同,四三拍 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八三拍以八分音符为一拍,那么一个四分音符等于两个八分音符,在八 三拍中一个四分音符应唱两拍。 (5) 节奏练习 (教师板书) 3 、跟琴学唱 AB 乐段 (1) 听范唱:教师弹奏歌曲A 段旋律一遍。 (2) 学生跟琴用手指谱,轻声哼唱 A 段旋律 (3) 跟琴轻唱 A 段旋律 (4) 跟琴轻唱 B 段旋律 (将 B 段旋律分成 3 个乐句:带休止符的一个乐句,无休止符的乐 句和结束句) 。 (5) 以师生接唱等方式学习。 4 、演唱歌曲,处理情绪 教师:怎样唱才能让解放军叔叔喜欢呢? (1) 、指导学生从情境、声音表现、力度、速度等方面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与表现。 夜幕下的歌声应该怎样表现? (轻、柔、美) 第二乐段的前两句旋律轻快跳跃、充满生机, 使前后乐段形成对比;三四乐句根据第一乐段的末句变化而成,结构曲调舒展甜美, (掌握 知识点:三四乐句与第一二乐句的不同,它是第一乐段的重复,像这种作曲方法我们把它称 为带再现的二段体。) (2) 结束句的前倚音和换气记号注意一下,怎样才能唱得更好? (3) 结束句出现了渐慢和渐弱的记号,为什么? (解放军叔叔去站岗放哨,越走越远了, 声音也弱下来) (4) 最后,让我们用甜美的歌声,《唱一支最美的歌》,献给我们敬爱的解放军叔叔,好 吗? 四、小结下课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条心,其实解放军叔叔无时不在我们的周围,保卫着国家和人 民的生命安全,解放军叔叔与我们老百姓就像一家人,永远心连心。同学们,下课! 谢谢 大家! 《凉山之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感受到歌曲《凉山之最》欢快热烈的情绪,初步了解凉山彝族的相关风俗文化与歌曲 的关系。 2 、 能用明亮的声音子演唱歌曲《凉山之最》。 3 、 能尝试编创简单的舞蹈动作表演《凉山之最》,能与同伴愉快合作,进行歌表演。教 学重点:学唱歌曲并表演。 教学难点: 用歌声和动作投入地表演《凉山之最》的音乐风格。 教学准备: 课件 图片 钢琴 教学过程; 一、 赏图-----介绍大凉山 二、 跳舞------感受大凉山音乐 1 、听一听 聆听歌曲《凉山之最》,让学生感受,教师进行及时的补充。 2 、动一动 (1) 教师师范舞蹈 (2) 学生学习基本舞步 (3) 师生一起随音乐走基本舞步 三、唱歌------表达大凉山的三“最” 1 、说一说 2 、画一画 3 、唱一唱 四、歌表演------喜爱大凉山 五、拓展 聆听《留客歌》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演唱三部轮唱曲欧美童谣《家乡》,进行歌曲《我可爱的家乡》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二、演唱歌曲《我可爱的家乡》 1 、 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师:这里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被称为“神秘的峡谷” ,这里是“野生植物天然博物馆”, 处处鲜花开放,这里居住着古老封闭的民族——独龙族,这就是我的家乡。同学们知道我的 家乡的名字吗?让我们在歌曲《我可爱的家乡》中寻找答案吧。 2 、 欣赏领先,与作品对话 通过听、唱、看、说、动等多种方法参与欣赏,指导学生感受、体验、理解歌曲 a. 从歌词入手 b. 从旋律入手 c. 从音乐形象入手 3 、 学唱歌曲,表现风格 a. 随琴模唱 b. 带词跟琴学唱 c. 随伴奏完整表现 d. 评估学生表现 三、练一练 1 、 三部轮唱《家乡》 在进行学唱歌曲活动时,关注学生的声音、强弱、气息以及情感。养成学生合唱聆听的习惯, 提高学生合唱能力。 2 、 节奏咬尾接龙 通过图谱的形式,形象地向学生介绍节奏咬尾的游戏规则。然后,师生一起开展节奏咬尾接 龙,节奏由易到难,节奏型不宜太长。教师关注学生状态,要及时调控活动,及时评价。 四、小结本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曲《小河淌水》,认识乐器英国管,进行节奏咬尾接龙活动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二、听赏管弦乐曲《小河淌水》 1 、介绍《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是云南弥渡山歌,以它为主题编曲的版本有很多,如声乐版本、二胡版本、葫 芦丝版本等等十几种,教材提供的管弦乐曲选自鲍元恺的《炎黄风情—— 中国民歌主题 24 首管弦乐曲》。 2 、主题欣赏 让学生初步感受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的旋律,与歌声一起走入 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了解作品背景的同时,实现用甜美的声音哼唱主题教学目标。 3 、全曲欣赏 思考:音乐给你的整体感受是怎么样的?与声乐版本相比较呢?你听到了哪些管弦乐器演 奏?音乐使你想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4 、重点欣赏 采用取音色对比欣赏、配图辩音色、母音模唱等方式,重点了解乐曲前部分由哪些乐器或乐 器组演奏及它们的音色特点。 英国管是双簧管乐器的一种,可以与聆听双簧管演奏主题的欣赏活动相结合,通过乐器形状、 音色的对比,使学生初步认识双簧管音色柔和,清悠,富于歌唱性的特点,以及英国管比双 簧管大,音色饱满、富有田园风味、鼻音更重、特色更强的特点。 三、听赏跟唱《小河淌水》 四、小结本课 《祖国印象》 教学目标: 1 、能学会唱歌曲《祖国印象》,用深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2 、欣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感受、体验“我”和祖国之间永不分割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唱歌曲《祖国印象》,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 唱好歌曲《祖国印象》中的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十六分音符组成的旋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 、看: 升国旗。 教学的情感最能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而图片资料能充分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新中国的成立不容易,祖国为我们创造的环境不容易,全国人民共同面对灾难不容易。我们 要更爱我们伟大的祖国,让我们说出对祖国的爱。 2 、说: 在观看了升旗仪式后,学生有了不少对祖国的感慨,让学生适时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祖 国的情感。 3 、赏: 听赏合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1) 、听 (出示课件,有歌曲的歌词) 同学们,我们祖国名字叫—— 中国,祖国日日夜夜与我们在一起,就像身边的父母陪伴我们 成长,我们和父母的亲情能割舍和忘记吗?那我们和祖国的情感能割舍吗?听完《我和我的 祖国》你就明白了。 歌曲带给我们太多的情感的撞击,它有着怎样的情绪和情感呢? 歌曲的旋律优美、热情奔放。歌词表达了歌者热爱祖国的炽热情感。 观察歌曲的拍号,是 6/8 和 9/8 拍的混合拍。三拍子的歌曲具有很强抒情性,特别是到了旋 律的后半部分,对祖国的这一份炽热的情感更为浓烈。 教师总结:能有今天的安定、美好的生活,是靠千千万万的英雄先烈付出献血甚至生命得来 的。所以祖国的定义不应该只是这一片广袤的土地,更应该包括中华民族无数的子孙。 (2) 、跟唱 播放歌曲的第一段,学生哼唱。 二、民主导学 任务呈现:学习歌曲《祖国印象》 1 、学习歌词 你从那些地方认识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在国旗和黑板上认识了祖国,在歌声里了解了祖国,在课本里熟悉了祖国, 这就是祖国在我们心中的印象。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朗诵一首诗:《祖国印象》 (课件出示歌词) 请欣赏歌曲《祖国印象》,带着对祖国的那份深情和爱。 (播放课件《祖国印象》 ) 2 、模唱歌曲 歌曲最直接的表达了祖国在我们心中的地位,请你用自己最美的声音“呜”来跟着音乐唱出 这份情感。 (播放课件) 请学生轻声哼唱全曲。 遇到难点,由学生提出来。 教师总结学生所提出的难点处的旋律: (课件出示) 分组选择一条旋律进行读谱演唱,教师再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来听每组是否正确演唱,并给 予纠正和评价。 (教师伴奏) 在熟悉了这几条旋律后,由每组加进相应的歌词。 3 、再次欣赏全曲并跟唱歌曲,找出歌曲中自己没有解决好的地方,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帮 助。 4 、处理歌曲的情绪 你觉得我们在演唱歌曲的时候有的地方该怎么处理,老师播放音乐,你可以轻声跟唱歌曲, 也可以在心里跟唱。在歌曲的前面四句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情绪,后边又应该用怎么样的情 绪来演唱? 学生交流。 老师总结。 前面四句用叙事性的歌词介绍我们怎么样认识祖国,用亲切、自然的声音来演唱;后面几句 说出了我们和祖国相依想伴,演唱的力度要加强,情绪相对来说比前面要激动。 5 、齐唱歌曲,表现歌曲 让我们在歌唱时,前面四句用亲切、 自然的声音,后面的用激动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曲。 表现歌曲。老师用琴伴奏。 老师和学生共同提出,没有演唱好的地方,为后面的跟伴奏演唱做准备。 6 、再次展现歌曲的情绪,学生跟课件伴奏演唱歌曲。老师一起来参与表现。 三、扩展 祖国在我们的心里,我们在祖国的怀抱里,有了祖国的呵护,我们就能健康成长,我们心中 也对祖国更多了一份尊敬,相信我们在行动上能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在升国旗,唱国歌 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带着一份自豪和骄傲。 升国旗,唱国歌。 (骄傲、 自豪) 结束 (可由学生总结) :祖国在我们心中,祖国为我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我们也应该用优异 的成绩来回报我们伟大的祖国,一起建设美好的祖国。 四、展示交流 小组演唱 《真善美的小世界》 教学目标: 1 、认识反复记号“D.C. ”及其用法。 2 、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3 、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歌曲编创伴奏、编排动作,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歌曲编创伴奏、编排动作,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 自制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我知道大家最爱看动画片了,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跟动画片有关的视频,他 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大家看了就知道了。 (播放关于迪士尼乐园的视频片段)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没有看到你们熟悉的动画人物? 这几个动画形象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从小就非常喜欢它们,包括老师。让我们一 起来认识一下他们。 师:如果我们亲自到迪士尼乐园就会看到这些熟悉的动画人物。那你们知道迪士尼乐园是一 个怎样的世界吗?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生: (略) 师: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是一个快乐的,有趣的,令人向往的世界,那里创造了神话、童话, 同样也创造了快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入这个美丽的世界。让我们带着欢快、幸福的情 绪来欣赏这首歌曲。 三、聆听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 1 、初听歌曲。 师: (1) 听完歌曲后告诉老师你的感受? (2) 节拍特点 (播放歌曲) 2 、复听歌曲 师:让我们第二次来感受这首歌曲,感受时来思考几个问题。 (1) 在歌谱中你发现了哪些你没见过的记号? (讲解乐理知识:弱起,乐段的划分以及反复记号 D.C. Fine ) (2) 这首歌曲在演唱中情绪有变化吗?在哪些地方出现了变化? (第一部分比较欢快、活泼,用富有弹性、跳跃的声音来演唱,第二部分比较抒情,用连贯、 圆滑的声音来演唱。第三部分同第一部分) 3 、小声地跟着老师的伴奏演唱歌曲。 4 、放出声音演唱歌曲。 师:这遍要求声音宏亮,在演唱的同时为这首歌曲编创伴奏,并一边编排动作,这些动作要 表现出三个乐段不同的情绪。 5 、学生集体边演唱边伴奏。 6 、多种形式的表演歌曲。 (演唱、伴奏、表演) 四、小结 《木瓜恰恰恰》 教学目标: 1. 用热情、欢快的声音演唱《木瓜恰恰恰》,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和喜悦心情。 2. 能够听辩歌曲情绪,准确掌握歌曲中的弱起小节和切分节奏。 教学重点: 用热情、欢快的声音演唱《木瓜恰恰恰》 教学难点: 正确地演唱《木瓜恰恰恰》的弱起小节及切分音的节奏。 一 导入 师: 听着这么欢快的歌曲,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师: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叫<木瓜恰恰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木瓜恰恰恰>是一首印 度尼西亚歌曲,你们了解印度尼西亚吗? 师: 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被人们称为 “千岛之国”,想不想到印尼走一走,那就跟着我出发吧! 师:(课件)这是印尼最有名的旅游胜地“巴厘岛”,那里的风景如画, 四季如春. 印尼是一个热带 国家,那里盛产水果,看着这么多新鲜的水果,我们都要流口水了. 听,远处传来了卖水果的歌声. 师:这首歌曲和我们平时听的不太一样,你们听出来了吗?哪最有特点?有节奏感? 生:恰恰恰. 师:这个节奏是轻快的,还是笨重的?出现在每个乐句的前面还是末尾? 师:你们的耳朵真厉害,那你们听出整首歌曲出现了几次“恰恰恰”吗?让我们在歌曲中寻 找答案。 (复听歌曲) 师:听出来了吗? 师:好,我们用一个你最喜欢的方式使这一小节更突出,你想怎样表现它? 师:好,那我们就随着音乐,在“恰恰恰”的地方拍手,好吗?(拍手唱) 师:说到“恰恰恰”你还会想到什么? 生:恰恰舞 师:在坐的同学有没有会跳的?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跳) 师:非常好,你们学会了吗?老师觉得就是扭扭跨,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看看谁的动作能合上 音乐中的“恰恰恰”. 当然,你可以跟著歌曲一起模唱。 (师生一起扭) 师:大家表演的很出色,老师想和大家合作一把,我来唱,你们用肢体为老师伴奏怎样?可以拍 手,扭胯,还可以做其他动作,准备好了吗? (合作全曲) 二 学习歌曲 (一段) 师:配合很默契,同学们,<木瓜恰恰恰>是一首叫卖歌,我们先来看乐谱的第一乐段,一 开始是弱起小节,并且前四个音的音高位置是一样的,是同音高。那第一句都是低音 5, 怎么 唱啊。 (随琴学唱,用啦模唱) 师;一会我们也要到印尼的市场上去卖水果,先熟悉熟悉都有哪些水果啊? 生:…… 师:再看下一乐句,“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争啊? 生; …… 师:这两个乐句体现了卖水果时怎样的心情? 我们就用这种状态来演唱一遍,这么多的水果,我们来分分工吧!你们负责卖木瓜,你们负责 卖…“恰恰恰”的地方我们大家一起来唱,好吗? (跟音乐唱一段) 师:你们唱的真棒,下面老师来弹,你们唱,我们加快速度,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好吗?要记清你 们卖什么呀! (师弹,学生唱) (二乐段) 师:接下来,我们认真听, 听听这个乐段和前面的乐段在节奏上有什么变化? (听二段音乐) 师: 听出来了吗?还记得切分节奏吗?怎么打呀?用手拍拍吧!那这段旋律怎么唱呢? (用“哒” 唱唱) 师:好,那我们跟着琴一起唱唱这儿的旋律吧! 师: 同学们有没有掌握不好的地方? (用啦唱旋律) 那要注意这的休止符.(再跟琴唱一遍) 师:看看歌词吧,谁来读读这段歌词? (学生读歌词) 师:用切分节奏的形式能读好吗?来试试。 (按节奏读歌词) (分析歌词) 师:赶紧唱唱吧! (分角色跟琴唱) (三段) 师:我们继续进行, 同学们,你们静下心来认真听,有个要求,你觉得这段旋律和前面学过 的哪个乐段的旋律相同. (听音乐) 师:和哪个相同啊? 那可容易了,看看歌词吧,这段歌词说什么呢? 是不是有点老头卖瓜自卖自夸的感觉呀?我们把卖瓜人的心情唱出来好吗? (唱第 三段) 师:我们也给这个乐段的“恰恰恰”拍拍手,扭扭跨,好吗? (再唱) 师:好了,让我们从头到尾齐唱一遍,用歌声表达我们欢快的心情,好吗? 还有一个要求:第一 乐段“恰恰恰”的地方我们拍手,第二段晃动身体,第三段我们扭扭跨,怎么样? (表演 唱) 三 拓展 师:我们一直在卖水果,孩子们,开动你们智慧的小脑筋,想想,我们再卖点什么呢? 什么种类多 啊? 生:菜 师:好啊,我们就来创作一首<蔬菜恰恰恰>吧! 想想都有什么蔬菜? (学生说,老师写 黑板字: 黄瓜,辣椒, 白菜,西红柿.土豆,茄子,还有胡萝 卜) (师生共同演唱) 师:大家创作的很出色,那现在我们来个即兴表演,小组合作,排练一下,用你自己最喜欢的形式 来演绎<木瓜恰恰恰>或者<蔬菜恰恰恰>,每个组都有自制的打击乐器,可以使用它为歌曲伴奏, 一会儿我们请一组同学来上台表演.开始吧! (学生表演) 师:大家很具有表演天赋啊! 四 小结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感受体验乐曲热烈、奔放的情绪。 2.通过不同形式的多次聆听乐曲的主题,使学生熟练哼唱乐曲的主题旋律 3. 了解乐曲的速度、力度的特点及在其音乐情绪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欣赏全曲 ( 一)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人去过音乐厅或大剧院欣赏那种现场演奏的音乐会呢?今天,老师 邀请到了世界一流的管弦乐队来为我们班的同学现场演奏,演奏的乐曲叫《匈牙利舞曲第五 号》,掌声有请。 (播放音像《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 (二)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欣赏了刚才的音乐说说看,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作者是谁?国籍是哪? ) (三) 、解决第一个问题,介绍曲作者 (出示课件) 这首乐曲的作者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他生于 1833 年去世于 1897 年,他一生作 过很多音乐作品,其中有很多的作品成了世界名著,今天我们欣赏的这首《匈牙利舞曲第五 号》就是其中的一首。 二、分段欣赏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共同去体验、去感受世界名曲魅力之处! ( 一) 欣赏第一主题 1、师:好,我们一起来欣赏乐曲第一段中的第一主题,感受音乐带给我们怎样的情绪。 (课 件播放第一主题音乐) (欢快 热烈激动) 2 、师: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欢快 热烈激动) 老师和你有同感,音乐会带给我们激动、欢 快、热烈的情绪 3 、师:那么同学们你们是通过什么感受到乐曲欢快、热烈、激动、的情绪的? (通过它的 速度很快 力度很强感受到的。) 4 、师:老师还发现他的节奏也很有特点,你们看出现了 (附点节奏) ,而且是连续几个小 节都出现呢。使音乐有一种怎样的感觉 (师唱) 有一种推动感,一种舞动的感觉。 5 、师:好让我们带这样的感受一起来唱一唱这条旋律吧! (1) 跟琴唱,熟悉旋律 (2) 用“啦“唱 师:现在我们加快速度用“啦”来唱一唱,唱出乐曲热烈、奔放的情绪。 师:老师要把掌声送给你们,你们唱得不错! (二) 、欣赏第二主题 1、师:下面我们继续欣赏第一段的第二主题的音乐,请你们听听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相比, 情绪上哪个更加热烈?(课件播放第二主题音乐) 2、师:那为什么第二主题会比第一主题更加热烈奔放呢,从它的力度速度方面来说说? (生 答力度时强时弱 、节奏时快时慢) 3 、老师带来了一条节奏 出示课件 (x o x o x x x o ) 我们来学会它来为第二主题伴奏 使他的情绪更加的热烈奔放 (三) 、完整欣赏第一段 (四) 、欣赏第二段 2 、 学歌词 3 、学动作 4 、请学生表演 5 、师:掌声送给我们自己吧。 四、欣赏全曲 1 、听全曲 (播放课件) 2 、分段 《走绛州》 教学目标: 1 、感受山西民歌的特点,并能模仿山西方言随乐跟唱。 2 、能学会唱《走绛州》。 3 、在听赏管弦乐曲《走绛州》 时, 感受乐曲欢快.诙谐的音乐特点,并能用愉快的心情演唱 山西民歌《走绛州》。 重点、难点: 1 、学会唱《走绛州》。 2 、感受西部民间歌舞的风格特点,并予以表现。 3 、在歌曲表现活动中了解其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 课前准备: 1 、钢琴、课件。 2 、有关西部民间歌舞的资料、长毛巾。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 1 .歌声引进西部。 2 .影片简介西部。 课件展示黄河、黄土高坡以及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 介绍西部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了解它们与当地的音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西部放歌 1 .听《黄河船夫曲》 (l) 聆听 (2) 跟唱 (3) 表演 师:拉船的人就叫纤夫,你们带的毛巾可以派上用场了吗?怎么做才像是在一根绳上拉船 呢? 2 .唱《走绛州》 (1) 过渡语 船靠岸了,船夫们坐下休息休息。高原上随处都能听到悠扬的歌声。你听,那边船夫的歌声 刚落,这边又传来孩子们学唱的挑夫的歌! (2) 听听《走绛州》 师:同样是来自黄土高原上的民歌,它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 生: …… 师:你从歌曲中听到了些什么? 生:一根扁担软溜溜,担上扁担到绛州…… (3) 说说“走绛州” 师:对,歌中唱到“担上扁担走绛州”,“绛州”在哪里?为什么要“走绛州”而不是“坐 车到绛州”? 生: …… 师:“绛州”是古称,在今天的山西省新绛县,明、清时期,这里是商业发达的繁华之地。 我们现在要买东西都是拿钱到超市去买。可那时候高原上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人们要买东 西、卖东西都只能挑着担子走到绛州去。于是就有了“担上扁担走绛州”的说法。 (4) 学学挑担子 师:你会挑扁担吗?能学学吗? (请 l—2 名学生学学挑担子的模样。尽量模仿各种不同的姿势,如:左肩挑右肩挑、换肩 等等。) 师:在教室里拿什么东西可以替代扁担来模仿挑担的动作? (生拿出自己带的长手巾模仿。) (5) 随乐律动 学生随音乐《走绛州》挑担律动,再次熟悉音乐。 (6) 学唱曲谱 课件出示歌谱,学生随琴轻唱曲谱,并及时解决难点。 A.这一句音比较高,不能喊叫,引导学生感受扁担一颤一颤的轻快的形象。 B.切分节奏(引导学生想像切分节奏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唱出它的重音) (7) 学唱歌词 A .随琴唱词。 B .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的虚词衬词,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8) 情感处理 师:挑夫们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可他们却能苦中作乐。请想一想,要怎么唱才能让他们肩 上的担子变得更加轻松、脚步变得更加轻快呢? 生: …… (9) 扮一扮挑夫的模样 师:你们看看挑夫的打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 生:头上系着毛巾。擦汗、挡风沙。 师:我们也来学学。 (10) 表演 老师和全班同学系着头巾,挑着担子,边唱边表演走绛州。 三、采风归来 1 . 拓展延伸师:黄土高原的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么,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你还了 解哪些高原的情况呢? 2 . 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采风成果。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领略了黄土高原上极具魅力的民间歌舞,它们是中华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希望大家都大胆地走近她,摘取她。 《花儿与少年》 教学目标及分析 知识目标:欣赏《花儿与少年》,了解回族的习俗和音乐文化,体验不同版本作品的特色, 能够准确的演唱歌曲的第一部分。 能力目标:感受歌曲中二拍子三拍子的变化,体会其变化带来的韵律感,能为音乐分段,能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知道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更加热爱回族以及回族的文化。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 运用多媒体, 以聆听音乐为基础,以感受音乐为重点, 以唱演结合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六、教学过程及策略 ( 一)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由教师介绍少数民族学校,引出对回族的了解直接导入本课。】 回民小学是一所少数民族学校,学校里有很多回族的小朋友,相信大家也听说过回族,那么 你对回族有哪些了解呢? (生回答交流) 我也是回族,我非常热爱我的民族,也想让更多的 人了解我的民族,今天我带来了一些图片,让我们跟随这些画面走近回族。 (播放幻灯片, 背景音乐《花儿与少年》 ) (生观看幻灯片,聆听教师讲解。) (二) 聆听乐曲,分段感知。 【通过引子+A+B+A 的分段聆听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 (播放引子部分+第一部分) 大家听一听这段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速度发生 了哪些变化? (生听音乐,说出演奏的乐器及乐曲的速度变化。) 2 、 (播放第一部分) 这部分是乐曲的主旋律,让我们随着这段旋律轻轻的动起来,感受一 下这段旋律是几拍子的? (生聆听第一部分,随音乐动起来,感受节拍。) 3 、 (出示铃鼓和三角铁) 老师这里有两个打击乐器,你觉得哪个更适合这段的旋律,并试 着创编一个节奏,加入到旋律中呢? (生试着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4 、 (播放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比较,这段乐曲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随着音 乐轻轻的动起来,感受一下这段旋律是几拍子的? (生聆听第二部分,随音乐动起来,感受 节拍,并在师带领下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5 、 (播放第三部分) 让我们再来听一段,这段旋律和前面听到的哪一部分相似,情绪怎样? (生通过聆听,说出与前面哪一部分的旋律相似. ) 6 、刚刚我们听到的这一段是乐曲的第三部分,和第一部分旋律节拍、情绪非常相似,可以 说这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乐曲的情绪变化和节拍有很大的关系。 7 、 (播放《花儿与少年》 ) ,让我们完整的来欣赏手风琴独奏《花儿与少年》,请同学们 用动作来表示乐曲每一段的变化。 【完整聆听,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理解乐曲的节拍和情绪之间的关系。】 (三) 、演唱歌曲、落实双基。 【通过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加深对这段音乐的熟悉度。】 1 、刚刚我们欣赏的是由手风琴演奏的《花儿与少年》,其实最早的时候,《花儿与少年》 是以歌曲的形式问世的,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歌曲是怎样唱的? (生聆听教师范唱、分辨师 演唱的是乐曲中的哪个部分。) 2 、 (出示歌词)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下,请大家看着曲谱,再次听我演唱,找一找歌曲 中都出现了哪些音乐记号? 3 、我来弹琴,请大家随着音乐轻声填词演唱。 (生初步演唱歌曲,教师给予纠正指导。) 4 、我们演唱的是歌曲中的第一部分,这部分的旋律非常欢快,表达了回族人民对美好事物 和理想生活的追求,大家能不能也把这种情绪体现在歌曲中呢? (生在师引导下,准确有感 情地演唱歌曲。)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段音乐的情绪。 (四) 对比欣赏、拓展延伸。 欣赏其他版本的《花儿与少年》, 旨在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多样化。 1 、在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下,我们传统民乐的演绎也更富表现力,接下来我想请大家观赏 一段现场版的《花儿与少年》,让我们一同感受一下这首《花儿与少年》与刚刚我们听的有 哪些不同? (生观赏视频,说出两首作品的不同,教师加以补充。) 通过欣赏其他版本《花儿与少年》,鼓励学生大胆的对音乐进行创造 2 、今天我们欣赏了手风琴独奏《花儿与少年》和女子十二乐坊将传统与流行结合的《花儿 与少年》,我们能不能也演绎一种只属于咱们班风格的《花儿与少年》呢?谁有好的建议? (生在师引导下,创编新的形式表演《花儿与少年》 ) (五) 归纳总结、情感升华。 今天我们欣赏了回族音乐中最经典的乐曲《花儿与少年》,通过这节课,相信大家对我们回 族也有了一些了解,回族是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希望我们各民族的人们相亲相爱,只有 民族团结了,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兴旺、富强。 七、板书设计 引子 (由慢渐快) 第一部分 (2/4 欢快活泼) 第二部分 (3/4 优美优美抒情) 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的再现) 八、作业设计 了解各民族的音乐文化。 九、课后反思 《拥军秧歌》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自信的、完整的、有感情地演唱陕北民歌《拥军秧歌》。 2、通过演唱歌曲感受陕北民歌独特的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 3、让学生感受陕北秧歌的特点,并学一学,跳一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用欢快、热烈地情绪演唱《拥军秧歌》 难点:1、歌曲中的切分、附点节奏 2、用“十字步”或自己创编的舞步大胆参与表演 教学准备:钢琴 (电子琴) 、课件、红绸缎、帕等 教学过程: 一、歌舞引入: 小朋友,你们好!欢迎跟我一起走进音乐课堂,初次见面,老师带给大家一段表演,请同学 们给我打节奏好不好?掌声在哪里? 师随《拥军秧歌》音乐扭一段秧歌舞。 舞蹈好看吗?这首歌好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吧! 二、教唱歌曲: 1、整体感知。 (1) 揭示课题:《拥军秧歌》 (2) 出示歌谱。 师:同学们,竖起小耳朵,静静地欣赏这首歌,听完后告诉老师,我们要带着什么样的情绪 来唱这首歌,要仔细地听哦! (3) 放歌曲:学生整体感知;指名回答。 师点拨:这首歌曲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在陕北根据地,八路军打了胜仗,老百姓非 常高兴,纷纷抬来了猪羊慰问八路军,并唱起了欢快的《拥军秧歌》,扭起了欢快的秧歌舞。 表达陕北人民对八路军的敬佩和热爱之情,我们要带着欢快、豪迈的情绪来演唱这首歌。 2、同学们请带着豪迈、欢快的情绪再听一次。 3、学唱新歌。 (1) 自由朗读歌词 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歌词。 (2) 师打拍子带读歌词 现在拿出手跟老师一起按节奏来读一读歌词。 读完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歌词的意境。 (3) 学生试唱 在老师教之前,有人能否先试着唱一唱旋律 (学生试唱旋律) ,还有没有同学试着唱一唱这 首歌? (4) 带唱旋律 ①唱准音 (5 降 7) ②节奏 (X ﹒ X X X X ) (5) 教唱歌词 (6) 齐唱 接下来,老师跟你们进行接唱比赛,看谁唱的声音又洪亮、又有气势。 (7) 师生接唱,男女接唱 (注意纠错) 4、歌曲处理:这是首陕北民歌,在唱的时候注意声音要有弹性,不要大声的喊唱,歌曲要 唱出陕北人民赶着猪羊慰问八路军的愉悦的情绪。 学生跟着伴奏齐唱。 5、小结:小朋友唱的真好,知道老师刚才跳的是什么舞? (生回答) 师:这是陕北一带很流行的民间舞蹈——扭秧歌。舞步轻盈欢快,场面喜庆热闹,请一起看 屏幕 (放 PPT) 看,叔叔阿姨们跳得多起劲,多欢快啊!想不想学? 三、教舞步: 1、热身动作。 师:请大家站起来 (脸对着下面的老师) 跟我做: (1) 脚的动作 前进 一、二、三、四 后退 一、二、三、四 (2) 手的动作 左右 一、二、三、四 二、二、三、四 师:扭秧歌的基本舞步是踩“十字步” (1) 师示范十字步 (2) 略讲要领 (3) 学生跟学 (先慢后快,数节拍) (4) 小组合作学习 (5) 伴旋律试跳 (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跳) (6) 部分学生带道具表演,其余学生伴唱 (7) 师生一同表演 四、课堂小结: 《我跟阿爹拉骆驼》 教学目标: 1 .学会用活泼、富有情趣的声音演唱歌曲《我跟阿爹拉骆驼》。 2 .能积极参与模仿、伴奏等音乐活动,体验歌曲小主人公“我”的乐观和快乐。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体验——节奏和发声练习,解决歌曲的难点乐句。通过聆听歌曲,体验歌曲的 情绪唱会歌曲,在学习音乐记号的过程中运用音乐记号进行歌曲的处理并唱好歌曲。 教学设计亮点: 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解决歌曲难点,学会歌曲。 教学重点难点: 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学会用活泼、富有情趣的声音演唱歌曲《我跟阿爹拉 骆驼》。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师生问好 2 、齐唱校歌 二、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个素有瓜果之乡之称的省份,大家知道是哪个省吗? (新疆)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新疆少儿歌曲《我跟阿爹拉骆驼》。 三、活动体验 熟悉歌曲节奏 (播放歌曲做背景音乐) 师:同学们,新疆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手鼓节奏是它典型的音乐节奏,请大家和老师一起 随手鼓感受新疆音乐的节奏特点。 ① 熟悉新疆音乐节奏特点,模仿铃鼓声。 2 / 4 X X X X X | X X X X | 师:谁能用铃鼓声来模仿驼铃的声音? ② 熟悉歌曲难点节奏,一边模仿骆驼的脚步一边用“当”来哼唱。 2 / 4 X X X X X | X X X X | 钢当当 当当 钢当当 当 师:请同学们一边模仿骆驼的脚步一边用“当”来哼唱。 三、学习歌曲《我跟阿爹拉骆驼》 1. 播放歌曲,聆听感受 2. 师:同学们,非常棒!让我们一起聆听歌曲《我跟阿爹拉骆驼》 。在聆听歌曲的过程 中,请同学们注意歌曲的速度和情绪。 (中速、活泼富有情趣地) 3. 学习歌词:学生跟节奏朗读歌词 (提问:歌曲表达了什么?讨论) 师小结: 《我跟阿 爹拉骆驼》是一首具有浓郁新疆风格特点的少儿歌曲。曲调活泼风趣、生动形象,表达了边 疆人民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体现了他们豁达、乐观的生活情趣。 4. 学唱歌曲 5. ①再次聆听歌曲,随音乐轻声跟唱 6. ②随歌曲旋律跟唱乐句 7. 歌曲处理 四、音乐活动——打击乐伴奏 五、小结 《游击队歌》 教学目标 1 、了解弱起及弱起小节。 2、掌握弱起节奏的正确起唱,并能用轻巧、弹性有力的声音和急吸缓呼的换气方法演唱《游 击队歌》。 3 、了解《游击队歌》的相关文化及历史背景,感受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战士英勇、豪迈的 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用轻巧、弹性有力的声音演唱《游击队歌》,并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教学难点 1 、掌握弱起节奏的正确起唱。 2 、连续十六分音符处,演唱要清晰均衡,附点八分音符处要处理好。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学生迈着自信、豪迈的步伐进入教室。 二、创设情境,导入歌曲: 1 、师:正如歌曲《歌唱祖国》中所唱的那样,我们中华民族历经了种种苦难才得到解放。 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部电影的精彩片段 (播放电影《地道战》主题曲) ,你能说说影片反映 的是我国哪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吗? 生:——抗日战争时期。 2 、师:在这期间,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许多的抗日队伍,有八路军、新四军、还有一股武 装力量,他们活跃在敌人的后方,给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你知道他们是哪支队伍吗? 生:——游击队。 3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反映游击队员战斗生活的歌曲——《游击队歌》。 三、聆听体验,激情感受: 1 、初次欣赏,整体感受。 师: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歌曲描绘了游击队战士怎样的音乐形象? 生:——机智、勇敢、灵活、顽强的英雄形象。 2 、二次欣赏,分析歌曲。 师:同学们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然后让我们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首歌曲的创作特 点? (聆听歌曲,从拍号、节奏、风格、旋律等角度探讨) 师小结:《游击队歌》的节奏活泼、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 明的进行曲风格。 3 、再次欣赏,划分结构。 师:歌曲的音域、力度在哪里发生了变化?可以将歌曲划分为几个乐段?反映了游击队战士 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一起再次聆听这首歌曲找出答案。 生:——音域由低音区到中音区,力度由中弱到中强,所以分为两个乐段。 师小结:歌曲分 A 段 (第 1—8 小节) 和B段 ( 9 — 1 6 小节) 两个乐段。歌曲表现了游击 队战士神出鬼没,深入到敌人后方与敌人进行机智、灵活、英勇、顽强的斗争,生动刻画了 游击队战士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 击侵略者的顽强决心。 四、合作探究,学唱歌曲。 1 、音乐知识: 师:A 段采用了什么节奏形式? 生:——弱起节奏形式。 师:那么你知道什么叫弱起或弱起小节吗? 讲解:歌 (乐) 曲或歌 (乐) 曲中的某一段由弱拍或强拍的弱位置开始的,叫做弱起。弱起 的小节就叫弱起小节,或称不完全小节。弱起的歌 (乐) 曲的最后一小节多数也是不完全的。 首尾两小节的拍子相加,为一完全小节,这是歌 (乐) 曲常用的一种形式。如:《歌唱祖国》 就采用了这种形式。 2 、节奏练习: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弱起节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歌曲的基本节奏型,并一起边划拍 子边读出这组节奏。 4/4 0xx ∣xx xx x xxx ∣xx xxxx x.x x ∣ (注意:弱起节奏、十六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 3 、视唱曲谱。 (1) 找一找,唱一唱。 师:下面,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的眼力。请同学们找出歌谱中与这组节奏完全相同的旋律,并 唱一唱。 4/4 0 55 ∣ 11 22 3 2 34 ∣31 2176 7.6 5 ∣ (注意:弱起小节的起唱、十六分音符要唱得均匀) (2) 比一比,唱一唱。 师: B段分两大乐句。第一乐句的旋律与A 段形成鲜明对比,你能试着把它唱出来吗? (自由练习,分组展示,相互纠正) 4/4 33 3 22 2 ∣3 23 21 76 5 ∣33 3 66 6 ∣2 22 3#4 5 比较:3 4 5 ,3 ﹟ 4 5 师:4 升高半个音使我们在演唱时能够联想到战士的气势怎样呢? 生:——战士的气势更加的高涨。 师:B 段第二乐句与 A 段的第几乐句基本相似? 生:——B 段第二乐句与 A 段的第二乐句基本相似。 师小结:B 段第二乐句再现 A 段的第二乐句,所以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3) 完整视唱全曲。 (轻声、慢速、划拍视唱) 4 、学生用 Bang 模唱曲谱。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的棒。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用 Bang(也就是模仿枪声)把这首 歌的曲谱模唱一遍,看谁能唱出游击队员个个都是神枪手的气势。 5 、填唱歌词。 师:同学们唱的真好!那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状态把歌词再试着唱一遍? (学生以小组合作 的形式试着轻声填唱歌词) 6 、教师伴奏,学生跟琴演唱歌曲。 (注意:声音有弹性、咬字要清楚、换气记号) 7 、复听歌曲: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听听游击队员抗战到底的决心吧。听后说一说:歌曲 A 、B 乐段间情绪 和力度有什么变化?我们应该如何演唱才能正确表达歌曲的深刻内涵? (放歌曲录音) 8 、歌曲处理: (1) A 段表现游击战士勇敢机智,灵活善战,力度可弱些,但声音要轻巧、有弹性。 (2) B 段表现游击战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有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力度可以稍微 强些,应该带着一种坚定有力、充满必胜的信心来演唱。 9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游击队歌》伴奏,并指挥全体学生齐唱。 10 、运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唱的真棒!你们的歌声让老师觉得格外的振奋!那么,这首歌曲还可以用什么 形式演唱? (男女生分组,一领众合……) 五、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这首歌曲,那么,你们知道是哪一位作曲家创作了这么优秀的音乐作 品吗?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贺绿汀。 简介:贺绿汀 (1903- 1999) 湖南邵阳人,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一生创作 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主要作品有独唱曲:《嘉陵江上》;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 合唱曲:《游击队歌》《垦春泥》等。 七、课堂小结: 岁月的长河流淌着许多难忘的旋律,它们讲述着历史,记载着过去。请同学们回去之后查找 一下反映抗日战争的一些小故事和相关的音乐作品,下节课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踏雪寻梅》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的时代风格和高雅意境,能对歌曲表现的画面展开美好而富有情趣的想象。 2.能生动地演唱歌曲,用富有表现力的歌声再现歌曲的意境。 3.能对歌曲的歌词、旋律进行赏析,在歌唱中将对歌曲的感性认识与乐谱的理性认识统一结 合起来,充分体会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高雅的意境以及通过生动的演唱来表现这种意境。 教学难点 1.弱起乐句的正确进入,休止符、断音记号的准确表现。 2.体会歌曲词曲的完美结合。 教学过程 一、音画结合、情境导入 1 .无声动画,情景描绘。 出示无音乐的动画:雪过天晴, 白雪皑皑,红梅怒放,骑驴踏雪。 师:“画面中描绘的是什么? ” (生各抒己见) 师:“梅花傲雪斗艳,凌寒独开,在我们细细品味冬天,领略冬日美景的同时,动画似乎还 缺了点什么呢? ” 生:缺少音乐。 2.旋律声势,模拟声响。 师引导学生讨论 (1) 骑驴赏景 2/4 0 3 3 3 |0 3 3 3 3 |0 3 3 3 |0 3 3 3 3 ‖ 叮叮…… (2) 雪花飘落(边唱边加入柯尔文手势) 2/4 0 1 3 5 | 6 - | 5 - | 4 - | 3 - | 2 - | 1 - ‖ 呜—— 二、分层导学、诱思探究 1.初听歌曲,感受情绪 (出示歌谱 播放《踏雪寻梅》 ) 学生说感受 (舒展、典雅、优美地表现骑驴赏梅怡然自得的情绪) 2.二听歌曲,理解词意 思考:有没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1) “霁”读 ji ,雪后放晴的意思。 师:在白雪的映衬下,阳光显得特别的耀眼,天空格外的晴朗。 (2) “坝桥”指有扶手的石板桥。 师:你们见过这样的桥吗?在周庄古镇到处都是那样的桥,那是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情韵, 被白雪覆盖后露出斑驳的石板更显得古朴雅致。 3.三听歌曲,解决难点 (1) (1) 师:一头挂着铃铛的小毛驴走上了石板桥,使得这一静谧的画面生动了起来 师:你听到小毛驴脖子里的铃铛声了吗? (四个响叮当) (蓝色色块标出) (2) 跟琴唱谱 (3) 表现铃铛清脆的声音,唱好休止符 断音记号 (4) 表现毛驴由远到近 用渐强的力度表现 4. 四听歌曲,解决难点 (2) (1) 师: 哪一句抒发情感最强烈? (黄色色块标出) (2) 跟琴一起唱乐谱,用手势体会旋律音逐步向上的走势,犹如赏梅后发出的赞叹,用 f 力度 。 (3) 用闻花香的感觉, 深吸一口气,唱好弱起。声音的要求:是内心的激动而不是声音的 响。 5.五听歌曲,解决难点 (3) (1) 师:哪一句唱出了主人公骑驴赏花的急切心情? (黄色色块标出) (2) 老师范唱,唱出迫切又自得的心情 (3) 指导唱好这一句 “骑”字唱的轻巧 一带而过 重音在“驴”字上 提示学生做一个骑 驴的动作 挺起胸膛自信地唱 并作渐强处理 6.完整演唱、巩固歌曲。 (1) 第一遍跟琴完整唱, 自我评价 (2) 指导唱好四分休止体会其意境。老师范唱,比较感受,表现出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 情绪 (加入碰铃、串铃伴奏) 合作后的效果是: 2/4 串铃: ×— | ×— | ×— | ×— ‖ 碰铃:0 0|0 XX|0 0|0 XX ‖ (3) 怎样使歌曲更加富有生气呢?可以为歌曲添加一些力度记号,用强弱变化唱好歌曲。 三、解析词曲,领略内涵 1 .引用典故,了解背景。 2. 吟唱结合,表现歌曲 四、多元合作、深度演绎 1.变速演唱 师:这种意境真是太美了,悠然自得,让人向往!同学们想过换一种速度来唱一唱歌曲吗? 你想用怎样的速度来唱? (稍快的速度) 尝试稍快的速度演唱歌曲 这种速度演唱的歌曲又给你怎样的感受? (活泼 生动 富有朝气 充满童真) 2.合唱表现 师:一首简单的歌曲,我们可以用多种方式来演唱表现。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种版本的 《踏雪寻梅》,它是怎样表现的? (合唱) (老师提示声音、情绪、速度、演唱形式等) 师:我们能否用自己的方式也来进行合唱呢? (教师提示在歌唱的基础上加入导入部分的骑驴赏景、雪花飘落的声音,还可以加入骑驴赏 花时碰铃和串铃伴奏的音响效果) 师生按合唱谱演绎歌曲。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