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1-2《光是怎样传播的》(表格式教案)

资料详情
需要10个学币
ID:5-16984734
版本:教科版(2017秋)
类型: 教案
地区:全国
文件:630.4KB
日期:2023-08-22
作者:feng1112
星级:2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 《光》单元 2.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光》 课题 1.光是怎样传播的 课时 1 核心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3声音与光的传播。 5~6年级 ⑤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光的传播实验现象,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思维 能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探究实践 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态度责任 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进行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并进行推理。 教学难点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手电筒、铁罐、小铃铛等。 学生:1.每组提供手电筒、4 张矩形卡纸(其中三张有孔);2.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继续认识光。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传播方式(预设4分钟) 材料准备:手电筒、铁罐、小铃铛(学生容音辨听的物体即可) 1.回顾:声音传播方式导入 (1)课前将小铃铛放入铁罐,课上进行摇晃,提问:大家猜一猜罐子里装的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2)我们知道声音是以波的方式传播的。那手电筒的光是怎样到达黑板的呢?(教师打开手电筒,向黑板照射) 2.讨论:学生小组研究并猜测比划光的轨迹。 3.交流:请同学用手来演示光的行进轨迹。 4.揭题:光是不是像这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 通过声音的传播方式的导入,引出本课的研究问题,引导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进行思考、推测。 二、探索:光的传播(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手电筒、卡纸 (一)活动1: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索 1.思考:光到底是以怎样的方式传播的?我们又该如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呢? 2.讨论: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一下,说一说你能用的方法来证明? 3.出示: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手电筒、4张卡纸),你觉得可以怎样用这些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4.设计:拟定实验方案后,交流汇报方案。 5.提示: (1)课件出示完善后的实验过程。 (2)课件出示相关实验注意点。 6.探究: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交流:汇报实验现象,并在记录纸上画一画光的传播路径。 8.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发现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二)活动2:横向移动中间有孔卡纸观察光斑的探索 1.问题:横向移动中间的一张有孔卡纸,会看到什么现象? 2.猜想:引导学生猜测,说自己的想法。 3.提示: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4.探究: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在记录纸上画一画光的传播路径。 引导学生用设计实验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小组交流汇报中完善实验操作方案,在规范的实验操作中得出实验结论,更好地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横向移动中间的一张有孔卡纸,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光是不是直线传播的,通过实验验证,得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结论。 研讨:光的传播(预设8分钟) 1.问题一: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并解释这一现象。 (1)交流:组织全班讨论。 (2)小结:当我们向左或者向右移动中间的一张带孔卡纸后,手电筒的光穿过第一个小孔后,我们能看到横向移动的那张卡纸上出现了光斑,而纸屏上却没有光斑,说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问题二: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罐子中铃铛发出的声音却看不见铃铛呢?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 (1)交流:组织全班讨论。 (2)小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而声音隔着一些物体还是能听到的。 3.问题三: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讨论:学生举例说明。(预设:广场上的灯、车灯、阳光、大雾天的灯……) (2)展示:课件出示一些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图片。 通过对移动卡纸后光斑的变化,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说明,同时与声音的传播方式进行比较,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生活现象进行拓展。 四、课外拓展:更多思考(预设3分钟) 1.博证:你能找到更多的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证据吗?请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2.思考:如果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怎样呢? 拓展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同时思考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怎样是对下一课做铺垫。 五、练一练 一、判断题 1.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在水中不是直线传播的。( ) 2.光和声音的传播方式一样。( ) 3.激光笔发射的光对眼睛有害,一定要避免直视。( ) 4.阳光穿过树林照到地上,呈现出的是曲线。( ) 5.萤火虫发出的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1.光在空气中是以( )传播的。 A.曲线 B.直线 C.折线 D.以上都不对 2.光在空气中以每秒( )的速度传播。 A.30公里 B.3000公里 C.30万公里 D.300万公里 3.影子总是在物体( )的一侧。 A.对光 B.背光 C.侧光 D。以上都不对 4.下面对物体影子产生原理分析正确的是( )。 A.光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一部分的光就会被挡住,物体的背光区就有一个暗影,这就是影子。 B.光传播时遇到透明的物体,一部分的光就会被挡住,物体的背光区就有一个暗影,这就是影子。 C.光传播时遇到黑色的物体,一部分的光就会被挡住,物体的背光区就有一个暗影,这就是影子。 D.以上都不对 5.在日常生活中,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是( )。 A.夜晚汽车车灯射出笔直的光 B.白天能看到书上的字 C.通过弯曲的吸管看不到光 D.以上都不对 答案:1.B 2.B 3.B 4.A 5.B 在线练习:http://edu.ainiu360.com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606425889002.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测 实验验证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光是怎样传播的 猜测 实验验证 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二课,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光的思考》这一课,学生对光源和光有了一定的了解,就可以对“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本课首先通过与声音的传播方式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概念,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认识到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方式各有什么特点。本课可以分为三个教学环节进行:第一部分聚焦:对比声音和光的传播方式;第二部分探索:验证观察光的传播方式;第三部分研讨: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有什么特点。 【学情分析】 “光”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但学生对于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就缺少思考,对于传播路径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没有亲身去观察并思考,也没有用证据去证明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对于寻求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能力还是欠缺。 二、教学反思 光是怎样传播的?很多学生都会回答,光是直线传播的。话没错,可是你有什么证据吗?你能看到光传播的路线吗?答不上来吧,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的所在,通过与声音传播方式的比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 声音的传播,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已学习,可以作为学习“光的传播”的铺垫,我采用的是韦恩图形式,让孩子们讨论声音和光传播的异同,这个图不需要填写,只是给学生一个暗示,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光的传播”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采用的实验是沿用以前教材上的实验,需要3张带孔的卡纸,还有1张纸屏,以及1个手电筒。教科书详细介绍了实验器材、方法和步骤,通过两次对比来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个实验真的能让学生明白光是直线传播吗?我表示有些怀疑,感觉这个实验设计有些复杂,而且是在已知道实验结果设计出的验证实验,就如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后,知道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用来浇灭蜡烛。 不好意思,扯远了,回到这个实验,我觉得这个实验的操作可以进行改进,不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将3张卡纸摆成直线,而且提出一个任务:将3-4张有孔的卡纸间隔摆放,用手电筒照射,想办法让光斑落在最后的纸屏上。上图中的学生实验就是这样做的,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思考,什么情况下,光斑会落在纸屏上,什么时候情况光斑不能落在纸屏上,从中你有什么猜测或启发?这样的设计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从问题出发,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而不是懵懵懂懂地动手实验。 当学生根据前面实验说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猜测后,老师也不要急于肯定,而是再多问个问题,让学生直接跨到核心概念的领域,千万不要差临门一脚。要问什么问题?当然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一步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前面“让光斑落在屏上”的实验探究,学生知道要把这些卡纸排成一条直线(实际上是让小孔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如果移动这些卡纸,特别是不让这些卡纸在一条直线上,光斑还能在原来的屏上吗? 在我的课件里,提出可以怎样移动卡纸,比如可以移动第二张卡纸,也可以移动第三张卡纸,卡纸的移动方面可以是前后移动,也可以是左右移动。学生再次发现,如果卡纸是前后移动,光斑都能落在原来的纸屏上(光斑的大小会有变化,位置不变),如果卡纸是左右轻微移动,光斑就不能落在原来的屏上,进一步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遗憾的是,书上的这个实验是单元重点实验,考试要考的,所以我难免落于俗套,以落实书本实验为主,改进拓展为辅。而且一旦按我前面的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时,时间往往不够用,这就是科学专职老师的无奈和困惑。什么时候能自由地进行深入地主题式研究,而不是蜻蜓点水,折射、反射、散射都要涉及却都没有到位,呵呵,大家一起努力。 课堂拍摄了几张学生的实验照片,感觉大部分小组顺利地完成任务,学生做实验还是挺开心的,这是科学老师的幸福来源。 器材使用 这一课用到的器材不多,分别是手电筒和光的传播卡纸套装。刚在群里看到有老师问卡纸怎么准备,打孔怎么打,我默默地笑了,这就是有配套实验器材和没有的本质区别。这个卡纸套装共4张,每张分别编上1-4的序号,很贴心。需要注意的是4号卡纸也被打了个小孔,这是器材制作失误,因为4号卡纸在实验中是作为屏,不需要打孔。我的对策是用白纸或书本作为屏。另外请大家关注图中的两张1号卡片,区别是第一张在下方加了长尾夹,有利于可以增强纸卡的稳定性。(也希望能在此处增加36个长尾夹) 怎样让纸卡立起来,请根据纸卡的压痕折出支架,图中出现2种不同的折叠方法,第一种是呈Z字形,第二种是U字形,并都是往背面折叠。大家不要小看这个细节,相对来说,第二种方法更稳定些。 我还尝试增加一根小竹棒,穿在纸卡的小洞上,用来调整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但实践之后,发现这个操作有点繁琐,把竹签抽出来时,纸卡容易被带动,即使用手按住也无法避免,还是不要增加。而且这个实验的最大价值就是想办法让几个小孔在一条线上,前面反思时已阐述过,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