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课件

资料详情
需要30个学币
ID:2-16781066
版本:统编版
类型: 课件
地区:全国
文件:8.7MB
日期:2023-08-02
作者:21jy_0298205860
星级:2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三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有一位漂泊异乡的诗人叶绍翁,他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情境导入 朗读古诗,自主学习生字生词 学习任务一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shào tiǎo xiāo cù lí 听读古诗,然后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挑 造句:我向哥哥发起挑(tiǎo)战,要与他进行挑(tiāo)水比赛。 多音字 tiāo (挑水)(挑选)(挑三拣四) tiǎo (挑战)(挑事)(挑拨是非) 送 挑 sòng tiǎo 我会写 送给 送别 挑战 挑事 sòng 结构:半包围 偏旁:辶 笔画数:9 组词:赠送 送行 送别 造句:生日那天,哥哥赠送我一支钢笔。 书写提示:“关”高,居上偏右;“辶”最后一笔捺斜行平收。 重点指导 tiǎo 结构:左右 偏旁:扌 笔画数:9 组词:挑战 挑事 挑拨离间 造句: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也是充满挑战的。 书写提示: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兆”竖撇于竖中线上。 重点指导 小径 倾斜 寒霜 赠给 寒冷 菊花 君子 橙子 送给 盖子 挑水 识字游戏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理解感情 学习任务二 走近作者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字嗣宗, 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 水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 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叶绍翁是江湖诗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理解诗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送寒声:深秋时节的山林。 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理解诗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前两句诗大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自己的家乡。 理解诗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料想,猜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理解诗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后两句诗大意: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体悟情感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晚写下所见到的情景 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梧叶、促织、一灯明 寒声 秋季 体悟情感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 反衬出秋夜的凄凉、孤寂 客 客居他乡的诗人 既有对家乡的思念, 又有不能回家的凄凉。 体悟情感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勾起了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留恋。 诗人真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 料想 不能,这是作者的猜想。 主题思想 《夜书所见》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客游在外时的所见,表达了诗人寂寞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 拓展延伸 古代思乡人——游子 古代的游子是指在外旅行或在外居住的人。因为古代没有电话、互联网,那时的交通、通信极其困难。如果想要写封信,需托别人顺路送给家人,经过数天、甚至数月家人才能收到。 思乡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古代文人考入仕途后四处为官,远离家乡,便写下很多思念家乡的诗句,来表达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拓展延伸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1.背诵《夜书所见》。 2.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 课后作业: 学好语文,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