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高考3年模拟】2015届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一轮复习课件+14年全国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2份)

资料详情
需要0个学币
ID:8-1624623
版本:通用版
类型: 课件
地区:全国
文件:7.9MB
日期:2014-09-25
作者:Dvll94mvnk
星级:0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考点一 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 1.(2014课标Ⅰ,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 答案 (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 (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 2.(2014课标Ⅱ,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