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资料详情
需要10个学币
ID:2-13786206
版本:统编版
类型: 教案
地区:全国
文件:13.8KB
日期:2022-11-07
作者:21jy_440228000
星级:2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三课,是辛弃疾被贬江西时所作。它将视、听相结合,既写景又抒情,为读者呈现了农村夏夜清新自然、丰收在望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此刻怡然自得的心情。面对高年级学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的理解,更应该多从词人本身以及其语言背后的意蕴进行挖掘,从不同维度引领学生体会夏夜黄沙道之美,感悟宋词之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并背诵全词。 2.通过诵读,体验古诗词的节奏美及内蕴美。 3.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想画面,品诗情,悟诗境的方法。 4.以这首词为媒介,走近辛弃疾,体验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想画面,品诗情,悟诗境的方法。 2.通过诵读,体验古诗词的节奏美及内蕴美。 【教学难点】 以这首词为媒介,走近辛弃疾,体验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2.学法指导:朗读法 【教学准备】 教学资源:PPT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习方法,导入课题 1.引语:同学们,在古诗三首中,我们跟随着诗人孟浩然一同夜宿建德江,与诗人苏轼经历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还记得我们怎么学习的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齐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用学生学会运用已知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宋词,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初读感知,想象画面 1.(出示黄沙岭图片)介绍黄沙岭:这就是八百多年前的江西上饶附近的黄沙岭,这里啊,有山岭,有农田,有茅店,有潺潺的溪流。据说,辛弃疾常常在这里漫步,对这里非常熟悉。一年夏天,作者又一次(夜行黄沙道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进这首词里。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强调易错字音:路转溪桥忽见 3.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读准节奏。 预设难读句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设计意图:读好语气词和停顿,不仅能体验到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感受到古诗的韵味,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文意的初步感悟。】 三、想象画面,感受夏夜之静谧 1.出示学习要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首诗中,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默读这首词,结合词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辛弃疾夜行的所见所闻。(选取印象最深的一句,说说所见所闻) 2.学生汇报上阙画面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相机评价:已经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连成画面来说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画面。 教师引读:月很美,风很柔,偶尔还有蝉鸣和虫叫。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相机评价:不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去听,更有画面感了。 阅读指导:想象画面,读出美感。 3.孩子们,让我们化身辛弃疾,一起行走在黄沙道中。(整体说上阙看到的画面) 4.这样的乡村夜晚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宁静) 5.点拨写法:在诗句中,似乎每句都在写寂静,但每句又都有声音,这些声音反衬的夏夜愈加宁静了。这样的写法叫做 “以动衬静”。读出夏夜的宁静。 6.学生汇报下阙画面 7.孩子们,这就是辛弃疾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想象着画面,再去读这一首诗。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注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在想象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 四、走近诗人,感悟诗情 (一)比较情感。 在这首词之前我们还学了《宿建德江》,它们都是写景,但两首诗词的情不同。《宿建德江》诗中表现作者的“愁”,而今天这首词没有一个字直接表现‘情’,但处处却饱含着情,情藏在这首诗里的哪里呢?请你在书上画一画,做批注。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心情?” (二)学生汇报。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预设:因为要丰收啦,所以有喜悦之情。(板书:丰收的喜悦) (2)朗读指导:请你带着喜悦之情再读一读这一句。 (3)引导想象:稻花香里说丰年:谁在说丰年?它又会说些什么呢? (4)过渡:在这寂静的夏夜,万事万物都沉浸在这丰收的喜悦中啊! (5)质疑辛弃疾是一位诗人,他不是真正的农夫,为什么这小小的稻花香,小小的蛙声就让他如此高兴。 (6)介绍辛弃疾的故事 (7)学生交流原因。 (8)教师引读:“ 对于时时牵挂着百姓的辛弃疾来说,那晚就是有千百种香味儿也不及(稻花香里说丰年),纵然有千百种好听的声音,也不及这(听取蛙声一片),于是就有了这一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老百姓不饿肚子的高兴啊,再读!这十三个字里,藏着辛弃疾动人的情,再读!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预设:还有一种七八个星的浪漫,两三点雨的微凉,雨打在身上一点点,一丝丝,诗人内心是有着小小的愉悦感。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读出愉悦、美好。原来要表达的情感也是可以通过选取的景物来表达的。 4.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预设:忽然碰到了熟悉的茅店,作者感到惊喜,喜悦。 (2)质疑:这明明就是非常熟悉的茅店,为什么作者有突然发现的感觉? (3)师引读:让我们一起回到辛弃疾的词中:(师生合作读) (4)熟悉的茅店为何会忽见?你知道了吗?为什么突然发现呢? (5)预设:“作者沉浸在稻花香里,所以不知不觉,不经意就看见了茅店。” 5.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人的情感,什么字?“喜”。 6.教师总结:孩子们,你瞧,我们在读书时从所读内容想开去,就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现在,让我们将这首词中看到的画面,感受的那份情写成一篇现代小短文,再次感受作者的那份喜悦之情。 【设计意图:言为心声,不尽之意更在词外。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是单线条的告知,简单的资料堆砌,而是引导学生了解他的生平经历,通过多元化的资料补充,多角度的情感冲击,让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更加深刻,通透。让这首词的教学更加充实,丰厚。】 【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改写成现代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