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资料详情
需要5个学币
ID:3-11833943
版本:人教版
类型: 教案
地区:全国
文件:36.5KB
日期:2022-04-17
作者:21jy_580425484
星级:1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设计意图:本课以课标理念为指导,教学设计努力体现以下4个方面: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注重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 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出发,寻找最近发展区;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反思、建构。 改善几何教学的功能 体现几何教学的改革方向:实验几何、动态几何,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发展合情推理、提高发现能力;体验应用价值、发展应用意识;揭示思维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美育、提高创新能力。 改进评价方式 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多样性、鼓励性、发展性。 二、教学任务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运用观察、实验、作图等方法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因此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对有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二是对探索过程中相关的思想和方法的运用与体验。本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难点是:解决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在认知方面,学生已具有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具有了相应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几何直觉,但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抽象、概括的能力较弱,推理的能力有待提高。在情感方面,学生对动手活动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部分学生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水平不平衡,数学的价值感受不深刻。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能判断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3)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感受数学思想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动手实践、探索发现、归纳猜想、初步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数学的严谨和探究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发现、验证、理解和应用; 难点: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释、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复习:(1)什么叫三角形?(2)用图片展示,让学生体会三角形的特点。 2、情景(小明上学路线图): 提问1:小明去上学有几条路可走?(3条) 提问2: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结论: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3、引出课题——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二)动手合作:(小组合作,学生用小棒操作) 1、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3cm(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 2、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为:9cm,5cm,4cm(两边之和不能等于于第三边); 3、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为:8cm,7cm,6cm(任意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 验证: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为:11cm,11cm,8cm时能否围成三角形? 结论:任意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时,这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三)知识应用: 1、在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组线段后面打√,不能围成的大×。(用手势判断) (1)6cm,4cm, 3cm ( ) (2)3cm,8cm, 5cm ( ) 小结:只要较短的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说明这三条边能围成三角形,否则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2、练习:下列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1)4cm,9cm, 5cm (2)8cm,7cm, 6cm (3)3cm,10cm, 5cm 3、猜一猜: 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根小棒长度为4厘米和6里面,那第三根小棒长多少厘米?有几种情况? 小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只差要大于第三边 (四)课堂总结: 1、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 3、判断的关键:只要较短的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即可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只差要大于第三边 (五)布置作业:课本上的练习 六、教学反思: 1、教具准备不够充分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教师有抢答现象) 3、教师表情不丰富 4、时间把握有欠缺 5、板书设计有点乱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注意这些小细节,并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