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诗词五首《春望》课件(共32张PPT)+教案+素材

资料详情
需要60个学币
ID:2-10796792
版本:统编版
类型: 素材 教案 课件
地区:全国
文件:208.6MB
日期:2021-12-09
作者:素面女孩
星级:4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1111(共32张PPT) 导入新课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少年 杜甫的雄心壮志,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甫诗风大有转变,走向现实主义。 导入新课 春 望 1.背诵、默写《春望》。 2.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学习目标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二月,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六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将家小安置在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该诗作于至德二载(757)三月。 背景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 ,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他的诗作《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者简介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近体诗对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一般有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文体知识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诵读指导】全诗深沉蕴藉,感情真挚,朗读时应用沉郁、伤感的语气。本诗的朗读节奏可划分为“二三”式,如“国破山河在,城春 草木深”。 诗词诵读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然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感伤时事,恨别家人,看到鲜花反而流泪,听到鸟啼反而心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战事接连数月,(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满头白发越抓越短,稀疏难绾,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 能够承受、禁得起。 插不住簪子。 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简直 【起】首联写望中所见。这一联交代了写作背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诗词品读 【转】颈联写出了诗人与家人消息隔绝之后,对家书的急切期盼之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承】颔联承接上联,写望中所感。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移情于物,突出了时局的危殆和诗人心情的沉痛。 【合】尾联借“不胜簪”的细节,描写了头发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理解诗意 细读感悟 1.题目中的“望”统领了哪几句诗?这几句诗写景的角度是如何变换的?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考点 赏析名句 [参考答案]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荒草满目,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2.品读首联,说说“破”“深”的作用? “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花感时而落泪,鸟悲恨人世间离别而惊心,这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3.花与鸟是春天中美好的景物,然而诗人见花而“溅泪”、听鸟而“惊心”,情与景不是不一致了吗?该怎样理解呢? 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现的情景。 考点 描绘诗歌画面 [答题思路]①找形象,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形象,一般找出事物名词即可;②析特点,结合这些形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③明情感,理解诗句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④绘画面,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生动地描绘画面,突出营造的氛围特点。 [参考答案]【示例】因为感时伤怀,思念家人,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诗人无心观赏,站在花前,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心里感到阵阵心悸。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云云。“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司马光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烽火”指什么?整句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战争。 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在战火不断的情况下因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从而写出战火不断时家信的珍贵,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的思想感情。“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知识链接: 《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①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③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注释】 ①〔闺中〕指作者的妻子。闺,闺房,旧 时称女子居住的内室。 ②〔云鬟(huán)〕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 ③〔清辉〕月光。 ④〔虚幌(huǎng)〕薄到透明的帘帷。 ⑤〔双照〕共照两人。 深入探究 相同点 不同点 《春望》 《月夜》 思想感情 写作手法 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感情沉郁 感情深挚 都很能体现杜诗“写实”的风格,《春望》“事实”,《月夜》 “情实”,都带着时代的烙印 想象之词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让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 全诗均用虚写,即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相同点 不同点 《春望》 《月夜》 诗歌画面 — 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稀疏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直到尾联变成“特写镜头”,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镜头”集中而具体,以便表现人物的神与态,一如丈夫(父亲)凝视的目光。全诗描写比较“静”的画面,既“美”且“悲”,透露出战乱对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 春 望 望春城败象 念家人境况 所见:国破 草木深 所感:花溅泪 鸟惊心 期盼:家书——抵万金 忧愁:白发——不胜簪 (寄情于景) (触景生情) (夸张) (细节) 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 结构梳理 这首诗描写了战乱时春日长安城凄惨破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主旨归纳 对比分析杜甫的两首诗,完成下表。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拓展延伸 对 雪① [唐]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② ,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③ 。 【注释】 本诗约作于至德元载(756)冬,稍早于《春望》。 〔绿〕以酒的绿色来指代酒。 〔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着字。 诗题 鉴赏策略 《春望》 《对雪》 知人论世 捕捉意象 诗史 花 鸟 乱云 急雪 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______”,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这两首诗都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 “___”“___”本是赏心悦目之物,但诗人反而“溅泪”“惊心”,营造出悲伤恐惧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_____”“_____”渲染了冬天昏暗寒冷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不安的心情 诗题 鉴赏策略 《春望》 《对雪》 赏析字词 把握情感 续表 忧国忧民、感时伤世 “胜”字表示能够承受的意思,前面加否定词“不”,就是表示稀疏的头发已经承受不住簪子的分量,作者的老态沧桑之感跃然纸上 “断”字说明由于战争,前线战况和妻子儿女的消息都无从获悉,可见诗人内心的担忧与思念 两首诗歌都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而又无可奈何的惆怅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