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愚公移山》第二课时课件(共36张PPT)+教案+素材

资料详情
需要75个学币
ID:2-10786695
版本:统编版
类型: 课件 素材 教案
地区:全国
文件:51.0MB
日期:2021-12-08
作者:素面女孩
星级:5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1111(共36张PPT) 愚公 移山 《列子》 1.了解《列子》及寓言的相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继续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重点) 3.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学会探究质疑;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难点) 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运用演读、品析的方法分析各人物对“移山”的态度。 2.运用跳读、品析的方法体悟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由此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结合寓言特征,理解本文的深刻寓意,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2):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并开始移山,这是情节的开端。 第三部分(3):写智叟阻止愚公移山,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四部分(4):写“操蛇之神”的恐惧心理和天帝被愚公的决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课文解读 文章结构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出愚公移山遇到的困难。 困难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两山高大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箕畚运土石 渤海之尾,一年始返 年老力衰 工具简陋 运土石的路途遥远 文中的愚公妻子和智叟分别在愚公移山前、移山时对愚公说了几句话,其背后的情感态度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态度不同 情感不同 都对“力量的弱小”和“土石的处置”提出了疑问 愚公妻子支持移山,智叟反对移山 愚公妻子的话语气较轻,表现了她对愚公的关心、担忧和对移山难题的解决办法的疑虑;智叟的话语气尖锐,直接表达了对愚公的质疑、轻视与讥讽(嘲笑) 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这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①“遗男”“跳往助之”,必然是得到了他母亲的同意,是出自真心,高高兴兴去的,可见愚公的伟大壮举得到众人的支持;②把孩子高兴的神态生动地描写出来,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③和下文智叟的态度形成对比,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对于愚公移山,智叟是怎么说的?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十足的轻视 有意挖苦(夸张) 讥笑愚公(反问) 运用夸张的手法,反问语气强烈,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又是如何回应的?读一读,体会他的心理。 顶真 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说明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力量弱小、 工具简陋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来并概述其作用。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两山高峻、 路途遥远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表明愚公移山的艰难,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意志的坚定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遗 男 智 叟 以遗男的热情帮助,突出表现智叟的顽固不化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 公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智 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显示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以为是,突出愚公的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大智若愚 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完成下列表格。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对移山存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量和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读完本文,你眼中的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试简要概括。 考点 分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①根据文中具体的句段,分析总结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主要抓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的语句,以及运用侧面描写,起烘托作用的语句。 ②提炼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力、态度或性格特点。③组织语言,结合文章主旨和时代背景,对人物形象特点进行整体概括。注意:题干中如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的要求,则需从“概括人物形象”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方面入手。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敢于斗争的令人尊敬的老人。 [参考答案] 本文以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山的神话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采用神话结尾,使文章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肯定了愚公的移山精神,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 这则寓言记叙了一件“改天换地”的事,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想一想它的寓意是什么。和同学讨论交流。 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参考答案] 常见的考查形式 答题技法 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或讽刺/揭示了什么)? 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看寓言的标题。 看寓言的开头和结尾。 看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故事情节。 联系实际。 考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 1.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 ①“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可以形成鲜明对比。②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愚公大智大勇、坚定执着,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冥顽不灵,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③“公”和“叟”的称呼也值得深思。“公”和“叟”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作者对人物的命名,反映了作者的感情倾向,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效果。 愚公 智叟 深入探究 2.愚公移山的壮举,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对于愚公应当搬家还是移山,大家看法不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理由。 愚公应当移山。愚公移山,是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其毫不逃避、迎难而上的表现。这个故事的教育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认准目标、矢志不移的精神。另外,搬家是逃避困难、逃避现实的表现,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愚公移山不仅白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让家乡更闭塞、贫穷、落后又何谈发展呢? 愚公应该搬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力,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移山破坏了生态,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搬家和移山,都是为了更好地与外界沟通。搬家可使自己和子孙免于受苦,也可保护生态。此外,搬家还体现了创新意识,破除了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 1.故事情节曲折巧妙。 开篇极写山之高大,交代“移山”背景;接着写愚公移山的决定,仅以全家之力“平险”,所用工具简陋,运土石路途遥远等,突出愚公之“愚”;后写与智叟之辩”,突出愚公之“智”;最后以天帝助其移山成功作为高潮与结局。情节设计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写作特色 2.善用对比、烘托表现人物形象。 比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 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突出了愚公才是真正的“智”。 文中运用烘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挖山者的年纪等,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工程的艰巨,有烘托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烘托了愚公精神的影响力。 3.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故事中的对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对话用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询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妻子的“献疑”;妻子“献疑”,表示了对移山的关心,又引起全家人讨论“焉置土石”的问题,引出移山行动的开端;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了其思想的顽固,引出愚公的驳斥,由此过渡到神话的结尾。 愚公移山 故事背景: 规模位置——移山不易 情节开端 愚公提出移山主张 全家讨论运土方案 高潮结局 愚公驳斥错误观点 山被移走无陇断焉 不怕困难改造自然 情节发展 智叟赶来阻止移山 山神恐惧天帝感动 叩石垦壤立即行动 结构梳理 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主旨归纳 古诗文中的山水阴阳 1.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愚公移山》 拓展延伸 阴阳原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古代地名中的“阴”和“阳”实际上是一种方位指示,“日之所照日阳”,也就是说太阳所能照到的地方就称为阳。山水阴阳是说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山峰高耸,日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是山的南面;而河流位于地平面以下,所以太阳能照射到的地方其实是河流的北面。故有“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的说法。 在我国历史上,很多地名及地理表述都与此关系密切,如江阴、衡阳、汉阳等。《愚公移山》中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和姚鼐(nài)《登泰山记》 中的“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其阴,济水东流”等都体现了 “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 谓之阴”之说。 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如“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九方皋相马”等。以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两个,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讨论其寓意,在班上开一次《列子》寓言故事会。 愚公与智叟辩论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