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42张PPT)+教案+素材

资料详情
需要75个学币
ID:2-10762372
版本:统编版
类型: 教案 素材 课件
地区:全国
文件:161.6MB
日期:2021-12-04
作者:素面女孩
星级:5

进入详情下载
内容预览
11111(共42张PPT) 《雍正王朝》主题曲《得民心者得天下》 导入新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 学习目标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二人,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至圣:孔子。 作者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作为孟子言行的汇编,集中反映了他作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学史上重要的典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出处 背景 主张 本章及后面的两章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 “仁政”“王道”。 背景链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疏通文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围 【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人和也。 护城河 泛指武器军备 弃城而逃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多,(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使人民定居下来 巩固国防 震慑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 极点 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同“叛”, 背叛 依靠,凭借 所以 【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那连亲人都都背叛的人,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得出了什么结论?表明了作者的什么主张? 考点 概括文言语段阐述的观点 常见的考查形式 答题技法 (1)简要概括文段中阐述的观点。 (2)本文(或某段话)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宏观掌握。 2.分析评价。 (1)抓住文章关键句,进行分析、归纳。 (2)分析文段的题目、注释等,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的情况,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段进行分析。 研读赏析 观点 结论 主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研读赏析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小城不能克 委而弃之 举例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攻城 御城 研读赏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提出观点,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顶真,一种修辞手法,指用上句结尾的字或词做下一句的开头。使用这种修辞手法,能使句子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研读赏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研读赏析 对比论证 失道者 得道者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研读赏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三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研读赏析 排比 文章的气势 说服力 感召力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研读赏析 作者连用三句否定句式是想强调什么?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研读赏析 人和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研读赏析 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研读赏析 治国的逻辑顺序 递进关系 环环相扣 域民——固国——威天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研读赏析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极力铺陈守城一方具备“地利”条件,结果却是弃城而逃,由此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根据前面的分析,说说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中心论点 人和 得道 战争 治国 研读赏析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什么? 三要素 天时 地利 人和 起决定性作用 1.“人和” 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举出相关的事例。 含义:人事和谐,民心和乐。 相关事例: ①2003年,我国人民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②2008年,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手牵手,心连心,共抗灾情。 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华大地,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合作探究 2.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孟子提出的“人和”,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依然有借鉴意义。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理解: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 事例: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一观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4.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是如何认识的? 孟子的这一主张,说明不管是打仗还是治国都要顺应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即使在今天,也具有借鉴意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中国儒家思想对维护和平、避免战争有一定借鉴意义。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长久。是否合乎道义正成为一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判断标准。 孟子的这一理论更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威天下”不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也需要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先进的军事力量。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材料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 战争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 施行“仁政” 结构梳理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主旨归纳 1.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争实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两个分论点,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阐述,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进,论证有力。 2.运用排比,气势磅礴。 文章在叙述事例、阐述事理时,巧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气强烈,气势奔放,说理性强。 写作特色 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 委而去之 七里之郭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 的地方(跟“来”相对)。]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古义:兵器。 今义:军人。) (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今义: 疆域。) 利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名词,有利形势) (形容词,锐利、锋利) 城 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名词,内城) (形容词,城墙)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表承接) 一词多义 之 三里之城 夫环而攻之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助词,的) 寡助之至 攻亲戚之所畔 (动词,到)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者,……也”表判断) 判断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违背正义,必将陷于孤立。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成语积累1